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的家乡运城》PPT课件.ppt_第1页
《李浩的家乡运城》PPT课件.ppt_第2页
《李浩的家乡运城》PPT课件.ppt_第3页
《李浩的家乡运城》PPT课件.ppt_第4页
《李浩的家乡运城》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文化从这里一路摇曳而来,穿过汉风唐雨,,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经历宋韵元声;永乐宫中笑谈古今往事,鹳雀楼上眺望三晋风流,,这里是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关公的忠义诚信就是这座城市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华夏之根、诚信之邦,运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是中华文化的宝库,是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是华夏历史名人的摇篮。 198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问:“中国最早是指我国的什么地方?”答案是:“山西西南部”,也就是运城。 这里点燃了人类第一把文明的圣火。西侯度遗址挖掘出土的“烧骨”,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了180万年前。这是迄今已经知道的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也是生活在中国土地上最早的居民,确定了河东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的千古席位。 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地坛”。当年轩辕黄帝“扫地为坛于汾阴”以祭祀后土,就是在我们万荣县的后土祠。如果从汉武帝第一次祭祀后土算起,至今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之后有8位皇帝先后20多次亲临祭祀后土。汉武帝刘彻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因此,万荣后土祠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皇家典祀圣地,当之无愧。,黄河在河套地区缓缓流过后,转而南下,沿晋陕边界一泻千里,突然,在晋、陕、豫三省交界处,折而向东,滚滚逝去。位于山西南部,这个被黄河西南两面包围的地区,就是古河东郡。 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远古传说和史料记载的黄帝、尧、舜、禹,这里都能找到他们的足迹,黄帝娶嫘祖于西陵,夏县西阴相传就是当年嫘祖教民种桑、养蚕、织丝之地。黄帝得风后于海隅,相传,现在的芮城风陵渡就是因风后葬于此而得名的。继黄帝之后,帝尧建都平阳(今临汾),帝舜建都蒲坂(今永济),帝禹建都安邑(今运城市区东)。“帝王之都曰中”,这里长期为远古的帝王之都,故有“中国“之谓。 这里也是中国早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商周之际,出现了“蒲坂”、“安邑”等著名城邑;秦汉之时,河东设郡;秦皇、汉武视之为股肱重郡。隋唐以降,迄于明清,这里皆以山河形胜,人文荟萃而驰誉海内。 这里曾孕育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诸如政治、思想、军事、文学、艺术、科学和史学等方面的大家。据不完全统计,这里的历史名人见于史书记载的多达2500人,如由奴隶到宰相有商代中兴之臣傅说,誉为中国丝绸之母的嫘祖,尊为中国农业始祖的后稷,号为中国畜牧业鼻祖的猗顿。其它如百里奚、荀况、张仪、裴秀、卫夫人、郭璞、王绩、王通、王勃、柳宗元、裴度、司马光、关汉卿、薛瑄、杨深秀等名垂千古,彪炳史册。更令人称道的是一些封建家族,鼎盛一时,百代不衰。如闻喜裴氏家族,自秦汉至唐末,列入正史中多达600人,其中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尚书55人。 这里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仲夏时节,百里麦海翻金浪;深秋十月,一望无际米浪川。更有那,条山耸翠,盐池如镜,素有黄土高原小江南及中国乌克兰之美称。 运城位于省界西南端,地处黄河中游,北起吕梁山南麓与临汾地区接壤;东界中条山与晋城市辖区毗邻;西、南隔黄河分别与陕西、河南相望。辖1区2市10县。,这里是琴诗书画衣食住行的重要发源地。 “琴”就是指当年舜帝曾在盐湖之畔,抚五弦之琴,吟唱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迄今为止池神庙还留存着舜弹琴之处的“琴台”遗址,这是关于琴的最早记载。 “诗”就是指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魏风中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名篇伐檀、硕鼠等所描写的场景就在古代魏国,也就是在我市芮城、夏县、垣曲一带。