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39页)
编号:189866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5.36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7-10-12
上传人:机****料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高**(实名认证)
河南
IP属地:河南
30
积分
- 关 键 词:
-
大功率
led
照明
镇流器
装置
研究
钻研
论文
- 资源描述:
-

- 内容简介:
-
摘 要 具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种场合,在户外场合中的使用尤为明显。与传统照明灯具相比, 明灯具的光通量能在 2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维持最高光通量的 70%以上。 具不含汞元素,还可以通过优化 具的安装和光学设计精确地控制光照角度,以便减少光照污染。此外, 具具有均匀的光分布性能,能够为户内、户外场合创造一个更加舒适、更加安全的照明环境。 本文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并完成一款高功率因素、适应宽输入电压的非隔离式大功率流驱动电源。本文的 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 源的发展概况进行简单介绍,分析 电气特性了解 动电源的设计要求。 2、对 动电源拓扑结构进行阐述和对比,分析提高系统功率因数的方法,给出本设计的 动电源的电路框架。 3、对本设计的基于 片的 动电源电路进行原理阐述,给出相关参数的具体计算。 4、对完成的 动电源进行总结,分析关键数据,给出缺陷和改进方法,并对本设计的工作进行总结。 关键词: 流驱动;功率因数;非隔离式 ED in in 0% of 0 or do we by of ED in to of In to a of is to a to to of ED of as 1, ED ED to ED 2, ED is of to of of ED 3, on of ED to of 4, of ED is of of is 目 录 摘 要 . I . 概述 . 1 题的研究背景 . 1 题介绍 . 1 动电源现状 . 2 . 2 . 3 2 动电源 . 5 特性 . 5 动电源技术要求 . 7 动原理 . 9 . 9 . 10 率因数矫正 . 13 . 13 . 14 章小结 . 16 3 整体方案设计 . 17 计目标 . 17 统结构 . 17 涌保护电路的设计 . 18 . 18 . 19 波电路的设计 . 19 . 19 . 20 路的设计 . 20 流驱动电路的设计 . 21 . 21 . 22 4W 的 动镇流器硬件调试 . 26 4 总结和展望 . 28 谢 辞 . 29 参考文献 . 30 附 录 . 31 附录一 基于 24W 镇流器电路原理图 . 32 附录二 基于 24W 镇流器电路 . 33 附录三 基于 24W 镇流器实物图 . 34 附录四 元件清单 . 35 第 1 页 共 34 页 1 概述 题的研究背景 照明灯具作为基础设施,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更为安全优越的环境。如今,照明应用已经成为全球排第二的能源消耗部门,达到全球所有能源消耗总量的19%。在我国,照明应用所占 的能耗比例更大。据估计,户内照明用电量占到全国总用电量的 90%。随着能源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加之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发展节能新技术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源作为第四代新型照明技术,不仅具有节能、环保、显色性好、寿命长及结构紧凑等优点,而且与卤素灯、白炽灯相比还具有在照明控制和调节光度上的优势。 源应用前景举世瞩目,特别是其中的高亮度 是被誉为 21 世纪最有价值意义的光源。