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临淄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山东省淄博临淄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山东省淄博临淄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山东省淄博临淄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山东省淄博临淄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淄博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5分)1、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A大宗与小宗 B兄弟 C父子 D小宗与小宗2、论语载: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与材料最相关的应当是A分封制 B 宗法制 C井田制 D世袭制3、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下列与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4、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在此程序下,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层次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A宗法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郡县制5、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A树立专制权威 B炫耀文治武功 C制造暴政依据 D宣扬君权神授6、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三公,其直接目的是A确立皇权至上 B防止大臣专权 C消弱地方权力 D防止人民反抗7、秦朝在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中,最有力的措施是A郡县制 B三公九卿制 C官吏的监察制度 D严苛的秦法8、秦朝的下列措施不能否定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是A皇位继承制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D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9、下列不属于郡县制的进步性的是:A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 B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C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 D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10、“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这句话反映了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C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D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11、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A决策中枢的转移 B地方势力的消弱 C三公九卿制的废除 D外戚专权12、宋朝时期,相互牵制的中央机构是 宰相枢密院三衙三司知州通判A B C D13、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西周实行分封制西汉设置刺史唐朝实行三省制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 B C D14、宋代“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宰相权力的分割 B皇帝权力的加强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宰相权力的加强15、下列官职中不具备监察职能的是:A通判 B御史大夫 C尚书令 D刺史16、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露。材料反映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保守国家机密 B办理军政要务 C负责公文缮写 D参与大政决策17、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北宋强化中央集权C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18、下列措施不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是A郡县制 B封同姓王 C推恩令 D制钱谷19、宰相刘罗锅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最有可能的理由是: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B清代没有宰相,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20、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21、唐朝有人评价科举制度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主要指科举制度:A加强了思想控制 B选拔了大量人才 C提高了庶族地位 D阻碍了学术进步22、“收乡长、镇长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B有利于削除地方权重的弊端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23、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中的内是指:A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三省B直隶行省C富饶的江南地区D成吉思汗起家的斡难河流域地区24、汉武帝统治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较秦始皇统治时期有了发展,主要表现在:A设中朝,实行中外朝制度B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C实行察举制度D实行郡县制25、西周封建中的封建准确地说是指:A指分封制 B严密监视 C委任官职 D将他们变为地主26、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题算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27某学者指出:“中国史上秦以前的所谓封建,乃属一种政治制度,与秦以后的郡县制度相针对。在西洋历史中古时期有一段所谓Feudalism的时期,Feudalism并不是一种制度,而是他们的一种社会形态。现在把中国史上封建二字来翻译西洋史上之Feudalism,便犯了名词纠缠之病。”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史上秦以前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B西洋历史中的封建是指一种思想潮流C中国秦以后的社会是真正的封建社会D中国史与西洋史没必要进行比较研究28(2012绍兴模拟)“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A神权政治 B分权政治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29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A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B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C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30吕氏春秋当务:“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太史据法而争的理由是基于()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礼乐制度31汉书贾谊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A实行郡县制 B统一货币C统一度量衡 D实行三公九卿制32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33、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 ,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A皇帝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34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35、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36、(2012南京模拟)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察举制科举制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37、(2011北京高考)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38、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39、(2011山东高考)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40、“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材料中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春秋战国 B三国 C唐朝末年 D北宋时期41中国的汉字姓氏中,有许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国,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三公九卿制42分封制是西周加强对地方统治的基本形式。被分封的诸侯要承担的义务包括镇守疆土 随天子作战 交纳贡赋 朝觐述职 A B C D43.公元前782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分封制确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44关于宗法制的评述中,正确的是 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有利于强化皇权 A B. C. D. 45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46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法制。对其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 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47宗法制的实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浓重的 A神权色彩 B血缘色彩 C平等色彩D民主色彩48“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内外服制度 B.郡县制度 C.宗法分封制度 D.礼乐制度49西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礼乐制等来维护统治,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分封制的主体是姬姓亲族,但是原商代贵族也可能分封为诸侯 B.井田制下,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但劳动者也拥有“私田”的所有权 C.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大的特点,但嫡长子不一定是长子 D.周礼是一种尊卑等级名分制度,它以一整套礼仪规范指导人们的衣食住行50.以下叙述不符合春秋战国历史的是 A.群雄割据战火连绵 B.大夫夺权,国君称王 C.社会混乱,历史倒退 D.各国变法,富国强兵51、“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服。秋,王以诸侯伐郑伯,郑伯御之。”(见左传 桓公五年)这反映出的问题是 A分封制的崩溃 B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C周王室的衰微 D阶级矛盾尖锐52、下列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有周王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小宗取代大宗的事情时有出现 有的诸侯国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兼并战争 A. B. C. D. 53、使秦国强大起来并最终完成统一的变法是A李悝变法B吴起变法C邹忌变法 D商鞅变法54、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崩溃,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现是 A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崩溃 B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 C平民和奴隶起义频繁 D周边少数民族不断进攻中原55.“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该语表明作者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 A、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B、使人们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 C、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D、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非选择题(45分)56、(15分)材料七七事变后,苏联采取了支持中国抗日的立场,在军事和经济上给予广泛援助。日本则于19381939年间多次向苏联远东边境挑衅,被苏军打败。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给苏联所倡导的集体安全政策以致命一击。与此同时,英美对日本侵略采取纵容乃至妥协政策,企图“祸水东引”。苏联从维护自身安全出发,于1939年8月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41年4月签署苏日中立条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罗斯福通过苏联驻美大使向斯大林转达了希望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愿望。斯大林表示,对日宣战要视苏德战场的形势变化而定。1945年,雅尔塔会议通过了三大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其中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中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盟国方面对日作战。1945年8月7日,即美国向广岛投下原子弹的第二天,斯大林向远东的苏联红军下达了对日作战的命令。8月8日,苏联政府正式向日宣战。 摘编崔建平苏联对日外交政策研究等(1)根据材料,概括1937年到1945年苏联对日本政策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7年到1945年苏联对日本政策变化的原因。(11分)57【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公然扩军备战,英法对此不仅不加制裁,反而英国与德国缔结英德海军协定,变相支持德国的毁约行为。1938年3月,英法听任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召开,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是国际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幕丑剧,使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达到顶点。张伯伦等再次出卖了弱小国家的民族利益,几个大国丧心病狂地对一个被侵略的主权国家进行宰割。它进一步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1939年3月15日,慕尼黑协定字迹未干,希特勒就全部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大大加强了法西斯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1939年11月,美国对1935年通过的中立法进行了修改,它实际是绥靖政策的变种。1941年,日本偷袭了珍珠港,促成了美国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和对日绥靖主义政策的终结。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英国的绥靖政策。(8分)(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绥靖主义政策终结”的影响。(7分)58、【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威尔逊希望通过其十四点和平原则实现其充当国际誉察的威望。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英、 法两国不得不借助威尔逊的声望和“中立”的地位,发表一个空洞的声明以抵消布尔什维克的影响。 十四点和平原则中第一点大唱 “公开外交”令英法大为恼怒。战后“英国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钳制 美国。而美国则想对日本作一定让步,讨取好感,以使拆散英日同盟。 因此,双方都不愿得罪日本”。于是,德国将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与日本。到华盛顿会议召开时,美国提出,“建立在各国共同放弃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扩张,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共同分享中国的原料和市场,维持远东的和平”。1922年2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中国解决了山东问题。 摘编自冯晖美国在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上有关山东问题的态度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巴黎和会上英、美对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