伐檀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硕鼠是劳动人民把统治者喻为偷粮老鼠,发誓要到没有剥削的乐土、乐国、乐郊去,表达了人民对剥削者的仇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书”就是说中国书法最崇尚的是“书圣”王羲之,而“书圣”的老师卫夫人,就是我们夏县人。而且卫门几代都是大书法家,在当时很有影响。受他(她)们的熏陶,我们运城从城市到农村、从干部到群众,普遍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 “画”就是说舜帝同父异母的妹妹首是绘画的发明人,我们的舜帝陵就有她的许多遗存。需要指出的是,唐代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圣,他的画开创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新境界。 “衣”就是早在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养蚕缫丝。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蚕茧化石的出土,证明在原始社会时期,河东先民对养蚕技术的掌握,也印证了史书中记载的黄帝元妃嫘祖养蚕缫丝的传说。 “食”就是在尧舜时代,周氏始祖后稷出任农官,教民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推广农业技术。稷山县的稷益庙留存的农耕收获场景的壁画,就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后稷“教民稼穑”的壮丽图景。战国时期河东最早的大盐商猗顿,从畜牧养殖做起,经过数年经营,很快成了当地畜牧业大户。这些都充分印证了运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住”就是在殷商时期,傅说发明了“版筑”技术,实现了先民由半穴居状态转移至地面住宿的时代性跨越,把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行”就是指奚仲发明了古代用车,风后发明了辨识方向的指南车。 以上这些都充分印证了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文明演进的辉煌历史.这里的人文景观、文化遗存遍布全市。这里的建筑既有名门望族的宏伟气势,又有江南园林的绮丽灵秀和书香门第的古雅淡泊。这里有以西侯度遗址、河遗址、西阴遗址、禹王城遗址等为代表的古遗址群;有以舜帝陵、晋文公墓、司马光墓、扁鹊墓等为代表的古墓葬群;有以关帝庙、后土祠、永乐宫、普救寺、堆云洞等为代表的寺庙道观群;有以鹳雀楼、秋风楼、飞云楼、莺莺塔等为代表的楼塔群;有以东汉建宁残石、司马温国公神道碑、碧落碑、平淮西碑等为代表的碑碣群;有以永乐宫壁画、稷益庙壁画等为代表的壁画群;有以唐开元大铁牛等为代表的铸雕群;有以历山、五老峰等为代表的名胜景观群。现存各种古建筑1600多处,国保文物44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董永传说、绛州鼓乐、稷山走兽高跷、临猗锣鼓杂戏、蒲州梆子),省保文物112处。这些名胜古迹,文物景点,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构成了一道道奇特的风景线。这里的绛县飞龙、关公锣鼓、稷山花鼓、万荣笑话以及剪纸、布艺、根雕、云雕、面塑也都是运城特有的民间民俗文化的奇葩。 这里还流传着许多历史掌故和优美传说。比如黄帝大战蚩尤、嫘祖养蚕缫丝、虞舜躬耕历山、大禹斧凿龙门、后稷教民稼穑、介子推割股奉君、风后造指南车、鲤鱼跳龙门、司马光砸缸、秦晋之好、退避三舍、结草报恩、唇亡齿寒、假途灭虢、董狐之笔、伯乐相马、中流砥柱、巫咸造鼓、仪狄酿酒、董父豢龙、董永传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广为流传的美丽故事,都一直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总之,运城是人类之源,华夏之根,是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我们向外推介运城的口号是:你给我三两天,我给你五千年! 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 在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北靠银湖(盐池),面对中条山,景色秀丽。解州东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国蜀将关羽的原籍,故解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现庙坐北向南,总面积1.8万多平方米,内外古柏苍翠,百花争艳。平面布局分南北两部分。 南为鸨义园,由牌坊,群子亭,三义阁,假山等组成、亭内有线刻结义图案一方。四周桃林繁茂,大有三结义的桃园风趣。北部为央,分前后两院。前院以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为中轴、两侧配以石坊、木坊、钟鼓楼、崇圣寺、胡公祠、碑亭、钟亭等;后院以“气肃千秋”牌坊为屏障,春秋楼为中心,刀楼印楼为两翼,气势雄伟。前后院自成格局,但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总面积32158.3公顷。中条山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三皇五帝中的尧、舜、禹、汤都曾活跃于此。距今二万三千到一万六千年的下川遗址就在公园内。