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的基本操作》PPT课件.ppt_第1页
《毫针的基本操作》PPT课件.ppt_第2页
《毫针的基本操作》PPT课件.ppt_第3页
《毫针的基本操作》PPT课件.ppt_第4页
《毫针的基本操作》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毫针的基本操作,毫针的结构与规格,长短规格,粗细规格,一、确定体位,(1)卧位 仰卧位:适用于头面胸腹部,上下肢部分前侧部的腧穴 。 俯卧位:适用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上下肢部分腧穴。,选择原则 1、患者舒适 2、便于医生取穴、施术、留针、,一、确定体位,(2)坐位 仰靠坐位:适用于前额、颜面、上肢、颈前和上 胸部的腧穴。 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枕项、肩背部的腧穴。 侧伏坐位:适用于头颞、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 (3)特殊体位,二、消毒,针具/器械消毒: 医生手指消毒:在针刺前,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可操作。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体,如必须接触针体时,可用消毒干棉球作间隔物,以保持针身无菌 针刺部位消毒:在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5%碘酊涂擦,擦拭时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当穴位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 治疗室内消毒,三、 定点、定穴,四、进针法,以刺押手势分法,双手进针法,单手进针法,管针进针法,爪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刺手:一般用右手主要是拇、食、中指夹持针柄操作,其状如持笔。 押手:一般用左手爪切按压探查穴位或辅助针身。 “知针者信其左;不知针者信其右”难经七十八难,要求:轻巧、准确、快速、无痛,操作: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较短的毫针。,(1)单手进针法:,(2)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2)双手进针法:,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两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中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 将针尖对准穴位,贴近皮肤时,双手配合动作,用插入法将针刺入皮下(左手持针为保持针身垂直,故因持中下段,不是靠针尖处) 适用:长针的进针,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2)双手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适用: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2)双手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操作:左手持针管,将针装入管内,针尖与针管下端平齐,置于腧穴上,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毫米,用右手食指叩打针尾或用中指弹击针尾,即可使针刺入,然后退出针管。 适用:此法进针不痛,操作简单,多用于儿童和害怕针具的患者,(2)双手进针法:,五、行针基本手法,(1)提插法 定义: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 要求: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通常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五、行针基本手法,(1)捻转法 定义: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 要求: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其刺激量则小。,六、辅助行针手法,循法: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 弹法:用手指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 刮法: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轻刮针柄,促使针感扩散。 摇法:轻轻摇动针体,直针而摇,可加强针感;卧针而摇,可促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 震法:持针作小幅度的快速颤动,以增强针感。 飞法: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泻法),行针与得气,将针刺入腧穴后,通过行针方法使穴位得到振奋,发挥自我改善功能,使气血向穴位处集聚,穴位出现明显调动和调整经络中的气血运行的能力,就是得气,亦称针感。 病人的感觉。主要是酸麻胀痛重5种感觉。并非越强越好,要因人因病而异。 医生的感觉。主要是针下的沉滞感,古人形容是如鱼吞钩,也就是在逐渐向里捻针的时候,突然感到用同样捻针的力量有捻不动或旋转速度减慢的情况,但切忌过分单方向旋转造成肌纤维缠绕。,七、补泻手法,提插补泻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下插用力为主)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上提用力为主) 捻转补泻法: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为补;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为泻。 捻转时补法右手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 捻转时泻法右手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迎随补泻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进针时,针尖逆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疾徐补泻法: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进针时快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开阖补泻法:出针时迅速按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为泻法。 