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的生活化1_第1页
生物教学的生活化1_第2页
生物教学的生活化1_第3页
生物教学的生活化1_第4页
生物教学的生活化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教学的生活化 生物,英文:Biology。 广义上的生物指一切具有新陈代谢的物体。例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病毒,甚至细胞,一片绿叶,一段枝条,活的心脏,生殖细胞等等。(注:新陈代谢是指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新陈代谢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 狭义上的生物:是指传统意义的(独立,自主)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看过这一段,可能会有很多同学说:好迷茫!其实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生物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学生的生物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生物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生物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生物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生物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生物现象,以此来沟通“生物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但长期的以应试为主题的学科教育模式,使高中生物教学过分的追求”知识能力”。学生一味的进行大量的机械背诵,练习等,而不知道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更不懂如何运用。学生掌握的是无源的“死知识”。生物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注重生物教学的生活化,切实抓好素质教育。一准确把握课程新标准,深入理解教材变化的内在含义国家颁布的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明确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改变了以往的生物教学特别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传授,而对当代生命科学的进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的内容关注不够的局面。要求学生将生物学知识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使得生物学课程从着眼于培养生物科学工作者转变为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与生物科学的进步。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呼唤,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体现出的重要特色。在新课程标准精神指导下,我们高中生物的教科书也有了大的变化:1.课标教材图文并茂,使理念通过视觉内化为我们的教学思想。翻开现在的生物教材,我们看到,在每本必修模块的开篇处,都有专门的科学家访谈录,以采访当今卓越的科学研究者的形式,向我们展示生物科学的现实发展及其发展前景。如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的我赞叹生命的美丽与杨焕明教授的一席谈。而在每一章节内容的开篇处,又会以优美的画面、名人名言或对生命活动的优美描述来诱导我们的学生沉迷于生命科学的魅力。如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在蚱蜢绿叶的画面上,编者采用了一段生动活泼的文字描述:“新叶伸向和煦的阳光,蚱蜢觊觎绿叶的芬芳。他们为生存而获取能量,能量在细胞里流转激荡!”通篇引领的宏观效果,非常有效地冲击着教师们的已经固化了生物教学的传统思维方式,使课程标准理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内化;同时所有这些崭新内容,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钦佩于科学家睿智的思想和丰富多彩的画面,从而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揭开生物科学神秘而又美丽的面纱,从思想上主动要求学习。2.课标教材体现着课标的精神: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密切相关与大纲教材相比较,课标教材更加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如,在“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的内容中,课本展示了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引发的争论及正反双方的观点,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到该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中。同时,教材在讲授有关知识时,能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实际加以拓展和剖析。如在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问题探讨中,提示学生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让学生学会看化验单并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又如在生物选修1中,给我们介绍了果酒和果醋的腐乳的制作,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试一下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动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的乐趣。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体会现代科技的进步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的价值,并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二注重生物教学的时效性生物技术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自然科学之一。我们使用的人教版的生物教材虽然注重了生物与生活的联系,但是课本是好几年的编辑的,虽注重了基础性,却忽略了对内容的更新和时效性。教材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教材在学生兴趣培养和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生物教材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以反映生物学发展和前沿,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发展,能利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身边的现象。但是教材部分内容时效性差,内容陈旧,以无法满足我们教学要求,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补充有关生物的最新知识,比如:1.必修一第2页的“问题探讨”以SARS为例讨论病毒的有关内容,我们知道,与非典型肺炎的斗争发生于2003年春,对于2013届高一新生来讲,当时他们还在上幼儿园,并没有特别深刻的记忆。此处不如改为2013年的H7N9,与当下新闻实际相结合更有助于我们教学,使学生感觉学了这个还有用。2.必修三14页“思维拓展”中以2003年10月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为载体,而我们知道:我国随后分别发射了六至九号神舟飞船并在今年又发射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及时更新课本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更好的吸引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三注重与周边生活的联系利用生物学知识帮助同学对一些他们常见的现象做出解释和回答。“玉米种子为什么每年都要买新的,而小麦不用每年都买新的、我们选用创可贴为什么要选透气的、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有啥区别等等。针对这个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回答,让学生感悟到学可以致用。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生物学知识解释一个古诗,谚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的稳定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的实际上是蚕的“变态发育”,这里所谓的蚕死实际上是经历着“幼虫蛹”这个阶段。 “万绿丛中一点红”,既说明了生物的“警戒色”,也说明了生物的“基因突变”问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透彻的说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反复出现,循环利用。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片”,形象说明保护蛙类对于作物丰收的关系。保护蛙类就是保护害虫的天敌。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则说明了植物的向光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了遗传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不同”,则说明了变异现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以及“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都说明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也可以说明食物链中生物彼此之间是“捕食”关系。 “一山容不下二虎”用生态学观点解释就是“虎处于最高营养级,所获得能量少,因而个体数量应很少”。我国的谚语、俗语和典故中,蕴涵了很多的生物学常识,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挖掘,这样既吸引了兴趣且提高了成绩。学了几年生物,校园的植物却没几个认识的,这是我们一个教学的失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关注周边的生物,因为考试不考这个,我们是否可以和学生一起弄一个校本教材,指导学生对校园的动植物做一个调查分类。这样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