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西北大学中国传统文化选修答案.doc_第1页
[文学]西北大学中国传统文化选修答案.doc_第2页
[文学]西北大学中国传统文化选修答案.doc_第3页
[文学]西北大学中国传统文化选修答案.doc_第4页
[文学]西北大学中国传统文化选修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导 论一、基本概念1、文化:A、对“文化”一词的考察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如: “物相杂,故曰文” (易传系辞 )、 “五色成文而不乱”( 礼记乐记)。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 后来,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以及由此引申为人们的具体道德。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比如礼记中庸中有“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文化”一词的出现易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说苑:“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B、举例说明“文化”含义: 例一:梁启超: 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共业”,它包含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例二:爱德华泰勒(1871原始文化) 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 总之,对文化的界定,首先要注意文化的针对对象是人,这包括用文化来教化人,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 其次,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实际上就是指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狭义的文化,则仅仅指精神文化,而且人们经常所指的文化都是指精神文化。而且就精神文化来说,内部也存在层次之分,比如制度、观念、行为等等。2、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 梁漱溟认为西洋、中国、印度的文化的差异在于“(一)向前面要求;(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三)转身向后去要求” 李大钊认为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确定为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并由此引伸出 “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 ” 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由中国古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 狭义是指由中国古人创造的精神文化。 本门课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重在阐述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内部存在层次之分,比如制度、观念、行为等等。 本门课重在阐述精神文化中的观念文化,或者说是思想文化,对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即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进行阐述。 二、本门课讲的主要内容 1、中华文明的起源:阐述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基本内容,比如中华文明起源的发展阶段、标志、特点以及意义等。对中华文明起源的阐述,其目的在于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A、儒学a、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思想是儒学的思想基础;b、先秦儒学(孔子思想及其价值;孟子对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汉唐儒学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张王气学) 、乾嘉汉学c、阐述一些具体的观念、制度:道德、家庭、义利、阴阳五行、礼仪制度等B、道家、道教 a、老子、庄子思想的文化意义 b、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c、玄学思想与魏晋风度 d、道家、道教与现实生活 C、佛教 a、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思潮、 b、隋唐时期佛教思想与文化 c、禅宗及其理论创新 d、佛教与现实生活 3、信仰的产生与发展 4、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A、回顾中西文化交流的经过 B、通过对龚自珍、康有为、陈序经等典型人物的分析,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途径。三、本门课的意义 1、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同时也有利于了解到中西文化的区别所在,从而增强爱国感。 2、对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人文精神: 人文化成的创造精神 刚柔相济的辩证精神 究天人之际的艰苦探索精神 厚德载物的道德人文精神 和而不同的文化会通精神 经世致用的责任精神 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 3、有利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它具有明显的现代价值。 现代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表层的,其具有普及性,为众多的人所理解和运用。 一方面则是深层的。就必须进行深入研究,由表及里,从现象深入到本质。 参考书目 A、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 B、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文化史 C、柳诒澂著:中国文化史 D、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E、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远古人类及炎黄传说时代 1、中国的远古人群(1)旧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指人们以石头作为工具使用的时代。