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桉.ppt_第1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桉.ppt_第2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桉.ppt_第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桉.ppt_第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桉.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宗白华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论文中指出的:“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同时,他也指出:“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向,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说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通脱。 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三 魏晋六朝文论,一、概述 鲁迅称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已进入自觉时期。 文学自觉的含义有: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孝武本纪:“而上向儒术,招贤良,赵绾(音挽)、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这里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都是重要的标志。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的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渭之笔。吟咏风谣,流 连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惟须绮縠(音胡,绉纱)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1、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2、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 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 3、(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就现存佚文看来,论 及种文体,对各种文体追溯其起源,考察其演变,并举出一些作品加以讨论,比曹丕和陆机又进了一步。 4、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了,(梁)任昉(音访)的文章缘起分为题,虽不免琐碎,但由此可见文体辨析的细致程度。 5、文心雕龙的上篇主要的篇幅就是讨论文体,共分大类。,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提到过,“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 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 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的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总的看来,魏晋六朝文论的总体特点在于: 1、与周秦文学批评中言志的观念不同,六朝文学批评以:“诗缘情”为旗帜。 2、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六朝文学批评是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是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升华,又是文学创作的导引。如果说周秦文学批评多为阐释学批评,两汉文学批评是经学批评的话,六朝文学批评已经具备了文学批评的现代意义。,3、文学批评不再是哲学、经学、史学的附庸,而是独立于学术文化之外的一门新学科。文学批评又与同时代的学术文化相互渗透,如与玄学、道教、佛教等的关系非常紧密,共同推动了六朝文学批评的繁荣。 4、文学批评家与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崛起。周秦汉代文学批评往往是片言只语,不成系统。六朝文学批评出现了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等一大批文学批评专著。 5、“建安七子”之崛起与魏晋风骨之张扬,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文学流派及其文学批评的鲜明旗帜推上了文坛。典论论文开中国文学流派、文学集团研究之先声,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典论论文 1、作家作品: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沛国谯(音桥)(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创立魏国,史称魏文帝。有魏文帝集。文学理论文章主要有典论论文,还有与吴质书等。 关于典论论文。“典者,常也,法也”。典论,按作者原意即是讨论各种文体的法则。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在曹丕以前,虽有专篇的文学论文:如诗大序、斑固离骚序、两都赋序、王逸楚辞章句序等,但大都只是就一部书、一篇文章、或就一种文体立论的;而典论论文则是讨论多种文体和评论多位作家,并且论述了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以及文章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因此,被称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专篇论文。