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总体规划.DOC_第1页
马鞍山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总体规划.DOC_第2页
马鞍山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总体规划.DOC_第3页
马鞍山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总体规划.DOC_第4页
马鞍山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总体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马鞍鞍山山生生态态文文明明建建设设示示范范市市总总体体规规划划 (2016-2020 年年) 安安徽徽省省环环境境科科学学研研究究院院 二二一七年二月一七年二月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则则.1 1.1 规划编制背景 1 1.2 规划编制目的 2 1.3 规划编制依据与参考文件 3 1.4 规划范围 5 1.5 规划时段.5 1.6 规划性质、地位与作用 5 1.7 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5 第二章第二章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基础条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基础条件.7 2.1 自然环境概况.7 2.2 社会经济概况.8 2.3 资源与环境概况.13 2.4 前期生态市建设取得的成效.21 2.5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23 第三章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规划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27 3.1 指导思想 27 3.2 规划原则 27 3.3 战略定位与建设目标 28 3.4 规划指标体系 29 第四章第四章 生态功能区划与空间发展战略生态功能区划与空间发展战略.34 4.1 马鞍山市生态功能区划 34 4.2 马鞍山空间发展战略 37 第五章第五章 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生态经济体系建设.49 5.1 现状分析 50 5.2 生态工业 51 5.3 生态农业 60 5.4 生态旅游业 67 5.5 生态服务业 71 第六章第六章 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建设.78 6.1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78 6.2 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81 6.3 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 84 6.4 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 86 6.5 岸线资源保护与利用 89 第七章第七章 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体系建设.92 7.1 水环境保护 92 7.2 大气环境保护 97 7.3 噪声污染防治 101 7.4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103 7.5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108 7.6 环境风险防范 111 第八章第八章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生活体系建设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生活体系建设.113 8.1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113 8.2 生态人居体系建设.116 8.3 人居环境保护建设 122 8.4 生活方式绿色化 122 第九章第九章 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建设.124 9.1 生态文化概念 124 9.2 生态文化建设目标 124 9.3 生态文化建设内容 124 第十章第十章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129 10.1 规划目标.129 10.2 规划内容.129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重点工程、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重点工程、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135 11.1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重点工程 135 11.2 效益分析.152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保障机制与制度建设保障机制与制度建设.157 12.1 加强组织管理,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的行政推进机制.157 12.2 遵循法律法规,健全规范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制度.157 12.3 探索机制创新,建立生态建设的多元投入等机制.158 12.4 加快科技创新,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158 12.5 鼓励全民参与,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公众参与体系.158 第一章 总 则 1.1 规划编制背景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 持的一项基本国策。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把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2003 年,安 徽省提出了建设“生态安徽”的战略目标,成为全国第七个生态省建设试点。2004 年 初,安徽省正式批准实施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省委、省政府号召各级党 委、政府和部门,以及全省人民行动起来,投身到生态建设中去,扎实推进生态省建 设。2004 年 10 月,马鞍山市被省政府确定为“生态省建设综合示范基地”之一。2005 年 8 月,马鞍山市批准实施马鞍山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2004-2020) ,全面开展生 态市建设。 