中条山素有“山西天然植物园”之美称,据调查有种子植物1000余种,还有密源植物、野生花卉等,温度适宜,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温带向亚热带过度的区域,故在华北植物区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该区动物资源比较丰富,陆栖动物已知的有25目、66科、222种,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金钱豹、猕猴、水獭、林麝、大鲵、金雕等。,几年前回家乡的通道,中条山隧道将动工建设,时间:2007-02-28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芮城人民盼望已久的中条山隧道工程在省交通厅、运城市人民政府、芮城县委、县政府和市县交通部门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将于今年5月动工建设。 中条山隧道入口为盐湖区白玉口,与运城南环高速公路对接,出口为芮城县陌南镇石坡村,与省道临陌线对接。隧道设计标准长155公里,设计宽度1025米,设计高为5米,设计时速为60公里。其中隧道长74公里,为单洞特长隧道,入口与高速公路连接长66公里,出口与临陌线连接线长15公里。总投资59亿元,隧道投资为22亿元,两边连接线投资为37亿元。目前,涉及地面的勘测工作已经完成,5月份即可动工,预计2009年竣工、投入使用。 中条山隧道工程投入使用后,省道解陌公路通行距离会大大缩短,不仅会增加芮城永乐宫、圣天湖的旅游观光吸引力,还会吸引更多的物流和客流,同时将与即将建设的芮灵黄河浮桥一起成为打通山西南大门的又一通道。,本站山西讯(通讯员 张晓庆)2009年12月31日上午10点18分,天气晴朗,运芮高速LJ3项目中条山隧道右洞口施工现场停满了运土车、挖掘机,地面上一箱箱鞭炮格外引人注目,随着公司副总经济师、太原指挥部指挥长兼运芮项目经理商琦一声令下,施工现场18盘鞭炮,18箱礼炮顿时响起,鞭炮齐鸣,礼炮喧天。挖掘机、运土车同时起动,这标志着山西运城至灵宝高速LJ3项目中条山隧道正式动工。 运城至灵宝高速LJ3合同段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西南部,起点位于盐湖区解州镇,终点为芮城县陌南镇石坡村,呈南北走向,起讫里程K10+360K15+600,全长5.24km。总体地势为北高南低,海拔7001284m,隧道最大埋深681m;沿线主要地层为中更新统洪积层,沟壑纵横,为丘陵沟壑地形,基岩大多裸露,覆盖层较少;终点南邻芮城盆地,为黄土台地。隧道区地貌上为带状侵蚀剥蚀大中起伏中山区,沟谷多为南北向“V”型和“U”型。 项目施工区地下水分为三个水文地质区,分别为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及碳酸岩类岩溶水。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给隧道施工带来很大困难。隧道开挖前,项目部严密部署,精心安排,层层把关,召开专题技术会议,交流施工经验,制定开挖方案和应急措施。现场技术主管,就土方开挖中的关键工序,安全问题及注意事项等进行了仔细研究,对施工人员进行了现场交底,要求施工人员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安全、质量意识,做好开挖准备工作。 31日一大早,在公司副总经济师、太原指挥部指挥长兼运芮项目经理商琦的带领下,项目部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深入了施工现场,对隧道开挖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了实地检查,包括机械设备、人员安排、现场道路、临时用电等,确保万无一失。随后,驻地监理站总监张明杰在检查后对商总说:你们准备工作很到位,年轻的技术干部都很负责任,你们身上有一种铁军传统,善打硬仗。相信你们一定能打一个大胜仗,给山西人民一份满意的答卷。,带你浏览名胜古迹,永乐宫,飞云楼与秋风楼,运城盐湖,开元铁牛,普 救 寺,常平关帝家庙,永 乐 宫 永乐宫,位于芮城县城北约三公里处的龙泉村东,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国都城遗址上。这是一处在国内外得有影响的古建筑,它以壁画艺术闻名天下。这里的壁画,是我国现存壁画艺术的瑰宝,可与敦煌壁画媲美。 永乐宫,原来一处道观,是为奉祀中国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因原建在芮城镇永乐镇,出被称为永乐宫。永乐宫系元代定宗贵由二年(公元1247年)动工兴建,包括彩绘壁画在内,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迁)竣工,施工期长达110多年。 永乐宫内,宫宇规模宏伟,布局疏朗。除山门外,中轴线上还排列着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这些元代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优秀遗产。在建筑总体布局上风格独特,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物,在建筑结构上,吸收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永乐宫壁画,满布在四座大殿内。