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6讲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1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及出生率和死亡率。(3)年龄组成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如表:类型各年龄分布种群密度变化趋势A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增大B各年龄个体比例适中基本不变C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减小(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1)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2)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2空间特征连一连(必修3 P63基础题T3改编)如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表示年龄,横轴表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1)A、B的年龄结构类型为稳定型、增长型,预测其数量变化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2)若图A表示广州某次的人口统计图,则春运期间影响该市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1分析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2)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年龄结构种群密度性别比例种群密度(3)有关种群特征的实际应用归纳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通过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 重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注意事项(1)调查对象一般为双子叶植物,容易计数个体的数目;(2)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3)选取样方的个数取决于总面积的大小,总面积大的样方数目要多些;(4)样方大小与被调查的植物大小有关(1)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2)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3)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对所调查的动物身体没有伤害【感知考题】(2015高考全国卷,31节选)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解析(1)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三种类型。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400,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所以三个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为111,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该鱼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答案(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若在该湖泊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湖泊中鲫鱼的数量约为386。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正确的是。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高分点拨类题通法种群年龄组成类型的表示方法表示方法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模型图曲线图柱形图【跟进题组】 命题1种群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1(2017宁夏银川二中统练)如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的变化趋势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解析:选B。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变化,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故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城市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种群数量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2(2016高考浙江卷,5改编)下列是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其中正确的是()解析:选A。生态学家通常将种群分成三个年龄组,即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有些昆虫幼年个体特别多,成年个体极少,老年个体等于零,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蝉的若虫要在地下生活多年,而羽化出土后的成年蝉只能生活一个夏季,故A正确。易错点1误认为种群数量等于种群密度点拨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易错点2误认为年龄组成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点拨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天敌等。 命题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3(2016高考全国卷甲,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解析:选C。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所以B项错误、C项正确、D项错误。A项所用方法为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不合题意。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改编)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若重捕时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会导致估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D若用样方法调查该农场某处草地上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解析:选C。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数量增加,可使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下降;设该农场黑线姬鼠的总数量约为x,则,x14 000,故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种群数量调查数据统计中“误差”分析(1)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标志物易脱落:可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据偏小,据计算公式N总初捕数再捕数/再捕中标记数,推知,再捕中标记数若减小,则N总会比真实值偏大。被捕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小,最终统计结果偏差应与相同,即N总会比真实值偏大。标记物影响了动物活动,导致易被捕捉: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大,依据公式可推知,计算所得结果比真实值应偏小。(2)样方法误差归纳未做到“随机”取样。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如图(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应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5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选D。由图示知,12月份未成熟个体数目为0,又知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故该种群可能从6月份开始,出生率就为0,A项正确;天敌倾向于捕食年老体弱的动物,故天敌的迁入可能会导致衰老个体减少,使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项正确;图示各月份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百分比不同,C项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使该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例发生改变,导致种群密度改变,D项错误。种群的数量模型分析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1)方法:构建数学模型。(2)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增长模型前提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K值有无无K值有K值曲线形成原因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联系图中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或被环境所淘汰的个体数目;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由环境阻力的有无造成的,它们可以发生转化:“J”型曲线“S”型曲线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变化类型:增长、波动和下降。(2)影响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以及人类活动等。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1(必修3 P66实例改编)如图表示某海岛一段时间内野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种群数量即种群密度BAB段种群中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C该海岛上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野兔,有利于该海岛上野兔的控制答案:A2(深入追问)分析下图,该环境下的K值应是多少?比较a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大小。b点时的年龄组成属于哪一类型?提示:K2。出生率死亡率。衰退型。 突破1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比较(1)公式增长率100%增长速率(2)曲线图1、图2中曲线a、b、c、d分别代表的增长方式为“J”型、“S”型、“J”型、“S”型。图2曲线d中在t1时刻增长速率最快、对应A点为K/2点。在t1t2时刻,种群的数量不会(填“会”或“不会”)减少,t2对应B点为K值点。 突破2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1)K值与K/2值的分析(2)K值与K/2值的应用1“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J”型增长曲线(1)“J”型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迁入后种群数量马上呈指数形式增长,不存在适应过程,种群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2)“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是种群对新环境的一个适应阶段,始终存在环境阻力如食物、空间有限等,种群增长率一直下降。