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1页
道真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2页
道真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3页
道真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4页
道真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目 录录 1 前言前言.1 1.1 县域概况 1 1.1.1 自然条件.1 1.1.2 社会经济条件.1 1.2 规划编制目的 2 1.3 规划编制任务 2 1.4 规划编制依据 3 1.4.1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3 1.4.2 贵州省有关法规及文件.4 1.4.3 相关规划.4 1.5 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5 1.5.1 规划期限.5 1.5.2 规划范围.5 2 规划背景规划背景.5 2.1 土地利用现状特点 5 2.1.1 土地利用现状.5 2.1.2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7 2.1.3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7 2.2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9 2.2.1 机遇.9 2.2.2 挑战.10 3 规划目标规划目标.10 3.1 规划主要目标 10 3.1.1 总体目标.10 3.1.2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11 3.1.3 规划阶段目标.12 4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14 4.1 调整的原则 14 4.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 14 4.3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7 5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18 5.1 耕地保护措施 18 5.1.1 严格控制耕地减少.18 5.1.2 加大补充耕地力度.19 5.2 基本农田保护 19 5.2.1 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19 5.2.2 基本农田数量保护.20 5.2.3 基本农田划定范围.20 5.2.4 基本农田质量建设.21 5.2.5 基本农田建设及管护措施.22 6 建设用地调控和用地安排建设用地调控和用地安排.23 6.1 建设用地调控指标 23 6.2 建设用地调控的措施 24 6.3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 24 6.3.1 允许建设区.24 6.3.2 有条件建设区.25 6.3.3 限制建设区.25 6.3.4 禁止建设区.26 6.4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布局 27 6.4.1 城镇、乡集镇及工矿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布局.27 6.4.2 交通水利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布局.27 6.4.3 其他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布局.28 7 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28 7.1 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8 7.2 生态建设保护空间布局 28 7.2.1 退耕空间布局.28 7.2.2 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空间布局.29 7.3 土地生态保护用途区的划分 29 7.4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措施 29 8 土地用途分区管制土地用途分区管制.30 8.1 基本农田保护区.30 8.1.1区域分布30 8.1.2管制规则31 8.2 一般农地区.31 8.2.1区域分布31 8.2.2管制规则31 8.3 城镇建设用地区.32 8.3.1区域分布32 8.3.2管制规则32 8.4 村镇建设用地区.32 8.4.1区域分布32 8.4.2管制规则33 8.5 独立工矿区.33 8.5.1区域分布33 8.5.2管制规则33 8.6 风景旅游用地区.33 8.6.1区域分布33 8.6.2管制规则34 8.7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34 8.7.1区域分布34 8.7.2管制规则34 8.8 林业用地区.34 8.8.1区域分布34 8.8.2管制规则35 9 土地整治安排土地整治安排.35 9.1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分析 35 9.2 土地整治目标 35 9.3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项目 36 9.4 土地整治管理措施 36 10 乡镇土地利用调控乡镇土地利用调控.37 10.1 乡镇土地利用方向 37 10.2 乡镇主要用地调控指标 38 10.2.1 耕地保有量.38 10.2.2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9 10.2.3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9 10.2.4 建设用地指标调控.39 11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40 11.1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40 11.2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导向.41 11.3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41 11.4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42 12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2 12.1 政策法规措施 42 12.2 行政措施 43 12.3 经济措施 44 12.4 技术措施 45 12.5 社会措施 46 1 前言前言.1 1.1 县域概况 1 1.1.1 自然条件.1 1.1.2 社会经济条件.1 1.2 规划编制目的 2 1.3 规划编制任务 2 1.4 规划编制依据 3 1.4.1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3 1.4.2 贵州省有关法规及文件.4 1.4.3 相关规划.4 1.5 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5 1.5.1 规划期限.5 1.5.2 规划范围.5 2 规划背景规划背景.5 2.1 土地利用现状特点 5 2.1.1 土地利用现状.5 2.1.2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7 2.1.3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7 2.2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9 2.2.1 机遇.9 2.2.2 挑战.10 3 规划目标规划目标.10 3.1 规划主要目标 10 3.1.1 总体目标.10 3.1.2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11 3.1.3 规划阶段目标.12 4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14 4.1 调整的原则 14 4.