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新员工入职培训 肥料专题讲座,一、土壤与肥料的基本概念 (一)土壤 (二)土壤肥力 (三)肥料,一、土壤与肥料的基本概念,(一)土壤,土壤对我们每个人都并不陌生,但是要给土壤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却并不容易;不同的时期,人们对土壤的认识不同,对土壤下的定义也不同。,工程师:建筑物的地基,农民:可以生产粮食的物质,小孩,,(一) 土壤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土壤?,人类对土壤最初的认识,是将它作为人类活动和居住的土地。,(一)土壤的基本概念 大约1万年前,当人类开始了农业生产时,才将土壤作为植物生长的介质。,早在三、四千年以前,我国的周礼当中就有了土壤含义的记载。“万物自生焉则曰土”,“以人所耕而树艺焉则曰壤”,也就是说凡是自然生长植被的土地叫“土”,经过开垦而种植植物的土地叫作“壤”,这可能是对土壤下的最早的定义。,犁地,铜器时代中央印度红色崖壁画,距今6600年至距今4600年,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根据近代土壤学知识给土壤所下的定义是: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陆地表面土壤的位置 疏松土壤的物理状态,具有通气、透水性,以区别坚硬、不透气、不透水的岩石, 能生长植物收获物土壤的本质,具有肥力。,一、土壤与肥料的基本概念 (一)土壤的基本概念 土壤 -指在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一、土壤与肥料的基本概念 (一)土壤的基本概念 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可以将土壤分为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或耕作土壤)两类。 自然土壤: 通常指未经人工开垦的土壤。 农业土壤: 指经过开垦、耕种以后,其原有性质发生了变化的土壤,又称为耕作土壤,一、土壤与肥料的基本概念 (二)土壤肥力,美国土壤学会1989年出版的土壤科学名词汇编把土壤肥力定义为土壤供应给植物生长所必需养分的能力。 从植物营养的角度讲,这种认识显然不全面,养分只是肥力的一个因素,它不能代表土壤肥力的全部含义。,(二)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二)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 土壤肥力-就是土壤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同时不断地供应和协调植物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及其它生活条件的能力。水、肥、气、热则称为四大肥力要素。,土壤肥力按形成原因可分为:,自然肥力:自然成土过程中形成的肥力。 未开垦的土壤就只有自然肥力 人为肥力:人工耕作熟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肥力。 耕作土壤既有自然肥力也有人为肥力,土壤肥力受环境条件、土壤耕作、施肥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在生产上表现出来,而另一部分未表现出来。 从土壤肥力是否在生产上表现出来可分为: 有效肥力:在生产上表现出来的土壤肥力部分。 (又称经济肥力) 潜在肥力:未在生产中反映出来的土壤肥力部分。,(二)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一、土壤与肥料的基本概念 (三) 肥料,肥料(Fertilizer)-凡是施入土壤或喷洒在作物体上,能直接或间接提供给作物养分、从而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或能改善土壤的理化生物性质,逐步提高土壤肥力、而不会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统称为肥料。,(三)肥料(Fertilizer),二、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肥料是农业高产优质的保证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 在19501970年的20年中,世界粮食增产近1倍,其中因播种面积增加而增加的产量占22,因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所增加的产量占78。