随着 术的不断成熟,现阶段的大功率 经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灯具亮度水平和亮度均匀度。专家预期在 2030 年, 30白炽灯将会被 取代, 早会取代传统的卤素灯、白炽灯和日光灯。 动技术是 明中的核心技术。 具有负温度特性且特性敏感的半导体器件,在开发应用中需要使其具有稳定的工作状态和可靠的保护。 具对驱动电源的要求十分严格,它不像传统的白炽灯一样可以直接连接在交流 220V 的市电上,它还需要一个能够提供其稳定工作的驱动电源。 具是低压驱动器件,其驱动电路的设计使相当复杂的,而且不同用途的 要配置不同的驱动电源。在实际需求中, 动电源还需要要满足电磁兼容性 好、驱动电源寿命长、恒流精度高、转换效率和有效功率高等要求。 近些年来,大功率 动技术得到迅猛发展,性能优良的专用驱动芯片层出不穷。相比于以前由独立器件设计的 动电源,使用专用芯片可以简化系统电路,使驱动电源体积更加小型化,而且其性能不降反升。 源也随着驱动技术的发展大范围向户外照明、家庭照明、大型室内场所照明和应急照明等方面发展,逐步取代传统照明灯具。 题介绍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是设计一个大功率 明镇流器, 流器主要实现 题的宗旨在于对 驱动原理、 压恒流、浪涌电路、电磁兼容电路、 路和保护电路的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实践。 大功率 明镇流器采用开关电源恒流驱动技术作为解决方案,通过 动专用芯片配合外部 压斩波电路实现驱动控制;对市电输入的浪涌冲击和噪声信号,分别使用抗浪涌保护电路、 波电路来进行抑制清除;从市电输入的交流 第 2 页 共 34 页 电经过全桥整波电路变为直流电路,配以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后进入 流驱动 关电路。 在实际应用中,要求 流器的有较宽的输入电压,并能在大范围内实现输出电 流的稳定,并具有优秀的幅度平坦度。 流器的设计要求具有合理的电气保护设计、空载保护、过载保护、短路保护、电磁隔离和必要的散热设计。实现这些指标需要严谨设计完美的驱动方案。 本课题要求实现的功能指标较为简单,但在已有的驱动方案的基础上可以对其性能进行改进,如将无源 路设计为有源 路、变非隔离输出为变压器隔离输出等,将使大功率 明镇流器的功能趋于完美。 动电源现状 早在 1907 年, 观测金刚砂电致发光的 实验现象时,首次观察到无机半导体的发光现象。但是因为无机半导体发出的黄光亮度暗淡,他的研究很快便结束。 20 世纪 20 年代, 研究金刚砂检波器的时候,第二次观察到这种现象,因为受到当时材料制造工艺和器件生产水平的限制没有被迅速发展。 直到 1962 年, 司 责的团队成功首次设计并演示出第一个红色发光 6年后的 1968年,随着 子显示屏正式面世, 正式实现商业化。在 1968 年,科学家们通过 N 掺杂工艺是 发光效率达到 1,并出现了红色光以外的黄色光和橙色光。 1970 年头几年里,使用砷化铝镓制造的第一代高亮度 式诞生。直到此时,具有实际照明价值。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东芝公司和美国 司先后成功研发双抑制结构和多量子陷结构的橙光和黄光 们的组合又被用来实现超高亮度红色、黄色、绿色的 90 年代中期,超量蓝光 研发成功。 进入 21 世纪,高亮度的 到迅速发展。在 2003 年,高亮度 光效达到60。 2006 年 3 月,日亚生产的高亮度 效达到 100,之后的第 4 个月,司的白光 效达到 130。在 2006 年 11 月,日亚生产的高光亮度 50,发光效率已经超过当时的节能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照明灯具。 2007 年, 司产生的 是达到 157。目前 光效正朝着大于300 的道路前进。 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 世界上的第一个 在一个年份,但从现在整体水平上看,我国的 导体产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我国的高亮度大功率 装技术在 全球内的竞争力不强,用于高亮度大功率 外延 第 3 页 共 34 页 片和专用驱动芯片也还处在前期研发阶段。