这些绘制精美的壁画总面积达96O平方米,题材丰富,画技高超,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可贵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的一章。 三清殿,又称无极殿,是供“太清、玉属、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为永乐宫的主殿。殿内四壁,满布壁画,面积达403.34平方米,画面上共有人物 286个。这些人物,按对称仪仗形式排列,以南墙的青龙、白虎星君为前导,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围绕主神,28宿、12宫辰等“天兵天将”在画面上徐徐展开。画面上的武将骁勇骠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整个画面,气势不凡,场面浩大,人物衣饰富子变化而线条流畅精美。这人物繁杂的场面,神彩又都集中在近300个“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礼仪中,因此被称为“朝元图”。 纯阳殿,是为奉祀吕洞宾而建。 纯阳殿内,壁画绘制了吕洞宾从诞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众生游戏人间”的神话连环画故事。 纯阳殿内对扇后壁的“钟、吕谈道图”,是一幅极为珍贵、人物描写极为成功、情景相融得非常好的一幅壁画。 重阳殿,是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内出采用连环画形式描述了王重阳从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 纯阳殿、重阳殿内的连环画,虽是叙述吕洞宾、王重阳的故事,但却妙趣横生地展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活动。这些画面,几乎是一幅幅活生生社会生活的缩影。平民百姓的梳洗、打扮、吃茶、煮饭、种田、打鱼、砍柴、教书、采药、闲谈;王公贵族、达官贵人的宫中朝拜、君臣答理、开道鸣锣;道士设坛、念经等各式各样的动态跃然壁上。画中,流离失所的饥民、郁郁寡欢的厨夫、茶役、乐手,朴实善良而勤劳的农民与大腹便便的宫廷贵族、帝王将相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照。 永乐宫原在的永乐镇,因黄河三门峡工程动工,处于淹没区内,所以,从1959年起,历经六年,将永乐宫全部迁移到芮城县城北。, 朝元图 侍女像,永乐宫无极之殿,返回,飞云楼,秋风楼,东岳庙飞云楼 古邑万泉的解店镇,即今万荣县城所在地,有东岳庙,其中的飞云楼,构筑精巧,巍峨壮观。 东岳庙,即泰山神庙,是祭扫东岳泰山之神的地方、供奉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现今,东岳大帝的塑像已废,唯庙内建筑多保存完好。庙为座北向南,南北长 212米,东西宽50米,面积约万余平方米。中轴线上现存的建筑有飞云楼、午门、献殿、香亭、正殿和阎王殿,两侧为东西廊。关于庙的创建年代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据庙内乾隆年间重修飞云楼碑记载:“万邑治之北十五里许有镇,解店,镇之东隅,古有东岳神庙,不知创始何年,载入邑志,自唐贞观年间分邑置郡名为份阴,即有此庙。”说明庙最迟应在唐贞观年间建成。另当地民间流传:隋朝末年,群雄并起,李世民起兵晋阳,东征西讨,开创了大唐天下。孰料,唐高祖武德二年( 619),王行本据薄州反叛,吕崇茂雄踞夏县,李世民遂带兵平叛,履冰渡河。直逼龙门关。途经汾阴县(即万荣县),在张瓮、解店、左城三地屯营扎寨,构成犄角阵势。之后,为作纪念,李世民在上述三个屯兵处各建东岳庙一座。同时,在解店、张瓮两地各建乐楼一幢。以壮观瞻。后来,其他两处庙、搂均已毁坏,惟解店东岳庙经历代修建,保存较好。 飞云楼是解店东岳庙内建筑群中的精华所在。民谚有“万荣有个解店接,半截插在天里头”。每当阳光普照,碧空如洗之日,十余里外也能遥见其倩影。若是天公作美,再飘来几朵云彩,缠绕楼顶,真有高耸人云、凌空欲飞之感。 飞云楼如今的建筑结构与造型,完全属于元明遗风,清乾隆时期山西民间一些营造技法也尤为显著,这是历代不断维修的缘帮。该楼平面呈方形,纯木结构,明三暗五层,高达2319米,十字歇山顶,底层木柱林立。中央 4根通天柱高1545米。四周32根木柱构成棋盘式。面阔、进深各五间,占地面积 570多平方米。三层四出檐。全楼斗拱密集排列,共 345组。且形状极富变化,如云朵簇拥、鲜花盛开一般。各檐翼角翘起,势欲飞翔。风和之日,楼角风铎均匀作响,甚是悦耳。楼顶饰有黄、绿、蓝几色琉璃瓦,阳光之下,更显富丽堂皇。现其状,其结构之巧妙,造型之精美、外观之壮丽,堪称我国楼阁建筑之杰作。庙内中轴线上所存其他建筑都是元明时重修,香亭四周栏板、柱石雕龙刻凤,造型生动精巧,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工艺美术水平。 东岳庙飞云楼,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土祠秋风楼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泛舟黄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调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经历两千余年的沧桑变化,汾阴后土祠现在的状况怎样呢?汾明后土祠坐落在今万荣县宝鼎乡庙前村北的高崖上,距万荣县城40余公里。这一带历史上称之为“汾阴睢地”,东周时属魏,亦称“魏睢”。秦惠王伐魏,“渡河取汾阴”就在此处。这里是汾河和黄河的汇合处。