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高二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复习精选共8课.doc_第1页
教案:高二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复习精选共8课.doc_第2页
教案:高二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复习精选共8课.doc_第3页
教案:高二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复习精选共8课.doc_第4页
教案:高二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复习精选共8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十年时间:746756 年5月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杨国忠等贪污,杨希烈庸懦。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他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诗歌特点: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代表作品:(1)三篇大礼赋:是他长安十年内最辉煌的一个时期。(2)兵车行: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3)前出塞九首: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4)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在长安真实的收获。(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作,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标志着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流亡生活时间:756年6月9日757年9月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杜甫经历: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756年6月9日潼关失守,白水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诗歌特点: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谰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代表作品:(1)悲陈陶和悲青坂:描写陈陶和青坂惨败景象,告诫反攻不要焦急,要等待条件成熟。(2)春望:充分表达了山河破碎和个人的生活与心境。(3)哀江头:给曲江唱出哀婉动人的挽歌。(4)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相媲美,表现了杜甫惊人的写实才能。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时间:757年11月758年6月;758年7月759年7月社会状况: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但胡人势力还相当相当猖獗、长安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回纥抢掠,吐蕃扰边,阿拉伯围攻广州,“大唐”便从征服外族转变为被外族侵略,正是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时期。杜甫经历: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这是杜甫在长安的最后一次居留。758年6月他离开长安,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他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诗歌特点:表达唐军胜利的兴奋的心情;开始顾虑到人民的负担,表达两方面的积极精神:既对胜利有绝对的信念,又揭露朝廷的种种缺陷。走向人民后,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代表作品:(1)洗兵马:王安石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2)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于从洛阳回到华州的路上,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1、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2)教师明确: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同时也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2、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描写,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2)教师明确: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 “从这里我们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贫困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他40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在、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这样类似的句子,在本文中还有很多。