[建筑设计]规划说明.doc_第1页
[建筑设计]规划说明.doc_第2页
[建筑设计]规划说明.doc_第3页
[建筑设计]规划说明.doc_第4页
[建筑设计]规划说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一、规划背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都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历史性任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2006年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年,要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启动30个中心镇的规划编制工作。其中,林亭口镇作为30个中心镇之一,要按照我市的统一部署编制总体规划和起步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在规划设计中贯彻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二、规划范围我院所承担的编制林亭口镇起步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范围位于林亭口镇区中部,基本涵盖了林亭口镇区规划的居住和公建用地,该区域是林亭口镇区的核心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223.78公顷。三、规划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天津市新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DB2972000天津市镇规划空间管制与六线控制要求(试行)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津政函199524号天津市宝坻区林亭口镇总体规划(2006202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98年局部修订)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其它有关国家、地方规范和标准、规定四、对现状及总体规划的分析(一)历史文脉及镇域概况:隶属天津市宝坻区的林亭口镇,是著名的京东古镇之一。古往今来,人文荟萃,文化昌盛,人杰地灵。据史料记载,林亭口镇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明朝时期的林亭口镇曾以龙街形象出现,下设龙头、龙须、龙爪、龙尾等自然格局的村落,成为南下天津卫,北上北京城的水旱码头,商贾云集、四通八达。曾有“上有京城下有林亭”之说。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林亭口镇的李氏家族,已在朝为官者人数之多,谓之先河闻名遐迩,有“李半朝”之称。改革开放以来,林亭口正以更快速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镇,工业强镇,财政富镇”。林亭口镇位于宝坻县城东南25公里,地处京、津、唐三市中心地带,距宝坻火车站仅20公里,距津围公路和京沈高速公路约2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里交通便捷,宝芦公路,九园公路、通唐公路穿境而过。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形成网络,村村通公路。潮白河的支流箭杆河自西北至东南流经全境,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气候类型属暖温带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差稳定,气候怡人。(二)镇域总体规划:林亭口镇性质:三辣产业主导的新城镇。宝坻区中东部集镇群的中心、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建成华北地区的“三辣”批发、深加工、交易基地。林亭口镇村镇体系结构:分为中心镇区及中心村两个层次。总体结构为一个中心镇区,5个中心村。一个中心镇区指林亭口镇镇区,五个中心村分别为:账房圈、北清沟、邢各庄、糙甸、小靳庄。镇域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结合镇域内村镇体系布局,林亭口镇产业布局从空间上由西至东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西部农业发展区、城镇产业区、东部农业发展区,这三个区域形成“条码型”产业空间布局形态。