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ppt课件.ppt_第1页
中药鉴定学ppt课件.ppt_第2页
中药鉴定学ppt课件.ppt_第3页
中药鉴定学ppt课件.ppt_第4页
中药鉴定学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鉴定学,云南中医学院 药植鉴定教研室,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总 论,一、“中药鉴定学”定义,1. 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 2. 制定中药标准 3. 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应用学科,真伪,优劣,涉及学科,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中药化学、中药学、药理学等,祖国医药学遗产+传统鉴别经验,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寻找新药,资源开发、生产、品质评价、生物合成、药效药理、毒性,二、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一、发掘祖国药学遗产,整理中药品种,品种 中药中泛指物种,物种不同 、成分不同、疗效不同。一定品种的中药,是中医治病的物质基础。是影响质量的首要因素。,造成中药品种混乱现象的原因:, 同物异名,同名异物 古代典籍,记述粗略 一药多源,易于混杂 历史沿革,品种变迁, 深入实际调查,加强考证本草 考查地方史志,注意域外旁支 严格规范名称,力求一药一名 研究活性成分,寻求药效实证,解决品种混乱的途径:,二、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1)鉴定中药品种的真伪 中药品种的真伪是指中药品种的真假 原因: 无专业知识的人误种、误收、误售、误用; 个别人有意掺伪、做假; 正品短缺。,(2)确保中药质量 中药的优劣,是指中药质量的好坏 。 影响因素 栽培 产地 采收加工 药用部位 运输 贮藏 ,三、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1、药品管理法 1984.9.20 颁布 1985.7.1实施 2001.2.28修订 2001.12.1实施,2、中药质量标准 中药标准含义: 是国家对中药质量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制定原则: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适用范围:新中药材、新中成药、老药再评价 标准和政策 1994年 卫生部药政局 中药新药研究指南(药学、药理学、毒理学) 1999年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 2002年12月1日实施 SFDA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b、种类繁多的中药资源 据全省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记载,共有药用动、植、矿物463科,2107属,6559种。其中植物类315科,1841属,6157种;动物类148科,266属,372种;矿物类30种。主要动、植物药材的产(藏)量近10亿公斤,矿物药材11亿余吨。品种数量均属全国之首,为新药开发及天然药物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1)寻找扩大新药源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中药生产虽然成倍增长,仍然不能满足国内外的需要,且中药大多依靠野生资源,经逐年采集,有些品种的产量有所下降,造成常用中药材的紧缺;一些多年生的道地栽培药材,由于需要量很大,虽一再扩大种植面积,也不时形成缺货现象;有些药材本来产量就小,更显得供不应求。有些品种是国际、国内公布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品种,必须保护和尽快寻找代用品。要解决上述问题,除发展野生药材之外,必须家种家养,扩大栽培面积、增加圈养头数,以弥补产量,努力寻找新的药源。,四、寻找和扩大新药源,(2)寻找扩大新药源的途径 从古代本草中寻找。 调查、整理和推广民间用药,以扩大品种。 大力研究野生变家种家养,以扩大栽培面积。 进行药源普查。 从生物的亲缘关系上寻找野生资源。 从有效成分筛选。 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新药。 根据植物生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去寻找,(3)中药资源的保护 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品种繁多 数量减少迅速,种群繁殖困难,濒危品种增加。,地区性原因: 1)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口耕地沙化 水土 2)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差,法制不健全。 发达国家海洋动物(鲸、海豹等)限捕,陆地野生动物一般禁捕。 我国野生药用动物原来大量捕杀,熊、虎、蛇类 、麝 3)不科学的滥采滥伐 野生珍稀植物在未大量栽培前,不得进入制药工业应用(保护企业、保护植物)。,在加大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力度时,也要重视资源保护和发展生产,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植物种质库,对有开发利用前途的各种药用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整、研究、整理、总结工作,恢复和新建一些重点药材种植基地。另一方面,开展野生变家种试验推广研究,按照GAP的要求种植,以满足发展的需要。 总之,丰富多彩的云南中药资源,是云南中药现代化推进和发展的坚实的基础,我们应珍惜它,开发利用它,同时保护好它。,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一、古代药物知识的起源和积累,1、萌芽阶段 无文字记载,以口碑师传为主。,2、性状记述阶段 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成书年代在东汉末年。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是汉以前中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体例。