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导读》PPT课件.ppt_第1页
《先秦诸子导读》PPT课件.ppt_第2页
《先秦诸子导读》PPT课件.ppt_第3页
《先秦诸子导读》PPT课件.ppt_第4页
《先秦诸子导读》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诸子导读,徐朝东,一、墨子与墨家 1.墨子出身 墨子(约前480-前400年),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本名翟。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据孙诒让考证,墨子生卒年在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他出身低微,“上无君子之子,下无耕农之难”,可能是一个接近手工业劳动者的读书人。因而养成了注重节俭、劳身苦志的作风,“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 。他注重实践,善于制作,相传他的木工技术,与鲁班齐名。在学术上,初受孔子影响,“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逐渐成了孔子和儒家叛逆,创建了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儒和墨两派互相驳辩,在先秦首先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人们常把孔墨、儒墨并提。,墨家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自己使命,并为之孜孜奋斗,游说诸侯,谋求制止战争,安定社会,安定民生。墨子“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孙诒让墨子传略)“席不暖”,“衣不黔”。两千多年来一直流传着他止楚攻宋的传说。,2.墨子思想及其评价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 庄子天下篇“生勤死薄” :“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墨子思想的根本精神是自苦利人。他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以利人为义,亏人自利为不义,以是否利于人民作为衡量是非的重要标准。他的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同时他要求人们学习大禹治水,自苦为极的精神,在个人物质生活方面,只取最低的标准。所以孟子说他是“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鲁迅的故事新编中有一篇非攻,是根据墨子中公输一篇改写的,写墨子劝止楚王攻宋的事,生动地反映了墨子的精神,可以参读。,政治上墨子主张尚贤、尚同。尚贤是主张突破贵族世袭制度,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反映了小生产者对政治上平等权利的要求。尚同则认为国家的职能在于统一全国思想,要求百姓逐级与上级官长保持一致,最后上同于天子,以天子之是非为是非,表现出专制主义的倾向。 墨子思想中保存有较多的宗教思想的影响。他承认天有意志和鬼神的存在,以天志为其全部思想的最后依据,认为天和鬼神都赏善罚恶。这是他思想中落后和错误的方面。,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墨子目录,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首先把这五十三篇分为五部分: “第一组,自亲士到三辩,凡七篇,皆后人假造的。前三篇全无墨家口气。后四篇乃根据墨家的余论所作的。 “第二组,尚贤三篇、尚同三篇、兼爱三篇、非攻三篇、节用两篇、节葬一篇、天志三篇、明鬼一篇、非乐一篇、非命三篇、非儒一篇,凡二十四篇。大抵皆墨者演墨子的学说所作的。其中也有许多后人加入的材料。非乐、非儒两篇更可疑。,“第三组,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不是墨子的书,也不是墨者记墨子学说的书。我以为这六篇就是庄子.天下篇所说的“别墨”做的。这六篇中的学问,决不是墨子时代所能发生的。 “第四组,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这五篇,乃是墨家后人把墨子一生的言行辑聚来做的,就同儒家的论语一般。其中许多材料比地二组还更为重要。 “第五组,自备城门以下到杂守,凡十一篇,所记都是墨家守城备敌的方法,于哲学没有什么关系。”,梁启超在墨子学案中也把墨子全书分为五组: 第一组七篇,其中亲士、修身、所染非墨家言,纯出伪托。法仪、七患、辞过、三辩是墨家弟子记墨学概要。 第二组二十四篇,其中尚贤上中下、兼爱上中下、非攻上中下、节用上中、节葬、天志上中下、明鬼下、非乐上中下等二十三篇是墨学大纲,篇中皆有“子墨子曰”字样,可以说明是门弟子所作。非儒下无“子墨子”曰字样,不是皆墨子之言。,第三组六篇,包括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大半是讲论理学。经上下是墨子自著,经说上下是述墨子口说,但后学有增补。大取、小取是后学所著。 第四组五篇,包括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是记墨子言行。 第五组,备城门以下十一篇,专言兵法,梁启超没有说明作者。,方授楚则另有看法,他在墨学源流中指出:墨子一书既非墨子自著,也非一时一人所著,视为“墨学丛书”最为恰当。他把墨子一书看成三期完成,即墨子弟子、墨子后学、秦汉之际人士。并且指出,亲士、修身、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与墨家宗旨相反,系伪作。,孙诒让墨子间诂 孙诒让在墨子间诂序中说:“昔许叔重注淮南王书,题曰鸿烈间诂,间者,发其疑啎;诂者,正其训释。”指明墨子间诂是一部校勘专著。黄绍箕在谈到墨子间诂的校勘成就时说:“先生此书,援声类以订误读,采文例以移错简,推篆籀隶楷之迁变,以刊正讹文,发故书雅记之晻昧,以疏证轶事。”,二、荀子 1.出身 荀况,即荀子,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司马迁说:“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荀况曾向齐湣王进言,要齐国“处胜人之势,行胜人之道“,争取统一天下,惜不为所听。