,2、典论论文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幹,斯七子者,於学无所遗,於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音路,良马)於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已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吕氏春秋曰:君子必审诸己,然后任人。而作论文。 王粲长於辞赋,徐幹时有齐气【1】,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幹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於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1】唐人李善解释这句话说:“言齐俗文体舒缓,而徐干亦有斯累,汉书地理志曰:故齐诗曰:“子之还兮,遭我乎猛之间兮。”此亦舒缓之体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服虔注:“吴公子札来观周乐,乐工为之歌齐,有太和之意,其诗用刺,词约而义微,体疏而不切,故日大风。” ,舆地广记卷一说:“山东之人,性缓尚儒,仗气任侠。”,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於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於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见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於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於饥寒,富贵则流於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於上,体貌衰於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融等已逝,唯幹著论,成一家言。,3、典论论文中的文学理论,(1)论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 他所讲的“文以气为主”之“气”,是指作家的气质;“气之清浊有体”之“气”,是指作家的才性。由于作家气质、才性不同,因而构成文章或音乐的特点也各异。 文体与文气的关系,即文体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曹丕以气品评作家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这在文学风格理论上,是一大创举。 他所讲的“清浊有体”,即是论文学作品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风格特点。 相对说来,曹丕论风格时强调作家的先天禀赋,忽视了社会习染对作家风格形成的作用,有一定的片面性。,(2)文体论 曹丕论文体特点时,提出“本同而末异”的论题。“本同”指文章的性质相同,“末异”指文章体式、风格特点不同。这同儒家所倡导的“德为本”、“文为末”的论点相比,高出一筹。 曹丕把文体分为四科八体,概括起来即有韵之文铭、诔、诗、赋和无韵之笔奏议、书论两大类。在文体区分中提出“诗赋欲丽”,它反映了人们对文学、对诗赋特点认识的提高,显示了从先秦到魏晋文学观念上的更新,突出了时代特点。,(3)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曹丕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派关于文学作品价值和作用的理论。并把文学地位和作用提到了空前高的程度。 首先,他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即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他所称“文章”:一是指诗、赋、散文,二是指理论著作,如徐干的中论和他的典论。 其次,他认为文章是“不朽之盛事”,即“盛大”的事业,是永垂不朽、留名千古的事业。 第三,曹丕把文章同人之生死、荣乐加以比较,说明人的寿命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而文章的功能是无穷的;说明文章比人的寿命、荣乐更为重要,引起人们对文学事业的重视。,曹丕在文论上的功绩是把文学从经学附庸中解放出来,提高了文学的地位,强调了文学的价值与作用。由于他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所以他认为“寸阴”比“尺壁”更为重要,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希望有志之士抓紧时间从事写作。“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说明了“立言”的重要性。 重视学术著作,是汉代以来士人传统的风气,而曹丕把纯文学的诗、赋地位提得如此之高,不能不说是建安时代文学创作上的新气象;亦是文学“自觉”、文学观念逐渐明确的表现,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一文中写道:“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4)文学批评论 在文学批评上,曹丕把品人与评文结合起来,对当时文坛上存在的各种不良倾向,进行了批评;对建安七子进行了评价。 他从“文人相轻”立论,指出文人中存在着不良现象: (1)“贵远贱近,向声背实”,“贵远”者认为古比今好,这是复古、守旧思想的反映。“贱近”者的实质是“文人相轻”的表现,也是“崇己”、“抑人”的表现。后来葛洪发扬曹丕之论,在抱朴子的钧世与尚博等篇中对“贵远”而“贱今”的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2)“闇于自见,谓己为贤”,等等。其表现为,以已之长,相轻人之短。他认为博毅与班固二人文才,只不过是“伯仲”之间而巴,而班固却看不起傅毅。这是文人相轻的一种表现。 以上种种事例,都说明当时文坛在文学批评上,存在着“闇于自见”、“谓己为贤”的不良风气。,三、陆机与文赋,1、陆机生平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西晋著名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其祖父陆逊为吴国丞相,父抗为吴国大司马。