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 14 4.3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7 5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18 5.1 耕地保护措施 18 5.1.1 严格控制耕地减少.18 5.1.2 加大补充耕地力度.19 5.2 基本农田保护 19 5.2.1 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19 5.2.2 基本农田数量保护.20 5.2.3 基本农田划定范围.20 5.2.4 基本农田质量建设.21 5.2.5 基本农田建设及管护措施.22 6 建设用地调控和用地安排建设用地调控和用地安排.23 6.1 建设用地调控指标 23 6.2 建设用地调控的措施 24 6.3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 24 6.3.1 允许建设区.24 6.3.2 有条件建设区.25 6.3.3 限制建设区.25 6.3.4 禁止建设区.26 6.4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布局 27 6.4.1 城镇、乡集镇及工矿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布局.27 6.4.2 交通水利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布局.27 6.4.3 其他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布局.28 7 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28 7.1 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8 7.2 生态建设保护空间布局 28 7.2.1 退耕空间布局.28 7.2.2 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空间布局.29 7.3 土地生态保护用途区的划分 29 7.4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措施 29 8 土地用途分区管制土地用途分区管制.30 8.1 基本农田保护区.30 8.1.1区域分布30 8.1.2管制规则31 8.2 一般农地区.31 8.2.1区域分布31 8.2.2管制规则31 8.3 城镇建设用地区.32 8.3.1区域分布32 8.3.2管制规则32 8.4 村镇建设用地区.32 8.4.1区域分布32 8.4.2管制规则33 8.5 独立工矿区.33 8.5.1区域分布33 8.5.2管制规则33 8.6 风景旅游用地区.33 8.6.1区域分布33 8.6.2管制规则34 8.7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34 8.7.1区域分布34 8.7.2管制规则34 8.8 林业用地区.34 8.8.1区域分布34 8.8.2管制规则35 9 土地整治安排土地整治安排.35 9.1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分析 35 9.2 土地整治目标 35 9.3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项目 36 9.4 土地整治管理措施 36 10 乡镇土地利用调控乡镇土地利用调控.37 10.1 乡镇土地利用方向 37 10.2 乡镇主要用地调控指标 38 10.2.1 耕地保有量.38 10.2.2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9 10.2.3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9 10.2.4 建设用地指标调控.39 11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40 11.1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40 11.2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导向.41 11.3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41 11.4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42 12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2 12.1 政策法规措施 42 12.2 行政措施 43 12.3 经济措施 44 12.4 技术措施 45 12.5 社会措施 46 1 前言前言.1 1.1 县域概况.1 1.2 规划编制目的.2 1.3 规划编制任务.2 1.4 规划编制依据.3 1.5 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5 2 规划背景规划背景.5 2.1 土地利用现状特点.5 2.2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9 3 规划目标规划目标.10 3.1 规划主要目标.10 3.2 土地利用调控指标.13 4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14 4.1 调整的原则.14 4.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14 4.3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18 5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19 5.1 耕地保护措施.19 5.2 基本农田保护.20 6 建设用地调控和用地安排建设用地调控和用地安排.24 6.1 建设用地调控指标.24 6.2 建设用地调控的措施.24 6.3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25 6.4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布局.27 7 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29 7.1 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29 7.2 生态建设保护空间布局.29 7.3 土地生态保护用途区的划分.29 7.4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措施.30 8 土地用途分区管制土地用途分区管制.31 8.1 基本农田保护区31 8.2 一般农地区32 8.3 城镇村建设用地区32 8.4 独立工矿区33 8.5 风景旅游用地区34 8.6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34 8.7 林业用地区35 8.8 牧业用地区35 9 土地整治安排土地整治安排.36 9.1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分析.36 9.2 土地整治目标.36 9.3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项目.37 9.4 土地整治管理措施.37 10 乡镇土地利用调控乡镇土地利用调控.38 10.1 乡镇土地利用方向.38 10.2 乡镇主要用地调控指标.39 11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41 11.1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41 11.2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导向42 11.3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42 11.4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43 12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3 12.1 政策法规措施.43 12.2 行政措施.44 12.3 经济措施.45 12.4 技术措施.46 12.5 社会措施.48 1 前言前言 1.1 县域概况县域概况 1.1.1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 平坝县位于贵州省安顺市中部,地扼要冲,为滇黔交通要道,古有“滇之 腹,黔之喉”之称,地跨东经 10559241063400,北纬 26 1518263745,东毗贵阳市,东南邻长顺,西交安顺市西秀区,北 接织金县,东西长 57.8 公里,南北宽 41.3 公里,总面积 987.09 平方公里,县 内因“地多平旷” ,故而得名。 