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发展心理学, 毕生发展的观点,PowerPoint,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2,第六章 前幼儿期儿 童心理发展,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3,前幼儿期是指儿童1-3岁的时期。 该阶段儿童发展的特征: 第一,获得了独立行走的能力。儿童摆脱了婴儿所特有的对成人的绝对依赖状态,形成了初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第二,儿童开始正式获得本民族的语言。儿童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词汇,到3岁时已掌握了本民族语言的基本词汇、词类和句型,其言语的交流机能和调节机能已初步发展起来。 第三,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摆脱了婴儿期物我不分、人我不分、高度自我中心的状态,形成了对世界(包括自身)最初的具体性的表征。有的研究者将前幼儿期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和发展,看作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哥白尼革命”。 前幼儿期称作是“第一反抗期” ,为什么?,放 开 我,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4,前幼儿期儿童萌生了初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什么事情都想自己来。通过这种“自己来”,儿童体验到了自我的存在和力量,练习了各种发展中的技能,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愉快。但因前幼儿期儿童的动作技能非常不完善,“自己来” 常造成财物损坏和身体受伤,因此父母比较多地限制儿童的自主活动,于是在父母与儿童之间便形成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此时儿童往往表现出执拗的特点,父母替他做了的事情他要自己重新做,父母要他这样做,他偏那样做,这其实是儿童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的体现,也是儿童运用其发展中的运动技能的一种需求。由于此时儿童的执拗表现,有人便将前幼儿期称作是“第一反抗期”。这一时期,父母如何处理儿童的独立性要求与安全和秩序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是发展出独立、自主的个性,还是形成羞怯、畏缩的个性。 因此,发展具有高度自主感的自我意识便成为前幼儿期儿童个性发展的核心任务。,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5,第一节 前幼儿期的生理发展,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6,一、身体发展 前幼儿期儿童身高、体重的增长速度慢于婴儿期,每年平均增长810厘米,到3岁末时平均身高约为93厘米。,儿童与成人脑重和体重的比较(%),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7,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 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 13岁期间脑重约增加了20%,体重仅增加了5%,这是由于神经系统在身体各个系统中发育的最早、发育的速度也最快。脑重的增加反映了神经细胞结构日益趋向完善,其中,突触数量的增多和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对于脑机能的发展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儿童认识事物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更精确地分辨事物和控制自己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8,(二)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 前幼儿期儿童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内抑制机能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上。 内抑制在婴儿期就出现了,前幼儿期内抑制虽进一步发展,但仍只在大脑的有限区域内形成内抑制机能。因此,前幼儿期儿童神经细胞的活动(兴奋或抑制)主要还是由外部刺激决定的,前幼儿期儿童的心理活动以不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为主。例如,儿童刚玩一个玩具,马上又转向另一个有趣的东西;刚听完成人的吩咐去做一件事,一转身却忘记了。 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儿童建立起对词语的条件反射(例如听到“小汽车”这个词时说“要”,看见小狗时说“狗”),此时的反应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事物,而是针对一类相同的事物,反应具有了概括性。因此,将词语称作“第二信号”,在词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便是第二信号系统。,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9,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直接刺激直接反应。