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4789.3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双歧杆菌检验》与前一版《GB 4789.34-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双歧杆菌的鉴定》相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

  1. 范围和适用性:2016版标准可能对适用的食品类别或样品类型进行了更加明确或扩展的定义,以适应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2. 检验方法和技术:新标准可能引入了更先进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和方法,如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的应用,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效率。这些新技术有助于更快、更准确地鉴定和计数食品中的双歧杆菌。

  3. 采样和前处理:标准可能对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以及前处理步骤进行了细化或修订,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并减少检测过程中的污染风险。

  4. 质量控制:2016版标准加强了对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要求,包括增加了对照试验、质控菌株的使用频率和要求,以及对检验结果可追溯性的规定,以提升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5. 判定标准和结果报告:新标准可能对双歧杆菌的判定限值、阳性阴性判断标准进行了调整,同时也可能对检验报告的内容和格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确保检验信息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6. 术语和定义: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标准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和定义可能得到了更新和完善,以便更好地指导实际操作和理解。

  7. 标准的引用:2016版标准可能会更新引用的其他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以确保与当前的技术标准和科学共识保持一致。

这些变化旨在提升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双歧杆菌检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2016-12-23 颁布
  • 2017-06-23 实施
©正版授权
GB4789.3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双歧杆菌检验.pdf_第1页
GB4789.3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双歧杆菌检验.pdf_第2页
GB4789.3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双歧杆菌检验.pdf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4789.3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双歧杆菌检验.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 B4 7 8 9 .3 42 0 1 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双歧杆菌检验2 0 1 6 - 1 2 - 2 3发布2 0 1 7 - 0 6 - 2 3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 家 食 品 药 品 监 督 管 理 总 局发 布G B4 7 8 9.3 42 0 1 6 前 言 本标准代替G B4 7 8 9.3 42 0 1 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双歧杆菌的鉴定 。本标准与G B4 7 8 9.3 42 0 1 2相比, 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双歧杆菌的计数方法; 增加了MR S培养基; 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修改了附录B为可选项。G B4 7 8 9.3 42 0 1 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双歧杆菌检验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双歧杆菌(B i f i d o b a c t e r i u m) 的鉴定及计数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双歧杆菌纯菌菌种的鉴定及计数。