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新 要求。2009 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2012 年,党的“十八大”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014 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5 年,中共中 央、国务院相继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 体方案 ,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领域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与部署。在此期间,安 徽省陆续出台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 、 安徽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及 关于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实施方案等,为打造生态 强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 “十二五”以来,马鞍山已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考量城市定位,决定发挥其独特的 区位优势和城市特质,着力打造国内重要的重工业制造中心、江海联运枢纽中心、运 动健康休闲中心和绿色食品供应中心,逐步形成组团式、网格化、田园城市格局,把 马鞍山建成皖江地区中心城市。2014 年 4 月市委市政府出台马鞍山生态市创建行动 计划(2014-2020 年) ,提出“以增强生态竞争力为核心、以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为 主线,努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加快建 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 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生态示范创建为有效载体,深 入开展生态创建工作”的发展思路和目标。随后,在 2016 年 12 月市委市政府又发布 了马鞍山生态强市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 年) ,提出了“强化一个功能定位、 推进四大工程包建设、提升两个软实力”的规划任务,进一步确保生态强市战略落到 实处。 2011 年 8 月,安徽省地级巢湖市行政区划调整中被撤销,其所辖含山、和县(不 含沈巷)划归马鞍山市。马鞍山市域国土面积在原先基础上增加近 1.4 倍,形成“一江 两岸,协调发展”的格局,其整体城市发展、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等也将发生重大调 整。因此,原马鞍山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2004-2020) 亟待进行修编。2014 年 9 月,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委托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重新修编马鞍山生态市建设总体 规划 ,该规划于 2014 年 12 月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技术评审。2016 年 1 月,环境保护 部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 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市指标(试行) (环生态20164 号) ,对生态创建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编制单位在前期马鞍山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0 年) 的基础上,依据生态 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及其指标,修改完善形成马鞍山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总体 规划(2015-2020 年) 。 1.2 规划编制目的 本规划的编制是安徽省生态强省战略的整体要求和在马鞍山的具体实施,旨在为 马鞍山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加快转型、加快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本规划属于马鞍山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战略性、指导性的概念规划,规划的 根本宗旨在于破解马鞍山市经济、社会和城乡建设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环境和资源秉 赋与高效利用的难题,为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经济发展的质 量问题、结构调整问题和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指明方向和途径。规划运用生态学基本 原理,所提出的生态功能区划,在区域生态系统层面上为城市时空尺度的发展提供宏 观战略调控;规划在生态经济层面上为产业转型、生态产业建设以及跨越式发展提供 科学依据;规划在资源综合利用层面上,以矿产、岸线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水土、 森林资源保护和恢复为重点,推进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在生态环境保护层面 上按照不同环境要素提出优化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发展的政策与措施;规划在景观和 生态生活层面,以城镇体系、景观与生态社区建设为重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 生活体系建设,并体现绿色发展理念;规划在生态文化建设层面上从历史、传统与现 代生态文化的整合与传承高度,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中的助推剂作用; 通过制度与保障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加快生态制度体系建设,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市建设的长效机制。 