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课程应积累文章结构模式-中学语文论文语文课程应积累文章结构模式连亚飞探求“积累”这一概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内涵,明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要积累什么、怎样积累,在语文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显得尤为迫切。新课改以来,在“语文教育回归传统”思潮的影响下,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已成为语文人的共识。但很多时候效果并不理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对这一概念理解不到位、或者有所偏差造成的。因此,我们现在探讨日常生活的积累和语文课程意义上的积累的异同,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一、日常生活的语文积累积累既体现了新课程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基本理念,又彰显了“熟读精思”、“含英咀华”等传统教育经验,所以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倚重积累,以求改变传统语文教学“讲风太盛”所造成的种种弊端。这就必然要求为学生拓展语文阅读的空间,通过广泛阅读以丰厚学生的阅读积淀,凭借阅读积淀来增进如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积累以及生活积累等方面的素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并不需要精心的指导,只要能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条件和营造良好的氛围即可。学生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积累,既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积淀以陶冶情操,还可以凭借语言的内化和形式的积累以提升能力。(一)健康情感和传统文化的陶冶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可以获得有关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这能极大提升其道德境界和文化素养。众所周知,语文学科言语作品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文明文化等。学生浸润在这些文本营造的五彩缤纷的情感世界里,自然能实现智慧潜能的开发、精神世界的丰富、高尚情操的涵养和优秀文化的陶冶。这些独特的人文意蕴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在青少年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比如通过优秀诗歌的阅读可以实现学生知识的增长、情操的陶冶,有助于学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二)文章结构模式的积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可以积累到文章的结构模式等形式技巧方面的东西,这有助于他们语文技巧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提升。传统语文教育非常注重积累文章结构模式,北宋著名教育家吕祖谦在谈读书时就说:“第一看大概主张。第二看文势规划。第三看纲目关键,如何是主意首尾相应,如何是一篇铺叙次第,如何是抑扬开合处。”通俗地讲,让蒙童熟读、背诵一部分名篇佳作的目的,就是使他们语汇丰富和知识渊博,并掌握大量的结构技艺。日后一旦提笔作文,那些与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十分贴近、十分合宜的字、词、语、句和结构方法,便会不断地浮现出来,供其选择和运用。说到结构模式,很多人很反感,认为那些东西太死板,容易束缚学生的思路。这话有一定道理,毕竟对一种写法生搬硬套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但目前的事实是,很多学生写作之前不知道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写作之中边想边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写作之后思路混乱,条理不清。这种现象出现的表层原因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写,内在和实质只能是积累不足,特别是文章结构模式的积累不足导致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文章结构模式,可尝试围绕着“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这三个步骤来引领学生阅读。从谋篇布局、立意构思、精彩片段的揣摩中去感受作者行文的匠心独运,从而积累丰富的词语,识记各种类型的句式,积淀各具特色的文章结构模式。(三)语言材料的内化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可以丰富其语言材料,这暗合了朱熹倡导的“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的主张。通过有意识的积累,学习者不仅可以通过认识和把握语文规律来培养语感和发展语文能力,还能接受体现在语言材料中的优良思维品质和负载在语言材料上的文化信息的影响,提升其思维能力和思想文化修养。这里的积累既强调语言典范的积累以记诵一些好词、好句,更注重语言规律的积累以把握行文规律。粗略地讲,语言方面的积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三是规范语言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学生通过规范语言的学习,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认识,更重要的是为语言发展获得了借鉴。二、语文课程的语文积累如果站在“语文课程”的角度,我们就有必要对学生的积累进行必要的引导和限制,让学生的积累主要集中在语文的形式和内容方面,通过思想情操的积淀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文章模式和语言材料的积累来实现学生语言文字素养的提升。而假如不加限制也不能很好引导的话,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积累到的知识可能是什么方面的都有,就是没有语文的,甚至积累到的信息也可能是良莠不齐的。(一)语文积累应内容和形式兼备语文积累既包括语言材料、文章结构模式等形式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情感品质、审美品位等内容特质的积淀,很显然前者是语文课程的重点。但这一常识性问题,在新课程“革故鼎新”的理念冲击下也成了必须要说明的观点,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新课改为了摆脱学生“不愿学”语文的尴尬,旗帜鲜明地擎起了“人文性”这面大旗,但对于如何坚守语文本性却是语焉不详,指导也不甚明确。这导致很多一线教师只注重语文内容的教学而轻视言语形式的操练,学生积累了很多五花八门的知识但没有掌握多少语文的干货。这一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并在一线教师那里生根发芽,恐怕和我国传统教育的巨大影响密不可分。中国传统教育是文史哲融合的综合教育模式,其目的在于伦理道德的提升,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语言文字仅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凭借。新课改秉承传统的人文教育传统,裹挟素质教育的余威,致力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不能坚守语文本位。