石器时代大致可分为三个时代: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指的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旧石器时代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 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群典型代表有: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人(周口店);山西襄汾丁村人;山顶洞人。 在旧石器时代,也开始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在北京人时代,只排除双亲与子女,祖父母与子孙发生关系,实行同辈男女相互婚配的(血缘)群婚制。 到山顶洞人的时候,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和旁系兄弟姐妹发生婚姻关系,演进成不同群落的同辈男女互为夫妇的(亚血缘)群婚制。 (2)新石器时代 年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3个基本特征: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 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龙山文化等。 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比较:A、就建筑形式来说:河姆渡文化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而的干栏式建筑;仰韶文化在建筑形式上则是半地穴式建筑。 B、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仰韶文化则与此不同,它的农业种植是以粟(小米)为主。 C、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主要是黑陶,而仰韶文化的陶器则为彩陶。 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得到了全盛。婚姻制度由群婚转向对偶婚,形成了比较确定的夫妻关系。 2、炎黄时代 (1)三皇五帝 就“三皇五帝”来说,有多种说法。就“三皇”来说,就有: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伏羲、女娲、神农(汉应劭 风俗通义);伏羲、祝融、神农(同上);伏羲、神农、共工(同上);伏羲、神农、黄帝等说法。 就“五帝”来说,则有以下几种说法: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 (2)黄帝及其贡献 史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洵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的贡献:A、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成为中原大地部族联盟的首领。(涿鹿之战、阪泉之战)B、黄帝时代,出现了许多发明创造,如确定历法算数;提倡原始农业;发明医药;创造文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仓颉创造的文字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有了文字,中国历代的文明创造才能经过文字载体而世代流传。二、史前社会的农业、手工业 1、史前农业 史前农业在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 就种植的谷物种类来看,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种类。 主要农具:包括耕作农具铲、耒和锄,收割农具刀和镰,谷物加工用具磨盘和磨棒。 2、史前手工业 史前手工业则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生发展起来的,出现了最早的陶器和玉器。 陶器和玉器两者的情况是有所不同的。就用途来说,虽然两者大致都有生活用品、礼器和生产工具几大类,但陶器中首要的是生活用品,玉器中首要的是礼器。 人面网纹盆玉壁玉璜 玉琮 三、中华文明起源的表现 1、金属的使用 龙山时代,除良渚文化外的各类考古文化遗址中都已发现了铜器和炼铜渣。已发现的此期间的铜器绝大多数为红铜,有个别黄铜和青铜。铜器中以锥为最多,其次是刀、匕,还有斧、镯、指环、铃、镜等。从青海、甘肃、陕西到河南、山西、河北、京津、内蒙古以至山东,都曾发现铜器的遗存。它们是中国青铜文化之根。 2、文字的出现 符号有固定的位置,一般在陶钵口外面的黑色带缘上。晚于半坡类型的其它文化,也有类似的陶器符号。3、城市的出现 4、礼制的出现 在辽宁漆源,建平间的牛河梁发现有红山文化的“女神庙”遗址。在浙江余杭瑶山发现有良渚文化的“祭坛”遗址。与此相联系的出现了专用于一定礼仪的礼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玉器。 5、贫富差距的分化 这时期的墓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年男女的双人合葬墓和成年男女双人并带小孩的合葬墓。西安半坡一座幼女墓木棺,随葬玉耳坠、陶器、石珠等物。大汶口墓地有的随葬品达到一、二百件。 到龙山文化时代,更出现了一批特大墓葬。陶寺墓地中,占全部墓葬的1.3%的大墓有木棺,棺内撒着朱砂,随葬品达一、二百件。占全部墓葬的11%的中等墓葬,一般有木棺和较多的随葬品。占全部墓葬的87.3%的小型墓葬,绝大多数无任何葬具和随葬品,或仅有两三件随葬品。四、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本土起源 中国独特的地形和复杂的地理单元,为我们的远古祖先提供了宽阔的活动舞台,而四周的天然屏障促使我们的远古祖先基本上走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创造了独特的史前文化。 2、多元起源 中华文明史多元起源,不是一源起源,它有好多个源头。后来这些多元的文明,不断地相互发生关系,而主体是黄河和长江领域。 3、相对独立的发展路径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条相对独立的发展途径。五、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1、文明起源的探索加深了对中国上古历史的认识 以托考古学所带来的新材料,打破了文学典籍的局限。一些地区的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内涵,拓展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视野,其中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也越来越明显。 2、文明起源的探索加深了对历史传说的新认识 考古材料的不断发现,为传世古籍中“三皇五帝”的传说增添了新的注解。