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海区小学科学课题资源包 南海区小学科学课题资源包教师教学类 6、动物和植物 资源包课题所属单元名称有生命的物体课题所属版本、册别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上册资源收集、整理、设计者梁线芬设计者所在学校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里水小学办公电话075785634005教材说明教材共2页,教学内容分为3部分。 本课教学内容是对前5课学习的整合,要归纳出有生命的物体的特征,形成“生物”概念并据此知道什么是“没有生命的物体”。整合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比较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我们”与其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形成比较完整的生物概念。 第一部分: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经过第一课、第二课的学习,找出了形形色色动物的相同点,经过第三课、第四课、第五课的学习,找出了形形色色的植物的相同点,对动物、植物的认识深入了一步。本课的学习是在前两次整合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整合,找出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形成“生物”的概念。教学时应先指导学生说说动物有什么相同点、植物有什么相同点,让学生充分、全面地说了之后再加以归纳,然后与前两课中归纳填写的内容进行对照,如果前两课中填写的内容是全面的,就可以照抄。这项活动完成后,让学生再找出动物、植物的相同点,内容说全面了再加以归纳,由学生把整合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填写到学生活动手册里。 动物、植物的相同点还可以从五方面去找: 1都有生活的基本需要。 2都能生长、死亡。 3都能繁殖后代。 4都有相应的身体构造。 5都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 第二部分:寻找动物与植物的不同点找动物与植物不同点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不同”本身,而是要同生物的生存需要、生物适应环境联系起来。植物是自己在体内制造养料,它就必须有制造养料的器官,这些器官使它能从环境中获得制造养料的能量,能从环境中获得制造养料的原料。从另外的角度说,植物不是从环境中去寻找食物、捕猎食物,也就不需要移动、不需要动物捕食的那些器官,从这里学生可以领悟到一点大自然的奥秘。 找动物与植物不同点的方法,也是先让学生充分找出动物与植物的各种不同,在空格里写出动物和植物不同的地方。 主要的不同有: 1植物不能改变自己的位置,它只有根,没有运动器官。 2食物的来源不同,植物自己在体内制造养料,所以它不需要口和牙齿。 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生物有生命的物体。由此可以推断出凡不具有“生物”特征的物体就是“非生物”。 第三部分:“我们是什么”教材首先确定了一点:“我们有生命”,进而提出,“我们也是生物吗?” 对于我们有生命,四年级学生不会有疑问,但是要将我们与刚刚形成的生物概念建立起联系来,还需要一个思考和推理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把我们人类同其他生物进化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以使学生从观念上真正认同。 为了完成这个认识过程,教材建议采取班级讨论的形式。对照前面归纳总结出来的生物的共同特点,让学生对我们是不是属于生物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里特别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因为就不同的意见展开争论是促使讨论深入的最好办法。教材在这里列举了几种看法,是起一种提示作用。教材在结束部分用肯定的语气说明人类是生物,并且强调也有与其他生物相类似的特点和需要,是为了使学生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生物的概念,也是为了丰富对自身的认识。最后一句,“人类是由哺乳动物进化来的,是唯一有语言、能思考的生物”在于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我们 人类。 教材结构学习对象分析1、认知基础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对前面5节课的整合、归纳和总结。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丰富经验已概括出植物的共同特点和动物的共同特点,本节课是在这一基础上,经学生对动物和植物进行广泛接触后,在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概括出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特点,进而形成生物的概念,并从生物这一概念延伸,认识到人类也是生物中的一种,也有与其它生物相类似的特点和需要,只不过人类是惟一有语言、能思考的生物。2、学习障碍 学生很容易错误地把是否能运动作为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标准;对人类也是生物这一事实,学生较难接受。3、环境因素 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可能较难观察到完善的动植物物种和一些藻类植物等;受设备条件限制也不能观察到微生物。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能够比较和概括出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点;掌握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的基本特点;能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知道人类也是生物,有与其他生物相同和不同的地方。