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复习gao.ppt_第1页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复习gao.ppt_第2页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复习gao.ppt_第3页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复习gao.ppt_第4页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复习gao.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忆:中国古代有哪些朝代? 按时间线索是怎么样的顺序?,夏,商,西周,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汉,秦,原始社会,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原始社会公元前221年),下: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石犁,石锄,石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原始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特征:以石器为主,主要有石斧、石铲、耒耜,一、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指原始的耕种方法。先砍伐树木,焚烧树桩与荒草用作肥料,然后就地挖坑种植农作物。 (工具简陋、不便捷、效率低。),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采集经济,种植经济,方式,原始农业,狩猎,家畜饲养业,主要,辅助,(一)、农业的起源,神农氏尝百草塑像,一、原始社会,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区域性特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的“五谷”和“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小知识:,粟,一农业起源: 1.原始农业是从向 发展而来 2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 和 3北方旱地以为主,南方以作为生产代表。 4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 称六畜 。 5古代农业五谷有: ,采集经济,种植经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粟麦,水稻,猪,马,牛,鸡,狗,羊,黍,稷,麻,麦,豆,知识点:,(一)农业的起源,中国原始农业的主要特征 农业文化的特点: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生产工具的特征:以石器为主,主要有石斧、石铲、耒耜 耕作技术的特点:刀耕火种 农业结构的特点:以农业为主,农、牧、采、猎相结合,(二)原始社会的手工业,1.辉煌的青铜文明,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夏)-春秋末期,地位:青铜冶炼技术起步早,水平高,居世界领先,夏朝铜爵,夏绿松石铜牌饰,六畜:,2、丝织技术最早的国家,上古时代 养蚕缫丝,良渚文化丝织品残片,二、夏商周时期(奴隶社会),(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1、夏代的政治制度 公元前2070年 禹 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制度:形成王位世袭制,;出现公共权力,2、商代的政治制度 B.C.1600年 成汤 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特点: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西周建国: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都镐京 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3、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统治,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西周后期逐渐崩溃,瓦解于春秋战国。西汉初期郡国并存。,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对象:同姓亲族(为主);功臣;殷商旧族;,作用: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开拓了疆域.,西周的封国,“封建亲戚, 以藩(蕃)屏周”,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保证王权稳定;,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庶子分封制度;,作用: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保证贵族政治上特权地位;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演变:宗法制度长期存在,影响: 西周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区域,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消极:埋下分裂割据的祸根,导致战乱和国家分裂。,小结:分封制开创了中央和地方分权管理体制,所以,西周是中央和地方分权的体制从公元前221年开始,政治体制转变为中央集权.,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理解),分封制,宗法制,血缘纽带(里),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1)生产工具:出现了少量的青铜农具;耒耜仍是人们的主要生产工具 (制作农具的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 (2)耕作方式:大规模的简单协作,(二)夏商周时期的经济,1、农业,(3)、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井田制,西周井田制下,井田中有公田、私田之分。小块私田由农户耕种,收获归己,公田则由大家通力合作,收成归国家或贵族。,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性质:,特点:,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井田制是商周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 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 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井田制,4(2007广东卷单科)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C,商四羊方尊,商司母戊鼎(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2、手工业:青铜器,西周利簋,西周堇鼎 (1975年北京房山出土),(07海南历)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1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D,3、商业,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宣武一模:12 1、 2009年10月在山东省召开了第十一届全运会。其宣传口号有“和谐齐鲁风,精彩全运情”、“齐鲁齐心,全民全运”。用“齐鲁”代表山东起源于古代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A,西周主要封国位置图镐京 西城一摸14 2、观察图X,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分封诸侯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黄河流域是当时最重要的文明区域 重要地区均被分封给同姓诸侯 北京地区的开发最晚可追溯到西周 A. B. C.D.,B,东城一模12 3、图5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它的前身是皇室太庙,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 是明清两代封建皇帝祭祖的地方。与太庙修建相关的制度是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C,门头沟一模12 4、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实行分封制度。