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东省日照市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东省日照市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东省日照市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东省日照市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日照市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1.小球藻和蓝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二者都含有与遗传有关的DNAB. 组成二者的细胞壁的成分相同C. 二者都含有膜性结构的细胞器D. 二者含有的光合色素种类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1.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2.常考的真核生物有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等;常考的原核生物有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等;此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详解】蓝藻是原核生物,小球藻是真核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细胞中有DNA和RNA,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正确;原核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真核细胞中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真菌的细胞壁成分为几丁质等,B错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无膜性结构,C错误;小球藻细胞内含有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蓝藻细胞内含有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藻蓝素,两者都能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首先要求考生明确小球藻是真核生物,蓝藻是原核生物;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A. DNA和RNA都能够携带遗传信息B. DNA和RNA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C. DNA和RNA中都含有磷酸二酯键D. 组成DNA和RNA的元素种类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也含有少量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细胞核中也含有RNA;DNA与RNA在组成上的差别是:一是五碳糖不同,二是碱基不完全相同,DNA中含有的碱基是A、T、G、C,RNA的碱基是A、U、G、C,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详解】DNA和RNA都能够携带遗传信息,A正确;在真核生物细胞内,DNA通常是双链结构,而RNA通常是单链结构,B正确;脱氧核苷酸在连接成DNA分子时会形成磷酸二酯键,核糖核苷酸在形成RNA时,也形成磷酸二酯键,C正确;RNA和DNA主要组成元素的种类相同,都是由C、H、O、N、P组成,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核酸的分类、分布和功能,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3.多糖、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因而被称为单体的多聚体。下列有关单体与多聚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 单体进入细胞的方式都是被动运输B. 单体连接成多聚体都需要消耗能量C. 单体和多聚体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D. 组成多聚体的单体有些能发生水解【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单体与多聚体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组成单位(单体)连接而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核酸的单糖是核苷酸。【详解】单体进入细胞如氨基酸是主动运输,A错误;单体合成多聚体需要消耗ATP,B正确;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C正确;组成多聚体的单体有些能发生水解,多聚体最终水解的产物不一定是单体,如核酸,彻底水解的产物不是核苷酸,而是磷酸、碱基和五碳糖,D正确。故选A。4.下列生命活动中,未涉及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是A. 垂体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控B. 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C. 机体接受刺激后发生膝跳反射D. 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详解】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控,实现两个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A不符合题意;抗体和抗原的结合是发生在细胞外液中,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无关,B符合题意;反射弧中的兴奋传导中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涉及信息传递,C不符合题意;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说明两者之间需要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5.下列关于多肽和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 蛋白质分子可由一条或几条多肽链形成B. 高温使蛋白质变性是由于肽键的断裂造成的C. 氨基酸数量及序列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D. 多肽和蛋白质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答案】B【解析】【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详解】每种蛋白质分子是由一条、两条或多条多肽链组成的,A正确;蛋白质变性是由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造成的,肽键并没有断裂,B错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构成了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C正确;蛋白质变性是由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造成的,多肽和蛋白质中都含有肽键,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正确。故选B。6.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正确的是A. 贮藏中的种子不含有水分,以保持休眠状态B. 无机盐离子对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C. 不同种类细胞的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相同,代谢强度也相同D. 给水中毒患者注射1.8的盐水,是为了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内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水还参与细胞内的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自由移动对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新陈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详解】贮藏中的种子处于休眠状态,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低,不是不含水,A错误;无机盐离子对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和酸碱平衡等有重要作用,B正确;不同生物细胞内水的含量可能不同,不同种生物细胞的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相同,它们的代谢强度不一定相同,C错误;给水中毒患者注射质量分数为1.8%的盐水,是为了升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D错误。