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甘肃省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甘肃省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甘肃省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甘肃省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考试试卷(含解析)2019.41.中国茶道讲究茶的自然、清新的特性,这有助于人们养成清新、恬淡的良好心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反映了中国茶道蕴含着A. “天人合一”思想B. “无为而治”主张C. “知足常乐”观念D. “以德治国”理念【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自然、清新的特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合一,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无为而治”主张,故B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知足常乐”观念,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以德治国”理念,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天人合一”思想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2.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农战、攻伐、显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这说明秦人的治国理念具有A. 极其鲜明的开放性B. 开拓创新精神C. 功利实用主义倾向D. 锐意进取意识【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反映了秦人注重国计民生的实用思想,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鲜明的开放性的特征,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开拓创新的精神,故B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锐意进取意识,而是反映功利实用思想,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注重国计民生的实用思想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南宋陈耆卿曾说:“古有四民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反映了陈耆卿主张A. 农本商末B. 重农抑商C. 工商皆本D. 四民皆本【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反映了陈耆卿主张“士农工商”四民皆本,故D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农本商末思想,故A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重农抑商的主张,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工商皆本,而是主张四民皆本,故C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是从“士农工商”皆本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明清时期,总共有37.2%的进土来自于其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而62.8%的进土则来自于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这反映了明清时期获得科举功名的人A. 社会分布较为广泛B. 都来自于书香门第C. 家庭教育背景较低D. 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总共有37.2%的进士来自于其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而62.8%的进士则来自于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反映了明清时期的进士的家庭出身背景不同,说明其社会分布较为广泛,故A正确;“都来自于书香门第”说法过于绝对,故B排除;“家庭教育背景较低”说法过于片面,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明清时期的进士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家庭出身背景与社会分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5.有学者认为:“林则徐在他有机会对抗敌人之前就被撤职一事,导致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反映了A. 革职林则徐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B. 鸦片战争尚未真正惊醒沉睡中的中国人C. 鸦片战争对中国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D. 中国较西方在军事与政治方面优势明显【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反映了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人仍然没有真正觉醒,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革职林则徐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说明鸦片战争对中国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而是强调鸦片战争尚未真正引起民族觉醒,故C排除;材料反映了中国较西方在军事与政治方面的劣势,故D排除。6.马叙伦回忆说:“求是书院有一位教员叫孙江东,他偶然在暑假里出了一个题目叫罪辫文教学生做。学生都大发议论,斥责清朝。孙江东还嫌他们文章里“本朝”两个字不行,让他们改成”贼清”。由此可见A. 满清旧俗已得到彻底根除B. 学生剪辫易服投身革命C. 辫子与辛亥革命紧密相联D. 书院师生存在政见分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罪辫文斥责清朝本朝两个改成贼清”反映了将辫子与清朝统治相结合,反对蓄辫与辛亥革命相结合,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满清旧俗已得到彻底根除,故A排除;材料只反映了罪辫文的问题,并不能说明学生剪辫易服投身革命,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书院师生存在政见分歧,故D排除。7.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正式发表,宣言庄严声明: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由此可见,这一声明A. 旨在维护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B. 使中国收复失地得到庄严国际保障C. 认可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D. 为二战后中国崇高的国际地位奠基【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罗宣言旨在协同对日作战,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不是旨在维护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故A排除;材料“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使中国收复失地得到庄严的国际保障,故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故C排除;仅凭材料开罗宣言的内容并不能说明这一声明为二战后中国崇高的国际地位奠基,故D排除。8.建国初期,我国一边实行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一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反映了A.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现实需要B. 经济建设受到斯大林模式影响C. 