在 “十一五 ”期间,国家投入 100 亿元资金用于发展我国 明行业; 2003 年政府发启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计划; 2009 年科技部开展十成万盏半导体 用试点工程。在 2012 年,我国的传统的白炽灯和荧光灯开始被 明取代,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相信我国的 明产业将会欣欣向荣。 为一种新的照明光源,近十几年来对 动电源电路的研究方兴日盛。与传统荧光灯的镇流器不一样, 动电源电路的核心任务是将交流电压转换成直流电压,同时需要和 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进行匹配。 早期的研究完全是基于分立元件设计的 动电路,其缺点是元件数量比较多,电路原理复杂,稳定性、可靠性不高等。近些年,随着 动 出现, 性能也有所提升。伴随着硅集成电路的需要的电源电压越来越低,其电源输出电压的范围也越来越多地满足 作电压的最佳值区间,大部分应用于为低压 片供电的技术也被应用到 动电路中,特别是在大功率动电路中。 动电 源技术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方面是根据 独有特点开发出一系列的恒压恒流控制电子电路,运用集成电路技术把流经每只 电流控制在最佳值,使 电流能获得稳定和输出光通量产生最高值。 动电路在环境温度和输入电压等因素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最好能自动调节 流的大小。 第二方面是 动电路具有智能控制功能,使 电流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都能够稳定在预先设计的最佳值上。当负载电流因各种因素而产生变化时,初级控制 以通过控制开关使负载电流回到初始设计值上。 第三方面是在控制电路电 路设计方面,要向集中控制、标准模块化、系统可扩展性三方面发展。 第四方面是在目前 效和光通量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 彩多样性的特点,开发变色 饰的控制电路。 动电路的核心一般是由驱动集成电路 对直流 动集成电路方面有三类驱动 发展趋势: 第一类是高压工艺生产的 C 至 0100V,恒流精度达1%,将能满足所有直流 具驱动的需求,可满足 源多串少并技术的需求。 第二类是 C 的 具需要的应用电路简洁,应用成本低,通 过 第 4 页 共 34 页 高效率谐振半桥( +功率因数矫正( 扑结构驱动 第三类是功率因数矫正( +脉宽调制( 种平均电流模式控制器组成新的 C 驱动 们将新一代的 具显现其强大生命力,以充分发挥零电压开关拓扑结构( 优势,并满足 具对 益提高的要求,在较低的功率等级(如小于 50W)时能提高效率大于 90%。宽电压输入、短路和过功率保护、开路保护、较低的总谐波失真( 最基本的要求。 第 5 页 共 34 页 2 动电源 特性 具是一种将电子能转换为光能的器件。所谓 是发光二极管( 基本机构是将一块电致发光的半导体芯片封装在环氧成分的树脂中,并采用引脚支架连接到正负电极,同时起到支撑作用,如图 2示。 图 2光二极管结构图 由外部给 施加一个正向电压时, 的内部电场将被抵消。当外部注入的负电荷粒子和正电荷粒子相遇而产生复合时,负电荷粒子会跌落到较低的能阶,同时将多余的能量以光子的模式释放,从而把电能转换成 光能。 在应用 ,主要考虑它的电气特性。 ( 1) 伏 性如图 2示。 图 2伏 片 的电流随施加于 两端电压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它能反应出 性能的优劣,也为应用设计提供参考数据。 在图 2可以看出, 作具有非线性特征。在给 加一个正向电压时,正向电压需要达到开启电压(0)后 电流会随着正向电压的增 大而增大,并表现出指数特性。 图 2展现了以下几个 较重要的电气参数: 开启电压(0)电压在开启电压以下的时候几乎没有电流,超过开启电压之后,电流随输入电压的增大迅速增大,开始发光。 额定电压期稳定工作的电压。 