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安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_第1页
长沙县安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_第2页
长沙县安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_第3页
长沙县安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_第4页
长沙县安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沙县安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目 录第一章 规划背景1 第一节 区域概况1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2 第三节 县级规划下达指标5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6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原则6 第二节 规划目标7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1 第一节 农用地结构调整11 第二节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12 第三节 未利用地结构调整14第四章 土地利用分区16 第一节 土地用途区的划分16 第二节 土地用途区管制规则18第五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23 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23 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24 第三节推进土地综合整治25第六章 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与管制27 第一节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27 第二节 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28 第三节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32第七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地质环境评价35 第一节 生态环境保护35 第二节 地质环境评价及压覆矿产资源查询36第八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38 附表1 2006-2020年耕地保有量规划表45 附表2 2006-2020年基本农田规划表46 附表3 2006-2020年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47 附表4 2006-2020年建设用地规划表48 附表5 2006-2020年地类调整平衡表49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引导安沙镇(以下简称“本镇”)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协调发展,依据本镇土地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和长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安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引导本镇域范围内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20年为目标年。规划范围为本镇域内的所有土地。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区域概况本镇位于长沙县北部,地处东经11302501131209、北纬281656282833之间,土地总面积15945.19公顷。其东连路口镇和果园镇,南邻黄花镇和星沙镇,西靠开福区和北山镇,北接汨罗市和青山铺镇。2005年全镇总人口50214人,其中城镇人口11960人,农村人口38254人,下辖2个居委会,21个行政村,322个村民小组。本镇地处捞刀河下游北岸,属丘陵地形;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地貌以丘陵为主,兼有山地、岗地和平原。境内水资源丰富,捞刀河、白沙河相汇于西南角;另有小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12座。本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潮湿、四季分明、春夏多雨、秋冬多旱、暑热期长、严寒期短。年平均气温17.2,年平均无霜期247天,年平均降水量1390毫米。本镇紧靠县城星沙镇,是长沙县城乡一体化规划确定的县域核心区六大组团之一,区位优势明显。镇域内107国道与京珠高速纵贯南北,镇中心距长沙县县城8公里,距省会长沙不足10公里,距黄花国际机场18公里。本镇是前总理朱镕基的故乡。镇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工业方面,已形成以木地板生产、建筑材料、纸制品生产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有规模企业15家;农业方面,产业化经营逐步推广,已形成花卉苗木、时鲜果蔬和牲猪三大支柱产业;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安沙物流园已被省发改委确定为“长株潭”城市群重点物流发展项目和省级物流中心。本镇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3亿元,比1997年增长154.08%,年均增长率12.36%;完成工业总产值5.08亿元,完成农业总产值3.3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011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308元。2005年一、二、三产业结构为33:56:11。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 一、土地利用规模与结构 2005年全镇农用地13565.2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07%,其中耕地4635.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07%(耕地中基本农田4117.80公顷);建设用地2016.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65%;未利用地363.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8%。具体见表1-1。表1-1 2005年土地利用规模与结构 单位:公顷、%地类面积比例土地总面积15945.19100.00农用地农用地小计13565.2685.07耕地4635.0129.07基本农田4117.8025.82园地219.341.38林地7211.7945.23其他农用地1499.129.40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小计2016.7312.65城乡建设用地小计1603.0110.05城镇104.520.66农村居民点1479.829.28其他独立建设用地0.000.00采矿用地18.670.12交通水利用地330.802.07其他建设用地82.920.52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小计363.202.28水域259.971.63自然保留地103.220.65二、土地利用特点1、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为主。2005年,全镇耕地、林地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9.07%、45.23%,合计占土地总面积的74.30%。2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较大。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28%,占建设用地面积的73.38%;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386.84平方米,比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确定的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上限标准140平方米高出246.84平方米。 三、土地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率低,分布零散。全镇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386.84平方米。农村居民点布局中,聚居农户四户以下的农村居民点个数达4260个,占全镇农村居民点个数的79.66%,平均每个农村居民点面积仅为0.28公顷。 