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评估与企业风险自控训练手册(学员版).doc_第1页
纳税评估与企业风险自控训练手册(学员版).doc_第2页
纳税评估与企业风险自控训练手册(学员版).doc_第3页
纳税评估与企业风险自控训练手册(学员版).doc_第4页
纳税评估与企业风险自控训练手册(学员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训练一纳税评估案头分析实训一、企业基本情况与主要资料荣石建筑材料制造有限公司,纳税识别号:140110110232XXX,经济类型:集体,注册资本:500000元;职工人数:538人;主营:粉煤灰制品、保温材料的研制、生产及新技术开发。该公司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均由甲市国税二分局负责征管。增值税市局行业税负率为3.61%。申报及财务报表详见附件。二、要求请通过分析税负情况、对比2008和2009年财务报表有关数据,对2010年度进行纳税评估,并对评估反映出的问题提出管理建议。附件1 该公司2008至2010年度纳税申报情况如下: 单位:元税种年份2008年2009年2010年增值税171950340691320040企业所得税280000830000480000附件2该公司2008至2010年度有关年度会计报表资料如下:资 产 负 债 表编制单位:荣石建筑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单位:万元资产2008年期初数2009年期初数2010年期初数2010年期末数负债和所有者权益2008年期初数2009年期初数2010年期初数2010年期末数流动资产650422636829流动负债533780894964货币资金407216272283短期借款5070100120应收账款9356202399应付账款758494153其他应收款23252312预收账款245471197预付账款127564490应付福利费26355429应收补贴款应交税金3209存货699545其他应付款354537530456流动资产合计650422636829其他未交款125固定资产407120312691228流动负债合计533780894964固定资产原价463131215061608负债合计533780894964减:累计折旧73125237380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53786010211111固定资产净值390118712691228实收资本(或股本)50320320320在建工程1716资本公积364364364364固定资产合计407120312691228盈余公积83246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13151018其中:法定公益金52130长期待摊费用13151018未分配利润123168305381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合计13151018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合计53786010211111资产总计1070164019152075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总计1070164019152075附件3利 润 表编制单位:荣石建筑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单位:万元项 目行 次2008年度2009年度2010年度一、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 2393702957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3378二、主营业务利润(亏损以“-”号填列) 479240178加:其他业务利润(亏损以“-”号填列) 51减:营业费用 6313855管理费用 7213360财务费用 8236三、营业利润(亏损以“-”号填列) 92516658加:投资收益(损失以“-”号填列) 10补贴收入 11336276营业外收入 1223168减:营业外支出 134四、利润总额(亏损总额以“-”号填列) 1481244138减:所得税 15288348五、净利润(净亏损以“-”号填列) 165316190纳税评估分析工作底稿:一、税负情况评估分析1、增值税税负率分析2008年度增值税税负率=2009年度增值税税负率=2010年度增值税税负率=疑点: 2、所得税税负率分析(1)2008年所得税税负率2009年所得税税负率2010年所得税税负率疑点: (2)2008年主营业务利润税负率=2009年主营业务利润税负率=2010年主营业务利润税负率疑点: 