而在各项增产因素中,增施化肥要起3050的作用(一般可按40估计)。 数以10万计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每公斤化肥平均可增产812kg粮食;48kg油料;36kg棉花。 施化肥增加的农产品价值是化肥投资的4.8倍。,肥料是作物的粮食,1、肥料是农业高产优质的保证-增加产量,增加产量,1、肥料是农业高产优质的保证-,我国化肥用量、谷物产量与人均粮食量,我国氮、磷、钾化肥的增产效果(1981-1983)(林葆,1998),1、肥料是农业高产优质的保证-改善品质,2. 肥料是发展经济作物、森林和草原的物质基础,我国经济作物面积占总耕地的20%(合2651公顷),平均施肥是粮食作物的1.5-2.0倍。需肥996万吨。 森林1.4222亿公顷(FAO,1990),如能重点施肥 ,可大大加速成材。如施肥面积30%,施肥量50千克/公顷,需肥213万吨。 草原3.181亿公顷(FAO,1990)。如果对水源有保证的40%的草地施肥,施肥量75千克/公顷,即可迅速提高产草量和载畜率。需肥957万吨。,3. 肥料施用与生态环境 1) 培肥土壤 提高土壤在无肥条件下的生产力。而连续系统的施用肥料,则是提高地力,即无肥条件下的生产力的有效方式。 每次投入农田的化肥,除了作物吸收利用和其它损失外,有相当数量的养分残留于土壤中(N约为30%,P约70%,K约为40%)。使得土壤有效养分增加,土壤肥力提高。,3. 肥料施用与生态环境 2) 生态环境保护 科学施用化肥不仅可以调节土壤养分供应,提高作物产量,同时可以防止环境污染,满足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要求。,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一、植物体的元素组成及含量 灰分元素:Ca、Mg 、K 、Si 、P 、 S 、 Fe 、 Mn 、 Zn 、 Cu 、 Mo 、 B 、 Cl 、 Na 、 Al 、 Co 、 Ni 、 V 、 Se等70多种元素。 影响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种类和含量的因素 1. 遗传因素如:禾本科植物需Si、淀粉植物块茎含K多、豆科植物含N较多等。 2. 环境条件如:盐渍土上生长的植物含Na和Cl较多、沿海的植物含I较多、酸性红壤上的植物含Al和Fe较多。,新鲜植株,95以上以气体挥发 5以下为灰分元素,7595水分 525干物质,煅烧,烘干,其他元素,(一) 标准 1. 必要性: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 2. 不可替代性:缺少这种元素后,植物会出现特有的症状,而其它元素均不能代替其作用,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会减轻或消失。 3. 直接性:这种元素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 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定义: 对于植物生长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和作用直接性的化学元素称为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三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二)必需营养元素的组成 16种: 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钼、氯、,Mn,B,Fe,S,N,C,O,H,Ca,K,P,Cu,Cl,Zn,Mg,Mo,有益元素: 非必需营养元素中一些特定的元素,对特定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或为某些种类植物所必需,这些元素为有益元素。 例:豆科作物-钴; 藜科作物-钠; 硅藻和水稻-硅,根据植物体内营养元素含量的高低,将必需营养元素分为三组: (1)C、H、O、N、P、K。 大量营养元素(大于 0.5% 干物) (2)Ca、Mg、S。 中量营养元素(0.1-0.5% 干物) (3)Fe、Mn、Cu、Zn、B、Cl、Mo、Ni。 