冯至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杜甫。在长安的十年中,他努力想博得权贵的青睐,谋求仕进的途径,因此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歌功颂德、酬酢唱和的诗篇,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关注个人的荣辱,他的目光还没有投向广大的人民。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冯至在阐述这一点时,又真实地刻画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同时从个人的不幸中,杜甫也开始看出时代的危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创作方向或者人生道路的转变即将到来。通过这样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3、从杜诗所表达的情感入手,分析一下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2)教师明确:早在“长安十年”时期,他就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继此还写出了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的诗前出塞九首;以春望月夜北征为代表,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以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为代表的诗歌,不只单纯地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冲突,这时,他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总之,“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因此,“诗圣”这一称号对于杜甫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一、品味本文的语言,理解本文在语言方面的艺术特色:1、先请同学们品味下列描述性语言:(1)第2节:刚抓起一扣同时伸出不顾一切准确生动地描写出先生的步伐特点。(2)第4节第4段: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连用两个“嘱咐”“一定”,准确、生动地表现出先生好客、大方、关心爱护青年的长者风范。(3)还有4节倒3段:笑声冲下楼梯来:一个“冲下”,把鲁迅先生“笑”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富有生命力,准确地表现出先生明朗、豪爽的性格。(4)第12节倒2段:鲁迅先生上楼去拿香烟,抱着印花包袱,而那把伞也没有忘记,顺手也带到楼上去。这几个连续动作,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先生记忆力强、不随便散置任何东西的品质。(5)第19节倒3行:鲁迅先生一看她,就用眼瞪着她,很生气地看了她半天。等等。一个“瞪”字,一个“看了半天”,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鲁迅不喜张扬、爱憎分明,毫不掩饰自己情感的个性。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一是:描述性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细腻,表现力强,鲜明地表现了传主的性格特点。2、再请同学们品味下列对人物语言的描写:(1)第3节中间“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抓住人物在特定瞬间的个性语言,生动表现了传主体凉他人、善解人意的心理世界。(2)第4节倒2行“我再吃几个吗?”抓住人物瞬间的特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尊重妻子的优秀品质,这在那个时代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3)第21节倒2 段“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查看就抹煞是不对的。”抓住鲁迅先生特有的口吻,准确、动生地表现了先生在家庭中的民主思想和态度。(4)和36节“人瘦了,这样瘦是不成的,要多吃点儿。”(鲁迅先生又在说玩笑话了),等等。抓住先生特有语气,表现了关心、爱护青年的品质,也表现了先生平和、慈祥的音容笑貌。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二是:人物语言极富个性,言简意赅,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3、品味教材“思考与探究”第2题中的语言:(1)(第3节中)对先生充满无限的崇敬之情。(特别是“全智者的催逼”)(2)(第9节中)对先生充满爱怜、心疼的情感。(3)(第14节)对先生充满喜爱之情。(4)(第18节)对先生忘我工作既崇敬、又担忧的心情。(5)(第39节)对鲁迅先生的去世充满无限的惋惜。(当然,这样的语言还很多,同学们还可再找出几例来品味。)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语言的特点之三是: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二、思考、讨论、探究、合作下列问题,理解本文在结构上的艺术特色。1、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明显感到,全文总共38节,却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这是一种什么手法?(1)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及时予以点评;(2)教师明确:这种手法实际上是散文化的写作方法,即“形散神不散”或“形散神聚”的特点。作者捕捉了鲁迅先生许多生活的细节,随意写来,就象一些印象的片断回放,但这些印象组合起来,突显出一个生活化、人情味十足的鲁迅即本文的“神”。