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比较法、归纳出动、植物的共同点;用推理法推断出人类也是生物。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能融洽合作,积极展开交流讨论,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增强学生的生命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名 称数量要 求提示及注意问题录像1教师教学光盘中有课件揭示动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网上搜集幻灯机1图像要清晰使用前先把玻璃上的灰尘擦干净。生物和非生物图片尽量丰富些最好是彩色的可上网搜集或到图书馆寻找。 课题有关知识相关知识图片资料动物能够运动植物不能够运动是因为植物体内没有运动器官,它们不需要到处寻找食物,它们自身能制造养料。.my/kecheng/shenwu/keben/4-1.htm物体可以分为两大类:生物和非生物,他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生命活动,是否有生活的需要。/question/560707.html飞机、风、太阳等不是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活动,没有生活的需要。/pic/html/2/小狗会叫会思考一些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不能进化为人类,那是因为它们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article.php?id=116812植物能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反应,当地震来临前植物会有异常反应,这是由于地震前电流的变化刺激了植物的根系,而促使植物表现反常的一个原因。/200406/ca454167.htm教学提示可能出现的情况对策学生区分生物非生物的标准不明确,常常以能否运动作为区分标准让学生明确区分生物非生物的标准应以它们能否进行生命活动,是否有生活需要为标准。对人类是不是生物,学生可能出现两种回答情况教师应从两方面准备:如果学生回答人不是生物,讨论就要从人和生物有什么不同开始;如果学生回答人是生物,讨论就要从人和生物有什么相同开始。 课题探究过程中有关答案探究问题答案答案解析1、藻类和菌类是生物吗?是因为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水能流动,它是生物吗?不是因为它的流动不是生命活动,它不是有生命的物体。、自然界是由生物、非生物组成的吗?是因为自然界的物质可以分成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两大类。、种子会发芽,它是生物吗?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生物当种子被晒干后,它是非生物;但在一定的水分、温度、空气条件下,种子就会发芽,变成生物。、人类的生活受其他生物影响吗?对 因为人类就生活在他们当中,彼此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表格示例 列举你知道的动植物 班 第小组 姓名类别名称动物植物动物和植物比较 班 第小组姓名类别相同点动植物的相同点动植物的不同点动物植物列举你知道的生物和非生物 班 第小组姓名类别名称生物非生物人类和生物的比较 班 第小组姓名类别相同点不同点结论人类其他生物 堂上测评题、课外作业类别内容要求教师评价堂上测评题1、请说一说动物的共同点,植物的共同点以及动植物的共同点。2、生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3、列举生活中你见到的生物和非生物?4、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5、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独立完成;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或答案有异议的题目可在小组内讨论、研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课外作业课外认真观察生物和非生物,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区别在哪里?1、要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2、不到危险的地方观察。3、可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别人,了解有关情况。(评价标准:优秀较好一般仍需努力) 图片、数据 /Product.asp?BigClassName=%B6%AF%CE%EF&SmallClassName=%D5%E4%CF%A1%B6%AF%CE%EF科学家介绍/search/cn=%B6%AF%CE%EF%D1%A7%BC%D小学科学教师实用手册中有相关介绍。 教学资源线索资源名称来 源资源说明备注多种多样生物和非生物图片/Photo/pichhcc/fern//Photo/pichhcc/phycophyta/Index.html/f?kz=112125052//Photo/zw/ql/Index.shtml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藻类、菌类、微生物以及种类繁多的非生物图片、知识。课前搜集,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kejian1/Software/Catalog79/281.html揭示动植物的共同点、不同点堂上使用录像科学教师教学光盘(四年级上册)堂上使用小学科学教师实用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周新奎主编 2004年8月第1版动植物知识图片介绍课后阅读 板书设计 动物和植物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有生活的基本需要;都有生长能力;都能繁殖后代;都有相应的身体构造;都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等非生物火、风、水等 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区别人类是惟一有语言能思考的生物 参考资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概括物体的共性和差异。 