二、纳税评估指标分析1、收入类评估指标分析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疑点:2、成本类评估指标分析2010年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2009年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疑点: 3、费用类评估指标分析(1)2010年营业费用变动率2009年营业费用变动率疑点:(2)2010年管理费用变动率2009年管理费用变动率疑点:(3)2010年财务费用变动率2009年财务费用变动率疑点:(4)2010年成本费用率2009年成本费用率疑点:4、利润类评估指标分析2010年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2009年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疑点: 5、资产类评估指标分析(1)2010年净资产收益率2009年净资产收益率疑点:(2)2010年总资产周转率2009年总资产周转率2010年存货周转率2009年存货周转率疑点: (3)2010年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2009年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疑点: 案头分析结论:管理建议:训练二 评估约谈实训企业基本情况某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由DL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与张某个人投资兴办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成立于2003年3月27日,2004年3月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2004年9月有第一笔收入。经营期20年,主要产品为生产A型钢的大型设备。所得税在国税缴纳。案头分析2010年12月份,评估人员从CTAIS中和“一户式”中调取了该企业相关资料,对企业的2009年1月11月和2010年1月11月的税收申报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该企业属于通用设备制造业,行业平均税负为4.068%,2010年1月11月,累计应税收入12499944.21元,应缴增值税358326.07元,税负为2.87%,低于同行业平均税负。(一)利润表相关数据分析2010年1月11月,主营业务收入为1005万元,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加245万元,增长32%;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加397万元,增长84%;毛利率为13%,2009年同期毛利率为37%,降低了24%;成本利润率15%,2009年同期为60%,降低了45%;财务费用156万元,同比增长136%。(二)资产负债表的相关数据分析1.存货周转率:经计算2010年1月11月,存货周转率为1.437,周转天数为250天,2009年同期周转率为0.67,周转天数为537天。2.资金结构分析:资产负债率为80%,其他应付款1782万元,是流动负债的40%。在建工程1773万元,是总资产的31%,而固定资产仅为72万元。(三)确定疑点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分析,评估人员确定了以下几项疑点,并决定对该企业2010年1月11月的纳税情况进行纳税评估。1.企业的毛利率低于上年同期水平,而其他应付款数额较大,怀疑可能存在问题是:2.存货周转天数过长,且主营业务成本增长率大大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率,怀疑可能问题:3.财务费用增长较快,而且在建工程占资产的比例较高,怀疑可能存在问题是:4.连续几个月原材料与生产成本对应差额异常,怀疑可能存在问题是:约谈举证针对以上疑点,评估人员下发了约谈通知书,同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和会计人员进行了约谈,并让其提供相关资料。实训要求:请A组讨论拟定一份约谈提纲,并模拟约谈;请B组讨论拟定一份举证提纲,并模拟应对约谈。训练三 调查核实训练企业基本情况某纸业集团是一家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职工人数1300人,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生产各类书写用纸。其产品工艺流程为:麦秸整理剪裁蒸煮草浆过虑添加辅料产成品包装入库。产品的主要原材料投入与产品产出有较为固定的比例关系。