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试题全优发展332_1516苏教版(无答案)_第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试题全优发展332_1516苏教版(无答案)_第2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试题全优发展332_1516苏教版(无答案)_第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试题全优发展332_1516苏教版(无答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轻巧夺冠33215-16苏教版(无)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一书写工整3分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二、按查字典的方法填空。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致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 ,再查 画。“致”字有四种解释给与;集中;情趣;精密,精细。下面句子中的“致”应取哪种解释,在里填序号。A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来到少年宫。()B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 三 下列四组词中,每组都有一个与其他三个不同类,写出这个词的序号。(4分)1乞求 恳求 要求 哀求2目瞪口呆 愁眉不展 鹤发童颜 侧目而视3自相矛盾 揠苗助长 掩耳盗铃 实事求是4水果 粮食 水稻 蔬菜四、句子。(8分)1根据提示扩句。(2分)这个人很怪。(哪个人?什么很怪”2 按括号里的要求改写句子。(2分)我们是的,如果有缺点,怎么会怕别人指出呢?(改为陈述句)3.把下面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2分)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的任务。五、加标点。(4分)书 是我学识渊博的老师 书 是我行为的指南 书 是我的伙伴 记得高尔基说,过一句话 大意是 读书吧 书给你 当我理解了这句话时 我越发喜欢读书了六、下面一段话中,有三个错别字,两个病句,请把他们改正过来。(7分)爱思考的珍珍,经长一个人服在桌子上写写画画。一天,珍珍爸爸发现自己的一个笔记本上奇形怪状的图案画满了。窝了满肚子火的爸爸询问珍珍,经珍珍一解释,他才晃然大悟,原来孩子在构造小发明。七、按要求做题。(18分)1默写古诗并填空。(7 分)出塞这首诗是_代诗人_写的,表达了诗人_的思想感情。2读课文片断,回答问题。(6分)京张铁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入选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1)写出与下面的词意思相近的词。竣工 (2)“赞叹不已”的“已”字的意思是()A已经 B过,太 C止,罢了(3)这段话写的是: 。(4)这件事给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个有力的回击。“这件事”指的是: 。(5)詹天佑的“铜像”象征着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懂就要问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shfi)读书,学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yi)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一天, 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也不懂。孙中山想,像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意思?于是,他壮着胆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面前,问道:“你会背了吗?”“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也很认真。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问题,不怕吗?”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也值得。”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1分)鸦雀无声: 2孙中山来到学校先做什么?(3分)3用“”把文章分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