(三)总规中对林亭口镇区的规划定位:镇区建设目标:将其建设成为既拥有城市的便捷、文明,又兼具乡村舒适、宜人尺度的田园城镇。镇区的职能:林亭口镇镇区作为林亭口镇政府所在地,应依托镇域经济发展,带动并服务于全镇乃至更大范围的地区,建设成为融于自然田园之中的文化休闲城镇。镇区用地及人口规模:规划近期(2010年)人口规模2万人,建设用地规模240公顷;远期(2020年)人口规模3万人,建设用地规模360公顷;远景(2020年之后)人口4万人,建设用地规模480公顷。(四)规划布局结构特点:镇区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一带、四区”。“一带”为贯穿镇区的九园公路交通走廊带九园公路;“四区”分别为产业区、居住区、特色组团、规划新区;产业区:镇区西北部以产业为主,结合现状基础和已批规划在西北部设置工业区,结合工业区在其东部设置三辣基地,以批发交易为主,结合相关研发(如蒜精的提炼和利用等)、深度加工(如三辣特色食品生产等),并结合产业区设置相应的商贸物流服务设施。居住区:镇区东北部结合现状的镇区和村庄基础,以及高中、初中等教育资源基础,形成一个居住组团,为产业区配套服务。特色组团:镇区东南部围绕古镇龙街和教堂、曲线形水面等现状特色,形成一个特色组团,并为三辣农园提供旅游休闲服务设施。规划新区:作为近期开发建设的新区,包括行政中心、配套完善的居住新区等。(五)镇区现状用地情况:镇区内居住用地主要是村民住宅用地,基本为平房。公共建筑用地主要分布在九园公路沿线。行政管理包括镇政府、法庭、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村委会等单位。镇区内现有镇属高级中学1所、镇属初级中学1所、小学3所(林亭口中心小学、东郝庄小学、希望小学)。医疗卫生设施有林亭口镇医院。商业金融设施主要有商店、酒店、农业银行、信用社等,沿九园公路有一些小商业店铺,现有大型集贸市场一处。在九园公路镇区段沿线分别设有两处加油站。(六)镇区现状存在问题:1、居住环境与配套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2、镇区内缺乏公共活动空间。3、城镇内水渠(塘)较多,然而水体间没有相互沟通、水环境条件较差,反而成为了影响镇区景观的主要因素。4、镇区内道路、供水、排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五、规划原则1、充分利用林亭口特有的历史文化特征和自然生态优势,营造出特色人文小镇。2、尊重林亭口镇内区域现状,对现状环境进行合理治理和引导,创造出生态、休闲、文化、宜居的京东重镇。3、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完善镇区各类配套设施,统筹规划,对各项用地进行合理规划,有效地组织交通和生态绿地布局。4、根据林亭口镇规划建设的布局特点,合理地组织邻里社区居住区的结构关系,处理好城镇与居住空间、生活与生产空间、开放与私密空间的关系。六、修建性详细规划构思以林亭口镇总体规划为指导,充分利用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环境景观资源,结合现有区位及交通优势,通过对不同功能区域空间的梳理、整合,在完善各区域空间配套设施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独特历史风貌的、宜人、宜居的活力田园城镇。1、生态、休闲、文化、宜居的城镇印象:此次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注重开放空间的营造,将融合两条自然水系的城市公共绿化系统延伸,直至与居住区内预留的休闲广场、生态绿地等半开放空间相融合,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时时诉说着林亭古镇的发展和变化。区内配置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将公共设施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既方便生活,又能发挥聚集效益;遵循合理、适度的原则,创造人性化尺度的公共空间,体现开放、舒适的小镇精神。2、规划布局中以九园公路这一物流交通轴为主线,组织城镇空间布局。恢复龙街历史文化商贸区的同时,各功能区空间布局上,延续林亭老镇区的龙街纹理,唤起人们美好的回忆。3、串接并疏通现状河道水渠,由箭杆河以及另外一条疏通渠塘等原有水系形成的水网构成贯穿整个镇区的特色风景地带,不仅再现林亭口镇历史上“九桥十八庙”的景观,而且寓意历史积淀;作为维护历史记忆,体现地域感的最佳素材,在规划中成为林亭口镇的最大景观特色。4、乡村与城镇生活的融合依靠布局合理的城镇功能构架。将农民回迁社区相对集中,同时与商品住宅社区适度混合,创建一个充满和谐人文主义的生活载体,一个唤发关怀理解的新都市情怀的家园。