本标准适用于食品中仅含有单一双歧杆菌的菌种鉴定。本标准适用于食品中仅含有双歧杆菌属的计数, 即食品中可包含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双歧杆菌菌种。2 设备和材料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 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2.1 恒温培养箱:3 61。2.2 冰箱:25。2.3 天平:感量0.0 1g。2.4 无菌试管:1 8mm1 8 0mm、1 5mm1 0 0mm。2.5 无菌吸管:1m L( 具0.0 1m L刻度) 、1 0m L( 具0.1m L刻度) 或微量移液器(2 0 0L10 0 0L) 及配套吸头。2.6 无菌培养皿: 直径9 0mm。3 培养基和试剂3.1 双歧杆菌培养基: 见A.1。3.2 P Y G培养基: 见A.2。3.3 MR S培养基: 见A.3。3.4 甲醇: 分析纯。3.5 三氯甲烷: 分析纯。3.6 硫酸: 分析纯。3.7 冰乙酸: 分析纯。3.8 乳酸: 分析纯。4 检验程序双歧杆菌的检验程序见图1。G B4 7 8 9.3 42 0 1 62 图1 双歧杆菌的检验程序5 操作步骤5.1 无菌要求全部操作过程均应遵循无菌操作程序。G B4 7 8 9.3 42 0 1 63 5.2 双歧杆菌的鉴定5.2.1 纯菌菌种5.2.1.1 样品处理: 半固体或液体菌种直接接种在双歧杆菌琼脂平板或MR S琼脂平板。固体菌种或真空冷冻干燥菌种, 可先加适量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适宜稀释液, 溶解菌粉。5.2.1.2 接种: 接种于双歧杆菌琼脂平板或MR S琼脂平板。3 61厌氧培养4 8h2h, 可延长至7 2h2h。5.2.2 食品样品5.2.2.1 样品处理: 取样2 5.0g(m L) , 置于装有2 2 5.0m L生理盐水的灭菌锥形瓶或均质袋内, 于80 0 0r/m i n 1 00 0 0r/m i n均质1m i n 2m i n, 或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m i n2m i n, 制成11 0的样品匀液。冷冻样品可先使其在25条件下解冻, 时间不超过1 8h; 也可在温度不超过4 5的条件解冻, 时间不超过1 5m i n。5.2.2.2 接种或涂布: 将上述样品匀液接种在双歧杆菌琼脂平板或MR S琼脂平板, 或取0.1m L适当稀释度的样品匀液均匀涂布在双歧杆菌琼脂平板或MR S琼脂平板。3 61厌氧培养4 8h2h,可延长至7 2h2h。5.2.2.3 纯培养: 挑取3个或以上的单个菌落接种于双歧杆菌琼脂平板或MR S琼脂平板。3 6 1厌氧培养4 8h2h, 可延长至7 2h2h。5.2.3 菌种鉴定5.2.3.1 涂片镜检: 挑取双歧杆菌平板或MR S平板上生长的双歧杆菌单个菌落进行染色。双歧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 呈短杆状、 纤细杆状或球形, 可形成各种分支或分叉等多形态, 不抗酸, 无芽孢, 无动力。5.2.3.2 生化鉴定: 挑取双歧杆菌平板或MR S平板上生长的双歧杆菌单个菌落, 进行生化反应检测。过氧化氢酶试验为阴性。双歧杆菌的主要生化反应见表1。可选择生化鉴定试剂盒或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表1 双歧杆菌菌种主要生化反应编号项目两歧双歧杆菌(B.b i f i d u m)婴儿双歧杆菌(B.i n f a n t i s)长双歧杆菌(B.l o n g u m)青春双歧杆菌(B.a d o l e s c e n t i s)动物双歧杆菌(B.a n i m a l i s)短双歧杆菌(B.b r e v e)1L-阿拉伯糖-+-2D -核糖-+3D -木糖-+d+4L -木糖-5阿东醇-6D -半乳糖d+d+7D -葡萄糖+8D -果糖d+dd+9D -甘露糖-+-1 0L -山梨糖-G B4 7 8 9.3 42 0 1 64 表1( 续)编号项目两歧双歧杆菌(B.b i f i d u m)婴儿双歧杆菌(B.i n f a n t i s)长双歧杆菌(B.l o n g u m)青春双歧杆菌(B.a d o l e s c e n t i s)动物双歧杆菌(B.a n i m a l i s)短双歧杆菌(B.b r e v e)1 1L -鼠李糖-1 2卫矛醇-1 3肌醇-+1 4甘露醇-a-a1 5山梨醇-a-a1 6 -甲 基- D -葡 萄糖甙-+-1 7N-乙 酰-葡 萄糖胺-+1 8苦杏仁甙( 扁桃甙)-+-1 9七叶灵-+-2 0水杨甙( 柳醇)-+-+-2 1D -纤维二糖-+-d-2 2D -麦芽糖-+2 3D -乳糖+2 4D -蜜二糖-+2 5D -蔗糖-+2 6D -海藻糖( 覃糖)-2 7菊糖( 菊根粉)-a-a-a2 8D -松三糖-+-2 9D -棉籽糖-+3 0淀粉-+-3 1肝糖( 糖原)-3 2龙胆二糖-+-+3 3葡萄糖酸钠-+- 注:+表示9 0%以上菌株阳性;-表示9 0%以上菌株阴性;d表示1 1%8 9%以上菌株阳性; a表示某些菌株阳性。5.2.3.3 有机酸测定: 测定双歧杆菌的有机酸代谢产物( 可选项) , 见附录B。