下列对西周分封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受封的诸侯主体是同姓王族 B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 周王干预诸侯事务,实行直接统治 D 受封诸侯服从国王命令,定期朝贡,派兵随同作战,C,BC1046,BC771,BC476 BC475,BC221,西周,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结构示意图:,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公元前770-公元前 476) 战国封建社会形成(公元前前475-公元前221),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春秋战国(BC770BC221)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大变革时期;,政治:周王室衰微,争霸战争频繁,奴隶制瓦解,封建制产生;,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使用,封建生产关系产生;,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有重要成就,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民族关系:诸侯争霸,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铁制农具,三、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1、 农业,(1)生产工具: 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2)耕作方式:铁犁牛耕,(3)、灌溉工具的改进,春秋战国之际,桔槔,辘轳,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4)、经营方式的进步(从千耦其耘即集体耕作到个体农耕) 1、商周时期的经营方式: (1)经营方式: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千耦其耘 (2)原因:农具原始(生产工具的原始和简陋即生产力的低下) 2、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的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1)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地位:农业生产基本模式,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经济基础。 (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和脆弱性,积极性: 因生活比较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局限性: 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脆弱性),评价自耕农经济:,(5)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井田制 (1)发展过程: 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2)解体原因 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是根本原因 战争频繁,井田劳动力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 春秋各国的税制改革促进解体(两个结果:法律上肯定私田,新制度新阶级关系),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2】三种形式: 君主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自耕农土地私有。,【3】来源 赏赐、公田转化为私田、土地买卖(土地兼并),【1】形成过程: 形成春秋:前594年鲁国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私有制形成; 确立战国:秦商鞅变法,废井田制,法律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发展:秦汉、 隋唐、宋、元、明前期 衰落:明清,明朝后期封建土地制度成为农业发展桎梏 (“均田免粮”说明农民对封建土地制不满),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自由买卖 影响: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中央集权加强 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政府对策:均田、限田,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练习,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C,C,在我国封建社会,处于支配地位的土地制度是 A、土地国有制 B、地主土地所有制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D、井田制,B,B,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1、白居易诗朱陈村中“机梭声扎扎,牛驴走 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的现象反映了 A.远古时期的采集生产方式 B.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生产方式 C.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D.古代耕作技术的落后,C,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体现了家庭式经济的什 么特点 A.落后性 B.脆弱性 C.封闭性 D.分散性,C,民 间 手 工 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私人经营的作坊或工场,产品出售供官、民消费,农户的家庭副业,产品消费、纳税、出售,明代中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2、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壮大(但不占主导地位),(1)、出现私商并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成为货币;形成著名都会。,3、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2)、重农抑商思想的兴起(战国时期兴起),材料:末事(商业活动)不禁, 而游食者众,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商鞅商君书,(东城)12战国至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中心。下列水利工程地处黄河流域的是 郑国渠 都江堰 白渠 灵渠 A B C D,B,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 2)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春秋诸侯争霸,背 景,目 的,王室衰微 生产力发展,争夺土地人口,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战 国 七 雄,魏,秦,赵,齐,楚,燕,韩,匈,奴,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战国兼并战争的影响:,(1)进一步加强了统一的趋势;,(2)使人民遭受了更深重的灾难;更加渴望统一;,(3)各国国君为争霸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革政治,客观上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革运动的兴起。,2、春秋时期的改革管仲改革,1.背景:,2.内容:,“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3.影响,对齐国:增加了财政收入,使齐国 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国家赋税减少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各诸侯国富国强兵,特点: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维护奴隶制统治,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性质:奴隶社会的改革或奴隶主性质的改革,魏文侯变法,李悝,政治,经济,“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强调法治,制定法经,吴起,军事,“尽地力”的农业政策,三、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1.内容,创建军队“武卒”,特点: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到上层建筑,维护地主阶级统治。