2了解生物的基本特点,体会生命的价值。3了解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性,让学生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建立和谐共处的生命观。 【教学重点】 关爱生命,和谐相处。【教学难点】 概括物体的共同点。【教学准备】常见动物的图片,多张白卡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我们认识了许多的动物朋友和植物朋友,也知道了它们的许多本领。今天动物朋友和植物朋友都来了(让戴动物头饰和植物头饰的学生上讲台),你们能把知道的动物和植物知识讲给它们听吗?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提出问题1把学生说出的问题都板书在黑板上。如:动物有哪些相同点, 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点, 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点 2把问题归类:哪些问题是相同的? 三、选择问题并进行解答1让学生选择想探究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用水彩笔记录在白卡纸上(让学生把字写得大些,便于展示) 2师生讨论:让学生把探究的结论展示在黑板上,共同概括出动物的共同点,植物的共同点,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四、建立生物的概念1提问: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能不能给它们取个共同的名字?板书: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 2提问:除了生物以外,其他的物体称为什么呢? 板书:非生物 3你能说出一些生物和非生物吗? 4请你说说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并说出你的理由:机器人、火、汽车、种子、飞机、风、泥土、太阳。五、辩论赛:“我们是什么”我们知道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像水、火、风这些物体是非生物,那么我们人类是什么呢? 1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在黑板上。 2让相同观点的学生围组成小组,讨论自己的理由。 3各组派代表发言,各自说说理由。 4小结:我们人类是由哺乳动物进化来的,是惟一有语言、能思考的动物。 5讨论:我们应该跟其他的生物朋友如何相处?教学设计(二)(自建资源)教学思路课一开始,先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列举出动物的共同点和植物的共同点,然后参照第课和第课的答案进行更正;再通过对动物的共同点和植物的共同点进行比较,归纳出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点,寻找他们的不同点;从研究动物和植物引伸出生物的概念,然后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加深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研究区分容易混淆概念的方法;掌握生物和非生物这两个概念,了解他们的差别,明确它们的区分标准;通过“我们也是生物吗?”这个问题,引出了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相同和不同,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总结得出人类也是生物,有与其他生物相类似的特点和需要,是由哺乳动物进化而来的,惟一有语言,能思考的生物。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知道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知道人类也是生物以及和其他生物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过程与方法学会对资料进行总结并比较出事物的异同;能够根据事物的特征对事物进行区分。、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研究、了解生物,感受有生命的物体,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生命观;体会生命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命观,感受生命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区分生物和非生物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动植物的录像;课件;生物和非生物图片。、 学生准备:动植物的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动物和植物是人类的亲密朋友,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形形色色动物的特点和形形色色植物的特点,那动物和植物的关系又怎样呢?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这一节课在我们对前面节课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动物和植物进行比较,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意图: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入课题不但给人亲切的感觉而且开门见山地指出了要研究的内容,学习目的性明确。)二、开展探究、 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列举动物的共同点和植物的共同点。