县境内主要河流 7 条,河域面积 775 平方公里,径流总量 50.34 亿立方米。 海拔最高为 1645.6 米,最低 963 米,城区中心海拔 1250 米。年均气温 13-16, 平均气温 14.7,降雨量 1298mm,无霜期 273 天,地貌形态为溶蚀作用为主的 喀斯特地貌。 平坝县地扼要冲,为滇黔必经之地,贵昆铁路、株六铁路复线、滇黔公路、 贵黄高等级公路、清(镇)镇(宁)高速公路横贯全境,东距贵阳市 48 公里,西距 安顺市 38 公里,为贵州中部之“黄金通道” 。 1.1.2 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平坝县是安顺市的“东大门” ,因“地多平旷”而得名。全县辖 6 镇 4 乡, 193 个行政村 12 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 34.5 万,其中苗族、布依族、回族等 26 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27%。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 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省 委、省政府把安顺作为“贵州加快发展的经济特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围绕建 设“一区四园”和“三个率先”的目标,提速发展,实干兴平,强县升位,全 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有了较大改善, 呈现出人心齐、人气旺、活力强、发展快的良好态势。 2006 年全县生产总值 322962 万元,同比增长 13.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 整为 13.5962.4323.98。财政总收入 37248 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20608 万元,同比分别增长 32.47%、33.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65252 万元,同比 增长 16.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6104 万元,同比增长 21.95%。农民人均纯 收入 2930 元,同比增长 10.05%。各项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跻 身全省经济强县行列。 1.2 规划编制目的规划编制目的 1、建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统筹 城乡协调发展。 2、建立和谐的人与资源、社会、经济的用地模式,以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切入点,依据平坝县的战略 地位、发展方向及发展潜力,明确土地利用的战略方向和目标。 3、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控制和引导作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 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行业用地,并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规划既要体现抓住发 展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又要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 地”的基本国策,以保护粮食生产安全为基础,使规划既有控制性,又有引导 性,充分体现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进一步提高规划的权威性。 4、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监控体系。加强政府对土地管理的宏观调 控,使土地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有效。 5、建立紧凑型和规模化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形成“人口向城镇集中,工 业向园区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促进社会、经济、 环境的协调发展。 1.3 规划编制任务规划编制任务 县级规划编制任务,是根据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上级规划的要求,确定土 地利用的方针、目标和调控措施,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统筹协调和 合理安排县域内各行、各业用地,制定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各项保障措施。主要 包括: 1、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任务,协调上下级规划; 2、制定土地利用的方针和目标,确定各类农用地、建设用地的调控指标; 3、统筹安排县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与主要用地规模; 4、划定土地用途区,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明确管制规则; 5、确定土地整治的规模、范围和重点区域; 6、分解下达乡(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 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1.4 规划编制依据规划编制依据 1.4.1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细则 ; (6)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 (7)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 (8)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 (国土资源部令第 43 号) ; (9)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 作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532 号) ; (10)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数转换与各类用地布局指导意见 (国 土资办发200910 号) ; (11)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 见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0951 号) ; (12)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 (1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12009; (14)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72010。 