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区2019届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11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1页
广西地区2019届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11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2页
广西地区2019届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11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3页
广西地区2019届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11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4页
广西地区2019届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11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七年级(上册)(一)论语六则(论语)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常,常常)(愉快,高兴)(2)人不知而不愠(怨恨)(3)温故而知新(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理解、领会)(4)可以为师矣(做)(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惘”,迷惑)(疑惑)(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7)择其善者而从之(采纳,听从)(8)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成就,意即有所成就)(疑惑)(9)不逾矩(超越法度)2【A层级】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A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B可以为师矣/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曹刿论战)D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解析: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B.做;C.可以凭借;D.构成“不亦乎”,表示反问。)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它比不上喜爱它,喜爱它比不上以它为乐。(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疑惑,五十岁知道由天主宰的命运,六十岁可以听出话里隐而未露的意思,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不超越法度。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孔子之所以强调“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性,是因为他认为在复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新知识、新体会、新发现的人可以做老师。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明学习要谦虚,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C“四十而不惑”,说明人在成年后就不会感到困惑。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要辩证地对待学与思之间的关系。5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则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述你的观点及理由。示例:我认为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而对一些经典好文章就要边读边思考,认真品味,这样才能学有所获。(2018铜仁改编)【甲】见【课文在线】【乙】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领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必有我师焉师:师兄B三十而立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C既加冠既:已经D援疑质理援:引、提出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其不善者而改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B益慕圣贤之道/过惠子之墓(郢人)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卒获有所闻D可以为师矣/俯身倾耳以请(解析:A.他们,他们的/大概,表示推测;B.均为助词,的;C.通“又”/表所属;D.凭借/用来,表目的。)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做老师了。(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文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文中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乙】文作者是明初文学家宋濂,他家贫嗜学,乐以忘忧。B【甲】文认为一个人应当立志勤奋学习,提出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式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乙】文表现了作者求学的坚定与诚恳,突出他求学的艰难。在求学意志和求学态度上,两文是相同的。C【甲】文采用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练,含意深远。【乙】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循循善诱,体现了真挚诚恳的感情。D“天命”指上天的意旨。“耳顺”通常指听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因此“加冠”表示年已二十。“生”是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解析:A.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是学记)。(二)期行(刘义庆)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则是无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太丘舍去/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C相委而去/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D元方入门不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解析:A.判断动词,就是/指示代词,这,这样;B.舍弃;C.离开;D.回头看/拜访。)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待君久不至,已去。(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到,已经离开了。(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您正午没有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不讲礼貌。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甲】见【课文在线】【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选自魏文侯书资治通鉴)【注释】魏文侯:(?前396年),名斯,是魏武侯的父亲,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虞人:管理山林的官员。身自罢之:亲自取消了这次活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尊君在不(同“否”)B相委而去(委屈)C下车引之(牵引,拉) D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解析:B.“委”是“丢下,抛弃”的意思。)2【A层级】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同“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C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D何陋之有(陋室铭)(解析:例句和C项均为代词。A.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B.