微量营养元素(小于0.1% 干物),(三) 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正常生长植株的干物质中营养元素的平均含量,元素 mol/克(干重 ) mg/kg %,Mo 0.001 0.1 -,Cu 0.1 0.6 -,Zn 0.30 20 -,Mn 1.0 50 -,Fe 2.0 100 -,B 2.0 20 -,Cl 3.0 100 -,S 3.0 - 0.1,P 60 - 0.2,Mg 80 - 0.2,Ca 125 - 0.5,K 250 - 1.0,N 1000 - 1.5,O 30000 - 45,C 40000 - 45,H 60000 - 6,碳和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氢和氧水 其它必需营养元素几乎全部是来自土壤 由此可见,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的介质,而且也是植物所需矿质养分的主要供给者。,必需营养元素的来源:,1、氮(N)正常浓度为1%-5%之间 A、促进蛋白质及核酸的合成; B、参与叶绿素的组成; 植株缺氮时生长矮小.发黄,一般先出现于低位叶片,高位叶片仍很绿,严重缺氮时叶片变褐死亡.,必需营养元素在作物体中的作用,2、磷(P)正常浓度为0.1%-0.4%之间, A、磷是植物体内重要化合物(核酸、核蛋白、磷脂、植素、含磷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组成部分; B、加强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及运转; C、促进氮素的代谢; D、促进脂肪的代谢; E、提高作物的抗旱、抗寒、抗病能力; 最重要的作用是储存和转运能量,从代谢中获得和能量储存在磷酸盐化合物中, 备以后的生长和繁育利用.缺磷时能限制全株生长,很少看到像其它元素短缺时出现那种明显的叶片症状.,必需营养元素在作物体中的作用,3、钾(K)正常浓度为1%-5%之间,钾元素在常态下是以活性离子态存在,其功能主要是催化作用: A、酶的激活 B、平衡水分 C、参与能量形成 D、参与同化物的进行(提高作物含糖量) D、参与氮的吸收及蛋白质合成 E、活化淀粉合成酶(促使作物灌浆期子粒饱满) F、活化固态酶(可提高豆科作物根瘤菌数).钾养分不足时,植株抗病能力降低,作物品质下降并减产,尤其是水果和蔬菜.大豆的影响明显.,必需营养元素在作物体中的作用,4、钙(Ca)正常浓度为0.2%-1.0%之间 钙在细胞伸长和分裂方面起重要作用,缺钙表现为植株顶芽和根系顶端不发育,生长点停止生长,缺钙还常使番茄发生脐腐病和苹果的苦陷病,果实缺少硬度.,必需营养元素在作物体中的作用,5、镁( Mg)正常浓度为0.1%-0.4%之间 镁是叶绿素分子中仅有的矿物质组成部分.没有叶绿素,植株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缺镁的症状首先在低位叶片出现,并从老部分移向幼嫩部分,进一步发展成为整个叶片组织全部淡黄,然后变褐直至最终坏死,尤其是棉花,下部叶片可能出现紫红色,然后逐渐变褐.坏死.,必需营养元素在作物体中的作用,6、硫(s)正常浓度为0.1%-0.4%之间 硫元素主要作用是促进植株生长,缺硫会极大地阻碍植株生长,特征均为植株失绿.矮小.茎细和纺锤形.许多植株缺硫症状极似缺氮症状,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对许多缺素原因的误诊.植物光合作用的合成蛋白质,必须组分胱氨酸.半胱氨酸和蛋氨酸等含硫氨基酸,而植株中90%的硫存在于这些氨基酸中,所以,高质量的氨基酸叶面肥能给植物生长补充充足的硫元素.另外,硫还能提高油科作物含油量.,必需营养元素在作物体中的作用,7、铁(Fe)正常浓度为50-250ppm A、增加植物体内的呼吸作用和叶绿体中光合作用的两个代谢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呼吸作用中将氧还原为水,是铁化合物的功能 ; B、铁能起到使植物稳定生长的作用 ; C、铁元素参与酶系统的活化作用 ; 缺铁首先出现在植株幼叶上,结果失其生长停止,幼叶出现叶脉间失绿,很快会发展到整个叶片,严重时叶片全白。,必需营养元素在作物体中的作用,8、锰(Mn)正常浓度为20-500ppm 锰是一种植物生长的过渡元素,一般缺锰元素的症状首先表现在幼叶上,阔叶植物表现为叶脉间失绿,和铁元素一样,锰也参与光合作用和氧化还原作用,严重缺锰症状有:燕麦灰斑病.湿斑病和斑枯病等.但是,过量使用锰元素对植株生长有害,棉花.烟草.大豆.果树和油菜等卷叶现象,所有这些都是锰过量造成的毒害.氨基酸能使多余的锰元素组成锰蛋白,促进锰元素参与酶的活化系统,能有效的解除锰过量造成的毒害,必需营养元素在作物体中的作用,9、锌(Zn)正常含量为25-150ppm 植物所需的一种过渡金属微量元素是许多脱氢酶、氮白酶和肽酶的组成成分。缺锌常出现的症状有: 1、叶脉间,尤其是底位老叶的叶脉间出现浅绿.黄色或白色区域,失绿叶片部分组织死亡。 2、茎与茎节间变短,出现许多叶片丛生,呈莲座状外观.3.叶片小,又窄又厚,通常叶片上部叶组织不断生长造成畸形叶片早落,生长受阻,极易发生病毒病.,必需营养元素在作物体中的作用,10、硼(B)正常浓度为6-60ppm 硼在植物分生组织里的发育和生长中起重要作用,因其不易从衰老组织向活跃生长组织移动,最先见到的缺硼症状是顶芽停止生长,继而幼叶死亡,同时也限制开花和后期果实的发育. 