故选B。7.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A. 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不会分解细胞自身结构B. 真核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都离不开中心体C. 内质网合成的细胞分泌物都要经过高尔基体的加工D. 液泡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并保持细胞的形态【答案】D【解析】【分析】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2.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是光合作用的场所。3.内质网:根据内质网膜上有没有附着核糖体,将内质网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两种。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4.核糖体:能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蛋白质的“装配机器”。【详解】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分解自己机体的衰老细胞,维持人体正常代谢活动,A错误;动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与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有关,B错误;内质网分为光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其中核糖体附着的为粗面内质网,分泌蛋白在粗面内质网上加工后需要经高尔基体再加工才能运输到膜外,而光面内质网分泌物质不需要经高尔基体的加工,C错误;充盈的液泡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并保持细胞的形态,D正确。故选D。8.曲线I、II分别表示物质M在无催化剂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物质P所需能量的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d段表示无催化剂时,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B. ac段表示有酶催化时,酶降低的活化能C. 若换用无机催化剂,b点将向上移动D. 加热加压使物质M更容易从b状态转变为a状态【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ca段表示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cb段表示在有酶催化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由此可以看出,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更显著,因此酶具有高效性;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最适宜条件下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最好,酶活性最高。【详解】分析题图可知,ac段表示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A错误;bc表示在酶催化作用下,物质A生成物质P化学反应顺利进行所提供的活化能,B错误;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更显著,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曲线的波峰将向上移动,C正确;ba是有酶催化的条件下生成 生成物质P所需的能量,加热加压使酶失活,底物分子更难生成P,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酶催化作用的机理,分析题图曲线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酶促反应机理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9.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呼吸(呼吸底物为葡萄糖)的叙述,错误的是A. 剧烈运动时产生的CO2主要来自于细胞质基质B. 无氧呼吸可能会发生在含有氧气的一些细胞中C.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的能量都是逐步释放的D. 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无氧呼吸产生的H比有氧呼吸少【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乳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是酶促反应,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详解】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既进行无氧呼吸,也进行有氧呼吸,但是人的无氧呼吸只产乳酸,不产二氧化碳,故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来自于线粒体,A错误;人的成熟红细胞中虽然含很多O2,但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因为细胞中不含有线粒体,B正确;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能量都是逐步释放的,C正确;由于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不彻底,所以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产生的H少,D正确。故选A。10.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分化是细胞的结构和遗传物质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B. 细胞衰老会发生多种酶活性降低及细胞核体积变小等现象C. 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D. 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癌变和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详解】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不发生变化,只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错误;细胞衰老过程中代谢速率降低,所需能量减少,线粒体减少,此外细胞衰老过程中会出现细胞核体积变大,部分酶活性下降等现象,B错误;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相关基因活动增强,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C正确;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D错误。故选C。11.下列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 实验时,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需要先对宿主细胞标记B.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C.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和搅拌的时间都会影响实验现象D. 格里菲斯实验证明了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答案】B【解析】【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噬菌体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因此标记噬菌体前应先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的培养基和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A正确;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错误;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实验过程中保温时间长短、搅拌是否充分均会影响放射性强度,C正确;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表明了S型细菌中含有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中的放射性标记、实验的步骤、实验结果等知识;考生要特别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均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12.