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8 年第4 期 ( 总第2 1 0 期) 姓才论毖 T H EN O R T H E R NF D R U M N o 4 ,2 0 0 8 T o t a lN o 2 1 0 【古代诗学l 独立高洁人格的精神归属 与香草美人传统的文学认同 论陶渊明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程丽芳 (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 1 5 1 2 3 ) 摘要 目前,研究者对陶渊明与诗经的关系论述颇多,而对于陶渊明与屈原及楚辞的关系 则涉及较少。事实上,陶渊明与屈原的文学创作存在着明显的渊源与承传关系。坎坷的身世经历与孤独的 情感体验,人生理想与政治抱负的相同追求,怀才不遇的社会现实,这些共同的经历使得陶渊明对屈原精 神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认同,并且有意识地学 - 7 、借鉴屈原诗歌的浪漫风格和香草荑人的象征手法,在此基 础上。又能够发展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屈原;陶渊明;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 1 2 0 6 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0 0 0 3 5 4 1 ( 2 0 0 8 ) 0 4 0 0 1 4 一0 4 O n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a o Y u a n m i n gt oQ u Y u a n c H E N GL i f a n g ( C o l l e g eo fL i t e r a t u r e ,S u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S u z h o u2 1 5 1 2 3 ,C h i n a ) A b 蟹叠畦:T h e r ea m 鲫I 七d i s e t m s i m ma b o u t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l lT a oY u a n m i n ga n dT h eb o o k0 fs o n g sn o w a d a y s B u tt h e r ei sl e s sd i s - e u s s i o na b o u tt h er e l a t i o nb e l w e e nT a oY u a n m i n ga n dQ u Y u 锄a n dT h es o n g so fC l m A c t u a l l yT a oY u a r u n i n gi n h e r i t sa n dd e v d o p st h ec h a r - a e t e ro fQ 1 1 Y 啪H a r s he ,甲e r i e r I o ea n dl o n e l ye m o t i o n a lf e e l i n g 。t h e i rs 眦i d e a l sa n do b j e c t i v e sa n dt h es o c i a lr e a l i t yw h i c ho v e r l o o k st h e p e r s o nw i t ha b i l i t yH 1 8 l 【eT a oY u m m f i n gu n d e r s t a n dt h es p i f i t0 fQ I l Y md e 叩l y H es t u d i e da n du s e df o rr e f e r e n c et h er o m a n t i cm y l ea n dt h e 叼r r r 玉0 1w r i t i n gw a yo fQ I I Y 啪- a n do nt h i sb a s i s 。h ed e v e l o p e da n di n n o v a t e df o r m e dh i so w ns p e c i a ls t y l e K e yw o r 凼:Q uY u m a ;T a o Y u m m a i n g ;i I l l l e d t m ga n di n n o v a t i o n 屈原与陶渊明,一个怨诽激切,自傲自负,宁折不 弯,终葬身江鱼之腹;一个急流勇退,归隐田园,悠然 自得,铸就恬淡的“南山人格”,二人似乎分别代表了两 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模式。然而,透过这些表面的差异, 通过细心的比较与领悟,我们发现更多的是二人的相同 与相通之处。他们有着相似的理想抱负与人生遭际,相 似的节操品格和内在精神,相似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陶渊明高度理解并认同屈原精神,是屈原真正的知音, 是屈原精神与屈骚传统的优秀继承者。 一、相似的志向抱负与命运遭际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 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出身贵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 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屈原早年深受楚怀王的信 收稿日期 2 0 0 8 0 4 2 8 一1 4 一 任,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 博闻强 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 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后虽遭谗流 放,仍坚持“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忧国爱民, 表现出“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屈原对自己的才 能有着强烈的自信,离骚开篇即日:“帝高阳之苗裔 兮,朕皇考日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日正则兮,字余 日灵均。”