荀况打破“儒者不入秦“惯例,西游于秦,也曾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皆不为所用。只是应春申君之请,两度出任楚兰陵令。然在春申君被害后也被罢官。乃著书授徒,终老于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荀况弟子很多,可考的有韩非、李斯、毛亨、浮丘伯、张苍等,再传弟子有贾谊,都是秦朝汉初在政治方面或思想文化方面有重大作用的人物。清人汪中在荀卿子通论中说:“汉诸儒未兴六经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荀卿之学出于孔子,而尤有功于诸经。“然而荀卿弟子中有法家韩非、李斯、深为儒者所恶;加之荀卿许多观点不合统治者口胃,如性恶论称礼义道德为“伪“,故汉代以后荀卿地位日降,远在孟子之下,理学家朱熹甚至告诫学生“不须理会荀卿“。这种情况直到清代以后才有所改变。,2.荀子思想 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1)天道观: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列星随旋,日月递,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是之谓天” (荀子天论)。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从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规律性出发,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天论)。,在主张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提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的控制、发行、征服自然的思想,“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颁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天论)。荀子的这一系列富于唯物论性质的思想,在先秦诸子关于天道观的争辩中,独树一帜,它高扬了理性的精神,因此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2)认识论: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解蔽),即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过人的形体机能而进行。认识的过程是通过“天官”(感官)接触外界事物,再由“天君”(思维器官)进行理性的加工(“征知”),即主客体相结合。“心”(思维)是认识的重要阶段,“心也,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解蔽)。,认为,认识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是一大“蔽”,“蔽”的形式很多,有:“欲为蔽,恶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荀子解蔽)要解蔽就须“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之谓虚” (荀子解蔽)。如做到了“虚壹而静”,也就可以达到“大清明”。在“知”与“行”的关系上,荀子以为“行”高于“知”,“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荀子儒效)。,在“名”与“实”的关系上,荀子强调“实”是“名”的客观基础,提出了“制名以指实” (荀子正名)的观点。“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VS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and de sausure,1857-1913)所谓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语言符号单位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概念,称为符号的所指,一个是音响形象,为符号的能指,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不可论证的。,3)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荀子性恶),表现为“铠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荀子性恶),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荀子性恶)。而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 (荀子性恶)。,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荀子礼论)。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4)礼论:“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荀子提出, “礼”是“先王”为了调节人们的欲望、避免战乱而制定出来的“度量分界”,“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礼论),荀子认为,“礼”的内容虽包含“事生”、“送死”、“祭祀”、“师旅”等等,实质不外乎“养”(“养人之欲”)和“制”(“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强调,“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即“人道之极”,同时也是至高无上、永恒存在的最高原则,“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饰,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而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 (荀子礼论),5)教育观: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这实际是他“天人相分”天道观及“化性起伪”人性论的逻辑延伸。