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1据史载,夏后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戳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子畏上帝,不敢不征”。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该材料表明夏、商、周时期的中国()A集权政治制度已形成B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C占卜和迷信活动盛行D宗法等级观日渐凸显2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C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 D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3春秋中期以后,很多诸侯国的权力被少数强大的卿大夫家族所控制,政归大夫、政出家门、国君形同傀儡的情况层出不穷。这种情况表明()A宗法制度重新确立B天子共主地位丧失C等级制度遭受冲击D政治改革运动频繁4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后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这反映商朝末期()A家国同构体制正式确立B王位继承遵循长幼有序C宗法制已达到完备程度D地位尊卑影响王位继承5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燕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 B燕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6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关于第一个“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B其内涵是封邦建国,以藩屏周C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D指的是郡县制7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8每当白鹿原上发生大事件,族长白嘉轩都会召集原上所有的成年男子到宗祠议事,有权对触犯族规者进行责骂、鞭笞甚至驱逐出原。电视剧白鹿原的这些剧情,主要反映了()A宗法制的影响B分封制的影响C世官制的影响D郡县制的影响9秦朝三公九卿、西汉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A相权不断削弱B中央权力不断加强C皇权不断加强D中枢机构不断完善10秦朝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1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设郡36(后增至41),设县约1000左右。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最高长官为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设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能世袭。以此可见,郡县制与周代“封士建邦”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A形成了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监察体系B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C确立了以贵族世袭为特征的地方机构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12国学大师钱穆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秦汉 “化家为国”,主要得益于()A颁布挟书律B创立科举制C海内为郡县D汉承秦制13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统治者()A完善中枢权力体系的意图B密切各地区经济联系的意图C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意图D提高经济区域化程度的意图14学者钱穆指出,其实“宰”和“相”,在春秋时代也仅系封建贵族的家臣,但到秦汉则化私为公,变成了正式的政府执政官。这反映了()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B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C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转变D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15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君主专制集权需要B丞相主管全国军事C国家政局稳定太平D太尉纯属后人杜撰16出土于云梦县的睡虎地秦慕竹简中的语书是南郡郡守腾给本郡各县、道发布的一篇文告,其强调“矫端民心,去其邪僻,除其恶俗”。据此可知,郡守()A可以任免属县的官员B权力类似西周的诸侯C有地方民风教化之责D掌管地方的监察事务17秦朝时期,“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这反映出秦朝()A实行依法治国B百官胆小怕事C皇帝独裁专断D行政机构缺失18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A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C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19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风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20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这种变化反映了()A司法机构逐渐独立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专制皇权趋于顶峰D地方政府职能转变21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2以下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有叛将而无叛吏B有官无吏,人员精干C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D置使以总国计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23“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两句诗句描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取代的是哪种选拔人才的制度()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4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财的措施是()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B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25金克木在风流汉武两千年中认为: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运转机制,加上了软件。