高贵的出身、祥瑞的名字使他产生一种义不容 辞的责任感和庄严的使命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 夫先路”,他毫不讳言地称赞自己的才能品格:“纷吾既 有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余独好修以为常”、“博善 而好修”、“苟中情其好修”,强烈的自信又激励了他对理 想的不懈追求,他坚持“美政”理想,主张“修明法 度”、。举贤授能”,多次称颂尧、舜、禹、汤等古之圣明 君主,“彼尧舜之耿介兮,即尊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 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屈原以国家的前途命运为己任的 庄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后世的文人士大夫产生了广泛 深远的积极影响。 似乎与个性狂躁偏激、自负怨愤的屈原很不相同, 千百年来,陶渊明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超脱飘逸、平 和恬淡的,他当时就被视为品行高洁的隐士,钟嵘 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晋书也将其列入 。然而,在平淡的背后,却同样掩藏着一颗热 切激烈、壮怀天下的雄心。陶渊明青年时期也有远大的 理想抱负,他的命子诗追溯自己的祖先为陶唐帝尧, 历述祖上的功绩德泽,热情地称颂祖先惠和千里的政绩、 专征南国的武功,又期望自己的儿子不辱没祖上的荣光, 积极用世的心情溢于言表。陶渊明早期的诗篇中,时常 流露出儒家的功业之心与用世之志。杂诗其五:“忆 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 正是他壮志勃勃急于有为心态的写照;拟古其八云: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何等的意气豪迈、志向高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田园疏。” 欲抓住时机,骋志建功; 之十二) 。他在感士不遇赋中对这个黑暗的社会发出 了猛烈的抨击:“嗟乎! 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 学,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 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 ”陶渊明与屈原一样同处于污 浊腐败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的是一个将要灭亡的混乱时 代,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无从实现。命运遭际的相同使得 陶渊明很自然地在屈原身上寻找心理情感上的共鸣慰藉。 他的读史述九章就专门写到屈贾:“进德修业, 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 嗟乎二贤,逢世多疑。 怀沙写志,感鹏献辞。并对屈原的遭际深表同情:“三闯 已矣之哀”! 此用离骚“乱辞”之典:“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为美政兮,吾 将从彭咸之所居。”陶渊明用屈、咏屈的次数虽然不多, 其理解、寄托却极深。 二、志洁行廉独立人格的归属与认同 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屈原和陶渊明都保持了自 己坚贞的节操和不屈的品格。在“举世皆浊我独清”的 环境中,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中,屈原仍然不 屈不挠地上下求索,决不为一己私利而趋炎附势、同流 合污,他反复地用各种象征手段表现自己高洁的品德: “扈江蓠与辟芷,饮木兰之坠露,餐秋菊之落英,戴岌岌 之高冠,佩陆离之长剑,纫秋兰以为佩”,这些都象征着 他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是诗人自身高洁品格的比喻。为 了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屈原自沉泪罗,连牺牲最珍贵 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 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虽体解吾 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 从彭咸之所居。”决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妥协从俗,宁死 也不肯丝毫改变自己的人格,对理想信念执著不懈地追 求正是屈原光辉峻洁人格魅力的体现。 陶渊明也与屈原一样在污浊腐败的社会环境之中保 持了自己独立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的咏贫士借古代 贤士荣叟、阮公、黔娄、袁安、张仲尉、黄子廉安贫乐 道、持操守节之事,激励自己坚守故辙,不改初衷。陶 渊明对古代贫士的行迹和品德的吟咏,反映了他“何以 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在昔余多师”的心态,抒发了 诗人坚守节操的品格。