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7地理与地球科学.ppt_第1页
chap.7地理与地球科学.ppt_第2页
chap.7地理与地球科学.ppt_第3页
chap.7地理与地球科学.ppt_第4页
chap.7地理与地球科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1 地理学发展简史,7.2 地理学的内容,7.3 地球的结果与组成,自然科学概论,Chap. 7 地理与地球科学,7.4 现代地质学,7.5 地球科学,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一直都十分关心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面的状况,从而萌生出各种地理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简单地说,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自然科学概论,7.1 地理学发展简史,7.1.1 地理学的概念,自远古至18世纪末,是古代地理学时期,主要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而且这些记载多是片断性的,缺乏理论体系,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本国封闭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概论,7.1.2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地理学,在早期,以中国和古希腊的成果最显著。中国的尚书禹贡、管子地员、山海经、水经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较早的地理学史料。到了后期,欧洲地理大发现涌现出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地理探险家,他们的发现极大的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自然科学概论,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学时期。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是德国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尔的地学通论两书的问世。 近代地理学是产业革命的产物,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成熟起来的。这一时期,各种学说分起、学派林立。地理学的各部门学科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门地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自然科学概论,2.近代地理学,洪堡德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以后德国的李希霍芬、法国的德马东为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美国的戴维斯和德国的彭克分别创立了侵蚀轮回学说和山坡平行后退理论,标志着地貌学的建立;奥地利沃汉恩的气候学手册、俄国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气候及俄国气候、德国柯本的世界气候分类,为气候学奠定了基础;英国的华莱士对世界动物区划分为动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俄国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地带学说为土壤地理学奠定了基础;李特尔和德国的拉采尔建立了人文地理学等等。,自然科学概论,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现代地理学时期。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卫星等应用的出现。现代地理学强调地理的统一性、理论化、数量化、行为化和生态化。,自然科学概论,3.现代地理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各地区经济开发和建设以及环境管理和保护的需要,地理学将成为一门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应用理论的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学科的内容和结构也将发生变化。,自然科学概论,地理学中方法性学科和技术性学科地理数量方法、地图学等,将率先获得较多的发展;综合性分支学科、应用性分支学科,如综合自然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医学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资源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将有较快的发展;地理学中研究人文的趋势将会加强,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比重将会增大。,自然科学概论,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地理学者曾用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等术语称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个层圈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积和厚度。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组成一个宏大的地表综合体,它具有以下的特征: 一方面,地球表面是由五个同心圈层组成的整体,它们分别是大气对流层、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自然科学概论,7.1.3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地球表面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异。造成地球表面不均一和区域分异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地球内能分布的不均匀性。人类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人类的体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比如人种的差异、生活方式的差异等等。,自然科学概论,再有,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地球表面形成过程中,大陆与海洋的面积和位置几经变迁,气候历经了炎热与寒冷、湿润与干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发展到陆地,有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自然地理的变化影响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也反作用于自然地理。