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 第1章 编制依据及综合说明1.1编制依据1.2编制原则第2章 施工测量准备2.1施工测量组织2.2 施测原则2.3 准备工作第3章 施工测量3.1工程概况3.2测量管理及组织机构3.2.1测量管理3.2.2测量组织机构3.3测量工作流程3.4控制测量3.5隧道控制测量和施工测量3.5.1洞内平面控制3.5.2轴线控制及施工测量3.5.3高程控制3.5.4保证测量精度技术要求第4章 贯通测量第5章 竣工测量第6章 施工测量管理6.1 施工测量管理制度6.2 测量人员安全保证措施6.3 测量技术保证措施第1章 编制依据1.1编制依据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2、轨道XXX号线XXX隧道设计文件及施工图纸1.2编制原则1、施工段的划分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将本工程分为进出口两个施工区段,隧道进口K23+808.000K26+031.000为I施工区段2.2km,隧道出口 K26+031.000K28+137.000(终点)为II施工区段,约2.1km。2、施工现场控制网测量:根据给定坐标和高程,按照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的要求,进行施工场地控制网测量,设置场区永久性控制测量标志。3、轨道交通XXX号线(XXXXXX段)XXX隧道工程,XXX勘测院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控制测量成果资料一份,现场交桩参加单位有XXX勘测院、监理单位、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其中交接的控制点有:进洞口精密导线控制点XXX、XXX、XXX测量成果表,精密水准控制点XXX、XXX测量成果表;出洞口精密导线控制点XXX、XXX、XXX测量成果表,精密水准控制点XXX、XXX测量成果表。4、施工前,我项目部根据XXX勘测院提供的控制点,布设控制点导线网。洞外控制测量的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向洞内传算方位的起算边长度直线段为200米、曲线段为100米,平均边长不能小于150米。导线平面控制测量精度不低于一级,采用全站仪施测;控制点的高程用精密水准仪测定,测量等级不低于四等。第2章 施工测量准备2.1 施工测量组织工作由项目技术部专业测量人员成立测量小组,根据XXX勘测院给定的坐标点和高程控制点进行工程定位、建立导线控制网。按规定程序检查验收,对施测组全体人员进行详细的图纸交底及方案交底,明确分工。所有施测的工作进度及逐日安排,由组长根据项目的总体进度计划进行安排。2.2 施测原则严格执行测量规范;遵守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工作程序,先确定平面控制网,后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各局部轴线的定位放线。必须严格审核测量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坚持测量放线与计算工作同步校核的工作方法。定位工作执行自检、互检合格后再报检的工作制度。测量方法要简捷,仪器使用要熟练,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做到省工省时省费用。明确为工程服务,按图施工,质量第一的宗旨。紧密配合施工,发扬团结协作、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2.3 准备工作全面了解设计意图,认真熟悉与审核图纸。施测人员通过对总平面图和设计说明的学习,了解工程总体布局,工程特点,周围环境,其次了解水准点的高程和线路绝对标高。在了解总图后认真学习线路施工图,及时校对线路横段面图和征地红线的尺寸及附属工程的顶面、基础、剖面的尺寸、形状、构造,它是整个工程放线的依据。在熟悉图纸时,着重掌握轴线的尺寸、标高的对比,隧道线路的走向和排水坡度等几者之间轴线的尺寸,查看其相关之间的轴线及标高是否吻合,有无矛盾存在。第3章 施工测量3.1工程概况XXX隧道是轨道交通XXX号线(XXXXXX段)XX北站XXX站区间的一部分,两侧与高架桥线路连接,隧道右线起点里程为K23+808.000,隧道右线终点里程为K28+137.000,全长约4.33km。XXX隧道进口端为圆曲线,出口端为直线。