陶渊明归隐后期,生活十分贫困, “夏日常抱饥,冬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致中) ,甚至写有乞食诗, 但他仍坚持以前贤的高风亮节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谁 云固穷难,邀哉此前修”,“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古代贤士不求功名,沽身 自好。他们对钱财的鄙弃,对“道”的执著追求,都是 一1 5 陶渊明效法的榜样,成为他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节操、 不改初衷的精种动力。 这些激励陶渊明坚守节操、保持独立人格精神的前 贤自然也包括屈原在内。这一点从陶渊明饮酒之九 对屈原渔父的模仿与借鉴可以得出结论。屈原渔 父表现的是屈原流放江边,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渔父劝其和光同尘、随波逐流,但屈原拒绝了 渔父的劝告:“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 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 尘埃乎! ”渔父实际上展现了屈原内心深处的矛盾斗 争,表现了由困惑、矛盾到坚定的心路历程。陶渊明一 生都处于仕进与隐逸的矛盾之中,曾经数次出仕又数次 归隐,因而对屈原的心境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饮 酒之九明显受到渔父的影响,“清晨闻叩门,倒裳 往自开。问子为谁欤? 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 与时乖。槛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 汩其泥。深感父老言,桌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 岂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这首诗与屈原渔 父的相似之处有以下几点:一是均采用问答体形式, 以渔父( 田父) 与作者的对话结构全篇。二是思想主旨 相似。都是以渔父( 田父) 劝告诗人不要特立独行,要 顺从世俗。和光同尘,而诗人拒绝了渔父( 田父) 的劝 告,表示要坚守节操,决不同流合污。三是遣词用语相 似。陶诗中“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是化用渔 父“世人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 ”一句而来。从 这些相似之处可以断定陶渊明饮酒之九是对屈原 渔父的有意模仿之作,表明屈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对 陶渊明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前人与当代 学者都曾有所论述,方东树日:“( 饮酒之九) 夹叙夹 议,托为问答,屈子渔父之旨”【2 】( m 1 1 4 邱嘉惠在东 山草堂陶诗笺中指出:“此诗可与屈子渔父一篇参 看。” 3 ( p I 剐当代学者徐公持也指出:“自写法看,前一首 ( 饮酒之九) 借鉴了楚辞渔父。屈原与渔父对话, 以明己志。渔父所说世人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 波,以及屈原所说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 乎,文思与此正同,可知渊明颇以屈子自况。”【4 “n 剐 三、“香草美人”象征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比兴象征的艺术手法在诗经中就已广泛应用, 屈原在继承诗经比兴手法的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 与创新,除以香草象征自己高洁的品格外,又以与美人 之间的爱情关系象征比喻君臣关系,这是诗经中所 没有的。而且较之诗经,屈骚的想象更为丰富瑰丽,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王逸在离骚经序中说:“离骚 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 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 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对于屈骚 的浪漫主义特征,后人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逐渐理解 接受的过程。班固离骚序 虽然肯定屈骚的文学价值: “其文弘博丽雅,为词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 一1 6 一 其从容。”但对其丰富瑰丽的想象和浪漫主义的风格却表 示了强烈的反对和贬抑:“多呈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 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载。”王逸针对班固的结论,提出 了针锋相对的观点,说离骚“依托五经以立意”,并 没有与经义不合之处。王逸对屈骚的辩护也是以儒家的 思想道德观念为评价标准,仍然是对屈原的误读,没有 真正认识到屈骚独特的不同于儒家的价值之所在。刘勰 的文心雕龙辨骚对以班固、王逸为主的关于屈原及 其作品评价的论争做出历史性的总结,充分肯定并热情 赞扬了屈骚的文学价值:“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 郁起,其离骚哉! 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 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f 同时,刘勰也认 识到屈骚不同于诗经的独特之处:“观其骨鲠所树, 肌肤所附,虽取铬经意,亦自铸伟词故能气往轹古, 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儿m 蚓 总的来说,离骚中的象征世界可以分为两大体 系:香草体系和美人体系。