2、可垦耕地后备资源少。2005年,全镇自然保留地103.22公顷,其中可垦荒草地58.96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的0.37%。 四、土地综合整治补充耕地潜力 本镇土地综合整治补充耕地潜力来源于耕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和土地开发。1、耕地整理潜力 规划期间,通过对部分耕地内的沟、渠、田、林、路、田埂坎及零星土地的整理,可新增耕地72.34公顷,占土地综合整治补充耕地潜力的53.16%。2、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通过对现有农村居民点采取迁村并点、治理“空心村”、腾退宅基地等整理措施,可腾地413.99公顷,其中新增耕地42.61公顷,占土地综合整治补充耕地潜力的31.31%。3、土地开发潜力 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坚持“适度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因地制宜确定开发后用途”的原则。本镇通过土地开发,可新增耕地21.14公顷,占土地综合整治补充耕地潜力的15.53%。第三节 县级规划下达指标 长沙县下达给本镇的各项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如下:表1-2长沙县下达给安沙镇各项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表单位:公顷指标名称2005年2010年2020年指标属性总量指标耕地保有量463546104560约束性基本农田面积41184273约束性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1012271预期性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60316221660约束性城镇工矿用地面积123292629预期性园地面积219360643预期性林地面积721270616759预期性增量指标新增建设用地面积218654预期性建设占用农用地187560预期性建设占用耕地62186约束性补充耕地任务量41124约束性效率指标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平方米)100约束性弹性指标有条件建设用地区574预期性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以县级规划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为依据,统筹调控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全面落实用途管制制度,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二、原则1、严格保护耕地原则。坚持从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坚持耕地保护数量和质量并举;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集约利用土地原则。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统筹发展原则。根据本镇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立足本镇土地资源,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4、保护生态环境原则。立足构建良好生态环境,倡导生态型土地利用方式,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5、加强宏观调控原则。加强完善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增强土地规划参与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节 规划目标 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区域产业发展定位 1、以花卉苗木、红薯种植、牧草种植、奶牛饲养、肉制品加工五大精优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 2、依托县城和京珠高速,在毛塘铺组团内,着力打造制造、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生物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 3、打造善化精品旅游区,发展都市近郊旅游休闲业。(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见表2-1。表2-1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表目标年2020年一、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6.4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人)3.09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总人口(万人)8.56城镇化水平(%)73.54城镇人口(万人)6.30农村人口(万人)2.27三、城镇建设主要目标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平方米)100平方米以内四、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目标城镇空气质量优良率(%)95城镇污水排放达标率(%)100城镇污水处理率(%)100固体废弃物处理率(%)100森林覆盖率(%)40 二、土地利用目标 (一)土地利用战略 1、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资源质量,发展规模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优先保障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需求。改造现有交通道路,提升道路等级,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 4、根据县级规划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确定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用地向城镇内工业小区集中。 5、科学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引导农村居民点用地向城镇、中心居民点或基层居民点集中,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二)土地利用目标1、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625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273公顷。2、建设用地控制目标2020年建设用地总面积控制在2257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1660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控制在629公顷以内。 2006-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654公顷以内,建设占用农用地面积控制在560公顷以内;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146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补充农用地不少于84公顷。3、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 到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24.99万元/公顷提高到2020年115.04万元/公顷;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由2005年2.80公顷/亿元下降到2020年1.02公顷/亿元。4、土地综合整治补充耕地目标 2006-2020年,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补充耕地面积不低于136公顷。5、弹性目标 2006-2020年有条件建设用地区面积574公顷。6、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2020年,生态保护用地保持在4315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不低于40%。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具体见表2-2。