某考生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考生体内发生的变化是A. 神经调控皮肤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B. 胰岛B细胞释放的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C. 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细胞代谢增强D. 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强【答案】D【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详解】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A错误;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增加,血糖浓度升高,B错误;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增强,C错误;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D正确。故选D。【点睛】以高考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的体温、血糖调节为命题切入点,综合考查神经调节、激素调节以及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1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生长素的合成与乙烯的合成之间存在反馈调节B. 激素的合成都需要酶,合成酶的植物细胞都能产生激素C. 激素由特定的器官合成并释放,通过筛管运输到作用部位D.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苏氨酸是合成它的原料【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详解】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根系生长,而乙烯能抑制根系生长,因此推测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乙烯的生成,A正确;激素的合成都需要酶,但并不是所有产生酶的植物细胞都能合成激素,B错误;植物不具有内分泌器官,其激素是一定部位产生的,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继而发挥作用,C错误;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色氨酸是合成它的原料,D错误。故选A。14.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抗生素的使用对病原体产生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B. 有性生殖的出现加快了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速度C. 温和的环境条件比恶劣的环境条件更有利于加快生物进化的速度D.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详解】抗生素的选择是定向的,A正确;有性生殖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基因重组,可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性和适应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B正确;环境变化剧烈的种群进化较快,C错误;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并导致生物多样性形成,D正确。故选C。15.在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当增长率为0时,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A. 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B. 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不为0C. 出生率与死亡率不相等D. 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详解】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不再增长,所以,其种群数量应该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K值)。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6.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通过方式a运输B. 钠离子通过方式a进入神经细胞C. 方式b表示物质顺浓度梯度的运输D. 缺少能量对两种方式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方式a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b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抑制细胞呼吸会影响能量的供应,可能会影响方式b,但不影响方式a。【详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即方式a,A正确;钠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而方式b可能协助扩散,也可能是主动运输,B错误;方式b若为协助扩散,表示物质顺浓度梯度的运输,方式b若为主动运输,表示物质逆浓度梯度的运输,C错误;方式b可能协助扩散,也可能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消耗能量,因此缺少能量可能会影响方式b,但不影响方式a,D错误。故选A。17.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形态B.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染色后用缓水流冲洗载玻片C. 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中,染色后需要用95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D.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的主要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答案】A【解析】【分析】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原理是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其中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RNA染成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该实验的操作步骤是:取口腔上皮细胞制作装片用盐酸水解冲洗装片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进行染色观察。【详解】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形态,A正确;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盐酸水解后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 10s,目的是冲洗掉盐酸,B错误;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中,染色后需要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C错误;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用酒精和盐酸的混合液进行解离,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分散开来,D错误。故选A。18.图表示将某植物叶片置于适宜条件下,不同的细胞间隙CO2浓度下叶肉细胞中C5的含量变化。以下推测不合理的是A. ab,暗反应消耗ATP的速率增加B. ab,CO2固定速率比C3的还原速率快C. bc,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D. bc,可能是光反应限制了光合速率【答案】C【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首先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经过还原后形成碳水化合物或五碳化合物。