2、本文的“传主”是鲁迅先生,却用很多笔墨写了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先生(可让学生找一找这样的段落),这是为什么?(1)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及时予以点评;(2)教师明确: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因为许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断,令人信服。即本文采用了直接(或正面)和间接(或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双线结构。三、能力拓展: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应用:以本文事例为论据,可提炼出哪些论题或论点?(1)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合作、发言,教师点评;(2)教师明确:伟大与平凡(论据: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惜时(论据1:本文描述鲁迅白天会客耽误了的时间要在夜里补回来的事例;还有本文描述先生病重也不忘工作的事例。论据2:鲁迅名言“哪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说话应注意场合和分寸(论据:鲁迅先生不在容易引起别人尴尬的场合指出别人穿衣的不当。)中学生应该培养节俭的美好品质(或“人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节俭的优良品质”)(论据:本文中所描写的鲁迅,已在上海乃至全国成名,稿费收入也不薄,但本文中所见的鲁迅先生却十分节俭12节中“鲁迅先生不戴手套,不围围巾,冬天穿着黑石蓝的棉布袍子”的简朴穿著;13节中“这菜简单到极点”;16节中“鲁迅先生随时吸的是绿听子的便宜烟”;鲁迅对摩登女子的厌恶。)四、思考、品味:“深刻、伟大”与“平和”是如何统一在鲁迅身上的?你能否再找出几例?1、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发言,教师点评;2、教师明确: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他的深刻与伟大,正如前面毛主席所给予的高度评价,是无与伦比的,但这是基于对他的伟大的文学、思想和革命成就而言的,是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但这和生活中的鲁迅那种对亲人、对同志、对青年的平易近人、慈祥、随和的性格并不矛盾。无数事实证明,伟大的人物在生活中往往是很平凡的,正是他们的平凡,才使他们和常人能很好地相融,了解人类、理解人类的真谛,使他们对人类进行深深的思考,从而做出伟大而深刻的成就。伟人毛泽东的伟大与慈祥、平和,雷锋的平凡与伟大不都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吗?第三课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本文是如何表现毛泽东的叛逆性格的?2、读书对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哪些书籍影响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3、本文体现毛泽东思想发展的事例有哪些?4、本文是一篇由传主口述的自传,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反映了毛泽东同志的什么精神品质,请举例说明。问题提示:1、毛泽东似乎天生有一种叛逆的性格,这在文中多有表现:13岁时,不满塾师的严厉管教,从校中出逃,在外漂流三天。这次“罢课”,使得父亲体谅他,塾师也比以前温和了。在家庭与母亲、弟弟甚至工人一起组成“反对党”,反对“执政党”的父亲。经常引经据典和父亲辩论。面对父亲的当中责骂,反抗,以“跳水”相威胁。喜欢读关于造反的书,如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和西游记。同情“造反的家伙”,崇拜造反的英雄。和同学们积极地剪去发辫。讨厌学校的许多规则。2、古代的传奇小说,尤其是关于造反故事的书。如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和西游记等,为毛泽东形成革命思想埋下了种子。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一本主张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著作,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多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引发了毛泽东继续就学的欲望。梁启超编的新民丛报,继续发展了毛泽东改革的思想。阅读中国古代著名君主的史实和世界大英雄传等,让毛泽东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读民力使毛泽东了解了孙中山和同盟会,并第一次著文发表政见。自修时期,博览群书,历史、地理、伦理、逻辑、文学无所不包,丰富了毛泽东的思想。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新民主主义思想开始产生。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等书,使毛泽东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变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3、埋下反抗的种子。崇拜造反的英雄,对造反表示同情。崇尚改革的思想。接受民主主义新思想,但并没有放弃对康、梁的崇拜。崇拜陈独秀和胡适。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第四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1、给每一自然段标上序号。2、给这些段落划分层次结构(可以分为几大部分)。3、概括人物事迹(即贝多芬在他的一生中都经历了哪些苦难)。