评估人员首先从CTAIS征管软件中查询企业2007年度的纳税申报表、附表、财务报表及发票领购使用情况,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2007年共产纸87010吨,销纸81487吨,全年销售收入36194万元,实现销项税金6153万元,抵扣进项税金5529万元,其中使用农产品收购凭证34922份,抵扣进项税金1652万元,占全部进项税额的30%。实现增值税624万元,税负率为1.72%。2007年企业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7.6%,而使用农产品收购凭证抵扣的税款却比上年同期增长50%。通过分析发现该企业存在以下疑点:一是增值税税负低于全省平均税负1.47个百分点;二是农产品收购凭证抵扣税金增长比例与企业销售收入增长比例不匹配。(二)约谈举证根据企业存在的疑点,评估人员对企业实施约谈举证。当问到企业的税负率为什么比同行业税负低时,企业财务人员列举了以下主要原因:一是原材料的价格增长速度过快。近年来由于国内、国际原料市场供应短缺,山东又是全国造纸大省,造纸用主要材料麦草、氯气、火碱、木浆、煤等价格上涨较快。如:氯气价格由2004年的1913.73元/吨上涨到2005年的2402.85元/吨,每吨增长489.12元,火碱每吨增长136.44元。由于煤炭价格上涨,导致汽的价格每吨上涨29元左右。二是材料吨纸耗用量上涨。2007年主要原料麦草、氯气、火碱、木浆等都出现单耗过高的现象,造成产品单位生产成本高,平均4380元/吨纸。同时,销售价格相对增长慢,平均4440元/吨纸,吨纸毛利率较低,仅为1.4%,从而导致产品增值率低,所以造成企业税负低。当问到企业农产品收购凭证抵扣税金增长比例为什么如此高时,企业解释说是企业规模扩大,需求量增加了。评估人员通过案头分析认为以上原因不能完全说明企业低税负形成的原因,需要到企业实地核实。核实前,评估人员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初步确定了评估思路:(三)实地核实1、严格执行农产品抵扣政策,管住“进”口。在实地核实过程中,评估人员根据该企业农产品收购材料占企业进项税比重大的特点,将评估的重点放在农产品收购发票上。根据收购发票的格式,设计出表格将该集团2007年所申报抵扣的34922份收购发票全部输入到Excel表中,通过排序,发现销售次数最多的农户全年达到200多次;销售数量最多的农户全年达到3600多吨,金额近180万元;评估人员接下来做的工作是:2、合理运用投入产出法,对比分析,卡住“出”口。根据该行业麦草成品投入产出2.5:1的比例, 我们对该企业耗用的主要原材料麦草进行了测算。该企业2007年共购进麦草248000吨,耗用麦草218350吨。生产成品纸87010吨,销售81487吨,年底库存成品纸5523吨。根据麦草领用数量,按投入产出比例测算,可以产出成品218350/2.587340吨, 比企业账面产出87010吨相差330吨。 为了摸清原因,评估人员应将重点检查哪些账?行业评估训练一2008年11月15日HZ县国税局根据该县超市行业纳税状况普遍较差的实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B超市作为评估对象。分析选案(一)选案背景。HZ商业超市,自2000年第一家A公司开业,2001年、2002年相继增加了B、C、D三家,且各家超市在县城竞相增加网点,开展价格竞争、地域竞争、服务竞争等一系列的商业活动。全县商业超市经营的面积从2000年的400平方米,发展到2008年的5000平方米;从业人员从2000年的23人,发展到2008年的306人(其中:固定职工194,厂家促销人员102人);销售总额从2000年的450万元,实现增值税5万元,上升到2007年的2600万元,实现增值税37万元;2008年1-9月份实现销售收入2850万元,入库增值税108万元(包括评估入库数),入库所得税17万元,为该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较大贡献。然而,从2007年申报资料分析,各超市的增值税负水平极不均衡,企业零申报、负申报、低税负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2008年上半年,县局在对几个超市的检查中,发现了这些企业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帐外经营、迟做销售、错用税率、获取返利等经济利益不计税等偷税行为。(二)对象筛选。根据该县超市行业的状况,选取有代表性的B超市开展纳税评估。(三)分析基础。B超市有限公司于2000年9月份办理税务登记证并申请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人民币,经营各类百货、日用杂品、副食品和针纺织品等零售业务。现有营业网点2 个,其中:大庆南路营业面积900平方米(含仓库200平方米,出租钟表、服装两柜组50平方米,年收取租金2万元),商业街营业面积150平方米;固定职工45人,厂家促销员15人,年上交租金23.5万元,其中,大庆南路HZ商厦20万元,出租钟表、服装两柜组年收取租金2万元,实际承担租金21.5万元,正常水电费年10万元,其它业务费用年5万元。