让学生对前面的学习进行回忆,再请学生分别说出动物的共同点和植物的共同点,然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整合,把整合后的结果和第、课记录的共同点进行对照更正,最后让学生把答案分别填写在表格的左、右两栏里。(意图:让学生回忆动物的共同点和植物的共同点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并与课本答案进行比较、更正,有利于对知识的拾遗补缺。)() 比较动物的共同点和植物的共同点,寻找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点。 让学生对动物的共同点和植物的共同点进行比较,提炼出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点。 请学生把寻找到的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点在班上汇报。 全班同学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讨论、整合。 把结果填写在左右两栏的交集里。() 归纳了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点后让学生说出它们的不同点。 指名发言 同学质疑更正 总结出动物和植物的不同点是:植物不能改变自己的位置,它只有根,没有运动器官;食物的来源不同,植物自己在体内制造养料,所以它不需要口和牙齿。、 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解释生物的定义有生命的物体就是生物。以动物和植物为代表是因为动物和植物是有生命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点代表了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点。() 让学生根据生物的概念,列举生活中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意图: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是为了清楚地了解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掌握情况,以便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小组讨论容易混淆的问题,如“空气是生物吗?”“火是生物吗?”“计算机是生物吗?”等得出答案后在全班交流订正,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以运动定义生命是错误的。() 让学生说一说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依据,同学评价,师生总结订正。(意图: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明确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标准,纠正学生以“运动”作为区分标准的错误观点。)、 讨论“我们是什么?”() 首先让学生回答人类是不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分小组就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讨论,并把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 对人类是否生物进行总结。人类具备其他生物相类似的特点和需要,人类是生物,但人类又有着不同于其他生物的地方,是惟一有语言,能思考的生物。(意图:小组研究讨论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是为了回答“我们也是生物吗?”这个问题寻找更充分的理论依据。)三、全课总结、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学生更正、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学生谈收获。(意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谈学习心得,不但是为了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这也是科学教学的目的所在。)四、拓展延伸课后观察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查阅相关资料,思考人类应如何跟其他的生物朋友相处。 (意图:科学学习是开放的,不局限于课堂而是整个大自然,让学生课后继续进行探究,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探究空间,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动物和植物教学实录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感知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区别生物与非生物,并概括生物的基本特征。 3、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发现新知识。 材料准备: 花、苹果、土豆、大蒜、石头、橡皮、小白菜 铅笔、小草、田螺 教学过程: 一、自由分类,激发学习兴趣 我来上课的时候,有个小孩告诉我:城北小学的同学上课表现很棒的,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幻灯片(丁丁) 学生说是天线宝宝-丁丁。 师:你们喜欢他吗?他也很喜欢你们呀! 他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出示材料并发给学生材料:1花、2苹果、3土豆、4大蒜、5石头、6橡皮、7小白菜、8铅笔、9小草、10田螺 你能猜猜这份礼物是做什么的吗? 师:这份礼物很特殊,他是给小朋友观察、实验的。 你们看一看,都有些什么呀? 学生回答。 丁丁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个问题:请小朋友按照你们组的想法,把这些材料进行分类。 学生拿出研究报告单,老师讲清如何填写。 学生小组活动 让学生自由分类。 学生说一说分类的理由。注意:一定要让学生说我们组是这样分的,然后进行表扬,让其他组也象他们组这样汇报。 按学习用品分 按可以吃的分 等等 出示幻灯片(丁丁)天线宝宝说“看来你们的表现真的很好哦!”