规划后的林亭口镇将不仅满足居住者物质生活的需求,并且通过她的教育、文化、娱乐、卫生设施,通过设置于集中绿地、带状城镇公园、小区开放空间内的城镇历史沿革及城镇风光的可见艺术,通过全民运动设施及与优美自然环境的亲密接触,向人们提供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丰富机会。5、尊重个体、彰显个性的建筑建筑的风貌是人们能直接体会到的,在城镇的建设中,建筑将展现出真朴友善、彰显个性、节能低耗的林亭口地域风格,这是对建筑特色最直观的诠释。6、实践生态观面对新世纪的能源及水资源需求的挑战,并出于维护生态的责任,新城应推行使用生能节费系统。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能,为区域提供电力、热水、燃气能源,形成自给自足的镇区。建立雨水及中水回收系统,垃圾不落地的管理模式,减少污染的产生和排放,循环利用资源。七、规划布局(一)空间结构林亭口镇同时兼容城镇与乡村的生活,并将二者的优势自然结合。尺度宜人的居住组团沿着街道及景观的轮廓展现开,其中成片的林地与草地拥着小溪与河岸,渗透入人们的生活空间的每个角落。此次规划的重点着眼于林亭口镇内各个功能空间建设用地的互联。用两条生态轴线将起步区用地与周边建设用地相连,形成四个不同的功能发展区。1、一轴、两带、四区的结构布局一轴:作为物流交通轴线的九园公路,也成为镇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轴线。主要城镇节点包括位于轴线和五经路、七经路所夹的商业广场及行政中心建筑;与行政中心相对应的是开放的城镇公园和城镇生活区,从而形成连续的、充满活力的城镇交通物流轴线。两带:规划中,将原有水渠(塘)疏通连接起来,形成与箭杆河相互并行、连通的水体,构成循环流动又丰富多彩的亲水空间,同时也将镇区内的各个功能有机串连起来。利用河道两侧空间,设置一条公共绿化带将整个镇区用地与河畔公园、集中城镇绿地相连,形成林亭口新镇区的“绿肺”。主要公共活动空间皆将周边的生态绿化景观引入其中,并一直延伸至公共服务设施组团内。延伸进入整个区域的若干条绿化带将与区域的公共绿地构成完整闭合的生态景观步行网络。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家步行或骑脚踏车通过社区绿化带沿生态走廊,便捷地到达城镇公园和水畔。四区:分别为一期改造区、龙街历史风貌区、文化商贸区和规划新区一期改造区:利用镇区中部、毗邻箭杆河北岸、现状为空地的区域,作为规划中的启动区,不仅便于实施,而且在交通组织、生态环境、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龙街历史风貌区:通过恢复镇区东南部的龙街风貌,实现场地东部以及其历史根源的联通,使当地最具特色的龙街历史文脉得到了传承,同时留住了当地居民对过往生活的记忆。文化商贸区:作为开发建设的新区,毗邻工业开发区,包括行政中心、配套完善的商贸物流中心等。规划新区:镇区东北部结合现状的镇区和村庄基础,以及高中、初中等教育资源基础,形成一个居住组团,为产业区配套服务。2、城镇社区街坊邻里的居住结构及管理模式:社区:以社区中心为核心,以25003000户为基本管理尺度。这样每个社区都有完善的、开敞的公共社区中心,且可以均衡的享有中心区域。街坊:以四个邻里为一个街坊。每个街坊有半开敞的街坊中心。将四角的街坊中心扩大为社区中心。邻里:以公共行为的线路为边界,以300400户为基本管理单元,每个邻里都有一块中心绿地作为半私密空间,为邻里居民提供交流、休憩的场所。(二)道路系统建立等级分明,功能明确的交通网络是满足新城居民生活以及与外界高效联系的基础。同时,不同的道路功能定位也成为塑造各具特色的新城镇街道景观的前提。(三)住宅规划根据村民意愿,住宅设计为多层住宅(4、5、6层)。大部分住宅有正南北朝向,居于其间,不仅可以享受到惬意的阳光,打开窗子还可以捕捉到来自大自然的生态景观。每个小区都包括不同类型、户型的设计,以满足公众的需求。日照间距按新建区标准控制正南北向为1:1.61。(四)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划中,派出所、街办事处、工商所、农行、信用社等公建结合商务区公建设置。按住区规模合理设置菜市场,既方便居民生活又减少对主要景观区的影响。社区级商业服务设施:结合社区中心设置由小超市和早点部组成的若干综合便民店,提供各种便民利民服务。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设施,新建林亭口中学;改建卫生院和计生所,并与之结合新建敬老院;改建现状超市。小学、托幼、公厕、影剧院及其它配套公建,按照天津市居住区千人指标的要求配置。详见配套公共设施项目表。(五)景观系统景观设计中采用自我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带来的不仅仅是由层次丰富的公共与私密空间所编织搭建的绿化网络,而且还使每个居民都有机会自主决定与自然亲近的方式。