表2-2 2006-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表 单位:公顷指标名称2005年2010年2020年指标属性总量目标耕地保有量4635.0146324625约束性基本农田面积4117.804273约束性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7320972257预期性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603.0116221660约束性城镇工矿用地面积123.19292629预期性园地面积219.34361643预期性林地面积7211.7970636766预期性增量目标新增建设用地面积218654预期性建设占用农用地187560预期性建设占用耕地49146约束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补充农用地2884预期性补充耕地任务量45136约束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平方米)103102100约束性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公顷)24.9955.01115.0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公顷/亿元)2.802.211.02弹性目标有条件建设用地区574574预期性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一节 农用地结构调整 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和布局,因地制宜安排耕地、园地、林地等各类用地。 2020年农用地13397.97公顷,比2005年净减少167.29公顷。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85.07%调整到2020年的84.03%,下降1.05个百分点。 一、耕地 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结合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确保耕地保有量目标得以实现。 耕地由2005年的4635.01公顷调整到2020年的4624.70公顷,净减少10.31公顷。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29.07%调整到2020年的29.00%。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273.00公顷,在原保护面积4117.80公顷的基础上,增加155.20公顷。 二、园地 加大科技投入,重点挖掘现有园地的生产潜力。调整园地生产布局,引导园地向立地条件适宜的丘陵、台地和荒坡地发展。加强对中低产园地的改造和管理,推进特色园地规模化和基地化。 园地由2005年的219.34公顷调整到2020年的643.31公顷,净增加423.97公顷。园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1.38%调整到2020年的4.03%。 三、林地 严格控制各项建设工程征占生态林地;重点加强捞刀河流域、白沙河流域、主要公路沿线防护林地保护和建设;加强低效林地的改造,加快受损林地的恢复和重建。 林地由2005年的7211.79公顷调整到2020年的6765.82公顷,净减少445.96公顷。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45.23%调整到2020年的42.43%。 四、其他农用地 保障用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及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必需的其他农用地面积。 其他农用地由2005年的1499.12公顷调整到2020年的1364.14公顷,净减少134.99公顷。其他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9.40%调整到2020年的8.56%。第二节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实现建设用地与人口协调增长,提高建设用地保障科学发展的能力,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根据县级规划下达的控制指标,优先保障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需求;满足必需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需求;结合新农村建设,满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必需的村庄建设用地需求。 2020年建设用地2257.12公顷,比2005年净增加240.39公顷。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12.65%调整到2020年的14.16%,增加1.51个百分点。 一、城乡建设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由2005年的1603.01公顷调整到2020年的1659.64公顷,净增加56.64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10.05%调整到2020年的10.41%。其中: 城镇用地由2005年的104.52公顷调整到2020年的580.14公顷,净增加475.62公顷。城镇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0.66%调整到2020年的3.64%。 农村居民点用地由2005年的1479.82公顷调整到2020年的1030.45公顷,净减少449.37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9.28%调整到2020年的6.46%。 其他独立建设用地由2005年的0.00公顷调整到2020年的20.25公顷,净增加20.25公顷。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0.00%调整到2020年的0.13%。 采矿用地由2005年的18.67公顷调整到2020年的28.80公顷,净增加10.13公顷。采矿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0.12%调整到2020年的0.18%。 二、交通水利用地 交通水利用地由2005年的330.80公顷调整到2020年的515.35公顷,净增加184.56公顷。交通水利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2.07 %调整到2020年的3.23%。 三、其他建设用地 其他建设用地由2005年的82.92公顷调整到2020年的82.12公顷,净减少0.80公顷。其他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0.52%调整到2020年的0.51%。第三节 未利用地结构调整 2020年未利用地290.10公顷,比2005年净减少73.10公顷。未利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2.28%调整到2020年的1.82%,下降0.46个百分点。土地利用规模与结构调整情况具体见表3-1。表3-1 2006-2020年土地利用规模与结构调整表单位:公顷、%地类基期年(2005年)目标年(2020年)期内净增减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土地总面积15945.19100.0015945.19100.000.000.00农用地农用地小计13565.2685.0713397.9784.03-167.29-1.05耕地4635.0129.074624.7029.00-10.31-0.06园地219.341.38643.314.03423.972.66林地7211.7945.236765.8242.43-445.96-2.80其他农用地1499.129.401364.148.56-134.99-0.85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小计2016.7312.652257.1214.16240.391.51城乡建设用地小计1603.0110.051659.6410.4156.640.36城镇104.520.66580.143.64475.622.98农村居民点1479.829.281030.456.46-449.37-2.82其他独立建设用地0.000.0020.250.1320.250.13采矿用地18.670.1228.800.1810.130.06交通水利用地330.802.07515.353.23184.561.16其他建设用地82.920.5282.120.51-0.80-0.01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小计363.202.28290.101.82-73.10-0.46水域259.971.63256.401.61-3.57-0.02自然保留地103.220.6533.690.21-69.53-0.44第四章 土地利用分区第一节 土地用途区的划分 根据土地利用的主导用途、限制条件,按照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将全镇土地划分为九个土地用途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耕地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区、有条件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控制区、允许独立建设用地区。