以下机制不属于汉武帝加装“软件”的是()A十三部刺史B司隶校尉C中朝制度D监御史2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自秦代设置监察机构以来,我国历朝都很重视监察制度建设。以下官员或机构不属于专事监察职责的是()A参知政事 中正B御史 御史台C提点邢狱司 都察院D刺史 十三州部27下图是中国古代某官员的印信,上刻“冀州刺史”,这位官员最早可能生活在()A秦朝B东汉 C唐朝D宋朝28“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摘自哈佛中国史)材料介绍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A汉朝 B唐朝 C宋朝D元朝29“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世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这反映了元代行省()A主要职责是征收赋税B与都省相互制衡C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D受到都省的节制30明太祖朱元璋铸了一块“内臣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败坏的时期,司礼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是()A政治腐败B宦官专政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31“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材料中的“我朝”指的是()A汉朝 B唐朝C明朝D清朝32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或直接交中央各部院;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经军机处直达皇帝。该现象从本质上体现了()A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政治决策呈现封闭特性D政治决策的高效率33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A秦朝的太尉B唐朝的中书省C宋朝的通判D清朝的军机处34在边疆民族政策上,康熙帝强调“治之得其道”和“惟令各行其道”,雍正帝提出“因俗利导”,乾隆帝则是强调“从俗从宜”“不易其俗”。这些边疆民族政策()A促进了内地与边疆的一体化B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C消除了边疆地区的割据隐患D巩固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统治35明英宗时期,内阁诸臣创立权宜之制:早朝只许言事八件。因此,内阁要处理除早朝时呈由皇帝裁断的八件事务外的所有奏章的票拟。这一权宜之制表明内阁()A获得了法定地位B有政务的决策权C是中枢辅政机构D成为实际的宰相二、材料阅读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 材料一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二 明太祖朱元璋说:“朕每燕居,思天下之事,未尝一日自安,益治天下犹治丝,一丝不理,则众绪纷乱。”这种不安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为消除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各种因素,使国家机器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就需要在皇权的控制之下建立相互制约、权力平衡的行政体制以及权力执行的机构,这个权力系统就形成了政府。但是政府是皇帝的政府,在皇权专制体制下,皇权在政府权力的分配与运行中占有重要地位和绝对优势,但是绝对专制仅仅是理论上存在,在实际的权力运作过程中,皇权只有在其他权力的配合下,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集权。 摘编自李俊中国古代政府权力制衡体制初探皇权与相权的平衡 材料三 “立爱惟亲,立数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尚书伊训)的统治原则在夏商周时期得以确立。周平王东迁,天子“共主”地位一去不复返,代之而来的是春秋时期的霸主政治和战国时期的群雄政治。战国七雄进行变革,由君主直接掌管官吏的任免权,消除贵族在地方的世袭统治权。在这种情况下,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官僚政治体制初步形成。秦统一全国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政治制度,从皇帝及于中央朝廷,从中央朝廷下达到地方政权,形成一个结构严密、完整的管理体系,并且直接影响以后各朝代的政治制度,从秦到清的政治制度一直是因循渐序地发展的。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几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14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夏商西周时期统治者重视天命,敬畏天神,没有涉及集权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夏商西周时期统治者利用天命实现自己的目的,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B项正确;占卜是夏商西周时国王利用天命维护统治的手段,故占卜和迷信活动盛行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借用天命来讨伐敌人,没有体现宗法等级观念凸显,故D项错误。2【答案】C 【解析】题干看不出地广人稀的地区就是少数民族地区,故A项错误;题干不能反映出周王室对地方管理的加强,故B项错误;题干中齐鲁燕楚秦等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超过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故C项正确;题干反映了齐鲁等国经济发展快,但周王室地区也有发展,故D项错误。3【答案】C 【解析】宗法体系是按照血缘关系维护,材料“卿大夫家族”和“诸侯国”不一定是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诸侯权力被卿大夫破坏并不能说明天子共主地位丧失,故B项错误;分封制度下,等级森严,下层分封等级要服从上层统治,材料中“诸侯国的权力被少数强大的卿大夫家族所控制”说明传统的等级制度受到了破坏,故C项正确;材料“很多诸侯国的权力被少数强大的卿大夫家族所控制”不能说明是政治改革运动的结果,故D项错误。4【答案】D 【解析】家国同构是指家庭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材料反映的是王位继承问题,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商朝后期是由少子继承王位,不能反映出王位继承遵循长幼有序,故B项错误;宗法制正式确立是在西周,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长子启不能继承王位的原因是启母贱,少子辛能继承王位是“辛母正后”,可知地位尊卑影响王位继承,故D项正确。