1、开放空间系统及城镇标志开放空间分为四级:城镇开放空间:中央公园、河畔绿带街区开放空间:沿街景观广场社区开放空间:社区中心院落邻里开放空间:街廓核心绿地根据在城镇脉络中的重要性设置了不同的广场和开放空间,最重要的应是镇区公园。丰富连续、方便可及的开放空间系统可以促进居民交流,提供休憩娱乐场所,孕育自然生态,提升整体品质。2、亲水景观系统,保留原生河道,疏通原有渠塘,用生态的方式处理自然水资源,使其在新景观构架中焕发生机:水赋予城镇开放空间特殊的品质及精神。运用生态的方式处理自然雨水是面向未来的、革新的、尖端的方案。水,给人以美感,它的品质将从开放空间的个性中体现。流动的水创造了活泼的气氛,将生活带入空间,同时将空间带入生活。将生态与节约经济相结合,改造现状池塘和主要灌溉沟渠,串联成整体循环的水系统,形塑丰富的水岸表情。3、绿化景观系统: 中心绿色走廊贯穿整个规划区域,形成连续的生物走廊。环境写意自然,水流其间,竖向设计为自然的高差变化,连续水景与丘地的结合形成有节奏的层次空间,塑造出不同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步行系统以多种方式与水体和绿色对话,并在必要节点处设计可停留休憩的小空间;中心绿色走廊以环境自然淳朴为目标,其间大片水域,内植各种水生植物,形成良好景观效果的同时,在雨水渗透和地表水净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构成别具一格的品质景观。景观设计在满足审美需要的同时,更注重在文化上体现当地特色,给周边居民带来了精神和文化上的享受,同时也和临近的古镇一起形成了极富自然气息的景观效果。中央公园(即绿肺)服务于整个镇区。公园内设置了各种运动场地,以迎合不同年龄段人们运动的需要。将开放、健康的设计理念贯穿其中,成为周边居住区的休闲核心场地。园内大面积的绿化为人们营造出一个舒适健康的运动环境。精心设计布置的各种景观小品,在提升环境品质的同时兼具实用功能。中央公园不仅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很好地发掘周边地块的潜在价值,极大地带动了该区域的活力。水元素与绿色植物结合,让整个空间充满了律动的灵性,同时调节了局部小气候,行人穿行其中会倍感舒适。充分重视公众对于交通集散场地的多方位要求,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提高停留空间的舒适度。特色的绿化种植,选用富有乡土气息的花木,如观赏果类的石榴、枣树等,配以观花类的樱花,桃树,海棠,木槿等,形成一方世外桃源,群芳争艳,让整个区域都会有季节的色彩。背景选用高大的乔木,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营造出悠远深邃的意境,置身其中,宛若处于高林远野,意味悠长。自然材质的铺装,拉近了人与水之间的距离,回归自然的满足感油然而生,将人们带回记忆中古镇的景象。特色的绿化种植,充分适应河道环境,在保持水土的同时更营造出一种有特色的沿河景观,重现林亭古镇的特色。八、工程管网规划(一)给水工程规划1、镇区给水现状(1)供水水源:镇区生活和工业生产水源为地下水,农业生产水源为地表水。(2)供水设施:镇区内有一座自来水井水厂,现设有部分枝状管网,但普及率较低,管网布局不够合理,管径小,供水水量、水压偏小。镇区有深井泵自备水源。2、规划原则(1)充分利用现状,统筹兼顾,合理规划,节约投资,提高经济效益、社会和环境效益。(2)采用分质供水方案,即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用水(如饮用、沐浴、洗涤等用水)采用符合饮用水水质的自来水,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用水(如冲厕、绿化、浇洒、景观等用水)采用满足生活杂用水水质的中水。(3)近远期结合,启动初期尽量利用现状设施并为后期管网低投资切改提供可能性。3、给水工程规划(1)负荷预测:生活用水量标准:规划区内人均综合用水量取110L/人d,大型公建用水量8L/m2d,未预见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按15计。消防用水量标准:根据消防规范要求,本次规划区域内的消防水量按同时发生两处火灾计算,每处消防水量为25L/S,消防总水量为50L/S。变化系数K日、K时的确定:取用水量的日变化系数K日为1.1,时变化系数K时为1.5。根据上述用水量标准,本规划区域内预测高日高时用水量为450m3/h。(2)工程管网规划:供水水源:规划区内自来水水源为规划的自来水井水厂。工程管网规划:在镇区主要道路上规划200-400自来水管,在充分利用现状供水设施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供水系统,采用环状管网,布局简捷合理。管网压力满足最不利点水量水压要求,并保证消防水量。