问题点拨:1、文章具体写了贝多芬哪些重要的人生经历?(梳理传主经历)全文共70小节,评述传主经历大致可分为五部分:(14) 1770年1788年贝多芬童年及家境生活的最初20年。(524) 1789年1809年贝多芬的大学、爱情生活及其创作。(2533) 1810年1815年贝多芬与歌德的交往及第七、第八交响曲创作时期。(3466) 1816年1827年贝多芬最悲惨的时期及其第九交响曲等创作。(6770) 作者的诗意化评价。2、贝多芬在他的一生中都经历了哪些失败挫折呢?(学生看书概括)贫穷的出生。(P69第2段)艰苦的童年。(P69第3段)失聪的双耳。(P71第8段,P78第37段)破灭的爱情。(P72第13段,P75第22段)重病的身体。(P72第13段)无情的侄子。(P80第4652段)五、探讨主题(人物品质特征的概括)1、面对苦难贝多芬采取什么态度?明确:渴望痊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屈服2、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童年的不幸、双耳失聪的痛苦、失去爱情的忧伤、重病缠身的折腾,但是他渴望痊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屈服。在这悲苦的深渊里,他选择了抗争,他抗争的形式是什么呢?明确:创作音乐。3、他都创作了哪些音乐呢?(在文章中找)明确:月光曲、第九交响曲、命运交响曲4、在音乐里他竭力想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欢乐)对,从事于讴歌欢乐,他要一生歌唱欢乐。P80第53、54段。这是他毕生的计划。5、那作者是怎样评价贝多芬的一生的?明确:传记在结尾用诗化的语言总结了贝多芬的一生,认为他的一生是: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学生读最后两段)6、怎样理解这句话?明确:就是说在他极其痛苦不幸的一生中,他始终在奋斗、在抗争,在寻求欢乐,并在自己的音乐领域中创造欢乐。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幸福、爱情的渴望,与深情赞颂。虽然他自身的环境极其恶劣,他的作品却从不缺少对于不幸者有益的欢乐。7、了解了贝多芬的事迹之后,在你们眼中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明确:是一个敢于“扼住命运咽喉”,具有大无畏勇敢精神的伟大音乐家。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痛苦的战胜者。1、品味肖像描写,分析人物性格P68全文第一段:几乎全段都是肖像描写,有直接描写,也有转述式描写(段中有“”处)。这一段,可以说独立成段,统领全文,详细刻画了贝多芬外貌的总特点:健康、结实、有威力,这也是他战胜悲苦的资本。从骨骼(运动家般)、脸色(土红到黄黄)、额角(隆起而宽广)、头发(浓密而逆立)、眼神(威力而有野光)、鼻子(短又方)、嘴巴(细腻而下巴前突)、牙床(结实得厉害)几个方面直接刻画了他的肖像。后面又转述了莫希尔斯、雷斯太勃、勃罗姆洪勃隆、于里于斯裴奈狄脱对他肖像的描述。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转述,作者力图要表现贝多芬不向悲苦命运低头的那种精神气质,这是他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源泉。P70最后一段:“寻张严峻的脸,活现出波那帕脱充满着野心的火焰。”“瘦削的,笔直的,高领使他头颈僵直,一副睥睨一切和紧张的目光。”这是对丹霍塞替他画的肖像的转述性描写。抓住贝多芬鄙视艰难坎坷、充满生活和艺术创作自信的精神气质。P75第二段中间:“在曼勒替他画的肖像上,我们也可看到一种浪漫底克的风雅,微微有些不自然的神情。”“但在他的眼睛深处,我们仍可感到那股可怕的力量,任性的脾气,突发的愤怒。”这还是对别人给他所作画像的转述,抓住他对艺术的美好憧憬、对悲苦现实丝毫也不妥协的精神气质P77最后一句“狮子般的脸上,牙床紧咬着,刻画着愤怒与苦恼的皱痕,但表现得最明显的性格是他的意志,早年拿破仑式的意志”。这是对一副木刻作品中贝多芬肖像的转述,抓住了他对现实、对苦恼的愤怒,对创作音乐、讴歌欢乐的自信这样的精神品质。总之,人物肖像描写是传记作品或记人的记叙文中刻画人物的一种常见手法。肖像描写要紧扣文章中心思想,抓住人物特点,不可多写与主题无关的肖像2第4段,作者对贝多芬的童年作出点评:童年不仅给贝多芬带来了凄凉惨淡的记忆,也给他带来温柔美丽的梦境。在这里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大篇幅写贝多芬的故乡的美丽呢?明确:大自然滋养了贝多芬细腻温柔的情感,在不幸的生活中,他从自然的美丽中得到了安慰,他终生对大自然充满挚爱的情感,尤其他美丽的故乡,他音乐中宽广的意境和淳朴的旋律都来源于大自然的灵感。所以说童年生活对他的性格形成与创作风格有重要影响;同样的,法国大革命的自由精神,对他的精神面貌和作曲风格有重要影响;耳聋、失恋等挫折对他的情感变化与音乐创作有重要影响。第11段。这是作者对贝多芬在耳聋的愁苦下所作作品的评议。作者重点指出“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忧郁情绪”之后,打动大家的那段话是罗曼对贝多芬深刻的理解、深沉的思考和独到的诠释,饱含着他对贝多芬的深沉的感情。大家一起读一下。同样的第12段,也是一个评议的段落,作者对贝多芬的爱情观表明了他的褒贬立场,蕴涵了他的浓郁情感。大家读,然后请同学从这个角度分析一下。试将“83页最后一段至84页全文完”有评论细加分析。这些评论用诗化的语言总结了贝多芬的一生,认为他的一生是“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就是说在他极其痛苦不幸的一生中,他始终在奋斗、在抗争,在寻求欢乐,并在自己的音乐领空中创造欢乐。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幸福、爱情的渴望与深情赞颂。虽然他自身的环境极为恶劣,他的作品却从不缺少对于不幸者有益的欢乐。很明显,这样的结尾深化了全文的主题思想,深刻揭示了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意义。三、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培养理解文中呼应主旨句的一些关键句子含义的能力)1、我的艺术应当使可怜的人得益。