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五单元宋元.ppt_第1页
中国古代史第五单元宋元.ppt_第2页
中国古代史第五单元宋元.ppt_第3页
中国古代史第五单元宋元.ppt_第4页
中国古代史第五单元宋元.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五代、辽、宋、夏、金、元 (年年),阶段特征: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 继续发展,第一节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一)建立(时间、人物、事件、都城),(二)统一五代十国地区 (方针、时间、人物、标志),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目的,、防止“陈桥兵变”重演。,1、避免出现唐后期的藩镇割据 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必然性,、集中军权(6点措施),(二)主要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 分权,以便集权。),、集中行政权(中央地方两方面5措施),、集中财权(设转运使),、集中司法权,、发展科举制(措施两方面影响),1、集中军权,削弱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实行更戍法,使兵将分离。,实行“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政策,设枢密院,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3、集中财权:设转运使,2、集中行政权,中央:把宰相职权一分为三,参知政事:分行政权,枢密使:分军权,三司使:分财政权,地方,派文臣担任地方官,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并互相牵制,5、发展科举制,表现,考试分乡、省、殿试三级。,严格考试程序,皇帝直接掌握录取权,考试科目减少,进士科最重要。,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大增加,作用,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出现了官员冗滥的局面,(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1、特点:,2、影响:,(1)积极3:铲除了维护了发展,(2)消极4:冗滥、下降、困难、边患。,(08宁夏文综)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 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 在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D,(08海南单科)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 职是(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2008上海) 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 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 A.西汉 B.隋朝 C.宋朝 D.清朝,(2006天津卷)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 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B,2001上海,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 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 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B,2000年全国,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 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A,2001年新课程文综,宋代科举制度比唐代有所发展表现为 A废诗赋,改策论,设经济特科 B开始施行殿试与武举制度 C以八股取士 D“乡,省,殿”三级考试成为定制,D,1994上海,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 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 久临剧镇,王室仰仗,”。彦超喻意,即前奏 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太祖之意的 实质是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D,练习题答案提示 二、措施:集中军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积极作用:使五代以来重臣专权自立和藩镇割据的基础 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 济的发展。消极影响:造成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 下,官员冗滥,无所作为,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 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给北宋种下 了积贫积弱的祸根。,阅读与思考 禁军驻屯两地,一半京师,一半地方, 以此均衡京师驻军与地方驻军的兵力配置。这样,京 师的兵力足以控制各地,地方不易发生叛乱;驻守各 地的禁军联合起来,又可以制止朝廷内部的变乱。遵 循的原则是“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守内虚外”。,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表现),二、北宋中期的社会改革: (一)改革目的:,、庆历新政(时间、人物、措施5、中心、结果),(二)改革概况:,、王安石变法(年),(1)措施:,(2)变法的作用(点),(3)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未对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进 行任何调整。,重要原因: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其他原因:用人不当,神宗去世。,理财措施(五法),军事措施(两法),教育措施(三点),限制大地主、 大官僚、大商人,二、历史地位: 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 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王安石能针对统治积弊大胆改革,这种坚持 改革的精神难能可贵。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 的政治家、改革家。,课后练习,三、王安石变法的教育措施中: 改革科学制度,培养选拔人才注重实用性。 如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试 诗赋,专考经义的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 令、断案等。整顿太学,注重教育内容适应 改革的需要。如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虽为儒家 经典,但有了新的适用于变法需要的解释。这些 教育改革措施在当时都是值得肯定的。它符合 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推行变法培养实用性 人才创造了最好条件。 这些措施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均可以借鉴, 如注重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教育内容要适应改革 的需要等。