消防供水系统规划:消防用水管道与给水管道共用一套供水系统,并且根据国家规范,管道管径不小于150mm,满足消防用水量的需求,在管网的干管上设置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米。4、中水系统规划(1)负荷预测:用水量标准:参照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的规定,结合使用对象,确定中水用水指标如下:住宅冲厕用水 40L/人d公建冲厕用水 4L/ m2d绿化用水 2L/m2d冲洒道路用水 1.5L/m2次景观水体补充用水 6000m3/ha年(每年按200天计算)依据上述用水量的标准,本规划区域内的中水用水量5900吨/日。(2)规划方案:结合总体规划的要求,与污水处理厂捆绑建设中水处理厂一座,并在镇区主要道路规划200-300中水管道。考虑到初期建设时,中水处理厂及中水主管道有可能还未建成使用,故在初期冲厕、绿化、道路、景观补水等用水暂由自来水及深井水供应。建设初期,还迁区内只敷设中水管网,待后期进行水源切改。(二)排水工程规划1、排水现状(1)河道:规划区内有箭杆河自西向东从规划区中部穿过,箭杆河为宝坻区二级河道,担负农灌、排沥功能。规划区东西两侧均有现状沟渠,镇区内有部分分散水面。(2)排水设施:排水设施贫乏,镇区内无现状大型排水设施。(3)排水出路:镇区内雨水主要是靠地面径流就近排入箭杆河;部分污水经过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水体。其余污水就近直接排入水体。2、规划原则:(1)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排水制。(2)雨水:综合考虑景观河道的调蓄作用,排水方式遵循“二级排水,蓄排结合,分散出口,就近排放”的原则。综合考虑规划小区对雨水的处理与利用,通过在小区内设置雨水弃流装置,对初期雨水进行弃流,减少对水体的污染;通过在小区设置雨水渗透装置,涵养地下水,缓解地质恶化问题。(3)污水:污水经管道收集,集中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作为中水处理厂水源。3、雨水工程规划(1)负荷预测:雨水量设计标准:设计重现期:一般地区P=1年;政府所在地等重要地区P=2年暴雨强度公式:P=1 P=2 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0.500.60绿地径流系数0.150.20地面径流时间:1015分钟(2)初期雨水弃流方案屋面和地面的雨水在降雨初期的短时间内,具有相当的污染性,如果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将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本规划区域内采用初期雨水弃流处理,弃流的初期雨水或经过滤后渗入周围土壤或通过市政污水管道排入污水处理厂处理,从而降低雨水排放对水体造成的污染。(3)工程管网规划:根据规划区地形条件,以区域内现有河流为中心,将其划分为三个排水区域。南北两排水区域均规划一座雨水泵站,泵站排量4-5m3/s,占地面积2500m2。沿规划道路敷设雨水管道,中部排水区域雨水管道出口分散设置于两条河道内,南北两排水区域雨水经管道收集后由泵站提升排入现状河道。4、污水工程规划(1)污水量预测:污水量标准:生活污水采用生活用水量的90%;地下水渗入量:按平均日污水量的10计。总污水量: 0.8万立方米/日(2)工程管网规划:建设初期:结合规划路网布置污水管道,考虑到配套污水设施及污水处理厂有可能尚未投入使用,故该时期污水经管道收集、化粪池处理后就近排入水体。建设后期:结合规划路网布置污水管道:管径为300800mm。与初期敷设的污水管连接后汇入规划的污水干管。污水经管道收集后汇入污水干管,再经泵站提升进入规划的污水处理厂处理,处理后的污水作为中水处理厂的水源。(三)电力工程规划1、镇区电力工程状镇区内现有一座35KV变电站(林亭口35KV变电站),规模为0.715万KVA,占地5100平方米。上级电源为宝坻220KV变电站。10KV变电设施基本为露天台式变压器。电缆敷设方式为架空线式。 2、电力工程规划原则(1)本次规划区域内建设1座35KV变电站。(2)变电站设置于负荷中心,以缩短供电距离、减少电能损失。(3)供电电缆采用埋地敷设方式,使供电可靠性增加,并减少对新镇区市容的影响,处理好电力设施与镇区规划的矛盾。3、电力工程设施规划(1)负荷预测:电力负荷预测:采用负荷密度法及综合需用系数法对本规划区域进行负荷预测。综合比对以上两种负荷预测结果,预测本规划区域总负荷约为30MVA。(2)电力设施规划:本规划区域中规划建设一座35KV变电站。10KV开关站:采用单环网方式供电,每路环网容量约为10000KVA。各地块内规划设置一座土建变电站及一座供市政设施(如路灯等)用的箱式变电站,土建变电站考虑与建筑物合建,箱式变电站结合景观设计设置。大型公建、工业自建变电站。