联系本文主旨,可怜的人应指像贝多芬那样遭遇很多坎坷和不幸的人,而贝多芬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扼住命运的咽喉,创作了丰富的、充满欢乐的音乐作品,他要使那些和自己有着同样命运的人从中感受到欢乐,获得精神的力量和勇气,去战胜一切艰难困苦。2、无疑的,要使心灵惯于愁苦也得相当的时间。它是那样的需要欢乐,当它实际没有欢乐时就自己来创造。当“现在”太残酷时,它就在“过去”生活。往昔美妙的岁月,一下子是消灭不了的;它们不复存在时,光芒还会悠久地照耀。这个句子真实揭示了贝多芬怎样从遭遇不幸的愁苦中逐渐摆脱出来的心路历程。不幸的人生更需要欢乐来滋润,然而欢乐不是自己就跑到你面前的,贝多芬没有等待和依赖,而是自己去寻找欢乐。3、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表现了贝多芬要和不幸的命运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以及他并没因自己遭遇不幸而对人生失去信心,反而对它充满美好希望。4、贝多芬渴望幸福;不肯相信他无可救药的灾难;他渴望痊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表现了他对幸福的强烈追求愿望是他战胜灾难的信心和良药,揭示了贝多芬战胜疾病、克服困难、追求爱情是他不断创作出伟大的音乐作品的力量源泉。5、在这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表现了贝多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从不把悲苦放在眼里,而是把讴歌欢乐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方向,这也是对他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艺术成就的最好诠释。6、在此最后几年中所写的音乐,虽然环境恶劣,往往有一副簇新的面目,嘲弄的、睥睨一切的、快乐的。表现了贝多芬对恶劣环境的鄙视,表明环境越是恶劣,他越是富有斗志,越是追求快乐,所写的音乐作品越是充满意境全新的欢乐,这是一个永远不向悲苦低头的硬汉。1、论点一:家庭出身低并不决定不能成就精彩人生。本文论据:贝多芬出身低微,母亲是女仆,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歌手。他贫穷的出生和艰苦不幸的童年并没影响他成长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课外补充论据:凿璧偷光的匡衡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于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2、论点二:身体的残疾并不能阻碍人到达成功的彼岸。本文论据:贝多芬于1796至1800年,遭遇耳聋的酷刑,他才2630岁,但他并没有失去对音乐的执着追求,他的绝大多数名曲却是在他耳聋之后创作的。课外补充论据:盲人歌手杨光来自中国哈尔滨的一位男孩,他8个月就因为病而双目失明,在他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任何影像记忆,直到现在,他的头脑里没有任何颜色的概念;可以说生活对杨光是不公平的,但他没有被打倒。多年来他一直用音乐诠释自己心中的世界,以乐观的方式寻找色彩,在音符中描绘着美好的生活。他成功了,他是2007年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并上了2008年的春晚节目。3、论点三:不幸或逆境更能激励人成才(或成功)。本文论据:纵观贝多芬的一生,那就是“不幸”的代名词,但逆境并没让他沉沦,丧失斗志,反而成就了他伟大的音乐人生。课外补充论据:司马迁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4、论点四:青年人不要被失恋击倒而一事无成。本文论据:贝多芬遭受了被爱情遗弃的不幸,此时的他正当盛年。但他在音乐事业上并没有沉沦,反而创作出第七交响乐和第八交响乐这样的名曲。课外补充论据:居里夫人生活和科学在召唤她。居里夫人年青时第一次爱上的是当家庭教师的那家主人的大儿子卡西密尔。由于对方父母反对,漂亮英俊的卡西密尔向她宣布断交。失恋的痛苦象反作用力一样,推着她以发狂般的勇气去奋斗。生活和科学在召唤,她终于跳出了失恋的深渊,踏上了科学大道并觅到了知音。第五课 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1节选的这一部分主要表现的是达尔文从事哪一项重要工作的过程?明确:写作物种起源。2在这一工作中,他付出了什么代价(遇到了哪些困难)?明确:(1) 身体上:长期的工作压力使他的身体一直受到病痛的折磨。(2) 精神上:朋友的决裂、挑战神权的巨大压力。(3) 金钱上:花费了个人大量金钱。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达尔文有矛盾、有畏惧,他不是一个斗士;但科学家的追求真理的天职使他选择了坚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科学工作者的专业精神。六思考探究:文中能体现达尔文兴趣与勤奋的内容有哪些?讨论、明确:1)1856年5月写正式原稿,探讨物种起源;2)1856年7月中旬,连续写了两个月;3)几个星期过去,那堆手稿一英寸一英寸地增高;4)秋季的几个星期里,继续写作,已堆积了好几百张经过仔细论证的纸页;5)10月13日,写完“在家养下的变异”一章和“地理分布”一章;6)12月中旬,完成第三章节论生殖的劣变性;7)1857年1月写完第四章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异;8)1857年3月3日完成第五章“生存斗争”;9)4周后,完成第六章“自然选择”;10)花三个月的时间写“杂种状态”一章;11)1858年初,开始写“动物的智力和本能”;12)3月初,“论本能”一章完成;13)4月初,写完大量手稿,差不多2000页。七思考探究:文中能体现达尔文恒心与毅力的内容有哪些?讨论、明确:1) 他身体上的唯一问题就是腰部风湿病痛的隐隐发作,这使他感到后背僵硬;2) 这一工作的强度和紧张度那他搞得心力交瘁;3) 他对自己无法控制每天的工作量而感到烦恼;4) 他开始呕吐;5) “可是当我一开始工作,我的健康就每况愈下了”;6) 他被卷入到这个问题越深,他觉得身体状况就越差;7) 这时他真的感到精力衰竭了;8) 他感到的不适应已不仅仅是往常的恶心了;9) 头晕目眩,心悸,肠胃胀气,干呕,就是他为了翻转乾坤所付出的代价。