一般8个月前属于这个阶段。这时候只有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例如,婴儿看见妈妈就伸手要妈妈抱. 第二阶段:词的刺激直接反应。8个月以后的婴儿开始对词语作出动作反应,例如,当婴儿听到“灯灯”这个词时用手指灯。这时词语还不具有概括的属性,而往往是和某个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的,婴儿是对词语的物理属性而不是其语义作出动作反应的。这种条件反射还不是真正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第三阶段:直接刺激词的反应。满1岁至1.5岁的儿童对接触到的一些事物能发出词的反应。例如看见食物、玩具或家人时叫出相应的名称。这时词语具有了一定的概括性。 第四阶段:词的刺激词的反应。1.5岁以后儿童逐渐学会用词语与人交流,在词语的基础上开始建立新的条件反射,严格意义上的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开始产生了。 第二信号系统的产生使儿童的认识活动具有了抽象概括性,第二信号系统是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稳定性的神经生理基础。前幼儿期儿童的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发展,使得这个阶段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得以萌芽。,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10,第二节 前幼儿期儿童动作、活动的发展,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11,一、动作的发展 在前幼儿期,儿童的行走动作和手的摆弄物体的动作进一步发展,动作日益精确和协调。 (一)独立行走动作的完善化 在1岁左右,儿童开始独立行走。由于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还不够协调,头重脚轻重心偏高,较难保持平衡,所以这时的行走动作很不协调,易摔倒。到3岁末时,儿童的独立行走已相当熟练,成为一种自动化的动作。 前幼儿期是行走动作熟练和协调的时期,人们因此也常常将这个阶段称作学步期。,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12,除独立行走外,此阶段儿童的一些重要的躯体大动作按发展的先后还有跑、单手扶栏上下楼、双脚跳、扶一支手单足站等等。 躯体大动作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儿童的认识范围,对儿童空间概念的发展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手摆弄物体动作的发展 前幼儿期儿童手摆弄物体的动作越来越精细化,越来越协调,但3岁末还远未达到完善。手的精细动作发展一直持续到童年期。 前幼儿期手精细动作按发展顺序包括:搭建610层积木、用汤匙时稍外溢、脱鞋袜、串珠、对折纸、画直线、画近似的圆形等。 这些动作技能的发展,使儿童开始能够独立进行一些基本的生活活动,如进食、穿脱衣服、大小便等,这促进了儿童对事物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也有助于儿童独立性的发展。,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13,二、活动的发展 前幼儿期儿童的动主要包括基本生活活动和模仿性游戏。 (一)基本生活活动 基本生活活动主要是儿童的自理活动和简单的服务性活动,如进食、大小便、穿脱衣服、帮助成人递送品等。 儿童运用尚不完善的动作技能实现了自己行动的目的,对儿童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强化。儿童非常乐于 “自己来”,“自己来”的结果促使儿童的活动愈加熟练自如。在活动中儿童更好地了解了物品的用途和各种行为规范,这就使儿童的思维和社会性得到较大的发展。行动的成功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对环境的影响力,儿童的自我意识因此也得以产生。,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14,(二)模仿性游戏 儿童从事游戏活动时并不是为了实现任何明确的目的(如吃饱饭),游戏的目的就在于游戏过程本身。 在前幼儿期,当儿童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时,开始自发地在自己的活动中模仿再现这些生活活动,这就是最初的游戏模仿性游戏。例如模仿着给洋娃娃喝水、哄洋娃娃睡觉、模仿理发员的理发过程等等。,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15,模仿性游戏的特点:模仿性游戏是最简单的游戏,儿童必须依赖一定的物品才能进行游戏,离开了游戏材料游戏就停止了;儿童在游戏中模仿的往往只是片断的行为,内容也很贫乏,几乎没有想象的成分,也没有事先的计划;模仿性游戏的持续时间往往较短。 模仿性游戏的特点反映了此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在前儿童开始在头脑中形成对事物和动作的心理表征表象和语言,通过这种心理表征,当物体不在眼前时儿童可以在头脑中唤起它的形象,模仿性游戏因此得以产生。但这时期儿童的表象很贫乏、水平很低,所以必须依赖一定的游戏材料来维持其游戏活动,游戏的内容相应也很简单。由于心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很差,所以这时的游戏很不稳定,很容易转移。,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16,模仿性游戏在前幼儿期的发展趋势:儿童最初喜欢用实物进行游戏,后来偏爱用仿制的玩具来游戏,最后才能够用一物代替另一物进行游戏。