1.3 规划编制依据与参考文件 1.3.1 编制依据编制依据 (1)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国发200138 号) ; (2)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2015) ;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2015) ; (4) 关于进一步深化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的意见 (环发201016 号) ; (5) 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 (环发201248 号) ; (6)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2008) ; (7)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2010) ; (8) 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4 39 号) ; (9)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 ; (10)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2010) ; (1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环境保护规划 (2012) (12) 安徽生态省建设行业实施意见和市县规划编制指导细则 (皖生态 20042 号) ; (13) 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 (2012) ; (14) 安徽省省级生态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皖环发201425 号) ; (15) 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 (2003) ; (16)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2013) ; (17) 安徽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2016) ; (18) 关于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实施方案 (2016) ; (19) 马鞍山生态市创建行动计划(2014-2020 年) (2014) ; (20)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 (环生态20164 号) ; (21) 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5) ; (22) 马鞍山生态强市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 年) (2016) ; (23)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 1.3.2 参考文件参考文件 (1) 马鞍山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2004-2020 年) (2005) ; (2) 安徽省含山生态县建设规划(2013-2020 年) ; (3) 和县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0) ; (4) 安徽省当涂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13-2020 年) ; (5) 马鞍山市博望区生态建设规划(20132020 年) ; (6) 马鞍山市花山区生态建设规划(20142020 年) ; (7) 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 (2013-2020) ; (8) 安徽省马鞍山市环境质量报告书 (20072013 年) ; (9) 马鞍山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 ; (10) 马鞍山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 (2014) ; (11) 马鞍山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2015 年修订) ; (12) 马鞍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 (13) 马鞍山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 (14) 马鞍山市“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 (15) 马鞍山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 (2012) ; (16) 马鞍山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 (2011) ; (17) 马鞍山市森林增长工程实施规划 (2012) ; (18) 马鞍山市统计年鉴 (20072015 年) ; (19)马鞍山市住建委2017 年文明城市创建“四整治四提升”行动 ; (20) 马鞍山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送审稿) ; (21) 马鞍山市水污染防治专项总体实施方案 ; (22) 马鞍山市关于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 ; (23)其他相关规划、文献等。 1.4 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空间范围为马鞍山市行政区域,即全市三区三县,包括雨山区、花山区、 博望区和当涂、含山、和县,总面积 4049km2。 1.5 规划时段 本规划基准年为 2015 年,部分资料参考 2007 年以来历年数据。 规划分二个规划时段: 第第一一阶阶段段(近近期期): 2016 至 2018 年 6 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基础创建阶 段; 第第二二阶阶段段(中中期期):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冲刺 创建阶段,其中,到 2019 年 6 月,全市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目标要求。 第三阶段(远期):第三阶段(远期):2019 年 6 月至 2020 年,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命名。 1.6 规划性质、地位与作用 本规划是指导马鞍山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与创建的纲领性文件,所确定的目 标、措施、资金预算等须纳入全市各级政府、各部门、各企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 发展计划。本规划文本经马鞍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后,由马鞍山市人民 政府负责实施。 1.7 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规划编制技术流程见图 1-1。 