K23+808.000(进洞口)K23+998.863为505m半径的圆曲线,线间距由5.01m渐变为4.6m,K23+998.863K24+238.942为直线,线间距为4.6m,K24+238.942K24+356.092为3000m半径的圆曲线,线间距为4.6m,K24+356.092K28+137.000(出洞口)为直线,线间距为4.6m。线路以3的上坡进洞,坡长92m,而后变坡为27的上坡,坡长2750m,再变坡为3的下坡至出洞,最大埋深约200m,除洞口段外均为深埋隧道。3.2测量管理及组织机构3.2.1测量管理为做到测量成果的准确无误,本工程测量工作坚持三级管理,配备测量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先进测量仪器。工区测量小组进行日常的施工放样工作;项目部测量队对工区测量小组工作进行检查、校核、监督和控制;公司精测队负责布置、测量加密控制点,复测导线控制点和水准点。在工程的各个施工阶段,严格执行测量多级复核制,并且所有上报的测量成果均须附有测量原始资料。本项目设测量组,测量组设测量负责人1名,测量工程师1名,测量技术人员4名,以满足施工现场测量的需要,负责本标段施工测量控制监测工作,归口项目技术部管理。 3.2.2测量组织机构1、本工程测量组织机构图:项目部测量组负责人:* 2工区测量小组负责人:* 1工区测量小组负责人:* 测量技术人员2人 测量技术人员2人 2、职责划分专职测量员负责现场交接桩手续及测量资料然后进行复测,达到施工精度要求后进行施工现场控制网的建立、控制线和轴线的投测、标高引测、沉降观测及其它重要部位的施工测量,技术负责人进行复核;负责对项目计量器具的管理、日常维护及检测。 3.2.3根据本工程实际需要,需要配备的主要测量设备见下表:主要测量设备名称、数量及精度要求序号设备名称数量规格型号主要工作性能指标1拓普康全站仪1GPT-3110N2, 2mm+2PPm2拓普康全站仪1GTS-3322, 2mm+2PPm3苏州一光水准仪1DSZ21mm4苏州一光水准仪1NAL1321mm5钢尺250M1mm6NL锤准仪1NL1:2000007断面仪28钢卷尺69对讲机410直尺23M1mm11塔尺25M1mm3.3测量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见图接收控制点公司、项目部、作业区三级复核控制网复测及加密报监理、业主审核进出洞口放样测量公司、项目部、作业区三级复核洞内施工放样报监理、业主审核洞内导线延伸、高程传递公司、项目部、作业区三级复核贯通测量报请业主监理审核3.4 控制测量施测前,对所有需进入现场使用的水准仪、全站仪等仪器进行检校和标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对建设单位提交的导线控制点和水准控制点进行现场复核,根据施工需要选择视线开阔地点加密,根据现场线路短、施测区域集中的条件,平面控制采用闭合导线,按照等级平面控制网要求施测,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按照等级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并尽可能将导线点与水准点合并,建立平面和高程控制网,测量成果报监理认可后,方可做为施工放样的依据及竣工后的验收之用。对经过复核认可的导线和高程控制点采取砼加固等永久性保护措施,以保证其准确性。对使用的控制点定期校核,防止由于其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施工误差。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精度要求表3-4-1精密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平均边长(m)导线总长度(Km)每边测距中误差(mm)测距相对中误差测角中误差()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全长相对闭合差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mm)I级全站仪II级全站仪3503441/600002.5465n1/350008:n为导线的角度个数表3-4-2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mm)路线长度(Km)水准仪等级水准尺观测次数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偶然中误差全中误差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线平坦地山地二等2424DS1铟瓦尺或条码尺往返各一次往一次8L2n四等51016DS3双面往返各一次往一次20L6n注: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路线长度(以Km计算),n单程的测站数表3-4-3三、四等测量观测的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度要求(m)标尺类型视线长度前后视较差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仪器等级视距双面DS310051002施工测量技术标准水准点闭合差:20L ,L为水准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单位为km。