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速发展显示器十年经典产品技术回顾.doc_第1页
飞速发展显示器十年经典产品技术回顾.doc_第2页
飞速发展显示器十年经典产品技术回顾.doc_第3页
飞速发展显示器十年经典产品技术回顾.doc_第4页
飞速发展显示器十年经典产品技术回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飞速发展 显示器十年经典产品技术回顾从1999年到2009年,十年的光景中我们见证了太多的物是人非。而对于显示器市场而言,短短的十年之间,显示器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99年,一个15英寸的球面显示器已经是国内很多普通工薪阶层可望而不及的奢侈品;但仅仅两年之后,17英寸的物理纯平CRT彻底征服了高层;而在2004年开始,轻薄的液晶显示器显示器则开始步入主流家庭,成为新一代的首选;直到2009年,人们已经开始追求更大屏幕,更大分辨率,更真实色彩的液晶显示器。很难想像,在下个十年,显示器还会如何演化!回首显示器这十年,显示器技术发展的速度令人为之惊叹!下面,我们就与大家一起来回顾这十年显示器技术的发展历程,或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显示器发展的方向。1999年:物理纯平!LG未来窗显露峥荣时间回到1999年,在10年之前,CRT显示依然是市场的主流。但是不要以为当时CRT显示器便宜,当时一部15吋的CRT显示器,价格也都在2000元以上。对于现在已经习惯23吋大宽屏千元左右的消费者而言,这种情况简直就是不可想像的。不过,历史就是这么发展的。LG 物理纯平显示器在1999年的显示器市场上,最吸引人的关注的,自然非LG的未来窗平面珑技术非莫属了。事实上,LG未来窗平面珑技术正式发布的时间是在98年,但是到了99年的时候,LG未来窗平面珑技术已经风靡了整个市场。99年可以说是球面显示器向平面显示器过渡的一个重要年份。从效果上来看,球面、柱面显示器图像会有失真较大、视觉效果不好、画面不清晰、色彩不自然等缺点。因此,消费者开始找寻更好的代替者。而其中,LG未来窗平面珑显像管就是当时唯一一个实现物理纯平的产品。LG电子的未来窗平面珑(Flatirons)显像管,从中心到边缘均能保持平整如纸,视觉效果舒展,从任何角度看,画面均无扭曲。由于采用独特的平面沟槽式荫罩板技术、6种特制涂层、独特的防止热变形技术、动态电子枪技术等业内领先的技术,画面清晰度高,反光率低,色彩更真实,可视面积大并能有效的减少反射,降低眼睛疲劳。以LG未来窗平面珑显像管技术为代表的平面技术从99年开始冲击市场,引起了CRT显示器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Sony FDTrinitron(特丽珑)、三菱DiamondtronNF(钻石珑)、LG Flatron(未来窗)和三星DynaFlat(丹娜)合称为四大天王,被市场最多显示器厂商所使用。2000年:菜单控制(OSD)改变用户体验对于老玩家而言,很多人肯定都还记得以前老式的CRT显示器是如何调节的,事实上,CRT显示器的操控方式,走过了一条由模拟调节到数字调节再到屏幕OSD调节的发展道路。在最早期的386 486时代,由于当时采用的DOS系统, 不支持即插即用,显示器的相关设置无法保存。老式的模拟调节方式,都是通过一排旋钮来进行调节的,其缺点在于所能达到的功效有限,只能实现几种最常见的控制调节,而且调节的范围也不直观,同时也不能保存。而菜单控制(OSD)的出现则令用户操控CRT显示器变得更加方便。菜单控制(OSD)通过和按键的结合以量化的方式将屏幕的调节情况直观的显示出来,具有较强的易用性。采用OSD控制系统的CRT显示器内部带有专用的微处理器,可记忆显示模式,切换时无须调整,量化调节更精确,按钮为轻触型。可以说,菜单控制(OSD)的出现改变了用户对于CRT显示器的操纵历史,即使从来没有经验的人,都能很快摸索出使用方法,轻易地掌握。除了菜单控制(OSD)之外,TCO 99认证在2000年开始也得到了普及,TCO代表“瑞典专业职业联盟”,而TCO99而是对于显示器认证最具历史意义的一大认证。对显示器的显示质量,刷新率,环保等都有严格的规定。2001年:CRT变亮了2001年是显示器从CRT向LCD过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CRT显示器的价格大幅度下滑,17吋的纯平显示器成为了市场的主流产品。而在技术方面,这一年里CRT显示器最大的特色就是变“亮”了。2002初,三菱推出了钻石珑M2,首先挑起了高亮的热潮,而后三星、NESO也推出了高亮管的产品MagicBright和激光特丽珑技术,飞利浦也推出了自己的显亮技术LIGHTFRAM,用不同的方法实现亮度的提高。