八合作探究为什么是“达尔文进化论”而不是“华莱士进化论”?讨论:找出文中有关华莱士的语段。你觉得谁该取得优先权?为什么?达尔文的朋友们对达尔文论文的发表有什么帮助?明确:历史已经表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是在另一位博物学家华莱士的激励下才很快发表的。华莱士寄给达尔文的那篇请求达尔文转交给德高望重的地质学家赖尔的论文简要概括了达尔文艰辛研究近20年的大部分自然选择理论。这让达尔文面临两难选择,一是销毁这篇文章,对华莱士置之不理,二是单独发表华莱士的论文,这样就可能使自己20年的优先权丧失。最后他选择求助于两位值得信赖的科学家赖尔和胡克,两人帮助他们一起宣读并发表各自的论文梗概,这也促使达尔文尽快写出自己的书来。这样,物种起源在1859年底得到发表。为什么人们记住的是“达尔文主义”而不是“华莱士主义”呢?首先是论据问题。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这就说明了,对于任何一个新观点,要使大家对它重视,多么需要对它作相当详尽的解释。”关于物种是进化的观点在达尔文之前已有不少科学家提出的,这些人中至少包括达尔文的祖父伊拉斯马斯?达尔文、钱伯斯和斯宾塞等,但谁也没有像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那样取得成功地提供足够多的解释。其次是科学联盟问题。通过书信交流、聚会等形式,达尔文和其他科学家赖尔、胡克、赫胥黎和格雷等共同组成了“达尔文帮”。达尔文达到的地质变化知识得益于地质学家赖尔的地质学原理一书。胡克擅长植物分类,不断地催促达尔文完成自己的理论,他保存的1844年达尔文写给他的表达自然选择的信成为达尔文优先权的一个有力证据。赫胥黎是一位年轻的动物学家,达尔文理论最坚定的捍卫者,在和牛津大学主教威尔伯福斯进行的著名的辩论中大获全胜,被称为“达尔文的斗犬”。格雷是哈佛大学的自然史教授,1857年达尔文就物种起源思想写给他的信,成为达尔文优先权的又一个证据,他也是达尔文思想在美国的主要辩护人。因此,达尔文主义不只是达尔文一个人的理论,实际上是“达尔文帮”主义。九你对达尔文有怎样的评价或看法?(学生自由畅谈。)可以结合课后“思考与探究”第2、3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达尔文的精神品质。课后练习第2、3题参考答案:2、(1)这句话说的是达尔文为了完成自己的研究,在紧张、强大的工作压力下心力交瘁,却仍然不放下自己的写作和实验。他这样做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出于对科学的执着,这种淡泊名利,执着追求的精神是他高尚品格的体现。(2)这句话表明了达尔文在真理面前所持有的坚定信念。(3)一个科学工作者不能出于个人的情感来确定一个观点,而只能坚持真理。这是达尔文对真理的谨严态废的具体体现。(4)表现了达尔文的勤奋、严谨、认真。达尔文在身体健康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却仍然坚持自己的工作,并宁愿白己“当一个不幸的、可伶的病人,也不愿像一个无所事事的乡绅那样活着。”体现了达尔文崇高的理想以及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3、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不仅严谨、认真、勤奋、勇敢,而且是正直的。他的朋友华莱士给他寄来一篇与他的书稿观点完全一致的论文,只要他推荐,华莱士的文章一发表,就意味着达尔文20多年的心血白费了!尽管华莱士的信中只是说:“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有价值的话,请转给赖尔看一看。”但是,正直的达尔文却当即决定,放弃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即将完成的书稿,单独发表华莱士的文章。后来,是在熟知达尔文的研究工作的伟大意义的科学家朋友们的关切下,达尔文才把自己的草稿提纲与华莱士的论文同时发表了。在处理华莱斯的稿件的问题上,体现了达尔文的诚实、实事求是,他的真诚、坦白。第六课 马克思 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阅读选文,你认为马克思是怎样一个人,从他身上可以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示例:(1)学习马克思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2)人要有坚定的信念,并能为之苦苦求索。(3)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分析,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4)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5)勇于推销自己。说明课文中所写几次论战的过程及其意义。明确主要有三次论战:第一次是1846年3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会议上尖锐地批判了威廉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需要的是科学的理论,而不是单纯诉诸他们的感情和朴素阶级本能的宣传,需要的是由一个政党领导的政治运动,而不是自发的起义和宗派主义的密谋策略。第二次是几个星期后,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批判。马克思针对他们的观点,指出一切社会祸害的根源并不像“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在于人们的利己主义,而应该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去寻找。任何掩盖阶级对抗的做法,都必然会把无产阶级引上邪路。第三次是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论证了蒲鲁东哲学观点的反科学性。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1、速读本部分,理清层次。