第 6 页 共 34 页 额定电流作在额定电压时对应的额定电流,一般而言,由于 电流型器件,所以一般会按照额定电流来设计驱动 电路。 反向击穿电压承受的最大反向电压,当反向电压超过击穿反向电流迅速增大。 ( 2) 流特性 及除它之外的所有二极管都是电流型器件,它们电压电流的关系是指数关系,而非线性关系。 电流模型(适用于其他二极管)如下: () I e( 2 由式( 2以得到 电压模型公式: 1( ) l n ( )F 2 其中,在上面两个公式中:I 为流过 k 和压和电流的变化范围, k 和室温下,白色光 、 = 在式( 2可以看出 电流受电压的影响非常大。比如,对白色光 加于其两端电压在 流过的电流为 59将电压增加到 过的电流将达到 179电流 增量达到了 3 倍。 向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曲线如图2示。 图 2向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曲线 对式( 2分析中,可以知道通过控制 电压来实现控制其工作状态的方法是行不通的。而式( 2给出另一个答案:当向 加一个正向电流时, 如,对白色光 以 108电流时,其正向电压为 对于 59态而言,电流加倍后,幅非常小。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于电流控制型器件,而不是电压控 制型器件。 光通量单位是 ,即 光通量由 功率决定,由于 电压随着电流的变化而基本保持不变,所以可以说 光通量基本由流过 电流决定。在 第 7 页 共 34 页 动电源的设计中,驱动电源能够为 供一个稳定的电流是一个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 ( 3) 向电压 虽然 电流控制型器件,其正向电压也会被近似成常数,但是实际工作时,随着电流的变化而稍微变化。 对于不同的 电流大小一定的情况下其两端的电压大小会不一样。此外,工作环境温度也是影响 向电压的一个重 要因素,而温度与 装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额定电流相同的 的封装越大散热性就越好,温度就不容易变高,但是会导致正向电压变得更高。如果希望得到更低的正向电压,可以选择统一封装类型里额定电流比较大的 就是说,两个额定电流为 350 700作在各自的额定电流时,它们的正向电压是相同的,当它们都工作在 350者的正向电压会比前者的低。 对于不同发光颜色的 色光和白色光 额定工作电压通常在 34V,而黄色光 稍微高一些,红色光 会稍微低一些。在 业中,标准的额定电压是电流为 350应的电压,就算 载流能力比 350很多也是一样规定的。之所以 同于普通二极管,具有较宽的正向电压范围,是因为 使用能带隙各不相同的半导体材料制成的。 ( 4) 向击穿 在 阳极和阴极之间施加足够的反向电压, 会传到电流。反向电压没有超过击穿电压过 反向电流很小,但是达到击穿电压之后, 被击穿,反向电流迅速增大,使 成无法挽救的损坏。 对于 说,其反向击穿电压通常都比较低,在 5V 左右。 动电路中的任何小问题、噪声干扰或输入电源的跳动,有时候都足以使 几个微秒的时间内被击穿。所以在设计电路时,需要充分考虑防止 反向击穿的保护电路。 动电源技术要求 根据大功率高亮度 电气特性,可以知道, 单向导电器件,所以需要用直流电流或者单向脉冲电流来驱动 时其正向供电电压需要达到正向导通电压时 会进入正常工作状态。由于 具有负温度系数特点,为避免 造成 坏,所以 不能直接用电压源来驱动,就算用电压源来驱动也需要采取必要的限流措施。 为了保证 一个稳定、安全的工作环境, 动电源的设计一般需要满足一下几个要求。 ( 1)提供合适的直流电压和电流 第 8 页 共 34 页 动电源必须能给 供合适的直流电压和电流才能保证 常地工作。在 点亮前,驱动电源的输出电压需要高于 正向导通电压以使 N 结导通产生光亮。 通后,其光亮度与其正向电流近似成正比关系,这就决定了驱动电源在稳定工作时需要给 供合适又稳定的电流以使 作在设定的亮度内并且不会出现亮度闪烁现象。同时, 动电源也会影响 寿命,因此其输出的电气特性必要与 电气特性相一致。 ( 2)具有高功率因数 动电源的输入一般都是由工频市电提供,(根据 准)驱动电源的谐波含量和功率因数必须满足规定的标准要求。 