急于完成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愿望D.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一边对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一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反映了建国初期工业建设与三大改造并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故D正确;三大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并不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中国经济建设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完成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愿望,而是说明工业建设与三大改造并存,故C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史实,紧扣材料信息“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一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答案。9.十二铜表法是最古老的罗马法文献,虽然它的大多数条款是对古代习惯的沿袭,甚至还有“以牙还牙”等原始残余但它毕竟第一次用成文的形式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这说明十二铜表法A. 限制了贵族对司法权的滥用B. 混淆了法律与习惯的界限C. 有利于贵族对法律随意解释D. 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第一次用成文的形式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反映了十二铜表法以成文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公民的权力和义务,从而限制了贵族对司法权的滥用,故A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十二铜表法混淆了法律与习惯的界限,而是说明十二铜表法以成文法的形式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故B、C排除;“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的说法属于现象,不是材料的本质意义,故D排除。10.1934年,美国总统成立全国紧急状态委员会,所有行政机构提案都必须经过它的批准.1937年这个功能转移到预算局,由它决定行政部门的提案是否符合总统计划;如不符合提案必须作出修改,否则即告取消。这表明当时美国A. 国会政府的衰落B. 总统权力的扩大C. 国会权力的复苏D. 大众政党的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1934年,美国总统成立全国紧急状态委员会,所有行政机构的提案都必须经过它的批准决定行政部门的提案是否符合总统计划”反映了罗斯福新政时期总统权力有所扩大,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国会政府的衰落,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体现国会权力的复苏,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大众政党的兴起,故D排除。11.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称:“列宁的反应就是1921年颁布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只有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保持在国家手中,如银行、工厂对外贸易等。”据此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A. 坚持公有制为主导B. 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D. 一定程度上恢复市场机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1921年颁布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反映了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恢复商品经济和市场机,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公有制为主导的信息,故A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新经济政策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B排除;材料“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说明当时不是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故C排除。12.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大加强。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如资源与环境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说明A. 全球化发展具有两重性B. 资源环境战争已威胁人类生存C. 人类已形成了共同利益D.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重大问题威胁全人类的利益,说明人类已形成了共同利益,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全球化发展的积极性影响,故A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资源环境战争已威胁人类生存,而是强调全人类的利益问题,故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人类形成共同利益,而不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故D排除。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周时期,“国”为诸侯的封地,至春秋战国时代则为各争霸国,自秦统一六国,“国”即为王朝国家,直至清王朝灭亡。就“天下”而言,周时,天子之治域谓“天下”;至于秦汉一统,“天下”意味着凡朝政所及,无所不包。随着中国统治实体的扩大和国家政治影响范围的扩展,“天下”所涵盖的范国也在不断扩展。就地理概念而言,如果将各王朝直接或间接统辖的区域理解为古典的中国,那么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诸如朝贡国、藩属国、西汉丝绸之路所及之地、佛教的发源地等虽不属王朝所辖区域,却构成“天下”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国”得到了扩展,对“天下”的认知和界定也得到进一步拓展。摘编自刘凤雪“民族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材料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严复认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在1912年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章太炎在1907年发表的中华民国解一文中表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华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摘编自陈茁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精英的国家观念转型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国”与“天下”观念的演变,分析其演变的原因。(2)根据材料,指出自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前后,“天下”“国”“民族”“中华”等被赋予的新的内涵,分析这些观念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答案】(1)演变:西周时,“国”为诸侯封地,秦以后为“王朝国家”;西周时,“天下”为周天子统治区域,秦以后为政治辖区及影响力所及的地域,并不断扩展。