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专题主干知识: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统治者漠视)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统治者漠视)重创:秦朝,焚书坑儒。(遭到打击)正统: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融合:唐宋时期,儒、道、佛三教开始走向融合。高潮:宋明理学,新的儒学体系。批判继承:明清,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出现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二、专题知识详解1.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P4(1)孔子思想和成就: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教育贡献: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局面); 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2)孟子思想: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3)荀子思想: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内容。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诸子百家的代表和主张:派别主张或特点代表代表的思想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见上面见上面道家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方法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影响了古代文化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转化是无条件的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原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消极态度庄子认为万物没有界限与差别,主张逍遥自得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重大作用。李悝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田租收入用严酷的刑罚确立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君权。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定爵;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吸收道家学说,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墨家推崇夏朝政治,学习大禹刻骨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墨翟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尙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认识论“三表法”和逻辑学“察类明故”(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 阶级基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各阶层、各集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社会基础:当时诸侯割据,统治者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起,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人才基础:私学的兴盛,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士”的形成;其他因素: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等。(3)百家争鸣的意义:人教版必修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十院校中国古代史: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张岂之主编的六卷本中国历史先秦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以后2019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外)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先秦百家争鸣也给了我们重要启示。(或见人民版教材7页知识链接最后两句)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P9(1)原因(了解):秦依法治国,却因暴政速亡;汉初实行黄老无为的方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解决不了王国势大、土地兼并等问题;战国以来各家学派出现融合趋势,董仲舒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创立新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要求,以文化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儒家提倡仁政、倡导礼制,着眼于社会和统治的长治久安,适合国家正常发展的需要。(而汉初经济恢复后,国家生活逐渐转入正轨。)(2)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等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儒学神学化、宗教化。思想主张:天人感应,实行仁政;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表现: 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 太学建立的意义: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使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机会,一定改变大官富子嗣垄断局面;进一步推动了入学的传播和发展。(4)影响:结束了各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汉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巩固专制集权、大一统;利减少暴政。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理学兴起的原因(了解)P13 东汉末年以后,由于道教、佛教等思想的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唐宋韩愈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北宋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导致理学的产生。(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或贡献:P14 北宋周敦颐:构建了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北宋邵雍:重新排列周易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北宋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 宗旨和精神;(唯物主义的代表)北宋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认为天理的最高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核心也是“仁”。 南宋朱熹:理气关系:理先于气,理不离气; 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审思明辨和格物致知。 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道掌握在儒家手里,儒家拥有敢于政治的天然权力、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四书集注(3)陆王心学:P15 特点: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人教版:强调内心修养)意义:心学出现,标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陆九渊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心即理也; 本心体悟、发明本心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王守仁(阳明)主张: 灵明是天理、是本心、是良知;灵明产生天地万物和社会人生,即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主张修养的关键是“致良知”,并强调“知行合一”。(4)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即理学的特点和评价: 发展特点: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吸收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主张;(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即“三教合一”。)把儒家传统道德修养与对宇宙本原的探讨有机结合起来,(即将儒家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高度)使儒家思想深入到哲学层次,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客观评价:(来自岳麓版教材:)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P18人名时间主张文章李贽明朝中后期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即理存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不能以孔子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事之至论”。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文学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摹古文风。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黄宗羲明清之际批判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君主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学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认为工商皆本。明夷待访录顾炎武明清之际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即“以天下之权,奇之天下之人”;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明清之际政治观:主张“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哲学观:在“气一元论”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船山遗书唐甄清初批判专制君主:自秦以来,凡为天下帝王皆贼也。寄托贤君明主:天下之主在君,君之主在心。潜书6.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1)发展特点: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理学、心学相继占统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空作业施工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北京实操仿真考试题库及答案
- Umbralisib-hydrochlorid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北京安全c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北大计算能力考试题库及答案
- 山东编导考试题目及答案
- 街道社工考试题及答案
- 高校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保安员考试00题题库及答案
- 蚌埠二中考试试卷真题及答案
- 变更风险识别、评估记录表参考模板范本
- 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十篇(含答案)
- DB45T2053-2019 重质碳酸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焊研威达埋弧焊机小车A系列说明书
- 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微循环血栓防治专家共识
- 有机热载体锅炉安装工程施工方案完整
- 常规保养双人作业流程新模板汇总
- 处方点评与案例分析
- 数字化管道综述
- 英语研究性课题生活中的英语
- 发动机零部件英语词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