香草体系大量采用缤纷多彩 的香花香草比喻诗人清高孤傲、特立独行的高洁品行。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 杂杜衡与芳芷。”“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揽木根以结蓖兮, 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缅缅。”这些 芳香洁美的花草或比喻理想,或比喻人才,或象征自己 的高洁品行。 陶渊明充分认识并继承了屈原香草体系的象征手法 并加以发展,创造出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优秀诗篇。陶 诗中著名的菊意象明显是对屈骚的典型继承。屈原诗中 有三处写到菊花。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 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楚辞九章惜诵:“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 芳。”楚辞- 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 古! ”菊在屈骚中已经成为固定的象征意象,它象征着不 同流俗的品质高洁之士。对于这一已经成为传统的、固 定的象征意向,陶诗并未再作新的拓展,而是表现出对 屈骚的明显继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 姿,卓为霜下杰”,是以菊花的不屈的精神象征高洁品 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以菊之高洁象征不 随流俗的独立人格。陶诗继承屈骚香草系统的象征意象 除菊之外,还有松、云、鸟等意象。松意象与菊相似, 象征着坚强不屈的精神:“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连 林人不见,独树众乃奇。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漂流无定的云有时象征着诗人找不到精神家园的寂寞心 灵,“万族皆有托,孤云独无依”;有时诗人又以任意飘 荡的浮云来比喻自己自由自在的内心世界,如“云无心 以出岫”;鸟的意象在陶诗中的象征意义比较复杂,依其 处境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为受困笼中的羁鸟,象征着 诗人身处官场不得自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归园田居其一) ;一为无枝可依的飞鸟,象征着诗人 找不到精神家园痛苦彷徨的内心世界,“栖栖失群鸟,日 暮孤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 来何依依。”( 饮酒其四) ;一为有枝可依的归鸟,象 征着诗人寻找到精神家园后安闲自得的心情,“众鸟欣有 托,吾亦爱吾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日人 群动息,归鸟趋林鸣”,“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 还,“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及旧栖。虽 无昔侣,众耳每谙。日夕气清,悠然其怀。”鸟儿的飞翔 栖息基本上概括了陶渊明仕隐矛盾的种种复杂心态。 陶渊明在继承屈骚比喻象征手法的基础上又能推陈 出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屈原诗歌中的香草体系象 征两种情况:一是象征诗人自身的高洁品质,二是象征 贤臣君子与奸佞小人。陶诗的象征除了这两种情况外, 还用以象征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 如各种形态的鸟就象征了陶渊明仕隐矛盾的种种复杂心 态。比较而言,陶诗香草系列的比喻象征较之屈骚有着 更为丰富的蕴含,更加深入触及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更 贴切地表达了深层情感,手法也更为细致深入,比屈骚 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屈骚中的美人体系象征很普遍,多是以对美人的渴 慕比喻对理想的追求,以男女之情比喻君臣之义,用男 女意象来象征君臣关系。如抽思:“昔君与我成言兮, 日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诗人 显然是以女子自比,以婚姻爱情关系寄意君臣政治关系, 求女的失败象征着自己美政理想的失败和君臣遇合的无 期。屈骚所独创的以男女喻君臣的象征手法,对后世文 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陶渊明对屈原这一艺术手法的继承明显的体现在闲 情赋中。对于闲情赋究竟有无寄托,前人众说纷 纭,莫衷一是。总的来说,分为两派,一派持否定意见, 萧统的观点显然有代表性:“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 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 端? 惜哉,无是可也! ” 6 “P J 钟萧统是较早认识到陶渊明诗 文价值的人,对陶有着很高的评价:“其文章不群,词采 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 京。”【6 “p l 那么,萧统何以独对此赋耿耿于怀呢? 原因就 在于传统的诗教观将诗歌与儒家政治教化紧密联系在一 起,评价文学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助于风教。在这种政治功 利诗教观的影响下,萧统对此赋评价不高也是必然的。但 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萧统未能看出闲情赋比兴寄托的 特点。王闽运湘绮楼日记更说:“闲情赋十愿,有 伤大雅,不止微瑕。”