这种偏颇在几十年前就有人提出了尖锐地批评:“学习国文,目的就在学得用文字来表现的方法,他们只着眼于别人所表现着的内容本身,不去留心表现的文字形式,结果当然是徒劳无功的。”当然言语内容的积淀是必要的,这是对以往以“训练”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的积极纠偏。因为学生不了解、不熟悉的内容自然理解不了也写不好。但这些内容和经验是可以在生活中、阅读中自然积累的。因此,内容的积累不是语文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因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既需要内容方面的增进,更需要形式方面的操练,二者缺一不可。换言之,形式和内容统一是语文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语文教育既要关注文本写了什么、写作目的何在等内容方面,更要注重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等形式方面。(二)语言材料的积淀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语言材料的积累是语文课程的独具之任,也是语文实践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工作。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毫无疑问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但由于诸多偏差导致积累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既有理论认识不到位的原因,也有实践操作方法不当的因素。这里的理论认识不到位,指的是很多语文人没有搞清积累的内涵而把积累和记忆简单等同。实际上,积累是一个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指的是把理解并记忆的语文内容运用在实践中增进自己能力的活动。可见,记忆只是积累的一个阶段,而且还不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由于没有弄清孤立的死记硬背并不是积累这一简单的道理,导致不少一线教师在运用积累时产生了误区。比如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把单纯的字词句知识梳理当作唯一的积累渠道,认为只有把课文中涉及的知识讲深讲透,让学生记住,就是积累。因此教学中就经常出现只顾借助巧立名目的练习,而忽视受教者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和积累的“泛语文”、“反语文”等现象。这里的实践操作不当,指的是没有把积累和运用这两个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语言积累的过程只有体现在语文运用的过程中,积累的东西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养、才能提升其能力,才能内化到他们的认知结构中。因此,良好的积累不仅存在于阅读和写作等语言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来实现积累,才能把形象而不是文字存储于自己的头脑中,才能掌握得到位并能将之有效运用到语文实践中。比如在写作过程中,写不仅是对语言材料在理解、记忆基础上的运用,还是思想感情的输出过程。词汇量、语言的组织、材料的运用、情感品位、思想深度以及创新能力无不在写这个过程中得到整合与运用。也就是说,这个运用过程既是语文积累的过程,也是语文素养的实践和提升的过程。(三)文章结构模式积累具有独特价值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只能是言语形式,而不能是言语内容,即“语文课程为了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读写听说活动必须指向如何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主要不是它们的内容。”因此,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应是引导学生认真研究和积累文章的结构或者说是作者的行文思路,这不仅有助于加深阅读理解的程度,更能加深学生对文章行文规律的把握。只有这样,学生在积累了诸多文章结构模式的基础上才能举一反三地运用,在运用中由吸纳走向表现进而实现创新,促进学生言语生命智慧的提升。学生积累表达形式的过程应是运用表达形式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具有某种特殊性的语言现象,在现象的重复中发现规律,认识和把握字词句段篇的可组合性和不可组合性。这是由于语文教学的任务不是教给学生一套固定的语言规则,而是要教给学生新的言语形式与新的思维方式。通俗地讲,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应该是组织学生学习语言,而不应该是组织学生研究语言,这只能通过积累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来实现。只有把积累和运用密切结合,在认识生活、改造生活的过程中学习和积累语文,学生才能形成真正管用的语文应用能力,而不是“两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贵州黔南州龙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招聘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1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马鞍山和县安徽和州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招聘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所属企业校园招聘7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校园安全防范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妇女保健科妇科常见病诊疗技能考核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床边护理技能检定考试模拟卷答案及解析
- 呼伦贝尔市中储粮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30问及答案
- 玉溪市中石化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油田勘探开发岗
- 肇庆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法律与合规岗
- 洛阳市中石油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机械与动力工程岗
- 2021海康威视DS-AT1000S超容量系列网络存储设备用户手册
- 《童年》整本书解读与教学设计
- 临床医学循环系统试题及答案2025年版
- 甘肃工装装修施工方案
- 户外鱼池用电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钢筋工程拆除专项方案(3篇)
- 复退军人就业创业课件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九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英语试题(含答案)
- 四级手术术前多学科讨论优化
- 新版2026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第4课《 科技力量大》第1课时 科技改变生活和科技改变观念 教学课件
- 关于2024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题目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