动电源技术基本采用开关变换电路来实现市电到 作直流电的变换,然而工频市电中通常含有较多的谐波含量,从而使开关变换电路的输入电流产生严重的波形畸变,并且还会产生谐波含量也相应变高而功率因数却低等缺点。为 了使 动电源满足 准,在设计驱动电路时加入功率因数矫正电路是必不可少的。 ( 3)具有高效率 当前为止发光效率最高、最为节能的一款照明工具,所以其驱动电源也应当具有高效率以符合 能照明的设计目的。同时,国家也对 明应用设定使用条例和法规要求,如 4、 和能源之星等,这些条款也不仅是针对 明应用,而是规定了整个照明系统应该达到的要求。设计生产一款符合法规规定效率的动电源是很有意义的。此外, 动电源还应该满足 载在一 定范围内变化时都能具有较高效率。 ( 4)具有必要的保护电路 在所有的电源系统中,合理的保护电路是不可或缺的。对于 动电源而言,一般需要具备抗浪涌保护、短路保护、开路保护、过压保护、过流保护、过温保护这几种保护功能。其中抗浪涌保护电路可以保证 明系统不受工频市电的谐波和噪声带来的干扰。对于 载突然短路的情况下,驱动电源的输出电流可能发生瞬间过电流,这可能会损毁驱动电源和 载导致系统崩溃,因此在 动电路中都会加入过流保护和短路保护。这两个保护可以用同一个电路共同实现,它们实际上是利 用将开关管关断或者改变其导通占空比来调节电感的放电时间,以达到降低输出电流或者不输出电流。对于 载变轻或脱落的情况,会导致驱动电源产生一个高电压,这会增加系统的额外功耗,严重些会损毁芯片和其他元件,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过压保护设计。开路保护是为了在不接 载时,将开关管关断避免系统产生过多的功耗。过温保护则是保护驱动芯片和开关管避免在温度过高的情况下被烧毁,驱动芯片的内部会自带简易温度传感器,当芯片温度过高时会使输出端关断开关管。 ( 5)具有可靠性和易用性 明应用使用于不同的环境中,通常会面临 诸多复杂的环境。环境的温度、 第 9 页 共 34 页 湿度和其他环境都会对 动系统产生负面的影响,同时 动器的使用寿命也应跟得上 具的使用寿命, 动电源的可靠性是必须的。由于 明的特殊性, 动电源还需要满足其易用性,即能够满足市面上常见的 具,同时驱动电源的体积不应太大而且方便安装。 动原理 排列方式和 源的规范决定驱动电源的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排列有以下这 3 中方式。 ( 1)串联排列方式 串联排列即是将所有 连在一个通路 上,其接法如图 2示。 联排列方式电路比较简单,电路连接方便, 得到的电流相同发光量也相同。但是,当其中的某个 路时,整个串联通路都会处于断开状态,所有 会不亮。可以在每个 端并接一个导通电压比 的齐纳二极管来解决上述问题。 联接法 ( 2)并联排列方式 顾名思义,并联连接即是将每个 阳极相连,阴极也相连,形成并行排列的模式,接法如图 2示。 联方式的电路也比较简单,电路连接方便。由于是并联连接, 动电源只需提供较小的电压便能 驱动 载。采用恒流驱动电源时,任意通路的 坏,其电流都会平摊到其他 路上导致其他 容易损坏,这是就需要并联更多的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采用恒压驱动电源时,能够保证 载系统在任何情况下每个 端的电压维持恒定,所以在 联方式下,一般都会选用恒压驱动电源。但是,无论是恒流电源还是恒压电源,在任意现短路时,所有 不会亮,而且还可能烧毁驱动电源。 图 2联接法 第 10 页 共 34 页 ( 3)混联排列方式 混联排列有先串后并、先并后串这两种方式。先串后并方式如图 2a)所示,需要保证每个串连电路上的 量相同,这样分配到每串 的电流才会相等,发出同样的亮度;先并后串方式如图 2b)所示,先将 联后再串联,同样每个并联电路里面需要保证拥有同样数量的 样才能保证每个 到同样的电流发出同样的亮度。 载采用混联接法,可以保证其中某个 坏时,不会严重影响整个 统的工作,即是是其中某个 路,系统依然能够继续工作。 a) ( b) 图 2联接法 综上所诉, 联、并联这两种连接方式中,都存在 比较大的缺点,在实际使用中容易使整个 统停止工作。所以在实际使用时,混联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连接方式。 由电流驱动的器件,其发光亮度与电流近似成比例关系。 动电路的目的就是使 过稳定的正向电流,理论上说,可以采用带限流电阻的恒压源和恒流源来实现驱动电源。 