5【答案】B 【解析】周王是天下大宗,但题干有限定条件“燕国的宗法体系”,故A项错误;宗法制有一定的范围要求,在天下范围内,燕王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故B项正确;卿大夫在燕国的宗法体系中,属于小宗,故C项错误;士在燕国的宗法体系中,也属于小宗,故D项错误。6【答案】B 【解析】第一个“制”是分封制,不是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错误;分封制的含义是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是第二个“制”,故C项错误;郡县制也包含在第二个“制”,故D项错误。7【答案】B 【解析】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禅让制,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大封同姓王,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而非宗法制,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而非礼乐制,故D项错误。8【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族长”“宗祠”“触犯族规”可知是反映的宗法制,故A项正确;分封制时一种地方行政体制,故B项错误;世官制是一种官吏的选拔制度,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郡县制,故D项错误。9【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但不是“本质上反映了”,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中枢权力的变化,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了相权不断被削弱,直到完全被废除,而变化的根源是皇权的强化,故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中枢机构的变化,不一定是完善,但一定是皇权的强化,故D项错误。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体现了九卿的职责但没有体现九卿掌管职权的细化,故A项错误;材料九卿的职责是“宗庙祭祀、宫殿警卫、皇室财政”可知都是服务皇室,体现了君权至上,故 B项正确;材料“掌管皇族、宗族事务”体现是皇帝的家事不是政务,且不是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错误;据材料“九卿”不能说明官员众多,故D项错误。11【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比较而非监察体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郡县制而非国家的统一,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以贵族世袭为特征的地方机构,故C项错误;由材料“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能世袭”可知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差别在于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D项正确。12【答案】C 【解析】挟书律是秦始皇焚书时实行的法令,目的是加强思想文化的控制,材料强调的是秦汉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化家为国”可知郡县制的实行削弱了贵族特权,实现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秦汉实行郡县制的影响而非汉承秦制的表现,故D项错误。13【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地方行政机制的演变而不是中枢机构,故A项错误;古代行政区划由两级到三级再到四级,目的是为了削弱地方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密切经济联系和搞经济区域化,故B项错误;故C项正确;故D项错误。14【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宰”、“相”春秋时期是封建贵族的家臣,体现出贵族政治特点,秦汉时期变为正式的政府执政官,体现官僚政治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宰”、“相”性质的变化,无关相权与皇权的关系,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是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宰”、“相”性质的变化,无关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故D项错误。15【答案】A 【解析】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说明军权由皇帝亲自掌握,这是出于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故A项正确;丞相负责的是行政事务,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说明军权由皇帝亲自掌握,这是由于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并不是因为国家政局稳定太平,故C项错误;太尉并不是后人杜撰,秦朝存在这个官员,故D项错误。16【答案】C 【解析】秦朝时期郡守、县令均由皇帝任命,故A项错误;郡守由皇帝任命,不能世袭,只有俸禄而没有封地,权力受到中央的严格限制,故B项错误;“矫端民心,去其邪僻,除其恶俗”说明郡守有地方民风道德教化之责,故C项正确;郡守掌管地方的行政事务而不是监察事务,故D项错误。17【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秦朝大臣绝对服从君主,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专断的时代特征,秦朝以法治国,法治的根本目的还是维护君主专制,并不是依法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皇帝独裁专断的特征,并不是反映百官胆小怕事,故B项错误;皇帝独裁专断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有行政权,故D项错误。18【答案】C 【解析】中外朝制度处理的是皇帝与中央官员的关系,故A项错误;丞相制度到明朝时期才结束,故B项错误;题干中“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是为削弱相权而加强君权,故C项正确;加速西汉灭亡原因是西汉后期的腐朽、农民起义等,不是中外朝制度,故D项错误。19【答案】C 【解析】材料中“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并非扩大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并非迅速晋升,故B项错误;材料“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有加强皇权的色彩,“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D项错误。20【答案】B 【解析】材料变化说明地方司法权不断削弱,不等同于司法机构的独立,故A项错误;地方司法权的削弱源于中央集权的增强,故B项正确;内阁、军机处等机构的出现说明专制皇权趋于顶峰,故C项错误;地方享有司法权,不同朝代权力大小不同罢了,故D项错误。