缺硼的症状表现为: 1、植株幼叶变为淡绿,也基比叶尖失绿更多,基部组织破坏.如果继续生长,叶片偏斜或扭曲,通常叶片死亡,顶端停止生长。 2、叶片变厚.萎蔫或卷叶叶柄和茎变粗,开裂或呈水浸状果实.块茎或块根褪色.开裂或腐烂,苹果缩果病.柑橘导致果皮厚薄不一,果实疙疙瘩瘩,根块作物导致黑心病或褐心病等。,必需营养元素在作物体中的作用,11、铜(Cu)正常浓度为5-20ppm 铜对植物的作用大部分与酶有关,主要起催化作用。 各种作物缺铜症状表现不同:玉米缺铜幼叶变黄,收缩,随着缺素加剧,幼叶变白且茎叶老化死亡,更严重时沿叶尖和叶缘出现死亡组织,许多蔬菜作物缺铜则叶片失去膨压,并不出蓝色、失绿、卷曲、不开花。,必需营养元素在作物体中的作用,12、钼(Mo)植物中正常含量为0.3-1ppm 钼元素的浓度很低,过量使用也无任何毒副作用.钼元素都存在各种酶中,酶能促使豆科根瘤菌的形成,在植物中对铁的吸收和运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需营养元素在作物体中的作用,13、氯(Cl)正常氯元素浓度为0.2%-2.0%,但许多作物都达到10%的含量 。 氯元素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在钾流动迅速时充作平衡离子,以便维持叶片和植株其它器官的膨压,促使植株的光合作用.氯元素还能起到明显的防病作用,可大大降低冬小麦全蚀根腐病.对其它作物能降低镰刀菌早地根腐病的侵染,能减轻玉米茎腐病的发生.氯过量对作物的危害视作物对其耐受力而异.烟草.桃.梨.瓜类作物对氯最敏感.,必需营养元素在作物体中的作用,(一)根系吸收养分的部位根尖以上的分生区 理由: 1.从结构上看凯氏带未分化、木质部及韧皮部已分化 2.从生理活性上看生长旺盛,质膜急剧增加的部位 (二)根系吸收养分的形态 离子态或无机分子为主 有机形态少部分 气态CO2、O2、SO2、水汽等,一. 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四、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三)土壤养分向根表的迁移,根系对养分吸收的过程包括: 养分向根表面的迁移 养分进入质外体 养分进入共质体 养分:土壤 根表 根内,迁移 吸收 截获 集流 扩散 主动 被动,1. 截获 定义:是指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直接接触养分 而使养分转移到根表的过程 实质:接触交换 数量:约占1迁移量,远小于植物的需要 2. 集流 定义:是指由于水分吸收形成的水流而引起养分离子 向根表迁移的过程 影响因素: 与蒸腾作用呈正相关 与离子在土壤溶液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 迁移的离子:氮(硝态氮)、钙、镁、硫,3. 扩散 定义:是指由于植物根系对养分离子的吸收,导致根表离子浓度下降,从而形成土体根表之间的浓度梯度,使养分离子从浓度高的土体向浓度低的根表迁移的过程 影响因素:土壤水分含量 养分离子的扩散系数 土壤质地 土壤温度 迁移的离子:磷、钾、氮 扩散速率主要取决于扩散系数。,五、肥料的分类,按来源分类,肥 料,有机肥料,无机肥料,用动植物残体或动物排泄物制成的肥料,用矿物通过物理和化学工业方法 制成 标明养分呈无机盐的肥料,五、肥料的分类,按主成分分类,肥 料,单质肥料,复混肥料,N、P、K三种养分中, 仅具有一种养分标明量的 N、P、K肥的统称,将两种或三种N、P、K单一肥料或 用复合肥料与N、P、K单一肥料其中的一到二种, 通过机械混合的方法制取的肥料,它又可分为 粉状、粒状混合肥料和搀合肥料,复合肥料,N、P、K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 养分标明量的用化学方法制成 的肥料,五、肥料的分类,按肥料释放速度分类,肥 料,速效性肥料,无机肥料,施肥后,即溶入土壤溶液中, 为作物所利用的肥料,如硫铵,尿素等;,施用后,缓慢溶解或释放出养分, 作物隔一段时间才能充分利用的肥料, 如有机肥料,包裹肥料等,五、肥料的分类,按肥料的物理状态分类,肥 料,液体肥料,气体肥料,悬浮肥料、溶液肥料和液氮肥的总称,常温常压下呈气体状态的肥料,固体肥料,常温常压下呈固体状态的肥料,五、肥料的分类,按肥料的物理状态分类,肥 料,微量元素肥料,有机营养元素肥料,大量元素肥料,中量元素肥料,五、肥料的分类,按肥料的物理状态分类,肥 料,液体肥料,气体肥料,悬浮肥料、溶液肥料和液氮肥的总称,常温常压下呈气体状态的肥料,固体肥料,常温常压下呈固体状态的肥料,五、肥料的分类,按肥料化学反应分类,肥 料,碱性肥料,中性肥料,施用后使土壤PH值提高的肥料 如碳酸氢铵、钙、镁、磷肥等,常温常施用后土壤PH值不受影响的肥料 如氯化钾、硫酸钾、尿素等,酸性肥料,施肥后合土壤PH值降低的肥料 如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硫酸铵等。