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1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运动分析.ppt_第1页
机械设计基础1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运动分析.ppt_第2页
机械设计基础1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运动分析.ppt_第3页
机械设计基础1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运动分析.ppt_第4页
机械设计基础1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运动分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章主要内容,运动副及其分类(平面) 如何表示机构绘运动简图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机构速度瞬心及分析,第一章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运动分析,1-1 运动副及其分类(平面),机构构件通过联接,运动副构件之间直接接触并能产生一定 形式相对运动的联接。,运动副,1.低 副,两构件通过面接触组成的运动副,转 动 副(铰链):,移 动 副:,固定铰链:两构件中有一个 是固定的。 活动铰链:两构件都不固定。,两构件在接触处 只允许相对移动。,2.高副:两构件通过点或线接触组成的运动副。 凸轮副 齿轮副,3.其它:球面副;螺旋副(空间运动副),运动副表示方法:图16(书P.8),转动副,移动副,高副,二.机构运动简图:,12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p.8,(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构件组成,2.构件的表示方法:,固定件(机架): 原动件(输入构件): 从动件:,(线条) 图17p.8 一个构件可有若干个运动副元素,描述运动的参考系,:运动规律已知的构件,其余活动构件,要研究机构首先要表达机构,一. 构件的分类及表示法:,1.分类:P.8倒3,表达各构件相对 运动关系的简单图形 (表达机构运动的语言),与运动有关的因素: 1.构件数目 2.运动副数目及类型 3.运动副之间的相对位置,表达方式: 1.线条代表构件 2.符号代表运动副 3.按比例作图 (区别“机构示意图”),作图步骤: 1.分析结构和相对运动 动作原理、构件数(固定、活动)、运动副数及类型) 2.选择视图平面和比例尺 3.选择原动件的一个位置 4.按表达方式作图 (机构演示),二.机构运动简图:,机架,移动副,凸轮副,齿轮副,运动副用符号代表,机架原动件从动件,例2:,作图步骤: 1.分析结构和相对运动 2.选择视图平面和比例尺 3.选择原动件的一个位置 4.按表达方式作图,例1:,图1-9 活塞泵 p.10,图(18)颚式破碎机 p.9,1.找固定件(1个) 原动件(1个) 从动件 2.找运动副,作业:p.17 1-1,1-3,主要内容:1.运动副及其分类 2.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1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P10,一.自由构件的自由度,自由构件作平面运动,二.运动副引入的约束,三个自由度(三个独立运动的可能性),自由构件作空间运动,六个自由度,引入两个约束,引入一个约束,低副(转动副、移动副) 高副,三.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F0),当原动件的数目机构有确定运动 (F=0不动;多于不确定;少于破坏),(1)计算式:, (11) 活动构件数(原动件从动件) 低副数目 高副数目,(2)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3)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的注意事项:,K=4 ; n=3 ; pL=4 ; pH =0,F=33240=1,有一个机架、自由度 F0、 原动件数目机构自由度数目,例7:,有确定运动,K=7 , n=71= 6 , PL = 8 , PH =1 (3与5同一构件),F=3n2PLPH=36281 =1 原动件 机构有确定运动,3,例6:,(2)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p.11,(F=0不动;多于不确定 ;少于破坏),1.例图(110) p.11,K=5, n=K1=4, PL=5, 原动件数=1 F=3n2PLPH=3425=2, F 原动件数 机构运动不确定,2.