导线方位角闭合差:5n ,n为测站数。3.5 隧道控制测量和施工测量3.5.1洞内平面控制沿隧道中线布设多边形闭合导线环,导线点埋设采用混凝土灌注铁心桩,要布置在施工干扰小,稳固可靠的地方,必要时采取保护措施。结合我们所用的测量仪器的精度,测距、测角均能满足较高等级测量要求的情况,采用闭合导线控制。导线控制按主导线控制点、附导线控制点和施工导线控制点进行控制。隧道内导线以洞口所投GPS点为起始点向内测设,形成闭合导线环(附隧道洞内平面控制点位图)。导线每延伸12个控制点,控制点坐标采用平差值,起算到GPS点进行平差。精测导线要求导线边长应尽量的长(不小于150m),要根据实地的照准精度选定合适的距离。旁折光对精密测角观测结果有系统性影响,因此导线尽量沿隧道中线布设成等边直伸多边形导线闭合环或菱形导线锁,每个导线环的边数设计为46条。隧道的横向贯通误差随着测站数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在保证洞内通风、照明、通讯问题解决的情况下,将导线边尽量设长,以减少方位角传递误差。根据洞内通视的实际情况,导线平均边长布设应不小于150m。由于首级控制网不能完全满足施工测量的需要,建立第二级加密控制网,二级控制网的加密采用插点、插网的方法,精度可比首级控制网低。导线折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6测回。观测过程中的各项限差要求严格按一级导线测量的要求实施。测角过程应遵循精密测角的一般原则,使测角中误差控制在0.5以内。距离测量采用对向观测6测回,并在测边两端量取气象元素取平均值后对边长进行改正,边长最后投影到隧道平均高程面上,量距误差1/200000。为使测量误差对贯通误差影响最小,隧道内导线布设尽量沿隧道中线布设成等边直伸型或菱形多环闭合导线锁,每个导线环边数为46条,并将进洞边布设成两个三角形。洞内导线按一级导线布设,测角中误差1,测边相对中误差1/10万。施工测量仪器采用光电全站仪进行测量,测角精度0.5,测距2+2ppm。水平角的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6测回。观测过程中的各项限差要求严格按国家大地网一级导线的要求实施。导线折角的观测,均以半数测回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角。用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测左角;用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测右角。观测结束后,左、右角分别取中数,并检查左右角之和与圆周角闭合差。导线控制桩应布设在施工干扰小,稳固可靠的地方,用混凝土埋设,桩尺寸为40cm40cm60cm,埋入原状土40cm以下,点间视线离开洞内设施0.2m以上。导线的测角测边要求符合测量规范。3.5.2轴线控制及施工测量洞内导线点布设、观测、平差、坐标计算完毕,经复核无误后,利用导线控制点测出隧道轴线。由导线点测设轴线桩,一次测设不能少于3点,并相互校核。施工中除设置变坡点控制桩外,还要设置必要的加桩,直线上按10m间距布置。混凝土施工时可根据作业地段适当加密。施工中的测量控制采用三维极坐标法进行施测。为了加强放样点的检核条件,可用另外两个已知导线点作起算数据,用同样方法来检测放样点正确与否,或利用全站仪的坐标实测功能,用另两个已知导线点来实测放样点的坐标,放样点理论坐标与检测后的实测坐标X、Y值相差均在3mm以内,可用这些放样点指导隧道施工。开挖放样:采用全站仪或经纬仪(附加竖直角法)定出隧道的中线,(全站仪可以通过程序及设计尺寸直接放样出隧道开挖断面);再根据隧道中线与高程采用“隧道五寸台”法绘出隧道断面。要求现场绘制精度为10mm。在隧道初支过程中,架设钢格栅时要严格的控制中线、垂直度和同步线,其基本方法同掘进原理。其中格栅中线和同步线的测量允许误差为20mm,格栅垂直度允许误差为3。二衬施工使用自制定型模板,直接控制模板定位,采用中线与边墙高程控制即可。二衬钢筋作业与开挖作业原理相同,使用五寸台增加点位控制。