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镇江市网络同步助学平台.ppt_第1页
文言实词-镇江市网络同步助学平台.ppt_第2页
文言实词-镇江市网络同步助学平台.ppt_第3页
文言实词-镇江市网络同步助学平台.ppt_第4页
文言实词-镇江市网络同步助学平台.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镇江市网络同步助学平台,专家系列讲座,高中语文之文言实词,同学们,当老师提问或请同学们练习时,你可以按播放器上的暂停键思考或练习,然后再点击播放键。,高考语文之文言实词复习,单 位 镇 江 二 中,主 讲 周 忠 起,审 稿 袁 健,讲座内容,本次讲座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考情分析和知识要点 第二部分:辨析方法和复习注意事项,第一部分 考情分析和知识要点,考情分析,文言实词是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准确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突破口。 文言实词的考查不仅仅体现在一道选择题上,在翻译中也往往将实词的意义作为非常重要的得分点,如果理解了句中关键实词的意思,整个文句的翻译也就轻而易举了。况且在理解整篇课文时也少不了对文中实词意义的把握。,(一)2009年江苏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解读,2009年江苏语文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是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文言实词”知识掌握的要求:要达到理解(B级),指的是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对于文言实词的具体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这是限制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凡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都应算作考查内容的常见实词;当然,还应该包括一些中学生尚未直接接触到的而传世名篇中却经常出现的实词。,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就显得尤为重要。,(二)文言实词的命题规律,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近几年高考中文言实词的命题规律: 1、 文言实词都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来考,分值为3分,几乎每年必考。,2、纵观这些年的高考,无论是全国统一命题,还是全国命题和各省市命题共存,对于文言实词这一知识点的考查,都保持了相当的稳定性、一致性: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都紧紧把握多义词这个重点,能力层级都稳定在结合语境理解实词意义(B)这一层面上。,3、题型上往往是单一的、稳定的,绝大部分都是客观题。 除客观选择题型外,上海卷也采用了主观解释题型,即指定某多义词要求考生自己动笔解释,这种题型目前还只出现在上海卷中。 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主观解释题型的出现,这对巩固我们的复习会大有裨益。,(三)考 情 研究,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些年文言实词的考试情况,这对我们的复习也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对文言实词特别是对文言实词中多义词的考查,一直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其中一词多义是重中之重,出现的频率更高。,统计2004年至200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学科的八十多套考卷,常考的文言文实词主要有二十个,分别是:拜、除、辞、举、堪、适、私、徒、谢、延、要、诣、虞、责、知、质、致、数、属、坐。,这就首先要求我们对于这些常考词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要重点了解、识记这些词的常用意义,并且能准确地加以辨析,以便在考查时能够迅速地分辨出它们的准确含义。,从近年来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抽样统计结果来看,文言实词这一项的得分率一直徘徊在0.50.6之间,不太让人满意。而且由此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于语段的阅读以及对于句子的翻译。,究其原因,制约的“瓶颈”主要在如下两大方面: 一是知识储备上积淀不足。该考点考查的实词义项,多为考生不太熟悉,有的甚至是较为生僻的义项,学生的知识仓库中本来就“缺货”,自然也就无从判断。 二是思维上形成定势。命题人设计的错项多为实词的现代义和常见义,考生由于思维定势极易认同这些错项,这就陷入了以今释古、以熟释生的思维误区。,通过研究历年的考题,我们还要提醒大家: 复习备考时,不要对“考试说明”中掌握120个文言实词的要求产生误解,以为只要掌握120个就足够了。其实,这120个是考生建一栋大楼必须首先要夯筑好的“墙脚”,墙脚打好了,为建大楼准备了条件,但它并不等于是建好了的大楼,这个道理要明白。以2005年与2006年为例,全国以及各省市命制的33套试卷,这一知识点选用文言实词共136个,但是只有30个在120个常用实词之列,四分之一都不到。所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备考中,都要花大力气积累文言实词。,检阅一下江苏省从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到2009年之间文言实词的考查情况,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1)在24个实词中,属于120个常用范围的只有8个,分别是: 属、率、却、度、谢、辞、数、胜 (2)不属于常用范围的却达到16个。,研究2009年17份全国卷及其他省市卷,我们也会发现: (1)属于常用范围的有13个: 堪、度、鄙、谢、过、卒、奇、 乘、素、数、期、病、 去 (2)不属于常用范围的有55个。,另外,我们还关注到,2009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中明确提出:2009年上海市高考文言文要考查300个常见实词。相比较而言,数量有了很大的增加。 由此看出,我们也必须不断增加自己的文言实词积累数量,这样才能确保考试时有备无患。,怎样积累自己的文言实词数量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复习中、在阅读中、在测试中遇到自己比较陌生或是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实词,就要赶快记录下来,进行总结归纳。时间长了,我们的词汇量自然就会有一个飞跃。,“文言实词”知识要点,文言实词在考查中都考些什么内容呢?我们在复习时又该如何去应对它?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文言实词的知识要点,就会对此有一个基本的把握。由于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老师在这些方面都花了很多时间,所以本次讲座只是概括地梳理一下这些知识要点:,(一)通假字,对古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的本字去解释,而仍按字面义去解释,这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2009上海卷) 18、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父没,或劝之仕 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题中,通过对文章、语句的阅读以及平时文言实词的积累,我们可以判断:A、“没”通“殁”,去世。B、“卒”, 完毕,终了。C、“辟”同“避”,躲。D、“辩”通“辨”,分别,辨别。由此,可以判断:答案为B。,(二)古今异义,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词义完全相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这一类实词,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又可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五种情况。考生往往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2009湖南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B 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 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 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A项中的“季”应是“(秋天)最后一月”,这里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典型错误。 所以,我们在解题中,要善于辨别词的古今变化,这样才能准确无误。,(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是望文生义,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2009广东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判断:A项中“奇”在此句中是意动用法,应该解释为“ 认为神奇”,所以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此项。,(四)偏义复词,古汉语以单音节词语为主,但也有一些由两个单音节的近义词或者反义词作为语素组成的复合词语。这些复合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有时候其中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它所表示的意义虚化甚至消失了,整个词语的意义只由一个语素来承担,这样的复合词语就叫做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存亡:本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偏取“亡”的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处的艰难形势。 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作息:劳作与休息 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本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 D、死生,昼夜事也 死生:是反义关系,语境中偏指“死”的意义,突出死亡随时可能降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偏义复词的能力。所列各项的加点词语都是偏义复词。B项中的“作息”本指劳作与休息,但在句中偏指“作”的意义,是“劳作”的意思。,(五)一词多义,以上讲到的实词,大多都是“多义”的,所以,把它们都归到一词多义现象也未尝不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反复强调一词多义是文言实词的重点,也是文言文复习备考的重点,因为,它更是高考必考的考点。,(2005江苏卷)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及觉,痛咎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强饮客,客辞 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C即自引满, 引壶觞以自酌 D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 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这就是考查一个实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其中项“强饮客,客辞”的“辞”解释为“拒绝”,“王子皇孙,辞楼下殿”出自课本阿房宫赋,其中的“辞”解释为“辞别”。,(六)文化知识,由于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经常考查一些人物传记,所以和人物有关的文化知识是必须要了解的,而通过掌握一些文言实词也可以很轻松地了解这些文化知识。比如: (1)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2)表官职变化的: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举、右迁、 表提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