显示器厂商方面,三星的智能显亮可以将屏幕任何位置、任何大小区域画面的亮度、色彩、对比度和清晰度等进行调整,同时保持高亮区域的聚焦、色彩不失真变差,从而显著地提高该区域的画质。飞利浦的“显亮”技术可让用户随意“点亮”屏幕内任何位置的所选画面,得到更高亮度和锐度的影像,但同时又毫不影响同一视窗内文字编辑器或者电子表格内的文字显示效果,这就有效解决了长久以来图像显示需要的高亮度和文字显示需要高分辨率的矛盾。明基的锐彩技术Sharp clear是明基的专有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在高端视频放大回路上采用了最新研制的NS2435and NS2467晶片技术,保证在视频讯号切换过程中缩短影像转换时间,从一般17纯平显示器15纳秒的电平时间缩短至5-7纳秒,有效阻隔高频信号干扰,消除影像残留(即文字的毛边和图象的色块重叠),尤其能够过滤低端显卡的毛刺效应,确保画面清晰锐利。在2001年,LCD亦开始抬头,价格有所下降,不过市场主流选择依然还是高性价比的CRT显示器。此外,大屏CRT显示器亦开始出现。2002年:健康概念深入人心2002年是口水泛滥的一年。“第二代极光特丽珑技术”引发了NESO与SONY之间的口水战,而三星在批评NESO行为时脱口而出“蟑螂”二字,进一步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口水大战”。 技术方面,各大厂商在02年在坚持将“高度”进行到底的同时,亦将健康概念作为了新的卖点。众所周知,普通CRT显示器的刷新率均为85MHz,当CRT的刷新率达到85MHz时,人眼就不会感觉闪烁。但是长时间使用CRT显示器,其对视力还是会有一定的影响的。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厂商纷纷在更高的刷新率上做文章。100Hz纯平则以其不闪烁、保护视力等诸多优点受到众多厂商的支持。尤其以飞利浦提出的“100Hz显示器时代已经来临”最为抢眼,而其推出的多款基于100Hz产品也着实成为市场上一个亮点。除了刷新率之外,一些厂商也在显示器的附加功能上做文章。比如一些品牌就在显示器上加上一个负离子发生器,打出健康显示器的卖点。虽然当我们在09年再回过头看的时候,会觉得这种做法很可笑。但是在当时,这种设计还是可以吸引很多消费者青睐。2003年:CRT渐露疲态LCD“快”普及2003年是LCD开始普及的元年,而CRT显示器也在这一年里开始没落,其中,标志性的事件就是SONY在2003年3月31日停产19寸的特丽珑显像管。而在技术方面,2003年最令人兴奋的关于显示器的技术进步当属LCD的响应时间。液晶显示器的响应速度先后经过了16毫秒,12毫秒的提速过程。2002年BENQ抢先推出业界第一款16毫秒的液晶,在2003年16毫秒已经成为了主流产品的标配。而在2003年11月底,三星发布了世界上首款的12毫秒全程响应时间显示器172X,再次令液晶显示器的响应时间大大缩短。LCD在面世之初,其响应时间高达25毫秒以上,这样的表现不足以满足游戏玩家、娱乐用户的需要,挥之不去的拖影令人无可奈何。而越来越快的响应时间,则可以很好的改善这一问题。此外,TCO 03认证变是2003年显示器市场的一大亮点。与TCO 99相比,TCO 03首次提出了工作负载人体工程学标准;其次,提升视觉人体工程学标准,以改善用户操作时的视觉感受;第三,对生态保护更加严厉。也就是说,通过TCO 03认证的产品,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2004年:CRT仍为主流!LCD 8ms技术诞生2004年,液晶显示器在当时的市场占有率相当小,CRT显示器占据着千元左右的价位,是市场的绝对主流产品。当时,液晶显示器市场上主流的产品为15英寸普屏,就算在04年年底,少部分15英寸普屏液晶的售价才刚刚跌破2000元大关。当时的文章中称1999的售价为“突破(促销产品 主营产品)历史低价”,在那时来看此言毫不夸张。市场上常见的另一液晶规格17英寸普屏,售价还维持在3000元左右,更是无人问津。04年,液晶显示在技术方面同样还很不成热,当时最为消费者所诟病的是液晶拖影,造成这一问题最直接就是液晶过慢的响应时间。其时,主流液晶产品的响应时间为16ms,拖影现像可谓一眼可见,更有不少产品的响应时间为25ms,拖影的问题自然更是严重。在这种市场环境下,8ms响应时间技术诞生。8ms的响应时间预示着液晶显示器可以显示每秒125帧的图像,已经基本杜绝液晶拖影现像。从“深受消费者所诟病”到“基本杜绝”,8ms响应时间技术诞生绝对是液晶显示器领域一项重大的技术跨越,为LCD的快速普及作出了巨大贡献。响应时间是液晶显示器各像素点对输入信号反应的速度,即像素由暗转明或由明转暗所需要的时间。