特别是在现代工业化时期,人类的活动是地球表面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控制或减轻了某些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诸如森林的砍伐、污染、荒漠化等等情况的出现,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资源的大量消耗,人类的影响程度还在加剧。,自然科学概论,1分析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阐述人类活动对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把地理知识的学习与今后发展密切地结合起来。 3关注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未来发展,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7.1.4 学习地理学的目的,4. 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地理学具有重要作用。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5.运用丰富多彩的地理资料,结合我们身边的地理实际,激发我们对地理科学的浓厚兴趣,鼓励就某一地理问题展开深入钻研。,地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比如,野外活动、外出旅游等需要确认方位、了解天气、认识地理景观等。在生产力布局、房地产开发、交通运输建设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地理知识。,地理学既是“一门”的古老、传统的科学,也是“一门”不断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它涉及的范围极广,牵涉到的学科也很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7.2 地理学的内容,图 片 欣 赏,三峡工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峡工程综合效益,7.3 地球的结构与组成,7.3.1 宇宙、太阳系和地球,7.3.1 地球的演化,一、宇宙、太阳系的起源,二、地球的早期演化,7.3.1 宇宙、太阳系和地球,天体的来龙去脉,7.3.2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表面形态,一、地球的形状,目前通过人造地球卫星观测和计算能比较精确的获得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不是一个圆球体,而是一个实心椭球体,赤道半径长,两极半径短,而且北极比旋转椭球体凸出14m南极却凹进24m,中纬度在北半球稍凹进,而在南半球稍凸出(不到10m),因此科学家认为:第一、地球极近似于旋转椭球体,这是地球自转导致的,表明地球有弹塑性;第二、地球不是严格的旋转椭球体,说明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二、地球的大小,根据1975年第16届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协会公布的数据介绍如下:,赤道半径a=6378.137KM 两极半径c=6356.752KM 平均半径R=(a2*c)1/3=6371.004KM 长短半径差a-c=21.385KM 扁平=(a-c)/a =1/298.257 表面积S=4r2=510064472KM2 体积V=4r2/3=10832亿KM2,三、地球的表面形态,地球表面高低不平,以海平面为界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地理单元。 海洋面积3亿6千万平方公里占70.8% 陆地面积1亿449百万平方公里占29.2%,海洋:,平均深度:3729m 最深11034m(马里亚纳海沟),陆地:,平均高度:875m 最高:8844.43m(珠穆朗玛),两者相差近20km,海底地形:,(1)大陆边缘,大陆架(陆棚),大陆坡,大陆基(大陆裙),海沟、岛屿,(2)大洋盆地,(3)洋脊洋底山脉,陆地地形:大的陆块叫大陆、小的叫岛屿,(1)山地 500m以上切割度大于200m,(2)高原500m以上广阔而平坦的地区,(3)丘陵低于500m,相对高差小于200m,(4)盆地四周被山地或高地包围中间低平,外形似盆的地形,(5)平原海拔200m的广阔而平坦的地区,7.3.3 地球的物理性质,一、地球的质量与密度,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及多次实验,求出地球的质量为:,由此求得地球的平均密度:,g/cm3,但是按实际测得的地表岩石密度平均都为2.62.8 g/cm3仅为地球平均密度的一半。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与密度的关系,说明地球内部的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二、地球的重力和压力,(一)地球的重力=地球的引力(F)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惯性力(P)的合力(G)。,地球重力随纬度变化而变化,根据理论计算出各地的正常重力值称为理论计算值。,重力异常由于地球各部分的物质组成和地壳构造不同,因而实际测量的重力值往往与理论值不符,称为重力异常。,正异常实测重力值大于理论值,一般为金属矿区,由于物质密度大,对地面物质的引力较大。,负异常实测重力值小于理论值,一般为石油,炔,石膏等非金属矿区,物质密度小,引力小。,利用重力异常找矿的方法称为重力探矿法。并且对研究地球的形状,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的构造,地壳运动和地震等都是有很高的价值。,(二)地球的压力,地球的压力指地球内部物质受上覆物质的重力而产生的压力即静压力。,深度越大压力越大,并且随着地球内部物质密度加大,压力增加越大。,三、地球的磁性,指南针为什么能够指示方向,就是因为地球是有磁性的。在它的周围形成了一个磁力作用的空间地磁场。位于南半球的叫磁南极(S)和位于北半球的称为磁北极(N)。,地磁场的正常值(背景值)是各地经过校正和清除变化等影响的地磁要素数据。,地磁异常实地测量的地磁要素数据与正常值不符。,磁法找矿就是通过地磁测量寻找有磁性异常的矿产。(如磁铁矿等),古地磁法地球磁场是在不断变化的,有日变化,年变化,也有长期的周期变化(磁极倒转)。通过对岩石中剩余磁性的研究,了解地质历史上磁场的变化,例如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古地磁极的位置(或同一地点不同时期所处的磁纬度)可以帮助了解地壳不同部分的相对位移情况,据古地磁场反转周期则可确定岩石的形成年代。,四、地球的温度(地热),日变化一般为11.5m,1.外热层(变温层),年变化影响深度达2030m,2.常温层与当地年平均温度大致相当,常年不 变,其深度一般为2040m,受太阳辐射影响,3.增温层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受地球内部热能影响,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一般大陆为15/100m,海底为48/100m。