。 师:你们看,天线宝宝都表扬你们了。 二、探究发现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点 学生说说材料里的动物。 学生说说材料里的植物。 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动物和植物。 师:丁丁告诉我,小波也来上课了,听说他还有个问题不明白,想要请教大家,我们来听听吧。 出示幻灯片(小波)“说说植物和动物的共同点?” 师:哦,小波的问题你们能回答吗? 有些学生说能,有些学生说不能。 请举手的同学说说。 师:刚才这些小朋友说的到底是不是呢?我们再来看幻灯片 师:看了这两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小组说说看。 学生概括:植物和动物会生长。 师:接着看幻灯片 师:你又知道了什么? 学生概括:植物和动物会产生后代。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吗?那你们就告诉小波吧。 学生说说植物和动物的共同点。 老师小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他们会生长,会产生后代。 师:像动物和植物这样会生长,会产生后代的,我们又给他们另外一个名字-生物。 三、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特征 师:刚才我们帮助小波被拉拉看到了,拉拉就缠着我,说他有个问题要考考大家。那我们去看看吧。 出示幻灯片(拉拉) 师:“你能利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把材料中的生物找出来吗?”把不是生物的拿出来放在桌子上,是生物的留在盆子里。 1、学生小组活动。 2、学生观察每一种物体,找出生物。 3、小组汇报、讨论说明理由。 这里要注意。 师:那么不是生物的这一些物体你能给他们取个名字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 出示幻灯片 老师提问:通过观察、讨论,你们觉得生物与非生物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讨论概括出以下几点特征。 生物: 非生物: 有生命 没有生命 会生长 有些是人造的 有后代、提出容易混淆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火”和“计算机”是生物吗?、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质疑、更正。 四、辨别生物与非生物 丁丁、小波、拉拉都来了,你们猜,还有谁也来了呢? 学生回答。 师:对,迪西也来了,看看他想干什么呀? 出示幻灯片(迪西) 师:啊,真好,你们想去吗? 1、走进动物园,(投影)以故事的形式述说 师:这是小红,这是小红妈妈。小红学了生物与非生物这课后就想到动物园去找一找生物与非生物。今天在妈妈的陪同下,她去动物园玩了,你瞧,刚到门口就有一只胖乎乎的熊猫在欢迎她了!那么这只熊猫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呢? 谁能告诉陈老师。 学生说是非生物。 师:为什么? 学生回答。 小红看了一下,发现熊猫的旁边还有一些生物和非生物,你们看到了吗? 学生回答。 那我们到动物园里去看一看,找一找,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 师:动物园真好玩啊,而且我们在里面找到很多的生物与非生物,收获很大。 其实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过许许多多的生物与非生物,我想你们一定很想说一说吧! 2、小组说说自己知道的生物与非生物,派个代表说说。 3、知识大挑战。五、人类也是生物、让学生回答人是不是生物。、分小组讨论人类与其他生物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对人类是否生物进行总结:人类也是生物,有与其他生物相类似的特点和需要,但人类也有不同于其他生物的地方,是惟一有语言能思考的生物。 六、总结 今天和天线宝宝一起上课,你们觉得开心吗? 出示幻灯片 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谈收获。 分析材料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内容是对前5课学习的整合,要归纳出有生命的物体的特征,形成“生物”的概念,并以此知道什么是“没有生命的物体”。整合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比较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我们”与其他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概念。经过第一课、第二课的学习,学生已找出了形形色色动物的相同点,经过第三课、第四课、第五课的学习,又找出了形形色色的植物的相同点,对动物、植物的了解深入了一步。本课的学习是在前两次整合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整合,找出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形成“生物”的概念。教学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说说动物有什么相同点、植物有什么相同点,让学生充分、全面地说了之后再加以归纳,然后与前两课中归纳填写的内容进行比照,如果前两课中填写的内容是全面的,就可以照抄。这项活动完成后,让学生再找出动物、植物的相同点,内容说全面了再加以归纳,由学生把整合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填写到学生活动手册里。动物、植物的相同点在具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归纳: 1都有生活的基本需要;2都能生长和死亡;3都能繁殖后代;4都有相应的身体构造;5都能对外界变化作出反应。而找动物和植物不同点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不同”本身,而是要同生物的生存需要、生物适应环境联系起来。植物是自己在体内制造养料,它就必须有制造养料的器官,这些器官使它能从环境中获得制造养料的能量,能从环境中获得制造养料的原料。