例如,儿童开始时喜欢用真正的杯子模仿喝水,后来就喜欢用玩具杯子,最后可以将一个小盖子想象成杯子来模仿喝水。儿童最初喜欢自己表演游戏动作,以后才能让洋娃娃或其他的物品来表演游戏动作。这些发展趋势表明前幼儿期儿童的表象越来越丰富了,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17,第三节 前幼儿期儿童的语言发展,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18,前幼儿期是儿童语言正式开始发展的时期。儿童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个词,到3岁末时已掌握了本民族最基本的词汇、词类和句型。到前幼儿期末,儿童的言语交流机能和言语对心理、行为活动的调节机能已初步发展起来了。 一、语音的发展 的发音,他能够发出的音节,尤其是本民族语言中的音节也越来越多。但这时儿童的发音仍然不完善,有的音节常常不能发出。例如,儿童将“飞(fei)机”说成是“挥(hui)机”,将“椅子(zi)”说成是“椅几(ji)” 。这不是因为儿童不能分辨“飞”和“挥”,而是因为他不能发出“飞”这个音节。比如成人模仿儿童的发音说“哦,你要挥(飞)机”,儿童就会很急切地纠正成人,说“不是挥机,是挥机”。这明前幼儿期儿童的语音感知能力发展较好,而发音能力的发展则相对落后。 前幼儿期是言语中枢迅速成熟的时期,因此也是儿童语音感知和发音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研究者认为,4岁以前是语音发展的关键期,4岁之后的语音学习总是不能达到母语者的程度。,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19,二、词汇和语法的发展 从1岁左右说出第一个词到3岁末,儿童的言语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单词句阶段(11.5岁) 单词句阶段儿童言语的特点是一次只能说出一个词,但在不同的情境下儿童用同一个词来表达不同的意思。例如,“鞋”可以表示“这是我的新鞋”,有时候又表示“鞋在那里”,或“我要鞋”等意思。 单词句阶段儿童所掌握的词汇在50个以上,其中主要是名词和动词,是儿童在生活中密切接触到的、可以摆弄的物品的名称和动作的名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儿童言语发展的规律,即儿童的语言是在自身的活动中获得的。 这个阶段的儿童言语特点还包括:单音重复(灯灯、球球、抱抱);以音代物(叫汽车为“嘟嘟”,小猫为“喵喵”)。 成年人在对这已阶段儿童说话时也常常改变自己的言语,使之与儿童的言语特点更接近。例如,它们往往提高声音,常用单音重复,也以音代物。研究者将母亲的这种言语称为“妈妈语”。“妈妈语”现象说明言语交流是一个相互趋同的过程。,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20,(二)多词句阶段(1.53岁) 大约在1.5岁左右,儿童能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在一起说出来,进入了多词句阶段。 词汇量增长迅速,除名词和动词外,儿童也开始掌握形容词、副词、代词和助词等,但有时候一些词语运用并不恰当。例如,鞋子里有东西扎了脚,他说是“这鞋脏”;刀不锋利叫做“慢”。两岁以后儿童才逐渐掌握了“你、我、他”等代词。到3岁末儿童的词汇量达到了1000左右。 从句子的发展来看,最初出现的是简单句,主要是陈述句,也有少数疑问句和否定句。两岁左右开始出现复合句,通常是由两个简单句简单联结而成,儿童一般不能用连词将简单句联结成复合句,像双重否定句,即一个句子中包含着另一个简单句的复合句句型还没有出现。 句子的发展有如下一些不足: 句子不完整、简化。如“阿姨出去”(阿姨我要出去)。 句子顺序颠倒。如“两个耳朵没有”(没有两个耳朵)、“摩托车要”(要摩托车)。,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21,三、言语机能的发展 1言语交流机能的发展 早在婴儿期,言语的交流机能就开始表现出来了。儿童通过发音可以将成人召唤过来;在身心舒适时的自发发音增多,并可以与成人进行你来我往的发音游戏;借助声调还可以表示肯定与否和愉快与否的态度和情绪。 儿童掌握词语后,就可以更明确地表示自己的需要和想法了。但由于所掌握的词语很有限,句型也很简单,头脑里的表象也很贫乏,所以他不能连贯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情。他的言语必须借助周围情境的支持,总是一边活动一边言语,并常常需要成人的提问、引导和解释才能为人理解。因此,前幼儿期儿童的言语活动具有情境性、活动性和对话性的特点。这表明,前幼儿期儿童言语的交流机能还很不完善。皮亚杰将这种不完善的交流言语称为“自我中心言语”,它反映了儿童心理活动的自我中心的特点。由于心理活动的自我中心,前幼儿期儿童无法了解他人的心理与自己的不同,所以在说话时就不能根据听话人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话语,而总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22,2言语调节机能的发展 言语调节机能的发展比交流机能要晚一些,一般是在儿童能够理解成人的语言后才开始出现,即11.5岁以后。言语的调节机能表现为它能指明心理和行为活动的目的和规则,调节活动的过程,避免分心等等。例如成人说“不能碰,烫”,儿童就会避开火炉等危险物。 言语调节机能要经历如下发展过程:成人用语言来调节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儿童模仿成人的语言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儿童用不出声的语言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活动。换言之,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受外界环境控制的,后来才能进行内部控制。