,3、药图的兴起阶段 唐代李勣、苏敬等人集体编撰新修本草(或唐本草) ,由于是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所以可算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这部本草载药850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中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4、整理提高阶段 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载药1746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5、发展阶段 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于明万历6年(1596年)编成了本草著作 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全书按药物自然属性自立分类系统,为自然分类的先驱。书中全面整理和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人民的用药经验和知识。,清代乾隆年间赵学敏编成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对本草纲目作了一些正误和补充,增药716种。 清代道光年间,吴其濬的两部专论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问世,前者记载植物1714种,后者描述了植物838种。对于每种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产地叙述颇详,并附有精确插图,尤其着重植物的药用价值与同名异物的考证,所以虽非药物专著,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地方本草 滇南本草(明兰 茂)为地方性本草的代表。该书刊于明成化12年(公元1476年),记述药物多用土名,收载了一些当时别的医著上根本没有的药物,多数为热带药物,为研究道地药材的光辉范例。,二、 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国内中药鉴定学发展概况 1、研究、仲裁管理机构 研究机构:中医药研究院和所 仲裁管理机构:药品检验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验所),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SFDA) 2、法典、文献、教材 法典: 中国药典、部颁标准,文献: 生药学上编(1933),赵橘黄、徐伯均 生药学下编(1937),叶三多,徐伯均 中国药用植物志1955-1965,裴鉴、周太炎 药材学,徐国均、药材634种,生产、鉴定、应用 中药志第二版册(1979、1982、1984、1988、1994、1998) 中药大辞典(老1977、新1998)上、下册 新华本草纲要(1988、1990、1991) 中药材品种论述谢万宗 中药鉴别手册(1972)上、中、下册 中国药用植物志八册 中国药用动物志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南方组:徐国均;北方组:楼之岑 中药材手册(1957、1990) 药材学(1960)上、下册 中国药材学(1998)徐国均 生药学楼之岑 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1986) 徐国均 380种 中成药显微分析 (1997) 徐国均 200种,(3)教材 1977年出版 中药鉴定学 第一版 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1980年出版 中药鉴定学 第二版 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1986年出版 中药鉴定学 第三版 任仁安主编 1996年出版 中药鉴定学 第四版李家实主编 2003年出版 中药鉴定学 第五版 康廷国主编,国外生药学发展概况 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研究概况 形态学解剖学植物化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三、中药鉴定学发展方向,1、中药材和中成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 2、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3、中药材GAP标准研究 4、中药材资源开发研究,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一、中药的采收,采收与药材质量的关系 有效成分总含量相对高 毒性成分含量相对低,采收的一般原则: 植物类-不同的药用部位,采收时间不同 动物药-大多数均可全年采收 矿物药-没有季节限制,全年可挖 保护药源,计划采药,合理采挖,二、中药的加工,中药材加工的意义 1、保证药材质量 2、便于临床用药调剂和有效成分的煎出 3、利于运输、储藏、保管 4、消除或降低副作用 5、利于药材商品标准化,中药材产地加工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都应达到形体完整、含水分适度、色泽好、香气散失少、不变味、有效物质破坏少等要求,以保证药材质量。,中药材加工的方法 拣、洗 将采收的新鲜药材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药用部分。 切片 较大的根及根茎类、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大多趁鲜切成块、片,以利干燥。 蒸、煮、烫 含粘液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须先经蒸、煮或烫的处理,则易干燥。加热时间的长短及采取何种加热方法,视药材的性质而定。如白芍煮至透心,天麻、红参蒸透,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等。,熏硫 有些药材为使色泽洁白,防止霉烂,常在干燥前后用硫黄熏制,如山药、白芷、川贝母等。 发汗 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这种方法称为“发汗”,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等。 干燥 除少数药材,如石斛、紫花地丁等,有时要求鲜用外,大多数药材经加工后均应及时干燥。干燥的目的是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避免发霉、变色、虫蛀以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干燥的方法通常有晒干、烘干、阴干等。,三、中药的贮藏,中药材常见的变质现象 虫蛀、霉变、变色、走油、风化、自燃、自然分解等 中药材的贮藏保管和变质防治,第四章,中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