4、路灯规划道路照明的照度达到国家规范所规定的标准,交通主干道的平均照度为15lx;次干道平均照度为8lx。路灯的电源由附近的变配电所提供。(四)燃气规划设计镇区燃气现状用气为液化石油气,有一座换气站;其他中心村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林亭口镇的天然气气源接自高压天然气管道,进入规划修建的一座高中压调压站内。经高中压调压站降压后接入沿主要道路铺设的中压管道,输送至中低压调压站。通过中低压调压站降压后经低压管道把天然气送至规划区内各区域。各种天然气用户根据自己的用气要求直接接入或再经区域调压器调压至所需压力后接入。有要求的工业用户,可直接从中压天然气管线上接出。(五)通信工程规划1、电话与网络规划:预测远期镇区电话普及率为45门/百人,规划远期全镇装机容量将达到3万门(本次规划区内为1.3万门)。镇区内规划建设一座电信局,占地面积2500m2,建筑面积2000m2,通过扩大通信设备容量及新建远端模块局的方式来解决未来需求。预测网络宽带普及率将达到25终端/百人,规划远期全镇共1万个终端(本次规划区内0.7万个终端)。居民宽带入户建议采用ADSL或小区宽带(FTTX+LAN)接入方式,远期发展到光纤入户(FTTH)的接入方式。各居住小区结合管理用房设置网络电话机房及有线电视机房。2、有线电视规划:完成由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升级,并实现户户通有线电视。预测有线电视普及率30终端/百人,规划远期全镇共1.2万个终端(本次规划区内共0.9万个终端)。3、邮政规划:规划设置一处邮政支局,并在集中居住区设置1-2座邮政营业所。4、其他:实现城市交通,公安,消防,急救等专项网络的构建。对于居民区除安防系统外,还将适当架设视频点播系统(VOD),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各级规划道路地下预埋适量通信管道,提供当前与未来各弱电系统的需求,并统一以光纤作为各弱电系统主干传输线,最终组成全镇光缆传输网。主干网络拓扑结构以环形结构为主,总线型结构为辅。结合路网规划,建立完善的电信管网及传输体系,使电信局所及接入点间管道互相联通,形成网络系统。所有信息传输业务所需管孔应全部纳入综合管群,同期设计施工。所以,应在通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合理开发、共同使用管群资源、避免各运营商自建管道及重复建设。(六)供热工程规划1、供热负荷预测:采暖热指标:根据现行的国家与地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考虑计入管网热损失,取采暖热指标如下:住宅供热指标40W/ m2 (建筑面积)公建供热指标70W/ m2 (建筑面积)本规划区供热负荷计算:主要考虑居住建筑、公共设施建筑的采暖负荷。规划计算热负荷为69MW,其中住宅建筑采暖热负荷为33MW,公共建筑采暖热负荷为36MW。2、热源形式与管网布局根据对规划区域的负荷计算结果以及现状供热资源的供热能力分析,规划镇区内预留一座集中供热用地,占地约1.5公顷,规模约为70MW(100T/h),并沿区内规划道路,枝状敷设热力管道,解决居住、公建供热需求。工业供热根据工业性质及所需热负荷自建供热站,并应相对集中建设。根据小区热负荷需要,结合建筑布局或单体设计规划小型换热站,每座换热站占地为80100m2。九、道路规划(一)概述:1、规划目标:按照小城市级标准进行规划,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产业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塑造独具特色,充满魅力的丰富多彩的、生态宜居的城镇空间。2、项目研究内容:道路系统规划,在总体规划提出的道路网络的基础上,结合林亭口镇用地需求和发展规模,以实现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相结合为目标,对道路网络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其主要内容包括:道路系统分析以及功能层次划分;道路网络规划;对外出入口以及重要交叉口控制与交通组织。近期交通组织实施规划方案,在以上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林亭口镇镇区开发用地的发展,提出近期交通设施的建设计划和交通组织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近期交通建设计划;近期交通组织实施方案。(二)现状与发展分析:1、道路交通现状:九园公路:市道二级,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陈黄路:县乡公路,路面宽度11米。宝芦公路:县乡公路,路面宽度12米。林黑环线:县乡公路,路面宽度11米。