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灾害调查规范第4部分:滨海湿地退化调查征求意见稿.doc_第1页
海洋灾害调查规范第4部分:滨海湿地退化调查征求意见稿.doc_第2页
海洋灾害调查规范第4部分:滨海湿地退化调查征求意见稿.doc_第3页
海洋灾害调查规范第4部分:滨海湿地退化调查征求意见稿.doc_第4页
海洋灾害调查规范第4部分:滨海湿地退化调查征求意见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 ICS A 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 HY/T 200 海洋灾害调查规范 第 4 部分:滨海湿地退化调查 Specifications for marine disaster investigation Part 4: coastal wetland degradation investigation (征求意见稿) 200-发布200-实施 国家海洋局 发布 目 次 前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与定义1 4 调查范围2 5 一般规定2 5.1 技术设计2 5.2 调查前期工作准备2 5.3 调查的基本要求2 5.4 仪器的基本要求2 5.5 资料整理的基本要求2 5.6 调查成果3 6 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3 6.1 调查方法3 6.2 资料收集 3 6.3 湿地退化背景材料调访4 6.4 滨海湿地退化遥感调查4 6.5 滨海湿地类型与面积调查4 6.6 滨海湿地气候调查5 6.7 滨海湿地水文调查 5 6.8 湿地土壤调查 5 6.9 滨海湿地退化基本环境要素调查与监测 5 6.10 滨海湿地植被调查.6 6.11 野生动物调查.7 6.12 滨海湿地演替过程调查.9 6.13 湿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调查.9 7 调查仪器.10 8 室内分析.11 9 成果.11 9.1 专题图件.11 9.2 滨海湿地退化调查报告编写.11 10 资料整编与汇交.11 10.1 原始资料整理 11 10.2 成果资料整编11 10.3 资料汇交12 附录 A 图件编绘要求.14 附录 B 滨海湿地退化调查报告内容与格式.15 附录 C 滨海湿地分类.17 附录 D 监测断面记录表.18 附录 E 水鸟调查记录表.19 附录 F 水鸟迁徙情况记录表.20 附录 G 滨海湿地兽类调查记录表.21 附录 H 滨海湿地两栖、爬行类调查记录表.22 附录 I 土壤全盐、PH 值、养分分析结果表 23 附录 J 湿地污染物质分析表.24 附录 K 纸质资料封面格式.25 附录 L 电子载体标识格式.26 附录 M 元数据记录格式.27 参考文献:.29 前 言 本部分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C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D、附录 E、附录 F、附录 G、附录 H、附录 I、附录 J、附录 K、附录 L、附录 M 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 908 专项办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是:908 专项办、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海洋灾害调查规范海洋灾害调查规范 第第 4 部分:滨海湿地退化调查部分:滨海湿地退化调查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滨海湿地退化调查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海岸带地区滨海湿地退化调查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 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适用于本规程。 