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2高山仰止.ppt_第1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2高山仰止.ppt_第2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2高山仰止.ppt_第3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2高山仰止.ppt_第4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2高山仰止.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 山 仰 止,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评析】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周礼”,倡行“仁、义、礼、智、信”,但听说他的学生们在鲁国的情况后,便赶紧打道回府了。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所以,孔子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但同时又指出学生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 志向远大而狂放不羁,年轻人有远大的志向是好事,稍微狂一点也不要紧,但千万不能不能过度倨傲而怠慢。学生文彩不凡,学有所成,但如何对世事加以裁定、判断就很难了。世事每一瞬间都在动;怎样把握世事的变化,这不是读点书就可以解决的,非有几十年艰苦的亲身经历,不能做到事理合一。,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评析】 子路到处观察、察看,甚至人死之后的情景他也想观察、察看,孔子说子路“不得其穷尽也。”意思是说,他对任何事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然而,我们人类知识有限,不可能穷尽任何问题,所以,孔子说子路“不得其死然”,就是叫子路不要去钻牛角尖。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他非常刚强。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师之爱生,人之常情。孔子的这种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评析】 私有制的发展,使人们热衷于名誉利禄地位,以至于根本不讲修养自己的品德。在这样混乱的社会环境中,孔子只好安贫乐道。真正要做到安贫乐道,不被名誉利禄地位所诱惑,是很难的。孔子认为只有自己和颜渊能做到。子路在一旁沉不住气了。因为子路好勇,所以子路问谁能与老师你共同指挥三军?但孔子的回答亦出乎子路意料之外。孔子不赞成单纯的勇,如暴虎冯河,乃是有勇无谋的做法是不能成就大事的。真正的勇敢者是应该有所恐惧,恐惧以后才能想办法克服困难。能够而且善于谋划,并能使谋划之事得以完成,才能算是勇者不惧。所以指挥三军打仗也轮不到你子路。,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评析】 孔子先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音乐是人的情感的抒发,是祭祀仪式上情景的烘托与渲染,穷尽弹琴的技法那是不能叫音乐的。这是对子路的激发和勉励。当其它门人都不尊敬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还差一点精深。其他弟子不敬子路,则说明了他们的愚蠢,孔子后来的这句话其实也就是对他们的批评,对子路的肯定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是比较客观的,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评析】 孔子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乘筏到海外去。子路能不能跟随孔子出海呢?孔子认为不行。因为子路虽然有勇,然而无谋。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会有若干次选择,每次选择都很重要,不会选择将一事无成。有许多人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想选取好的,而厌恶平淡的,殊不知,很多事情盛极必衰!到底选择什么,这就需要智慧了。而子路所缺乏的就是这种智慧。,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评析】 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是卫国的美女,当时把持卫国朝政,而且据说名声亦不大好,因此对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大高兴。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要“约之以礼”,即是以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人。因此,人类发展到今天,才出现了对在任统治者的监督制度,这是科学的,必然的。但在2500年前,对统治者是没有任何监督制度的。,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评析】 颜渊死了后,孔子很哀叹,颜渊的一生,是值得上天和我们所有的人赞誉的,他不幸短命而死。如果上天没有忘掉的话,就应该让他早点出仕,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情了。如果上天没有忘掉的话,就应该让他继续活着,好让他终有一天为大家做点贡献。他“好学”的精神确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学习的。首先要好学,然后学而多思,思有所行,一个人也就能寻求到他的人生目标。,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评析】 孔子为失去了这样一个好学的学生而痛惜不已,能真正地好学的人是不多的,现在这个好学的人,这个“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的颜回死了,这当然会令人痛惜。孔子自己的儿子鲤死了,也没有这样伤心痛惜,因为只有颜回这样的人才值得伤心,才值得痛惜。,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评析】 古代的礼节规定当有病的人睡在家里时,探望病人一般不进屋去慰问,尤其是长辈和领导。如果是君主来探望,病人就要搬到南面的窗户下,让君主从南面看他。当时伯牛家以这种礼节表示对孔子的尊敬,孔子认为不敢当,所以只从窗口伸手进去握住病人的手。本节所着重的是孔子前去探望病人一事,从中体现出的“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说明】 环境能改变人们。