封建性质的改革,1)对魏国:,2、影响:,3)对历史进程:,2)对其他诸侯国:,有效打击了旧制度(旧的世卿世禄),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一、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秦国落后于其他各国即“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其它国家的改革变法为秦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二、目的:富国强兵 三、指导思想:法家理论 四、内容:,五、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是成功) 六、历史作用 1、积极: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经济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政治打击旧贵族,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极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七、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 八、特点 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2、消极作用 严刑酷法,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激化社会矛盾. 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秦国,灭燕,(前222年),灭赵,(前228年),灭齐,(前221年),灭魏,(前225年),灭韩,(前230年),灭楚,(前223年),3、秦统一中国,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分裂战乱,符合历史发展,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 为经济恢复发展、人民安定生活和交往提供了条件,符合人民愿望。,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文化科技,1、孔子和儒家思想,(一)孔子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1)仁者爱人,a三层内容:1爱自己的亲人;2爱他人;3统治实行仁政,b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遵守“忠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克己复礼,a“礼”指周礼即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b为维护礼,提出“正名”的主张,“仁”与 “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人而不仁,如礼何?” “克己复礼,为仁”,“仁”是内在自觉,“礼”外在约束,互为表里;内“仁”方能外“礼”,外“礼”有助内“仁”,儒家学说正是以“仁”释“礼”,“仁”、“礼”合一,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再由个体自觉推广至整个社会,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文化精神的根基。,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如何评价“仁礼”学说,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它强调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谐。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它又极大地限制人的主观能动精神和创造欲望。,这种两重性作用于孔子以后的悠悠岁月,造成中华民族崇奉公德,压抑私欲,强调义务,蔑视权利,以及安贫乐道,因循保守的社会心理特征。,(3).中庸之道实现仁的方法,孔子的理想社会:只有礼和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一方面社会依礼有严格等级和上下尊卑界限,另一方面,依仁使人人有爱心,能够推已及人,不使有差别的等级走向对抗,这样的社会是既有差别又具温情的社会。,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动乱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二)、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对象,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思想历史地位如何? 1.对中国,创立儒学经过后世历代学者的发扬和改造,逐步发展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对世界,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具有重要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3.孔子被推崇为圣人,受后人景仰.,儒学在日本 受中华文化影响最早的是日本。孔子在日本的影响不亚于在中国本土。 例如,儒家的“民本”思想成为自由民权思想家走上追求民主之路的桥梁;儒家的“义利之辨”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道德支柱;儒家的“忠孝”观念为近代日本的国家和企业服务;儒家的“中庸”概念用来协调日本的现代政治等等。,韩国尊儒最甚 孔子在韩国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千百年来,韩国每年都举行盛大的“释奠大祭”纪念孔子诞辰。韩国不仅拥有儒教学会、儒教文化研究所等机构,而且在20多所大学里还设有专门研究儒教的学科。韩国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的熏陶。1960年,韩国把儒教的道德伦理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韩国又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国策。韩国挖掘儒教的精髓,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三教同源在越南 儒学在秦汉时期即已传入越南。儒学发展到陈朝取得主导地位,到后黎朝形成独尊之势。在阮朝,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越南儒、释、道三教合一或三教融合的色彩比中国浓厚得多。越南人称之为“三教同源”。,孔子思想对亚洲影响深远,2、道家,老子 (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姓李名耳,楚国(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史官。孔子曾向其问礼,后退隐,著道德经(即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知识梳理,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经济:,铁器与牛耕的出现,井田制崩溃,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代,新的统治者未有绝对权威,对社会变革的现实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方案,观点各异;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条框束缚,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仁政学说 民贵君轻,礼法并施,性善论,舍生取义, 先义后利,性恶论,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 用之,“亚圣”, 传统文化,儒家异端 哲学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荀子,庄子与道家,发展道家学说: 1.“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哲学观; 2.“逍遥”的人生态度,就是对任何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 3.天与人“不相胜”,人须服从自然; 地位:文学、美学等方面建树颇丰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道家,墨 子,创立了墨家严密的组织 主张: “兼爱”,无差等的爱; “非攻”,反对不义兼并战争; “尚力”,重视生产劳动; “节用”,反对铺张浪费; “尚贤”,选拔贤人治国; 地位: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是显学,被其他学派吸收,但战国以后不再被人重视。,墨家,法家,韩非子 (约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时韩国人,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师事荀子。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