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龈技术在龈下楔状缺损修复中的应用.doc_第1页
排龈技术在龈下楔状缺损修复中的应用.doc_第2页
排龈技术在龈下楔状缺损修复中的应用.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排龈技术在龈下楔状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排龈技术在龈下楔状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对80例300颗患牙采用先排龈后备洞充填的方法进行修复治疗。结果:240颗患牙充填后随访3年(回访率为80%),除10颗患牙脱落,无牙龈炎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排龈技术能有效提高龈下楔状缺损修复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排龈技术;龈下楔状缺损 楔状缺损是牙唇、颊侧颈部硬组织发生缓慢磨耗所致的缺损,是牙体硬组织中仅次于龋齿的常见病,临床上主要以直接充填的方式进行治疗。但当楔状缺损位于龈下时则不易充填,笔者采用排龈技术暴露楔状缺损龈下边缘后再备洞充填修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门诊龈下楔状缺损患者80例共计300颗患牙,其中前牙60颗,前磨牙200颗,磨牙40颗。选取条件为充填前牙周健康,无牙周袋无急慢性牙龈炎。 1.2材料与设备:美国皓齿公司生产的0、00编织排龈线;专用排龈器;3MZ350流动树脂;37%磷酸酸蚀剂;3M自酸蚀粘接剂(3M,美国);光固化机(登士柏,美国)。 1.3方法:常规干燥,隔湿;用专用排龈器将一定长度的00排龈线按顺时针或逆时针顺序压入患牙与游离龈之间,若龈沟较深的患牙采用双线法,也就是00排龈后再将一定长度的0排龈线压入龈沟或压在龈缘,这样就充分暴露楔状缺损的龈下部分;常规消毒后用流动树脂充填修复缺损部位、光照;用马尼抛光车针抛光以免形成悬突,最后再用抛光膏抛光完成修复。 2结果 80例300颗患牙中240颗随访到3年,失访60颗患牙,随访的240例患牙中,除10颗脱落,其余牙龈均健康,无牙龈萎缩及缘龈炎等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龈沟位于游离龈与牙面之间,正常深度约为0.52mm,游离可动,有一定的弹性,在外力作用下游离龈可被推开,去除外力后又反弹回原位1。排龈技术就是基于此生理特性。 对于龈下楔状缺损,由于龈壁被游离龈覆盖,备洞及充填时均不能充分暴露龈壁,而充填物边缘与龈壁是否密合及窝洞的干燥程度直接影响治疗的成功率。如果不做排龈不暴露龈下边缘直接充填则存在盲区。容易出现充填体形态不佳、表面不光滑,边缘密合度差,有悬突,充填体容易脱落或由于容易形成菌斑,导致继发龋等。当应用排龈线后可吸收龈沟液,推开牙龈,阻断龈沟液的外流。隔离了龈沟液对牙体预备面的污染,增强了树脂和酸蚀面的结合,特别是流动树脂固化完全,减少微渗漏,防止树脂变色和继发龋的形成2,从而减少了脱落率。同时排龈线内的肾上腺素可以收缩牙龈的血管,使牙龈收缩暴露缺损窝洞边缘并且对牙龈组织不造成损害3。在可视条件下完成充填,减少了悬突及台阶形成的机会及对牙龈的损伤,有利于流动树脂的边缘密合,有效提高了修复体的质量。 综上,在龈下楔状缺损的修复治疗中应用排龈技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樊聪,冯海兰,何建新.应用排龈技术减少临床牙龈损伤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1,15(1):44-45. 2施长溪.美容牙科与口腔粘接技术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