具体见附表3,分布见土地利用分区图(2006-2020年)。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 将集中连片、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良好、面积在0.2公顷以上的现有耕地,已验收合格的土地开发整理新增的优质耕地及上述耕地范围内的其他零星土地,为基本农田和生态建设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和其他农业设施用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全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为5041.49公顷。 二、一般耕地区 将面积在0.2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区、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区、有条件城镇建设用地区、允许村镇建设用地区、允许独立建设用地区外的现有耕地,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的耕地及上述范围内的其他零星土地,为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及其他农业设施用地划入一般耕地区。全镇划定一般耕地区面积85.24公顷。 三、一般农地区 将面积在0.2公顷以上,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区、有条件城镇建设用地区、允许村镇建设用地区及允许独立建设用地区外,现有园地、宜园后备土地资源及上述范围内的其他零星土地划入一般农地区。全镇划定一般农地区面积657.06公顷。 四、林业用地区 将面积在1公顷以上,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区、有条件城镇建设用地区、允许村镇建设用地区及允许独立建设用地区外,现有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宜林后备土地资源及上述范围内的其他零星土地划入林业用地区。全镇划定林业用地区面积6679.24公顷。 五、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区 将面积在0.2公顷以上,现有城镇用地及规划期间新增城镇用地划入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区。全镇划定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区面积594.18公顷。 六、有条件城镇建设用地区 将面积在0.2公顷以上,为城镇建设发展预留的用地划入有条件城镇建设用地区。全镇划定有条件城镇建设用地区面积573.95公顷。 七、村镇建设用地区 将面积在0.2公顷以上,重点发展的村庄现状及规划建设用地划入允许村镇建设用地区。全镇划定允许村镇建设用地区面积144.56公顷。 八、村镇建设用地控制区 将面积在0.1公顷以上,位置在村镇建设用地区以外,房屋成新度高,规划期间拆迁难度较大的村庄划入村镇建设用地控制区。全乡划定村镇建设用地控制区面积862.58公顷。 九、允许独立建设用地区 将面积在0.2公顷以上,独立于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区、允许村镇建设用地区以外规划期间不改变用途的采矿地,规划独立于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区、允许村镇建设用地区以外的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划入允许独立建设用地区。全镇划定允许独立建设用地区面积30.76公顷。第二节 土地用途区管制规则 为限制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行为,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分区目标的实现,特制定各土地用途区用途管制规则。各土地用途区内土地利用必须严格遵循管制规则。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 区内土地主要用作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用地。 鼓励区内现有非农业建设用地和其它零星农用地通过整理、复垦调整为基本农田。区内确实不能通过整理、复垦调整为基本农田的非农业建设用地和其它零星农用地,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 区内耕地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可调整为其他类型的农用地,但仍依照本区管制规则进行保护和管理。 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不得在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沙、采石、取土、采矿、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 严禁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业建设(高压线塔基、地下管线、通讯基站等除外);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挖鱼塘、种树和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活动;严禁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或者“设施农业”等任何名义,占用基本农田变相从事房地产开发;严禁将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还林范围;严禁擅自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变基本农田区位。 符合法定条件,确需改变和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 二、一般耕地区 区内土地主要用作耕地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用地。 鼓励区内现有非农业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优先通过整理、复垦调整为耕地。区内确实不能通过整理、复垦调整为耕地的非农业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 严禁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高压线塔基、地下管线以及不宜在居民点内配置的基础设施项目除外);严禁以新农村建设等名义盲目圈占、违法批占区内土地。 三、一般农地区 区内土地主要用于种植园业及其服务设施用地。 鼓励区内现有非农业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按其适宜性调整为园地或其他类型的农用地。区内确实不能调整为园地或其他类型农用地的非农业建设用地,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不得擅自将区内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 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毁园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严禁占用区内园地、耕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油气井、高压线塔基、地下管线、通讯基站以及不宜在居民点内配置的基础设施项目除外)。 四、林业用地区 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林业生产、用于直接为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营林设施,用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 鼓励区内现有非农业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按其适宜性调整为林地或其他类型的农用地。区内确实不能调整为林地的非农业建设用地,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不得擅自将区内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 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毁林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严禁占用区内林地、耕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油气井、高压线塔基、地下管线、通讯基站以及不宜在居民点内配置的基础设施项目除外);严禁以开垦耕地等名义,毁坏生态公益林,破坏生态环境。 五、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区 区内土地主要用于城镇建设。 鼓励区内建设优先利用现有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 区内土地利用必须符合城镇建设规划。 