从另外的角度说,植物不是从环境中去寻找食物、捕猎食物,也就不需要移动、不需要动物捕食的那些器官,从这里学生可以领悟到一点大自然的奥秘。主要的不同点有:1植物不能改变自己的位置,它只有根,没有运动器官。2食物的来源不同,植物自己在体内制造养料,所以它不需要口和牙齿。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生物的概念有生命的物体。由此可以推断出凡不具有“生物”特征的物体就是“非生物”。在探究“我们是什么”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提出,“我们也是生物吗?”对于我们有生命,学生是不会有疑问的,但是学生还不能一下子将“人”与“生物”建立联系,还需要一个思考和推理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把我们人类同其他生物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让学生从观念上真正认同。为了完成这个认识过程,我就采取班级讨论的形式。比照前面归纳总结出来的生物的共同特点,让学生对我们是不是属于生物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里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因为就不同点意见展开争论是促使讨论深入的最好办法。教材在这里也列举了几种看法,起到了一种提示作用。另外,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发现以下几个需要应变的几个问题:1关于“寻找动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环节,教材中没有“寻找动植物的不同点”的具体教学内容。2教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动物相同点和植物相同点中抽取出两者具有共性的方面,以便形成“生物”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寻找动植物的不同点”并非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教学中,我把“寻找动植物的不同点作为教学的起始环节。3关于教材中的最后一段话“人类是由哺乳动物进化而来,是惟一有语言、能思考的的生物”,我认为不科学。按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物种之间称为进化,而人类本身就是哺乳动物,是与所有哺乳动物一样,属于同一物种,不能运用“进化”一词。而且说人类惟一具有语言和思考的生物,也是非常片面的,是“伪科学”的言论。课题参考知识 如此课堂好 寻访动植物教学案例阳泉市郊区荫营联校山头小学 杨志红 动物和植物单元是安排学生对周围生物进行研究,通过实际操作,学习科学探究的各种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课的深层次的兴趣。我决定利用学校外杂草丛生的大操场的有利条件,带领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过程:提出问题、制定观察计划、搜集整理关于动植物的信息、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在学生寻访过程中,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指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并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做寻找和记录的活动,从而在活动中养成勇于克服困难,愿意与他人交流的情感态度,此外,我们还要在活动中使学生明确不伤害小动物,不损害小植物。 为了能有效达到上述目的,我把本课设置在三个场地完成:室内(制订寻访计划)大操场(亲临寻访)室内(交流提问)案例实录一 我首先组织学生制定活动计划,作为研究的组织者,我提出了问题:我们要去和小动物、小植物做朋友,并要仔细地研究我们这些陌生的朋友,你们认为应该作哪些准备工作呢? 王震:我认为我们应该先分组,这样几个人合作可以看得全面些,但我对分组有一个建议,我要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去探究,因为我们兴趣相同,合作默契,我相信我们会发现很多动植物的秘密。 我高兴地采纳了王震同学的建议,把它郑重地写在黑板上:分工合作。 王彦星:我认为单靠分工还不行,我们必须研究一下带什么工具帮助观察。 (我心想,这些孩子已经有些“小科学家”的味道了,原准备详细安排的我把发言的权利让给了学生。) 王红艳:我认为我们应该带上放大镜、本子、笔,因为大操场的动物比较小,多的是蚂蚱和蚂蚁,植物的花也很小,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仔细观察。本子和笔可以随时记录我们观察到的有趣的事情,这样就不会存在整理时忘记的可能。 王雪:对,我还要带上尺子,因为我想得到一些动物的实际数据。 我欣慰地看着逐渐走向独立的同学们,正要出发时,听到一个细细的声音:老师,提醒大家不要伤害小动物。对啊,这是最重要的。我认真地转达了这位同学的话,和学生们一起走出了教室。案例实录二 开始寻访了,我担心的乱糟糟的场面并没有出现,学生只是小组成员碰了一下头,就开始寻找目标观察。同学们蹲着用放大镜左瞧右看,用尺子测量,趴着找蚂蚁的洞穴,站着画感兴趣的花草,并批注着什么,我巡回在各小组之间,参与他们的活动,不时提出观察的要求:按一定顺序观察,并要注意记录。 当走到第五小组时,好安静啊!他们都在全神贯注地看着什么,我好奇地走近一看,原来两只蚂蚱(一大一小)连在一起,梁强看到我高兴地喊到:“老师,快看,大蚂蚱生小蚂蚱呢!”我奇怪地问:“生小蚂蚱?”王彦星接着说:“对,你看,我们刚才过来时,小蚂蚱正在一点一点出来呢。”果然,过了五分钟,小蚂蚱用力一挣,脱离了大蚂蚱,停了停,蹦了两下,跳到了草丛上,同学们松了口气“终于生出来了”。我这才明白,原来,同学们把蚂蚱的交配当作是生孩子了,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案例实录三 回到了教室,交流开始了。 王新浩:我看到了蚂蚱妈妈背孩子的场面,我想到了我小时候妈妈背我的情景,我知道了蚂蚱原来也很爱它的孩子。 王彬:我们找到了一种花,它是紫色的,有长条形的花瓣,还有黄色的花蕊,可漂亮了,但这种花味道不好闻,原来花不是都是香的。 王蕾:我们观察了蚯蚓,它有4厘米长,生活在潮湿的土中,我现在知道了它吃土,它身上很粘,还边爬边拉土呢,以前我们在地里看到的小颗粒是蚯蚓的粪便。 