影响响应时间的主要因素有四个:1(液晶材料的)粘滞系数,d(液晶单元盒)间隙,V(液晶单元盒)驱动电压,(液晶材料的)介电系数。而如果要减少响应时间,就需要减少前两者的数值,以往一般是通过增加后两者数值的手段来做到。在提高响应时间的速度方面,一般采取的是增大液晶单元盒驱动电压,使用新的液晶材料,提高工艺制程,减小液晶单元盒的间隙使液晶分子使之更快地扭转等方法,现在也有部分厂商通过改进液晶驱动技术有效的提高了响应时间。更快的响应时间改善了LCD显示器的动态影像表现能力,减少了在电影、游戏和动态画面展示时的拖影问题,使动态图像显示更清晰、连贯。更快的响应时间缩小了LCD在动态影像显示能力方面与CRT的劣势,为LCD的快速普及作出了巨大贡献。2005年:液晶普及!LCD众多新技术涌现许多人喜欢称2006为液晶显示器元年,因为在2006年液晶显示器是液晶显示器普及的一年。那么,2005年就是液晶显示器为普及蓄势的一年。在2005年,液晶显示器技术开始成熟,售价也开始大幅下调,逐步拉近与CRT显示器之间的差距。液晶显示器技术方面,2005年度,8ms响应时间已经开始普及,主流15、17英寸液晶已经由年初时的16ms响应时间,升级到了8ms,并且,2ms的液晶显示器已经上市。专门针对液晶的新技术也开始大批量出现,例如,Heliodisplay立体显示技术、夏普Dual View和Mega-Contrast技术等。市场售价方面,随着技术的成熟,液晶显示器在2005年更是大幅走低,主流17英寸液晶已经由年初时的3000元左右,降到了2000元出头,更有甚者,已经跌破了2000元大关;当时的大屏19英寸LCD显示器也是屡创新低,几大品牌均有产品跌入3000元大关,最便宜的一线19英寸LCD的报价仅仅为2299元,进一步促进了LCD显示器的普及速度。由于在2005年,液晶显示器的普及性的技术发展主要集中在了响应时间的提高上,其它方面虽然也有些卓越的显示器技术,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Heliodisplay立体显示技术、夏普Dual View和Mega-Contrast技术等。但这些真正卓越的技术都要待日后才会应用于具体的产品,因此2005年度显示器产品的技术卓越奖只能空缺。在技术部分,2005年LCD技术创新首推LED背光技术,在09年LED背光早已经不是新鲜的事物,但在05年,LED背光这才刚刚出现。NEC 2180WG-LED传统的LCD液晶显示器在画质上与CRT距离较大,NEC SpectraView 2180WG-LED开创性地采用了LED背光技术,利用一列48个LED反射代替荧光管作为背光源,亮度更加均匀,并且获得高对比度、高保真度,色彩更加丰富,填补了LCD在色彩转换和寿命上的局限性,解决了LCD显示器上所有关于静态显示方面的问题。三星193P+除了LED背光之外,三星的S-PVA广视角面板出炉,优派、明基凭藉着ClearMotiv技术、Amplifled Impulse可编程芯片以及AMA疾彩引擎的先进集成电路分别实现2MS的灰阶响应时间,都是这一年LCD的技术亮点所在。可以说,2005年是LCD突飞猛进的一年,无论是在市场占有率还是在技术方面。2006年:LCD普及!技术与成本的飞跃经过了2005年的蓄势后,2006年液晶显示器在技术和成本上都产生了质的飞跃。在这一年,液晶显示器得到普及,取代了原有CRT显示器的位置,成为了市场的主流产品。明基FP241WZ在2006年的LCD技术领域,最值得关注的自然就是明基的插黑技术。进入2006年,普遍的液晶显示器响应时间已经达到8ms甚至更高的速度,明基在06年首次应用在其产品上的AMA插黑技术,进一步减少了动态画面的拖尾现象,使得用液晶显示器观看视频等动态内容的障碍不复存在。以及TN面板的色彩抖动技术,使得低价产品足以满足非专业市场应用的需要。事实上,在2006年里,极速的响应时间依然是消费者们以及玩家们追求的目标。与LCD不同,在观看CRT显示器时,脉冲式的模拟信号从一帧画面平滑渐变到下一帧画面;而液晶显示器的数字信号则是以稳态式还原成画面,一个液晶像素点从一个颜色瞬间变成另外一种色彩,从而就出现了人眼的视觉残留。因此,即使液晶灰阶响应时间(GTG)降到0ms,人们在欣赏影片或玩游戏时,仍然有可能看到些微的拖影,之所以人眼会感觉到拖影现象,不但与液晶面板的响应速度有关,与人类自身视觉成像原理也是有关的有关。 而在明基AMA技术支持下,通过在两个画面之间插入全黑画面的方式,让人眼在观赏动态画面时,产生的视觉残留出现一个每一帧之间色彩过渡的中间状态,模拟出CRT显示动态画面时较为平稳的过渡,让人眼无法感受到拖影或残影的现象。2007年:动态对比度技术成新风尚2007年对液晶显示器市场而言,绝对是值得记住的一年。继2006年液晶显示器开始走向普及之后,2007年液晶显示器开始走向了追求更高性能、更大尺寸的发展快车道。