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严禁荒芜。 六、有条件城镇建设用地区 区内土地主要用于为城镇发展预留用地。在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区土地尚有节余的前提下,区内土地符合城镇建设规划的,可作为新增城镇用地,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核减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区内相应规模。 在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区土地全部用完,区内土地符合城镇建设规划,且用于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可依法视同符合规划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严禁荒芜。 七、允许村镇建设用地区 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村庄建设。 鼓励区内建设优先利用现有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 区内土地使用必须符合村庄建设规划。 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严禁荒芜。 八、村镇建设用地控制区 区内土地为逐步拆并的村镇建设用地。 鼓励区内建设用地整理、复垦为农用地;鼓励区内农村居民点拆并到村镇建设用地区。 九、允许独立建设用地区 区内土地主要用于居民点外原有企业发展用地及规划的企业发展用地。 鼓励区内因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压占的土地及时复垦;鼓励区内建设优先利用现有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 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严禁荒芜。第五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按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要求,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 一、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按照不占或少占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强化对城乡各类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通过严格的供地政策,制定项目用地控制指标、严格市场准入条件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非农业建设对耕地的占用,加强建设项目选址和用地的评价和论证,建设项目选址必须把减少占用耕地作为比选的重要因素。2006-2020年全镇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控制在146.40公顷以内。 二、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各类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必须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湖南省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2006-2020年,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补充耕地不低于136.09公顷。 三、落实耕地保有量 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624.70公顷,主要分布在捞刀河、白沙河流域的河谷、溪谷平原和丘间盆地,涉及水塘垸村、龙华新村、油铺村、五龙山村等村(具体见附表1)。 四、加大耕地管护力度 按照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的要求,依据耕地等级实施差别化管护。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坡改梯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推广节水抗旱技术,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移土培肥”等重大工程,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充分发挥耕地的生产、生态、景观的间隔功能。 五、确保补充耕地质量 加强对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评价,从数量和产能两方面严格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在“先补后占”的原则下,对补充耕地质量未达到被占用耕地质量的,按照质量等级折算增加补充耕地的面积。积极实施耕作层剥离工程,鼓励剥离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用于新开垦耕地的质量建设。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一、科学调整基本农田布局 按照“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和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科学合理调整基本农田布局,适当减少梅塘村、太兴村、安沙社区等村(社区)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增加谭坊新村、三合村等村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020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273.00公顷(具体见附表2)。 二、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加强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非农业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优先整理、复垦,经培肥达到中等以上耕地质量后调整为基本农田。第三节推进土地综合整治 围绕“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整村开展“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在新增加耕地的同时,做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建成集高效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和集约化农业为一体的高标准农田,为规模化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全镇规划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136.09公顷。具体见表5-1。表5-1 2006-2020年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表单位:公顷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类型项目位置新增耕地面积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合计136.091新华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土地综合整治新华村9.692安沙社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土地综合整治安沙社区3.483文家段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土地综合整治文家段村8.714鼎功桥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土地综合整治鼎功桥村7.096泗洲村、黄桥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土地综合整治泗洲村、黄桥村26.787油铺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土地综合整治油铺村3.718太兴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土地综合整治太兴村7.349五龙山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土地综合整治五龙山村12.2310宋家桥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土地综合整治宋家桥村2.1911万家铺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土地综合整治万家铺村12.4012唐田新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土地综合整治唐田新村2.9313水塘垸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土地综合整治水塘垸村6.8314梅塘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土地综合整治梅塘村4.0615杨梓冲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土地综合整治杨梓冲村4.0816三合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土地综合整治三合村2.5017龙华新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土地综合整治龙华新村22.08第六章 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与管制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切实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充分发挥土地的调控作用,提高建设用地保障科学发展的能力。