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助推器.doc_第1页
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助推器.doc_第2页
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助推器.doc_第3页
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助推器.doc_第4页
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助推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助推器-中学语文论文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助推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堂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景象,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引起我们反思的现象。课堂提问作为教师们的“常规武器”,是教学中运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那么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的技巧性上着实下一番功夫。下面结合个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问题生成:你提出的问题具有思考的兴趣和力度吗?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那么设计怎样的问题才让学生感兴趣,同时又有思考力呢?1.问题要有针对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比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去领悟。教学中可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这一问题,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也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2.问题要有启发性。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2)在原句后加“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问题要有曲折性。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阅读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可见,提出有思考兴趣的问题应该做到“切”切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切合学生的情感状况,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二.问题跟进:你知道下一个问题该在哪里等候学生吗?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问题连续跟进的过程。因此,下一个问题应该在哪里等候,一定要根据学生在上一问题的“诱导”下走出的距离来确定,及时调整。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说:“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泼了。”我们来看看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在教学愚公移山时,问题是如何跟进的。师:课前有不少同学问我:“老师,愚公面对两座高不可攀的大山,为什么不采用搬家的方法?移山主张是不是太愚蠢,太盲目了?”这节课我们就想和同学们探讨这个问题。生:愚蠢。生:不是盲目的。 生:就是笨!生:就是聪明!师:让我们一起把课文中有关愚公的语句找出来分析分析,再下结论怎么样?(当学生陷入无谓的争论而没有作深入分析时,钱老师适时提出建议。)生:我认为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不是盲目的。从“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看出他苦于“迂”“塞”,而移了山就可以“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由此可见,他清楚地知道移山的好处。生:我认为笨。课文说“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而愚公“年且九十”,“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愚蠢了。师:这两位同学说得都有依据,看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移走山了。能移走吗?(争论似乎又走入了尽头。于是钱老师跟进了问题。)生:移不走山。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可见运土石的工具太简单,运程太遥远,运送一趟周期太漫长。另外,从“虽我之死”看出:愚公自己也承认他活着时移不走两座山。生:我同意移不走的观点。从“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句看出:大山并不是愚公他们移走的。生:我反驳:“虽我之死”的“虽”是即使的意思。还有“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是因为山神“惧”愚公挖山“不已”,自己没了藏身之地,“告之于帝”后“帝感其诚”的结果。生:即使没有神的帮助也能移走山的!从“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句话让我明白愚公移山的意志与决心: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代代相传,无穷无尽,这样水滴石穿,就一定能“啃”掉这座大山。师:分析在理。还有同学认为山移不走吗?(学生摇头)如此看来,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水到渠成了。用这样的话驳斥智叟,他能回答吗?生:只能无言以对了。师:其实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遇到“大山”,我们该如何面对呢?(争论画上了句号,可讨论的意义仅在于此吗?钱老师又跟进了问题。)可见,在学生力所不及时跟进问题,要追求当提出的问题切忌大而无当,切忌内涵与外延不明确,提出的问题千万别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跟进的问题要能让学生步步上台阶。三.问题调控:你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核心问题上展开了吗?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核心问题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表现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更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可见,教学过程一定要确立重点问题,求“精”教师提问有时要在核心问题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否则,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就成为空话,就势必出现课堂上“热闹有余而深度不足”的问题。四.问题细节:你使动态问题在真实的情境中生动了吗?有时候课堂经常会出现一些非预设性的突发事件,虽然它们让教师跳出了备课的设定思路,但是只要教师准确的把握,灵活地应变,巧妙地应对学生的思考与发现,将这样的看似不和谐的意外之音,当作思维火华的升华,你会收到意外的惊喜。我们先来看于漪老师的一堂语文课。课堂上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场景于漪正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甲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于漪老师见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何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大家都认真地思考起来。乙同学站起来说:“大概万万比亿读起来更加顺口吧。于漪老师表扬了乙同学,接着问:“大家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呢?”众生沉默不语。于漪老师便顺着乙同学的答案总结了一下:“是汉语言的叠词叠韵之美影响了此处的用词。”接着,于漪老师又问了一句:“那么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课堂收入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大家的目光一齐射向甲同学,对他鼓起掌来。于漪老师对于课堂动态细节问题的处理,就在于她因势利导的智慧。它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不是虚情假意的做作,它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品性、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的合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