陆机出生于江东望族,胸怀大志,企望作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可是,正当他潜心读书时(二十岁)晋灭了吴;于是闭门不出读书十年。晋太康末年,他与弟陆云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拜遏了文坛领袖张华,得到张的赏识,由张引荐结识不少名流与权贵,从此步入仕途。官至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其后转入司马氏内部争权夺位斗争,一代名士,被诬陷惨遭杀身之祸。 原有陆士衡集四十七卷,佚。清严可均收其遗文入全晋文卷九十六至九十九。丁福保收其诗入全晋诗眷三。晋书卷五十四有传。,2、文赋简介 陆机文赋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的一块丰碑,它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陆机以赋的形式论文学创作,这是一大创举,开创了以赋论文学创作的先河。 从内容与结构讲,文赋可分为八大部分: 一自然段是序言,提出中心论题:意与物的关系,说明写文赋的目的在于论述作文的“利害之所由”,这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二至五自然段,论创作前的构思准备以及文思来时的乐趣。 六自然段,论述了文体与作家风格的关系以及自然景物多变同文体多样的关系。,七至十一自然段,论述了作文利害之所由,从文意与文辞以及突出文章中心等方面,对作文提出要求。 十二至十六自然段,从文学作品的音乐性艺术性角度论文病,论述了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有关问题。 十七至十八自然段,申言序文“非知之难,能之难”之意,论述了文章自身的内在规律及其多变性。 十九自然段,论文学创作中文思的通畅与阻塞情状作家创作时的灵感。 二十自然段,论文章的社会功能。,3、文赋节选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於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於此云尔。,伫中区(通枢)以玄览,颐情志於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音同龙,天将亮的样子)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於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通层)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於已披,启夕秀於未振。观古今於须臾,抚四海於一瞬。,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通影)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音举语,不安的样子)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音秒,轻视或远看)众虑而为言。笼天地於形内,挫万物於笔端。始踯躅(值竹,徘徊的样子)於燥吻,终流离於濡翰。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或操觚(书写用木简)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标尺)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黾(音敏,努力)勉,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遯(同遁)员(同圆),期穷形而尽相。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唯)隘,论达者唯旷。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华盛貌),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音伟,光明)晔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1、论创作激情的产生。 陆机认为文学(诗、赋、文章)创作之前,应具备三种要素:一观察万物;二阅读古籍,三抱有高尚廉洁的志向。 观察万物,可以丰富作家创作的想象和获得丰富的素材。他提出“仁中区以玄览”,“中区”即“区中”,意谓长时间置身于宇宙之中,深刻地观察万物的变化。接着他又提出“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这是说,顺着四季的推移,感叹时间的消逝;观察变化的万物,引起纷繁的思绪。秋天见叶落木枯而悲,春天见枝柔叶茂而喜。这里,陆机从四时自然变化的刺激所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的不同,来论述观察万物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说明作家的激情,是有感于物的变化而动的,文以情生,情以物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2、论创作构思中的思维活动的特点 陆机总结了前人创作经验和自己的创作实践,把作家的艺术构思看成是文学创作曲中心。他所称“有以得其用心”“用心”就是作家创作时的艺术构思。他提出“意与物称”就是要求主观之命意要符合客观事物,写出来的形象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他又从“穷形尽相”角度出发来进行艺术构思,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有形象性。为此,陆机精辟地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构思及其想象特点。,(1)构思的开始:要求集中精力,沉思虚静。“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 钱钟书解释“旁讯”曰:“思而未得,姑且置之,别为他事。以待思节因缘,自然涣释。事如往南向北,效同声东击西。” 求集中精力,沉思虚静,目的在于摈弃一切外界的干扰,用志不分而凝于神。这一过程与道家之体道,佛家之悟禅有相似之处。