方东树续昭昧詹言甚至称其 “可以不作,后世循之,直是轻薄淫袭,最误子弟。” 另一派持肯定意见者以苏轼为代表,他在东坡题 跋- 题文选中说:“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 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 而统 乃讥之。此乃t b J L , 强解事者。”苏轼已看出闲情赋对 屈原、宋玉以美人寄托忠君爱国抱负的比兴之手法的继 承,“与屈宋所陈何异? ”明确点出了两者之间的承传关 系。刘熙载艺概赋概亦将屈陶相提并论:“屈灵均、 陶渊明,皆狂捐之资也。屈子离骚,一往皆特立独行 之意屈子之缠绵,枚叔、长卿之巨丽,渊明之高逸, 宇宙间赋,归趣总不外此三种。竹【7 】( 一陈沆 也说:“( 闲情赋) ,渊明之拟 为好色,则离骚美人香草,湘灵之二姚,鸿鸟为媒, 亦将斥为绮词乎? 国风关雎亦将删汰乎? “ 【。J ( ,脚这些 观点都认为闲情赋继承了屈骚的象征传统,以爱情 比喻理想追求和政治抱负,与屈骚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 判断闲情赋是否有寄托,是否继承了屈骚的比 兴传统,主要应从其文章本身来进行考察。陶渊明在 第一首).他自称“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远“();又说他是“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他是曾 有用世之心的.我们知道,当文人自身与外界的冲突长时期无法调和时,这种冲突就极易转向成为自我内部的一种对抗,最终成为一种内心冲突.这种内心的 冲突主要表现为自负、自恨以及超越等相关的心理特征,而陶渊明的这种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一种超越的心理流向.他身处逆境,却能不为所累,把哀怨与 痛苦转化为一种心理动力,进而从一种更高层次上去获取成功,从而确立更高更新的人生价值.这就是他表面上从“尘网“中撤离出来,宣告自己与其毫无关 系,而实际上心里却有一个解不开的情结-爱国之情.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8.学位论文 吴文善 比较视野中的金时习汉诗研究 2009 金时习不仅是朝鲜文学史上传奇小说的奠基人,而且是个卓越的诗人。他一生创作汉诗数万首,如今保存下来的也有两千余首。金时习的汉诗被人 评为“格高思妙,迥出常情”,后人以“神邈”二字称颂他的汉诗。他的汉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而且,金时习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各 种诗歌形式,他的诗既有古风、绝句、律诗,也有古朴的骚赋、灵活的词和集句体诗等。因此朝鲜朝著名诗人李啐光在其芝峰类说中说:“前世李 奎报、李齐贤、李穑,我朝金时习最号名家。”。 由于金时习及其创作在朝鲜文学史上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历来的学界一贯重视对他的学术研究。在韩国,学者们很早就开始了对金时习及其作品 的研究,在他的小说、思想和诗歌等方面都做了可贵的探索。然而,其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囿于局部和本土性研究,缺乏在中韩文学广阔的视野下,作较 为深入的比较研究。而在中国,学界对金时习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他的小说集金鳌新话上,对金时习的汉诗的研究相对薄 弱。因此,本研究决定把金时习的汉诗纳入中韩比较文学的视野中,进行较为广泛和深入的比较研究。本人相信这对韩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研究以及中 韩文化和文学交流都会其意义。 本论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文本入手,注重文本细读,系统而深入地研究金时习和他的诗歌作品,并以实证的方法和审美分析的方法探索屈 原、陶渊明和李白对金时习的人格和诗歌的影响。综合运用传播研究法和影响分析法等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开展超影响研究,同中求异,以期揭示出金 时习诗歌的独有特色。 本论文主要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从金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毕业论文中期检查
- 2025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教学秘书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硕士写毕业论文好痛苦
- 护理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 2025福建福州市首邑交通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招聘7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声乐系毕业论文多少字
- 《岳阳楼记》的教案范文
- 翻译系本科毕业论文
- 商铺前期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年建筑合同施工终止协议书范本
- 2025年公共卫生检验士考试试题及答案
- 危化品泄漏的应急处置流程
- 《基因技术》课件
- 中专入学班会课件
- 模特签约正规合同协议
- 2025-2030中国机场酒店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研究报告
- 医保基金监管与支付资格管理专题培训
- 员工关系管理培训课件
- 供电所营销人员作业安全培训
- 2023秸秆类生物质能源原料储存规范第1部分:存放
- 餐厅收货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