1.4.2 贵州省有关法规及文件贵州省有关法规及文件 (1)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及修编要求 调查通知 (黔国土资发200317 号) ; (2)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指导意见 (黔 国土资发200534 号) ; (3) 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的通知 (黔国土资规修20076 号) ; (4)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加强基本农 田保护的指导意见 (黔国土资发200738 号) ; (5)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 (黔国土资发200962 号) ; (6) 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 ; (7) 贵州省土地整治条例 ; (8) 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 ; 1.4.3 相关规划相关规划 (1) 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 (2) 安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 (3) 平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 年 3 月) ; (4) 平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010 年 11 月) ; (5) 平坝县旅游发展规划(20062020) ; (6) 平坝县乡村旅游规划(2009-2020 年) ; (7) 平坝县电网“十二五”规划(2011 年2015 年) ; (8) 平坝县农业“十二五”规划 。 (9) 贵州省平坝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 年) ; (10) 平坝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30 年) ; (11) 平坝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 年) ; (12) 西南五省(区、市)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 ; (13) 贵州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 (14) 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 ; (15) 黔中经济区规划 ; (16) 贵州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 1.5 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1.5.1 规划规划期限期限 规划基期年:2005 年; 规划目标年:2020 年; 规划期限:2006 年2020 年; 规划近期:20062010 年; 规划远期:20112020 年。 1.5.2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管辖范围,即全县所辖十个乡镇:城关镇、夏云 镇、白云镇、马场镇、高峰镇、天龙镇、乐平乡、十字乡、羊昌乡和齐伯乡, 土地总面积为 98709.40 公顷。 2 规划背景规划背景 2.1 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土地利用现状特点 2.1.1 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 2005 年末,平坝县土地总面积为 98548.67 公顷,各类用地中以农用地规模 最大,占土地总面积的 69.85%;建设用地规模最小,占土地总面积的 5.96%, 具体情况如下: 1、农用地 68832.2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69.85%,其中:耕地 38080.9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38.64%;园地 1700.9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73%; 林地 19554.2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9.84%;牧草地 5125.67 公顷,占土地总 面积的 5.20%;其它农用地 4370.4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4.43%。 2、建设用地 5876.4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5.96%。其中:城乡建设用地 2933.8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98%(城镇用地 730.9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的 0.74%;农村居民点用地 1946.5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98%;采矿用地 166.4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17%;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89.83 公顷,占土地 总面积的 0.09%) ;交通水利用地 2333.8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37%;其他 建设用地 608.7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62%。 3、其他土地 23840.0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4.19%。其中:水域面积 571.2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58%;自然保留地 23268.75 公顷,占土地总面 积的 23.61%。 2009 年末,平坝县土地总面积为 98709.40 公顷,各类用地中以农用地规模 最大,占土地总面积的 77.53%;建设用地规模最小,占土地总面积的 5.12%, 具体情况如下: 1、农用地 76531.2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7.53%,其中:耕地 41022.4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41.56%;园地 1275.7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29%; 林地 30200.55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30.60%;其它农用地 4032.45 公顷,占土 地总面积的 4.09%。 2、建设用地 5055.9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5.12%。