测量精度要求达到3mm即可。3.5.3高程控制(1) 洞外高程控制采用勘测院提供的本标段水准点(不少于2个)对洞口水准基点高差进行复核,确保高程控制的可靠性。(2) 洞内高程控制按测规对隧道测量的一般规定,隧道洞内高程测量采用三等精密水准测量,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1mm,可将洞内的200m一对的平面控制点同时作为高程控制点进行测量。洞内高程分别从洞口水准基点向洞内引测。每100m150m埋设一个控制桩,埋设标准同导线控制桩。施测时必须联测两个以上水准控制桩,其差值在规范规定范围内时,方可向前引测。洞内外水准控制点要定期进行联测,建立精密的水准控制网。施工前进行洞口的定位测量,测出地面高程与设计高程之差,给施工开挖提供准确数据。洞内施工时,根据设计高程,在洞内两侧按五米间距标出里程桩号和腰线高程,给下一道工序提供直观的高程控制点。洞内每一百米至一百伍拾米埋设一个混凝土固定的高程控制点,并进行往返观测和平差,直至隧道贯通。3.5.4保证测量精度的技术要求 (1) 严格按照一级导线测量的作业要求和仪器级别、技术精度指标、操作规程进行施测。 (2) 洞外、洞内温差较大、明亮度反差强烈,这对测量极为不利。因此由洞外向洞内的引测工作,应在夜晚或阴天进行,进洞定向边的选择必须大于150m;在测定定向角和洞内、外连接角或当洞内外高差、边长悬殊过大时,水平角的观测不少于6个测回。 (3)提高观测者的技术水平。在观测的过程中要自始至终选用一名操作熟练、有责任心的观测员负责观测,这样在保证相同的观测条件下,有效的提高测量精度,保证观测值为同精度观测。 (4) 由于观测工作是在地球自然表面上进行的,测站点和照准点一般都超过投影面一定的高度,观测是以铅垂线为准的,但各测站点上的铅垂线与其法线存在着垂线偏差,因此,应把地球自然表面上的观测结果以法线为准归算到投影面上。垂线偏差对观测方向的影响公式:=-(sinA12-cosA12)tg12式中、为测站垂线偏差的子午线分量和卯酉分量;A12为所测方向的方位角;12为照准点的高度角。由于垂线偏差对联测角的影响将直接反映在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上,并且它是系统误差,隧道开挖长度越长影响越大。因此在无法减弱其影响的条件下,应对其加以改正。这时我们通过公式可以看出,减弱其影响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就是减小进洞定向边的垂直角,也即选择进洞定向边的高差应尽量小。 (5) 进洞导线相邻边长悬殊较大时,若严格执行一测回中不得重新调焦的规定,则由于视差过大而影响照准精度。因此这一测站可改变观测程序;对一个目标调焦后接连进行正倒镜观测,然后对准下一个目标,重新调焦后立即进行正倒镜观测,如此继续,以消除调焦透镜运行不正确。 (6) 为防止作业时对仪器的碰动及脚架自身下沉时对仪器测角精度的影响,在地面打入三个顶面有凹形、长15cm的钢桩,将脚架置于钢桩上面,以提高仪器在测角过程中的稳定性及测角精度。 (7) 洞内外温度、湿度相差很大,为使仪器内部温度与外界温度充分一致,仪器开箱30分钟后方可进行观测。测距时应防止强灯光直接射入照准头,应经常拭净镜头及反射镜上的水雾。 (8) 导线向前延伸时必须符合原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控制点确保无误后方可进行。每次观测采用的仪器、设备、观测方法、观测精度指标、观测条件、平差方法均相同。 (9) 当导线边长短于400m时,应在测回间采用仪器多次重新置中,采用两次照准,两次读数,减少对中误差的影响,保证测角精度。 (10) 为较大程度消除仪器照准部旋转时可能产生的仪器底部带动误差对测角的影响,测角时,应按总测回数的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分别观测导线的左角和右角。第4章 贯通测量平面贯通测量,在进洞口隧道到出洞口隧道导线边采用坐标法测定贯通点坐标,并归算到隧道和结构的断面及中线上,求得横向贯通误差和纵向贯通误差进行评定。误差评定见误差限差表。高程贯通测量,用水准仪从进洞口到出洞口测定贯通点的高程,其互差即为竖向贯通误差,误差评定见误差限差表。 隧道贯通后,进洞口导线由支导线经与另一端出洞口基线边联测变成了附合导线,支水准变成了附合水准,当闭合差不超过限差规定时,进行平差计算。 按导线点平差后的坐标值调整线路中线点,调整后再进行中线点的检测,高程应用平差后的成果。 隧道贯通后导线平差的新成果作为净空测量、调整中线、测设铺轨基标及进行变形监测的起始数据。在施工测量全过程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优质服务”的原则,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为确保本工程质量、工期,将实行目标管理,确保测量全过程严格按照测量规范、规程的技术规定及方案实施,及时进行复测,确保测量工作万无一失。