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高三必修二专题二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测试_第1页
人民版历史高三必修二专题二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测试_第2页
人民版历史高三必修二专题二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测试_第3页
人民版历史高三必修二专题二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测试_第4页
人民版历史高三必修二专题二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高三必修二专题二单元测试题一、单选题史家陈旭麓说:“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这些变化并不是以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别置一新物,可以称为布新而不除旧。”下列不属于材料中的“它”布新之举的是A 轮船局B 福州船政局C 派遣留学生D 发昌机器厂2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并颁布了多个奖励工商业的章程,规定对创办实业资金和规模达到一定要求的实业家可以赏赐爵位。该政策A 鼓励绅商从政以巩固统治B 导致了资本的高度集中C 刺激传统投资方式的更新D 为洋务企业注入了活力3清政府认为,轮船局起自官本,赚取利润后就应该报效朝廷(具体情况如下表);部分清政府官员想方设法要从局拿走资金。这表明A 清政府充分利用资金为民谋福利B 轮船局属于官方经营的企业C 变革政体与革新旧观念迫在眉睫D 轮船局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41882年,中国电报局建立。郑观应称:“商贾贸易,藉电报以通达市价,则无者常绌,而有者常赢”。史料并载电报公司所产生的利润被投入到更广阔的洋务企业网络中。上述材料表明洋务运动意在A “设厂自救”B “西体中用”C 突破“器物”限制D “求富”以“自强”5下表为18441851年上海茶出口量及出口价格表。据此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中国茶叶出口呈量增价减的趋势B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质量降低C 上海出口成本比广州降低了很多D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6读上海和广州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单位:万美元),图表数据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 外贸逆差的加剧B 经济结构的变迁C 外贸中心的变动D 新式工业的兴起71872年轮船局成立,实行股份制,招集商股银73万多两,后又由各海关拨官银190多万两作为资本。下表是其1873年至1884年的利润分配表,从中可以推知轮船局项目数额(总利润2927340两)占利润比例%股息9708343316利累15563053其他159752546A 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资B 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C 垄断了近代水上运输业D 推动了官办工业的发展81565年,西班牙侵人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史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形成了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这对中国的影响是A 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B 进一步拉大与西班牙贸易逆差C 促进了明清农业与江南工商业的发展D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9读图,据图中信息可知A 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缓慢B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迅速C 近代农民的平均收入大幅提高D 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加剧10下面是18671879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表(货币单位:千海关两)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时间茶叶生丝其他担数货值比重担数货值比重货值比重18671869年1427636325265604%50273182503144%72651252%18701874年1635512351535269%62019224683367%90991364%18751879年1875508343934822%73290222953125%146442053%A 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B 出口商品受世界市场影响C 近代化努力的成效显著D 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111890年,与西方相比,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这说明当时A 直隶地区经济发展优于上海B 上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 新生产方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D 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日益缩小12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A 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B 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13鸦片战争后,一个英国资本家预言:“中国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但这个在中国倾销商品的梦幻最终破灭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A 中国的通商口岸少,关税税率高B 中国不习惯用洋货C 中国人民过于贫困,购买力太低D 中国的自然经济起了抑制作用14下表为晚清政府1849年和1885年的财政收入情况统计(数额单位:万两),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其中关税1841年约为420万辆;1887年约为2054万两)A 中国半殖民地程度逐渐加深B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C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D 中国近代对外开放程度提高15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兴起。它的产生主要有三种途径,分别是(一)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二)中小地主、华侨等投资兴办的近代工矿企业;(三)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而来的近代工矿企业。以下企业中属于第三种途径的是A 发昌机器厂B 继昌隆缫丝厂C 轮船局D 江南制造局16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清朝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 解决财政危机和扩大税源B 彻底放弃重农抑商思想C 模仿西方国家成为工业强国D 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17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洋务派提出“欲自强,必须浚(获取)饷,欲浚饷莫如振兴商务”的口号。这表明A 洋务派还停留在只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局面B 洋务派不主张向西方学习C 洋务派认识到经济发展必须解决政治制度问题D 洋务派已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181845年有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货“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据材料可知A 通商口岸附近经济结构出现变动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西方侵略者控制了中国海关D 外商在中国私设企业并迅速发展19下表是中国19世纪茶叶销售情况表,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茶叶销售情况表(单位:万担)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商品经济发展列强对华倾销加剧A B C D 20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是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土地国有代替私有C 民族工业开始萎缩D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1近代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请观察下图,指出“火柴大王”和重庆“大老板”分别代表的经济力量是A B C D 22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挠,何只好作罢。