其中:城乡建设用地 3501.08 公顷(城镇用地 816.0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83%;农村居民点用 地 2308.6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34%;采矿用地 376.40 公顷,占土地总面 积的 0.38%) ;交通水利用地 1101.6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12%;其他建设 用地 453.2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46%。 3、其他土地 17122.2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7.35%。其中:水域面积 1233.4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25%;自然保留用地 15888.74 公顷,占土地 总面积的 16.10%。 2.1.2 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 1、土地利用类型呈多元性,结构特征明显 全县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齐全。其中耕地和 林地占绝对优势,占土地总面积的 41.56%、30.60%,说明全县土地利用以农业 为主;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 5.12%;其他土地中自然保留地所占比重较大, 占土地总面积的 16.10%。 2、建设用地增长速度逐年增加,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矛盾突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和工矿建设用地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城 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由 2005 年的 2933.80 公顷,增加至 2009 年的 3501.08 公顷, 增加了 19.33%,平均每年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增加 28.36 公顷、120.70 公顷。随 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和国家高速公路、铁路枢纽等重大工程项目的 实施,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之间的矛盾更显突出。 3、土地利用地域分异明显 平坝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以丘陵、山地为主,亦有盆地(坝子) 及高原台地。从全县来看,中部和东南部地形起伏不大、地势较为平缓,农业 自然条件优越,耕地集中分布,土地生产力高,耕地所占的比重大;而地势较 高的西北部山区,林地和未利用土地分布多,耕地较少,且零星破碎。土地利 用强度明显出现南高北低的地域性差异。 4、石漠化现象较为突出,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从以上土地利用现状知:我县不可利用的土地所占土地总面积比重为 16.10%, 在这些不可利用的土地中裸岩石砾地所占的比例为大、分布较广、地面坡度大, 导致平坝县成为贵州省石漠化分布较高的县份之一,由于我县地处红枫湖上游, 是红枫湖主要源地,又处于长江上游乌江流域内,其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极其 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导致可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不足以补 充建设占用的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任重道远。 2.1.3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土地人均占有量不断减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根据平坝县历年统计资料,随着人口的逐年增长,各项建设用地增大,耕 地的占用亦相应增加,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增加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变化。由于 土地资源有限,人口的不断增加,致使我县人均土地的数量逐渐减少,供需矛 盾日益加剧,因此,保护耕地、保持耕地的动态平衡,特别是保持基本农田不 减少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 2、城乡建设用地与社会发展矛盾激增 根据黔中经济区贵阳安顺同城化发展的要求,需要在平坝划出 120 平方 公里土地,规划建设能容纳 100 万人以上的贵安同城化“黔中新兴产业园区” , 城乡建设用地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矛盾日益尖锐。 3、局部土地资源受到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受煤炭、铝钒土等资源开采的影响,由于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 导致以乐平乡为代表的局部地区土壤污染和地质灾害治理迫在眉睫,水源条件 受到破坏,局部地区土地质量退化,水土流失加重,耕地生产能力下降,生态 环境受到了影响。 4、中低产耕地比重较大 我县虽有高产稳定的万亩大坝,但也有相当比重的中低产耕地,全县一级 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 37.9%,二级以下的中低产耕地占 62.1%,是生产发展的一 个障碍因素,加大土地整理的投入,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改造中低产耕地,提 高农业增产潜力可挖。 5、交通密度低,不能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2009 年,全县交通密度 0.72%,交通密度非常低。虽然交通条件有所改善, 但是仍然存在路面狭窄,破旧,等级较低等问题,滞后的交通条件制约了平坝 县经济的发展。根据当前平坝县工业崛起、黔中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来看, 平坝县交通需求量非常大,交通网络发展与建设指标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6、土地利用内涵挖潜和土地集约节约程度不够 我县近年来城镇及工矿建设发展较快,新增建设用地不断扩展,与此同时, 旧城、旧村改造举步维艰,旧城区普遍存在建筑破旧,基础设施落后,产出率 低等问题,部分乡镇农村居民超标准建住宅,或占而不建,建而不用,建新占 旧,尤其是村外紧、村内空等现象仍然存在,严重浪费了土地资源,导致土地 利用的效率非常低,因此应进一步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现象,切实保 护好耕地资源,加强农村居民点整理复垦,即可节约耕地,又能提高土地利用 的集约化程度,实现平坝县城乡用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受土壤肥力及自然力等因素的影响,平坝县耕地的中、低产田面积比例很 大,而且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坝县耕地部分耕地畸零破碎,杂乱无规则,各 种用途的土地混杂在一起,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使土地总体 价值不高,用地空间布局混乱、分散,大量用地不符合产业导向。而且农村居 民点过于分散,用地面积过大,规模小,数量多,形成严重的土地浪费,土地 集约节约利用是本轮规划的重点之一。 7、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平坝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经开发的旅游景点主要有:天台山 旅游区;高峰山旅游区;邢江河旅游区;斯拉河旅游区(文昌阁、桃花 村、电站大坝为重点) 。