水经注载:“有长阜,背汾带河,长四五里,广二里余,高十丈,汾水历其阴,西入河。”唐人颜师古云:“因其地而高起,如人九睢而名之。”传说睢上有轩辕黄帝的郊台、汉武帝的明坛、巫锦的鼎区。 后土祠坐北面南,东西宽105.21米,南北长 200.81米,占城面积25268平方米。祠内现存建筑有山门、舞台、脚充饭队关西五虎殿、秋风楼等,结构合理,布局严谨。献殿。正殿额枋雕刻华丽,工艺精巧;屋面披复着黄、绿色琉璃彩瓦,光耀夺目。最前面山门底下有一座过路舞台,紧靠山门后面有两座并列舞台,三座舞台在布局上形成“品”字形,庙内两边配有唐明皇碑,宋真宗碑、钟鼓楼、真武、二郎、六丁、六甲、东西五虎偏殿等,其建筑宏伟华丽。清乾隆十九年(1754)编修的蒲州府志称其为“海内祠庙之冠”。 秋风楼位于后土祠正殿后,因楼上藏树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它东依峨嵋岭,西隔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市太史公司马迁祠相对,托地傍水,居高临险,“千寻嵋岭演天亘,一曲黄河卷地来”。楼高32.6米,下部筑有高大的台基,东西穿通,东门雕字“瞻鲁”,西门雕字“望秦”,南面为登楼之正门,周围砖砌花墙。楼分三层,面阔、进深各五间,四周回廊,十字歇山顶;两层四面各凸出龟座一间,上筑瓦顶,山花向前;二、三层廊下置斗拱或平座。游人凭栏远眺,可北瞻龙门,南望潼关,俯视黄河,波涛汹涌,尽在眼底。楼身比例适度,檐下斗拱简洁,结构精美古朴,形制壮观劲秀,实为河东现存古建筑中之精品。二、三层内各藏树汉武帝秋风辞碑一块。三层的一块碑高 O.58米,宽 0.73米,行草阳刻,笔划凝重,体态端庄。此碑系元至元八年(1271年)所建,现已破裂,缺左上角,用木架镶嵌树于楼内。二层的一块碑高0.82米,长1.87米,篆体阴刻,嵌在楼内北壁上,碑体完整,系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立。每当风和日丽或秋高气爽之时,游客远临观览,登楼吟咏,畅抒胸怀,真是“阁迥凌霄汉,层楼耸百寻”,“树色浮秦晋,河声荡古今”,令人心旷神治。 汾阳二圣配飧铭碑树于祠内东北隅,碑高2.52米,宽7.14米,楷书篆额,系北宋大中详符四年(1011)真宗赵恒御制御书并篆额的。碑文冗长,共1365字,内容是真宗记其继先代帝王“祀郊封禅”之先例,略述应汾阴吏士绅民之吁请,亲率百官来到汾阴祭祀后土,并把原有祠坛进行一番整修,使庙貌一新的活动。文中盛赞“二圣”(即宋太祖赵匡凰、宋太宗赵炅)的功德,将二圣配飧于后土祠受祀,取其“功高德隆,配享天地”之意。由于此碑是御制御书,故又称“萧墙碑”,要求臣民对碑要像对皇帝一样尊敬。从宋真宗至今已近千年,这样的碑刻能完整保存,作为祖国的文化遗产,是比较珍贵的,在全省也确属名碑之一。 据蒲州府志记载,后土祠始建于西汉文帝后元元年(前 163年)。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年)乃正式立祠。元鼎四年(前 113年)武帝扩建汾阴后土祠,作为他每年巡游之地,曾四次亲临祀典。自汉武帝之后,西汉时的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和东汉光武帝刘秀,皆照例来这里搞祭祀活动。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年间三次祭后土,并将祠庙在汉代的基础上加以扩建。宋代真宗皇帝来祭扫时,前一年就对后土祠进行了修茸,在中轴线上增置了承王门、荣光门、坤柔门、坤柔殿、寝殿、配天坛、轩辕扫地坛等建筑,使庙貌规模更加壮丽辉煌。元代以前,后土祠均由官方维修。从明代开始,遂变为民间修理。明万历年间,睢渐陷,祠被淹没,先后两次迁建。至清顺治十二年(1655)黄河水决,后土祠又被淹没,仅留下秋风楼和正殿两处建筑。康熙元年(1662)秋,黄河再次决口,将秋风楼和正殿全部吞没,睢上旧迹尽被涤荡。次年,清政府拨款移地重建,但于同治六年(1867)又被黄水所没。同治九年(1870)再次移建后土祠于庙前村北的高崖上,就是现在后土祠的所在地。 庙前村后土祠一带,历史以来即是秦晋枢纽,是帝王祈谷的胜地,风景优美,庙貌辉煌,士民敬仰,商旅云集。历代名流学士在此吟诗作赋颇多,唐代王勃、杨炯、明代周有光都曾留有名篇。特别是汉武帝秋风辞中的“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句,把封建帝王既留恋于富贵,而又慨叹人生易逝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返回,运城盐湖,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以南,中条山北麓,是山西省最大的湖泊。因此地古为解县和解州之地,故又名解池,也称“河东盐池”。盐湖自古以产盐著名,所产之盐称“解盐”、“潞盐”或“河东盐”。盐湖是个古老而又典型的内陆咸水湖。地质研究表明,盐湖诞生于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距今约0.5亿年,她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长约30千米,宽35千米,湖面海拔324.5米,最深处约6米,总面积一百三十二平方千米。盐湖既集死海的神奇,又有死海无法比拟的景色。这里水草丰富、芦苇匝岸、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湖中阡陌纵横、银岛万千、碧波浩淼、湖光闪闪,湖内银岛奇景常年展现满眼硝堆皑皑的天山雪貌,环绕盐湖的数十平方公里湿地常年栖息着数十种候鸟。来到运城盐湖,人们不仅可以享受到死海的黑泥沐浴和盐水漂浮,还可以饱览盐湖风光之旖旎,探寻华夏盐文化之神秘,在游乐中提高文化素养。