GB/T 20481 气象干旱等级 GB/T 12763.1 海洋调查规范 第1部分 总则 GB/T 12763.4 海洋调查规范 第4部分 海水化学要素调查 GB/T 12763.6 海洋调查规范 第6部分 海洋生物调查 GB/T 12763.8 海洋调查规范 第8部分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Y/T 080 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HY/T 081 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HY/T 082 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HY/T 083 海草床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适用于HY/Txxxx 的本部分。 3.1 滨海湿地(coastal wetland) 指低潮时水深浅于6m的水域及其沿岸浸湿地带,包括水深不超过6m的永久性水域、潮间 带(或洪泛地带)和沿海低地等。 3.2 湿地退化(wetland degradation)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致使湿地的一种或多种功能减弱、受损或破坏。本规范中湿 地退化主要包括湿地面积缩小、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生态系统逆向演替等一系 列现象和过程。 4 调查范围 滨海湿地调查范围为:垂直海岸线向陆延伸 5km 范围内的受海水影响的过饱和低地至水 深 6m 以浅的浅海水域。在某些岸段,为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可适当向陆延伸。 5 一般规定 5.1 技术设计 5.1.1 设计原则 调查工作开始前,应进行技术方案设计。 根据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遵循有限目标、经济效能、技术先进性与现实条件可能性相 结合,并能与历史上调查计划相衔接的原则。 5.1.2 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a) 任务的目的与要求; b) 设计的依据,除任务书要求外,还应包括调查区及邻近区域的自然环境基本特征等; c) 调查仪器、调查比例尺与测线、测网布设,工作量与基本方法等; d) 技术要求与措施; e) 外、内业安排及进度计划; f) 预期成果与调查报告内容; g) 课题(项目)人员组成、分工与协作; ) 经费概算。 调查技术的编制责任、报批等按 GB/T 12763.1 的相关规定执行。 5. 调查前期工作准备 收集与分析滨海湿地调查区域已有的水文气象、生物、化学、开发利用现状等相关资料。 5.3 调查的基本要求 调查的基本要求包括: )调查中应尽量采用多项目的综合调查; )根据调查的目的、任务和成图比例尺要求,布设相应的调查站位、调查断面进行调 查; )同一调查区域的现场调查,调查站位、调查断面应统一; e)调查的比例尺应满足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一般可按 15 万进行。 5.4 仪器的基本要求 所有现场调查、测试、分析过程中使用的调查一起、设备必须由授权检定机构进行检定、 校准,并在有效检定期内使用;无授权检定机构的,由持有单位按期进行自检。 5.5 资料整理的基本要求 资料整理的基本要求包括: )资料分析、计算应有责任制度,各项分析、计算结果均应有分析(计算者) 、校核 这、负责人签名; )分析、计算的成果报表按 GB/12763.1 和本标准的相关规定执行; )成果图件编绘应由图名、比例尺、经纬度坐标、主要地物、图例、图的编号和必要 的说明,责任表等。责任表包括编图单位、编图者、技术负责人以及资料来源、编绘和日期 等。 5.6 调查成果 5.6.1 原始记录与调查数据表 包括样品、现场描述记录、导航定位记录、模拟记录、数字记录及各种记录表、薄等。 5.6.2 图件 对调查获取的资料经室内处理、分析与计算,按成图比例尺要求,编绘滨海湿地退化调 查各要素的相关图件。相关图件应根据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编绘,一般可包括滨海湿地类型 分布图、各种断面调查的断面图、专题图等,图件编绘要求见附录 A。 5.6.3 调查报告 根据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滨海湿地调查报告编写内容和编写格式见附录 B。具体内容 可根据具体调查项目和要求适当增减。 6 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 6.1 调查方法 滨海湿地退化调查方法以遥感解译和地面调查为主体,充分利用 RS、GPS、GIS 等新技 术,结合相关的调查区域的历史资料,调查研究滨海湿地退化过程和退化现象。 