而其中,动态对比度就成为了消费者选择LCD时的新标准。动态对比度大家知道,对比度就是 液晶显示器 显示画面黑与白的亮度比值。比值越大,从黑到白的渐变层次就越多,从而灰阶表现越丰富,这就是对比度对显示效果的意义所在之处。而动态对比度,指的是液晶显示器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测得的对比度数值,例如逐一测试 屏幕 的每一个区域,将对比度最大的区域的对比度值,作为该产品的对比度参数。 采用了动态对比度技术的液晶显示器,其对背光灯管控制电路进行了改进,使其可以根据画面内容精密程度来动态调节背光灯管亮度,令到其全黑画面下最低显示亮度达到更低的水平,以此换来更高的动态对比度。动态对比度技术的原理在于降低全面画面的最低显示亮度,而关键技术则是如何动态调节LCD的背光灯管亮度。 就实际应用而言,动态对比度高的液晶显示器,在颜色偏黑的场景下作用非常明显,可以令细节表露无疑。而在其他场景下,也可以令到颜色更加鲜明,艳丽。从这点来看,动态对比度并非旧观念所认为的完全没有用,而是确实可以提升LCD的显示性能的。当然,动态对比度也有一定的劣势,比如看久了会加速眼睛的疲劳等,而且动态对比度也只在特定场景下才开启。而在2007年,动态对比度技术无疑成为了市场最耀眼的焦点,LG就是凭借动态对比度技术迅速窜红,而即使到2009年的今日,动态对比度依然是衡量一台液晶显示器性能的重要指标。而在2007年里,还有一项值得关注的技术就是广色域。这项重点在于提升显示器色彩显示范围的技术在2008、2009年里得到了很广的应用。2008年:DisplayPort接口在2008年里,液晶显示器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而在显示器接口方面,延用多年的VGA与DVI接口除了受到HDMI的挑战外,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取代者,那就是DisplayPort接口。Displayport接口标准是 视频电子标准协会(VESA)所制定的一个数据传输接口标准,目前最新的版本为DisplayPort 1.1。作为DVI的继任者,DisplayPort将在传输视频信号的同时加入对高清音频信号传输的支持,同时支持更高的分辨率和刷新率。与HDMI不同,Displayport接口采用微封包传输架构,DisplayPort 1.1最大支持10.8Gb/S的传输带宽。由于带宽非常高,因此绝对不至于其在传输过程中出现“掉包”的现象。而且微封包架构的弹性大,DisplayPort可以轻松实现分屏显示功能(一条DisplayPort连接线最高可支持6条1080i或3条1080p视频流。),DisplayPort可以在同一组Lane/Link(通道/连线)内传输多组视频。而得益于高带宽的优势,Displayport可支持WQXGA+(25601600)、QXGA(20481536)等分辨率及30/36bit(每原色10/12bit)的色深,19201200分辨率的色彩支持到了120/24Bit,超高的带宽和分辨率完全足以适应显示设备的发展。2008年,Dell发布首款支持Displayport接口的显示器3008WFP,令Displayport从理论走到了现实。不过Displayport接口还需要显卡方面的支持,虽然08年有一些显卡厂商发布了配备Displayport的显卡,但是数量非常少。即使到了09年,Displayport依然还是属于非主流。此外,16:9新规格的液晶显示器也在2008年面世,具备性价比优势的16:9 LCD来势凶猛,不过由于市场的消费惯性,16:9 LCD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同。2009年:16:9成市场主流!广视角绝地反攻在遭遇了第一代16:9 LCD的失意之后,2009年众LCD厂商又推出了第二代的16:9 LCD。与第一代的15.6吋、18.5吋、21.5吋不同的时,第二代的16:9 LCD的尺寸为20吋、23.6吋、24吋。由于物理尺寸增加,令点距增大,从而令字体变大。同时,物理尺寸增大,也更能适应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此外,09年度16:9显示器持续降价之后,在价格上已经远远低于同尺寸的16:10显示器,性价比大增,目前已经有逐渐取代16:10之势,预计在09年16:9取代16:10成为主流已成定局。在2008年年底,显示芯片巨头NVIDIA与优派合作,带来了首款3D显示套装产品。而在09年里,三星亦推出了3D显示器。事实上,所谓的3D LC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