在前幼儿期,言语调节机能处于第一和第二个发展阶段,这时儿童初步能够按成人的指导来行动,并开始模仿成人的语言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当然,这还处于发展的最初阶段,语言对儿童心理活动的调节作用,还弱于具体刺激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作用。因此,这时期儿童心理活动仍然以冲动性和不稳定性为主要特征。,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23,四、言语发展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言语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使儿童的心理活动开始有了概括性 由于掌握了语言,儿童的认知范围就不再局限于当前的环境,而能够将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认知整合起来,并且能够认识依靠感知觉认识不到的事物的内在属性。 2和使心理活动行为活动开始有了随意性 由于言语的调节机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才能够按一定的目的来进行,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随意性才开始产生。 3促使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生 在婴儿期,儿童物我不分,他的心理世界是混沌一体的。进入前幼儿期后,由于掌握了描述自己、他人和事物的各种词汇和句子,掌握了描述事物关系和各种动作活动的词汇和句子,儿童便逐渐开始将自己与外界环境(包括他人)区分开来,开始认识到自己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并通过成人的言语反馈对自己的特点形成最初的认识(力气真大、真可爱、真乖、好娃娃等等)。这样,儿童的自我意识就发生了。,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24,第四节 前幼儿期儿童的认知发展,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25,一、感知觉的发展 在经验的作用下,前幼儿期儿童的各种感觉的感受性都有明显的提高,其中尤其是以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发展最为迅速。 儿童的知觉活动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知觉的概括性高了。 例如,掌握了“猫”这个名称,使得儿童对不同种类猫的共同属性有了更准确的知觉;掌握了“钟表”一词则使儿童对有关的一类物品的本质属性( 刻度、数字和指针等)有了更好的知觉。 其次,知觉开始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由于儿童语言的发展,成人可以用语言来指导儿童的知觉,儿童也开始图按一定的要求来知觉,知觉的目的性产生了,这就是观察。当然,前幼儿期儿童的观察还是很不稳定、很肤浅的。,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26,复杂知觉在前幼儿期也开始发展。 空间知觉 儿童在2、3岁时掌握了“上、下”关系,发展较快的儿童也开始掌握“前、后”关系,但前幼儿期儿童一般不能掌握“左、右”关系。“左、右”关系要到幼儿期才能比较好地掌握。 时间知觉 发展更晚,因为时间知觉没有相应感受器,它的发展依赖于儿童对自然现象(日出、日落)和生活节律(起床、吃饭、午休和晚餐)的观察和对生活事件的记忆。前幼儿期儿童的观察力还很有限,经验也贫乏,所以他们的时间知觉基本没有发展起来,只是笼统地知道“马上”、“过一会”、“刚才”、“现在”的意思,有时还会出错,如把昨天或前天说成是刚才。,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27,二、注意的发展 首先,在注意稳定性的发展上,有趣的玩具和儿童喜爱的活动(玩水、挖沙、骑车等)往往能使儿童玩上20多分钟,与婴儿只能持续几分钟的注意形成很明显的对比。这是由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均有所增强而带来的变化。 其次,注意随意性萌芽。这时由于儿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对周围环境的初步认识,所以他们的注意开始受自己的愿望和经验的影响,与经验差别较大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他的注意。这与婴儿注意完全受刺激的物理特性制约的特点有了本质的不同。此外,由于语言的发展,成人可以用语言来调节儿童的注意,注意的随意性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但在整个前幼儿期,注意还是以不随意性为主的。如要求儿童完成一项任务,他往往记住许多与任务无关的信息。,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28,三、记忆的发展 前幼儿期儿童的长时记忆一般能够保持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儿童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表象和词语。由于表象和词语是一种概括性较高的心理表征,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所以,前幼儿期儿童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与婴儿相比有了显著提高。因为产生了表象和词语,当事物不在儿童眼前时,他仍然可以通过表象或词语唤起对该事物的记忆(例如,听到“妈妈”一词让儿童想起妈妈的形象,并因妈妈不在面前而哭泣起来),这是一种再现记忆。 前幼儿期记忆的随意性开始发展。但总的前幼儿期的儿童还是以不随意记忆为主。