城市地下铁道平面与高程贯通误差限差见下表: 项目误差地面控制测量联系测量洞内控制测量总贯通误差横向贯通误差25mm15mm30mm50mm竖向贯通误差15mm9mm15mm25mm贯通误差的估算(1) 平面控制贯通误差按下式计算: 式中:-由于测角误差影响所产生在贯通面上的横向中误差(mm); -由于测边误差影响所产生在贯通面上的横向中误差(mm); (2) 高程贯通误差的估算方法水准测量:受洞外和洞内高程控制测量误差影响,在贯通面上产生的高程中误差按下式计算:式中:L-洞外或洞内两开挖洞口间高程路线长度(km);-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m); (3) 测量精度要求施工控制测量精度要求详见下表: 施工控制测量精度及验收规范对照表序号测 量 项 目规范要求测量精度1洞外导线边相对中误差1/200001/200002洞内导线基边相对中误差1/100001/100003洞内贯通横向中误差50mm10mm4洞内高程贯通中误差25mm10mm5净宽度不小于设计不小于设计6净高度不小于设计不小于设计第5章 竣工测量 竣工测量采用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图式等应与原施工测量相同。竣工测量时,对于施工中无变动的项目应采用调查和检测的方法,对于已变更施工设计的项目应按实际位置进行竣工测量。竣工测量的基本方法和精度要求应与施工测量相同。区间线路结构净空横断面的竣工测量应以铺轨基线为起始数据,直线段每隔10m,曲线段每隔5 m测量一个净空横断面。隧道断面结构变化处或变坡处均应加测净空横断面。第6章 施工测量管理6.1施工测量管理制度(1)所有测量仪器必须经过法定的检测机构检测、标定方能使用。(2)坚持测量双检制。(3)现场控制桩,由技术部门接收、使用、保管。(4)交桩要逐点查看,双方在交接记录上详细说明控制桩的当前情况及存在问题和处理意见,并进行签认,之后由总工程师组织技术人员复核,误差超限的,及时与业主联系落实。(5)施工中必须定期对控制桩复测,避免累计误差。(6)所有测量数据在测前、测中、测后分三次复核检查,确保测量无误、测量资料要求清晰、真实、完整、并妥善保管。内业资料二人独立计算,相互核对。测量仪器定期检定。6.2测量人员安全保证措施(1)施工现场按规定设置安全防护措施,测量人员进入施工现场要按规定使用安全防护用品。(2)工地所有设备,必须定期保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及完备的安全装备。特殊工种人员要持证上岗,禁止无证操作,无证驾驶。(3)支架、脚手架必须严格按审定的施工方案搭设,节点、支撑必须牢固可靠。(4)测量人员高空作业要设置安全网,并正确佩带安全绳和保险带。6.3测量技术保证措施由于工程工期的限制以及本工程施工工艺特点,主体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长春市宽城区招聘专职消防员考试真题2024
- 宝鸡高新区招聘幼儿园教职工考试真题2024
- 皇子考试题及答案
- 段考试题及答案
- 中华武术知到智慧树答案
- 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培训试题库(含答案)
- 食品安全管理员考试题库及答案大全
- 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知到智慧树答案
- 2025年度农产品销售合同签订与质量追溯流程框图
- 2025版外立面装饰材料研发与采购合同
- 项目城市轨道交通风险管理与安全评估刘连珂
- 道路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知识培训
- AI在护理查房中的应用
- 证券行业智能化投资组合管理方案
- 银行员工消保知识培训
- 地理与劳动教育
-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初中数学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教案(2024秋)
- 人教版(2025新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七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厂房消防应急预案
- 景区开发政府战略框架协议书(2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