6.2 资料收集 主要内容包括: a)滨海湿地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资料; b)地形图和海岸带有关图集; c)土地利用现状图; d)不同时段植被图(综合农业区划、海岸带与海岛调查等) ; e)土壤志以及相关图件(类型、质地、养分等) ; f)湿地退化相关的灾害资料,如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资料; g)湿地开发利用现状与规划; h) 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开发规划; i)现有林业调查资料; j)滨海湿地生态环境资料; k)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料; l)地质、地貌、水文、农业、水产养殖、盐业利用、水利、交通等资料; m)气象台(站)气象资料和农业气候区划等资料。 6.3 湿地退化背景材料调访 湿地退化背景材料包括下列内容: a)影响滨海湿地退化的自然因素:包括海岸侵蚀(包括湿地蚀退、滩面蚀低等) ,风暴 潮灾、海水入侵、海面上升、洪涝、干旱、盐碱化、沙化、风霜冻害、外来生物入侵病虫害、 火灾、入海河流径流量变化及河流改道等,并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和其它海洋灾害相关资料进 行。 b)影响滨海湿地退化的人为因素:包括围垦面积、类型,生物资源利用方式、污染类 型、人类干扰活动等。 6.4 滨海湿地退化遥感调查 a)调查中应充分采用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图像(或数据)解译提取和分析反映调查区 内滨海湿地退化特征的各种信息,编制相应的遥感解译图件,以便于地面调查使用。 b)动态研究滨海湿地退化,宜使用多分辨、多时相的遥感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c)遥感信息源的选用包括卫星遥感资料、航空遥感资料。卫星遥感信息源包括: TMETM 图像、SPOT 图像、中巴资源卫星图像以及其它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图像。航空遥感 图像主要用于重点区段遥感解译或重要环境问题的调查研究,一般可选用黑白航片、彩红外 航片以及天然彩色航片。 d)遥感解译工作一般按工作准备、建立解译标志、编制遥感影像图、室内解译及野外 验证五个阶段进行,具体工作程序与工作方法可参照海岛海岸带卫星遥感调查规范 ()及海岛海岸带航空遥感调查规范 ()执行。 e)解译内容一般应包括: 1)滨海湿地类型、面积及分布范围; 2)滨海湿地植被类型及分布范围; 3)滨海湿地土地利用状况; 4)滨海湿地景观结构及分布特征。 6.5 滨海湿地类型与面积调查 a)充分利用遥感解译成果,结合调查区域地形图、植被图、开发利用现状图和其它专 题图件等资料,通过野外调查和验证,获取调查区的滨海湿地类型、面积及分布范围(滨海 湿地类型见附录 C) ; b)湿地类型和面积变化可以通过不同年度之间的调查或多时相遥感解译成果通过对比 分析获取,一般间隔时间 5-10 年。对于受人为改造作用较大的滨海湿地调查区域,可以以 1 年的间隔进行湿地类型和面积变化监测和分析; c)滨海湿地面积退化以退化率来表示,即减少的面积占原始面积的百分比,按公式(1) 计算: (1)%100/ )( SSSe 式中: 一湿地退化速率; e 一湿地现有面积; S 一湿地原始面积。 S 湿地面积退化等级划分标准见表 1。 表 1 滨海湿地面积退化评价分级表 e5%5%15%15%25%25%35%35% 指标等级完整较完整一般退化退化严重退化 6.6 滨海湿地气候调查 以收集滨海湿地调查区及邻近区域的气候资料为主,包括从气象台(站)、有关农业气 候区划等资料中收集调查湿地气候环境资料。调查的主要项目包括:年平均气温、10 年积温、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日照时数、年蒸发量等。综合分析气候对滨海湿地的影响, 并参照 GB/T 20481-2006 的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对调查区域干旱等级进行分析评价。 