2008年1-8月份累计申报增值税应税销售收入3594362.51元,主营业务成本3051268.37元,销售毛利率17.8,实现增值税50574.71元,存货期初余额为2936189.19元,期末余额为1868083.22元,当期税负为1.41%。(四)指标分析与选择1、企业税负及测算:2007年1-12月份企业申报销售收入451万元,入库增值税5.25万元,税负率1.16%。2008年1-8月份企业申报销售收入359.44万元,入库增值税5.06万元,税负率1.41%。省局公布最低税负商业超市1.51%。(1)采用理论税负率测算法:理论税负率应纳税额(2)采用保本测算法:依据企业2008年度发生或必须承担费用额,按省局公布的商业超市平均毛利率11%,考虑超市经营部份农产品,分别核算应适用13%税率等因素,评估税负率应为1.8%。年费用额=注册资本投资回收额5万元+租金23.5万元-转租收入2万元+水电费10万元+人员工资(含养老保险)28万元+其它业务费用2万元=65.5万元,年保本销售额=65.5万元11%=595万元,最低税额595*0.018=10.71。(3)采用定额标准测算法:依据企业经营网点地址、实际经营面积,按HZ县国税县城个体定额地段税额核定参照表进行确认,月应纳税额=(大庆南路营业面积900平方米-出租钟表、服装两柜组50平方米) 7.5元/平方米+商业街营业面积180平方米4.5元/平方米=6375+810=7185(1+20%)8622元。(4)年最低应纳税额=718512(1+20%)=103464元。(按省局标准税负推算营业额约为685万元)2、存在疑点:(1)(2)(3)约谈举证(一)制订约谈提纲。根据分析企业存在的疑点,约谈前评估人员制订了约谈提纲:(二)发出纳税评估约谈通知。指出异常涉税指标,要求企业对评估初步确认的问题进行自查或作出合理的解释,并注明约谈企业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分局评估小组由组长带队,于2008年12月11日在企业财务核算办公地点与企业法人及企业财务负责人进行了当面约谈。约谈结果。因约谈中企业对约谈提纲中诸多问题解释不清时,企业主动要求自查补税。通过自查:(1)职工发放福利3.2万元购物券;(2)赠送相关单位及领导购物券3.4万元;(3)单位团购购物券150万元。企业一直认为购物券到超市购物要经过收银机,根据收银机的数额做收入申报纳税,而上述购物券有112万元是从仓库直接发货,会计申报是根据门市收入确定,一直未与仓库核对,造成企业收入和申报的盲点,现企业自查补申报销售额957264.95元,补税162735.04元,加收滞纳金2359.66元。评估处理因该企业在约谈结束后立即自查补申报销售额957264.95元,补税162735.04元,加收滞纳金2359.66元。经评估复核,原先分析出的疑点已消除,我们按规定的程序结束了对该户的纳税评估工作。行业评估训练二JL市高新区国家税务局对辖区内汽车零售行业组织了一次专项评估,其中A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作为重点评估对象,评估人员从评估对象确定、审核分析、约谈举证、问题处理等环节入手,征纳双方妥善解决了疑点问题性质确认、申报更正、补缴税款和账目调整等评估事项,主要步骤、方法如下:一、确定评估对象A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位于JL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2003年10月,2004年1月份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注册资金550万元,主营汽车及零部件销售,享受新办商贸企业免征一年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2007年4月,JL市高新区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人员在对汽车零售行业税负进行监控时,发现A公司自成立以来,除2007年2月份申报缴纳增值税407,541.65元外,其余月份均为零申报,申报情况异常,税负明显偏低,遂决定对其进行纳税评估。二、审核分析评估人员经过对A公司2006年、2007年纳税申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相关数据作了指标对比和综合分析之后,发现A公司纳税申报存在以下四个疑点:(一)增值税申报表应税货物销售额累计数与企业所得税申报表销售收入不符。一是2006年增值税申报表应税货物销售额累计为49,707,595.42元,年度企业所得税申报表销售收入为71,709,203.98元,相差22,001,608.56元。二是2007年1季度增值税申报表应税货物销售额累计为7,315,302.81元,1季度企业所得税申报表销售收入为21,143,347.31元,相差13,828,044.50元。两项合计相差35,829,652.50元。(二)固定资产增加过快,可能存在固定资产进项税金违规抵扣问题。