据图分析: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叶肉细胞间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五碳化合物的含量逐渐减小,超过一定的范围(二氧化碳饱和点)五碳化合物含量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详解】ab,随叶肉细胞间的CO2浓度的升高,CO2的固定加快,C3生成增多,还原加快,消耗ATP的速率增加,A正确;ab,C5含量降低,说明CO2固定速率比C3的还原速率快,B正确;bc,叶肉细胞间隙的CO2的相对浓度较高,C5含量基本维持不变,表示达到CO2饱和点,此时光合速率应大于呼吸速率,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大于零,C错误;bc,可能是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的数量限制了光合速率,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及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19.图甲是某二倍体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模式图,是细胞发生变异后的染色体组成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中发生染色体变异的是B. 、的变异方式分别为基因重组、易位、倒位C. 能引起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D. 甲过程可通过自交或花药离体培养后再加倍来实现【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变异方式为基因重组,变异方式为易位,变异方式为倒位,变异方式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变异方式为基因重组,变异方式为染色体数目变异。【详解】图中,为染色体变异,A正确;、的变异方式分别为基因重组、易位、倒位,B正确;为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是基因的数量和排列顺序发生变化,C错误;甲自交可产生,通过甲的花药离体培养,然后用秋水仙素加倍,也可产生,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情况,意在考查考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20.某二倍体植物有高茎与矮茎、红花与白花两对相对性状,且均各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高茎红花亲本,其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7:1:3:l。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控制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遗传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 出现上述比例的原因可能存在某种基因型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现象C. 出现上述比例的原因可能存在某种基因型植株(或受精卵)致死现象D. 自交后代中的纯合子占13【答案】B【解析】【分析】一高茎红花亲本,其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7:1:3:l,即为9:3:3:1的变式(两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出现该比例关系可能为某些基因型致死。【详解】由上分析可知,控制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出现7:1:3:l的原因可能是存在某种基因型配子致死现象(如aB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B正确;出现7:1:3:l的原因是不可能存在某种基因型植株(或受精卵)致死现象(若为纯合致死,则其他表现型的比例也会改变),C错误;若aB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自交后代中有三种纯合子,占312=14,D错误。故选B。21.下图为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模式图,图中“”表示复制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由图可知,DNA分子复制为多起点双向复制B. 除图示酶外,DNA分子复制还需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等C. DNA分子复制时,子链的延伸方向是相同的D. 解旋含GC碱基对较多区域时,消耗的能量相对较多【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且合成两条子链的方向是相反的;DNA解旋酶能使双链DNA解开,且需要消耗ATP;DNA在复制过程中,边解旋边进行半保留复制。【详解】由图可知,DNA分子复制为单起点双向复制,A错误;图示解旋酶能打开双链间的氢键,使双链DNA解开,需要消耗ATP,需要DNA聚合酶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片段,再将片段连成完整的子链需要DNA连接酶,B正确;DNA分子是反向平行的,而复制的时候只能是从5端向3端延伸,所以两条子链合成方向相反,但延伸方向是相同的,C正确;G-C含有3个氢键,A-T含有两个氢键,故解旋含GC碱基对较多区域时,消耗的能量相对较多,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结合DNA半保留复制过程示意图,考查DNA半保留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审图获取信息的能力,便于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22.下面的图1是某种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部分染色体的行为示意图,三个细胞均来自同一个体;图2是该动物某种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数学模型(部分时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依据细胞与染色体形态可判断甲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B. 图1中乙细胞内染色体组的个数是丙细胞的2倍C. 图2处于曲线de段的细胞在细胞中央会出现许多高尔基体D. 图2可表示丙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一:甲细胞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析图二:图二表示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详解】图甲同源染色体分离,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割,可判断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A正确;图1中乙细胞内含2个染色体组的个数是丙细胞含1个染色体组的2倍,B正确;图2处于曲线de段的细胞为有丝分裂末期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动物细胞在末期不会形成细胞板,在细胞中央不会出现许多高尔基体,C错误;图二可表示有丝分裂(乙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丙细胞)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能根据甲细胞质的分裂方式判断该生物的性别,进而判断各细胞的名称。23.下图表示某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生理过程,X表示某种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图中X为RNA聚合酶B. 图中甲与乙是同一种多肽链C. 图中核糖体从右向左移动D. 该过程可能发生在原核细胞中【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为转录过程,其中a为DNA,b为模板链,X为RNA聚合酶;为翻译过程。【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X为RNA聚合酶,正在进行转录,A正确;图示两个核糖体中,图中核糖体上甲肽链长,先合成的,乙肽链短,后合成的,不是同一种多肽链,B错误;左边核糖体上肽链长,右边核糖体长度短,因此左边核糖体先合成蛋白质,图中核糖体从右向左移动,C正确;由于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因此原核细胞中转录和翻译可以同时进行,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24.某地区人群中,男性红绿色盲发病率为7,高度近视(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一对健康的夫妇,生有一个患高度近视的女儿,两人离异后,女方又与当地另一健康男性再婚。