但是平坝县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接待条件却长期处于 中下水平,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2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2.2.1 机遇机遇 1、中央提出今后 10 年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把 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平坝县处在国家主体功能 区重点开发区域-黔中地区地带; 2、国内外产业大转移。进入 21 世纪以来,受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和能 源、运输、原材料供给紧张等多种因素影响,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经 济发达地区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加快,许多企业一致看好中 西部地区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纷纷把企业向中本部地区转移, 其中以资金、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为主。平坝县要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承接各类产业的大转移; 3、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奋斗目标的提出,贵州省委、省政府将平坝定位为黔中经济 区的特色卫星城市,安顺市委、市人民政府也提出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中, 把支持平坝融入黔中经济圈,实现与贵阳一体化发展。 4、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即将落户。一是黔中水利枢纽,二是中缅输油管 道,三是沪昆高速铁路,四是黔中经济区(贵阳、安顺) “一轴两横三纵”的路 网框架的筹建,使平坝县的区位优势愈加明显,为强力实施工业化带动战略、 城镇化带动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5、根据贵州省“工业强省”的基本发展战略,平坝县将围绕建设“一区四 园”和“三个率先”的目标,迎来工业化、城镇化的新机遇。 2.2.2 挑战挑战 1、土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平坝县在 20062020 年期间正面临更好的发 展机遇,在这期间建设用地的需求量是最大的。从城镇化和工业发展情况来看, 全县开始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处于新一轮快速上升期,这也是一个全 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根据建设用地需求量多方案预测,20062020 年全县需 新增建设用地远大于上级下达给平坝县得指标 1930.00 公顷。 2、耕地保护形势更加严峻。近年来,平坝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导致耕地 减少的原因主要有: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毁、城镇建设、工业发展、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因素。 3、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巨大。近年来,平坝人增地减的趋势和土地资 源开发强度的扩大,加剧了土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较大压 力。同时,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造成林地、草地和耕地的较难恢复。 3 规划目标规划目标 3.1 规划主要目标规划主要目标 3.1.1 总体目标总体目标 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农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整理, 加强现代化农业建设,推进绿色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壮大工 业区,推进新型工业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切实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旅游 带动战略,扎实推进服务业发展,加强交通水利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 境建设和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3.1.2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以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为主线,以纵深推进城镇化为突破口,以加快基础设 施建设为抓手,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支持,以改善民生 为重点,以主要交通走廊为主轴,以园区为依托,坚定不移的实施城镇化带动 战略、工业化带动战略、大项目带动战略和招商引资带动战略,深化改革开放, 促进工业率先崛起,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 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出一条集约发展,绿色 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在全市率先实现与 贵阳“同城化”发展、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率先抢占黔中经济区制高点, 把平坝县建设为黔中经济区贵阳至安顺工业走廊上的重要经济板块、黔中城市 群中的山水田园城市、生态旅游城市和现代卫星城市。 狠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承接贵阳 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使平坝成为西部投资兴业的热土和贵州经济开发开放的 战略高地。 以推进贵阳和安顺一体化为契机,以主要交通走廊和城市干道为主轴,加 速推进平坝与贵阳的一体化,把平坝打造为黔中经济贵阳至安顺城市带的重要 节点、安顺城市群的东部组团、贵州西部旅游线的次中心城市。 以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平坝园区为载体,充分利用平坝航空 发动机制造基础,建设航空发动机产业区、航空发动机零部件转包及民平生产 区、航空发动机配套产业区,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和完善我 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国际竞争力和规模化发展通用飞机产业集群,以辐 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把平坝建设成为黔中经济区贵阳至安顺工业走廊 的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 以丰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依托为依托,运用市场化理念和项目化手 段开发文化资源,大力彰显屯堡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底蕴,构建文化、旅游、会 展等一体化产业链,打造具有国内和国际影响的屯堡文化精品力作,充分发挥 展现与弘扬的作用,把平坝打造为黔中经济区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继续加强红枫湖生态屏障建设,加快推进石漠化重点治理工程,依托城市 干道、高速公路、铁路、河流、水库和城镇建设绿色长廊和绿色板块,搞好节 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把平坝打造为黔中经济区乃至西南地区最佳人居环境 居住示范区。 