现状调查与资料整理分析 自然资源现状调查社会经济现状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的有利条 件和制约因素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目标和指 标体系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方案 规划重点工程和创建达标方案 生态经济 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效益分析 保障措施 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规划评审、修改完善 人大审议颁布 规划实施 图图 1-11-1 马鞍山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图马鞍山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基础条件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最东部,横跨长江,地理坐标北纬 31172032 0348,东经 11753361185217。马鞍山市东临石臼湖与江苏南京市 溧水区和高淳区交界;西接县级巢湖市和无为县;南与芜湖市鸠江区、芜湖县、宣城 市接壤;北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和滁州市全椒县毗连。长江从马鞍山市域中部自南 而北穿过,其战略地位险要,交通便利,临江近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员单位之 一,也是国家长江经济带下游的重要城市之一。 2.1.2 气候气象气候气象 . 马鞍山市地处北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温和 湿润,梅雨集中。区内降水季节性强,时空分布不均,59 月降雨约占全年降雨的 60%以 上。多年平均降雨量 1070mm,最大年降雨量 1841.9mm(1991 年) 。多年平均气温 15.6C,平均年蒸发量为 845mm,平均无霜期 233d,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多偏北风, 夏季多偏南风,春秋两季多偏东风。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年平均风速 3.3m/s,最大 风速 24.3 m/s。 2.1.3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马鞍山市属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的芜湖马鞍山丘陵水网平原区。江南片地势有 东北高西南低之趋势,平原、丘陵呈带状分布,自东而西从丘陵、岗地逐渐过渡到冲 田、平原圩区、沿江洲地。东北部是丘陵区,属江苏宁镇山脉的延伸部分,一般海拔 高程在 150250m(吴淞基面,下同) ;其间兼有山谷平地,是马鞍山市主要林区之一; 东南部以海拔 221m 的大黄山为中心,分布着一系列互相间断的山丘和平缓微倾斜的岗 地及冲塝。低山丘陵中蕴藏着丰富的铁、硫、磷、钒等矿产资源,是马鞍山市最重要 的矿区;岗地和冲塝的海拔在 1560m 之间,经流水切割,呈岗、冲相间的状态。另 外,在马鞍山西部沿长江右岸还有一狭长的不连续的带状岗丘;西北以新近沉积的江 心洲为主,有江心洲、彭泰新洲和小黄洲等,其地势平坦但地形较低,围垦利用约有 百年历史。东南面石臼湖一带为湖积平原,该区地势平坦,标高一般在 10m 以下,并 微向南西倾斜。60 年代由于其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以致使湖盆逐渐淤浅抬高,后期逐 渐筑堤垦殖。 江北片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西、北以低山丘陵为主,多为波状起伏的丘陵、岗 地岭北沿滁河有一狭长型圩区。中南部和沿江为长江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并间 分散着小片的低岗畈低。市域范围内平原地区面积 1686k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 41.71%; 低山丘陵区面积 1360km2,占全市面积的 33.65%,最高山地海拔 481m(含山县苍山) ; 圩区及洲滩地 996km2,占 24.64%。 2.1.42.1.4 水系水文水系水文 马鞍山境内河道纵横,湖泊众多,沟塘密布。最大的过境水体是穿境而过的长江。 其南岸上起芜湖市横埂头,下至慈湖河口,全长 35km,北岸上起芜湖市黄罗村,下至 驷马河口,全长 45km,为西南东北走向,是马鞍山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其历年最高 水位 11.46m,相应流量 9.3 万 m3/s,多年平均流量 2.9 万 m3/s,实测最小月平均流量 6300 m3/s。 另外其他主要河流有姑溪河、青山河、扁担河、黄池河、运粮河、襄城河、慈湖 河、雨山河、采石河、滁河、仙踪河、裕溪河、得胜河、牛屯河、石跋河、双桥河、 姥下河、太阳河、清溪河、驷马新河以及丹阳新河、纪村新河等人工河等,均属长江 流域。 马鞍山市湖塘、水库数量众多,南岸区域以石臼湖和雨山湖为代表。石臼湖位于 当涂县境东南隅,与江苏省交界,以湖中心线为界,西属当涂县和博望区,因沿湖不 断的围湖造田与养殖,石臼湖马鞍山段现仅有湖面面积约 95km2,是马鞍山市最重要 的代表性天然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雨山湖位于马鞍山市中心,面积 72hm2,由三 个分散水面组成,是市区面积最大的湖泊,也是市中心重要休闲游览区。长江北岸区 域代表性水面以和县北部香泉、石杨一带及含山县北部仙踪、昭关一带的水库为主, 是该区域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的重要水源地。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社会概况社会概况 (1)行政区划)行政区划 2011 年 8 月安徽省地级巢湖市被拆分为三部分,其中含山、和县(不含沈巷)划 归马鞍山,马鞍山市域总面积达到 4049km2,全市辖三区三县(花山区、雨山区、博 望区、当涂县、含山县、和县) 、35 个乡镇,其中城市规划区面积约 715km2。 (2)人口)人口 2015 年末马鞍山全市户籍人口 228.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26.57 万人,非农业 人口 101.93 万人。据抽样调查,全市常住人口 226.2 万人,人口出生率 10.55,死 亡率 5.6,自然增长率 4.95。 (3)社会事业)社会事业 2015 年,全年民生支出 168.93 亿元,占财政总支出 83.14%,完成 33 项民生工程 和 10 件民生实事年度任务。大力促进就业创业,新增城镇就业 5.1 万人,期末城镇登 记失业率 2.9%。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五项社保新增参保 6.7 万人。教育 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新改 扩建公办幼儿园 16 所,秀山实验小学、河海大学文天学院郑蒲港校区建成投入使用, 开展职业教育五年一贯制办学改革,马鞍山师专与软件园共建软件和互联网学院。