原因:分封制的瓦解,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疆域的开拓,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2)内涵:顾炎武思想中的“天下”,已经不再具有传统意义,而是包含了民众之天下;严复的“国”,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孙中山将排满发展为民族平等、统一;章太炎强调了“中华”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君主专制下的国家观念(朝贡体系),建立了富有近代色彩的、具有民主、平等理念的国家观念,有利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推动近代民主革命与民族复兴。【解析】【详解】(1)演变,根据材料“周时期,国为诸侯的封地,至春秋战国时代则为各争霸国,自秦统一六国,国即为王朝国家,直至清王朝灭亡周时,天子之治域谓天下;至于秦汉一统意味着凡朝政所及,无所不包。随着中国统治实体的扩大和国家政治影响范围的扩展范国也在不断扩展”即可从诸侯封地到王朝国家、周天子统治区域都秦汉不断扩展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国”与“天下”观念的演变。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瓦解、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疆域开拓等方面分析其演变的原因。(2)内涵,根据材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不仅非华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即可从民众之天下、主权在民、民族平等、文化共同体等方面指出自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前后,“天下”“国”“民族”“中华”等被赋予新的内涵。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改变传统观念、建立近代国家观念、民族共同体形成、民主革命与民族复兴等方面分析这些观念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全球经济关系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工业国一农业国”之间的关系。或者,又因发达国家具有全球经济影响力,是全球中心;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影响力偏弱,是边缘区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经济联系中的“中心一外围”关系。在传统的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有创新专长的发达国家生产工业品,而发展中国家提供原料和农产品,并且成为发达国家工业品的销售市场。诺贝尔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指出,存在发达区域对发展中区域的扩散效应,但也存在着发展中区域对发达区域的回波效应。前一种效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获得资本,后一种效应会把发展中国家的优质要素吸引到发达国家。摘编自周民良工业革命、工业化与工业制度变革根据材料,自拟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主题,根据材料“在传统的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有创新专长的发达国家生产工业品,而发展中国家提供原料和农产品,并且成为发达国家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自拟一个主题,例如:工业革命促进国家分工的形成。阐述,再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从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题中人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清代在地方监察方面,除设十五道监察御史及不定期的巡按御史外,还设有督抚、按察使、道员等专职或兼职监察官员等履行监察职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地方监察体系”。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清代地方监察体制出现了实质性的“缺位”,缺乏对地方官员实质上的监督。在清朝的地方行政体制中,总督和逕抚管辖一省或数省,成为身兼行政、司法、军事监察权的“无事不包”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拥有弹劫、考察、荐举、罢免官吏之权,实际上掌握包括监察员在内地方官员的考核。按察使司和驻道监察官员为其属吏,受其控制。摘编自明晨反思与借鉴:清代地方监察制度探析(1)根据材料,归纳清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清代地方监察体制出现实质性“缺位”的原因。【答案】(1)监察机构众多,体系完整;总督和巡抚既有行政权也有监察权,监察权缺乏相应的独立性;服务于皇权,但缺乏对地方官员实质上的监督。(2)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督抚“不想监察”;按察司和道员衙门官职卑微,是地方督抚的下级,为了升迁,不得罪上级,不敢监察【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地方监察体系。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清代地方监察体制出现了实质性的缺位,缺乏对地方官员实质上的监督”,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机构与体系、总督和巡抚的权力,缺乏独立性、服务于皇权等方面归纳清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2)原因,据材料“总督和巡抚管辖一省或数省,成为身兼行政、司法、军事监察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方行政长官的本能、监察官员不敢监察、封建专制制度等方面指出材料中清代地方监察体制出现实质性“缺位”的原因。16.【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88年,法国政府公布了华工档案,并在巴黎市中心里昂车站附近的一座广场镶建了华工纪念铜碑,纪念在“一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据统计,“一战”期间,欧洲战区华工总计约有14万人之巨,尽管他们与协约国并肩工作而非直接参战,但通过此举,中国不仅向世界有力地展示了参与国际事务的渴望,表明中国人有诚意且有能力支持协约国,而且以此方式将中国与协约国战争命运直接绑定,进而助推其他更重要的外交目标之实现正是这些目不识丁的农民成为中国致力于创建新的国家认同的前驱。他们的血汗、牺牲为中国外交官在巴黎和会上争取列国承认、为中国登上世界舞台和实现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凭借。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劳工在“一战”中作出的重要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其他更重要的外交目标”在“一战”结束后是否实现?为什么?【答案】(1)中国劳工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他们帮助英法各国在大战中运送物资、抢修工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渴望,进而推动中国外交官在巴黎和会上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2)巴黎和会上,这些外交目标大多没有实现,列强将德国在中国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原因:中国虽然开始融入国际社会,但仍然是一个弱国;巴黎和会实质上是一次分赃会议,具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解析】【详解】(1)贡献,根据材料“尽管他们与协约国并肩工作而非直接参战中国不仅向世界有力地展示了参与国际事务的渴望,表明中国人有诚意且有能力支持协约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运送物资、抢修工事、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巴黎和会外交等方面概括中国劳工在“一战”中作出的重要贡献。(2)是否实现,根据材料“他们的血汗、牺牲为中国外交官在巴黎和会上争取列国承认、为中国登上世界舞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