3.1.3 规划阶段目标规划阶段目标 2、近期目标 耕地保有量:规划到 2010 年为耕地保有量在 40200.00 公顷;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到 2010 年为 3102323176.00 公顷; 建设用地总规模:规划到 2010 年建设用地总规模为 5210.00 公顷;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规划到 2010 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 3487.00 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2006-2010 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为 660.00 公顷; 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2006-2010 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规模为 610.00 公顷;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2006-2010 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为 410.00 公顷; 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划到 2010 年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为 320.00 公顷; 亿元 GDP 耗地量:规划到 2010 年为 143.00 公顷/亿元;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划到 2010 年为 101 平方米/人。 2、远期目标 耕地保有量:规划总体目标为到 2020 年为 39500.00 公顷;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总体目标为到 2020 年为 3102323176.00 公顷; 建设用地总规模:规划到 2020 年建设用地总规模为 64807958.00 公顷;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规划到 2020 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 41305017.00 公 顷;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规划到 2011-2020 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为 12702904.00 公顷; 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规划到 2011-2020 年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为 10902446.00 公顷; 建设占用耕地规模:规划到 2011-2020 年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为 8201798.00 公顷; 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划到 2011-2020 年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为 550870.00 公顷; 亿元 GDP 耗地量:规划总体目标到 2020 年为 69 公顷/亿元;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2010 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 101 平方米/人,规 划到 2020 年为 102 平方米/人。 平坝县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平坝县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 指标单位2005 年2010 年2020 年指标属性 耕地保有量公顷380814020039500约束性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公顷309882317623176约束性 建设用地总规模公顷455052107958预期性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公顷293434875017约束性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规模公顷98712552173预期性 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公顷-6102446预期性 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公顷-4101798约束性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公顷-6602904预期性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规模公顷-320870约束性 亿元 GDP 耗地量公顷/亿元23014369预期性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平方米/人91101102约束性 3.2 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 规划期间, 关于下达安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主要指标调 整分解方案的通知 (安土规修20101 号文件)下达平坝县土地调控指标如下: 指标单位2005 年2010 年2020 年指标属性 耕地保有量公顷380814020039500约束性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公顷309883102331023约束性 园地面积公顷170112851320预期性 林地面积公顷1955430201 30201 预期性 牧草地面积公顷512693009170预期性 建设用地总规模公顷455052106480预期性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公顷293434874130约束性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规模公顷98712551850预期性 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公顷-6101700约束性 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公顷-4101230约束性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规模公顷-320870约束性 亿元 GDP 耗地量公顷/亿元23014369预期性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平方米/人91101102约束性 4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4.1 调整的原则调整的原则 1、以加快转变经济经济结构为主线,以纵深推进城镇化为突破口,以加快 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支持,以改 善民生为重点,以主要交通走廊为主轴,以园区为依托,坚定不移的实施城镇 化带动战略、工业化带动战略、大项目带动战略和招商引资带动战略。 