前幼儿期儿童的内抑制机能比较弱,他的反应主要还是受刺激特点的制约,颜色丰富、对比鲜明、运动的或新异的刺激都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和记忆,这是一种不随意的活动。但因为儿童开始掌握了语言,他们根据成人的要求进行记忆的能力也就开始发展起来。随意记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语言发展决定。,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29,前幼儿期儿童记忆随意性的发展,还表现为记忆策略的发展上。 威尔曼(Wellman 1988)研究了3岁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在实验时他要求儿童将一个玩具埋进沙堆中,然后到另一个房间去取来新玩具。在儿童埋好玩具离开这个房间之前,他要求其中的一半儿童“记住埋玩具的地方”,对另一半儿童只是问他“是否还要做点什么事?”而并不明确要求他们记住什么。结果表明,在明确说明记忆目的的条件下,约50%的3岁儿童采用了一定的记忆策略(在埋玩具的地方做一个记号或放上一样东西),而在没有明确说明记忆目的的条件下,只有20%的儿童采用了相似的记忆策略。这说明,3岁儿童已经初步产生了记忆随意性,能够自发运用记忆策略,成人的要求可以进一步促进记忆策略的发展。,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30,四、思维的发展词的思维的发生和发展 婴儿过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已能对事物的具体属性和外部联系进行认识,这是一种“前言语思维”活动。 进入前幼儿期后,儿童开始掌握语言,但儿童的思维还不能脱离开自身的动作和感知觉而单独依赖词语来进行。儿童总是一边行动一边思考,还不能脱离开动作来思考,也无法计划自己的行为和预见行为的结果。这种包含有词的成分但又不能脱离儿童自身动作和对事物的感知觉而进行的思维叫做直觉行动性思维。 例如,儿童在绘画时就不能先想好画什么,而是拿起笔就画,画得有点象什么就说是什么。 直觉行动性思维 概括性低。 例如,将穿裙子的女性都叫做“小姑娘”,或将四条腿的动物都叫做“马”。 直觉行动性思维是 缺乏逻辑性。 例如,一满杯牛奶倒进一个大口杯中,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看见液面下降、大口杯没满,就以为牛奶减少了,会不高兴地哭起来。这时,他对事物多少的判断完全是依赖于对液面高低的知觉进行的,这是非逻辑的思维。,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31,第五节 前幼儿期情绪与社 会性发展,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32,儿童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不仅与他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而且开始与一定的心理需求相联系。 当完成任务或受到成人赞扬时,他会感到自豪和满意;任务失败或受到责骂则会感到沮丧或烦恼;社会性的道德评价越来越影响儿童的情感体验,当儿童违背道德规范而受到责罚时,他可能会体验到羞耻感。前幼儿期是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类的各种重要的社会性情感在这个时期都已经出现了萌芽。 前幼儿期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开始受到成人语言的调控,儿童也试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例如,打针时,他会一边含着泪一边学着成人的话说“勇敢,不哭”。但这时期儿童的情绪和情感体验都还不深刻,易变化,很不稳定。例如,如果强行将玩具从儿童手中拿走,他马上会放声大哭,而一将玩具还给他,他就会破涕为笑。,一、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前幼儿期儿童的情绪和情感更为分化。,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33,儿童对父母亲或祖父母的依恋却始终是强烈的。通过这种积极的依恋关系,儿童从依恋对象那里获得赞赏和支持,这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情感剥夺”研究和动物比较研究可以得到支持的证据。 “情感剥夺”研究是对在孤儿院或育婴堂中长大的人进行的追踪研究。在这些慈善机构中,物质设施和人员管理状况都很不理想,往往是少数几个志愿者或工作人员照顾一大批儿童。儿童大部分时间是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没有玩具,缺少活动或社会交往;由于人员的流动性大,儿童也难以形成与某个人的依恋关系。研究的结果发现,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人一般比较退缩,依赖性较强,对挫折的承受力较差,易发生抑郁;他们发生问题行为的比率较大;较难与他人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哈洛(Harlow)用恒河猴进行的“剥夺”研究也表明,从出生起就被隔离喂养的恒河猴的社会性行为会受到损害,它成年后回到群体中时不能与其他的恒河猴正常交往,它或是很退缩,或是在被迫接触的情况下表现出攻击行为,而且它对抑郁很敏感。这对于同为灵长类的人类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34,二儿童道德意识的萌芽 道德是存在于一个人内心的行为准则,它的作用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整个社会保持稳定、和谐与健康。 从种族发展的角度来看,道德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儿童后天通过成人的 言传身教发展起来的。 