6.7 滨海湿地水文调查 以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等方法综合进行,调查内容包括: a) 湿地水体水质特征:pH 值、透明度、溶解性固体总量、平均水位; b) 地表积水性质、积水深度、积水时间(日)、泥炭厚度、潜水位、面积; c) 近海水文特征:潮汐类型、平均高潮位、平均低潮位。 其中,湿地水体水质特征调查可结合本规范第 6.9 节综合进行。 6.8 湿地土壤调查 以收集资料或野外土壤剖面调查的形式调查湿地土壤类型及其环境质量。湿地土壤类型 主要包括:沼泽土、草甸土、白浆土、盐土、碱土、泥炭土、水稻土(水稻田)等。土壤调查 可结合本规范第 6.9 节综合进行。土壤的采样方法、样品制备、分析方法和质量评价可参照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 6.9 滨海湿地退化基本环境要素调查与监测 6.9.1 断面布设 a)布设原则 本标准规定的监测断面布设原则如下: 1) 断面一般应垂直海岸布设; 2)断面应覆盖调查区域,并布设均匀; 3)尽可能地沿用历史断面,便于纵向比较; 4)重点区域(如河口、污染源、栖息地、人为干扰较强区域等)应加密布站; 5)陆地、潮间带及浅海水域滨海湿地的断面应相互衔接; 6)断面一经确定,不应轻易更改,不同监测航次的监测断面及监测站位应保持不变。 b)布设方法 本标准规定的监测站位布设方法如下: 1) 断面布设数量根据调查的滨海湿地面积而定。一般地,调查区域监测断面不少于 5 个,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断面; 2)除特殊需要(因地形、水深和监测目标所限制)外,所有断面应在调查区域内均匀布设; 3)一般地,每个断面的调查站位不少于 3 个,可根据断面长度适当增加调查站位。 6.9.2 采样层次及采样方法 本标准规定采样层次及采样方法如下: 1) 采集水样。当水深小于 1m 时,采集表层水样;当水深大于 1m 小于 3m 时,采集 表层和底层水样;当水深大于 3m 时,采集表、中、底三层水样;采样方法见 GB/T 12763.4; 2)采集表层沉积物样,采样方法见 GB/T 12763.8; 3)采集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样,采样方法见 GB/T 12763.6。 6.9.3 监测内容 常规的滨海湿地监测内容、监测频次及其它要求参照HY/T 080、HY/T 081、HY/T 082和 HY/T 083执行,各调查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监测项目进行适当增减。 6.10 滨海湿地植被调查 6.10.1 植被的面积与分布调查 利用卫星影像、航空相片、地形图等资料,结合野外勘察,监测滨海湿地植被每年的面 积和分布情况,并在滨海湿地平面图上加以标识。 6.10.2 植被物种调查 a)调查地点: 1)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未受或少受人为干扰的地点进行调查; 2)一般按垂直海岸方向,沿着地形、水分和盐度梯度变化的方向进行; 3) 可以根据植被面积的大小和生境的复杂程度适当确定调查线路的数量; 4) 目标植物的调查,应根据其生活习性和生态类型选择调查地点; 5) 除因特殊需要,植被调查线路应与滨海湿地基本环境要素调查断面一致。 b)调查方法: 1) 在选择的调查区域内,调查所有植物种类; 2) 对于已有植物种类资料记载的调查区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料进行野外核实,并 通过补充调查加以完善; 3)野外能够准确鉴别的物种,记录该种及其分布和资源特点。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采 集标本。野外不能准确鉴定的,必须采集典型标本,详细登记野外记录签,待回到室内利用 工具书准确鉴定,必要时应送其他专家共同鉴定。 6.10.3 植被类型调查 植被类型调查包括: a)已有植被类型调查资料的滨海湿地调查区域,充分利用现有资料,进行野外核实, 确定现有植被类型; b)有卫星影像、航空相片资料的滨海湿地调查区域,通过判读解译,结合地形图和野 外调查,确定植被类型; c)无上述资料的湿地,要进行野外调查,确定植被类型。 6.10.4 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植物群落调查方法包括: a)群落样地设置 1)样地最小面积的确定:依据森林、灌丛、草原、群落复杂程度、地形复杂程度等来 确定样地的最小面积。一般地,草地植被群落样地为 1m1m;灌丛群落样地为 5m5m;高 大乔木样地为 10m10m。 