2、围绕生态、绿色、环保和安全的战略理念,布局项目和产业的发展。 3、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在充分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基础上实事求是 预测各业用地需求。 4、以供给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业用地。 5、盘活存量土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6、注重土地管理,努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4.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 2009 年,全县土地面积为 98709.40 公顷,其中:农用地 76531.20 公顷,建 设用地 5055.99 公顷,其他土地 17122.21 公顷,土地利用结构比例为(农用地: 建设用地:其他土地)77.53:5.12:17.35。根据平坝县土地调控指标参数, 到 2010 年,土地利用结构比例调整为 86.0476.61:5.28:8.6918.11;到 2020 年,土地利用结构比例调整为 84.9175.64:6.568.06:8.5216.30。 1、农用地 2009 年平坝县农用地总规模 76531.2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 77.53%; 到 2020 年调整为 83815.7475625.9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 84.9176.61%,比 2009 年增加减少了 7284.541868.12 公顷。其中: 耕地 2009 年耕地面积 41022.42 公顷,2020 年调整为 39500.0039816.69 公顷。 规划期内,耕地保有任务量 39500.00 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任务量 为 31023.00 公顷。为确保粮食安全,有效保护耕地,按照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 的用地方针,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对耕地空间布局作如下布局优化调 整。 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调出村镇规划范围及工业用地预发展范围内的基 本农田。调整后,主要布局在马场、高峰、十字、乐平、等乡镇及村镇规划范 围外的耕地。 一般农田空间布局调整:调整后,主要布局在城镇区规划区域外围周边 和村镇规划外围周边及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区域。 园地 2009 年园地面积 1275.78 公顷,2020 年调整为 1320.001134.36 公顷,比 2009 年增加了年减少了 44.22141.42 公顷。 围绕“用生态化的理念发展产业,用产业化的方式建设生态”的思路,着 力在集约用地、规划布局、强化管理、规划发展生态园地。本轮规划通过农业 结构调整,达到对园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调整后,园地主要布局在高峰镇、马场镇、夏云镇等乡镇的 1525坡耕 地或其他土地中作适当调整。 林地 2009 年林地面积 30200.55 公顷,2020 年调整为 30200.5529831.15 公顷, 比 2009 年减少了 369.40 公顷。林地面积不减少。 为实现平坝县经济与资源保护协调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生态效益与 社会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社会效益相协调的林业生态经济系统。规划期 间应给予统筹安排,以推动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林地主要调整布局在乐平乡、齐伯乡、十字乡等,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石 漠化程度大、植被少、坡耕地面积比例大和水源保护区上游两侧坡度25 的区 域开展林地保护。 牧草地 2009 年牧草地面积 0.00 公顷,2020 年调整为 9170.00 公顷,比 2009 年增 加了 9170.00 公顷。 为加快畜牧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更好地解决“三农” 问题。规划期间,按照统筹兼顾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围绕“生态畜牧 业”的战略思路,合理调整畜牧业用地。 其他农用地 2009 年其他农用地面积 4032.45 公顷,2020 年调整为 3625.193880.88 公 顷,调整后,比 2009 年减少 407.26151.57 公顷。调整后,分布于各乡镇。 2、建设用地 2009 年建设用地 5055.9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 5.12%;2020 年调 整为 6480.007958.00 公顷,比 2009 年增加 1424.012902.01 公顷。 2009 年城乡建设用地 3501.08 公顷,2020 年调整为 4130.005011.29 公顷, 比 2009 年增加 628.921510.21 公顷。其中: 城镇用地 2009 年城镇用地 816.02 公顷,2020 年调整为 1275.111611.68 公顷,比 2009 年增加 459.09795.66 公顷。 城镇建设禁止占用基本农田、生态环境敏感用地和特殊保护用地;禁止闲 置用地和低效率用地,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的要求, 确定各类建设用地规模。鼓励城镇用地进行内部挖潜,农村居民点用地向城镇 集中。适当撤并自然村并对村落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改变其过度分散的局面。 对于县城郊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制定规划,使其有序地转变为城镇居民点用 地。根据平坝县各乡镇村镇规划及乡镇所在地发展情况,对城镇建设用地空间 布局作调整。调整后,城镇建设用地主要布局在城关镇、夏云镇、马场镇等。 农村居民点用地 2009 年农村居民点用地 2308.66 公顷,2020 年调整为 2280.002848.76 公 顷,比 2009 年减少年增加 28.66540.10 公顷。 规划期间,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主要是安排在乡所在的集镇用地布局(十 字乡、羊昌乡等) 。另外农村居民点用地指标还布局在部分乡镇的移民安置区域。 采矿用地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2009 年采矿用地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376.40 公顷,2020 年调整为 574.89550.85 公顷,比 2009 年增加 198.49174.45 公顷。 按照“争取大政策、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基地、培育大园区、快上大项目” 的战略思想,重点规划建设“一区四园” ,即黎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 下辖夏云工业园、马场工业园、乐平工业园、羊昌工业园,形成以黎阳高新技 术工业园区为支撑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的现代工业布局,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交通水利用地 2009 年交通水利用地 1101.69 公顷, 2020 年调整为 1413.951597.47 公顷, 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