A公司2006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原值为5,540,649.30元,2007年3月31日为 17,675,649.30元,3个月内,固定资产原值增加了12,135 ,000元,增长两倍多,评估人员认为此环节容易出现进项税金未记入固定资产成本,直接抵扣销项税金,造成少缴增值税的情况。(三)“预付账款”账户余额偏大,可能存在利用该账户转移销售收入问题。2006年3月,A公司“预付账款”为5,570,591.50元,2007年3月“预付账款”为12,423,901.75元,增加6,853,310.25元。对于一个注册资金550万元,经营亏损的商贸企业来说,在没有外部资金支持情况下,是很难达到如此巨额的“预付账款”,企业很可能将销售收入计入“预付账款”,少计销售收入,从而少缴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四)销售毛利率变动率异常,可能存在少计销售收入或多计销售成本费用等情况。上年同期销售毛利率(2006年1季度)为4.77%,本期销售毛利率(2007年1季度)是0.39%,销售毛利率变动率为 -91.82%,本期销售毛利率明显低于上年同期销售毛利率,且差距很大。综合上述分析,评估人员认为A公司可能存在少计销售收入,多抵扣进项税额问题。三、约谈举证为确认上述疑点问题,2007年5月9日,JL市高新区国家税务局对A公司下达了纳税评估约谈举证通知书。次日,该企业会计人员应邀到主管税务机关针对评估所发现的四个疑点线索进行举证说明。经约谈,A公司财务人员对四个疑点问题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说明,于是,税务机关向A公司下达了纳税自查通知书,要求其对2006年度和2007年1-3月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中存在的四个疑点进行自查。A公司于5月15日前提交了纳税评估自查报告,承认纳税申报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该企业会计人员将销售机动车开具的普通发票未在一般纳税人远程申报系统中进行手工录入申报,却将这些含销项税金的普通发票在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申报,造成企业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和企业所得税纳税表申报收入不一致。2006年全年增值税申报表中少申报销售收入21,445,877.41元,少计销项税额3,645,799.16元;2007年13月增值税申报表中少报销售收入11,818,841.30元,少计销项税额2,009,203.20元。2006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多申报销售收入3,645,799.16元,多计应纳税所得额3,645,799.16元; 2007年一季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多申报销售收入2,009,203.20元,多计应纳税所得额2,009,203.20元。二是2007年13月,企业在购入固定资产时,未将54,537.87元进项税额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抵扣了销项税金,造成少缴增值税54,537.87元。三是在2007年春节,为了与客户搞好关系,A公司将一批汽车饰品赠送给客户,没做视同销售处理,少计销售收入60,361.82元,导致少计增值税销项税金10,261.51元,少计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60,361.82元。四是企业会计将6,260,000元机动车普通发票销售收入错误计入“预付账款”。四、问题处理通过约谈、举证和A公司纳税自查,JL市高新区国家税务局最后确认A公司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期间发生少计销售收入多计进项问题,主要是由于该企业会计2003年10月才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从业时间不长,会计业务、税收政策不熟悉所致。根据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JL市高新区国家税务局要求A公司进行如下申报更正和账项调整:2006年,按原税款所属月份逐月进行申报错误更正,共计补缴增值税额3,645,799.16元。2007年,补提增值税销项税额5,665,263.69元,进项税额转出54,537.87元。合计课征滞纳金21,372.31元。2006年,调减虚增企业所得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645,799.16元。2007年,调减虚增企业所得税一季度应纳税所得额2,009,203.20元,调增企业所得税一季度应纳税所得额60,361.82元,合计调减应纳税所得额1,948,841.38元。