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答案】D【解析】由“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由于受血缘亲疏的影响,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正确;由“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说明作者强调的是两者结合的消极影响,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中心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所产生的效果,故AC项错误。点睛:对材料“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2.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王臣”范围的扩大A. 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B. 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C. 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D. 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所述政策,使得原来只属于各地方国的臣民也成为了周天子的臣民,由此可知,有利于周天子天下共主局面的形成,D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人口问题,没有涉及统治范围,A不正确;材料旨在巩固周天子的统治地位,而不是臣民的地位,B不正确;商周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C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的相关内容,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分封制的含义、特点等,明确分封制下,诸侯掌握地方实权,但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3.礼记乐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表明礼乐制度A. 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B. 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C. 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D. 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意思是说乐可以促使无怨恨,礼制可以导致不争,礼义可以促使贵贱等级观念的淡化,乐文同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礼乐制度促进社会和谐作用,但不是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说明礼乐制度对于分封制维护作用,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战国时期萌芽出现,此时仍按照分封制实行统治,故D项错误。4.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中国早期的昭穆之制A. 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B. 是在分封诸侯之后逐渐形成的C. 有利于形成礼制化的封建新秩序D. 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题干体现的是中国早期的昭穆之制,这是周朝整肃家庭秩序,尤其是财产和权位的继承顺序的需要,是依据宗法血缘来规定的,所以A正确;B宗法制和分封制是同时形成的,排除B;C中封建新秩序表述错误,当时是奴隶社会,排除C;D是商朝政治的主要特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5.大致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尚书禹贡是了解我国古代史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该书特别推崇夏禹,将当时国人的已知世界划分为特色迥异的九州,认为大禹曾走遍九州,接受了各州的朝贡特产。这些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A. 恢复夏朝传统等复古思潮影响较大B. 国家的统一日益成为政治现实C. 地方割据的现实与渴望统一的矛盾D. 开始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答案】C【解析】材料既强调了地方割据又强调了人们有渴望统一的愿望,即材料体现了地方割据的现实与渴望统一的矛盾,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仅仅涉及统一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尚未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6.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可见,先秦时期的三家思想A. 君民关系方面没有区别B. 都主张开明君主治国C. 都把育人的道理摆在首位D. 都体现出正身修心的特点【答案】D【解析】据材料“知仁行义分人以财、助人以力循名责实、公正无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人的道德修养和公正责任的要求,都体现出正身修心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民关系的问题,故A项错误;“君子”和“兼士”也无法说明“开明君主治国”,故B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教育和育人的问题,故C项错误。故选D。7.下表为儒法两大传统吏治观,据此可知A. 两者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B. 儒家吏治在于维护民权C. 两者奉行相近似的选官标准D. 法家吏治优于儒家吏治【答案】A【解析】【详解】儒家与法家基于对人性(善与恶)的认识不同,从而吏治观的内容不同,但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封建君主统治。故答案为A项。儒家吏治也是维护君主专制,排除B项;从材料反映的“荐贤制”与“考试制”来看,两者的选官标准不一样,排除C项;两者没有优劣之分,排除D项。8.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A. 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B. 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C. 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D. 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顺风点火”可知,材料反映了古人对火药材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只能反映出对火药材料“硫磺和焰硝”的应用,故A错误;东晋葛洪发明火药,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故D错误。9.据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统计,甲骨文字数分类如下表:分类人类人身活动动物狩猎畜牧植物农事耕作天象气侯时间山川河流方位战争兵器服装居住交通文化娱乐宗教比值(%)2017159787.73.63.13.6 材料说明,殷商时代A.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B. 人的自我认识已较深刻C.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D. 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答案】B【解析】殷商时代人类、人身、人伦、人的活动所占比值最高,说明的是类的自我认识其实已经较深刻了,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是在后来的封建社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0.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A.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B.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思想观念的变化,从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说明是经济发展导致了思想变化,故答案为C项。在人性问题上,理学家认为人性与天理本来是一致的,即人性不违背天理,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明末市民文学方面的信息,排除D项。【点睛】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新景象,社会生活日趋丰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自由的观念增强。经济的发展带来思想观念的变化,因此出现材料反映的价值观的不同。11.黄宗羲认为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告诫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上述思想A. 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B.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 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D. 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黄宗羲认为君臣职责是为民谋利,顾炎武认为君主及官吏应该尊重百姓,不应该对百姓横征暴敛以保证自己的享乐,这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传承,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明末清初的思想与西方的启蒙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启蒙思想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12.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B. 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C. 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D. 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C项,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通过材料“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可以看出这一本质目的。故C项正确。A项,“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题干没有准确阐释“中体西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题干中没有表现出内忧外患这一历史原因。故B项错误。