此事说明A 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B 洋务企业惧怕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之争利C 封建束缚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D 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23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A 实业救国 B 工商皆本C 重利轻义 D 重农轻商24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时间厂数(家)创业资本数(元)工人人数(人)1913年698330,824,000270,7171920年1759500,620,000557,622A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B 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C 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D 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25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某一时期外国在华洋行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各项对表中现象理解正确的是年份1872年1878年1881年1884年1894年1911年数量(家)3433514203805522863A 列强军事侵略陷入困境B 中国民族资本发展受阻C 中国传统经济趋于瓦解D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26很多民族资本家曾尝试“实业救国”的方式,来改变社会现状,可是却最终失败。其根本原因是A 他们只重视发展近代工业,不进行反帝斗争B 他们受时代和自身局限性的制约C 他们没有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能力D 拒绝买卖日货、拒绝使用日钞斗争的影响271894年,张振勋(后为张裕葡萄酒公司老板)在奏折中说:“当此库款支绌,财力困敝。问诸国,而国已无币之可拨;问诸官,而官已无款之可筹;问诸民,而民更无力之可顾。除息借洋款外,其能凑集巨资承办一切者,惟赖于商。”由奏折所言可知张振勋建议清政府A 增加各项官民税额以偿付赔款B 允许私人兴办企业C 大举借款以偿付外债D 应兴办民用工业以筹集资金28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年份英国日本其他国家1894694962624251900629911202581190555711404302519105089161432971914483120393130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 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 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9民国初期,(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这反映了当时:A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发展实业B 社会转型过程中近代法治制度的逐步建立C 北洋军阀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D 民族工商业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30下表是近代中国部分年份进出口商品贸易比重表(占总值%)。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年份进口商品出口商品钢铁和机械棉纱及棉制品棉花矿砂及金属1925年6520738291928年7215834211931年93792916A 中国轻重工业发展趋于平衡B 南京国民政府优于发展重工业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C 当时国内工业建设有所发展D 民族工业在“一战”后迅速萧条三、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庄园是英国中世纪的基层组织。12世纪,随着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的创建和复兴活动,不少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农奴还常利用领主法庭及国王法庭等进行合法斗争。1200年英国王室法令明确规定,如果农奴在城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身份。“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成为当时流行谚语。但对于大多数村民而言,他们的生计是与耕地、牧场联系在一起的,很难一走了之。13世纪末兴起的货币地租是关键性变革。此后劳役折算为货币,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什么区别。1348-1354年发生的黑死病,英国人口下降三分之一,越来越多的农奴要求摆脱庄园,发起了群众抵抗,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全面崩溃,英国社会逐渐形成一个富裕农民阶层。此后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英国逐渐确立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模式。到1750年英国被誉为“欧洲的粮仓”。摘编自候建新资本主义起源新论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当中国农民家庭棉手工业开始受到洋布洋纱的冲击时,即引起人们的注意。1846年,包世臣就说:“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太(仓)布市削减大半”。从非产棉区到产棉区,洋纱洋布的市场逐渐扩大。随着自然经济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只能涌向本已紧张的土地之上;失去副业的农民无力支付高额地租,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部分人口流入城市,推动城市畸形繁荣,但作为消费型城市,工业产业并不发达,其结果是大部分人只能过着寄生虫般的闲人生活,或者沉迷于追逐权力;传统士人讲究叶落归根,而现代大学学到的东西常常是来自西方的知识,当学生毕业回到乡村后无人与他讲话,没有人理解他,也就不再回乡。乡村流失的不仅是金钱,更是人才。摘编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费孝通中国士绅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过程的特点。(3)结合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中英两国自然经济解体带来的不同影响。第 11 页参考答案1D【解析】【详解】根据“电报公司所产生的利润被投入到更广阔的洋务企业网络中”,可知洋务运动通过创办民用企业获利,再把获利所得投入到洋务运动中,故意在通过“求富”以“自强”,故D项正确;不是洋务派的主张;洋务派的主张是“中体西用”;洋务派并不主张突破“器物”,且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ABC三项。2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有利于促进实业的发展,从而刺激传统投资方式的更新,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鼓励绅商从政以巩固统治的内容,故A项错误;虽然清政府“规定对所办实业开办资金达到一定数量者给予赏赐子、男等爵位的奖励”,但并不能说明该政策必然导致资本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故D项错误。3C【解析】【详解】清政府把轮船局视为政府财源之一,想方设法让轮船局捐献资金,这表明清政府政体的腐朽和观念的陈旧,说明急需变革政体和更新观念,故C正确;由材料“1894年慈禧生日捐款”可知清政府的资金并不全是为民谋利,故A错误;轮船局是官督商办企业,故B错误;轮船局在成立之初就就面临英美企业的激烈竞争,效益并不是特别好,而且从材料中看不出轮船局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创办的轮船局是官督商办企业,但清朝观念的陈旧,导致轮船局的资金被以各种理由拿走,没有形成近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理念。