,五、肥料的分类,按反应性质,肥 料,养分经作物吸收利用后, 残留部分导致生长介质酸碱度升高的肥料, 如氯化铵、硫酸铵、硫酸钾等,养分经作物吸收作用后,无残留部分 或残留部分基本不改变生长介质酸碱度的肥料, 如硝酸钾等。,生理酸性肥料,养分经作物吸收利用后, 残留部分导致生长介质酸碱度降低的肥料,,生理性碱性肥料,生理中性肥料,五、肥料的分类,按施肥时期分类,肥 料,基 肥,在播种、换土或移栽前所施用的肥料, 肥料混入介质中,应以缓效性或以有机肥为 主要施用肥料,主要供应作物生长初期使用,,在作物生长期内,只靠基肥无法 满足其生长需要,所补充的肥料, 以速效性的化学肥料为主。,追 肥,一、肥料使用的基本原理,1、养分归还学说 主要要点: (1) 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去走大量养分; (2) 如果不正确的归还养分给土壤,地力必然会逐渐下降; (3) 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东西; (4) 为了增加作物产量就必须以施肥方式补充植物从土壤中取走的养分。 作用:保持土壤原有的基础肥力水平 通过合理施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适应作物高产。,2、同等重要律与不可替代律,主要要点: (1) 植物所需的16种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差别很大,但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都是同等重要的; (2) 植物缺少必须元素的任何一种只能通过补充该元素来纠正植物的缺素症状,任何元素都不能代替该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特定作用。,3、最小养分律,内容: 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和限制作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营养元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元素含量的增减而相应的变化。 要点: (1)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某种对作物来说相对含量最少而非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2)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而变的。 (3)继续增加最小养分以外的其他养分,不但难以提高产量,而且还会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 比如偏施氮肥能诱发番茄脐腐病和苹果苦痘病。,4、报酬递减律,内容: 在其他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条件下,随着施肥量的逐渐增加,作物产量也随之增加,但作物的增产量却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 作物产量与施肥量不是直线增长关系,而是曲线关系。 配方施肥就是根据作物对肥料的效应曲线,确定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施肥量,谋求经济合理施肥。,5、因子综合作用律,主要内容: 作物丰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水分、养分、光照、温度、空气、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其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该限制因子的制约。 为了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和提高肥料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施肥措施必须与其他农业技术措施密切配合;另一方面各种养分要配合施用以使各养分元素之间比例协调,维持作物体内的营养平衡。如施肥和灌溉结合,可以同时提高肥料和灌溉的经济效益。起到“以肥调水”和“以水调肥”的良好效果。