5.3 双歧杆菌的计数5.3.1 纯菌菌种5.3.1.1 固体和半固体样品的制备: 以无菌操作称取2.0g样品, 置于盛有1 9 8.0m L稀释液的无菌均质杯内,80 0 0r/m i n 1 00 0 0r/m i n均质1m i n 2m i n, 或置于盛有1 9 8.0m L稀释液的无菌均质袋中, 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m i n 2m i n, 制成11 0 0的样品匀液。G B4 7 8 9.3 42 0 1 65 5.3.1.2 液体样品的制备: 以无菌操作量取1.0m L样品, 置于9.0m L稀释液中, 混匀, 制成11 0的样品匀液。5.3.2 食品样品5.3.2.1 样品处理: 取样2 5.0g(m L) , 置于装有2 2 5.0m L生理盐水的灭菌锥形瓶或均质袋内, 于80 0 0r/m i n 1 00 0 0r/m i n均质1m i n 2m i n, 或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m i n2m i n, 制成11 0的样品匀液。冷冻样品可先使其在25条件下解冻, 时间不超过1 8h; 也可在温度不超过4 5的条件解冻, 时间不超过1 5m i n。5.3.3 系列稀释及培养用1m L无菌吸管或微量移液器, 制备1 0倍系列稀释样品匀液, 于80 0 0r/m i n1 00 0 0r/m i n均质1m i n 2m i n, 或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m i n 2m i n。每递增稀释一次, 即换用1次1m L灭菌吸管或吸头。根据对样品浓度的估计, 选择2个3个适宜稀释度的样品匀液, 在进行1 0倍递增稀释时, 吸取1.0m L样品匀液于无菌平皿内, 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同时, 分别吸取1.0m L空白稀释液加入两个无菌平皿内作空白对照。及时将1 5m L2 0m L冷却至4 6 的双歧杆菌琼脂培养基或MR S琼脂培养基( 可放置于4 61恒温水浴箱中保温) 倾注平皿, 并转动平皿使其混合均匀。从样品稀释到平板倾注要求在1 5m i n内完成。待琼脂凝固后, 将平板翻转,3 61厌氧培养4 8h2h, 可延长至7 2h2h。培养后计数平板上的所有菌落数。5.3.4 菌落计数5.3.4.1 可用肉眼观察, 必要时用放大镜或菌落计数器, 记录稀释倍数和相应的菌落数量。菌落计数以菌落形成单位(c o l o n y - f o r m i n gu n i t s,C F U) 表示。5.3.4.2 选取菌落数在3 0C F U3 0 0C F U之间、 无蔓延菌落生长的平板计数菌落总数。低于3 0C F U的平板记录具体菌落数, 大于3 0 0C F U的可记录为多不可计。每个稀释度的菌落数应采用两个平板的平均数。5.3.4.3 其中一个平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 则不宜采用, 而应以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菌落数; 若片状菌落不到平板的一半, 而其余一半中菌落分布又很均匀, 即可计算半个平板后乘以2, 代表一个平板菌落数。5.3.4.4 当平板上出现菌落间无明显界线的链状生长时, 则将每条单链作为一个菌落计数。5.3.5 结果的表述5.3.5.1 若只有一个稀释度平板上的菌落数在适宜计数范围内, 计算两个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 再将平均值乘以相应稀释倍数, 作为每克或每毫升中菌落总数结果。5.3.5.2 若有两个连续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在适宜计数范围内时, 按式(1) 计算:N=C(n1+0.1n2)d(1) 式中:N 样品中菌落数;C 平板( 含适宜范围菌落数的平板) 菌落数之和;n1 第一稀释度( 低稀释倍数) 平板个数;n2 第二稀释度( 高稀释倍数) 平板个数;d 稀释因子( 第一稀释度) 。5.3.5.3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上菌落数均大于3 0 0C F U, 则对稀释度最高的平板进行计数, 其他平板可G B4 7 8 9.3 42 0 1 66 记录为多不可计, 结果按平均菌落数乘以最高稀释倍数计算。5.3.5.4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均小于3 0C F U, 则应按稀释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5.3.5.5 若所有稀释度( 包括液体样品原液) 平板均无菌落生长, 则以小于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计算。5.3.5.6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均不在3 0C F U3 0 0C F U之间, 其中一部分小于3 0C F U或大于3 0 0C F U时, 则以最接近3 0C F U或3 0 0C F U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5.3.6 菌落数的报告5.3.6.1 菌落数小于1 0 0C F U时, 按“ 四舍五入” 原则修约, 以整数报告。