4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根据“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陈旭麓描述的是洋务运动,轮船局、福州船政厂和派遣留学生都是洋务运动中的举措,属于在“旧物边上别置一新物”,故排除A、B、C项。发昌机器厂是民族工业,不是洋务企业,所以不属于材料的“它”,故选D。5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表格内容无法体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茶叶质量和上海与广州的出口成本比较,故排除B、C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国的茶叶出口数量和价格总体呈现出量增价减的趋势,说明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A是现象描述,D是本质。故排除A项。故选D。6C【解析】【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上海进出口贸易额逐渐超过广州,反映出当时的中国外贸中心发生变动,从广州转移到上海。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进口和出口贸易的差额,不能反映逆差加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式工业,排除D项。【点睛】图表型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要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要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排除;三要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7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图表的解读和对知识的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中1873年至1884年实行股份制的轮船局的利润分配表,可以看出利息、股息总额都有增长,股息占有很大的比例,说明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资,A项正确;轮船局是洋务企业,伴随着19世纪末洋务运动的失败,其未能持续发展,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轮船局垄断了近代水上运输业,排除C;轮船局是官商合办企业,D项错误。故选A。8C【解析】【详解】由于近代列强的入侵,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洋务企业的诱导之下,中国资本主义在19世纪60、70年代产生了,故A与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和西班牙的贸易往来,所以谈不上贸易逆差,故排除B。由于近代列强的入侵,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根据材料“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大量白银的涌入,明清时期,实物地租开始向货币地租转变,推动农业发展,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的输入拉丁美洲各地,也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故选C。9A【解析】【详解】从上表可知,从1840年到1920年这80年间,农产品的商品率仅增长了10%,这说明中国小农经济瓦解的进程缓慢,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粮食的商品化率,不能判断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也不能判断农民的收入是否增加。故BC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应该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产生的结果,而不是西方对华经济侵略的表现。故D项错误。10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中国这时期主要出口商品依旧是传统的茶叶生丝,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70、8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才诞生不久。故A项错误。从图中可知茶叶和生丝的出口比重较大,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大肆掠夺中国廉价原材料,出口商品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故B项正确。茶叶和生丝是传统商品,是出口的大宗商品,不是近代化的产业。而中国此时主要的近代化努力是洋务运动。故C项错误。19世纪中后期,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是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没有取代自然经济,故D项错误。11C【解析】【详解】由材料“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可知其年收入大概是5*12=60元,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说明工人的年收入要高于农民,故C正确;由两地工人和农民年收入的比较可知是上海优于直隶,故A错误;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就开始解体,故B项“开始”错误;材料未体现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注意材料给的工人工资是月薪,而农民是年收入,不能直接进行比较。12D【解析】【详解】由材料“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可知烟叶的出口量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让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D正确;国内战乱不断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出口的增加,故A错误;小农经济的解体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不是烟叶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故B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容易错选小农经济的解体,要注意题干问的是烟叶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紧扣主要原因即可。13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英国在中国倾销商品的梦幻最终破灭的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对来自市场的洋货没有那么大的需求量,并不是由于中国通商口岸少和不习惯用洋货,故排除A、B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下,中国人民的购买力确实不足,但这个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C项;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国的自然经济的抑制,故选D。14D【解析】【详解】从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1849-1885年间,工商杂税税收中包括海关税收,逐年增加,这说明当时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国主权的丧失,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故C项排除。15A【解析】【详解】发昌机器厂是由手工工场转化而来,符合第三种途径,故选A;继昌隆缫丝厂是中小地主、华侨投资兴办的近代工业,符合第二种途径,排除B;轮船局和江南制造局是洋务派的官办企业,符合第一种途径,排除CD。【点睛】结合大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三)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而来的近代工矿企业”,联系所学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的知识分析解答。