对企业进行账项调整,调增“固定资产” 原值54,537.87元,调减“预付账款” 6,260,000元。五、案例点评本案例之所以能够分析成功,关键是抓住以下两点:一、二、行业评估训练三选案背景某市医药销售行业纳税人共有78户, 2006年1-6月,全行业申报销售额3.87亿,申报增值税172.3万元,增值税行业税负0.43,远远低于同期全市增值税税负水平。近年来本地医药零售企业发展迅猛,销售店铺遍地开花,反映出该行业良好的销售业绩和盈利能力,按照一般规律,行业盈利水平与税负高低是成正比的,该行业增值税税负偏低究竟原因何在呢?针对这一问题,该市国税局决定成立重点税源评估小组,开展典型评估分析,探求问题根源。对象筛选该局评估小组运用上级局开发的税收综合分析系统,按照2006年1-6月销售额1000万以上、行业税负1以下两个标准进行查询后,最终选定税负仅0.17的某药品公司作为典型评估的对象。案头分析某市某药品公司是该地区医药销售行业龙头企业之一,注册资本300万元,职工70人,有2个直属零售药店和18加盟药店,进货主要为全国各大药厂和省级医药批发企业,销售对象集中在零售店、加盟店和周边地区的医药批发企业。评估小组运用HN省国税局开发的电子税源档案和本局的综合税收分析系统,调取了行业税负、销售收入、税额、库存商品指标等进行分析,发现该企业近几年增值税税负逐年下降,与销售收入的持续增高极不相称,2005年销售收入较2004年增长了76.3,应纳税额下降了1,2006年销售收入与2005年同期持平,应纳税额下降了18。同时2006年6月公司库存商品金额达到11,807,248.44元,近期增长较快。时间纳税人名称增值税税负全部销售收入应纳增值税应纳所得税2002年某医药有限责任公司0.525339891.4927526.5602003年某医药有限责任公司0.3826479691.43101726.4802004年某医药有限责任公司0.7727245000209602.3476.072005年某医药有限责任公司0.4348052454.4208303.9702006年1-6月某医药有限责任公司0.1723845900.2240742.181094.23约谈举证经向企业发出纳税评估约谈通知书,要求企业对评估进行自查,并对税负偏低和库存异常作出具体说明。企业提交书面材料中,对于库存较大,自查属于发出商品未开具发票,未冲减库存697260元,少提销项税118534.2元,并就增值税税负逐年下降列明了4条理由:一是医药行业竞争加剧,行业毛利率逐年下降。目前市场竞争中价格越压越低,企业为了维持经营只有提高销量来赚取利润,造成了销售额越高毛利率越低的恶性循环。二是运输成本加大。2005年以来销售收入中有95,必须送货上门,最远的送货距离达到300公里,车辆的运营费用及维修费开支增大。三是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经营人员流动性大,业务客户随着业务员的变动随时变动,开发新的客户,需要投入较大费用。四是结帐周期长。一般账期为三个月,尤其是医院用户账期有时达到6个月。实地核查虽然企业通过自查补缴了11.8万元的税款,但评估小组人员认为提出的疑点并没有完全解释清楚,于是深入该企业所属仓库、零售药店以及加盟店进行了实地调查核实,详细了解公司的销售核算方法、内部结算过程等,发现企业财务核算软件记录的销售情况与进销存软件反映数据不一致,少申报销售收入251423元,少申报增值税36531.55元。同时还发现企业经营场所为自有房屋,但在经营费用中列支房租62796元,提取车辆折旧达到219584元,高于其他同规模医药企业30以上,经与企业核对,确认三项问题:一是申报收入不实。帐簿记录不完整,购进货物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入账,没有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暂不入账,少申报销售收入151211.14元,应补缴增值税25705.89元。二是成本费用不实。公司将不应由本企业承担的费用列入成本费用中,将零售店2005年房租62796元在某公司列支,计提白条作账或丢失固定资产折旧45828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08624元,应补缴所得税35845.92元。三是关联企业平价销售。2005年该公司对零售一店、二店的价格采取平价或低于进价的方式,属于关联企业之间采取低价销售方式转移利润,少计收入365700元,根据征管法及实施细则规定,应按销售给非关联方毛利率重新核定价格,应补缴增值税62169元,所得税100165.23元。鉴于纳税人的行为已涉嫌偷税,评估部门向稽查部门发出了稽查建议书,连同有关评估资料一并移交稽查部门处理。探索行业经营规律通过对某药品公司的分析评估,主管税务机关总结出医药零售行业业务经营具有以下特点:(一)(二)(三)针对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结合行业经营特点,该局积极完善了以纳税评估为基础的行业监控管理办法: 1、“以进控销”与“以销控税”相结合以“进”控销是指借鉴成品油零售行业的管理思路,将所有医药企业全部纳入税控管理,对一般纳税人的药品生产、批发企业在其销售货物时,不分销售对象,均要求通过“一机多票”开具发票,这样购货信息就在销货单位开具的发票存根联上反映出来,并与纳税人申报的购进情况进行比对,以购进货物来测算企业的销售收入,实施日常监控。