2对“”的理解NtN0t,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1时,种群密度增大;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1时,种群密度减小。3K值分析(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感知考题】(2015高考广东卷,4改编)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然后有一段“J”型增长B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C从1050 h酵母菌的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此时死亡率等于出生率DK值约为120 000个解析从图中信息可看出,该种群的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初始阶段上升缓慢的原因是酵母菌不适应环境,且繁殖率较低,不会出现“J”型增长,故A项错误;数学模型NtN0t对应的增长曲线应为“J”型,故B项错误;酵母菌的增长率一直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故C项错误;该酵母细胞在10 mL培养液中含量的最大值约为120 000个,即K值约为120 000个,故D项正确。答案D(1)随着培养体系中酵母菌数量的增多,其种内斗争将增强。(2)若在该封闭培养体系中长时间培养,则酵母菌的K值会降低(填“降低”或“升高”)。原因是:随酵母菌数量的增多,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消耗增多,酵母菌种内斗争加剧,且代谢产物使生活环境恶化,从而使K值降低。 高分点拨类题通法用曲线图表示K值的方法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跟进题组】 命题1“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1(2017重庆六校联考)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动物繁育中心的某种濒危动物的种群增长速率进行了调查,如表为调查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年份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第六年第七年增长速率0.501.332.693.782.881.360.09A.第四年的该种群数量大约是该环境容纳量的一半B第一年至第七年,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从增长型向衰退型转变C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种群增长速率不受种群密度制约D对该濒危动物最好的保护方式为就地保护解析:选A。从表中数据可知,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在调查的7年内,先增大后减小,符合“S”型增长模型,第四年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的种群数量应为K/2,A正确;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年龄组成从增长型逐渐向稳定型转变,B错误;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种群密度制约增长速率,C错误;对动物繁育中心的该濒危动物最好的保护方式为易地保护,D错误。2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曲线Bt2t3时间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t5时种群密度对乙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t4时D甲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t2,乙种群为t4解析:选D。图中纵坐标表示增长速率,甲、乙种群的增长速率是先升后降最终为0,所以两曲线都表示“S”型曲线,A说法正确;增长速率大于0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说法正确;种群数量越多,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制约作用越大,C说法正确;甲、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对应时间分别为t3和t5,D说法错误。易错点年龄组成稳定种群数量稳定点拨(1)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2)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命题2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3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选C。A项中,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K/2之前最有效;B项中,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即降低人口出生率来减少净补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来减少净补充量;C项中,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项中,K时种群密度最大,若进行捕捞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4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解析:选B。分析图中曲线可发现,由起点到b点为“S”型曲线,ab段中,该种群的增长率在逐渐下降,而种群密度在逐渐增加,二者呈负相关;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大,此时防治蝗虫效果差,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降低了出生率,故可防止c点出现;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de水平,可大幅度降低蝗虫对各种植物的危害,同时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改变某一环境条件对种群数量的影响5(2017江西鹰潭一中高三月考)如图是布氏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a时刻后引入某种动物,变化曲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布氏田鼠种群的最大数量即为环境容纳量BDE段田鼠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降为零 C布氏田鼠的数量维持在C点有利于草原的发展D引入动物与布氏田鼠的关系可能是竞争或捕食 解析:选D。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项错误;DE段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项错误;C点时布氏田鼠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若将其数量维持在C点,则不利于草原的发展,C项错误;a时刻后引入某种动物后,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先是快速下降,而某种动物的数量则是上升,最后二者的数量趋于相对稳定,这说明引入的动物与布氏田鼠的关系可能是竞争或捕食,D项正确。(实验1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2实验流程(1)(2)(3)(4)(5)“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5个易失分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相应两边及其夹角”的原则计数。(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表所示:时间(天)123456数量(个)(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1(2017泰安模拟)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表所示。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样品酵母菌数量(个/mm3)pH11 2104.828205.431 2103.741 0005.0A.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始终出生率死亡率B样品的取样先后顺序为2、4、1、3C对酵母菌而言,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可能为1.21107个D若进行第5次均匀取样,10 mL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解析:选A。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可根据培养液pH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pH不断下降,因此正确的取样顺序为2、4、1、3。从表中数据分析可见,达到稳定时期时,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值,说明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1.21107个。继续培养,随着环境条件极度恶化,种群生长进入衰退期,出生率会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不断下降,所以继续取样,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2(2017江苏省如皋质检)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培养液的浓度相同)进行培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号试管内酵母菌种群的K值小于号试管B4支试管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C4支试管内种群数量不会同时到达K值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内的开始下降解析:选A。号试管内培养液体积大,初始酵母菌数量少,利于酵母菌生存,因此K值大;而号试管内培养液体积小,初始酵母菌数量多,不利于酵母菌生存,K值小,A错误;4支试管内种群在初始阶段,由于空间和营养条件充裕,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而后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下降等原因,导致种内斗争加剧,增长速率减小,B正确;4支试管内培养液体积或起始酵母菌数量不同,因此每个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C正确;相对于试管,试管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较多,先达到K值,也先开始下降,D正确。3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计数解析:选D。在该实验中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也需要灭菌;培养酵母菌时,需要提供氧气,让酵母菌有氧呼吸繁殖个体;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实验误差;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且难以数清,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需要先稀释一定的倍数,然后计数。核心体系构建填空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出生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出率“J”型曲线“S”型曲线气候、食物等规范答题必备1.种群的五个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2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1)增长型:幼年个体数目最多,老年个体数目最少。(2)稳定型:各年龄组成数目比例适中。(3)衰退型:老年个体数目偏多,幼年个体数目偏少。