16A【解析】【详解】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为了偿还巨额赔款,不得不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以拓宽税源。材料“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可知,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故选A。清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思想,故B与史实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模仿西方国家成为工业强国”的信息,故排除C。材料没有“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的信息,故排除D。17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欲自强,必须浚(获取)饷,欲浚饷莫如振兴商务”可知,洋务派认为想自强就要振兴商务,发展工商业,故选D。洋务派主张发张工商业,故A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A。洋务派是主张向西方学习的,B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洋务派向西方学习停留在器物阶段,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C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18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56今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尚未控制中国海关,故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反映外商在中国私设企业的内容,故排除D项;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中国,冲击了中国的手工行业,导致“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通商口岸附近经济结构出现变动,故选A。19A【解析】【详解】从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来看,茶叶的对外出口有较大增长,说明茶叶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所发展。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迅速;材料只反映中国茶叶出口情况,没有涉及列强对华倾销商品,说法错误,排除含有或的B、C、D项。【点睛】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中的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即: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20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封建土地私有制仍然存在。此时民族工业还没有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清时期已经出现。故BCD错误。21C【解析】【详解】据图可知,代表的是自然经济,代表的是外商企业,代表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的是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根据材料,“火柴大王”刘鸿生的企业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南京大屠杀以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故重庆“大老板”属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故选C。“火柴大王”刘鸿生的企业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的是自然经济,故排除A。“火柴大王”刘鸿生的企业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的是外商企业,故排除B和D。22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地方乡绅”是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也就说明了当时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了封建主义的压迫。所以答案选C。A与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的争利,故排除B。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吻合,故排除D。【点睛】阻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封建主义的压迫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曲折的根本原因)。23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实业救国,故A正确。工商皆本是明清之际黄宗羲的思想,故B排除。重利轻义不符合张謇实业救国的目的,故C排除。重农轻商是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实业救国24D【解析】【详解】1913年至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阶段奠定了物质基础。故D项正确。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故A项错误。近代自然经济在中国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1895年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故C项错误。25D【解析】【详解】表格没有涉及军事侵略的信息,且近代列强扩大对华军事侵略,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民族工业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经济的信息,排除C;外国在华洋行数量增加反映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故选D。26B【解析】【详解】近代中国,众多的民族资本家均尝试以“实业救国”作为救国方式却最终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阻挠和封建势力盘剥,加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具有依赖的一面等局限性,故选B。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项均不符合“根本原因”的题意要求,故排除。27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晚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从材料中的“惟赖于商”及这一时期中国状况,可知是张振勋建议清政府允许私人兴办企业,即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以此来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所以应选B。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政府的政策28A【解析】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故A项正确;此时,英国仍然是国际强国,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故D项错误。29B【解析】试题分析:临时约法主要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不是为了发展实业,故A项错误;由“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可以分析出社会转型过程中近代法治制度的逐步建立,故B项正确;北洋军阀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民族工商业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材料中也没体现,故D项错误。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30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钢铁和机械的进口不断增加可以看出,工业建设有所发展,故C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1925年到1931年重工业机械的原材料进口不断增加,这说明中国重工业有所发展,但体现不出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均衡,故A项排除;材料中钢铁和机械的进口不占绝对多数,所以看不出南京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1925年以后经济发展,不是一战以后的萧条,排除D项。