苏轼:“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也正说明了这一道理。,(2)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使构思时的想象,达到自由翱翔的境界。“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都说明了这一道理。陆机强调构思时的思维活动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纵横千古,把大千世界纳入自己的思维当中。这些论述概括了思维的跳跃性、自由性和广阔性的特点。,(3)构思过程中,思维活动伴随着情感、形象和语言而产生。 “其致也,情瞳陇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作者主观激情由不明鲜而明鲜,客观之物随之越来越清晰。情感是人类生命的本质力量,是作家展开形象思维的动力。因此,强调情感在构思中的重要性是正确的。而构思活动中,外界事物要最终进入作家的头脑中,经历一个由不清晰到清晰的过程,并最终形成完整的形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活动中的形象和情感必须借助于语言进行表达和描述。陆机对这一过程作了精辟的阐述:“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诸子著作中最精采的语言如同泉涌而来,六艺中芬芳的文辞,任我驱遣。这时创作构思的想象进入更高阶段,“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达到了任意翱翔的地步。有时“沈辞佛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而有时“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这个时候,选择和运用语言要注意独创性:“收百世之阙文,采干载之遗韵”,“谢朝花于巳披,启夕秀于未振。”,3、论文体与风格。 关于文体与风格的问题,陆机的论述大体上有四个方面: 一是,他认为,客观事物的多样决定了文体艺术风格的多样。他说:“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坛挥霍,形难为状。”文体虽有多种,而客观事物无统一标准,事物多而杂并不断变化,因而要准确地描写事物达到形象的逼真是困难的。文体的多样性,是客观享物纷繁变化的要求。可见,文体的多样性是来源于客观事物的多样及其多变。此论有其坚实的生活依据。,二是,作家才性气质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文体风格。“故夫夸目考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他认为那些喜欢炫耀的人,崇尚文章辞藻的奢华;那些喜欢朴实的人,则要求文章内容精当;那些讲求“穷形尽相”的人,要求在表达内容的形式上应不受阻隘;而追求通达的人,则要求文章内容放旷无束。 三是,不同的文体,又形成了不同的文章风格。 陆机在论文体时继承并发展了曹丕文体分类学说,不仅把诗、赋提到首位,而且更加突出了它们的待点。 他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诗,是因情而生的,所以要求文辞美丽;赋,是铺写事物的,因而要求语言清楚、明确。,关于“诗缘情而绮靡”,其基本含义是,诗在内容上缘情体物,在形式上华丽精美。 “诗缘情”,强调了诗歌抒发情感的特征,肯定了诗歌抒情化的发展方向,是对先秦以来传统诗言志理论的重大发展。对以后如公安派“独抒性灵”、李贽“童心说”、袁枚“性灵说”等缘情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需要注意的是,陆机重视诗缘情,但同时并不废言志。他强调文学之质,主张“制邪而禁放”,只是于两端中有所侧重而已。 绮靡。绮,本意为素白色丝织品;靡,“细好也”(郭璞)。连用时,可解释为美丽细好。陆机借以指诗歌语言形式的精美华丽。也有人认为,绮,指文采,靡,言其声音。绮靡的主张,体现了陆机对诗歌精美华丽的艺术形式的崇尚,也体现了魏晋人普遍的审美追求。但这一理论也客观上成为了浮艳文风的理论依据,因此具有一定的消极意义。,四、刘勰与文心雕龙,一、作家作品: 1、刘勰(约455520或521),字彦和,祖籍东莞莒(音举)(今山东莒县)人,东晋以后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早年丧父,家境贫寒,终身未尝婚娶,但笃志好学。青年时随僧佑在定林寺整理佛教经典,历十余年。在此期间,他博览群书,撰文心雕龙。书成后扮为卖货者候当时已有盛望的沈约进呈。沈阅后以为“深得文理”。天监(梁武帝年号)初年,起家“奉朝请” ,开始登上仕途。先任中军临川王宏记室,掌文书;后任车骑仓曹参军,管理仓廪。天监十年任仁威将军萧绩记室,天监十三年任昭明太子萧统东宫通事舍人,掌管奏章,深受器重。十八年迁步兵校尉,管理东宫警卫工作并兼任通事舍人。惜萧统早逝,统死后次年在定林寺正式出家,改名慧地,终年五十六岁左右。,2、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文上独一无二的体大、思深、虑周的文学理论巨著。根据序志篇的说明,它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从原道至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是为总论;二是从明诗至书记二十篇是“论文叙笔”,为文体论;三是从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为“割情析采”,专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创作与批评鉴赏其中神思至总术十九篇可视为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三篇可视为批评论,而时序、物色两篇则二者兼而有之。古书通例,序言置末。因此,最后一篇序志则是对该书写作宗旨、时代背景、研究方法的说明。,二、文心雕龙 神思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音月,疏通)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通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音诺)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虑后,研虑方定。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难易虽殊,并资博练。