下列有关这两种遗传病在此地区的判断中,错误的是A. 该地区女性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0.49B. 该地区高度近视在男性中的发病率是1C. 高度近视的发病率可以在该患者家系中调查D. 这对再婚夫妇生一个患高度近视的孩子的概率约为122【答案】C【解析】【分析】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具有隔代遗传、发病率低的特点;根据提供信息分析,一对健康的夫妇,生了一个患高度近视的女儿,说明高度近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已知我国某地区人群中红绿色盲男性的发病率为7%,则Xb的基因频率为7%,因此该地区女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7%7%=0.49%,A正确;高度近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故在男性中发病率也为1%,B正确;调查统计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100%,探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C错误;假设高度近视致病基因为a,已知高度近视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即aa=1%,则a=1/10,A=9/10,因此正常人中杂合子Aa的概率=(21/109/10)(21/109/10+9/109/10)=2/11。这对再婚夫妻中,女方基因型为Aa,男方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2/11,则他们生一个患高度近视的孩子的概率=2/111/4=1/22,D正确。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不同的遗传病的遗传特点,能够根据“无中生有病女”的典型特征判断高度近视的遗传方式,进而根据题干要求分析答题。25.图为生物体内转运谷氨酸的tRNA,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 该tRNA中不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B. 该tRNA还能识别并转运其他氨基酸C. 该tRNA是由相应的基因转录形成的D. 谷氨酸的密码子是CUC,只能由该tRNA转运【答案】C【解析】【分析】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RNA分mRNA、tRNA、rRNA三种,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tRNA是运载氨基酸进入核糖体的工具,rRNA组成核糖体;还有少数的RNA执行酶的功能。【详解】该tRNA中有部分双链,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A错误;转运RNA是由许多个核糖核苷酸连接而成的,其中有三个游离的碱基(反密码子)能与信使RNA上的密码子发生碱基互补配对。一种转运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而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转运RNA转运,B错误;该tRNA是由相应的基因转录形成的,C正确;谷氨酸的反密码子是CUC,密码子是GAG,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转运RNA转运,D错误。故选C。26.一个处于遗传平衡状态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相关基因用F、f表示),该种群繁殖三代后则A. F的基因频率大于f的基因频率B. 种群中Ff的基因型频率是0.32C. 该过程可能会形成新物种D. 该过程可能发生了进化【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即AA+Aa=0.36,因此aa=0.64,由于该种群随机交配,且种群数量足够大,因此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aa=0.64,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a=0.8,则A的基因频率是:A=1-0.8=0.2。【详解】繁殖过程中各子代基因频率不变,该种群繁殖三代后显现基因频率为0.2,隐性基因频率为0.8,显现基因频率小于隐性基因频率,A错误;由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可知杂合子Ff的基因型频率是:20.80.2=0.32,B正确;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随机交配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不可能会形成新物种,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没有改变说明没有进化,D错误。故选B。27.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免疫细胞中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只有浆细胞B.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淋巴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 胸腺在免疫中的作用是先分化出造血干细胞,进而分化出T细胞D. 计划免疫中多次接种同种疫苗可提高人体中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水平【答案】D【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要,T细胞识别和呈递抗原,并产生淋巴因子,促使B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免疫中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2.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3.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详解】免疫细胞中没有识别功能的只有浆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只有吞噬细胞,A错误;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组成的第二道防线,B错误;造血干细胞存在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产生的细胞转移到胸腺内分化为T细胞,C错误;多次接种疫苗后提高人体中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增强免疫力,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28.下列有关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静息时,突触前神经元不能释放神经递质B. 神经递质的释放与生物膜的流动性关系密切C.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答案】D【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突触前神经元只有在接受到神经纤维传来的兴奋时(即产生动作电位时)才释放神经递质,A正确;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所以与生物膜的流动性关系密切,B正确;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神经递质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神经递质的释放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9.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在某一时段测得各营养级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依次为a、b、c、d。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乙、丙、丁一定是异养型生物B. 甲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能量肯定大于a所含的能量C. 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关系为abcd且ab+c+dD. 因为能量传递逐级递减,所以乙的个体数量一定比甲少【答案】D【解析】【分析】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的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金字塔是以营养级为单位,以种群为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群、群落的概念。