2)样地数目:根据湿地面积大小和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来确定样地数目。 样地布局:利用卫星影像、航空相片、地形图或野外初步勘察资料,根据生境和群落外 貌的主要差异,将整个湿地植被划分为不同的植被单元。在每一个植被单元内,沿着某一主 要生境因子(如水位、地形等)梯度变化的方向确定各类典型样地调查。 3)调查内容包括:植被种属、盖度、密度、频度、优势度、高度,植被利用和破坏情 况等,并填写断面记录表(见附录 D) 。 6.10.5 植被利用和破坏情况 以现有资料为主,充分搜集以往研究成果、文献,结合当年的访问、调查,了解滨海湿 地植被利用和受破坏情况。 6.10.6 物候期选择 调查时要选择植物开花或结实的时期,分不同季节进行调查,以获得全面而准确的资料 和典型的标本。由于全国各地气候差异悬殊,各调查地区应根据本地气候和植物生长发育特 点具体确定最佳调查时期。 6.11 野生动物调查 6.11.1 鸟类调查 a)在查阅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确定文献记载的现有鸟类的数量; b)现场调查方法采用直接计数法,监测时以步行为主,在比较开阔、生境均匀的大范 围区域可借助汽车、船只进行调查,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开展航调; 注:直接计数法是通过直接计数而得到调查区域中鸟类绝对数量的调查方法,适用于 越冬水鸟及调查区域较小、便于计数的繁殖群体的数量统计。 c)各调查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鸟类监测的主要对象; d)记录对象:以记录动物实体为主,在繁殖季节还可记录鸟巢数,再转换成种群数量 (一般每一鸟巢应视为一对鸟) e) 计数可借助于单筒或双筒望远镜进行,如果群体数量极大,或群体处于飞行、取食、 行走等运动状态时,可以 5、10、20、50、100 等为计数单元来估计群体的数量(数据记录 列入附录 E) ; f)春、秋季候鸟迁徙情况的监测以种类调查为主,记录鸟类迁来时间、高峰期、居留 型、居留期、停歇时间、迁离时间以及主要停留(歇)地等(数据记录列入附录 F) ; g)在群体繁殖密度很高的或难于进行直接计数的地区可采用样方法,即通过随机取样 来估计水鸟种群的数量。样方大小一般不小于 20m20m;同一调查区域的样方数量应不低 于 8 个。 6.11.2 兽类调查 a)兽类以调查现有种类为主,可采用野外踏查、走访和利用近期的野生动物调查资料 相结合的方法,记录到种和亚种; b)依据看到的动物实体或痕迹进行估测,在调查现场换算成个体数量; c)数量状况可采用常见、可见、罕见三个等级进行估测(数据记录列入附录 G 中) 。 6.11.3 两栖、爬行动物调查 a)两栖、爬行动物以调查现有种类为主,可采用野外踏查、走访和利用近期的野生动 物调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记录到种和亚种; b)依据看到的动物实体或痕迹进行估测,在调查现场换算成个体数量; c)数量状况可采用常见、可见、罕见三个等级进行估测。 d)野外调查可采用样方法。即通过计数在设定的样方中所见到的动物实体,然后通过 频度分析来推算动物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适用于那些难于连续行走的地区) ; e)样方应尽可能设置为方形、圆形或矩形等规则几何图形,样方面积不小于 100m100m(数据记录列入附录 H) ; f)对白天不易被发现的两栖、爬行动物,应在夜间进行监测。 6.11.4 野生动物调查频次 野生动物的监测应按以下频率进行: a)鸟类数量监测分繁殖季和越冬季两次进行。繁殖季一般为每年的 5 月7 月,越冬季 为 12 月至翌年 2 月。各地应根据本地的物候特点确定最佳监测时间,其原则是: 1) 监测时间应选择监测区域内的水鸟种类和数量均保持相对稳定的时期; 2 ) 监测应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般 3 d5 d,面积较大者可适当延长至一周以上,但一 般以不超过两周为宜),以减少重复记录。迁徙情况监测主要在春、秋鸟类迁徙季节进行。 b)兽类监测主要在冬季,与冬季鸟类监测同时进行。在繁殖季节对鸟类进行数量监测 时,也应兼顾对兽类的监测; c)两栖和爬行类监测时间为夏季和秋季入蛰前,应尽量与鸟类繁殖季节的监测时间相 吻合。 d)其他规定 监测频率和时间一经确定,应保持不变,以利年际间数据比较。 6.12 滨海湿地演替过程调查 6.12.1 全新世以来的滨海湿地演替 可以通过资料收集或者调查区的具有代表性的柱状样通过高分辨率沉积地层层序的试验 分析进行。 