梁丽:我观察到蚂蚁有六条腿,还有一对触角,它有圆圆的脑袋,嘴里有两颗大牙。 梁强自豪地站起来说:“我看到了大蚂蚱生下了小蚂蚱。” 这时,王海旭站起来反驳:“不对,蚂蚱是卵生的,不是妈妈直接生的。”“不对,我们亲眼看到大蚂蚱生小蚂蚱的。”梁强面红耳赤地辩解。我抓住这一时机,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同学们,梁强组观察到的现象的确是事实,但是不是蚂蚱生孩子呢?蚂蚱是怎样生殖的?它的孩子是怎样来的?我相信你们会用很多的方法找到有关资料,老师也将上网帮助你们查询,下节课我们接着讨论。案例实录四 课后,我认真地查询了网上资料,搜索到了一些点滴的介绍蚂蚱生殖的信息。第二天的课上,我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梁强红着脸说:“原来我错了,那不是大蚂蚱生小蚂蚱,那是在交配,只有这样,雌蚂蚱才能产卵,爷爷给我讲解了有关蚂蚱的一些知识。” 王海星:对,蚂蚱是从卵里出来的,还要蜕皮,我们在操场上见过,黄颜色的带翅膀的蚂蚱的皮。 我这时把网上下载的资料读给了大家:蚂蚱,又叫蝗虫,它喜欢在潮湿的地方交配产卵,并且一年产两次,一次可产100左右个卵,卵可以孵出幼虫,幼虫要蜕五次皮才能长成成虫。 孩子们不再七嘴八舌,他们静静地听着,有的思索,有的点头。这两节课,学生真正认识了蚂蚱,是大自然给了他们无限的知识。教学反思: 课上完了,虽然我的课一节分为了两节上,但我深深地体会到: 1、科学课的第一性教材是活生生的大自然。这节课,我把自己与学生真正融入了大自然,也可以说是学生把我引入了对自然事物的探究中,我真正认识到学生是观察的天才,我们没有必要事先告诉学生观察到什么、达到什么要求,交代观察方法和步骤,安排观察的辅助工具,因为对自然事物、对身边生物拨弄一番、探究一次是孩子的天性决定,他们会在观察中学回观察。 2、解决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天生存在的,但还需积极引导,需适时点拨,引发他们的思维。作为教师,我们要把自己与学生平等地置身于学习中,亲身蹲下身来与学生一起测量、一起争论,当课堂出现争论时,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利用身边不竭的资源(书籍、网络、父母丰富的阅历、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学生会在实践中学会实践、学会合作。 3、师应在生活教材中学会成长。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需要经历各种环境的考验、各种方式的尝试。“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课程改革改革以来教育界讨论最为激烈的一个话题。教材只是一个范本、载体。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重视对现有教材(教科书)的研究,而忽略了教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已有经验这一客观定律,使教师的成长步入片面的发展轨迹。通过这一课教学的有效尝试,虽然我用了2个课时的时间,完成了一课时的内容,但却培养了学生多种兴趣和能力,同时,也让我深深感受到对于一个教师成长最终重要的两点道理:其一是重视生活、反归生活;其二是敢于打破常规,勇于进行实践。 环境知识:野生动植物保护谁是导致物种灭绝的罪魁祸首?在造成野生动植物资源危机的诸多因素中,栖息地的破坏和商业目的的利用是最主要的因素。生物生活的空间不外乎海洋、陆地和天空,但环顾四周,世界上森林、草原和海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草原超载过牧,严重退化;森林覆盖率低,零碎分散;水域污染,面积减少。北美大平原的 97% 已经消失,在美国大陆的 48 个州中有许多受保护的大平原生态环境,但是其中几乎没有一个同时有美洲野牛、熊和狼。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漠化面积达到 160.7 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而且每年以 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这使得一些稀有或敏感的物种难以继续生存。有资料显示,全世界的森林面积正以每年约 1700 万公顷的速度消失。我国的森林面积虽为 1.3 亿公顷,但其覆盖率为 13.92%,仅为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的一半,而且在最近的几十年里,森林破坏情况严重。我国最大的三片针叶林区:大兴安岭、长白山地和西南横断山区,70% 的天然林已被采伐;各种阔叶树林也所剩不多。此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融衍生品交易借款合同法律属性与风险控制研究
- 企业劳动合同签订与员工培训发展合同
- 2025湖南东湖渔业有限公司热水鱼草鱼销售合同
- 2025授权代理合同范本 资金代理合同范本
- 夫妻共同财产中车辆分割及补偿协议书
- 跨境电商企业股东股权分割与风险控制协议
- 离婚子女抚养权及财产分配调解协议
- 物业接管与查验、住宅小区物业设施设备维护合同
- 离婚协议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赔偿协议范本详解
- 离婚财产分割执行起诉范本及程序指引
- 超高层工程投标述标答辩指南
- 锚喷工入场安全教育试卷(含答案)
- DeepSeek+AI智能体医疗健康领域应用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玄武岩行业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前景展望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婚介服务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协会工资薪酬管理制度
- 办公烟酒领用管理制度
- CJ/T 233-2006建筑小区排水用塑料检查井
- 淀粉大型设备管理制度
- T/CSPCI 00001-2022汽油中苯胺类化合物的分离和测定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
- 考评员聘用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