结构助词,的;D.宾语前置的标志。)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2)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即使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遵守约定呢?4【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完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主题:为人一定要讲诚信。感受: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努力做到,这是为人之根本。(围绕“诚信”,言之有理即可)附【乙】文参考译文:魏文侯和管理山林的官员约定好去打猎。那天,(魏文侯和大臣们在宫中)喝酒喝得很开心,天下起了雨。魏文侯将要出去。大臣们说:“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大王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和管理山林的官员约好去打猎。即使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遵守约定呢?”于是他就出去了,亲自去管理山林的人那里取消了这次打猎的活动。魏国从此变得强大。(三)乘船(刘义庆)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歆辄难之(当即)B何为不可(可以)C王欲舍所携人(扔掉,抛弃)D遂携拯如初(救助)(解析:B.“可”是“肯,同意”的意思。)2【A层级】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B)A王欲舍所携人/太丘舍去(期行)B宁可以急相弃邪/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C本所以疑/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D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析:A.舍弃;B.难道/安宁;C.的原因;D.一起,都。)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幸尚宽,何为不可?(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呢?(2)本所以疑,正为此耳。起初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种情况。(3)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请求,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华歆对别人的求助先是感到为难,后来在王朗的坚持下才勉强答应,可见他是个优柔寡断并缺乏见义勇为之心的人。B王朗开始有救人、助人之心,但一旦自身难保,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说明他是一个不负责任,轻诺寡信的人。C世人通过华歆、王朗救助人这件事来评定二人品行,从而知道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D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不能失信于人。5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示例: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会被人们所鄙弃的。【甲】见【课文在线】【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注释】远:到远方。值:适逢。胡贼:古时北方少数民族,经常侵犯我国中原地区。郡:指城。相视:看望你。败:毁坏。止:停住不动。班军:调回军队。一:整个。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一起)(2)既已纳其自托(接纳,接受)(3)吾今死矣,子可去(离开)2【A层级】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A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败义以求生B歆辄难之/不忍委之C既已纳其自托/贼既至,谓巨伯曰D宁可以急相弃邪/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解析:A.用/来;B.代指这件事/代指人;C.已经;D.难道/宁愿。)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幸尚宽,何为不可?难道船还很宽,为什么不肯带上他一起呢?(2)岂荀巨伯所行邪?难道是我荀巨伯的所作所为吗?4请简述华歆和荀巨伯的相似做法。在他人有难时,两人都没有只顾自己而把别人抛弃。5华歆和荀巨伯两人品格上共同的可贵之处是什么?但两人又各侧重什么?共同之处:讲道义。不同之处:华歆侧重诚信、守信。荀巨伯侧重友情。附【乙】文参考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他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难道是我荀巨伯的所作所为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整个城都因此得以保全。(四)伤仲永(王安石)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世隶耕(附属,隶属)(2)忽啼求之(索要)(3)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5)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牵,拉)(四处拜访)(7)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符合)2【A层级】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父利其然也(伤仲永)B借旁近与之/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私心)C不能称前时之闻/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D于舅家见之/战于长勺(曹刿论战)(解析:A.代词,他的/代词,那样,指邑人花钱请仲永题诗;B.给,给予;C.结构助词,的;D.介词,在。)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3)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好名声相当。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B)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B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C文章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D文章题目流露出作者对方仲永才华泯灭的悲伤之情。【甲】见【课文在线】【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箪,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选自世说新语)【注释】箅:蒸锅中的竹屉。馏:蒸饭。糜:粥。更相易夺:互相修整缺漏。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未尝识书具(曾经)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C俱委而窃听(丢下、丢开)D尔颇有所识不(不,通“否”)(解析:B.“宾客”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2【A层级】下列句中加点词“乃”与【乙】文“乃俱窃听”中的“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乃入见(曹刿论战)B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C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解析:例句与A项用法相同,均为“于是,就”;B.表修饰,不译;C.你的;D.竟然。)3【乙】文中,陈元方兄弟俩为什么会蒸饭成粥?(要求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或: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4同样是天资聪颖的孩子,仲永长大后“泯然众人矣”,元方兄弟长大后以博学多才而天下闻名。结合【甲】【乙】两文中两位父亲的做法,分析原因。培养目的不同:仲永之父为赚取小利,元方之父为培养孩子成长;教育方法的不同:仲永之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元方之父不责罚孩子,反而肯定他们勤学。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即可。或:【甲】文中仲永之父为一点小利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没有后天的学习和努力,神童仲永长大后完全如同常人。