,二、 肥料合理使用的原则,(一)作物的营养特性与施肥 1、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植物生长发育都需要16种必需的营养元素,即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钼和氯,这是共性。每种元素在植物体内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不能被其他元素所代替,具有同等重要性。任何一种元素缺乏都会阻碍作物生长发育,严重时甚至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必须满足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对于作物来说,每一种元素都是其需要的肥料。,2、作物对营养元素需求的特殊性,有一些作物除了需要的16种元素外,还需要其他的有益元素,如: 硅是水稻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元素,所以水稻需要硅肥;钠对糖用甜菜及某些蔬菜的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钴是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所必需的;喜酸性土壤的茶树体中含有较多的铝,土壤中活性铝低时茶树生长不良。,不同作物对营养元素需求的比例也不同。如:块茎块根类作物需要较多的钾;豆科植物对磷、钾的需要量比一般作物多,同时也是喜钙作物;叶用蔬菜、茶、桑等叶用作物需要较多的氮;棉、麻等纤维作物则需要较多的氯;油菜、甜菜需要较多的硼;而马铃薯、烟草、葡萄、柑橘等忌氯作物则不应施含氯化肥。 各种作物对营养元素需求的形态也不同。比如说,水稻喜欢铵态氮肥,烟草及蔬菜喜欢硝态氮肥。,3、作物营养需求的阶段性 (1)作物营养临界期 此时期是作物对某种养分需求十分迫切,养分元素缺乏、过多或者养分元素间比例失调对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的时期。在作物营养临界期,作物对养分要求的数量并不多,但很迫切,如果在作物营养临界期发生营养障碍,即使以后恢复正常营养,也难以挽回损失。一般地,作物在生长初期对外界环境比较敏感,所以作物营养临界期多出现在生育前期。,(2)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即某种养分对作物能发挥最大增产效率的时期。一般在作物生长旺盛的时期,作物吸收能力最强,对养分的需求量和吸收量都很多,施肥的增产效果也最为显著。 例如,作物氮素营养最大效率期,小麦在拔节至抽穗期;玉米在大喇叭口至抽雄初期;棉花在开花至盛铃期。,4、作物的根部营养特点 大多数作物的根系都分布在离地0-40厘米以内。按照根系分布的特点,在施肥中深、浅结合,有利于作物吸收养分和充分发挥肥效。如小麦、水稻根系主要分布在0-20厘米土层内,而棉花的根系却多分布在0-40厘米的土层中,因此,小麦和水稻的基肥就应比棉花施得浅一些。,5、作物的根外营养特点 植物除通过根系吸收养分外,还可以通过叶部吸收养分。 作物根外营养,一是可以防止养分在土壤中被固定,如铜、锰、铁、锌等,叶面喷施效果更好;二叶部对养分吸收和转化比根部快,能及时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尤其是在根部营养受阻的情况下(如长期水淹、干旱等),通过叶部营养进行及时补救;三在作物生长后期,根系由于衰老而吸收能力下降,通过叶部营养能有效的促进灌浆和籽粒饱满而增产。,(二)土壤条件与合理施肥 1、土壤养分含量 由于成土条件及耕作措施复杂多样,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很大。有关统计资料说明,我国耕地约有1/3缺乏有机质,普遍缺氮、缺磷耕地面积占67%,缺钾面积达467万公顷,另外还有许多耕地缺乏锌、硼、钼等微量元素。,2、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 质地黏重的土壤,吸附和保存养分的能力强,保肥性能好,但供肥性能差;砂质土壤质地粗,黏粒矿物含量少,本身所含养分又少,加上容易漏水漏肥,保肥、供肥性均差;只有壤质土,黏粒含量适中,保肥和供肥性较好,能协调地供给植物营养成分。,3、土壤酸碱性与土壤养分有效性 土壤酸碱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一方面是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及其对养分的吸收,过酸或过碱的土壤都不利于作物生长;在酸性条件下,作物吸收阴离子多于阳离子(氮、磷的吸收);在碱性条件下,作物吸收阳离子多于阴离子(氮、钾及微量元素的吸收)。 另一方面,土壤的酸碱度影响微生物活动和养分的溶解和沉淀作用,进而影响养分的有效性。