5.3.6.2 菌落数大于或等于1 0 0C F U时, 第3位数字采用“ 四舍五入” 原则修约后, 取前2位数字, 后面用0代替位数; 也可用1 0的指数形式来表示, 按“ 四舍五入” 原则修约后, 采用两位有效数字。5.3.6.3 称重取样以C F U/g为单位报告, 体积取样以C F U/m L为单位报告。5.4 结果与报告根据5.2.3.1、5.2.3.2,5.2.3.3结果, 报告双歧杆菌属的种名。根据5.3.6菌落计数结果出具报告, 报告单位以C F U/g(m L) 表示。G B4 7 8 9.3 42 0 1 67 附 录 A培养基和试剂A.1 双歧杆菌琼脂培养基A.1.1 成分蛋白胨 1 5.0g酵母浸膏 2.0g葡萄糖 2 0.0g可溶性淀粉 0.5g氯化钠 5.0g西红柿浸出液 4 0 0.0m L吐温8 0 1.0m L肝粉 0.3g琼脂粉 2 0.0g加蒸馏水至 10 0 0.0m LA.1.2 制法A.1.2.1 半胱氨酸盐溶液的配制: 称取半胱氨酸0.5g, 加入1.0m L盐酸, 使半胱氨酸全部溶解, 配制成半胱氨酸盐溶液。A.1.2.2 西红柿浸出液的制备: 将新鲜的西红柿洗净后称重切碎, 加等量的蒸馏水在1 0 0 水浴中加热, 搅拌9 0m i n, 然后用纱布过滤, 校正p H7.00.1, 将浸出液分装后,1 2 1 高压灭菌1 5 m i n2 0m i n。A.1.2.3 制法: 将A.1.1所有成分加入蒸馏水中, 加热溶解, 然后加入半胱氨酸盐溶液, 校正p H至6.80.1。分装后1 2 1高压灭菌1 5m i n 2 0m i n。A.2 P Y G液体培养基A.2.1 成分蛋白胨 1 0.0g葡萄糖 2.5g酵母粉 5.0g半胱氨酸- HC l 0.2 5g盐溶液 2 0.0m L维生素K1溶液 0.5m L氯化血红素溶液5m g/m L 2.5m L加蒸馏水至 5 0 0.0m LA.2.2 制法A.2.2.1 盐溶液的配制: 称取无水氯化钙0.2g, 硫酸镁0.2g, 磷酸氢二钾1.0g, 磷酸二氢钾1.0g, 碳酸G B4 7 8 9.3 42 0 1 68 氢钠1 0.0g, 氯化钠2.0g, 加蒸馏水至10 0 0m L。A.2.2.2 氯化血红素溶液(5m g/m L) 的配制: 称取氯化血红素0.5g溶于1m o l/L氢氧化钠1.0m L中, 加蒸馏水至1 0 0m L,1 2 1高压灭菌1 5m i n 2 0m i n。A.2.2.3 维生素K1溶液的配制: 称取维生素K11.0g, 加无水乙醇9 9.0m L, 过滤除菌, 避光冷藏保存。A.2.2.4 制法: 除氯化血红素溶液和维生素K1溶液外,A.2.1其余成分加入蒸馏水中, 加热溶解, 校正p H至6.00.1, 加入中性红溶液。分装后1 2 1高压灭菌1 5m i n 2 0m i n。临用时加热熔化琼脂, 加入氯化血红素溶液和维生素K1溶液, 冷至5 0使用。A.3 MR S培养基A.3.1 成分蛋白胨 1 0.0g牛肉粉 5.0g酵母粉 4.0g葡萄糖 2 0.0g吐温8 0 1.0m LK2H P O47 H2O 2.0g醋酸钠3 H2O 5.0g柠檬酸三铵 2.0gM g S O47 H2O 0.2gM n S O44 H2O 0.0 5g琼脂粉 1 5.0g加蒸馏水至 10 0 0.0m LA.3.2 制法将A.3 .1所有成分加入蒸馏水中, 加热溶解, 调节p H至6 .20 .1, 分装后1 2 1高压灭菌1 5m i n2 0m i n。G B4 7 8 9.3 42 0 1 69 附 录 B双歧杆菌的有机酸代谢产物检测方法B.1 双歧杆菌培养液制备挑取双歧杆菌琼脂平板或MR S琼脂平板上纯培养的双歧杆菌接种于P Y G液体培养基, 同时用未接种菌的P Y G液体培养基做空白对照, 厌氧,3 61培养4 8h。B.2 标准液的配制B.2.1 乙酸标准溶液: 准确吸取分析纯冰乙酸5.7m L, 加水稀释至1 0 0.0m L, 摇匀, 进行标定, 配成约1.0m o l/L的乙酸标准溶液。标定方法为: 准确称取乙酸3.0g, 加水1 5.0m L, 酚酞指示液2滴, 用1.0m o l/m L氢氧化钠溶液滴定, 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1.0m L1m o l/m L氢氧化钠溶液相当于6 0.0 5m g的乙酸。B.2.2 乙酸使用液: 将经标定的乙酸标准溶液用水稀释至2 0.0mm o l/L。B.2.3 乳酸标准溶液: 吸取分析纯乳酸8. 4 m L, 加水稀释至1 0 0. 0 m L, 摇匀, 进行标定, 配成约1.0m o l/L的乳酸标准溶液。标定方法为: 准确称取乳酸1.0g, 加水5 0.0m L, 加入1m o l/m L氢氧化钠滴定液2 5.0m L, 煮沸5m i n, 加入酚酞指示液2滴, 同时用0.5m o l/m L硫酸滴定液滴定, 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1.0m L1m o l/m L氢氧化钠溶液相当于9 0.0 8m g的乳酸。B.2.4 乳酸使用液: 将乳酸标准溶液用水稀释至2 0.0mm o l/L。B.3 方法B.3.1 乙酸的处理取双歧杆菌培养液2.0m L3.0m L放入1 0m L离心管中, 加入0.2m L5 0%硫酸溶液( 体积分数) , 混匀, 加入2.0m L丙酮, 混匀后加过量氯化钠, 剧烈振摇1m i n, 再加入2.0m L乙醚, 振摇1m i n后, 于30 0 0r/m i n离心5m i n, 将上清液转入另一试管中, 下层溶液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