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弱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 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心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兴。结虑司契,垂帷制胜。,3、神思中的文学理论,神思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文章对神思在创作中的必要性,思维主体应具备的素质,文思的迟与速等问题有非常精彩的论述。 神思,指的是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构思。关于这个问题,文赋已有论述。刘勰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使之更加系统和全面。文章分四部分:,1、总论神思在创作中的必要性,指出修养心性、提高写作技巧对神思的作用。 文章开宗明义地给神思下了定义:“行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说明想象的特点在于由此及彼、不受时空限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够完成”(别林斯基杰尔查文的作品),可见,想象对于创作构至关重要。神思接着进一步描绘构思时思维活动的特点及作者的创作情状。要寂静、专注,让自己的想象上接千载,视通万里。,接着,刘勰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即“神与物游”。就是说,主观的想象离不开客观事物。人的内心思想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的耳目这些感官后引起的,因此,想象不神秘的,它扎根于现实,从此物想到彼物。另外,各种物象在人的头脑中也并非机械地出现,而是作者对现实题材进行艺术加工,这也就是下文中提到是麻与布的关系。因此,刘勰的“神与物游”理论实际上已揭示出了形象思维的特点,即主客观的相互交融。,文章还进一步论述到了志气与辞令在想象中的作用。这里志气指思想感情,辞令指语言。志气与辞令是思维活动中的两个关键因素。思想情感是想象活动的动力,感情充沛,想象才能活跃;感情枯竭,则想象壅塞。至于辞令,则是思维活动的工具,刘秀把它作为掌管思维活动的枢机,强调文字必须以言达志,穷尽物色,曲写纤毫。 要达到这些,刘勰对思维的主体即创作者提出了要求: 一要积学,不断积累知识; 二要酌理,不断增长才力; 三要研阅,不断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四要怿辞,逐渐掌握运用文辞的能力。,2、论述文思的迟与速。 先举实例说明文思确实有迟速之分。但无论迟速还是难易,都离不开一个基础,那就是广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技巧(博练),学浅才疏的人,无论迟或是速,都无济文章写作。 3、论说修改和润色对写作的必要性。并举伊尹辨味和轮扁运斤为例,指出写作之妙,是不可用语言说情清的。 4、用“赞”的形式总结全文。概括说明了构思时想象和客观事物的关系。前者受后者的影响,而后者又要靠文学作品来表现。故而,要讲究文字的推敲,比兴手法的运用,写出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好作品来。,五、钟嶸与诗品序,一、作家作品: 钟嵘(约468518),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生于齐梁时代,其七世祖钟雅时尚为东晋南渡士族,但到钟嶸时已“位末名卑”。齐时官至司徒行参军,梁时官至西中郎将晋安王记室。他谙熟周易,兼长辞藻,经过勤学深思和用心结撰,终成诗品一书。但据梁书、南史诸史,原称诗评,明清以后始以诗品定名。“评”者论优劣,“品”者定等第,书名均与其书内容密切相关。,诗品全书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品,即上、中、下三品,品评了自汉魏至齐梁的122位五言诗作家。上品有无名氏古诗和李陵、班姬等11人,中品有秦嘉、徐淑等39人,下品有班固、郦炎等72人。各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对每一位作家均有简要评语,探讨其渊源,标举其待色,指陈其短长。言简意赅,极有见地,是中国诗论著作中罕见的精品。 诗品各卷前原有序,后将三卷序文合而为一,称诗品序,冠于书前;今人陈延杰诗品注(196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则改称总论。诗品序自述作书缘起,全面论述了作者的诗歌理论观点。,钟嵘诗品是中国第一部论诗专著,被后人誉为“百代诗话之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诗品序深入探讨了诗歌产生的根源,阐述了五言诗的发生发展,肯定了五言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地位。诗品序提出了滋味说,论述了对声病,用典等问题的看法。,二、诗品序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音只)待之以致飨(音响,祭祀),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昔南风之词(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卿云之颂(尚书大传谓舜时作品),厥义敻(音xing,远,深长)矣。夏歌曰“郁陶乎予心”,楚谣曰“名余曰正则”,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自王(褒,汉宣帝时期辞赋家)、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指曹丕、曹植;曹植在建安十六年曾被封为平原侯)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於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於时矣。尔后陵迟衰微,迄於有晋。太康(武帝司马炎年号)中,三张(张协、张载、张抗)、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义尽),亦文章之中兴也。