微生物的影响指的是氮,因为土壤中的氮一般是有机态的,需要经过微生物分解才能被植物充分利用,因此微生物受到影响则氮的利用也就会受到影响。,4、土壤的通气性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土壤的通气性一方面直接影响作物根系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另一方面也影响各种物质的存在形态。一般土壤通气状况良好,土壤有效养分增多;反之,土壤通气不良,是有些养分被还原或使有机物分解产生某些有毒物质,影响作物生长。,(三)气候条件与合理施肥 1、光照 光照对作物吸收、利用养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提供能源,作物吸收养分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于光合作用;二是提供原料,作物体内吸收NH3在同化时需要有机酸作为原料,当光照不足时,有机酸形成少,从而导致NH3在体内不能及时转化而积累,严重时甚至发生氨中毒。三是激活酶。 在光照不足时,应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避免发生氨中毒。,2、温度 由于温度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影响植物生理代谢所产生的能量,所以温度首先影响作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另外,温度也影响土壤养分的活化和扩散速度。 温度对作物吸收氮、磷、钾都有很强的影响。 对寒冷地区的冬季作物在施肥上要与农家肥、草木灰肥相结合,可以增强植株抗寒力和提高作物产量。,3、降水 降水影响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是化肥溶解和有机肥矿化的必要条件,土壤水分必须依靠水分通过扩散和质流的方式向根表迁移并被作物吸收利用。 干旱地区和干旱季节,要采取保墒措施,加强根部对养分的吸收。雨天和雨季则不宜多施肥料,(四)轮作制度中肥料的合理分配 1、轮作制度中肥料合理分析的原则 (1)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不同作物,不同施肥方法及用量 (2)培肥地力,用养结合。适当安排豆科植物与其他作物轮作 (3)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2、轮作制度中肥料合理分配的依据 (1)禾谷类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谷子、高粱等,这些作物对氮、磷肥的反应都较好,因此,多数地区增施氮、磷肥料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2)棉花、烟草、油菜等经济作物,它们对养分需要量比禾谷类作物多,除了适量施用氮肥外,它们对磷、钾肥料的反应也很敏感,在适施氮肥的基础上,施用磷、钾能明显提高产品质量和改善品质。,(3)豆科作物和豆科绿肥作物,这些作物能通过固氮作用为自身及其他作物提供一定量的氮素,因而它不仅可以减少耕层土壤氮素消耗,而且还可以增加耕层土壤氮素含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美合作合同范本
- 高科技环保项目投资合同示本
- 北极海洋酸化-洞察及研究
- 同位素示踪污染源-洞察及研究
- 冰柜铺货合同范本
- 隐私保护机制的理论分析-洞察及研究
- 跨国人才管理创新-洞察及研究
- 脱气工艺优化-洞察及研究
- 2025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库:基础护理学护理实习报告与实践试题
- 碳纳米管吸附氯气机制-洞察及研究
- 2025年时事政治试题库及答案(共550题)
- 掌上华医基层培训公卫人员考试题目含答案
-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技术指南
- 铁路动态设计管理办法
- 2025年河南省中考招生考试数学真题试卷(真题+答案)
- 教师粉笔字培训课件
- 2025年甘肃省高考历史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汽车装饰与美容技术课件
- 【课件】+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护理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企业领导培训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