对于某条食物链来说,能量流动的时候只能从上一个营养级流到下一个营养级,并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个营养级,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只有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协调,生态系统才可以稳态。【详解】生产者甲一定是自养生物,消费者乙、丙、丁一定是异养生物,A正确;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的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而a指的是所含有的有机物,还应加上甲生物呼吸作用分解消耗的有机物,因此甲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能肯定大于a所含的能量,B正确;能量呈现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故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关系为:abcd且ab+c+d,C正确;根据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甲营养级含有的能量一定多于乙营养级的能量,但甲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不一定多于乙,D错误。故选D。【点睛】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某条食物链来说,能量流动的时候只能从上一个营养级流到下一个营养级,并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个营养级,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能量金字塔不能倒置,但数量金字塔可能倒置。30.图所示的生态浮床技术通常用于生态修复、水体污染治理或建设城市湿地景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浮床植物能直接利用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B. 浮床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 浮床技术的应用不会改变池塘生物的空间结构D. 该技术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答案】D【解析】【分析】题以生态浮床为背景考查生物多样性及价值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判断能力。浮床中的植物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能吸收污染水体中的无机盐,与水体藻类竞争无机盐,阳光等,用于治理环境污染。【详解】浮床植物能吸收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后的无机物,有效修复水体污染,A错误;浮床净化污水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生态浮床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图中的不同生物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所以生态浮床的应用使水体中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C错误;该技术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D正确。故选D。31.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生态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现对某森林草原交错区进行调查,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若对生态交错区草原鼢鼠进行种群密度调查,一般应采用_法。(2)研究者认为“边缘效应”的出现是因为生态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使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_。由此可知,交错区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3)在疏于管理的交错区,滥砍滥伐等人类活动干扰下,森林逐渐减少,草原上已经很难见到树木,该过程属于群落的_,人类活动主要影响该过程的_。【答案】 (1). 标志重捕法 (2). 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3). 较高 (4). (次生)演替 (5). 速度和方向【解析】【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1)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田鼠的种群密度。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田鼠天性警觉,经捕获后难以再次捕获,则最终估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大。(2) 研究者认为“边缘效应”的出现是因为生态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使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交错区物种繁多,使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高,具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3)在疏于管理的交错区,滥砍滥伐等人类活动干扰下,森林逐渐减少,草原上已经很难见到树木,该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人类活动主要影响该过程的速度和方向。【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以及群落的演替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32.科研人员研究氯离子胁迫对白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其他条件设置为相同且适宜),实验结果如下表。检测期间细胞的呼吸强度没有显著变化。回答下列问题: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张开的程度越大。(1)白菜幼苗叶肉细胞中的叶绿素存在于_;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在氯离子胁迫下,叶绿素a受到的影响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叶绿素b。(2)气孔导度下降会直接影响叶肉细胞中_的生成;胞间CO2进入叶绿体后,CO2中的C原子的转移途径是_。(3)当NaC1浓度在0.150.20molL时,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根据表中信息分析,其原因是_。【答案】 (1). 类囊体薄膜 (2). 大于 (3). C3 (4). CO2C3(CH2O) (5). 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减少,影响暗反应中C3的还原,使光合作用速率下降而呼吸速率不变【解析】【分析】植物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其中光反应阶段发生的物质变化是:水的光解产生H和氧气、ATP的形成;暗反应阶段的物质变化是: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据上图分析可知,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白菜幼苗的气孔导度先增加后减少,而其叶绿素a/叶绿素b的比值先下降再增加最后趋于稳定;而白菜幼苗的气孔导度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其气孔导度一直下降,其叶绿素a/叶绿素b的比值先下降后稳定不变。【详解】(1)白菜幼苗叶肉细胞中的叶绿素存在于类囊体薄膜;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在氯离子胁迫下,随氯离子浓度加大,叶绿素a与叶绿素b之比变小,说明叶绿素a受到的影响大于叶绿素b。(2) 胞间CO2进入叶绿体后,一分子的CO2与一分子的C5反应生成两分子的C3,然后C3被NADPH还原形成糖类,而气孔导度下降会影响植物对CO2的吸收,进而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C3的生成。胞间CO2进入叶绿体后,CO2中的C原子的转移途径是CO2C3(CH2O)。(3)根据表中信息分析,当NaC1浓度在0.150.20molL时,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减少,影响暗反应中C3的还原,使光合作用速率下降而呼吸速率不变,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有关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