31C【解析】【详解】由于受抗战影响,中国东部的工矿企业大举内迁,说明战争改变了民族工业布局。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这一举措是受抗战的影响,不是国民政府干预经济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工矿企业大举内迁,而不是民族工业大量倒闭,排除D项。32A【解析】【详解】注意此题要求选择的是错误项。从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中不能得出全面抗战时期西部工业逐渐强于东部,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抗战后工业内迁一定程度改变中国工业布局,一定程度满足军需民用需求,B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纺织业损失70,面粉业损失60,国防制碱业损失82,盐酸制造业损失80;全国6344家工厂损失60,表明日本的侵略给中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据此结论错误的是”,阅读材料,选出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出来的选项即可。33D【解析】【详解】表格数据显示,19161918年,钢铁的进出口是顺差的,所以A连续逆差的说法错误;一战期间工业设备1914年按当年币值是24857千关两,而1915、1917和1918都少于这个数,所以并没有呈上升趋势,重要原料之一的钢铁的进口量1914年是230千吨,1915-1918都少于这个数,所以也没有呈向上的趋势,B错误;一战中钢铁出口1914年为79吨,后面19151818年增加到了100多吨,所以C的说法错误;一战期间对于军事工业和与军事相关度较高的重工业的需求增加,必然导致价格明显上涨,所以D正确。34A【解析】【详解】由图示中中国主要产业机械进口值变化情况看出,1938年纺织机械进口值呈下降趋势,机械工具进口值呈上升趋势,超出了纺织机械进口值,结合所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为适应战争需要,中国机械工具进口增加,打断了中国以轻纺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故A正确;B项“初具规模发展迅速”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1940年机械工具进口值不断下降的信息,排除B;C不能说明1938年纺织机械进口值呈下降趋势、机械工具进口值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对战时中国工业整体作用巨大”,排除D。35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7年8月到11月”可以看出,上海民营工厂大量迁出是受到淞沪会战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改变了原来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的特点,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故答案为C项。A项“平衡”说法绝对,排除;这一现象是战争的影响,不是官僚资本的干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工矿企业的内迁,不是倒闭,排除D项。36D【解析】【详解】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18941921年中国机器进口增长较快,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需要较多的外国机器来兴办工厂。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进口机器增多,没有涉及西方对华输出资本,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进口机器的增加,不能反映出经济结构趋于合理,排除C项。【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37D【解析】【详解】本题考察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因;结合教材学习可排除外因B选项;对比A、C、D三个选项,结合对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的学习可知,其主要内因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具体表现在政府政策上,而此时期执政府是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民国政府,因而其采取的政策是此时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内因,是海外投资与国内实体的建立顺利实现的基础,因此D选项正确。【点睛】本题结合教材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的学习,对题意分析可得出考察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因,即可排除外因B选项,再对比其它选项,结合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内因为政策因素,可得出D选项。38C【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时间“1937、1942年”,这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批民族工业内迁西南西北地区,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以为抗战服务,因此重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本题选C。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抗战时期重工业的发展39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官僚资本”,“到了重庆”可以得出,官僚资本出现于1927年左右,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是1937年,结合二者得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资本主义在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举步维艰的发展状况。AB两项还未出现官僚资本主义,故排除。C项当时还未迁都重庆,故排除。40A41B42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从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来分析中国近代经济的变化。40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是小农经济,洋务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因此,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是外资企业,最进步的近代企业是民族工业。所以答案选A。41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是小农经济,洋务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企业是地主阶级创办,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故B项正确;官僚资本主义对近代中国起到了“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故C项错误;官僚资本主义在抗战时期有了飞速发展,故D项错误。42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是小农经济,洋务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中国对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采取没收的政策,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地改革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故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具体是什么经济形态。43A【解析】图示显示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主要是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不独立,国家不富强,是导致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故A项正确;民族工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