,通过间接测算,越接近地心温度的增加趋于缓慢:,地下100km约为1300 1000km约为2000 2900km约为2700 地心温度约为40006000,影视:地球温度,地球内部如此大量的热能从何而来的呢?,目前有不同的说法:,地球余热说; 重力差异说; 放射热说。,五、地球的弹性,地震是地下某一点发生振动,并通过地震波向四周传播,造成各种破坏。因此说明地球具有一定的弹性,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也不一样。,地震测量法通过测定人工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情况,探测地下的矿产资源。,7.3.4 地球的层圈构造,一、地球的外部圈层构造,(一)大气圈,是地球的最外圈,由空气、水气和尘埃组成,对地表气候分带和生命活动起着很大的作用。其底界为海、陆表面,没有明显的上界,为自然过渡到星际空间。,1.对流层大气圈的下部,底界为海、陆表面18KM高空。由于温度、湿度分布不均匀,大气产生对流。是地球上风云,雨雪、冰川等气候现象以及各种外力地质作用的发源地,对改变地表形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空气稀薄,在宇宙射线和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体分子被电离,故统称为电离层,是无线电波的传播层。,2.平流层 3.中间层 4.热成层,5.扩散层大气圈的最外层,地球引力极小,一部分大气分子可逃逸到星际空间去。,7.3.4 地球的层圈构造,(二)水圈,通常人们把地球表面上的海洋、河流、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水等看成是一个包围地球的连续水层,称为水圈。,水在这样不停的运动中,以各种方式对地面(或地下)岩石进行破坏、改造,并且把破坏的物质带到另一些地方堆积下来,形成削高补低结果。,(三)生物圈,是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二、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一)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度突变的主要界面,地震波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若干界面,显示了地球内部物质的差异,具有层圈状构造。,1.莫霍面位于地表以下数公里40km,纵波到达这一界面后,其速度由平均67km/s,突升为8.1km/s。大洋浅(平均8km)、大陆深(平均33km)。,是由南斯拉夫学者莫霍洛维奇(Mohorovicic)于1909年首先发现的,因此被称为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莫霍面之上为地壳、之下为地幔。,2.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900km深度。横波到这一界面就消失了,纵波却能够通过。以最早(1914年)研究这一界面的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的名字命名。,古登堡面之上为地幔,之下为地核。,3.康拉德面位于地壳内部。表现为纵波速度由6km/s突变为6.6km/s。由此而推断地壳分为密度不同的上、下两层,上层为花岗岩层(硅铝层),下层为玄武岩层(硅镁层)。,(二)地球内部各层圈的特征,三、均衡原理,地势的起伏同莫霍面的起伏呈镜像关系。,其原理是,设想在地幔内部(很可能在软流圈内)的某一深度上可以找到一个水平面,称为补偿基面。在此面的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上覆岩块的总重量都相同。即是以此补偿基面为准,高山地区的地势虽高,但其下部地幔的厚度小;大洋地区的地势虽低,但其拥有的地幔厚度大,故两处岩块的总重量相等,从而能保持重力均衡。,这种均衡总是暂时的和相对的。因为高处易剥蚀,低处被填平,以及构造运动等因素都可能打破这种平衡。,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一直都十分关心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面的状况,从而萌生出各种地理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简单地说,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自然科学概论,7.4 现代地质学,7.4.1 地理学的概念,地球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第1节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第2节 板块构造理论,1 Pacific Plate(太平洋板块) 2 North American Plate(北美板块) 3 South American Plate (南美板块) 4 Eurasian Plate(欧亚板块) 5 African Plate(非洲板块) 6 Indo Australian Plate(澳印板块) 7 Antarctic Plate(南极州板块),板块构造,海底扩张理论 (Theory of Ocean Floor Spreading),海底扩张的证据(沉积物的年龄),海底扩张的结果(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海沟的形成,第3节 地质作用的概念,1 什么是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天然动力使地壳的形态、成分、结构和构造产生变化的作用。天然动力主要包括内动力和外动力, 内动力: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活动。 外动力:风、水、冰川、太阳能和重力能。,(1) 外动力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 由于外动力作用,使岩石在原地产生破坏的作用。 剥蚀作用 由于外动力作用,使风化的岩石离开母体的作用。 搬运作用 由于外动力作用,使岩石的由某地搬运到另一地 方的作用。 沉积作用 由于外动力作用,使岩石沉积。 成岩作用,2 地质作用分类, 地壳运动 岩浆作用 地震作用 变质作用,(2) 内动力地质作用,7.5.1.地球科学的目标,四大起源问题 判断:求知欲与生存的需要 学科建设:在边缘上寻找生长点 “问题地球科学”,7.5 地球科学概论,7.5.2地球科学框架,固体地球科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地测量学 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大气动力学 海洋科学 土壤科学 环境科学,C.S.H,Composition(组成):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 Structure(构造):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全球构造. History(历史):地史学.古生物学.全球变化.,7.5.3 应用,矿床学 工程地质学 地震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7.5.4 地球科学发展趋势,全球化趋势: GIS 数字地球 观测网络 数据共享 层圈无国界 相互关联的整体系统,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 全球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