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以“百家争鸣”之孔孟思想为例一、本课立意、结构与特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9年版)对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分别作了如下定义:“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与方法。”笔者认为,史料实证的关键即在能够“去伪存真”;历史解释的核心便是“不断接近历史真实”。但反观目前高中阶段“百家争鸣”的日常教学和应试题目,囿于常规和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未能较为完整、系统地呈现原始文献史料,因此也就无法给予学生“去伪存真”的机会;加上枯燥而武断的灌输式解说,必然丧失师生互动的教学乐趣;更有甚者,具体到应试考查层面,各层次的题目可谓鱼龙混杂、繁芜丛杂,有时教师的讲解,题目的命制等,本就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素养南辕北辙,一番文言翻译之后却是达到了“去真存伪”不良后果。本教学案例(基本内容和思路都已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战)以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为目标,将孔孟教学内容和考点分为三大结构:(一)孔子“仁、礼”;(二)孟子“君轻民贵”;(三)孟子“性善”。以原始文献为史料实证的前提,辅以名家史论作为历史解释的依据,穿插教师讲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环节,以期达到核心素养养成的初衷。因此,主要特色也就蕴含其中,即是以权威学术研究为依托,融会贯通必修知识(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史等),并深化、拓展学生对儒家孔孟二人思想内在逻辑脉络的理解和认识,切实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来培育真挚的家国情怀;换言之,假若以两大核心素养为渠道和途径,上述目标达成后,家国情怀之素养或许会是意外之喜,亦可谓水到渠成,一举两得。二、教学设计: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一)孔子“仁、礼”1.【史料实证】材料一: 夏邑孔子还乡祠 孔子先祖墓碑(孔子六世祖:宋大司马孔父嘉之墓) 教师讲述:据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国陬邑,祖先为宋人。西周初年,微子启被封于宋立国。微子卒,其弟微仲继位;而后,六代祖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邹邑定居。孔子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邹邑,为邹邑大夫。所以,从血脉、世系上来说,生活于春秋末期、仰慕周公的“至圣先师”孔子(公元前551-前479),竟和五百年前的暴虐之君,也就是为武王所灭的商纣王(以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为基准)是“一家人”!那么,孔子上述家世对其思想有何影响呢?回答此一问题之前,首先还是让我们先来学习孔子的诸多思想内容。教师提问:孔子的主要思想可以简要归结为哪几个字?学生回答:“仁、礼”二字。继而,师生分析、归纳和总结二者各自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为何。2.【历史解释】材料二:孔子仁学之可能来源,不外(1)姬周之今学,(2)殷商以前之古学,及(3)孔子之创说。据现存之文献测之,首例一端之成分较少,后二者之成分较多。今存比较可信之古籍记载周政者,鲜为仁义之言。然殷商政治崇高宽简,则古人有此传说。孔子既为殷遗之后,且又好古敏求,于殷政宽厚之传说,亦必深晓。周政尚文,制度虽备,而究不能久远维持,至春秋而有瓦解之势,孔子或深睹徒法不能自行之理,又有取于周制之完密而思有以补救之。故于殷商宽简之中,发明一仁爱之原则,乃以合之周礼,而成一体用兼具之系统,于是周之主张始得一深远之意义,而孔子全部政治思想之最后归宿与目的,亦于是成立。此最后目的之仁,既由孔子述其所自得于殷道者而创设,故仁言始盛于孔门。此其道正足以矫正周人礼烦政苛之倾向。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师讲述:民国学者萧公权从孔子家世入手,结合春秋“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借助文献史料分析孔子“仁”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来源,认为孔子是在“托古改制”融理想殷商之“宽简”之“仁”于西周“完密”之“礼”当中,矫正时弊。教师提问:仁与礼的关系?学生回答:前者是种理想中的观念;后者是现实中的规范。3.设计意图:由今河南夏邑“孔子还乡祠”等实物史料(网络图片)导入,激起学生对固有知识如孔子为鲁国人的探究精神,达到史料实证的教学目标。而后教师的讲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必修一分封制的诸多知识细节,如宋国第一任诸侯商纣王庶兄微子启等,还可以为材料二的历史解释即名家史论做一铺垫,即从孔子的家世入手,引出萧公权对孔子思想“仁”的来源及二者关系的辨析。(二)孟子“君轻民贵”1.【史料实证】材料一:“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一正君而国定矣。”“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材料二: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材料三:齐宣王说:“按礼制,臣要为自己过去的君主服丧,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臣子为之服丧呢?”孟子说:“君主对臣子的劝告能够接受,建议能够听取,因而恩惠能够下达到百姓;臣子因故要离去,君主能派人引导其出国境,并派人事先前往其要去的地方进行妥善安排;其离去三年后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房产;这样做叫做三有礼。做到这些,臣子就会为他服丧。现在做臣子,劝谏不被接受,建议不被听取,因此恩惠到不了百姓;臣子因故要离开国家,君主就派人拘捕他的亲族,并故意到他要去的地方为难他,离开的当天就没收了他的土地房产,这就叫做强盗仇敌。对于强盗仇敌,为什么还要服丧呢?”