全 国爱国卫生工作会议暨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现场会在我市召开。计划生育工作全面 加强。扎实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新增养老院 19 个、床位 1980 张。积 极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基本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圈, 节俭办好李白诗歌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更加注重长效管理,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常态 化,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市第十一届运动会 取得圆满成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妇女 儿童、残疾人和慈善事业得到加强,红十字工作蓬勃开展,防灾减灾和气象现代化工 作扎实推进。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市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建成开放。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 台试运行,花山区在全省率先开通“96345”便民服务中心。扎实推进信访制度改革, 市县乡三级实现信访事项网上办理,开展信访积案化解专项活动,信访形势平稳向好。 加强“平安马鞍山”建设,网格化巡防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深化安全 生产责任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各类生产安全 事故发生。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武装、人民防空工作得到加强。驻马部队和广 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在促进社会稳定、支持地方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2.2.2 经济概况经济概况 (1)总体情况)总体情况 近两年来,马鞍山市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战略性新兴 产业的发展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使得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 强。2015 年马鞍山市 GDP 为 1365.3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79.5 亿元,同比增 长 4.4%;第二产业增加值 818.6 亿元,同比增长 9.3%;第三产业增加值 467.2 亿元, 同比增长 9.6%,三次产业的比例为 5.856.737.2。2015 年人均 GDP 达 6.08 万元,居 全省前列。马鞍山市经济发展变化情况见表 2-1。 由表 2-1 可知,马鞍山市 20062015 年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尤其是 2011 年行政 区划调整,含山、和县划归马鞍山市以后,经济总量显著增强,三次产业的比例也渐 趋合理。在现有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基础上,马鞍山通过采用高新技 术,加大产品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新兴产业,经济结构得到 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逐步提高。 (2)农业)农业 2015 年,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 143.87 亿元,比上年增长 4.5%。 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15.68 万公顷,比上年扩大 1.1%,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比由 上年的 2:1 上升到 2.1:1。粮食产量 110.12 万吨,增长 3.6%;蔬菜产量 69.93 万吨,增 长 2.9%;水果产量 3.43 万吨,增长 2.5%。油料和棉花产量分别下降 4.8%和 3.5%。农 副产品生产形势良好。全市肉类总产量 8.12 万吨,比上年增长 1.4%;蛋类产量 2.21 万吨,增长 5.5%;牛奶产量 4.44 万吨,增长 10.4%;生猪生产平稳,全年生猪饲养量 56.66 万头,增长 0.9%。 表表 2-1 马鞍山市马鞍山市 20062015 年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年主要经济发展指标 指指 标标单位单位2006 年年2007 年年2008 年年2009 年年2010 年年2011 年年2012 年年2013 年年2014 年年2015 年年 GDP亿元428.87532.10636.30666.49810.721144.301233.941293.021333.121365.3 财政收入亿元71.4591.42110.18122.31140.04186.91210.60226.00202.7210.00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18.8121.2324.5325.7028.5367.0273.6479.677.0479.5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275.29351.98432.46443.02563.55779.04818.86834.1831.12773.6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134.76158.89179.30197.77218.64298.24341.62379.3424.96512.2 三次产业比例% 4.464.2 31.4 4.066.2 29.8 3.968.0 28.1 3.966.5 29.6 3.569.5 27.0 5.868.1 26.1 5.966.4 27.7 6.264.5 29.3 5.862.3 31.9 5.856.7 37.5 人均 GDP元/人34040420634982451927607125210856306587336009160802 (3)工业)工业 2015 年,马鞍山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603.99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9.5%。县区、开发园区工业增长较快。其中,三 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9.1%;三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1.6%;开发区及新 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2.8%。 