例图(111), F 原动件数 杆2被拉断,3.例图(112), F=0 机构不动,K=5, n=K1=4, PL=6 F=3n2PLPH=3426=0,2,K=4, n=K1=3,原动件数=2 ,PL=4 F=3n2PLPH=3324=1,(3) 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的注意事项:11,F=3527=1,F=3526=3?,图(114),F=37260=9?,F=372100=1,两个以上(m个)的构件在同一轴线上用转动副联接实际转动副个, (Lm1)引入约束(m),1.复合铰链,F=3527=1,例12:,2.局部自由度 P.12,图210,某些构件的(不影响其他构件运动的)独立的运动,多余自由度 计算时排出(活动构件不计除去不计,F= 33231 = 2 ?,F= 32221 = 1,对机构运动不起限制作用的重复约束,3.虚约束 P.12,两构件组成多个重复的运动副 (平行的)移动副、(轴线重合)转动副,机构中对传递运动不起独立作用的对称部分,F=32231 = 1?,F=32221=1,F=33232=1,F=34244= 0?,虚,虚,图116,虚,解: 1.如不考虑上 述因素,解得:,K=9, n=K1=8,原动件数 F 机构运动不确定结论错误!,2.重解: n=7,,原动件数= F 机构有确定运动,PL=10,PH=1, 原动件数=2 F=3n2PLPH=382101=3,PL=9,PH=1 F=3729 1=2,1,2,3,4,5,6,7,8,9,例1-7:图1-17 P14,例1-12 补充,局,虚,复,分析:局部自由度1个虚约束1个,复合铰链1个。8,L11, 1 解得:32 3821111 原动件数1 机构有确定运动,作业: P18 1-6, 1-7,1-10, 1-12,主要内容:1.平面自由度的计算 2.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利用瞬心法求简单机构的速度(速度分析),1,2,(一)速度瞬心及其求法,瞬心,绝对瞬心(其中一刚体静止) 相对瞬心(两刚体均运动),相对运动两刚体上瞬时相对速度为零的重 合点具同一瞬时绝对速度的重合点,2.速度瞬心的求法:,作相对运动的两刚体, 任何时 间总有一点的绝对速度相等相对速度=0,1.速度瞬心的意义:,两刚体相对运动绕瞬心的转动,(二)瞬心在速度分析上的应用,1-4 速度瞬心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2.速度瞬心的求法,组成纯滚动高副接触点是瞬心,瞬心的数目:,N=K(K-1)/2 (1-2),瞬心的求法:,已知两个重合点的相对速度 两向量垂线的交点,组成转动副转动副是瞬心,组成移动副瞬心位于导轨垂线的无穷远处,所有重合点的相对速度移动方向,接触点的相对速度=0,组成滑动兼滚动副瞬心 位于过接触点的公法线方向,接触点的相对速度沿切线方向,不直接接触两构件的瞬心,不直接接触两构件的瞬心,三心定理,证明:,分析:,重合点C(C2、C3)的绝对速度VC2 =VC3,假设:,第三个瞬心(P23)不在P12及P13的连线上, 而在C点。,图1-20 (P.14) K=3 ,N=3(31)/2=3,作平面运动的 三个构件共有三个瞬心, 它们位于同一直线上。,可得:P12(构件1、2) 、P13(构件1 、3)是(绝对)瞬心,VC2 VC3 它们方向不可能一致 C点不可能是第三个瞬心 P23 (瞬时绝对速度的重合点),第三个瞬心应在 P12P13的连线上。,例1-8:图1-21 P.15,K=4 , N=43/2=6,构件2、1、4 在P12P14连线上,构件2、3、4 在P23P34连线上,找P24:,找P13 :,构件1、2、3 在P12P23连线上,构件1、4、3 在P14P34连线上,例1-9:图1-22 P.16,K=4 , N=4(41) /2=6,找P13:,构件1、2、3 在P12P23连线上,构件1、4、3 在P14P34连线上 过P14作导轨垂线,找P24:,构件2、1、4 在P12P14连线上,构件2、3、4 在P23P34连线上 过P23作导轨垂线,P34,P34,(二)瞬心在速度分析上的应用 P.16,瞬心相对速度=0,绝对速度相等速度分析,2.滑动兼滚动接触的高副 3.直动从动件凸轮机构,(知2 4),P24是构件2、4的瞬心 两者 的同速点,该点 构件2绝对速度:VE= 2LEA 构件4绝对速度:VE= 4LED,1.铰链四杆机构(图1-21),结论:两构件的角速度与其绝对瞬心至相对瞬心的距离成反比。,2.滑动兼滚动接触的高副,n,n,P12 过接触点的公法线上三心定理求解,图1-23,(D),角速度与连心线被轮廓接触点公法线 所分割的两线段长度成反比,用在齿轮机构,(齿轮或摆动从动件凸轮机构),3.直动从动件凸轮机构(同上)图1-24,P12 过接触点的公法线上 三心定理求解,P13 (回转副是瞬心),P23 构件2、3的瞬心位于导轨垂线 (三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