21【答案】B 【解析】“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表明是察举制,不是世官制,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是察举制,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是察举制,不是九品中正制,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是察举制,不是科举制,故D项错误。22【答案】C 【解析】三省六部是中央机构,有叛将而无叛吏是郡县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有官无吏是军机处的特点,故B项错误;隋唐三省分工不同,互相配合,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故C项正确;计省是宋代掌管财政的中央机构,故D项错误。23【答案】C 【解析】世官制实行于先秦,被军功爵制取代,故A项错误;察举制实行于西汉武帝之后,被九品中正制取代,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时期,被科举制取代,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科举制实行于隋唐至1905年,被近代学校体制取代,故D项错误。24【答案】B 【解析】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是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即“惟稍夺其权”,故A项错误;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符合“制其钱谷”,故B项正确;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是削弱相权,故C项错误;中央设置二府三司也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故D项错误。25【答案】D 【解析】十三州刺史设于汉武帝时期,用来监督地方长官,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司隶校尉也属于汉武帝时期设置,用于监督京官和地方长官,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朝制度是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置,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监御史是秦朝监督地方官吏的一种制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2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中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评定人才的官员,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御史和御史台都掌有监察权,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提点邢狱司是宋朝的司法机构,明朝的都察院由前代御史台发展而来,都掌有监察权,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刺史和十三州部都掌有监察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7【答案】B 【解析】由材料“刺史”可知是汉朝的监察官,秦朝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故A项错误;由材料“冀州刺史”可知为东汉刺史,其职权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故B项正确;唐朝御史台为监察机构,故C项错误;宋朝通判负有监督地方官吏的职权,故D项错误。28【答案】C 【解析】宋朝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汉代还没有设立枢密使,故A项错误;唐朝枢密使没有取得与中书省相当的地位,故B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元朝废除三司使,故D项错误。29【答案】D 【解析】“主要职责是征收赋税”以偏概全,材料中未涉及主要职责,故A项错误;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故B项错误;行中书省是地方上的最高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材料中“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表明大部分上缴中央,故D项正确。30【答案】C 【解析】据材料“明代政治败坏的时期,司礼太监却成了真宰相 ”说明政治败坏是司礼太监干政的原因,据材料“内臣不许干预政事”分析内臣不具备干政的合法性,故政治腐败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据材料“司礼太监却成了真宰相”是宦官专政的表现,故 B项错误;材料“内臣不许干预政事”可知宦官不具备干预政治的职能,司礼太监是为皇帝掌握御笔朱批权力的机构,本质上是皇帝专制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宦官和皇权的关系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31【答案】C 【解析】由材料“今我朝罢丞相”可知为明太祖朱元璋,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明朝而非唐朝,故B项错误;由材料“今我朝罢丞相”可知为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朝废丞相,故D项错误。32【答案】B 【解析】清军机处实际上是古代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延续,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或直接交中央各部院”、“军机处起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图书发行合同3篇
- 预交保证金租房合同2篇
- 琵琶课件教学课件
- 甘孜建设工程检测方案(3篇)
- 福州净化工程方案(3篇)
- 理想信念课件
- 电网工程签证方案实例(3篇)
- 安全整改教育培训课件
- 农业温室智慧农业技术在国际市场的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
- 地质工程策划方案模板(3篇)
- 如何列好小说提纲
- 【新教材】部编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
- 文言实词本义引申义
- 07J902-3 医疗建筑(卫生间、淋浴间、洗池)
- 2024年电工(高级技师)职业鉴定理论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2024年网上大学智能云服务交付工程师认证考试题库800题(含答案)
- 公共数据交换技术规范
- 2024年福建省高职院校单招《语文》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专家版2第二讲 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 2024年第九届“学宪法 讲宪法”应知应会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产科常用药物观察及不良反应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