第二讲 夏商周时期的社会与思想一、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进程 1、夏代: 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王朝,其时间大约从BC21BC16,据史记记载夏代从夏启开始到夏桀灭亡,其间历经14代17王,夏代疆域以豫西晋南为中心,“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由12个部落组成。在豫西南发现出100多处夏代的遗址。对于夏代的历史,现在通过考古发现可以证明确有夏代的存在。 2、商代: 从BC16BC11,商汤在消灭夏桀之后,建立了商代,后经过17代31王,商代的疆域以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河北南部为中心,东至海滨,西达陕西,北到黄河以北,南到湖北。商代多次迁都,到盘庚时迁都到殷。商朝在发展的过程中,中间经过衰落,后经过中兴,又维持了很久。 3、周代: 从BC11BC256,其间又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春秋、战国。本文所讲的周主要指西周(BC11BC771),西周从武王到平王共13代14王。 周代的祖先发源在甘肃的东部,后在迁到陕西岐山,成为商朝的附庸。在商朝的末期,由于商纣王的荒淫无度,各个部落开始联盟起来反抗商朝,后经过文王、武王的努力最终灭商纣,建立起了周朝。二、夏商周的历史贡献 1、华夏民族的形成 “华”在商时指中原之国,“夏”在西周时作为中原之人的族称。龙山文化时期,中原各文化已经加强了联系,到商、西周时期文化联系的更加紧密,并出现了明显的文化认同意识。夏商周三代都把自己的祖先推倒更前的时代,把黄帝共尊为祖先,在祭祀时把黄帝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到春秋战国以后,华夏就成为了我们种族的名称。 2、政治制度的创新 在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如果说夏代还是松散的方国联盟,在商代则利用宗教关系统一了各族;在周代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即宗法制度的建立。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 西周政治制度: (1)嫡长子继承制 包含三层含义:传子不传弟、传嫡不传庶、立长不以贤 宗法制 丧服制度: 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2)庙数制度: 王制、礼器、祭法等皆言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卿三庙、士一庙 七庙:本指四亲(父、祖、曾祖、高祖)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五庙:即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庙。 (3)同姓不婚制度: 对于男女之别,周代比商代更为严格。在周代,男子一般都称氏,而女子则称姓,并且严格规定同姓是不能通婚的。 采取同姓不婚制度的原因存在多种说法: A、遗传原因说 B、宗法原因说 C、伦理原因说 D、迷信原因说 E、政治原因说 3、社会生活礼仪化 商周时期有很多礼仪,形成了很多礼规,祭祀、朝聘、婚丧都要遵守严格的合乎等级身份的礼节仪式。如周时婚礼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包括从议婚到完婚的完整程序。 三、夏商周时期宗教文化 1、万物有灵论 万物有灵主要是说天地万物都有灵魂,天地万物的所作所为都是在灵魂的指导下来进行的。 对万物有灵来说,在古代体现的非常明显,这从原始社会的墓葬可以看到人类最早的灵魂观念。 2、自然崇拜 人们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下,出于对自然的感激和恐惧,形成了对自然物的崇拜,用贡献牺牲、舞蹈礼拜的方式祭祀自然界的神灵,以博取神灵的欢心,达到求福避祸的目的,这是原始的自然宗教。 3、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形式。“图腾”一词的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 4、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流行的风习。它是原始先民追求幸福、希望事业兴旺发达的一种表示,是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种赞美和向往。 5、祖先崇拜(1)祖先崇拜的基础A、婚姻制度有群婚制过渡到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制B、祖先崇拜观念有现实生活和社会礼仪制度作基础 C、有心理需要的基础 (2)祖先崇拜的表现 A、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 最早的祖先崇拜是母系氏族社会里的女性祖先崇拜(包含始祖崇拜和近祖崇拜两种)。 到父系氏族社会,男性祖先崇拜(也包含始祖崇拜和近祖崇拜两类)逐渐成为主流。 B、夏朝的祖先崇拜 夏代宗教从原始宗教中继承了祖先崇拜和灵魂崇拜的观念。 如: 夏启讨伐有扈氏时,对将士们宣布,“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 “祖”、“社”是进行祖先崇拜的神圣地,将士们受“赏”或者被“戮”,都由祖先灵魂决定,这显示了祖先崇拜在夏朝建国当中的精神作用。 C、商朝的祖先崇拜 特点:上帝神与祖先神的合一 形式:a、周祭:指用不同祭法,轮流 祭祀所有先祖、先妣。 b、选祭:指一次合祭五世以内的直系先祖、先妣若干名 D、周朝的祖先崇拜 特点: a、祖先神与上帝神的分离,表现为: 降低上帝的人格色彩、上帝神与祖先神分开祭祀、天具有德性b 、祭祖注重等级与仪式(丧服制度) 祭天 : 有四种形式:郊祭、封禅、报祭、明堂祭 形式:周人祭祀祖先有“吉礼”、“凶礼”的区分 “吉礼”指对远祖的祭祀。如礼记祭法:“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凶礼”指给新丧的祖先举行的丧葬礼仪,在服丧期间进行,表现“凶礼”的是近祖崇拜。 (3)、祖先崇拜的原因 第一,通过祖先崇拜,后人可以表达对祖先的哀思之情,缅怀先烈的文明业绩; 第二,通过祖先崇拜这种特定礼仪,可以与“天”交通、结合,所以,祖先崇拜可以被看成是现实个体生命“报本返始”,融入宇宙生命之中,与天合一的中间环节。 第三,祖先崇拜对现实社会政治也有积极意义。 第三讲 孔子思想及其价值一、孔子及其时代 1、孔子所处时代:社会秩序混乱,礼制文明受到挑战 (1)生产工具的进步带来了社会形态的质变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带来生产力的进步大量私田出现 初税亩实行阶级矛盾激化、统治者内部矛盾激化 (2)社会秩序混乱,处于天下无道情况。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子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 天下无道: 第一种:天下有道之时,制礼、作乐、出兵征伐这一类的大事,都由最高统治者天子决定,而在政治、社会秩序混乱之时,这一类大事则变成了由诸侯、大夫和陪臣决定。 