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七、补泻手法,八、留针法,定义:将针刺入腧穴并施行手法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 目的: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 静留:时间长短,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一般1530分钟。 动留:在留针过程中做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固疗效。 留针过程是机体得气后正邪交争的过程,时间应根据针感、针刺目的决定。,九、出针法,定义: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 要求: 左手持消毒棉球按压穴位,右手拇、食指持针柄,捻针退出皮肤,动作要轻柔。 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尤其是面部和头部、眼针等易出血的部位,应按压较长时间。 检査核对针数有否遗漏 出针后患者宜稍事休息 还应询问针刺部位有无不适感,注意有无晕针延迟反应现象。,十、针刺的角度,直刺法 适用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法 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 平刺法(横刺)皮薄肉少、头面部,操作方法:,进针角度,毫针基本操作技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而确定的。,十、针刺的深度,毫针基本操作技术,年龄 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体质 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 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的腧穴宜深刺。 腧穴 腧穴部位的不同,针刺深度则不同。,十一、注意事项,1.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行针刺。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2.怀孕三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三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刺。月经期间,如月经周期正常者,最好不予针刺。月经周期不正常者,为了调经可以针。 3.小儿囱门未闭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配合,不宜留针。,4.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防止刺伤重要脏器。 (1)针刺眼区腧穴,要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或长时间留针,支防刺伤眼球和出血。 (2)两胁及肾区的腧穴,禁止直刺、深刺、以免刺伤肝、脾、肾脏、尤以肝脾肿大患者,更应注意。,十一、注意事项,(3)背部第十一胸椎两侧,侧胸(胸中线)第八肋间,前胸(锁骨中线)第六肋间以上的腧穴,禁止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心肺,尤其对肺气肿患者更需谨慎,防止发生气胸。 (4)对于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和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必须注意针刺的角度、深度、如刺法不当,也可能刺伤胃肠道和膀胱,引起不良后果。 (5)针刺顶部及背部正中线第一腰椎以上的腧穴,如进针角度、深度不当,易误伤延髓和脊髓,引起严重后果。针刺这些穴位至一定深度如患者出现触电感向四肢或全身放散,应立即退针,忌捣针。,十一、注意事项,十二、常见异常情况的处理,(一)晕针 现象: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呕、精神萎倦、脉象沉细,甚者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 原因:病人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或过劳、过饥、大汗、大泻后;或体位不适、医者手法过重。 处理:1、立即停针,并将针全部取出。2使患者平卧头位稍低,闭目休息,松开衣带,判断病人生命体征,如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3、立即掐人中、内关、外关、合谷、涌泉穴。4、口服温热糖开水一杯或50葡萄糖20ml静注(高血糖者除外)。 预防:初次受针者,当尽量消除其紧张情绪;尽量取卧位及选择舒适持久体位;取穴不宜过多,手法不宜过重;过饥、过劳患者暂不宜针刺;医者边治疗边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一旦出现晕针先兆,应及早处理。,(二)滞针 在针刺行针及起针时,术者手上对在穴位内的针体有涩滞、牵拉、包裹的感觉称滞针。 原因:是针刺手法不当,使患者的针刺处发生肌肉强直性收缩,致肌纤维缠裹在针体上。 处理:出现滞针后,不要强行行针、起针。应令患者全身放松,并用手按摩针刺部位,使局部肌肉松弛。然后,轻缓向初时行针相反方向捻转,提动针体,缓慢将针起出。 预防:针刺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防止患者产生紧张。确保使用针体的质量。另外,在行针时应注意不要大幅度向单方向捻转针体,避免在行针时发生滞针。,十二、常见异常情况的处理,(三)弯针 原因:在皮外的弯针多是由于留针被其它物体压弯、扭弯。患者在留针,或行针时变动了体位,或肌肉发生挛缩,至使针刺在关节腔内、骨缝中、两组反向收缩的肌群中的针体发生弯曲。另选穴不准确,手法过重、过猛,使针刺在骨组织上也会发生针尖弯曲或针尖弯成钩状。 处理:起针时应注意用手或镊子持住弯针曲角以下的针体,缓慢将针起出。令患者将变动的肢体缓慢恢复到原来进针时姿态,并在针刺穴位旁适当按摩,同时用右手捏住针柄做试探性、小幅度捻转,找到针体弯曲的方向后,顺着针体弯曲的方向起针、若针尖部弯曲,应注意一边小幅度捻转,一边慢慢提针,同时按摩针刺部位,减少疼痛。切忌强行起针,以免钩撕肌肉纤维或发生断针。 为防止弯针,针刺前应先使患者有舒适的体位姿势,全身放松。留针时,针柄上方不要覆盖过重的衣物,不要碰撞针柄,不得变动体位或旋转,屈伸肢体。,十二、常见异常情况的处理,(四)断针 原因及处理:是由于针根部锈蚀,在针刺时折断。如果自针根部折断时,部分针体仍暴露在皮肤外,可立即用手或镊子起出残针。或因为滞针、弯针处理不当或强行起针,造成部分针体断在皮下或肌肉组织中。此时应令患者肢体放松,不得移动体位,对于皮下断针,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垂直下压针孔旁的软组织,使皮下断针的残端退出针孔外,并右手持镊子捏住断针残端起出断针。若针体折断在较深的部位时,则需借助于X光定位,手术取针。 为了防止断针,应注意在针刺前仔细检查针具,对于针柄松动、针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