他认为,学习对人是至关重要的,“学不能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教育决定了人后天的成长,“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他指出,知识和德性修养是通过积累而成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荀子认为学无止境、后来者居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并强调“学”的目的就在于“为”,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荀子劝学)。,3.文章特点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子篇目 劝学篇第一 修身篇第二 不苟篇第三 荣辱篇第四 非相篇第五 非十二子篇第六 仲尼篇第七 儒效篇第八,王制篇第九 富国篇第十 王霸篇第十一 君道篇第十二 臣道篇第十三 致士篇第十四 议兵篇第十五 强国篇第十六 天论篇第十七 正论篇第十八 礼论篇第十九 乐论篇第二十,解蔽篇第二十一 正名篇第二十二 性恶篇第二十三 君子篇第二十四 成相篇第二十五 赋篇第二十六 大略篇第二十七 宥坐篇第二十八 子道篇第二十九 法行篇第三十 哀公篇第三十一 尧问篇第三十二,荀子一书是研究荀况思想最可靠的资料。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33篇,注称:“名况,赵人。为齐稷下祭酒。“后来刘向校孙卿书,计得322篇,除去重复的定为32篇,题名孙卿新书。唐朝杨倞改书名为荀卿子,简称荀子,把32篇次序作了一些变动,并为之作注。今本荀子就是杨倞重新编排的本子,荀子书名也自杨倞始。 较好的注本有王先谦的荀子集释,收入中华书局版的诸子集成。,三.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1.身世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仲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理论依据。,卷一 孟春纪第一 卷二 仲春纪第二 卷三 季春纪第三 卷四 孟夏纪第四 卷五 仲夏纪第五 卷六 季夏纪第六 卷七 孟秋纪第七 卷八 仲秋纪第八 卷九 季秋纪第九,卷 十 孟冬纪第十 卷十一 仲冬纪第十一 卷十二 季冬纪第十二 序意 卷十三 有始览第一 卷十四 孝行览第二 卷十五 慎大览第三 卷十六 先识览第四 卷十七 审分览第五,卷 十 八 审应览第六 卷 十 九 离俗览第七 卷 二 十 恃君览第八 卷二十一 开春论第一 卷二十二 慎行论第二 卷二十三 贵直论第三 卷二十四 不苟论第四 卷二十五 似顺论第五 卷二十六 士容论第六,书中保存了先秦诸子遗说古史旧闻以及天文音律医学农业等数据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有东汉高诱注本元明以来有多种刻本以清乾隆年间毕沅校正本为佳。 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导包罗儒法墨阴阳纵横名兵农各家各派学说书中的政治思想体现了吕不韦的政治主张。,(一)书中务本用民达爵儒家分职爱类求人贵公顺民上德等篇宣传的思想有 1.仁政德治思想。它指出:“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上德)。“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爱类)。 2.民本思想。它多处强调指出:“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顺民)“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同前)。,3.天下为公思想。认为治天下的人必须秉公办事秉公办事天下才能太平。指出:“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贵公)。 4.用人唯贤思想。认为要做到天下太平国家安宁必须推行贤人政治“得贤人国无不安”“失贤人国无不危”等等。暴君可诛思想。认为皇帝如果荒淫无道“上不顺天下不惠民”是可以杀掉的。,(二)书中还保存了大量的道家篇章宣传了道家的自然观和社会政治思想。如君守勿躬分职论人任数知度审应士容大乐贵生圜道去私精喻博志等等。 这些篇章论述的思想或传老子或似庄子或近杨朱颇为驳杂。从政治思想上说主要是宣扬了君道无为顺乎自然因而不为柔弱胜刚强等思想。认为“有道之主因而不为”(知度)“善为君者无识其次无事”(君守)“天子不处全不处极不处盈”(博志)“君也者处虚(分职)等等。,(三)荡兵振乱决胜禁塞爱士怀宠论威执一察今等篇中宣传了法家兵家的思想。 在察今中指出:“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在荡兵中强调国家养兵之重要反对息兵“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又说:“国无刑罚则百姓之悟相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在为欲中宣传“使民无欲上虽贤犹不能用”的法家观点等等。,(四)在薄葬安死等篇中宣传了墨子薄葬短丧的主张。 (五)在上农任地辨土审时中宣传了农家的思想。,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司马迁在史记里将吕览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列,表示了他对吕氏春秋的重视。东汉的高诱还为其作注注释,认为此书“大出诸子之右”,即超过了诸子的成就。汉书艺文志则将该书列入杂家,所以以儒家学者不再重视。,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 吕氏春秋注疏王利器著巴蜀书社 2002 吕氏春秋探微 田鳳台著台湾学生书局 1986 吕氏春秋集释许维遹著 中国书店 1985 吕氏春秋校释 陈奇猷学林出版社 1984 吕氏春秋译注张双棣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四、杨朱 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生平事迹不详。在孟轲生活的时代杨朱学派的影响很大“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 关于杨朱学派的思想史料散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诸书中列子杨朱篇是后人的著作不能代表杨朱的思想。