第二种:“政在大夫”乃至陪臣手中,政治秩序非常混乱,以致庶人也在议论政事。 (3)礼制文明受到挑战 ,表现为礼坏乐崩。 西周礼乐文明所体现的“贵贵”、“亲亲”的等级制度,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遭到了破坏,“僭礼”现象层出不穷 。 论语: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澈。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4)天人合一思想开始动摇。 诗经: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周。(小雅 雨无正) 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大雅 云汉) 2、孔子的简单介绍 孔子(BC551BC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先世为宋国贵族,后避难到鲁国。孔子年幼丧父,少“贫且贱”,在五十一岁时人中都宰,后升任大司寇,摄行相事。后辞去,周游历国14年,经过宋、卫、陈、蔡、齐、曹、郑、蒲、叶、楚等国,后归鲁。 孔子非常好学,曾向师襄学琴,向老聃问礼。老聃准确地指出孔子的缺点及思想价值的偏向,但孔子不明,叹曰老子如龙,说: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二、孔子思想的具体内容 1、天命观(1)孔子天命观产生的渊源:西周时期的天人关系观念。 (2)对天命的态度:A、知天命 指认识内在于人的、人能够认识掌握的天命;指认识上天赋予给世人的特别使命,即指“成人”使现实的人成为真正的、理想的人(“圣人”)。 B、畏天命 指现实的人应该敬畏外在于自己的、非自己所能认识掌握的天命,这样的“天命”,就是通常说的命运。 论语记载:“子曰:“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3)对鬼神的态度 A、不否认也不承认鬼神存在。 孔子非常重视“礼”,人死时举行的丧礼和以后举行的祭礼,是“礼”的一部分。 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B、敬鬼神而远之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2、人性论 孔子对人性的讨论有两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是从现实的经验观察来看人 ,认为现实中的人,在“性”质上是相近的,但经过生活、学习后,互相的差距就远了。 (性相近 ,习相远。 ) 第二个角度从人的根源、共同规范和理想等方面,来直觉人的本性 ,没有明确提出“人性善”,但人性善的思想已经萌芽。 (德不孤,必有邻。) 3、修养论(仁、礼)(1) 孔子提倡的修养论,是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入手的。 A、从外在来说,孔子提出了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就礼而言,孔子提出要克己复礼,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就礼来说,不是仅仅指外在的形式,它是有实际内涵的。 礼是缘人情而作,而且还是因俗以制礼,这也就意味着礼的实质性内容是人的情感与理性。礼制离不开情感与理性,礼制就是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礼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的情感和理性得到合理舒展。比如孔子与叶公讨论“父窃羊而子征之”。 B、从内在来说,就是要加强对心性的修养。(2)修养的目的A、要达到对“仁”的追求。 仁是各种道德的总称,是用来调节人与人关系道德规范。包括“恭、宽、信、敏、慧”、“中庸”等具体道德。 就仁来说,具体表现为忠恕。 忠,就是“尽己”,就是使现实的自己完全实现自己的本质和理想,成为真正的、完善的、标准的、理想的人。 恕,就是“推己”,就是使他人成为真正的、完善的、标准的、理想的人。 “推己”的方法有两个方面: 一是从正面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二是从反面来说,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实现对理想人格“君子”的追求。 孔子认为,君子比较现实的,是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可以共同向往、追求的人格。至于圣人,则认为一般人难以达到,即使尧、舜等还“其犹病诸”。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论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4、教育论 5、政治论 合情合理的政治原则是:推己及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政) 政治上的惩罚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三、孔子思想的价值 1、从影响上看: 孔子开创的儒学不断发展完善,最终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流; 儒学也不断的向周边国家扩散,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对东亚、东南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儒学所提倡的传统道德有利于弥补西方文化重技术轻道德的情况。 2、对历史文化典籍进行了整理 孔子以诗、书、礼、乐为教,对六经进行了整理和诠释,且采取了述而不作的方法,希望通过以述代作的方式,把六经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显现出来。 论语: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 3、教育思想的影响(1)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 ;(2)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 ;(3)提出了传人道的教育目的;(4)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 第四讲 中国古代的道德理论及表现一、道德的相关内容 1、道德的含义(1) 对于“道德” 两字来说,最早见于荀子。道德由“道”、“德”组合而成,是由在此之前的“道”与“德”这两个不同概念演变而来的。 “道”的基本含义是独立于个体而存在的社会规范和行动准则;“德”是个体得社会之“道”而形成的“心得”“德者,得也” ,即个人的道德品质。 道德,含有社会道德原则规范与个人道德品质两层基本意思,后者实则为“德(得)道”。在道与德之间,古人更看重“道”。 (2)从伦理学上看,把道德仅仅看成是独立于个体而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规范的总和”,这是不完善的。