以“销”控税是指对上医保刷卡系统医德药零售门店,税务机关定期不定期对企业收款机的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并将机上销售情况与企业申报情况进行比对,企业按月向税务机关申报的销售额不得低于收款机显示的月销售额。这一措施已追缴税款9万余元,并对小规模企业税款的核定、征收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2、加强纳税主体的界定。首先针对纳税主体进行清理界定,对分支机构要求一律采取汇总方式申报纳税,总机构必须向税务机关提交对下级机构购、销、存的有效监控措施,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切实控制下级机构进、销、存行为,保证其汇总计算的应纳税额准确。6户分支机构纳入汇总申报后,总机构较去年同期的销售额上升了260万元,多缴纳增值税27万元。3、加强发票控管,实施以票控税。严格发票管理,将医药零售行业使用的发票纳入CTAIS管理,实行以票控税。同时,在医药超市和小规模药店加大发票宣传的力度,规范发票的领购、开具和使用的相关规定,定期对医药行业发票缴销情况进行检查,从源头上控制发票的使用范围。通过以上措施,今年医药零售行业户均月发票使用量达到了98份,较去年同期提高了62,通过以票控税查补税款7万余元,调高定税29户,年增加税额12万元。4、与医药零售行业的网络连接,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管理。抓住目前医药行业正在实行GSP资格认证的有利契机,与医药行业的网络连接,要求企业的购销存软件系统和财务核算系统及时在税务机关备案,该局指定专人定期对软件使用情况进行监控,有效地堵塞了企业偷逃税款行为的发生。一、选案背景2010年5月,某市国税局将XXX公司税收风险等级评定为最高级,并通过税收风险管理系统进行了发布。通过风险管理系统评估人员查询了该企业的主体行为风险特征库,了解到该企业的风险信息主要有以下四点:1、房地产企业未申报营业收入,无折旧、摊销支出调增; 2、预提费用年末有余额;3、其他应付款同比增加;4、净资产报酬率低于行业值。针对企业的风险信息特征,根据市局对四级风险纳税人的应对要求,县局决定对该企业实施评估。二、分析过程(一)查询征管系统,了解企业基本情况XXX公司,房地产业, 注册资金5020万元,2006年6月设立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为查帐征收。企业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本年累计数为0,主营业务成本0,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886770.8元,三项费用合计4290107.14元,补贴收入1316378元,营业外支出157025.55元,所得税753391.18元,当年净利润-5770916.67元。(二)依托风险信息,逐点剖析疑点针对市局发布的风险信息,评估人员收集了该企业2009年度相关网上申报资料,对风险信息进行了逐点分析。1、房地产企业未申报营业收入,但无折旧、摊销支出调增:通过监控决策系统、ctais2.0及网上申报内网处理平台发现,该户在2009年一季度企业所得税申报时无金额发生,而在二季度企业所得税申报时预收账款开始有发生数,金额为4725857元,分析企业可能处于产品未开发完阶段,并采取预售方式进行销售。又通过网上楼市查询发现,该企业2009年6月才取得预售房许可证,按照国税函2008299号和国税发【2009】31号规定,在未完工前采取预售方式销售取得的预售收入,按照规定的预计利润率分季(或月)计算出预计利润额,计入利润总额预缴,开发产品完工、结算计税成本后按照实际利润再行调整。因此,该企业申报表中主营业务收入不应填列,与风险信息1提示的房地产企业未申报营业收入一致。但同时该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资产折旧、摊销明细表显示:企业累计结转以后年度扣除或摊销金额为55020.42元,允许税前扣除的折旧额或摊销额为0,本期纳税调整增加额为55020.42元。而纳税调整明细表折旧、摊销支出却并未反映,按照规定开发企业将开发产品转作固定资产的,可按税收规定扣除折旧费用;未转作固定资产的,不得扣除折旧费用。针对该企业的申报数据,分析企业可能存在数据填列错误,或者存在不能在税前列支应调增而未调增折旧额的情况。2、预提费用年末有余额:通过网上申报内网处理平台,发现该户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时预提费用年初数为0,期末数为1136525.55元。按照规定开发企业发生的各项应付费用,可以凭合法凭证计入开发产品计税成本或进行税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