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 438.34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4%。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增长 19.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 24.5%,生物产业 增长 6.8%,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 17.2%,新能源产业增长 5.7%,新材料产业增长 15.6%, 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 49.7%。 工业企业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 97.6%。建筑业平 稳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 87.23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3.5%。全 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2022.66 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 890.11 万平方米。 (4)旅游业)旅游业 近年来,马鞍山市旅游业发展增速较快,这与区划调整以及皖江示范区整体快速 发展有关。2015 年旅游产业发展取得新成绩,开通了上海游客游马鞍山直通车,启动 了 2015 金秋“上海万人游马鞍山”活动。全年旅游业总收入 172.25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5071 万美元,增长 18.6%。全年共接待海外旅游者 12.63 万人次,增长 14.6%。年末星级饭店 19 家,其中,五星级 2 家,四星级 6 家, 三星级 8 家。大青山和鸡笼山景区通过国家 4A 级景区评定,现有 A 级景区 28 处,其 中,4A 级景区 5 处。 (5)投资)投资 2015 年,马鞍山市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859.84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1.1%。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年实施重点项目 656 个,完成投资 711.7 亿元,占投资总额的 38.3%。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 640.5 亿元,东誉城等 132 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日发纺机等 68 个重点项目竣工投运。 工业投资占据全市投资的半壁江山。2015 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 45.92 亿元, 比上年增长 30.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 954.13 亿元,增长 19.9%,其中,工业投资 948.37 亿元,增长 19.6%。工业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 51%,比上年提升 3.7 个百分 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 859.79 亿元,增长 1.9%。 (6)财政和金融)财政和金融 2015 年,马鞍山市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 210 亿元,比上年增长 3.6%。税收收入 174.48 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比重为 83.1%。地方财政收入 130.81 亿 元,增长 8.1%。财政支出 203.18 亿元,增长 11.36%。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20.09 亿元,增长 12.84%;民生支出 168.93 亿元,增长 12.57%。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2015 年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1609.71 亿元,比年 初增加 136.38 亿元;其中,单位存款余额 697.19 亿元,比年初增加 59.2 亿元。2015 年底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 1184.2 亿元,比年初增加 80.86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 373.83 亿元,比年初增加 3.98 亿元;中长期贷款 644.38 亿元,比年初增加 57.31 亿元。 2.3 资源与环境概况 2.3.1 资源概况资源概况 (1)森林资源)森林资源 马鞍山市人文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到 2015 年底全市森 林面积 105.5 万亩,森林覆盖率 17.36%。建立了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鸡笼山国家森 林公园、当涂县太白省级森林公园、褒禅山风景区、濮塘风景区等。但是,马鞍山市 森林资源在安徽省森林资源总量中份额较低,其中还存在着森林结构不尽合理,树种 相对单一,不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不高,低产低效林大量 存在。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 马鞍山市土地总面积 4049km2,其中耕地面积 1753km2。全市人均占有土地 0.17hm2,农业人口人均耕地约 0.12hm2。全市在成土母质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土壤类型 主要有 4 个土纲、5 个土类、11 个亚类和 72 个土种,其中土壤亚类主要有地带性土壤 黄棕壤,非地带性土壤水稻土、潮土、石灰土和粗骨土等。丘陵地区土壤主要是 黄棕壤和石灰土,岗地上接丘陵下连平原,平原和圩区土壤以水稻土为主。 (3)水资源)水资源 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17.40 亿 m3。全市产水模数 45.11 万 m3/km2,江南 48.79 亿 m3,江北 42.49 亿 m3。全市可利用地表水资源量为 4.48 亿 m3,可利用系数为 32%,其中石臼湖流域可利用系数超过 45%,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其他流域基本接近 30%左右,接近正常情况。除当地水资源量,马鞍山市域范围内还有丰富的过境水资 源,包含滁河、裕溪河和长江干流,尤其是长江干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8919 亿 m3。 (4)湿地资源)湿地资源 马鞍山市域范围内调查湿地总面积为 645.19km2。其中,河流湿地总面积 293.51 km2,占调查湿地总面积的 45.49%;水产养殖场湿地 156.03km2,占湿地总面积的 24.18%;运河输水河湿地 95.93km2,占 14.87%;洪泛平原湿地面积 73.12 km2,占 11.33%;永久性淡水湖湿地面积 58.39 km2,占 9.05%;另有库塘湿地面积 15.39 km2 和沼泽湿地面积 1.78 km2。 (5)动植物资源)动植物资源 马鞍山市属于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芜湖沿江沿湖植被区,植 被类型具有常绿与落叶混交的过渡性特征。由于长期的人为活动,典型的原生植被已 不复存在,现多为次生植被。主要植物种类有黑松(Pinus thunbergii)、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火炬松(Pinus taed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黄檀(Dalbergia hupeana)、君迁子(Diospyros lotus)、竹类 (Phyllostachys spp.),杜鹃(Rhododendron spp.)、野蔷薇(Rosa multiflora)、野山楂 (Crataegus cuneata)、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菝葜(Smilax china )、白芒(Miscanthus sinensis)、蒿类(Artemisia spp.)、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南获(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菰 (Zizania latifolia)、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马鞍山市分布野生动物 296 种,其中兽类 6 目 10 科 18 种,两栖类无尾目 4 科 9 种,爬行类 2 目 7 科 14 种,鸟类 15 目 40 科 166 种,鱼类 21 科 89 种。属国家一级保 护的动物有 5 种,分别为大鸨(Otis tarda) 、白头鹤(Grus monacha)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 ;属二级保护的有 22 种,为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灰鹤(Grus grus)、白枕鹤(Grus vipio)、鸳鸯(Aix galericulata) 、普通鵟(Buteo buteo) 、鹊鹞 (Circus melanoleucos)、红隼(Falco tinnunculus)、小鸦鹃(Centropus bengalensis)等。 (6)矿产资源)矿产资源 截止目前,马鞍山市已发现煤炭、地热、铁矿、硫铁矿、铁、钒、铜、金、钴、 明矾石、伴生磷矿;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有石膏、绿松石、高岭土、砖瓦用粘土、 建筑石料用砂岩、安山岩、闪长岩、花岗岩、凝灰岩、普通萤石、矿泉水等矿产资源 36 种(含亚种) 。其中金属矿产类主要有铁、钒、铜、金、钴;非金属矿产类主要有化 工原料非金属矿产硫铁矿、明矾石、伴生磷矿;能源能矿矿产有煤、泥炭、地热; 水气矿产类有矿泉水、地下泉水;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有石膏、绿松石、高岭土、 砖瓦用粘土、建筑石料用砂岩、安山岩、闪长岩、花岗岩、凝灰岩等。 马鞍山铁矿分布较集中,矿床数量多,勘查程度高,分布主要集中在向山镇和当 涂县南部太白镇一带。已累计查明资源储量 176731.8 万吨,保有资源储量 148331.3 万 吨。占全省铁矿保有资源储量的 34%。石灰岩、白云岩、煤矿、石膏矿主要分布在和 县北部香泉、石杨、善后,含山县北部昭关、仙踪和南部林头、中部的陶厂等地。 (7)旅游资源)旅游资源 马鞍山市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多个朝代的著名人物曾在此 活动,留下众多文化遗存。全市自然旅游资源丰富,较早已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的荣誉。在 2011 年行政区划调整之前,即拥有“万里长江第一矶”的采石矶风景区和 濮塘风景区等自然景点,大青山李白墓和朱然墓等人文景点,以及石臼湖和江心洲等 湿地景观。区划调整之后,含山、和县一批高质量景点进一步充实丰富了马鞍山市的 旅游资源,如华阳洞褒禅山风景区、太湖山和鸡笼山森林公园等自然景点,项羽霸 王祠、陋室公园、伍子胥过昭关等人文景点,以及凌家滩与和县猿人遗址等历史遗迹。 (8)岸线资源)岸线资源 马鞍山长江岸线共 118.8km,其中左岸从中洋造船厂至驻马河口,全长约 45.4km,右岸从芜马交界至慈湖河口,全长约 33.4 km,江心洲洲体岸线共计 40km。 马鞍山港宜港岸线约 34.55 km,左岸约 14.35 km,右岸约 17.2 km,江心洲约 3 km。 马鞍山市规划港口岸线 57.145 km,已开发利用 17.17 km。其中规划长江港口岸线 30.435 km,已开发利用 15.4 km;规划长江支流港口岸线 26.71 km,已开发利用 1.77 km。 2.3.2 环境状况环境状况 (1)大气环境)大气环境 根据马鞍山市大气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数据,2007 年、2008 年马鞍山市城区环境空 气中 SO2的平均浓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一级标准,2009 至 2015 年则为二级标准;2007 年至 2015 年马鞍山市城区环境空气中 NO2的年均浓度均 达到一级标准;2007 年至 2012 年城区环境空气中 PM10的年均浓度均达到二级标准, 2013 年和 2015 年则超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二级标准。具体大 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情况详见图 2-1。 综合来看,20072015 年马鞍山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整体为优良,首要污染物为 可吸入颗粒物。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至 2013 年已不能满足城市大 气环境功能区要求。空气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稳步推进,尤其 是工业燃煤量加大,机动车数量逐年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展开等。 图图 2-12-1 马鞍山市马鞍山市 2007200720152015 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图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图 马鞍山市 2007 至 2015 年酸雨降雨频率和 pH 平均值总体呈减轻趋势,具体降水酸 雨频率及 pH 平均值见图 2-2、2-3。 