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於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先是郭景纯(指郭璞)用俊上之才,变创其体。刘越石仗清刚之气,赞成厥美。然彼众我寡,未能动俗。逮义熙(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中,谢益寿(谢混小字)斐然继作。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刘、郭,陵轹潘、左。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幹、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潘岳)、景阳(张协)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义合)於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艰涩)。若专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指武帝时李夫人故事)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於诗矣。故词人作者,罔不爱好。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甫就小学(汉书 食货志云:“八岁,入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於是庸音杂体,人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独观谓为警策,众睹终沦平钝。次有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皇上人,谢朓今古独步。而师鲍照终不及“日中市朝满”(见鲍照代结客少年场行),学谢朓,劣(仅)得“黄鸟度青枝”(虞炎南朝齐诗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人。玉阶怨)。徒自弃於高明,无涉於文流矣。,观王公缙绅之士,每博论之馀,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渑并泛,朱紫(正色和中间色)相夺,喧议竞起,准的无依。近彭城刘士章(刘绘,下品),俊赏之士,疾其淆乱,欲为当世诗品,口陈标榜。其文未遂,感而作焉。昔九品(汉书 古今人表)论人,七略裁士,校以宾(庄子“名者,实之宾也。”)实,诚多未值。至若诗之为技,较尔可知。以类推之,殆均博弈(汉宣帝典故,论语 阳货“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方今皇帝(梁武帝萧衍),资生知之上才,体沈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赏究天人。昔在贵游,已为称首。况八纮既奄,风靡云蒸,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固以瞰汉、魏而不顾,晋、宋於胸中。谅非农歌辕议,敢致流别。嵘之今录,庶周旋於闾里,均之於谈笑耳。,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又其人既往,其文克定。今所寓言,不录存者。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於用事?“思君如流水”(徐干室思),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曹植杂诗),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谢灵运岁暮),讵(音巨,怎么)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颜延、谢庄,尤为繁密,於时化之。故大明、泰始(南朝宋年号)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王融)等,词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浸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词既失高,则宜加事义。虽谢天才,且表学问,亦一理乎!,陆机文赋,通而无贬;李充翰林,疏而不切;王微鸿宝,密而无裁;颜延论文,精而难晓;挚虞文志,详而博赡,颇曰知言。观斯数家,皆就谈文体,而不显优劣。至於谢客集诗,逢诗辄取;张骘(音zh,牡马)文士,逢文即书。诸英志录,并义在文,曾无品第。嵘今所录,止乎五言。虽然,网罗今古,词文殆集。轻欲辨彰清浊,掎摭(音几执,拾取)利病,凡百二十人。预此宗流者,便称才子。至斯三品升降,差非定制,方申变裁,请寄知者尔。,昔曹、刘殆文章之圣,陆、谢为体贰之才,锐精研思,千百年中,而不闻宫商之辨,四声之论。或谓前达偶然不见,岂其然乎?尝试言之,古曰诗颂,皆备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若“置酒高堂上”、(阮瑀杂诗)“明月照高楼”(曹植七哀诗),为韵之首。故三祖(曹操、曹丕、曹睿)之词,文或不工,而韵入歌唱,此重音韵之义也,与世之言宫商异矣。今既不备管弦,亦何取於声律邪?齐有王元长者,尝谓余云:“宫商与二仪俱生,自古词人不知之。帷颜宪子乃云律吕音调,而其实大谬。唯见范晔、谢庄颇识之耳。尝欲进知音论,未就。”王元长创其首,谢朓、沈约扬其波。三贤或贵公子孙,幼有文辩,於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音毕)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余谓文制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陈思赠弟,仲宣七哀,公幹思友,阮籍咏怀,子卿(苏武)“双凫”,叔夜“双鸾”,茂先(张华)寒夕,平叔(何晏)衣单,安仁(潘岳)倦暑,景阳(张协)苦雨,灵运邺中,士衡拟古,越石感乱,景纯(郭璞)咏仙,王微风月,谢客山泉,叔源(谢混)离宴,鲍照戍边,太冲咏史,颜延入洛,陶公咏贫之制,惠连(谢惠连)捣衣之作,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所以谓篇章之珠泽,文采之邓林。,诗品卷上论魏陈思王植: 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f f)。