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漳州木偶剧的现状和发展出路.doc_第1页
本科毕业论文漳州木偶剧的现状和发展出路.doc_第2页
本科毕业论文漳州木偶剧的现状和发展出路.doc_第3页
本科毕业论文漳州木偶剧的现状和发展出路.doc_第4页
本科毕业论文漳州木偶剧的现状和发展出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漳州木偶剧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潮流和现代多元化文化元素的冲击下,漳州木偶剧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本文针对漳州木偶戏展开研究,首先概述了漳州木偶剧,然后对漳州木偶剧的现状及发展出路进行了分析。关键词 漳州木偶,表演形式,木偶造型,现状,发展出路I目录论文摘要I一. 绪论1(一)选题背景及意义1(二)研究内容1(三)研究方法2二. 漳州木偶剧概述3(一) 漳州木偶剧源流3(二) 漳州木偶剧表演形式和木偶造型3三. 漳州木偶剧的现状与发展出路分析4(一) 漳州木偶剧现状分析4(二) 漳州木偶剧发展出路建议4四. 结束语5参考文献6致谢7i闽台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独特区域,其传统民间艺术更加独特,而闽台民间艺术又以漳州民间艺术最具代表性。漳州地势险峻,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古时称为“痒羞之地”“、核查荒之乡”。由于人们生存条件艰苦,祸福难料,因而“敬天礼神,崇鬼尚巫”之风盛行。古老神秘的傀儡戏在漳州民间非常广泛,木偶艺术极盛,每到年节时,就有很多傀儡戏表演,这使得漳州木偶艺术成为闽台地区民间艺术的代表。一. 绪论(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古代把木偶称为傀儡、魁儡或窟儡。木偶最初用于丧葬演乐的演具,木偶戏在汉末进入宾婚嘉会,唐代木偶戏发展到了有故事情节的表演,宋代木偶戏空前兴盛,演木偶的“瓦肆勾栏”很多,木偶头的雕刻技巧亦惟妙惟肖。元、明、清代木偶戏均很流行,并由福建省向东南亚和台湾等地流传。木偶戏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是民间艺术的主流,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丰富的艺术魅力活跃在民间艺术的舞台上。福建漳州木偶可谓是木偶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1-2。近年来,由于社会潮流和现代多元化文化元素的冲击,漳州木偶剧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本文针对当下漳州木偶剧的现状来研究其处于困境的原因,并寻求发展出路,对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二)研究内容本文针对漳州木偶戏展开研究,首先概述了漳州木偶剧,然后对漳州木偶剧的现状及发展出路进行了分析。文章结构如下:绪论(一)选题背景及意义(二)研究内容(三)研究方法第一章 漳州木偶剧概述第一节 漳州木偶剧源流第二节 漳州木偶剧表演形式木偶造型第二章 漳州木偶剧的现状与发展出路分析第一节 漳州木偶剧现状分析第二节 漳州木偶剧发展出路建议结束语(三)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院资料室,各大艺术书店等查阅、购买了大量有关漳州木偶剧方面的参考资料,通过登录中国知网与各大网站查阅了有关木偶的各类文献资料,并对搜集资料进行归类、综合分析与总结。2.音响、视频资料分析法。把搜集到的有关漳州木偶的视频与DVD、VCD、CD等音像资料进行反复的看、听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3.逻辑分析法。在前面两种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举例、逻辑学等方面的知识方法进行认真的深入浅出的分析、比较和归纳,进一步阐明漳州木偶剧的现状与发展出路。7二. 漳州木偶剧概述(一) 漳州木偶剧源流木偶何时流入漳州,具体年代无从考证,据传与唐代陈元光创建漳州有关。唐代太宗和高宗大力提倡佛教,漳州古称“佛国”,到处都有庙宇,有庙宇少不了菩萨,所以自古民间雕刻工艺很发达。每逢敬神、菩萨生日等各种佛事活动,必演木偶戏,这些民俗一直流传到今天。由此可知,漳州木偶始于唐代3。漳州木偶历史,学者们认为“源于晋,兴于宋,盛于明”。据宋漳州府志和明万历漳州府志记载在宋、明年间漳州木偶戏已非常兴盛。且早在明代万历年间木偶戏就由漳州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和台湾省等地。明末之后,东南沿海城市经济的繁荣和新兴城市阶层的不断成长,也给木偶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息,当然也影响到了戏剧领域,出现了汇总戏剧的一个丰收时期,木偶戏在这个背景下,再次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4。(二) 漳州木偶剧表演形式和木偶造型漳州木偶戏表演形式丰富,风格多种,且戏剧性强,现存木偶戏主要种类有: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和布袋木偶等5-6。杖头木偶的头部用木雕或泥塑,现今多用树脂制成,眼嘴皆可活动,颈部下面接一截木棒或竹竿,两手无臂仅有一对手掌,各装一根操纵杆。表演时,演员一手举着杖杆,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演唱,故又称“举偶”。杖头木偶有大、中、小3 种,漳州的杖头木偶属中型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在古时称“悬线木偶”,在漳州木偶戏中,提线木偶算是最重要的一支。提线木偶高二三尺,像一个人样的缩小。头、手、足3部分是由木头雕刻而成,身躯胴体以竹篾编成,外边再以粗布包裹,胴体与手、脚相连之处,用线连系。布袋木偶因其木偶身体形似布袋而得名,它又名指头木偶,还叫“掌中戏”、“掌中木偶”。其表演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性的表演,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至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是一个具有高超技艺、精美造型和独特风格的木偶剧种。三. 漳州木偶剧的现状与发展出路分析(一) 漳州木偶剧现状分析漳州木偶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多年来,蜚声中外的漳州木偶剧团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各艺术节,屡次获得大奖。但是,当下社会转型,文化多元化,青年人娱乐取向转变,观众剧减等冲击,漳州木偶剧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木偶艺术后继乏人,一些著名木偶艺人后代不愿继承衣钵,社会上也难找人传承,漳州木偶剧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漳州木偶剧出现这种困境的几点原因:(1)木偶剧演出市场的狭窄化(2)木偶戏班收入偏低,剧组人员生存难以为继。(3)木偶剧队伍整体文化水平低,剧目创新能力差。(二) 漳州木偶剧发展出路建议漳州木偶剧有效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本文从结合文献资料和走访,提出漳州木偶剧发展的一下建议:(1)政府重视,制定具体措施,促进木偶剧市场的繁荣和发展。(2)重视木偶剧人才培养,加强培养力度,培养创新型人才。(3)加大资金投入,保护和促进漳州木偶剧艺术的发展。(4)扩大演出范围,让木偶剧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四. 结束语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漳州木偶也像中国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木偶艺术被称作“老人艺术”,民间木偶团体纷纷解散,年轻人不愿从事此行业。又有许多商业部门为谋利益,粗制滥造,妨碍了木偶的健康发展,令人痛心。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灵魂,是对传统的继承与革新。木偶艺术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情感,体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反映了他们高尚质朴的情操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木偶作为民间艺术中的宝贵财富,必须与时俱进,才可源远流长。参考文献1 刘彬. 漳州木偶艺术的兴衰发展史研究J. 黑河学刊, 2011. 49-50.2 王毅霖 李. 漳州木偶戏源流与徐氏家族布袋戏偶雕刻艺术J. 2008.3 郑雷莹. 漳州布袋戏传统戏台的形态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