长官的职责就是要创造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都能够得到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子游在当了武的行政长官之后,便开展了礼乐教化,意在用礼乐环境来影响人们。 阳货手握重权,没有用礼乐来教化人民,而子游只管理了一个小地方,却用高度的文化礼乐来教化人民,差别很大。从本节又可看到,孔子的教育方法是活泼泼的,他到武城,一见面就与子游开了个玩笑。但子游很认真,马上就质询孔子。孔子马上承认说我刚才只是开了个玩笑,承认了子游是对的,并且要弟子们向他学习。,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评析】 颜渊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这是颜回对孔子的仰慕。人的学问是有止境的,但孔子的谦虚好学,却是将自己的心胸敞开;只有具有一定的空间,才能源源不绝地装进新知识,所以他的学问知识就是没有止境的。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 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学生不仅要博学多闻,而且还要用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时地自我反省,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评析】 子贡是很善于自我控制的,并没有因为别人的赞扬而沾沾自喜。子贡知道自己的深浅,他用围墙作比喻,说自己被别人看,一眼就可看穿看透,太浅薄了。而别人看孔子,是很难看穿看透的,即使是得其门而入,那里面也如宗庙般层屋叠嶂,使人无法看透其深浅。子贡这话,有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味道。而看不穿看不透,又怎么能评价他呢?,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说明】 叔孙武叔抬子贡而贬孔子,就在于他不识深浅。别的贤能的人还是可以知道深浅的,可以超越他。而对太阳和月亮呢?无法知道其深浅,因此也没有路可以超越它们。因此,对于不了解的,就不要妄加评论,更不要诋毁和诽谤。就象现代许多知识分子,一谈到宗教,就说是迷信,一讲到易经,就说是算命,其实他们根本不懂得宗教和易,就妄下评论了!这其实是不会自我控制。若是能自我控制,虚怀若谷地学习,也就不会诋毁和诽谤其它学问了。,二课: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三课: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 ” 三课: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 四课: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五课: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十三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夫子哂之。 “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练习二,综合考虑: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 他可以当面顶撞孔子,对孔子的言行表示不满,可以在听到表扬以后毫不掩饰地面露喜色,可以在众多的学生中抢着第一个回答问题。 子路的形象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在记述时注意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如:当面议论孔子“有是哉,子之迂也”,表现他的鲁莽直率;在听到孔子赞扬颜回时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表现他的争强好胜。其中不少情节带有喜剧色彩,使读者增加了阅读趣味,也使子路的形象显得憨直可爱。,练习二,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是论语口语化特点之一。,练习三,体会论语的口语化特色,练习四,对古人的名字关系有初步了解,宰予,字子我:予、我同义,都代指第一人称。子,男子尊称。 樊须,字子迟:须、迟同义,都是等待的意思。 端木赐,字子贡:赐、贡同义,贡也是赐的意思。 仲由,字子路:由、路义相关,由,遵从,遵循。道路是人行走时所遵从的。 孔鲤,字伯鱼:鲤、鱼义相关,鲤属鱼类。 杜甫,字子美:甫、美义相关,甫为男子美称。 白居易,字乐天:居易、乐天义相关。居易即安居的意思;乐天,乐天知命的意思。经典中这两个意思常常并举。,练习四,对古人的名字关系有初步了解,韩愈,字退之:愈,进,胜过,与退意义相反。 柳宗元,字子厚:元,始,与厚义相关。宗,尊崇,遵行。 欧阳修,字永叔:修、永同义,都是长的意思。叔,表示排行在后或稚幼。 苏轼,字子瞻:轼、瞻义相关。轼,车前横木,可供凭依以瞻望。轼虽非车最重要的部件,但也为车所不可或缺,能使车的形体完备,增其观瞻。 苏辙,字子由:辙,车辙,与仲由字子路义近。,孔子能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和谐、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 孔子不摆师道尊严的架子,总是与学生亲切交谈,共同讨论问题。他们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教学相长。在这种讨论中,学生无拘无束,毫无压抑,畅所欲言,极有利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纵观论语,我们会看到,许多有关学、政、礼、仁等方面的重要思想,都是在这种谈话教学中得出来的。有时,孔子提出一个题目,让大家各抒己见,自己也参与进去,并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先进篇最后一章,写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学生各言其志时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在学生面前摆学术权威的架子,这才有利于各展风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子路、冉有、公西华讲完之后,曾皙表示自己的想法和他们三人有所不同。孔子鼓励说:“何伤也?亦各言其志也。”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这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兼容并包、体系庞大的特点,也表现了孔子博大的胸襟。容人容己,方才博得学生的敬仰和爱戴。 