3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1)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计算:假设在对某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m只个体,第二次捕获N只个体,其中标记个体n只,设该种群数量为M,则MmNn,M(只)。(2)样方法适用范围:一般为植物或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取样关键:随机取样。4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1)“J”型增长曲线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曲线特点: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2)“S”型增长曲线产生原因:受环境条件,如空间、食物、天敌等的制约。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在K值附近维持动态平衡。课时作业1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解析:选B。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2(2017吉林长春模拟)如图a、b表示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曲线,c为b曲线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自然界中不可能存在类似a曲线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B在t时刻b曲线对应的种群数量大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Cb曲线表示种群的数量增长可能受其本身密度增加的制约Dc曲线表示的种群增长规律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等解析:选A。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其种群的增长曲线可能类似a曲线,A错误;在t时刻b曲线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大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B正确;b曲线中种群数量超过K/2之后,随着种群的数量增长,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所以种群的数量增长可能受其本身密度增加的制约,C正确;t时刻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可获得最大收益,所以c表示的种群增长速率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D正确。3如图是某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完成的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酵母菌计数方法为抽样检测法B本实验可能是探究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Da、b曲线交点处两曲线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含量相同解析:选D。酵母菌逐个计数比较困难,故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计数;三组实验的结果不同,可能是温度、pH或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等外因造成的;三组实验酵母菌的最大数量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不同,b组环境容纳量最大;a、b曲线交点处两曲线对应酵母菌数量相同,但无法说明两者的营养物质含量相同。4(2017南师大附中联考)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C若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解析:选B。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大,因为数量变化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B错误。5如图曲线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表示其死亡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a点种群数量要多于b点种群数量Bc点之后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Cc点时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Dd点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解析:选C。由题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变化,a点到b点种群死亡率逐渐升高,出生率逐渐下降,但是增长速率仍大于0,因此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b点种群数量大于a点;c点之后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不符合“S”型增长曲线;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为环境容纳量;d点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此时年龄组成为衰退型。6(2017湖南长沙实验中学月考)下列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约为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解析:选B。种群“S”型曲线是在资源、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存在环境阻力,所以与“J”型曲线不同。7(2017江苏南通模拟)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不同pH的稻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培养的起始密度为5个mL1,培养时间为2 d,结果如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pH3.04.05.06.07.08.09.010.0种群密度/个mL100153160168172133125A须保证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相同B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型增长C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K值D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解析:选B。依题意,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稻草培养液的不同pH,因变量是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为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A正确;表中数据显示,pH为3.0和4.0的两组,草履虫的数量为0,据此说明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并不都是呈“S”型增长,B错误;增加培养液的量,草履虫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因此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K值,C正确;pH为8.0的一组,草履虫的种群密度最大,说明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D正确。8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组成解析:选D。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A项错误;据图分析,由于释放总数的值不变,故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下降,B项错误;本实验没有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的关系,C项错误;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组成,D项正确。9(2017山东潍坊模拟)如图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和时间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种群密度在第5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B在1030年,种内斗争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强C该种群的出生率和迁入率决定值的大小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解析:选B。当1时,种群数量稳定不变,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当1时,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当1时,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由图可知,种群密度在约第4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A错误;在1030年,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导致种内斗争变化趋势逐渐增强,B正确;值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C错误;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D错误。10(2017河南许昌鄢陵月考)一调查小组对我国东部某地的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1)调查小组对某块荒地的几种常见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该入侵物种在入侵初期类似于_型增长,原因是_。年份植物20102011201220132014甲10.09.28.06.85.5乙3.02.11.10.30.1丙0.30.61.11.52.3丁3.02.00.400(2)下面为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从第_年开始的,第203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填“”“”或“”)死亡率。15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型。解析:(1)样方法需做到随机取样;外来物种入侵初期种群数量的变化类似于“J”型增长。(2)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妇幼保健试题库及答案
- 扭矩系数试验课件
- 扫地车安全教育培训总结课件
- 2025年注会会计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中职护理基础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化工职称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体育教育自考试题及答案
- 情景课件教学课件
- 泰安数学中考试题及答案
- 悯农重点课件
- 高一年级英语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带答案(50篇)
- 平、坡、刚性屋面防水施工技术培训讲义
-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教材绪论
- MSA-GRR数据自动生成工具(已经解密)
- 【完美排版】山东科技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 老年男性健康教育之前列腺增生
- 脑脊液循环阻塞患者的护理
- 招标投标法实务讲座定稿课件
- 加工高含硫原料对装置的影响和对策
- Android手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 ZJ50J钻机配置清单(带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