当采集柱状样时,柱状样一般应穿透全新世最大海侵地层。对采集的柱状样,可以通过 粒度、放射性测年、矿物分析、古生物分析、地球化学分析等多种手段综合进行,以获取全 新世最大海侵以来的湿地演替过程和演替规律。 6.12.2 现代滨海湿地演替 以收集资料为主,同时在湿地退化调查断面布设的基础上进行现代滨海湿地演替观测。 通过断面观测不同类型湿地环境特征,不同湿地本身的生态特征类型,湿地之间的空间分布 关系,植物群落特征与演替规律,湿地分布的空间序列等推断湿地现代演替规律,来揭示湿 地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的演替过程和演替方向。 6.13 湿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调查 以实地调查和资料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了解湿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重点查清对湿 地产生影响的因子、作用时间、作用方式、作用强度等。对滨海湿地调查区域的开发利用和 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湿地开发对湿地的影响程度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表 2 湿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调查内容 调查项目调查指标调查方法引用标准 网箱养殖(个体网) 浮筏养殖(ha) 滩涂养殖(ha) 海水增养殖种类及 规模 底播增殖(ha) 社会调查、资料收集 旅游项目 游客人数(万人)滨海旅游 旅游收入(万元) 社会调查、资料收集 围填海总面积(hm2) 沿岸工程 建港筑坝等建设项目分布、规模 社会调查、资料收集 工业污水:污水处理率(%) 、污水达标排 放率(%) 、年排放总量(t) 、排污口数量 (个) 生活污水:污水处理率(%) 、年排放总量 (t) 、排污口数量(个) 污染物排放 污染事故:污染事故数量(次) 、主要污 染物泄漏量(t)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社会调查、资料收集 鱼、虾、蟹、贝类等捕捞量 渔业捕捞 渔港分布、船只数量、功率总数(kw) 社会调查、资料收集 采砂总量(104m3) 、采砂沿岸海域/陆地 面积(km2) 采砂 沿岸开矿占地面积(km2) 社会调查、资料收集 保护现状 保护区性质、级别、保护区面积、主要保 护对象、采取的湿地保护行动(包括规章 条例的制定与实施)的起止时间、主要目 的、主要措施及主要成果 社会调查、资料收集 7 调查仪器 调查仪器包括: a) 定位,采用 DGPS 定位系统,定位准确度优于 3m; b) PH 计、盐度计、卷尺、绳子或线、高倍望远镜、计数器、土壤采样设备等; 8 室内分析 室内分析内容包括: a)土壤盐度、养分、有机质、PH值等(见附录I) ; b)污染物质分析(见附录J) ; c)生物标本处理与鉴定; d)粒度分析、矿物分析、古生物分析和放射性测年,分析方法参照GB/T 12763.8执行; e)遥感图像解译与信息提取。 9 成果 9.1 专题图件 专题图件包括: a) 滨海湿地类型分布图; b) 断面监测图。 9.2 滨海湿地退化调查报告编写 按本规范的第5.6.3的要求编写滨海湿地退化调查报告。 10 资料整编与汇交 10.1 原始资料整理 10.1.1 原始资料整理内容 将原始调查、现场记录、分析测试等原始记录资料进行整理装订,形成规范的原始资料 档案;并对原始电子文件进行整理标识。原始资料包括调查实施计划、调查报告、导航定位 记录、站位描述表、各种现场记录、分析测试鉴定等记录表,图象或图片及文字说明、数据 磁盘等。 10.1.2 原始资料整理方法 原始资料整理方法如下: a) 原始资料保留原始介质形式和记录格式; b) 纸质材料加装统一格式的封面,封面格式见附录 K;电子载体资料在载体上加统一格 式的标识,格式见附录 L,并对每个电子文件的内容、资料记录格式进行说明; c) 编制原始资料清单目录。 10.2 成果资料整编 10.2.1 资料整编内容 将原始测试分析报表或电子数据按照资料内容分类整理,并按照统一资料记录格式整编 成电子文件。整编的资料包括海岸带调查获取的资料。 10.2.2 资料格式要求 资料格式要求如下: a) 各类资料按照各章节设计的记录格式进行整编。 b) 对于未规定整编格式的资料,可自行根据资料特点设计格式,格式中必须包含调查 时间、站号、经纬度、样品类型等基本数据,并附资料记录格式说明。 