0 1 2 3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 SO2 NO2 PM10 年份 级别 SO2、 NO2 NO2 SO2、 PM10PM10 PM10 NO2NO2 SO2 PM10SO2 PM10 NO2NO2 图图 2-2 马鞍山市马鞍山市 20072015 年酸雨降雨频率变化趋势图年酸雨降雨频率变化趋势图 图图 2-3 马鞍山市马鞍山市 20072015 年降雨年降雨 pH 平均值变化趋势图平均值变化趋势图 (2)水环境)水环境 长江干流(马鞍山段) 20072015 年长江干流马鞍山段各监测断面水质基本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中类水质要求。从综合污染指数来看,长江干流马鞍山段综合污染指 数呈现好转趋势。 0 2 4 6 8 10 12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 酸雨频率 年份 % 5.4 5.6 5.8 6 6.2 6.4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 PH均值 年份 pH 值 其他河流 20072015 年采石河上游监测断面达到类标准,水质状况为良;下游监测断面 水质达到类标准,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综合污染指数变化趋势不明显。下游主要 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农田排水、工业企业废水以及居民生活污 水的排放,是影响采石河水质的主要原因。 20072015 年雨山河水质类别均为类,水质状况中度污染,综合污染指数变化 趋势不明显。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氟化物、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工业 企业废水以及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是造成雨山河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20072015 年慈湖河水质均为类,水质状况为中度污染,综合污染指数变化趋 势不明显。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和高锰酸盐指 数,慈湖河上游排土场淋溶水与选矿废水、岘山尾坝库排水、化工企业废水排放,下 游的工业有机污染、居民的生活污水以及周边农田的面源污染,使慈湖河水体总体呈 现综合性的污染特征。 20072015 年姑溪河、青山河、得胜河和裕溪河均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中类水质要求,水质良好,综合污染指数变化趋势不明显。 饮用水水源地 20072015 年马鞍山市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长江干流水源地基本 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类水质要求,水质优;三县水源地 水质类别为类,水质良好。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 100%。 主要湖泊 20072015 年石臼湖湖区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 2002)中类水质要求,水体中度污染,综合污染指数变化不明显。 (3)声环境)声环境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20072015 年马鞍山城市昼间噪声等效声级分别为 55.4、55.4、55.4、55.3、55.4、55.4、55.4、55.5 和 55dB(A) ,均达到声环境质量 标准 (GB3096-2008)中 2 类标准要求,声环境质量良好(图 2-4) 。马鞍山市区主要 噪声源为生活噪声,其次是工业噪声和交通噪声。交通噪声影响强度最大,影响范围 最小;生活噪声影响强度较小,但影响范围最大。 城市交通噪声 20072015 年马鞍山城市交通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分别为 66.5、66.9、68.8、67.9、67.7、67.3、67、66.5 和 68 dB(A) ,均达到声环境质量标 准 (GB3096-2008)中 4a 类标准要求。总体来看,变化趋势亦不明显(图 2-5) 。 图图 2-42-4 马鞍山马鞍山 2007200720152015 年城市区域环境昼间噪声变化趋势年城市区域环境昼间噪声变化趋势 图图 2-52-5 马鞍山马鞍山 2007200720152015 年城市昼间交通噪声变化趋势年城市昼间交通噪声变化趋势 (4)固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 马鞍山市是以钢铁冶炼为主导行业的重工业城市,主要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为尾矿、 冶炼废渣、粉煤灰和炉渣等。2015 年,全市主要工业废弃物产生量总量为 2384.25 万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环境噪声 昼间 2类标准 年份 dB(A )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交通噪声 昼间 4a类标准 年份 dB(A ) 吨,其中尾矿 922.75 万吨,冶炼废渣 842.53 万吨,粉煤灰 212.18 万吨,炉渣 56.86 万 吨,污泥 89.89 万吨,脱硫石膏 28.31 万吨。综合利用量为 1749.06 万吨,处置量为 431.61 万吨,处置利用率 91.46%,贮存量约为 203.58 万吨。各类固废的产生量和处置 利用情况详见表 2-2。 表表 2-2 2015 年马鞍山市一般工业固废产生种类和处置利用情况表年马鞍山市一般工业固废产生种类和处置利用情况表 单位:万吨单位:万吨 指标指标尾矿尾矿冶炼废渣冶炼废渣粉煤灰粉煤灰污泥污泥炉渣炉渣脱硫石膏脱硫石膏 产生量922.75842.53212.1889.8956.8628.31 占总量比例38.70%35.34%8.90%3.77%2.38%1.19% 综合利用量316.91842.06212.1779.5056.7427.86 综合利用率34.34%99.94%99.99%88.44%99.79%98.41% 根据 20072015 年马鞍山市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贮存、综合利用和处置情况的 变化趋势来看(图 2-6) ,其工业固废产生量和综合利用量呈上升趋势,处置量变化不 明显,贮存量则呈现波动趋势。 图图 2-6 马鞍山市近年来工业固体废物产生、贮存、利用、处置变化情况马鞍山市近年来工业固体废物产生、贮存、利用、处置变化情况 2015 年全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 43.12 万吨,较上年增加 10.59%,综合利用量 39.82 万吨,处置量为 3.00 万吨,贮存量为 0.30 万吨,无危险废物排放。目前处理方 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