孔子心胸博大坦诚,对学生无私无隐。对生无隐,不私其子,即使现在,也不易做到。,探究:孔子师生关系,练习一,“有教无类。”不论什么人,只要送上一点象征性的见面礼,孔子都会接纳为学生,悉心教导。“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些学生有的来自达官贵族,有的来自贫家寒门。孔子对富贵子弟与寒门学生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只要他要求上进,孔子都热心教导,只看到他的进步,不计较他的过去。有各种天资缺陷各种毛病的学生,孔子同样悉心教导。明确他们的不足,在教学中有侧重点地给以弥补,使他们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如,头脑不聪明、反应迟钝的曾参,后来成为一代儒学大师,名垂千古。 在教学中,孔子希望学生能提出不同意见,欢迎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提出批评,并虚心接受批评,真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后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听到别人的正确批评,不狡辩,不气急败坏,而是感到很高兴。因为批评你就是促使你洗去瑕疵。“回也非助我者也,与吾言无所不说。“颜回是德行第一的学生,但由于他对孔子的话无所不悦,从不提出不同意见,孔子便感到有些美中不足。没有谁会一生不出错,“过,则勿惮改。“改正了错误,且“不二过“,会更显圣人本色。孔子因这种闻过则喜、勇于认错的精神,更得学生的敬仰,子贡评论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对孔子来说,最大的乐趣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在他的门下聚集了大批精英。每当看到这些,孔子都会喜上眉梢。对弟子的优点,对弟子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不加掩饰的加以赞扬。评价子贱:“君子哉若人!“评价冉雍:“雍也可使南面。“评价颜回:“贤哉,回也!“评价闵子骞:“孝哉闵子骞!“评价南宫适:“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孔子善于抓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加以表扬。有一次,鲁国重建叫长府的金库。闵子骞认为这样会劳民伤财,便说:“照着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何必重修呢?“孔子马上称赞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现在,我们都在倡导赏识教育。孔子的这种教育其实就是赏识教育。让学生在赞赏中,充满自信,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不断进步。,但是,孔子的赞赏不是盲目的,该表扬的表扬,不该表扬的不乱加表扬,否则就是误导。当学生有了错,他也会予以批评。学生宰予,极善言辞,是言语科高足,但华而不实。早被孔子看在眼里。有一次他白天睡懒觉,孔子大发其火,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何诛?”冉求做季氏家臣,为季氏搜刮了大量财富,孔子对此极为不满,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批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再如“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孺悲曾向孔子学过礼。后来他做了坏事,孔子便借他来访的机会,劝告他。托病不见,又鼓瑟唱歌让他知道自己并没有病。这些批评非常尖刻,毫不了留情面。唯其如此,才会醍醐灌顶,令他们猛然醒悟,痛改前非。对学生 的一些小毛病小错误,孔子批评得则较温和较委婉。有一次,鲁哀公问宰我作社神的牌位是用什么木头做成的。宰我告诉他,夏朝用松木,殷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到这里已经答得很完美了,他却又几加了一句,说周朝之所以用栗木,意在使百姓战栗。孔子听说这件事对宰我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虽宰我多说了几句,但并无大错,所以孔子没有过于责备。子贡平时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长短。孔子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赐呀,难道你就那么好吗?我却没有这闲功夫。委婉地劝戒子贡,要把精力用在提高学问道德上,不能整天评头论足。,有些学生聪明而又调皮,喜欢提一些难题,或者刁钻或者别有用心,来难为孔子。孔子都以其崇高的人格魅力、超人的智慧和渊博的知识令其折服。有一次,宰我问:“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井下面有仁人,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为什么要这样呢?君子可以让他远远走开,而不可陷害他;可以欺骗他,而不可愚弄他。子贡提的问题非常含蓄:“这里有一块美玉,把它收藏起来呢,还是找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一听就知道所谓美玉是指自己,便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张认为善人异于常人,求学求道的方式也应异于常人。他便问孔子善人之道。子张这个人聪明过头,非常狂傲。孔子一听就知道子张想走捷径,便对他说:“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才智再超众,也要与一般人走一样的路,脚踏实地,刻苦勤奋才行。,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老师也不能谦让。当师生观点不同时,他们会争论。子路当了季氏家臣,想让师弟子羔任费宰。孔子觉得子羔还没有学好,不当出仕。 虽然在学问上有批评有争论,在生活中,孔子对学生是十分关心的。有一次,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侍立两侧,一个个仪表堂堂。孔子非常高兴。但看到子路刚强的样子,他又非常担心:“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不幸言中,后来,子路在卫国内战中,被剁成肉酱。冉耕得了不治之症,孔子去看他,伤心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英年早逝,孔子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子哭之恸。”由此可见,孔子爱生如子。 