采用带限流电阻的恒压源,首先需要根据 伏安特性曲线确定 工作电流和工作电压,根据 载系统计算出需要的驱动电压值,加入限流电阻来设计恒压源的电压和输出电流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时,由于 温度和工艺的原因,每个 正向导通压降会存在微小差别,但是其微小的差别会造成每个 过的电流有很大差别;而且,限流电阻的存在会使整个驱动系统的功耗增加。在 动电源设计中,都不会把驱动电源设计成恒压源模式。 恒流源驱动电路能更好的配合 作。通过 电流相同时,同一型号的两端电压也会基本相同,可以使每个 作在相同的状态,发光量均匀,同时由于其没有其他多余的功耗,可以保证整个系统获得更好的效率。为实现对电流的检测,会在 路中串联一个测流电阻,这个电阻通常会非常小以减小功 耗。 示。 第 11 页 共 34 页 电流检测流驱动电路流驱动结构图 如上图所示,如果输入电压( )为直流电压,则可以直接输入,如果为工频市电则需要对市电进行整流后才输入到 流驱动电路。 驱动电路可以采用线性电源和开关电源两种方式实现。由于线性电源的效率低,发热量大等缺点,在要求高效率的系统都不适用。开关电源的系统效率可以高达 98%甚至更好,而且由于其工作于高频状态,其电感电容的容量、体积更加小,可以设计出体积小、效率高的电源。 在目前, 流驱动电路都由 关变换电路来实现。 关变换电路有 种基本电路拓扑。 应用于 动电路的传统 换器如图 2a)所示。 换器即是降压斩波电路,适用于输出电压比输入电压低的场合。该电路结构简单,并且输出端不需要滤波电容,可以减小体积和成本。通过调节 占空比或者频率,就可以调节输出电压的大小。在 动电路应用里,为了方便驱动开关器件,通常会把换器设计成图 2b)所示,即把开关器件放到接地端,开关器件的控制端只要提供一个相对 一些的驱动电压即可 导通管子。在 路中,可以选择在其低压端接入一个检测 流的电流感应电阻电阻(图( a)的 极和 间、图( b)的开关管 s 极和 间),方便系统检测 流反馈控制开关管的导通时间控制恒流输出。但是,对于图( b),接入感应电流电阻之后,还需要设计一个电平移动电路来获取电源接地的信息,会使电路稍微复杂。 a)传统 换器 ( b)改进后的 换器 图 2动 换器 图 2名为升压斩波电路。 用将电感元件放于电源输入端使其持续获取输入端的能量能够将输出电压提升至比输入电压更高的值,该电路可以用于低输入电压时要求驱动高电压的 统 换器不需要进行改进,即可达到开关管控制简单的条件。 第 12 页 共 34 页 与 换器采集 流的方法一样,只需要在 极与 间串入感应电流电阻便可以将电流信号反馈回去调节 输出。 换器比 换器多了一个输出滤波电容,电路会稍复杂,更重要的是考虑到成本和体积的问题,电容的取值不易太大,这样的后果是 载上的 电流可能会出现电流不连续的情况。通过设计合理的输出峰值电流与 频率、占空比可以得到比较平稳的 流,仍然可以实现在低电压输入下理想地恒流驱动 载。 动 换器 图 2用于 动电路的 换器,又名为升压 ( a)为传统的 换器,图( b)为经过改进后的 电路的输出电压可以比输入电压低也可以比输入电压高,这也是该电路的优点,可以使用在输入电压变化较大或输出电压变化大的场合。该电 路的缺点是蓄能电感和开关管上流通的电流比 载流通的电流要大出很多,在输出电压等于输入电压时,此电流能达到 流的 2 倍,这会增加系统的功率而降低系统效率。 a)传统 换器 ( b)改进后的 换器 图 2动 换器 如果想要克服上述 换器的缺点,需要将升降压电路设计成由 4 个开关管控制的升压 图 2示。在该电路中,靠近电源输入端的 2 个开关管实现降压和功率放大,然后经过后部升压变换电路, 可以调节输出电压的大小。通过控制 4 个开关管的通断可以控制输出电压的大小,一样可以实现降压或升压,而且蓄能电感和开关管上的电流和 载的电流相差不远,在输入、输出电压相等的情况下,其电流基本接近于 载电流,输出电流的文波也要比图 2要好。对于需要检测实现恒流输出的场合,在 第 13 页 共 34 页 2 管 换器 对于 动电路中开关电路拓扑结构的选择,当输入电压始终比 载系统的设定工作电压大的时候选择 扑电路;在输入电压有 限且始终比 载系统的设定工作电压小的情况下选择 扑电路;只有在输入电压与 载系统的设定工作电压有交叉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