道德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意识的发展,道德情感、道德动机以及道德行为的发展。一般认为,道德意识是道德行为的前提条件。在儿童道德发展中,道德意识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35,婴儿是没有道德意识的。 前幼儿期儿童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开婴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自己的需要,并且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了。 例如,儿童在1岁半至2岁期间,突然变得对脏手、坏杯子和别人身上的青肿部位十分关切;他看到图画书上的大灰狼会说“坏”;当自己做了错事时会自觉伸出小手让父母轻轻责罚;当他稍大一点,不相信成人编出来的故事时会说:“你骗人,你不对”。从这些行为表现中我们看到,2岁左右的儿童开始掌握一个较为抽象的标准来判断事物及自己的行为,我们将这看成是儿童道德意识的萌芽。,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36,一方面, 儿童道德意识的萌芽受成人态度的影响。 成人对儿童行为的言语反馈(例如,当儿童将自己的玩具与别的小朋友分享时,父母夸他“你是一个好孩子”、“你真大方”;当他打人时父母批评他“打人不对”)促进了儿童掌握行为的准则;成人的态度也是儿童道德感和道德行为模仿的对象。 另一方面,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又与认知发展的水平密切联系在一起。 有一项对儿童道德感的发展与心理表征机能关系进行的研究。实验选择了14个月和19个月的儿童。让儿童进入实验室,实验室中有许多玩具,其中一半是完好的玩具,另一半是研究者故意造成的破损玩具。结果发现,14个月的儿童中没有一个关注破损的玩具,而19个月的儿童有一半对破损的玩具特别关切。这种关切行为表明,儿童掌握了一定的标准来判断事物状态是否正常,并因不正常的状态而感不安。这是与1岁半以后发展起来的心理表征机能联系在一起的,14个月的儿童没有形成这种表征机能,无法掌握相应的判断标准,所以没有这种关切的表现。 但前幼儿期儿童的道德意识大多数都是从成人那里模仿而来的,只能针对个别具体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尚未掌握比较稳定、一致的道德评价标准。 所以,前幼儿期儿童的道德意识仅仅处于萌芽阶段。,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37,三、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 自我意识 是“自我”结构中的认知成分,是个体对自身的存在和特征,以及自身与环境关系的认知。 自我意识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体现了人类认知活动的内省特性,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本质特征。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个体的心理发展摆脱了被动的、受环境制约的状况,而能够主动地选择环境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因此,自我意识是个体儿童心理发展(尤其是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前幼儿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是在前幼儿期随着儿童活动的产生和语言的发展而萌芽的,处于发展的初期,主要表现为自我觉知,即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外部特征,初步认识到自己与外界、特别是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行为上,自我觉知表现为命令他人、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动作、掌握“你、我、他”等代词、能认出自己的镜像和相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X失智老年人照护中级考试题及答案
- 污水处理工操作师试题答案库
-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招聘辅导员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湖南省危险货物港口装卸管理人员从业资格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6年设备租赁协议
- 2026年医疗培训课程合同
- 2026年建筑储能系统安装合同
- 浙江安全生产月知识培训测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焊工普工面试题库及答案解析(版)
- 焊工识图考试试题及答案
- 诊所医疗废物知识培训课件
- 5.1认识方程+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 台球打赌协议书
- 主动脉CTA课件教学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食品加工厂虫害防治与食品安全合同
- 联通渠道管理办法
- 2025年浙江省中考英语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自动驾驶卡车在快递物流配送中的应用前景及市场前景报告
- 包装循环利用技术-洞察及研究
- 母乳喂养技术课件教学
- 品质控制流程优化考核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