【乙】文中元方兄弟之父对因勤学导致的蒸饭成粥并不责纠:“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元方兄弟之父教子有方,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附【乙】文参考译文:有客人在陈太丘家留宿,陈太丘命大儿子元方、二儿子季方煮饭。客人和陈太丘谈论议事,兄弟两个正在烧火,都弓着身子来偷听。煮饭时竟忘记沥米蒸饭了,饭在锅里煮(成了粥)。陈太丘来问:“做饭为什么不蒸饭呢?”元方、季方长跪着说:“您和客人说话,就都偷听,煮饭忘记沥米蒸饭了,饭现在成了粥了。”陈太丘于是问他们:“你们(听完后)很有收获吗?”回答说:“好像记住了。”两兄弟复述了一回,相互补充,没有遗漏,陈太丘说:“稀粥就稀粥吧,何必非得是蒸饭呢?”(五)三峡(郦道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略无阙处(一点没有,完全没有)(断缺)(2)隐天蔽日(遮蔽)(3)不见曦月(指太阳)(4)至于夏水襄陵(冲上,漫上)(5)沿溯阻绝(逆流而上)(6)不以疾也(快)(7)绝多生怪柏(山峰)(8)飞漱其间(冲刷)(9)林寒涧肃(萎缩)(10)属引凄异(连缀,连续)(延长)(11)空谷传响(回声)2【A层级】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A回清倒影/清荣峻茂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C属引凄异/下车引之(期行)D哀转久绝/峰回路转(醉翁亭记)(解析:A.名词,清波/形容词,清澈;B.奔驰的快马;C.延长/牵引,拉;D.婉转/转弯。)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或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三峡)B虽乘奔御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C春冬之时/览物之情(岳阳楼记)D或王命急宣/或遇其叱咄(送东阳马生序)(解析:A.在/如果;B.即使;C.结构助词,的;D.有时。)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B第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解析:B.第段也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6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写出了三峡的山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写出了三峡的山险峻、陡峭的特点。用意: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作了铺垫。【甲】见【课文在线】【乙】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注释】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广:开阔。崇深:高深。捍:捍卫。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寻:古代八尺为一寻。浑洪:水势浩大。赑(b):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浚(jn)波:大的波浪。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沿溯阻绝(逆流而上)(2)哀转久绝(消失)(3)河中漱广(冲击,冲荡)(4)窥深悸魄(看,望)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2)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3侧面描写是两文相同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用:突出三峡秋景的萧瑟、凄凉的特点。【乙】文:“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不同点:【甲】文中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特点。附【乙】文参考译文:(传说中)这块石头当初是大禹所凿,河频繁被水冲击而变得开阔,两岸高深,倾斜的山崖像是反过来保卫着河水,巨大的石头居高临下,好像要坠落下来,却又倚靠在山崖上。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确实是这样!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六)卖油翁(欧阳修)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放下)B公亦以此自矜(夸耀)C康肃笑而遣之(派遣)D尔安敢轻吾射(轻视)(解析:C.“遣”是“打发”的意思。)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以我酌油知之”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以残年余力(愚公移山)B徐以杓酌油沥之C以钱覆其口D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解析:A项与例句中的“以”均是“介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凭”的意思,B、C、D均为“介词,用”。)3【A层级】下列各句中加点“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A而钱不湿B相委而去(期行)C释担而立 D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六则)(解析:A.是连词,表转折,其他三项是连词,表顺承。)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每句标三处)(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2)徐/以杓/酌油/沥之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看他放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是微微地点头。(2)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的射技不精湛吗?(3)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懂得这个道理。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中的“睨”是斜着眼睛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要教育陈尧咨不要骄横傲慢、自高自大。B“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既表现了陈尧咨对卖油翁高超技艺的佩服,也表现了他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心态。C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的对话。D文中写了两个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卖油翁,因为故事旨在通过卖油翁对酌油技巧的演示来解释熟能生巧的道理。7为什么要详写卖油翁“酌油”的情节?详写卖油翁酌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人、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也突出了文章中心。【甲】见【课文在线】【乙】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得其道。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注释】没(m):没入水中,指潜水。涉:趟水过河,徒手过河。苟然:随随便便的样子。在文中指随便、轻易地就能掌握的。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康肃忿然曰(恼怒的样子)(2)康肃笑而遣之(打发)(3)十五而得其道(道理,规律,技巧)(4)见舟而畏之(害怕)2【A层级】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以钱覆其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B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尝射于家圃C以我酌油知之/而求其所以没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康肃笑而遣之(解析:A.代用,它的/代词,他;B.介词,在;C.介词,凭借/与“所”连用,表示“的原因”;D.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修饰。)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2)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规律技巧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4【甲】文中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无他,惟手熟尔。