10.2.3 资料质量要求 资料质量要求如下: a) 整编资料采用光盘、软盘存储; b)光盘、软盘中要有资料文件目录和说明; c) 资料光盘、软盘封面按照附录 L 进行标识。 10.2.4 整编资料元数据提取 要对整编后的数据文件提取相应的元数据。 a) 元数据提取内容 主要包括:项目名称(总项目、专题、子项目)和编号、资料名称,资料覆盖区域范围、 资料时间范围,调查航次、采样设备和方法、分析测试及鉴定等的仪器名称和精度,资料要 素名称、数据量(站数、记录数) 、资料质量评价,调查单位、测试分析单位,有关资料分 析、处理负责人,通讯地址、联系电话、邮编等,元数据对应的数据文件名称和存储位置 (电子载体名称/编号、文件目录等) 。 b) 元数据格式 元数据按本规程附录 M 元数据记录格式。 c) 元数据存放 每一航次的每种记录格式文件提取一条元数据,所有元数据形成一个元数据文件,采用 ASCII 码的 txt 文本文件格式,打印并以光盘或软盘存储,在存储载体上加注“xxx 元数据” 标志。 10.3 资料汇交 10.3.1 汇交内容 汇交内容包括: a)任务书、合同书或委托书; b)课题论证报告、技术设计、方案报告及其审批意见; c)课题调查实施计划、站位表、测线布设图等; d)整理后的原始资料:包括现场调查、实验、测试分析等原始记录; e)整编资料:包括计算、分析整理的成果数据及说明,各种成果图表、采样站位分布 图和成果图件(包括底图) 、照片及文字说明; f)调查报告; g)专题总结报告; h)调查、研究报告及成果鉴定、审议书; i)元数据; j)资料质量评价报告; k)资料审核验收报告; l)资料整理和整编记录; m)资料清单。 10.3.2 汇交形式 a)原始资料汇交复制件或复印件; b)整编资料汇交整编资料光盘或软盘和相同内容的打印件; c)研究报告同时汇交打印件和相同内容的电子文件光盘或软盘; d)图件成果按照图件成果格式要求汇交。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图件编绘要求 A.1 坐标系统 坐标系一般采用WGS-84世界大地坐标系,也可根据需要采用其它坐标系统。 A.2 高程基准和深度基准 高程基准一般采用1895国家高程基准,深度基准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或者当地平均海平面。 A.3 投影 一般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也可根据需要采用其它需要的投影。 A.4 分幅 一般采用国际统一分幅,也可根据需要采用自由分幅。 A.5 图式 基础地理信息图式应满足 GB/T20257.3 和 GB12317 要求。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滨海湿地退化调查报告内容与格式 B.1、文本格式 B.1.1 文本规格 文本外形尺寸为A4(210mm297mm)。 B.1.2 封面格式 第一行书写:省(直辖市、自治区)(一号宋体、加黑,居中); 第二行书写:滨海湿地退化调查报告(一号宋体、加黑,居中); 第三行书写:报告编制单位全称(三号宋体、加黑,居中); 第四行书写:年月(小三号宋体、加黑,居中); 第五行书写:中国,空一格,(编制单位所在地名)(整行内容四号宋体、加黑,居中); 以上各行间距应适宜,保持整个封面美观。 B.1.3 封里一内容 封里一中应分行写明: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全称(加盖公章);项目负责人、技术总负责人、分项 目负责人和主要参加人员姓名;报告书编制单位全称(加盖公章);编制人、审核人姓名;编制单位 地址;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内容。 B.2、滨海湿地退化调查报告编写大纲 滨海湿地退化调查报告编写大纲内容包括: 1 前言 包括任务来源、调查实施单位、调查时间、方法、程序、工作量、主要成果等的简要说明; 2 滨海湿地环境状况; 2.1 地质地貌; 2.2 气候; 2.3 水文; 2.4 土壤; 2.5 野生动植物; 2.6 自然灾害 2.7 社会环境 3 主要滨海湿地类型; 3.1 湿地分类; 3.2 各类湿地特征; 4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 5 滨海湿地演变规律; 6 滨海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7 滨海湿地退化原因及退化评价; 8.1 湿地退化原因分析; 8.2 湿地退化现状; 9 滨海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结论与建议 附图和附表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滨海湿地分类 表C 滨海湿地分类 代码类型含义说明 近 海 及 海 岸 湿 地低潮时水深 6m 以内的海域及其沿岸受海水影响的地带。 