摘录自古诗文网 教师讲述:通过阅读,我们发现孟子对君主和臣子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且阐发了自己对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和思想等的看法。而这些材料也较为系统、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 教师提问:孟子的“君轻”指的是君主(地位)不重要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是。孟子的原意是说君主的责任很大,应该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义务所在;遵循、实践儒家的道德理想和礼仪规范。否则,就有被人民推翻的可能。总之,忠言逆耳,孟子是在苦口婆心地教导君主要以民为本,施“仁政”,行“仁、义”。2.【历史解释】材料四:明世宗读孟子,至对齐宣王“礼,为旧君有服”云云,几罢配享。今观“寇雠,何服之有”一语,亦诚过矣,以此垂训后世,且为乱臣贼子口实。总之,此等议论犹是战国谲诈相倾气习。只从恩怨起见,非天理民彝之正。古夫于亭杂录论君臣清王士禛 教师讲述:即使到了明朝中后期,帝王们还是对孟子的“君轻”耿耿于怀,以至于要把他从孔庙祭祀中剔除!而深受宋明理学重振“三纲五常”影响的清人,虽然怀有“了解之同情”孟子行文雄言善辩即是“谲诈相倾”的例证,但也不免认为不能只讲“恩怨”,因为这毕竟是违背“天理”的。其实,明太祖朱元璋也曾冒然要删节孟子,理由也不外如此。 教师提问:思考并说明这代表了明代君主制度的何种走向。学生回答:表明明代君主专制的强化,和思想控制的严厉。3.设计意图:材料一二三引述孟子,研读史料,可见孟子“君轻民贵”之激烈。笔者编排的逻辑如下:材料一含蓄地指出君主的职责、义务便是应当符合儒家“仁、义”,如此方能施行教化,并对应地阐明作为臣子的权利和义务;材料二上承材料一,进一步解释为什么臣子有反抗的权利,所谓“出师有名”,要为“易位”“正名”;材料三以丧礼举例论证。最后,通过材料四后人的历史解释,温习必修一所学,进而深化对旧有相关考点的理解,达致融会贯通必修重难点的最佳教学效果。 (三)孟子“性善”1.【史料实证】 材料一: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教师讲述:孟子的“性善”论,也仅仅是说人“可以为善”有向善的潜质、倾向,或可能。恶即“为不善”,并不能表明一个人的本性就是坏的。仁义礼智,非但不是外在的,恰恰是我所固有的,只是没有经过思考罢了。就像孔子讲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这里也认可“探求就可以获得,放弃就是失去”这一观点。教师提问:读懂了孟子“性善”论的真面目后,思考这有何目的。能否用一句你读书以来记诵过的古诗文中的一句来表达?学生回答:孟子是在勉励人们要努力修为,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水平;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表达。2.【历史解释】材料二:惟其与物相遇,而物不能夺,则行其所安,而废其所不安,则谓之善。与物相遇,而物夺之,则置其所可而从其所不可,则谓之恶。皆非性也,性之所有事也。譬如水火:能下者,水也,能上者,亦水也;能熟物者,火也,能焚物者,亦火也。天下之人,好其能下,而恶其能上,利其能熟,而害其能焚也。而以能下、能熟者,谓之水火,能上、能焚者为非水火也,可乎?夫是四者非水火也,水火之所有事也。奈何或以为是,或以为非哉。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夫虽尧、桀而均有是性,是谓相近。及其与物相遇,而尧以为善,桀以为恶,是谓相远。习者,性迷所有事也。自是而后相远,则善恶果非性也。孟子解二十四章宋苏辙教师讲述:苏辙开篇即谓能不为外物所役就是善;反之,则是恶。因此,善恶都不是人的本性,而是其流露。他举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水和火为例来做进一步说明:水和火,都有两面性,而且百姓日用都是趋利避害;但没有人会因此认为二者于人的利害关系本身,就是它们的固有属性。随后,苏辙总结道:孟子所言“四端”之于人性,一如水火的功能效用它们本身并非人或事物的本质,仅仅是一种可能。那为什么有人以之为是,有人以之为非呢。孔子说过:“人的本性都很相近,但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差异而产生了不同的习惯。”可以认为后天的习惯方式,是指一个人的本性已被外界事物所感染甚至沉迷其中。久而久之,差异就会变大,这又恰恰说明善恶也并非本性使然。教师提问:苏辙上述“孟子解”的论证方式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苏辙通过日常比喻(水火)和诉诸权威(圣人教诲)两种方式论证孟子的“性善”论,可谓有理有据,逻辑自洽。3.设计意图: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学生对孟子的“性善”论存在着根本上的误解,教师的阐释也往往流于似是而非的形式主义。通过研读文献史料,辅以古人的注解,尤其是苏辙如此有效、清晰的论证,不仅有利于学生真正读懂孟子本意,更有利于古文阅读能力甚至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三、教学反思2019年11月习近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特种设备岗位试题及答案
- 畜牧发展面试题目及答案
- 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考试中的视觉传播理念与试题及答案
- 公文作文考试题及答案
- 测试实例面试题目及答案
- 北京中院面试题目及答案
- 图像描摹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考试创新设计探究试题及答案
- 幼儿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 恙虫病护理的试题及答案
- 附件6工贸高风险企业高危领域较大以上安全风险管控清单
- 国际贸易公司后勤管理岗位职责
- 中国矿业大学专职辅导员招聘真题2024
-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2025年保安证考试答题技巧与试题答案
- 中级宏观经济学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浙江大学
- 智慧树知到《形势与政策(北京大学)》2025春期末答案
- 绿化工程施工专项施工方案
- 甘肃省历年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2003-2023)
- “5领导作用-5.1领导作用和承诺”专业深度解读与应用指导材料(雷泽佳编制-2025C0)
- 免疫组库临床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