提示:本部分可分为三层:1)主要追述自己转入新式小学之前的读书、逃学生活。2)主要是细致讲述自己上新式小学以后的读书、逃学生活。3)自我评述早年的读书、逃学生活,对其收获及影响进行总结。2、这一小节标题为“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这本“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明确:“小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3、从文中看,沈从文逃学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对旧式教育的本能的反抗,因为旧式教育对孩子是一种虐待。我认为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以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或简单说:私塾的虐待、教育方式僵化;对外面的社会生活渴望了解(好奇心)。4、逃学对沈从文有哪些影响?提示:同一切自然相亲近,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一切。形成了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玩水,使我认识美、学会思索,造就了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使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凝眸。5、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明确:声音:“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夫把刀割尽他喉咙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的大黄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拔刺的微声。”气味:“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从作者的描述看,作者的观察敏锐,记忆超强,对现象世界十分倾心,对大自然的声音、气味,社会上的人与事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称为一本“大书”,他从这本“大书”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他在自然和社会中倾心体验,尊重生命本真的做法,并非不爱学习,而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从沈从文的经历可以看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亲和的关系。人应该取法自然的活力,汲取自然的营养,完善自己的精神品行。孩童的天性是游戏,儿童身上的“野性”正是其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了适当的“野性”,也就没有生命的敏感、好奇。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造力。(回答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6、从文章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看来,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原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明确:他的逃学和我们所说的逃学是不同的,它的不学是为了更好的学。从文中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来:“可是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像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的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1、他的一生便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试结合你所知道的说说水对沈从文的影响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明确:沈从文与水确实有着不解之缘。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5年。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这一段经历可以说在沈从文的一生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以至“我虽然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15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宇宙认识的深一点,也亏得是水”。沈从文爱水,而水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具有一股粗犷豪迈的雄性又具有清冷的柔性(水遇圆则圆,遇方则方,顺其自然。故老子用水来比喻最高的品质:上德若水)。这水上的人与事,便也都有水一般的柔情。何为水性?水性也就是一种人性。它是液态的,而不是固态的。它是流动的,遇圆则圆,遇方则方。流淌是它永远不可衰竭的欲望。我们喜欢水水性,因为水是我们得以干净的物质。望着水,我们会有一种清新的感觉。曲牌“浣溪沙”,立即使我们眼前浮现出一幅图画:流水淙淙,一群迷人的姑娘或少妇在水边洗衣服,她们的肌肤喜欢水,当衣服随水像旗子一般在空中的清风里飘荡时,她们会有一种快意。这种快意与一个具有水性的小说家写作时所相遇的快意没有任何差别。老子将水的品质看成是最高品质:上德若水。水性向我们讲解的是关于辩证法的奥义:世界上最有力量的物质不是重与刚,而是轻与柔。水性有两脉,一脉是柔和的,一脉是强劲的,如蒲宁、卡尔维诺。有水,才有存在,才有天下。水具有水性,人离不开水,因此,人也就离不开水性。