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总论 (4)课件_第1页
传染病学总论 (4)课件_第2页
传染病学总论 (4)课件_第3页
传染病学总论 (4)课件_第4页
传染病学总论 (4)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学,第1章 传染病 总论 学 习 目 标 1说出感染、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概念,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2说出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3叙述传染过程的表现 4描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5叙述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6概述传染病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第1节 绪 言,基本概念 传染病的危害 防治传染病所取得的成就 学习传染病学的目的,第1节 绪 言,一、基本概念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及寄生虫(parasitosis,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都具有传染性,其中有传染性的疾病才称为传染病。 2.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传染病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主要指甲、乙、丙3类法定传染病 感染病 所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有些不一定有传染性),涉及内、外、妇、儿、神经、五官等各科,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基本概念,传染病学 就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从而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流行的科学。,传染病学与其他各科的联系 内科: 发热、贫血、出血、黄疸 外科: 内外科黄疸的鉴别 儿科: 发热、皮疹等 妇产科: 妊娠脂肪肝与重肝的鉴别 眼科: 钩体病眼后发症(葡萄膜炎) 耳鼻喉科:咽峡炎、白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皮肤科: 各种皮疹的鉴别 基础学科: 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历史回顾,14世纪欧洲鼠疫大流行时死亡2000万人,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4 1718世纪,欧洲流行天花,死亡人数高达1.5亿,历史回顾,1918年“Spanish flu”西班牙流感全球爆发,死亡4000万人,二、传染病的危害,我国解放前,人群的第一死因是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各种各样的传染病,在历史长河中都有大小不等的流行,诸如天花、鼠疫等都曾严重地威胁过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三、防治传染病所取得的成就,自建国以来,在以“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指引下,经过50多年的努力,传染病防治工作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先后消灭和基本消灭了鼠疫、新生儿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白喉等。传染病在人群死因的排位中已经下降到第九位。,传染病防治方面的重大成就,病原学方面:病原体的发现,使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和诊断有新突破 治疗方面:抗菌和抗病毒药物的问世使某些传染病的预后明显改善 预防方面:疫苗的应用使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甚至消灭,四、学习传染病学的目的,尽管我们已消灭或基本消灭了许多种在历史上作恶多端的传染病,可从全世界的卫生状况看,传染病仍然是各国最重要的卫生问题。学习传染病学的目的,就在于利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基本规律,解除病人痛苦,以促进患者康复,进而担负起控制与彻底消灭传染病的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2节 感染、免疫及传染病的发生机制,一、感染及感染过程的表现 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并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也称感染过程或传染过程。,一、感染及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消除或排出体外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有效的防御能力作用下,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等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可使病原体处于不利的环境而被消除或排出体外,也可以有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免疫(来自母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免疫)所清除,从而不产生任何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感染及感染过程的表现,2隐性感染 人体被病原体感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组织损伤轻微,临床上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只通过免疫学检测可发现机体已被某种病原体感染过,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感染及感染过程的表现,3显性感染 由于入侵的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人体的防御机能受到破坏,病原体在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导致组织损伤和病理改变,出现临床表现。,感染及感染过程的表现,4病原携带状态 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又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体内某一部位生长繁殖,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的整个时期,但能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源,如伤寒、乙型肝炎。并非所有的传染病都有病原携带者,如麻疹和流感,病原携带者少见。,感染及感染过程的表现,5潜在性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双方力量保持暂时平衡状态,病原体潜伏在身体的某一部位不被排除,不出现临床表现,一旦人体防御能力降低,病原体乘机繁殖,引起发病。,上述五种表现呈动态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亦可互相转变。五种表现形式在不同的传染病中各有侧重,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而显性感染所占的比例最低。由此可见,感染过程不一定都有临床表现。在门诊或 病房所看到的是传染病病人,而不是所有的感染者。但患传染病必须经历感染过程。,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对机体的致病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侵袭力 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如有些细菌的表面成分(伤寒菌的Vi抗原)有抑制吞噬细胞作用的能力而促进病原体的扩散易致感染;引起腹泻的大肠杆菌(含定植因子)能表达受体和小肠细胞结合。,2毒力 指病原体毒害机体的能力,毒力由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所组成。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其它毒力因子有:穿透能力(血吸虫的尾蚴)、侵袭能力(志贺菌)、溶组织能力(溶组织内阿米巴)等。,3数量 对同一种传染病而言,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4变异性 病原体可因环境、药物或遗传等因素而发生变异。变异后的病原体致病力可减弱(如人工培养多次传代的麻疹减毒活疫苗),也可增强(如肺鼠疫)。病原体的抗原变异可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而继续引起疾病(如流感病毒、HIV等)。,三、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体的免疫应答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有利于抵御病原体的入侵和消灭病原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二是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害的变态反应,1非特异性免疫 是机体对进入体内的病原体的一种清除机制,是机体与生俱来的、针对所有病原体的免疫,在抵御感染过程中首先发挥作用。它包括天然屏障、吞噬作用、 体液因子。