D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题干只看到了洋务运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消极作用,没有看到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积极作用。故D项错误。13.洋务运动期间,“塞防论”与“海防论”争论不止,到19世纪八十年代,清政府才建成了五只各自为政的舰队,后多年未添置新的舰船,这几只水师分属不同政治势力,实际上清朝并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海军。这反映了A. 晚清集权政治开始受到冲击B. 海权论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C. 派系林立导致国防策略失败D. 中国重陆轻海的观念开始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这几只水师分属不同政治势力,实际上清朝并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海军”可知中央不能有效控制水师力量,这反映了晚清的集权统治受到冲击,无法集全国之力建立统一的国防。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海权论并未在中国生根发芽,清政府组建舰队只是迫于形势,并且还分属于不同政治势力,与提倡控制海权的海权论相差甚远;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清政府没有统一的国防策略导致海军力量分属于不同的派系,因此清政府国防策略的失败不是派系林立导致的;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海军的建设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重陆轻海的观念并未发生改变。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4.严复认为天下大道是相通的,例如,他认为,斯宾塞的社会改革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由材料可见,严复主张A. 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为两截B. 主动接受自然进化C. 在中国传统中寻找强国之道D.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严复认为斯宾塞的社会改革措施与儒家主张的治国理念有相同之处,这表明,严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蕴含与西方相似的文化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亦可寻找强国之道,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为两截的信息,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自然进化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严复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态度,排除D。15.1905年,孙中山曾拜访位于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发表谈话:期盼中国“引进欧洲的生产模式与使用机器,但又能戒除这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中国人应该“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由此可见A. 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B. 民生主义蕴涵着社会主义要素C. 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D. 民生主义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答案】B【解析】题干中没有说明中国工商业不发达就不能实现民生主义,排除A;孙中山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提出“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端”,表明孙中山借鉴社会主义,其民生主义蕴涵着社会主义要素,B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问题,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也不是孙中山这一时期的革命目标,排除C;当时中国的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材料中“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相矛盾,排除D。16.1913年,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几年后,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1922年,钱玄同在致友人的信中说:“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钱玄同的思想演变表明A. 新文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B. 近代中国应以儒学复兴推动救亡C. 近代中国对儒学的认识不断深入D. 近代中国探索救亡道路艰难曲折【答案】D【解析】题干史料主要反映的是19131922年人们对孔子的态度,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无法反应新文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可得出其以否定来推动救亡,故B项排除;材料中对儒学的认识复杂多变,而不是不断深入,故C项排除;据材料中“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反映了他对孔子及儒学的态度,由推崇到否定,再到反对排斥儒学,表明近代中国探索过程的曲折,故D项正确。17.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作了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报告批评了党内那种否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的错误观点,指出现阶段依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一论断A. 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 确立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C. 意味着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D. 是对中共一大纲领的传承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A项,材料强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现阶段的任务仍然是反帝反封,有利于联蒋抗日,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故A项正确。B项,中共二大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故B项错误。C项,中共在南昌起义时便已经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了。故C项错误。D项,中共一大的革命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与材料中想要联合资产阶级共同抗日的主张不一样。故D项错误。18.1956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任务,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纲领。对这一决策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A.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B.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C.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D. “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时间是1953年,排除B;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是1953-1957,排除。D“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是1965年以后,排除,背景必须是当时的情况,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从1953年开始了。A正确。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计划经济的开展19.1981年1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上述结论A. 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B. 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标准C. 反映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D. 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陈云认为“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结合材料给出的时间:1981年,说明当时并没有真正做到平衡市场和计划的关系,这是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故C选项正确。此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并没有全面开展,A错误;姓“资”姓“社”的标准是在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才确定,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经济特区的问题,故排除D项。【点睛】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材料中的时间是1981年,这个时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因此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材料中体现的就是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明白这一点,很多选项都不再具有干扰性。20.“985工程”是1998年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国家启动这一工程具体是为了A. 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B. 贯彻”双百”方针C. 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D.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95年,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而“985工程”的启动就是为了实施这一战略,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过渡时期时间是1949-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C选项错误,“985工程”涉及的是教育方面,与经济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1.