第一节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一、合理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和总量 严控建设用地总量,用好建设用地增量,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创新土地利用模式,不断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至2020年,建设用地总面积控制在2257.12公顷之内。2006-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654.38公顷之内,农村居民点净减少面积不少于449.37公顷。 二、引导城镇用地内部结构调整 遵循“控制总量、盘活存量、节约挖潜、集约高效”的原则,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强城镇工矿闲散用地整合,鼓励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合理调整城镇工矿用地供应结构,调整居住、商业、工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环保卫生等用地的比例,切实提高生态用地比例,促进城镇、工矿和谐发展。2006-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三、规范整合农村建设用地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切实搞好村镇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促进自然村落适度撤并,逐步形成既保持湖湘传统特色、又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用地格局;合理安排农村宅基地,禁止超标准占地建房,逐步解决现有宅基地超标问题;引导和规范农村闲置宅基地合理流转,农民新建住宅应优先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未利用地。 四、统筹安排基础设施用地 整合交通用地,严格项目用地管理,大力推广节地技术,促进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网络的形成。新建公路项目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的有关规定核定用地指标。 合理安排水利设施用地,加大防洪、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力度,着力构建防洪减灾体系和水资源保障体系,确保部分沿河风光带、防洪堤加固和防汛设施等水利设施项目用地。第二节 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 一、城乡建设用地 (一)城镇用地 2020年城镇用地控制在580.14公顷以内。2006-2020年新增城镇用地控制在475.62公顷以内,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93.05公顷以内。有条件城镇建设用地区控制在573.95公顷以内。 规划重点发展毛塘铺组团。毛塘铺组团位于京珠高速和长沙市东三环交叉处,紧靠长沙县县城。受高压线走廊带和高速公路、铁路走向限制,城镇布局形成五片相对独立区域。依托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毛塘铺组团重点发展制造、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生物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 布局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06-2020年)。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 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控制在1030.45公顷以内。2006-2020年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控制在38.98公顷以内,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5.12公顷以内。 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镇规划中心居民点74个和基层居民点298个,选择文家塅村、和平村、唐田新村作为长沙县小康建设示范村。以示范村为典型,以城镇和中心居民点为重点,以基层居民点为纽带,以农民自愿为原则,引导农民向城镇、中心居民点和基层居民点集中,形成层次鲜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体系。在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控制下,在农村居民点集中过程中,各中心居民点和基层居民点布局可根据村庄规划适当调整。 布局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06-2020年)。(三)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2020年其他独立建设用地控制在20.25公顷以内。2006-2020年新增其他独立建设用地控制在20.25公顷以内,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6.55公顷以内。 规划建设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项目3个,为1000KV变电站、集镇污水处理厂和毛塘铺污水处理厂。 布局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06-2020年)。 (四)采矿用地 2020年采矿用地控制在28.80公顷以内。2006-2020年新增采矿用地控制在10.13公顷以内,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0.67公顷以内。 规划建设采矿用地项目3个,为晋家山瓷泥矿、麻石矿和采砂场。 布局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06-2020年)。二、交通水利用地 2020年交通水利用地控制在515.35公顷以内。2006-2020年新增交通水利用地控制在184.56公顷以内,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40.02公顷以内。 规划新建交通项目7个,规划扩建交通项目4个。 规划新建水利设施用地项目1个,规划扩建水利设施用地项目3个。具体见表6-3。 布局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06-2020年)。 三、其他建设用地 2020年其他建设用地控制在82.12公顷以内,2006-2020年预留其他建设用地指标2公顷,其中占用耕地指标1公顷。 规划建设其他建设用地项目1个,为善化风景旅游区。 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情况见表6-1。 建设用地项目规划情况见表6-2。表6-1 2006-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控制表 单位:公顷用地项目2005年总面积2006-2020年2020年总面积新增面积其中占用农用地其中占用耕地合计2016.73654.38643.62146.402257.12一、城乡建设用地1603.01492.93480.23105.391659.641、城镇104.52475.62415.3793.05580.142、农村居民点1479.8238.9838.505.121030.453、其他独立建设用地0.0020.2518.206.5520.254、采矿用地18.6710.138.160.6728.80二、交通水利用地330.8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