1浅海水域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m 的永久水域,植被盖度30,包括海湾、海峡。 2潮下水生层海洋低潮线以下,植被盖度30,包括海草层、海洋草地。 3珊瑚礁由珊瑚聚集生长而成的湿地。包括珊瑚岛及其有珊瑚生长的海域。 4岩石性海岸底部基质 75以上是岩石,盖度30的植被覆盖的硬质海岸,包括岩石性沿海 岛屿、海岩峭壁。本次调查指低潮水线至高潮浪花所及地带。 5砂质海岸潮间植被盖度30,底质以砂、砾石为主。 6粉砂淤泥质海岸植被盖度30,底质以淤泥为主。 7滨岸沼泽植被盖度30的盐沼。 8红树林沼泽以红树植物群落为主的潮间沼泽。 9海岸泻湖海岸带范围内的咸、淡水泻湖。 10河口水域从近口段的潮区界(潮差为零)至口外海滨段的淡水舌锋缘之间的永久性水域。 11三角洲湿地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育而成的低冲积平原。 人 工 湿 地 1水库为灌溉、水电、防洪等目的而建造的人工蓄水设施。 2养殖池塘 3水田 4盐田 注:上述滨海湿地类型为我国滨海湿地大类的划分。各滨海湿地大类内的具体滨海湿地类型可根 据滨海湿地的地貌类型、沉积物类型和植被类型等进一步细化。 附录 D (资料性附录) 监测断面记录表 断面号地点 经度经度 断面位置 起始 点纬度 终点 纬度 经度样方(样 品)号 取样地 点纬度 地貌 微地形 地貌 海拔(m)坡度() 种类 植物 多度 总盖度(%) 种类 动物 丰度 土壤色、味,定名取样深度(m) 土地利用 景观特点 水文特征 干、微湿、饱和、积水(深度)等 污染状况 海洋灾害 附录 E (资料性附录) 水鸟调查记录表 滨海湿地名称 编号 调查地点 地理坐标 N E 海拔高度 米 湿地面积 公顷 天气状况 调查日期起 年 月 日止 年 月 日 第 页 序号中文名拉丁名保护等级种群数量居留型小生境备注 注 1:调查日期指在该湿地进行野外工作的实际持续时间。 注 2:序号按分类学上的目、科顺序进行编号。 填表者 校对者 附录 F (资料性附录) 水鸟迁徙情况记录表 滨海湿地名称 编号 调查地点 地理坐标 N E 海拔高度 米 湿地面积 公顷 天气状况 调查日期起 年 月 日止 年 月 日 第 页 序号中文名拉丁名居留型 迁来时间 高峰期迁离时间停歇时间居留期备注 注 1:调查日期指在该湿地进行野外工作的实际持续时间。 注 2:序号按分类学上的目、科顺序进行编号。 填表者 校对者 附录 G (资料性附录) 滨海湿地兽类调查记录表 滨海湿地名称 编号 调查地点 地理坐标 N E 海拔高度 米 湿地面积 公顷 天气状况 调查日期起 年 月 日止 年 月 日 第 页 序号中文名拉丁名保护等级数量小生境调查方法备注 注 1:调查日期指在该湿地进行野外工作的实际持续时间。 注 2:数量状况以常见、可见、罕见三个等级表示。 注 3:序号按分类学上的目、科顺序进行编号。 填表者_校对者_审核者_ 附录 H (资料性附录) 滨海湿地两栖、爬行类调查记录表 滨海湿地名称 编号 调查地点 地理坐标 N E 海拔高度 米 湿地面积 公顷 天气状况 调查日期起 年 月 日止 年 月 日 第 页 序号中文名拉丁名保护等级数量小生境调查方法备注 注 1:调查日期指在该湿地进行野外工作的实际持续时间。 注 2:数量状况以常见、可见、罕见三个等级表示。 注 3:序号按分类学上的目、科顺序进行编号。 填表者_校对者_审核者_ 附录 I (资料性附录) 土壤全盐、PH 值、养分分析结果表 样 品 号 采 样 地 点 采 样 时 间 采样 深度 (cm) 全 盐 PH 值 有机质 () 全氮 () 全磷 P2O5 () 全钾 K2O 备 注 附录 J (资料性附录) 湿地污染物质分析表 (包括水质和沉积物) 样 品 号 采 样 地 点 采 样 时 间 采样 深度 (cm) 油 类 COD总 汞 铜镉铅锌有机 氯农 药 硫 化 物 备注 附录 K (资料性附录) 纸质资料封面格式 密级: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资料名称:(如:滨海湿地退化调查记录表) 调查/分析测试单位: 调查内容: 调查时间: 调查航次: 调查船: 调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