运城盐湖实在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集文化、健身、旅游、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运城盐湖的湖水象死海的水一样含有丰富的盐分。对运城盐湖湖水的重金属含量检测表明,运城盐湖中铅、汞、镉等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死海,而钠、钙、镁等元素却比死海要高,如此微量的重金属和丰富的元素构成,使运城盐湖成为世界上少见的盐水漂浮胜地。实验表明,运城盐湖的湖水密度高达每立方厘米1.251.29克(与死海湖水的密度不差上下,比人体的密度要大一些),所产生的浮力比淡水高出近三成。因此,当人入水后,可自然漂起,水不没腹,这为喜水而不会泳者提供了方便。在这里,游客可充分享受盐水漂浮的乐趣:游客可以仰卧水面,伸开四肢,如树叶一般随波漂浮,可以围成一圈伸腿挥臂,随意摆弄出水上芭蕾的各种舞姿,也可以手抱双腿,坐于水中,甚至还可以撑开花伞,手抚书卷,枕波而读。据研究,人的身体漂浮在含有高浓度矿物质的湖水中,不仅身体可以得到自然的养护,其心灵也可以得到自然的陶冶。有关专家认为:1个小时的漂浮相当于沉睡4个小时、按摩4个小时,它能使左右大脑相互协调,头脑清醒而富有创造力,减轻思想与身体的紧张感,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美国专家的研究证实,凡是经常漂浮的人可将每天吸烟数量减少50,饮酒量减少45。由于水中富含矿物质,常在水里漂浮浸泡可以治疗许多慢性疾病:例如,身体浸泡在温热的盐湖水中,由于液体静力压的关系,会使血液在体内重新分布达到利尿的效果,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肿胀症状会因此消退;盐水漂浮时,水中浮力及温热效应还可以减少肌肉张力,增加肌腱人舫膜的伸展性,改善关节活动度;适当的浸泡还可短暂增加部分荷尔蒙在血液中的浓度,并使免疫球蛋白得到暂时抑制,减少风湿性关节炎发炎反应,减少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疼痛。研究证明,发炎性或非发炎性关节炎症病常常与某些金属或元素的异常代谢有关,例如风湿性关节炎病患者,血液中硒、锌的浓度常常有所减少,由于盐湖湖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如硒、镁、锌、铜、硫、钙、钠、氯等,所以长期坚持盐水漂浮和洗浴,有助于改善血液中金属元素含量。此外,病患在发炎过程中,必须以休息减少炎症的继续,而浸泡在盐湖水中可达到充分休息减少压力目的。但是,由于盐湖湖水中较高的含盐量,人在漂浮过程中身体中的水分会被交换掉,所以盐水漂浮时间不能太长,漂浮以后要注意及时补充水份。 据研究,死海的黑泥以氯化物为主,而运城盐湖的黑泥则以硫酸盐为主,两者都富含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元素。矿物质元素是构成人体机体组织不可缺少的成分,也是维持正常人体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矿物质元素还会刺激皮肤产生功能性行为,诸如产生油脂和水分。当皮肤由于年龄增长而松弛时,矿物质可以协助将血液和油脂带进皮肤的表面以产生保护作用;矿物质具有亲水性,可以促进皮肤保持湿度;它能保持薄膜、粘液的潮湿和增加细胞再生,使皮肤保持较大的弹性。此外,矿物质经皮肤吸收,还可以增加血管收缩的力度,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据研究,人一生中从各种食物中摄入并保留在体内的矿物质元素有60多种,它们约占人体的百分之四。在人体中含量超过百万的称为常量元素,如钙、镁、钾、钠、磷、硫、氯等;在百万分之五十以下的称为微量元素,包括铁、铜、碘、锌、锰、硒、铬、钴、氟、钼、硅等。根据以色列的经验,利用富含矿物质的盐湖湖底黑泥进行洗浴,其美容和皮肤治疗作用明显。现在,运城盐湖也已经开发了黑泥洗浴项目,当地企业界还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发出了黑泥浴皂、洗发水、沐浴露、体膜系列化妆品。游客置身于运城盐湖浴场,可充分享受黑泥洗浴:将盐湖黑泥均匀地敷抹在身体除眼睛、嘴辱等以外的部位,可使黑泥中丰富的矿物质,渗入皮肤的皱纹和毛孔中,这样不仅可以清洁皮肤、消炎、去皱、杀菌、快速治愈小伤口,祛除皮肤的多余油脂和角质层,修复凹凸不平的表皮,收敛粗大的毛孔,促使皮肤新陈代谢,还可以减肥。黑泥沐浴的美容保健作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 自古以来,运城盐湖就以盛产“潞盐”而闻名于世,据研究,“潞盐”的开发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四千多年以前。