,(08天津文综)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 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 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 青苗法募役法免役收庸法方田均税法 A B C D,(08山东基本能力)下列词句休养生息 杯酒释兵权犯颜直谏“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 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对应的排序是 A. B. C. D.,C,(08四川文综)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 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 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D,1、北宋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机构 A精练,行政效率提高 B严密,体系完整健全 C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D粗琉,职权分工不明,2、北宋科举制比唐进一步发展,其表现不包括 A严格考试程序 B增加考试科目 C殿试成为定制 D录取名额大增,3、北宋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 A冗官、冗兵、冗费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民起义遍及各地 D辽和西夏的威胁,4、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大官僚的矛盾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2005春季文综)王安石变法诸措施中,旨在限制 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A,(2005广东历史)下列各项中造成国家财政负担的是 A、市易法 B、岁币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B,1994全国,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 阻力来自 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农民 D皇室,A,2001年全国文综,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 限制的改革是 A汉武帝改革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代“两税法”改革 D宋代王安石变法,D,2001年上海,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 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C,1998年上海,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 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 D(清)理藩院,C,第四五节 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复习重点: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制度,与辽(契丹)、党项(西夏)、女真(金)的关系,一、北宋与辽的关系,(一)辽的建立,1、契丹的兴起 (时间、兴起原因),2、契丹政权的建立、发展,(时间、人物),3、主要制度,政治:“蕃汉分治”制度,文化:仿汉字创契丹文字,(二)宋辽和战,战,宋两次对辽用兵。(目的、人物、结果),辽攻宋(时间、人物、 结果),和,澶渊之盟,(时间、内容),积极(三点),消极(二点),影响:,二、北宋与西夏的关系,(一)西夏的建立,1、兴起和建国(时间、人物、都城),2、西夏的制度,(二)宋夏关系,战,和,内容(三点),影响,仿宋制; 推行科举制 仿汉字创西夏文字,二、特点:1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 度内容;2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制度。 原因:由于辽、西夏的统治地区北 方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 活方式都是不同的。这是为了适应被统治地区的不 同情况而定的。,(一)金的建立与发展:,三、两宋与金的关系,、建立:(时间、人物、都城),、主要制度:猛安谋克制(目的、特点、作用),3、金联宋灭辽(年),、金灭北宋:,东京保卫战(人物、结果)靖康之变(年),、南宋的抗金斗争:,()南宋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八字军与岳飞的抗金(原因、概况、结果),(二)宋金关系:,、宋金议和(绍兴和议),(1)时间、内容,(2)影响,四、两宋民族关系的特点 、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 、两宋政权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夏、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夏、金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 、民族融合是主流:北宋与辽、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人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差别逐渐缩小。南宋后期许多蒙古人进人中原。,五、两宋民族关系的影响: 这一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 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使各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 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006年北京卷)宋辽通过澶渊之盟维持了较长 时间的和平。这次议和的背景是 A辽国财政无力支持战争 B辽军的进攻受到遏制 C北宋在财政上非常充足 D北宋军事占绝对优势,B,(2005上海历史)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 A国力虚弱 B豪强争权 C藩镇割据 D分封诸侯,A,(2005江苏历史) 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辽代的是 A猛安谋克制 B“蕃汉分治” C察举制度 D行省制度 (2005广东历史) 下列各项中造成国家财政负担的是 A、市易法 B、岁币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B,B,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土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其中的“匈奴”指 A匈奴统治者 B女真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宋人许亢宗在奉使行程录中记载:“自晋割 赂北虏(契丹),建为南京户口安堵,人物繁 庶,城北在市,陆海百货,萃于其中。”引 文中所说的南京是今天的 A巴林左旗 B洛阳 C江苏南京 D北京,B,D,契丹立国之初,耶律阿保机“诏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 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据辽史刑法志)。 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 A实行蕃汉分治的政策 B保持契丹的民族习俗 C采取民族分化的政策 D接受汉族的成文法令,A,2)特点因俗而治。是一种民族分治,3)实质:,仍然是阶级统治,4)作用,是对汉族地区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促进契丹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1)原因:南北地区汉族、契丹等族经济文化 的发展水平及人民生活方式不同,第六节 元的统治,复习重点:元朝的统治(民族融合、制度),一、蒙古的兴起,居住区域:,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蒙古政权的建立(时间、人物),成吉思汗的内外征战,蒙古汗国,俄罗斯,中亚,印度河流域,西夏,金,二、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时间、先后 顺序、人物),2、统一的原因:,()经济:封建经济持续发展,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民族:各民族长期交往,民族融合加强; ()军事:蒙古政权强大,宋金政权衰落。 (4) 人心:人民渴望统一。