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三、诗品序中的文学理论 (一)论诗歌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 魏晋以来,文论家们往往通过文体辨析的方式,来认识和理解诗歌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本质待征。曹丕典论论文中认为“诗赋欲丽”,陆机文赋中认为“诗缘情而纺靡”。钟嵘也是从不同文体的比较中认识诗的性质的。诗品序说: 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性情,亦何贵于用事? 钟嵘认为不同于“经国文符”一类应用文体,诗歌是“吟咏性情”抒发情感的,不注重征引典故,这就是他对诗歌性质的理解。先秦儒家坚持“诗言志”的观点。汉代毛诗序最先把“情”引入了诗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方面继承了“诗言志”的观点,一方面却又于“在心”的“志”与外在的“诗”之间加个中间环节“情”,认为诗是“志”因“情动”而由内向外的表现。,至魏晋时期,陆机便提出了“诗缘情”说,强调诗的抒情性,开始摆脱儒家义理对诗的束缚。钟嵘的“吟咏性情”之论,本出自毛诗序“吟咏性情,以风其上”。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钟嵘是想把抒情与言志统一起来,尽量减弱毛诗序的理性主义色彩,并突出诗歌的抒情特征,力图把艺术的美与功利作用的善统一起来,从而体现了诗歌理论研究的新进展。那么,诗所“吟咏”的“性情”是如何产生的呢? 钟嵘认为,这种性情不是主观自生的东西,而是来自客观外界的触发。,首先是自然界的感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他认为四季节候的不同引起了自然万物的变易,这种变易又触动人们的情思,从而发为吟咏,形成诗篇。 其次是社会生活对诗的感发。如果说上述物感说并不是钟嵘的创见,陆机文赋中曾指出“遵四时以叹逝”,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曾论述“春秋代序”等,那么论述了社会生活的悲欢离合、荣辱忧喜对诗歌创作的作用,这的确是钟嵘对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贡献。,诗品序说: 嘉会寄诗以来,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官。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如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故词人作者,罔不爱好。,钟嵘认为,除自然景物可以感发诗歌外,不同寻常的社会生活更可使人们产生创作激情,从而产生了“可以群、可以怨”的动人诗歌。他列举出大量形形色色的人生遭际,绝大部分都是属于哀怨不平之情,反映出封建社会里苦难多欢乐少的社会现实,说明了被压迫被损害人们的痛苦生活是产生诗歌的土壤,从而突出了“诗可以怨”的能动作用,这是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但是这些怨情,多是指贤士失志、英雄末路、闺阁失宠之类,对民歌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情没有提到,这也表现出作者思维视野的局限。,(二)论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东汉五言诗的出现,是诗歌形式方面的一个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至魏晋时期五言诗大力发展,取代了四言诗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诗歌形式,作家众多,作品大量涌现。至齐梁时期,五言诗的发展历史已有几百年了,但偏于保守的理论界仍是重四言而轻五言。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认为“古诗率以四言为体”,“五言者虽备曲折之体,而非音之正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虽以五言诗为论述对象,但仍不承认它是诗歌正宗,所以有“四言正体”和“五言流调”之别。钟嵘则打破了儒家传统的偏见,积极倡导五言诗的创作,在诗歌的历史发展中充分肯定五言诗的地位,这是有积极进步意义的。,诗品序说: 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 钟嵘认为,五言诗在刻画形象和抒写感情方面,有着更好的表现功能。造形能详,则形象鲜明而具体;穷情能切,则抒情委婉动人。因而他明确指出:在诗歌创作中,五言诗应居主要的地位。,在充分肯定五言诗的地位之后,钟嵘对从建安到刘宋时期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过程,作了具体的论述: 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诗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爱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己含跨刘、郭,凌轹(l)潘、左。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陆机为大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这一段五言诗发展史的论述中,钟嵘指出了建安、太康、元嘉三个时期的诗歌成就,并以曹植、陆机、谢灵运三人为杰出代表。这些观点同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的论述和萧统文选的选诗标准都颇一致,可见这是当时美学思潮中所形成的一种共识。在三个时期中,钟嵘特别推重建安风力,盛称其“彬彬之盛,大备于时”。这种评价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在这段评论中,钟嵘认为建安以后、太康以前的曹魏时代,诗歌处于“陵迟衰微”阶段;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即永嘉以后,玄言诗流行,诗风更为不振,钟嵘讥为“建安风力尽矣”,这些批评都是及时而精当的。文心雕龙明诗篇也说:“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所见与钟嵘完全一致。当然,诗品所评,也有可商榷之处,如置陆机于上品,于晋宋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