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种资源、起源、演化和染色体组.ppt_第1页
稻种资源、起源、演化和染色体组.ppt_第2页
稻种资源、起源、演化和染色体组.ppt_第3页
稻种资源、起源、演化和染色体组.ppt_第4页
稻种资源、起源、演化和染色体组.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 稻种资源及染色体组,一、稻种资源的种类及遗传多样性,目前全球公认的稻属有19个野生种和2个栽培种。禾本科中最重要的属之一。 我国原产的野生稻种只有3个。但我国收集和保存的野生稻种资源最多(4665份),其中普通野生稻约4000份。,(一)、野生稻种资源,我国野生稻的类型: 普通野生稻 Oryza rufipogon Griff. 疣粒野生稻 Oryza meyeriana (Zoll.et Merr. ex Steud 药用野生稻 Oryza officinalis (Wall. ex Watt),普通野生稻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稻属野生种。 1917年在广东发现普通野生稻。喜温、喜湿、喜光的多年生沼泽植物,分布较广。 具有雄性不育细胞质、优良外观品质和杂种优势相关联的基因等。,1926年在台湾发现疣粒野生稻。旱生但不宜阳光直射的植物。疣粒野生稻高抗细菌性条斑病,对白叶枯病抗性为0级,接近免疫,中抗稻瘟病。,O. meyeriana,1949年在云南发现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 )。喜温湿,宜阴凉。高抗褐稻虱,抗白叶枯病,O. officinalis,我国引进的稻种资源,(二)、栽培稻的起源,亚洲栽培稻起源的三个学说,非洲栽培稻的起源,(三)、亚洲栽培稻的演化,1、籼粳分化 籼粳亚种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殖隔离。籼粳属性的鉴别,是水稻育种研究,特别是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籼稻:是亚洲栽培稻的基本型,适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生长,稃毛较长、较多,酚反应呈黑色,易落粒,谷粒较长。 粳稻:是亚洲栽培稻的次生型,耐寒性较强,稃毛较短、较少,酚反应不变色,不易落粒,谷粒较短。,DNA标记研究也表明 亚洲栽培稻的籼粳分化。,籼稻,粳稻,2、早、中、晚稻的分化 主要是对日照长度反应的差异为依据。 早稻:感光性极弱,华南及华中的早稻对日照的长短反应不敏感,甚至无反应,温度达到要求,即可孕穗扬花。 单季稻(中稻):感光性弱,基本营养生长性强。 晚稻:感光性强,华南和华中一带原有的单季稻或连作晚稻对日照长度极为敏感。这一点与华南的普通野生稻类似, 因此,晚稻被认为是从野生稻驯化而来的基本型,而早、中稻则是从基本型的晚稻分化出来的变异类型。,中国水稻品种熟期分类 全国性熟期 播种期 抽穗期 早熟 6月下旬 早稻 中熟 7月上旬 晚熟 7月中旬 早熟 7月下旬 中稻 中熟 4月1822日 8月上旬 晚熟 8月中旬 早熟 8月下旬至9月中旬 晚稻 中熟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晚熟 10月中旬以后,因此 早稻:在我国双季稻地区早季种植,生育期较短,对光照长度反应不敏感,对温度反应较敏感。 中稻:在我国双季稻地区作单季种植,也称单季稻,生育期较长,对光照和温度反应不敏感,基本营养生长性强。 晚稻:在我国双季稻地区晚季种植,对光照长度反应敏感,后期耐寒性较强。,3、水、陆稻的分化 普通野生稻生长在淹水的沼泽地区,因此,水稻是栽培稻的基本型,而陆稻则是适应于缺乏淹水条件下的生态变异类型。全世界大约有1/6的稻田种植陆稻,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其中非洲和拉丁美洲75%的稻区种植陆稻,产量不高。中国的陆稻约1000万亩,占稻作总面积的2%。,4、粘、糯稻的分化 籼稻和粳稻的胚乳都有糯性与非糯性之分。化学成分分析表明,糯稻胚乳只含支链淀粉而不含直链淀粉,或直链淀粉很少(不超过2%)。一般粳稻淀粉含量为12%20%,而籼稻为14%30%。,综上所述: 1)籼、粳稻主要是因栽培地带温度高低不同而分化形成的气候生态型; 2)水、陆稻是由于稻田土水分多少不同而形成的土地生态型。 3)早、晚稻是因栽培季节的日长不同而形成的季节生态型; 4)粘、糯稻是直链淀粉含量的多少的不同而形成的品质分化型。,栽培稻系统分类,1、野生稻种资源的保存 方式主要有三种:原位保存(in-situ conservatio 或on-site maintenance)、异位保存(ex-site conservation或off-site maintenance)和离体保存。(in vitro maintenance)。 原位保存:在野生稻原始生态环境下,采用一定的设 施,人为地就地保存和保护野生稻种资。费用高难度大。 异位保存:将野生稻搬到新的地点进行种植保存的方式。 离体保存:采集种子和植株部分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保存 种质。,(四)、稻种资源的研究利用,2、野生稻种质资源的研究 对稻属种间遗传关系的研究是稻种资源利用的基 础。研究表明:在中国稻属中,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 的亲缘关系最近,与疣粒野生稻最远。 具有丰富的有利基因,如抗病,虫,旱,涝,冷, 优质,不育基因和杂种优势相关基因等。抗稻瘟病, 白叶枯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褐稻虱和稻瘿蚊 等。,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杂交转育工作,如1926-1933年,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育成中山1号,表现省肥、抗性好、米质优等特性。 1970年10月,李必湖等在海南发现花粉败育的普通野生稻(简称“野败”),1972年育成了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3年成功地配制了第一批杂交稻组合。 80年代以后,利用普通野生稻先后育成多个优良品种,如竹野、粤野占2号、粤野占5号等,目前在基因工程中应用的也十分广泛。,Broadening gene pool of parental lines of hybrid rice CMS diversification and enhancing out crossing Introgression of favorable wild species alleles: enhancing yield of parental lines Identification of heterotic gene blocks/ chromosome regions Identification of heterotic combinations involving crosses with alien introgression lines Enhancing genetic diversity using distant hybridization- pollen tube pathway (?) Exploring possibility to develop one line system (apomixis),国际水稻研究所目前对野生稻的研究与应用,IRRI种质资源库,二、水稻的染色体(包括遗传连锁图),(一)、稻属植物以及染色体组,比较公认的分类是有4个相似群和2个独立的种。染色体组有A、B、C、D、E、F、 G、H、J、K等10种类型。,栽培稻的染色体组,水稻基因组染色体 图示染色体图片由“基因中心”提供,水稻染色体很小,形态结构缺少标志,比较难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