如: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评价和维系的,用以调整人们相互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根源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基础之上的道德世界,整体上由“伦理观念”、社会之“道”、个人之“德”及社会风尚四个部分构成。 2、道德的起源 神启论: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 理念论伦理学: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 先天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需要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 道德的起源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A、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 B、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 C、伦理关系是道德发生的前提 D、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是道德发生的诱因 E、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 3、道德的本质(1)道德是一种意识 (一般本质)(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特殊本质)(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深层本质)二、古代道德的人文理论 1、道德是人禽的区别 人作为万物之一,来源于自然界,同时又与自然界有所区别。就人与动物的区别来说,存在多方面的内容,不过,就人类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来说,则是在道德方面。 在古代,学人对人与万物的区别进行了探讨,典型的例子就是孟子、荀子等人。 2、具体的道德人文理论(1)文野之分 “文野之分”之中的“文”指的是“文明”,而“野”则指的是野蛮。 荀子说:“不敬文谓之野”(不尊重文明就是趋向粗野)、 “不敬文谓之瘠”(不尊重文明便会流向浅薄)、“贱野而羞瘠”。 文明与野蛮区分的标准 : 古人将道德看成是一种与文明相联系的东西,认为文明的程度应该与道德联系起来。 如: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髪左衽矣。” (2)文质彬彬 (形式与内容) “文质彬彬”源于孔子所说的“质胜文则野(粗野),文胜质则史(虚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即心地朴质,人们看不见的,是内在的;“文”即文采,是形之于外的东西,人们能看得见的;“彬彬”形容文与质结合恰当。 三、古代道德的若干规范 1、仁 (1)仁的含义 A、仁者爱人 B、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 、泛爱众则亲仁 (2)仁的地位 仁是传统道德中最为重要的,它是其他道德的总称。 孔子: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他以“仁”作为评价标准,对人事进行品评。 孟子:“恻隐之心”、“仁政” 2、义(1)含义:指正确的原则、标准。 (2)地位:A、 孔子: a、把义看成是人们必须遵循的美德 。如: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 b、与勇、利联系起来使用,从而凸现“义”这种道德。如:“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 “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 ”(论语为政)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 B、孟子:把义与利联系起来外,他还直接把义与仁联系在一起,对“仁义”进行界定。 首先,孟子认为“仁义”是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应该提高对道德修养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孟子具体指出了如何来修养“仁义”道德。具体来说,孟子提出了“养气”说。 3、忠孝(1)孝,是“善事父母”,缅怀祖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离娄上 ) A、 “孝”作为“善事父母”、缅怀祖先的道德品质,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禽之别的界限。 孝首先就要在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明确之后才可能产生。 父母子女关系得明确,是在氏族社会解体而个体家庭形成之后,因此孝德是个体家庭的产物。 B、孝的地位 a、孝道,可以使家族凝聚,并形成一种强大的传统力量。 b、孝,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人伦道德。 c、孝,有其历史必然性、普遍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2)忠 A、忠的起源:“敬”德B、“忠”的适用范围:a、忠君(臣对君之德 )b、社会公共道德 (忠于国家、各忠其主、君忠于民、大夫相互忠 ) 4、诚信 (1)对于“诚”德来说, 其含义是指真实无妄,诚信不欺。 “诚”作为一种行为的使用范围扩大,不仅涉及到人与鬼神的关系,同时也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道德品质, “诚” 在中庸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孟子中也多有体现。如: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2)信,是重诺、心口如一,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信,是人格平等,是人、集体、国家的尊严。 信,是立人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5、廉耻 廉,是“吏德”、“仕者之德”,不恶不贪、立身清白为廉洁。 耻,是耻辱,“耻,辱也”。 耻、知耻,是人性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6、敬老、养老、救济鳏寡孤独四、道德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扭曲 1、道德人文精神的发展(1)对道德人文精神的理论不断完善。 比如,前面所说的对义与利关系的探讨,在宋代时发展为对“天理”与“人欲”关系得探讨。 (2)把道德教化同政治统治结合起来。 比如,对君民关系的探讨,“民为水,君为舟,水可以载舟,水也可以覆舟”。 (3)把道德教育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比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以及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 2、道德人文精神的扭曲(1)中国古代儒家道德理论自身存在不足。 儒家道德伦理特别重视血缘亲情,它的社会化也是基于家庭以及与此相关的宗法制度。因此,他在社会个体的独立性以及社会整体性方面都有一些欠缺。 (2)封建礼教的危害。 古代道德规范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由于与统治者的需要相结合,要逐渐形成了一套服务于封建统治的礼教。 礼教的核心是所谓的“三纲”说, 五、中西方道德人文精神比较 1、西方的道德规范(公平、正义、仁、忠、诚信、廉耻等)2、中西方道德比较中国:重整体、重“义”、重协调、重内省西方:重个体、重“利”、重进取、重外律 第六讲 老子思想的文化意义一、老子生平及道德经 1、老子生平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chung ),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姓李,名耳,谥老聃。约生活在公元前571 年至471 年,曾任周王室管理图书的官吏 。 老子这个人本来是很清楚的,可是从西汉开始,就有谁是真正的老子的疑问。史记中还记载了老莱子和太史儋两个老子,实际上他们都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孔子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曰: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与孔子思想的区别: A、对历史文化的不同观点。 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发扬夏商周的礼治文明) 老子:“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传统文化已经是历史,不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B、对人生的价值取向不同。 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力图改变社会。(救世思想) 老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去子之娇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人生不容易,不能理想化) C 、老子哲学玄虚,孔子哲学平和。 2、道德经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有: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道德经五千言,在1973年前传世的主要的是魏王弼整理本,老子分为两部分,即道经和德经,且道经在前,而德经在后。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两种写本,内容与传世本大致相同,只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1993年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竹简老子 残卷,有甲乙丙三种,在文字、内容、编排次序上都和帛书本、王弼本有较大的区别。 二、老子的人生和政治思想 1、老子对现实的批评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57章)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53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支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38章) 2、老子的人生哲学思想 老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是:“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7章) A、慈: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49章) B、俭: “治人事天,莫若啬。”(59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至不殆,可以长久。”(44章) C、不敢为天下先。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8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78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76章) 这几句话的核心在于揭示以守柔来处世,而以柔弱示人乃是顺其自然的表现。 这从表面上看,存在消极面,实际上为辩证的哲学态度。 3、老子的政治思想 政治原则:道治 政治治理方法:无事、无为、无欲 具体体现:A、无为而无不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 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58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60章) B、不要刺激人们的欲望。 小国寡民: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章) 三、以“无中生有”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1、无中生有 (1)“道”的含义:A、道是产生世界万物和养育万物的根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2章)老子悟道图 B、“道”具有不可命名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之曰道,强之曰大。” (25章) C、道是自然而然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5 章) (2)无中生有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2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 “无中生有”的含义: 第一种:道是有无的统一体。 第二种:“有”还可以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无”则是指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实际上,所有的“有”都是来自于“无”。 2、老子思想中辩证精神(有对思想) 有对是与无对相对立的,“有对”认为事物或事情并不是只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