,3、意义,(1)政治: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为明清 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2)经济:促进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 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3)外交: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发展;,(4)文化:为科技发展创造条件;,A、元朝疆域广阔,B、边疆、内地人民双向流动频繁;,(5)国家、民族: 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C、契丹、女真成“汉人”,D、形成“回族”,E、西藏、台湾纳入祖国版图,三、元朝加强统治的措施:,(一)中央,中书省(职权、管辖区域),枢密院(职权),御史台(职权),宣政院(职权),3、影响,(二)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设行中书省),适应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后世沿用,影响深远。,2、特点:,中书省直接管理,1、目的:,军、政、司合一,(2005全国文综1)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 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 A在西藏设立行省 B以宣政院为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 C在西藏设置卫所 D设置驻藏大臣,B,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一、发展的原因,1、政治:,宋元统一,使社会出现相对安定的局面,2、经济:,宋元时期的经济继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3、民族:,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加强,,4、对外:,对外交往有重大发展,与各国交流 丰富了本民族文化。,5、基础:,这一时期的文化是在隋唐文化高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6、教育:,教育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培养了人才。,二、宋元时期文化的特点(高度繁荣),1、科技成就突出,影响世界文明;,2、理学产生;(封建主义走向衰落的体现),3、世俗文学出现;(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4、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体现民族融合),三、科技:三大发明,世界领先,世界影响深远,(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2、传播,1、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时间、地位),朝鲜,日本,阿拉伯,埃及、欧洲(16世纪成为 欧洲科学复兴的手段),向东:,向西:,(二)指南针的应用于航海,1、北宋:开始应用,2、南宋:传入欧洲(为殖民者的地理大发现, 开拓殖民地和世界市场提供了条件),(三)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1、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2、北宋广泛使用于军事 3、元朝时传入欧洲(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打倒 封建阶级),(四)沈括梦溪笔谈(内容、地位),(五)天文、历法: 郭守敬三项成就,2、史学:资治通鉴,二、哲学和史学,1、哲学 理学新儒学(代表、内容、实质),三、文学,1、宋词,词的出现及发展(原因):,主要词人及其写作风格和主要作品:,2、宋诗:陆游的写作风格及主要作品,4、戏曲,元曲:,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主要贡献,3、话本世俗文学,四、绘画,1、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 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的是: A、三国 B、隋朝 C、元朝 D、清朝,C、元朝,2、下列各项,出现在元代的是: A、划全国为25个省级行政区 B、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C、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D、废丞相、设立三司,B、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练习,3、下列地区,在元代不属于中书省直接管辖的是 A、河北 B、山东 C、山西 D、陕西,D、陕西,4、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 D、(清)理藩院,C、(元)中书省,5、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最突出的是 A、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C、有利于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实施 D、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D、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下,成 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下列史实与元军有关的是 A攻灭西夏 B征服大理 C招降吐蕃 D攻破临安,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的是 A岳飞 B陆秀夫 C张世杰 D. 文天样,与汉族相融合被元朝称为“汉人”的是 A契丹人和女真人 B女真人和党项人 C契丹人和突厥人 D突厥人和回鹘人,D,A,D,与隋唐文化相比,宋元文化的最主要特点是 A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传统科技开始衰落 C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D中国科技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指南针用于航海开始于 A. 战国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萍州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 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这反映了当时 A封建迷信盛行 B科学技术进步 C海外贸易发展 D对外交流频繁,C,B,B,被誉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的是 A营造法式 B授时历 C梦溪笔谈 D四部医典,宋代理学思想主要来源于 儒家思想 佛教思想 道教思想 法家思想 A B C D,B,C,下列文化现象中,与城市经济繁荣直接相关的有 南北朝佛教的盛行 新的文学形式话本出现 两宋风俗画的出现 明代中期书院的兴盛 A B C D,C,单元小结:,时代 特征: 民族 融合 进一 步加 强,封 建经 济进 一步 发展,政治,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 加强北宋统治危机及改革,民族 关系,两宋与契丹、党项、 女真、蒙古族的关系,文化,高度繁荣:科技、 理学、史学、文学,北 宋 (960 1127),政 治,建立(时间、人物、经过、都城) 统一五代十国(方针、人物、时间、意义),加强 专制 主义 中央 集权 制度,背景(结束藩镇、铲除割据、防止兵变),措施(集军权5、集行政、集财权、 集司法、发展科举),影响,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积极(政治、经济),消极(政治、军事、 经济),积 贫 积 弱,社 会 危 机,王 安 石 变 法,目的、时间,措施:理财(5法)军事(2法) 教育(改科举考试内容;整太学教科书内容 为儒家经典、成绩优秀直接受官),效果(财政收入、水利工程、开荒、军事、 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失败原因(不触及封建剥削制度、用人不当、 触犯利益、地方抗拒、反对派当政),评价,北 宋 (960 1127),民 族 关 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