,杨朱思想的特点是“为我”“贵己”和“轻物重生”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对周围的事物与利害漠不关心。孟子曾激烈批评杨朱的“为我”思想他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韩非也说:“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韩非子显学)。因此韩非把杨朱一派叫做“轻物重生之士”。淮南子则把他们的思想概括为“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五、韩非子 (约公元前280前233) 中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派主要代表。 韩非出生于韩国贵族世家与李斯同师从于荀子。他精研申不害学派商鞅学派及管仲学派的著作成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多次上书韩王建议厉行法治奋发图强但未被采纳。他擅长写作撰有说难孤愤五蠹显学等名篇。他的著作传至秦国秦王嬴政(后来称帝为秦始皇)读了孤愤五蠹等篇甚为赞赏。公元前 233年韩非出使秦国他上书秦王建议先伐赵缓发韩遭到秦臣李斯姚贾陷害入狱被迫在狱中服毒自杀。,其著作10余万言经后人整理成书即韩非子 , 韩非子汉书艺文志著录 55篇与今本的篇数相同。清末王先慎将清代各家注释收集起来编成韩非子集解但疏漏较多。近代陈奇猷韩非子集释较为详备是研究韩非子的重要参考资料。,四库全书总目认为韩非子一书“名为非撰实非非所手定也”韩非子的编者是汉成帝时的光禄大夫刘向(公元前77前6)刘向离韩非逾百年对韩非一些文章的真伪已难于一一辨明。其中存韩篇自篇首至“不可悔也”句止是韩非的上秦王书当是本篇的正文。以下是李斯的驳议和韩非上韩王书的内容可能是存韩篇的附件后误入正文。初见秦篇贯穿着灭亡韩国的宗旨与韩非劝秦王存韩的基本思想不合一些学者认为此篇是秦昭王时入秦的吕不韦所作。有度篇与管子中的明法篇有部分内容相同饬令篇也与商君书中的靳令篇大半相同。这两篇著作恐非韩非所写。其余各篇大体都是韩非的著作。,韩非继承前期法家学说总结各国政治经验适应时代潮流提出了以“法术势”结合为特点的一套帝王统治之术形成强化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的新学说。,基本政治思想 韩非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1. 反对复古的历史观 他把社会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几个时期认为每个时期各有其特点“古今异俗新故异备”社会生活提出的问题不同解决的办法也应该不同。面对当时各国分裂割据的战乱局面他反对法先王道尧舜强调“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蠹)。古代的东西不适用于当世应从当世之事出发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2.以性恶论为基础的暴力论 韩非认为人性是自私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为了谋取私利。他说:“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奸劫弒臣)。他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诸如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妻关系主奴关系等等都说成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互相利用的关系。并指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弒主也”(备内)。,3.从性恶论出发韩非认为人都是“骄于爱而听于威”的不能希望用说服的办法使人们去做好事。韩非指出十分疼爱子女的父母无法把子女教育好而同子女毫无恩德感情的官府却能用暴力来改变他们的行为。他说:“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五蠹)。,4.在赞颂暴力的同时韩非对儒家的仁义道德之说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显学)。他用历史进化的观点来说明仁义道德可行于古代而不可行于今日“治急世之民”不能用“宽缓之政”。,5.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专制论 韩非总结前期法家的政治思想吸取他们学说中的长处把慎到倡导的“势”商鞅提倡的“法”和申不害强调的“术”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一套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理论体系。韩非的政治纲领是“尊主安国”认为民众的根本利益在于有一个富强的国家而一个富强的国家必须有一个有权威的君主。他是一个国家至上论者提倡尊君目的在于安国。,为了维护君主的权威韩非认为君主必须 (1)拥有无上权威牢牢掌握专制大权在法术势理论体系中势是法和术的前提和后盾。所谓“势”就是君主的权威就是立法出令生杀予夺的权力。“国者君之车也势者君之马也。无术以御之身虽劳犹不免乱有术以御之身处佚乐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外储说右下)。韩非认为刑德是君主须臾不可离的权柄是制服臣民的法宝。他指出:“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伐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二柄)。,(2)主持制定以君主至上为特征的统一的成文法。在韩非的法术势君主专制理论体系中立法决策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坚持以法治国强调“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反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五蠹)。他认为实行法治重赏严罚即使“以罪受诛人不怨上”(外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