“保靖”1、思考:沈从文身边的军人具有怎样的性格?从哪里看出来的?他们对沈从文有怎样的影响?明确:性格特征:热情、善良、勇敢、直爽、乐观、上进心强。影响:使作者客观、冷静地思考生活,直面失业的萎悴(cui)无聊,坚强而乐观地生存。(集中表现在第3段“凭一种无挂无碍到处为生的感情,接近了自然的秘密。我爬上一个山,傍近一条河,躺到那无人出歪曲默想,漫无涯俟”去作梦,所接近的世界,似乎皆更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意思是:经历了失业的磨难,作者将自己的心灵贴近自然,觉得美好的理想并不遥远,它将会成为现实。)3、找出本部分的有关细节描写,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明确:细节描写有:东挪西借后的打扮;我和表弟闹别扭讲和后“笑着揉到地上扭打了一阵”;表弟和同事扭打,“各人滚了一身泥,鼻青脸肿悄悄回到住处,一句话也不说。”作用:细节描写使传记的骨架更为丰满,显得真实生动;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凸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作者说“生活虽然那么糟,性情却依旧那么强”,我们看到在这片土地上,人的勇敢直爽,即使打架,也显得那么可爱。4、“保靖”部分最末一自然段说:“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来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份气力去好好做一个人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分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这段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明确:此时的沈从文离开沅州,他在常德无所事事的呆了一段时间后,又跟着熟人到了保靖呆了大半年,后来仍是投身到军营,在自称“湘西王”的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曾经有过做将军的理想,这时候理想在沈从文身上大概已经消蚀殆尽,只抱有将来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念头。军营生活让这句话充满了“尽人事,听天命”的意味,沈从文那种达观的顺遂自然的态度,把握命运以及对生活的信心,也指引着沈从文后来的整个人生。 “一个转机”1、速读本部分,复述主要内容。(讲清楚引起他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事:与病魔斗争及朋友的去世。)2、“转机”部分第11自然段中“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这几句又可看出作者思想认识上的什么转变?明确:沈从文初见生死变幻的无常,对于人生的意义,下了结论。对他而言,探求未知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新鲜的事物,新鲜的经历,新鲜的感受才是最有意义的。而更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他那种为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而不顾一切,奋力一搏的勇气与气魄。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1957年12月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杨振宁演讲词的最后一段话是什么? (多媒体)杨振宁演讲词的最后一段话是:“今天,站在这里告诉你们这些事实,我沉重地体会到一个事实,就是我在不止一种意义上,是中国和西方的文化的共同产物。我一方面为我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自豪,一方面将工作奉献给起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它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2、这段话与标题及文章中心的关系是什么?(多媒体显示)人物小传除了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很重要的特色是强化传主的某种精神指向。杨振宁的成功,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他的事迹也非常丰富。这篇小传则重点突出杨振宁如何合璧中西科学文化,把这一点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本文便是围绕“合璧中西科学文化”这条线索展开的。这段话与文章的标题对应,是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的核心。(学生讨论、教师点拨)3、围绕杨振宁“合璧“中西文化”,取得事业成功这一主线,文章是怎样来选择材料的?(学生讨论、师生归纳总结)(多媒体显示)( 1).家庭的熏陶,这里既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有从父亲那里获得的关于现代数学的启蒙指导。(2).当时最高学府西南联大的优良教育,虽然生活条件很差,但杨振宁在这里接触了当时中国物理学界最顶尖的学者的教诲,这些教授又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3).到美国求学,获得了费米教授和泰勒教授的赏识和指导(四)、思考探究这篇传记中说:“杨振宁好比一棵树,在西南联大扎下了根,在芝加哥大学长出了繁茂的枝叶”。从文化融合以及青年人的文化修养程度等角度,思考并解释这一句话的含义。(多媒体显示)杨振宁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受益者。在西南联合大学的学习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在诸多知名教授的悉心培养下,他了解了当时世界物理学的最新发展,在知识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