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的评价标准.doc_第1页
设计方案的评价标准.doc_第2页
设计方案的评价标准.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设计方案的评价标准鲁英灿2002.5.8本文为旧作,原发表于 ABBS,那时的鲁英灿以 ateacher 为网名。感谢袁甲设计师从网上搜索到这些旧作并发送给我,使得这些文章可以集中发表在 AiTOP 。怎样的方案算是好方案呢?评价标准是什么呢?这类问题往往总是令人迷惑,而且非常容易导致不可知论。这也是建筑设计让多数学生感到扑朔迷离的原因之一。我们先用传统思维尝试探讨设计方案的评价标准。以美来评价?可惜美的准则本身就是难以量化的,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而且,美还存在着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虽然内外都美当然是最好,可是单独的外在美或者内在美也不能称其为不美啊。总之,由于美本身的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和人文性,因此以美来评价一个方案相对比较困难。以创新来评价?可惜创新仍然是难以量化的。到底怎样才算是创新呢?到底创新多少才是合适的创新呢?如果做出了 100 年后才能实现的设计方案算不算创新呢?总之,同样是一个难以明确的标准。以功能是否合理来评价?可惜这仍然是难以量化的标准。除非是用计算机进行穷举得出最终的优化可能,否则谁也不可能说自己的方案就是功能最合理的。何况我们可以说猪圈的功能合理,可是却不能说丑陋的猪圈是好的设计方案。以时代标准来衡量?可惜这又是难以量化的标准,原因不言而喻。以形状是否怪异来评价?呵呵,当然是可笑啊。以是否体现文化或历史来衡量?以历史价值来衡量?以设计师的名气来衡量?以设计费的多寡来衡量?以造价的多寡来衡量?以图面效果来衡量?以老百姓投票来衡量?以专家委员会来评判?以建筑杂志的评论来评判?让历史来评判?让时间去证明?其实如果我们试想一下就会明白:多数情况下我们根本没有冷静地做符合逻辑的分析,而是在自觉不自觉地用许多难以量化的模糊的标准来评价设计方案,而这些模糊的标准又何其多也!虽然导致许多争论是必然的和正常的,只是问题在于,对设计方案的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和多样性,轻易地使得建筑系的学生困惑不已,甚至使得建筑设计呈现出某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神秘性,其结果是导致不可知论的泛滥和对设计的许多不合实际的幻想。我们在浪费大量的时间做无谓的争论,然后再用大量的时间修改我们在学校形成的错误认识,最终自嘲:“我被社会磨没了!”现在我们尝试用一种更加符合常识的思维模式探讨一下设计方案的评价标准吧。试想,我们的建筑史主要探讨的是设计方案还是已经建成或者曾经建成的建筑呢?不用我说大家就知道是后者。试想,我们研讨古代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时所举的实例主要是当时的设计方案还是曾经存在或者留存至今的建筑呢?试想,我们的生存环境是被设计方案包围着还是由已经建成的建筑真实地组成呢?试想,我们买房子的时候是在对设计方案品头论足还是对真正的实物(包括已经明确的效果图和模型)认真权衡呢?试想,大师或者著名设计师是不是大都因为建成的建筑而被大家崇拜或者尊重呢?如果一个人说他的许多方案如何如何的好,却没有一个建成,你会崇拜或者尊重他么?如果一个设计师自以为自己的设计如何如何的好,却鲜有中标或者被采纳的结果,你会说他是当今时代的凡高?!可惜这样的设计师却远远多于有建成作品的设计师!试想,即使是社会上充斥着不好的或丑陋的建筑,那不正是说明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相对不完善的建筑时代么?建筑不就是这样真实地反映着历史么?建筑设计是一个由于需求的存在而形成的职业。没有了需求,就没有设计师,不是么?ateacher 的所谓“第二思维”并不是一个讲究创新的思维,而是讲究逻辑和常识的思维。所以,以“第二思维”而言,设计方案的评价标准极其简单:是否被业主接受进而建成!因为古罗马的神庙不仅建成了而且留存至今,所以天下的建筑师都去顶礼膜拜。实际上,当时一定会有更多的设计师做的更好的方案呢,只是因为没有建成,我们不是根本不加以探讨么?因为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曾经存在,所以建筑教科书里必然都有对这一没有留存的建筑的感慨。因为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被密特朗接受了,于是建成了,于是先期的反对声浪消失了,于是成为了建筑教科书中的一页。因为中华世纪坛建成了,于是游人如织,而其它方案没准连博物馆都进不去。因为安德鲁的大蛋已经动工了,于是赞成的声音开始出现了。如果真的建成,安德鲁就进入建筑史了,其他方案的设计师呢?同理,因为白居易总是把他的诗句念给老妪听,并根据老妪的意见修改生涩的部分,于是他的诗被广泛流传并成为文化遗产,而当时多如牛毛的诗人中真的没有比白居易才华高的么?厨师做饭是给食客吃的,如果食客不喜欢,做了也白做。设计师做方案是给业主做的,而业主则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的代表。如果方案不被接受,同上。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唯一可以量化的标准就是能否被接受、能否被建成!以上的结论必然会被“心比天高”的建筑系学生认为“有伤大雅”、“有辱艺术”等等,呵呵,希望会引起有趣的争论。记住: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