格兰特在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中写道:“研究物理世界意味着研究上帝的创造物,研究上帝则意味着了解世界。追求、发现、阐明自然规律的效果,足以显示上帝造物之奇妙与思虑周详,这一神学动机为整个近代早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大的驱动力。”作者意在说明A. 宗教改革影响了人类价值取向B. 基督教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C. 理性崇拜与宗教信仰同步共生D. 科学发展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研究物理世界意味着研究上帝的创造物,研究上帝则意味着了解世界这一神学动机为整个近代早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大的驱动力”反映了基督教的上帝造物学说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教改革,也没有反映人类价值取向,故A错误;材料主旨是反映宗教对近代科学的促进,而不是理性崇拜与宗教信仰同步共生,故C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科学发展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故D错误。22.前苏联学者涅尔谢相茨在其著作中提到:“苏格拉底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等的雅典平民的万能;有一次,他在讲到马匹不足时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材料表明苏格拉底A. 主张用其他的政治形式代替民主制B. 认为有钱的人就是最好的统治者C. 主张不应该让每一个公民都参与政治D. 认为民主制必须加强公民政治修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强调雅典民主政治必须重视公民的知识,加强公民的政治修养,以防止出现“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的可笑的现象,故D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用其他的政治形式代替民主制、有钱的人就是最好的统治者,排除AB;材料只是批判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并没有主张不应该让每一个公民都参与政治,排除C。23.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A. 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B. 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C. 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D.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答案】B【解析】据材料“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卢梭批判了理性主义导致的一些弊端,体现了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故B选项正确;当时处于启蒙运动时期,学术界的普遍认知仍然以理性主义为主,故A选项错误;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虽然是理性主义,但卢梭的反思不能说明他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故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将反思目标针对资产阶级,未涉及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故D选项错误。故选B。24.科幻片星际穿越是对“以一种全新的模式重建了宇宙体系,物体不只是三维空间,而是四维的,长、宽、厚与时间组成四维的时空连续统一体”科学理论的具体形象的表达。该理论的提出A. 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B. 为人们发现海王星提供了理论依据C. 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D. 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长、宽、厚与时间组成四维的时空连续统一体”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相对论的内容。相对论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故A项正确;B项为人们发现海王星提供了理论依据的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C项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是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和实验研究法。D项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的是量子力学。排除BCD项。25.下图是19世纪末出现在西方刊物的政治漫画,其场景似是两个实力极不相称的人的搏斗。左为骑在火车头上的重装骑士,其徽号为“monopoly”(垄断)。右为骑在瘦马上瘦弱的赤脚男子(劳工)手持铁锤。作者试图以此漫画说明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 无产阶级不畏强权暴力C. 垄断资产阶级操纵政治D. 自由放任思想的合理性【答案】D【解析】【详解】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关系出现垄断现象,漫画中赤脚男子(劳工)手持铁锤砸向象征垄断的战车,说明是对垄断组织的不满,结合“社会达尔文主义”可知宣传的是自由放任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生产关系和经济思想,不是生产力信息,故A项错误;无产阶级不畏强权暴力不是漫画体现出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经济现象,不是政治现象,故C项错误。26.某些画家特别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这种美术风格始于A. 新古典主义B. 浪漫主义C. 后印象画派D. 现代主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 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 “主观化了的客观”等信息,可得出这与后印象画派的风格一致,故C项正确;ABD三项的风格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都为必考题,共48分。其中27题18分、28题15分、29题15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西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王朝,其制度影响深远。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 西周社会是由贵族、平民和奴隶三大阶级构成的。各阶级内部有较细的等级划分。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役使)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台。”其中王、公、大夫为贵族,士为最低等级的贵族。士以下为奴隶,奴隶又分为皂、舆、隶、僚、仆、台六个等级。平民又分为国人与野人。(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西周社会结构的特点,并说明背后反映的政治状况。【答案】(1)变化: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分确定)。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西周是阶级社会,是以血缘亲疏来划分的,社会等级森严,等级划分更加细密。政治状况:体现了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可得出变化是西周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影响:根据材料“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特点:根据材料“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西周社会是由贵族、平民和奴隶三大阶级构成的。各阶级内部有较细的等级划分。”得出西周是阶级社会,是以血缘亲疏来划分的,社会等级森严,等级划分更加细密。状况:结合材料中的主旨信息可知,其背后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度。28.【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公元前536年的“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这是中国政治史、法制史的一件大事。春秋时期,上层贵族社会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子产这个做法,遭到很多贵族反对。晋国大臣叔向专门为此给子产写了一封措词严厉的信。信中说,本来民众怀着恐惧之心,不敢随便乱来。你把法律公布了,民众就会钻法律的空子,争相琢磨怎么做坏事而不至于被制裁,这样就不怕长官了,反而会导致犯法的事情越来越多,腐败贿赂到处泛滥,郑国也会因此而完蛋。子产给叔向回了一封信,表示要坚定不移公布法律。结果呢?犯罪案件减少了。晋国在子产“铸刑鼎”之后20多年,也把刑法铸在鼎上,向社会公布了。可是孔子认为这样做不对。孔子说,晋国大概因此要灭亡了。人民知道了法律,只看鼎上的条文,不看贵族脸色,怎么能显出贵族的尊贵?马立诚子产铸刑鼎(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郑国和晋国“铸刑鼎”改革的实质及遭到反对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子产“铸刑鼎”改革的影响。【答案】(1)实质:否定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原因:公布法律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大臣担心公布法律会引起社会动荡(社会混乱或违法、腐败贿赂等现象严重);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法律的公布与之矛盾。(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知识点总结模版
- 职业技能培训心得体会模版
- 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总结模版
- 八月份工作总结模版
- AI辅助的医疗大数据分析与决策优化策略
- 以数据为证探索医疗健康中的区块链技术发展与应用
- 办公领域的大数据管理与决策优化方案
- 学校维权月活动总结模版
- 办公效率提升的区块链技术方案
- 从学术角度看教育行业如何利用区块链进行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
- GB 7793-2010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
- FZ/T 32001-2018亚麻纱
- FZ/T 24011-2019羊绒机织围巾、披肩
- 金螳螂企业管理课件
- 炊事机械安全操作规程
- 最新版教育心理学课件3-成就动机
- 离合器-汽车毕业设计-设计说明书
- 中国民间美术年画-完整版PPT
- 2022年《趣味接力跑》教案
- 级配碎石旁站监理记录表.模板
- 国电南自PSL 641U线路保护测控装置技术说明书V1.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