由于孔子悉心地教导、诚挚地关怀,以及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学生们尊敬他,爱戴他。他得了病,子路为他祈祷。叔孙武叔等人诋毁他,子贡坚决为他辩护。孔子死后,学生们为他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才挥泪而去。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谨记老师的教诲,终生实践着他的思想,传播着他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学说儒学,使孔子的思想光照千秋,名垂万代。,说说: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臣闻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亡(无)弊,弊者道之失也(弊端是因为失去道造成的)。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受到 偏废不予施行)之处,故政有眊(mo昏暗不明)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矣。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孔子在春秋中所主张的诸侯不应专权,都应受统于天了,是天地的恒久规范,古今普遍通行的真理。现在作师的传授的道不同,人们持的主张不同,各家都坚持着各不相同的方向,目的也不相同,因此皇上无法保持统一;礼法制度时常变更,下边的人不知如何遵守。我认为凡是不属于六艺(诗、书、易、礼、乐、春秋)之类,孔子思想的,都断绝其道,不使它们发展。这样,邪僻的学说就灭息了,然后纲纪、准则才能统一,才能明确,民众才能知道如何遵从。,道理来自于天,天永远不会变,道理却会变,补充材料,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人,“少治春秋,孝景(汉景帝)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汉书董仲舒传)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者”。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此后,他先后担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晚年“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杂以阴阳五行说等,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联系在一起,形成新儒学思想体系。体系的中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假借天意把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绝对化、神圣化,还提出了三纲五常,并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有所揭露,提出“限民名田,以澹(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的主张。在教育方面,他认为应以“教化”为“堤防”,立太学。春秋繁露是他的著作。董仲舒帮助汉武帝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使儒学得以改造、发挥并取得独尊地位,是为此后两千年以儒学为正统之滥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及其评价 汉初,为了恢复社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实行无为而治、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净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武帝即位后,社会经济已有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从政治上和思想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更适应汉武帝时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于是,汉武帝开始提倡儒学,“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而延聘“儒者数百人”,引起天下学士“靡然向风”。公元前140年,武帝召各地贤良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其中包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说:“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对春秋“大一统”思想加以发挥,认为政治法纪上的大一统,必须是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的建议立刻得到武帝的赏识并接受。汉武帝下令正式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以儒学正式取代黄老,定为官方政治学说,实现了政治指导思想的转变。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指导下,在朝廷设五经博士。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和丞相公孙弘的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五经博士为教官,博士弟子为太学生。太学生经过考试,合格的便可直接授官。博士除参与有关政治活动外,其主要职责就是从事教育。博士弟子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以儒家经学为教育内容的封建官学教育的开始。儒学教育进而扩展到私学、蒙学和家庭教育各个领域,并且通过选士制度将培养出来的人才选拔到政府机构中来,这样,儒术就成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结束了战国时期各种学派互相争鸣的局面,儒学正式取代了黄老之学,儒学独尊地位被确立起来,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并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有利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和封建大一统局面,因此,对维护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 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