远古时期,舜帝巡视盐湖时曾禁不住抚琴吟唱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高度概括了运城盐湖所独有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潞盐”的开发为中华民族结束茹毛饮血的时代,孕育华夏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潞盐”从开发初期的日光晒曝,天然玉成,到集工捞采,又经过近三千年的发展,至唐朝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垦畦浇晒”铲盐法,这是运城盐池“潞盐”生产的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唐朝垦畦浇晒法,比欧洲天日制畦晒盐早了将近一千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唐朝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对运城盐湖资源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开始重点开发利用硫酸钠盐系列,“潞盐”生产基本停止,但作为一种承续了几千年的先进生产工艺,“垦畦浇晒”铲盐法至今仍在海盐的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为了能让游客有机会亲自体验历史上“潞盐”垦畦浇晒的生产过程,在电视剧少年关公出解梁的拍摄景地,人们按照潞盐“垦畦浇晒”的生产工艺,恢复了历史原貌,再现了“五步法”生产过程,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自参与“五步法”每一步骤的操作,从中体验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劳作,并可在体验铲盐之后,带上一份自己亲手生产的优质“潞盐”留作纪念。 运城盐湖地处晋南盆地腹地,秦晋豫黄河转弯处,为中条山所怀抱,为黄河所环绕,这里不仅风光独秀,而且有着悠远的文化底蕴,人文景观也十分丰富。运城是关羽的故乡,国内最大的武庙关帝庙就坐落在这里。此外,还有司马温公祠、永乐宫壁画、普救寺、黄河铁牛、蒲州古渡遗址等均像珍珠般点缀在盐湖周边。游客游过盐湖可顺览周边古迹、黄河风光,兴致所至,过黄河风陵渡大桥西行不远,就是著名的西岳华山了。运城盐湖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成世界级,开元铁牛亦称唐代铁牛,位于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铸于唐开元十二年( 724),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1989年 8月在蒲津渡遗址上经勘查发掘,处于黄河古道东岸的四尊铁牛全部出土。距蒲州城西墙51米,距西城门 110米。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伏卧,高15米,长33米,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长2.33米,用于拴连桥索。牛侧均有一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现已露出地面部分高15米,肩宽06米。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据测算,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下有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 蒲津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位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儿修造过浮桥。据春秋左传记载,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晋,造舟于河。初学记:“公子咸造舟处在蒲板夏阳津,今蒲津浮桥是也。”史记秦本纪又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 257年),初作河桥。”张守节史记正义谓:“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以后东魏齐献武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这儿建造过浮桥。唐初,河东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开元六年( 718),蒲州被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开元十二年(724),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通典、唐会要、蒲州府志均记载此事。有宋一代,蒲律渡仍是黄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金元之际,浮桥始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后来因三门峡水库蓄洪而使河床淤积,河水西移,铁牛被埋入河滩。 今蒲津渡遗址,西距黄河堤岸28公里,隔河遥望陕西省朝邑县,东距古蒲州城西墙约六米,南距古蒲州城西门(即蒲津门)近百米。1988年、1991年对蒲津渡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勘探和科学发掘。根据发掘结果,唐蒲津渡遗址最深处距今地表 6.5米。在靠当时河岸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竖钉的柏木桩,垒砌石条间贯注有铁锭,又以米浆白灰泥粘合缝隙, 十分牢固。这道石堤明确地可以看出系分两次砌筑。在紧靠石堤处发现了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三个铁墩、六根铁柱。还发现一座四米见方的砖屋遗址,门坎向东,当是管理渡口之所在。