2、近期规划路:唐廊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双向6车道,红线控制宽100米。蓟塘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双向6车道,红线控制宽100米。宝芦公路:一级干线公路,双向6车道,红线控制宽60米。蓟塘公路:一级干线公路,双向6车道,红线控制宽60米。九园公路:二级干线公路,双向4车道,红线控制宽40米。林大公路:二级干线公路,双向4车道,红线控制宽40米。宝芦公路(旧线):二级县乡公路,双向2车道,红线宽40米。陈黄路:三级县乡公路,双向2车道,红线控制宽30米。林黑环路:三级县乡公路,双向2车道,红线控制宽30米。(三)道路系统规划1、规划原则:此次道路系统规划建立在林亭口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着重对加强土地利用与道路系统的灵活性、加强分析区内道路功能的发展变化以及对外交通的组织、支路系统的深化与土地开发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2路网规划:镇区规划路网基本上呈方格网状布局,道路等级分为三级:镇区一级路、镇区二级路、镇区三级路。其中,镇区一级路红线宽度为20米40米,镇区二级路红线宽度为1620米,镇区三级路红线宽度为816米。具体规划如下:九园公路:规划为镇区一级路,红线宽为40米,规划道路横断面为6(人行道及绿化)-4(非机动车道)-2(机非分隔带)-16(机动车道)-2-4-6二纬路:规划为镇区二级路,红线宽为20米,规划道路横断面为:3(人行道)-14(车行道)-3三纬路:规划为镇区三级路,红线宽为16米,规划道路横断面为:3(人行道)- 10(车行道)-3四纬路:规划为镇区一级路,红线宽为30米,规划道路横断面为:6(人行道)-18(车行道)-6五纬路:规划为镇区三级路,红线宽为20米,规划道路横断面为:5(人行道) -10(车行道)-5六纬路:规划为镇区二级路,红线宽为20米,规划道路横断面为:3(人行道)-14(车行道)-3七纬路:规划为镇区二级路,红线宽为20米,规划道路横断面为:3(人行道)-14(车行道)-3八纬路:规划为镇区二级路,红线宽为20米,规划道路横断面为:3(人行道)-14(车行道)-3九纬路:规划为镇区三级路,红线宽为16米,规划道路横断面为:3(人行道)-10(车行道)-3十纬路:规划为镇区三级路,红线宽为16米,规划道路横断面为:3(人行道)-10(车行道)-3十一纬路:规划为镇区一级路,红线宽为20米,规划道路横断面为:3(人行道)-14(车行道)-3三经路:规划为镇区一级路,红线宽为30米,规划道路横断面为:6(人行道)-18(车行道)-6五经路:规划为镇区一级路,红线宽为30米,规划道路横断面为:6(人行道)-18(车行道)-6六经路:规划为镇区二级路,红线宽为20米,规划道路横断面为:3(人行道)-14(车行道)-3七经路:规划为镇区一级路,红线宽为30米,规划道路横断面为:6(人行道)-18(车行道)-6八经路:规划为镇区二级路,红线宽为20米,规划道路横断面为:3(人行道)-14(车行道)-3九经路:规划为镇区一级路,红线宽为30米,规划道路横断面为:6(人行道)-18(车行道)-6十二经路:规划为镇区一级路,红线宽为30米,规划道路横断面为:6(人行道)-18(车行道)-6十三经路:规划为镇区二级路,红线宽为20米,规划道路横断面为:3(人行道)-14(车行道)-3十四经路:规划为镇区三级路,红线宽为16米,规划道路横断面为:3(人行道)-10(车行道)-33重要交叉口规划:镇区道路交叉口均规划为普通平面交叉口,次要道路与主要道路相交均应在次要道路设置让行标志。道路交叉点控制坐标表规划桩号规划桩坐标YXLTK001126051.2141357908.5902LTK002126319.6249357782.5019LTK003126504.5789357738.8026LTK004126457.5771357577.0027LTK005125923.9133357650.4643LTK006126185.2751357509.7031LTK007126427.8045357410.1164LTK008126688.7639357376.5843LTK009126132.0069357401.5412LTK010126430.8298357264.4865LTK011126727.7041357234.5389LTK012125109.7341357793.6459LTK013125333.6415357643.0564LTK014125557.8889357552.2839LTK015125868.9657357417.0618LTK016126070.3276357276.3005LTK017126460.4835357098.9416LTK018126793.96633570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