,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有关的体液因子,补体 溶菌酶 纤连蛋白 各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粒细胞-吞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特异性免疫 是指机体对病原体的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故有一定针对性。感染和疫苗接种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按化学结构分:IgG、IgM 、IgA 、IgD 、IgE 按功能分:抗毒素、抗菌抗体、中和抗体、调理素;调理素可以促进细胞吞噬功能,有利于清除病原体,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排除途径)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发病机制)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急性期改变)常见但并不特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它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就不会发生。 流行过程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不断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传染源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是确定隔离期限的依据。,2传播途径 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侵入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常见的有:空气传播水与食物传播虫媒传播 接触传播经血液、体液和血制品传播 其它 土壤 、疫水,3易感人群 对某一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人群易感性: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人群的易感性与传染病流行有密切关系,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气象、生态等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 作为主要传染源的传染病(如鼠疫、恙虫病、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2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活条件、文化水平、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库鲁病/疯牛病朊病毒),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性 4有感染后免疫,基本特征,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引起的,发现病原体有利于传染病的确诊和防治 。,基本特征,传染性 指病原体从某一个体传染给另一个体的特性 。,流行病学特性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在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的各种特征。包括流行性、 地方性 、季节性。,基本特征,感染后免疫 感染病原体后,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具有保护性的特异性免疫。 可通过免疫学检测得知 免疫期有长有短 不一定有保护性免疫 再感染、重复感染、复发、再燃,基本特征,临床特征,二、临床特征 1临床分期 一般可分为四期:潜伏期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临床特征,潜伏期: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 1.确定检疫期(最重要) 2.有助于诊断,临床特征,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 此期临床表现多缺乏特异性,但有例外,如麻疹KOPLIKS斑。多数传染病在此期易漏诊或误诊,但传染性最强。,临床特征,症状明显期:病情逐渐加重,并表现出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的时期,临床特征,恢复期: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征逐渐消退,体力和食欲逐渐恢复,直至完全康复的这段时期。,临床特征,复发与再燃 复发: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以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 再燃:患者在恢复期时,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 再感染与重复感染,临床特征,2常见症状和体征 (1)发热(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回归热、马鞍热) (2)发疹 (皮疹、黏膜疹) (3)毒血症状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临床特征,疹子的形态分类:斑丘疹、出血疹、疱疹或脓疱疹、荨麻疹 疹子的出现时间和先后顺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水痘、风疹多发生于病程第一日,猩红热多发生于病程第二日,天花于第三日,斑疹伤寒于第五日,伤寒于第六日。但都有例外,斑丘疹,斑疹伤寒,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外的多种症状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该系统出现充血、增生等反应,临床上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的肿大,临床特点,三、临床类型 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急、亚急、慢 按病情轻重:轻、中、重、及重 按临床表现:典型、非典型,传染病的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流行情况、年龄、职业、季节、地区、接触史、预防接种史) 二、临床资料(详细的病史和体检对诊断有重要价值,某些特殊表现几乎可使临床诊断成立,如麻疹、伤寒、钩体病、恙虫病) 三、辅助检查(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免疫学检查),传染病的诊断,辅助检查 1. 一般常规实验室检查(血液、大小便常规检查和生化检查) 2.病原学检查(肉眼观察、直接涂片、分离培养、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PCR) 3.分子生物学检测(特异性的病原体核酸检查) 4.免疫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特异性抗原检测) 5.其他检查,传染病的诊断,辅助检查 1. 一般常规实验室检查(血液、大小便常规检查和生化检查) 2.病原学检查(肉眼观察、直接涂片、分离培养、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PCR) 3.分子生物学检测(特异性的病原体核酸检查) 4.免疫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特异性抗原检测) 5.其他检查,早期阴性或低滴度,后期明显升高;双份血清四倍升高(或者由阴转阳)具有诊断价值,传染病的诊断,5.其他检查 内镜 活检 影像(B超、CT、MRI等),是确诊慢性痢疾、血吸虫病 等的重要手段,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是病毒性肝炎和肝 硬化诊断的金标准,传染病的治疗,一、治疗原则 二、治疗方法 1一般及支持疗法 2病原或特效疗法 3对症疗法 4中医中药及康复治疗,治疗与预防相结合 病原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1.抗生素(抗菌药应用原则 牢记首选药) 2.抗毒素 3.抗病毒药 4.抗寄生虫药 5.免疫调节剂,传染病的治疗,一、治疗原则 二、治疗方法 1一般及支持疗法 2病原或特效疗法 3对症疗法 4中医中药及康复治疗,高热 脑水肿 抽搐 心衰 呼吸衰竭 休克 严重毒血症,高压氧、针灸、理疗、辩证施治是 中医的精髓,第7节 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1.对传染病人的措施 2.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 3.对接触者的措施 4.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 包括对病人、病原体携带者、接触者及感染动物的管理。,传染病的预防,切断传播途径 1.一般性卫生措施 2.消毒 和隔离 3.杀虫,传染病的预防,保护易感人群 1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预防接种 3药物预防,主要是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1.主动免疫(疫苗) 2.被动免疫(抗毒素、免疫球蛋白) 计划免疫的概念:有计划的利用生物 制品(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小 结,1感染和传染病的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传染过程有5种动态变化的表现。 2在感染过程中病原体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应答都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