【乙】文中北方之勇者“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道)。(用原文语句回答)5【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附【乙】文参考译文:南方能潜水的人很多,天天跟水一起生活,七岁能趟水过河,十岁能在水面浮游,十五岁就能潜水了。那些能潜水的人,难道是随便轻易地就能掌握技巧的吗?必定是掌握了水的活动规律的。天天跟水在一起生活,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了。生来就不认识水的,即使到了成年,看见船也会害怕。所以北方勇敢的人,向能潜水的人请教,打听他们能够潜水的技术,按照他们的话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溺水的。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规律技巧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七年级(下册)(七)陋室铭(刘禹锡)1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节奏。(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A层级】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C苔痕上阶绿/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D可以调素琴/则素湍绿潭(三峡)(解析:A.出名/命名,取名;B.代词,这;C.长到上面/上等;D.不加装饰的/白色的。)3下列加点词“之”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C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D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解析:“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和B项的“之”都是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A.结构助词,的;C.代词,它;D.代词,这件事。)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它简陋了)。(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到室内)谈笑的都是些学识渊博的人,交往的人中并没有无学问的人。(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4)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以名人高雅居室衬托自己居室的高雅。B文章以反问句式结尾突出主旨,强调陋室不陋。C文章运用比兴手法引出陋室。“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兴陋室之德,“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则比兴陋室。D写陋室之陋是为了衬托室中主人之贤,而写室中主人之贤,正好说明陋室不陋。这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以下写室内外之景、室中人、室中事,句句扣住“陋”字,而又不离“德”字。6陋室铭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调素琴”“阅金经”借指高雅的生活;“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借指世俗的纷扰,放在一起是要表达作者想过一种远离世俗纷扰的高雅生活的人生愿望。7(2018海南)“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目的是为了衬托陋室的不陋。8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有何用意?借陋室表达自己高雅的志趣和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怀。【甲】见【课文在线】【乙】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选自论语子罕)【注释】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有仙则名(出名,有名)B斯是陋室(这)C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D子欲居九夷(想)(解析:“是”为判断动词“是”。)2【A层级】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B)A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六则)B或曰:“陋,如之何?”/或王命急宣(三峡)C无案牍之劳形/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D可以调素琴/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解析:A.就;B.有人/有时;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与“可”连用表“可以,能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2)或曰:“陋,如之何?”有人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到那里去干什么?”4【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惟吾德馨”和“君子居之”。(用原文语句填空)5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附【乙】文参考译文: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到那里去干什么?”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八)爱莲说(周敦颐)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可爱者甚蕃(多)B不蔓不枝(分枝)C亭亭净植(种植) D陶后鲜有闻(少)(解析:C.“植”是“竖立”的意思。)2【A层级】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C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D同予者何人/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解析:A.少/鲜艳;B.显得清新,清香/水清,江水清澈;C.更加/好处;D人称代词,我。)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B濯清涟而不妖/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六则)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无陇断焉(愚公移山)D同予者何人/无敢哗者(口技)(解析: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结构助词,的;B.连词,表转折;C.语气词;D.的人。)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中、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上,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感情色彩最为强烈。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解析:A.“借景抒情”应为“托物言志”。)6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作者感慨世上像“我”一样爱莲的人很少,也慨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7(2018遵义)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与情感?本文抒发了诗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甲】见【课文在线】【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喜不为也。”悟,囚得免。【注释】任:推荐。手版:即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拿的狭长板子。仕:做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亭亭净植(竖立)B有狱久不决(案件)C有囚法不当死(法律)D将弃官去(离开)(解析:C.“法”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2【A层级】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敦颐独与之辩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六则)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杀人以媚人D乃委手版归/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解析:A.