发掘中还发现了唐开元通宝、宋天圣元宝、元丰元宝、金正隆元宝等十余枚铜钱。 蒲津渡遗址是一处具有丰富遗存的大型遗址,也是我国第一次发掘的大型渡口遗址,它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铸技术等各方面的科技成就,也直观地揭示出黄河泥沙淤积、河水升高、河岸后退的变迁过程,从而为历史地理、水文地质、环境考古及黄河治理提供了许多有用资料。,返回,五老峰国家风景名胜区 五老峰位于永济市东南20公里的中条山上。这里层层峰峦,森森古木,各种生物覆盖着整个山野。花红草绿,山光水色,风光旖旎非凡,故有“北有五台观庙宇,南在五老看风光”之说。游人往西南远眺,见有四座山峰仙态神姿,隐现于云烟苍茫之中,将高18093米的玉柱峰环抱其中,“有偃蹇伛偻之状”,犹如五位老人抱拳作揖恭迎贵宾之势,故名五老峰。主峰玉柱峰,石壁如削,形同玉柱,直插云霄,又名“云峰”、“灵峰”,游人需攀链而上。峰顶上有3000平方米的坦地,北高南抵,有七大人文景点:南天门、灵宫庙、菩萨殿、秀士殿、千子堂、祖师庙等建筑遗址。以玉柱峰为中心,左有东锦屏峰,峰腰建药师洞;右有西锦屏峰,峰下有雷公洞;北为太乙峰,有五老殿、玉皇殿;南为棋盘峰。“四峰帮立不敢前,俨然商皓翌帝子”。还有五指峰、笔架峰等大小山峰31座,或作仙女弄姿,或像猿猴仰视,或如椽笔耸天,或若笔架横列,珠辉玉映,惟妙惟肖,共占地有50平方公里。其间寺庙观宫分布其间有64座,洞穴有12个,源泉有9处。仙人洞、雷公洞、水源洞、留有马蹄印的张果老洞等洞穴深造幽静,形状各异,对地质学、成因学、气象学、水文学、生物学等分支学科和考古学都很有研究价值。泉水清纯甘甜,川流不息。有明眼泉、玛瑙泉、芙蓉泉等,又有神奇的一碗泉,只有一碗大小,却舀之不尽,涌而不溢。这里的山奇水秀,无处不绿,还有松涛、云海、奇石、怪崖、松翠、流泉、飞瀑等景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游人到此,恰似在神奇的图画之中。 据史籍记载,早在晋代张僧鉴的浔阳记中就有“五老峰横隐苍空,其形势如河中府虞乡县五老山”的记载。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奇峰霞举,孤标峰出,罩络群泉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项”的描写。历代文人墨客都有文章诗赋予以赞美和记述,如碑文记述“条山秀甲三晋,五老峰嶙峋萃律秀丽更甲条山”,誉为三晋之第一胜迹了。据考察,在山上的古建筑遗址中,有南北朝的石雕佛像,有唐代的细绳纹砖,宋代的方形花砖,明代的彩塑人像,以及大量的碑竭石刻,说明古代五峰山早为游客的留连忘返之所,更是佛道之士修炼、禅坐、栖居之地。道教排列为“第五十二福地”。 从众多的碑石上看,五老峰曾有千年的繁荣纪事,又有许多民间传说轶闻,宋代杨业在此屯兵练武,兵围普救寺的孙飞虎在此安营扎寨,道教八仙中的张果老、吕洞宾等人物都有许多传奇的趣闻,更增添了五峰山的神秘色彩。每年的七月初一到十五是朝峰庙会,南北商贾官吏云集人数多达数万。现存明万历年木刻条山玉柱晴峰图、民国初年印制的新绘山西虞乡县西南五老峰胜景全图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繁荣景象。直到日军人侵前,从山下的虞乡西关到山上的玉柱峰顶,沿途开设的茶馆、饭律就达四十多处。山口的寺庙、梨园社戏轮番献艺,余音缭绕,民间娱乐活动及迎神赛会尽情抒怀,热闹非常。之后,出于多种原因,五老峰便逐渐衰落而鲜为人知了。 改革开放给五老峰恢复了生机,分别列为县、地、省的重点旅游开发项目,1994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美丽险峻的五老峰热忱欢迎各方宾朋的到来。有关五老峰旅游,详见本站运城旅游指南。,返回,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永济县境内的峨眉塬头。这里是我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 普救寺始建于何年,现已无从得知。但从古籍记载和出士文物考证推断,隋朝初年即已有普救寺了。不过,那时该寺的名称不叫普救寺,而叫西永清院。唐朝时,曾对该院大加修葺。五代时河东节度使叛乱,后汉皇帝高祖刘知远派郭威领兵征讨,久攻不克。郭威找院僧询问对策。僧人说,只要发善心,城池即可攻下。郭威当即折箭为誓,表示决不加害百姓。第二天,郭威的军队果然攻下州城,并遵守誓言,没有杀戳一人。从此,西永清院便更名为普救寺。宋朝,对普救寺再次进行修葺。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普救寺所在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寺院的殿堂僧舍、楼阁塔坊,全部毁圮。八年之后,即公元1563年,普救寺的建筑包括莺莺塔,才得以重新修复。到了清朝,普救寺虽也得到修葺,但至清末,寺院已很破旧。1920年又遭受了一次大火,以后又受到侵华日军的破坏,至1949年时,普救寺便只剩下莺莺塔、石狮、菩萨洞,其余建筑已不复存在了。1986年,政府拨出数百万元,对普救寺进行修复。如今,莺莺塔四周,回廊围绕;峨眉塬上,殿堂错落有致,僧舍鳞次栉比,一座按原样在原址修复的普救寺,又出现在三晋大地上了。 普救寺的建筑由寺院和园林两部分组成,寺院部分在前,园林部分在后。山门上悬挂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寺名横匾。 普救寺的寺院建筑,大致分布在三条轴线上。目前至后,西轴线上的建筑有大钟楼、塔院回廊、莺莺塔、大雄宝殿;中轴线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