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指王逵;B.连词,表转折;C.介词,因为/介词,来;D.于是,就/竟然。)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有人敢和他争辩。4【甲】文托物言志,借“莲”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与王逵争辩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富有才能、为官正直的特点。附【乙】文参考译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周敦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很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的人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这样的事。”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九)黔之驴(柳宗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蔽林间窥之(隐蔽,躲藏)(2)虎大骇,远遁(逃向)(3)觉无异能者(特殊的本领)(4)益习其声(渐渐)(5)稍近益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6)因跳踉大(虎)怒吼2【A层级】下列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B驴不胜怒,蹄之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D蔽林间窥之(解析:A、B、D项均为代词;C.结构助词,的。)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有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驴进入黔这个地方。(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这件事,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4请用原文语句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虎见之稍出近之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稍近益狎,荡倚冲冒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畏惧,从而征服客观事物;也告诫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性。B第一段开头写“好事者”用船运进一头驴后,发现没有用处,就放在山下,这是行文的铺垫,为虎和驴的相见准备了条件。C第二段写“虎”与“驴”较量的过程和结果。最后用“虎”的胜利说明:实力是决定成败的因素,但外形、声势更应重视。D本文作者采用拟人化的写法,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驴”和知己知彼、做事谨慎的“虎”,引人入胜。(十)河中石兽(纪昀)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一寺临河干(水边,河岸)(2)山门圮于河(倒塌)(3)阅十余岁(经历)(4)棹数小舟船桨,这里指划(船)(5)曳铁钯(拖着)(6)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馆授徒,即教书)(7)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这里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8)是非木杮(此,这)(9)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指洪水)(10)不亦颠乎(颠倒)(11)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推断)2【A层级】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或意思不同的一项是(B)A求石兽于水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B以为顺流下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C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D求之下流,固颠/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河中石兽)(解析:A.在;B.认为/把当作;C.只;D.代词,指石兽。)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地推断呢?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6文章中两次写到了“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2017张家界改编)【甲】见【课文在线】【乙】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杜处士好画)【注释】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拊:拍。搐(ch):收缩,此指“夹”。掉:摆动。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山门圮于河(倒塌)B盖石性坚重(因为)C好书画(喜欢,爱好) D尾搐入两股间(屁股)(解析:D.“股”的意思是“大腿”。)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然”,同“然则天下之事”中的“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B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C父利其然也(伤仲永)D豁然开朗(桃花源记)(解析:例句:但是,表转折;A.这样;B.但是,表转折;C.这样;D.的样子。)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它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4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讲学家笑找石兽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尾巴却是翘起的。5结合全文,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甲】文: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老河兵熟悉河流,富有实际经验,所以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乙】文: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戴嵩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为斗牛时牛尾巴是翘起来的,所以画错了。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牧童天天放牛,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要注意细节,戴嵩作为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画错了,所以遭人嘲笑。附【乙】文参考译文: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要用百来计算。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读书人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十一)伯牙善鼓琴(列子)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伯牙善鼓琴(弹)(2)志在登高山(指用音乐表现的意境)(3)峨峨兮若泰山(山高的样子)(4)洋洋兮若江河(盛大的样子)(5)伯牙所念(心中想到的)(6)卒逢暴雨(突然,这个意义后写作“猝”)(7)钟子期辄穷其趣(穷尽)(旨趣,意旨)(8)伯牙乃舍琴而叹曰(丢开琴。意思或用法是停止弹琴)(9)志想象犹吾心也(叙述,讲述)(10)吾于何逃声哉(逃避)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乃援琴而鼓之”中的“之”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钟子期必得之 B初为霖雨之操C更造崩山之音 D子之听夫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心中想到的,钟子期都能领会。(2)心悲,乃援琴而鼓之。(伯牙)心里感到悲伤,于是拿过琴弹了起来。(3)志想象犹吾心也。(你)所描述的想象的(意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