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 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 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 景。“马背上得天下”,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 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 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封建化 民族融合),北方,南方,魏 蜀 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魏晋南北朝(220589),三国两晋南北朝,六朝时期,民族融合 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民族融合的途径(原因),政治: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 阶级: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 经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和亲”、“册封” 。 友好交往,中国民族融合的几个高潮,1、三国至南北朝 2、五代十国 3、元朝,“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 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少数民族汉化过程; 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实质,自学提纲,1、书中各子目之间的关系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总论 3、总论:性质、作用、特点、成因 4、关键词:封建化 民族融合,一决高下,2、平城,40,24,23,22,21,20,19,18,17,16,15,14,13,12,11,10,9,8,7,6,5,4,3,2,1,0,39,38,37,36,35,34,33,32,31,30,29,28,27,26,25,1、386年,3、简答:均田制的内容?,4、均田制的作用?,2、洛阳,40,24,23,22,21,20,19,18,17,16,15,14,13,12,11,10,9,8,7,6,5,4,3,2,1,0,39,38,37,36,35,34,33,32,31,30,29,28,27,26,25,1、439年,3、三长制的内容?,4、三长制的作用?,2、冯太后,40,24,23,22,21,20,19,18,17,16,15,14,13,12,11,10,9,8,7,6,5,4,3,2,1,0,39,38,37,36,35,34,33,32,31,30,29,28,27,26,25,1、485年,3、整顿吏治的内容,4、整顿吏治的作用,2、拓跋恂,40,24,23,22,21,20,19,18,17,16,15,14,13,12,11,10,9,8,7,6,5,4,3,2,1,0,39,38,37,36,35,34,33,32,31,30,29,28,27,26,25,1、493年,3、均田制,4、简答:北魏统一后的社会状况,2、宗主都护,40,24,23,22,21,20,19,18,17,16,15,14,13,12,11,10,9,8,7,6,5,4,3,2,1,0,39,38,37,36,35,34,33,32,31,30,29,28,27,26,25,1、三长制,3、俸禄制,4、简答: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2、民族融合,40,24,23,22,21,20,19,18,17,16,15,14,13,12,11,10,9,8,7,6,5,4,3,2,1,0,39,38,37,36,35,34,33,32,31,30,29,28,27,26,25,1、移风易俗,3、简答:北魏迁都洛阳的意义,4、简答:社会习俗改革的内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历史大背景: 1、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历史背景: 1、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 2、北魏统一了北方(政治前提),“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3、改革的必要性,内部矛盾重重 危机四伏,政治黑暗,租役沉重,民族歧视,压迫,汉族地主官僚不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一、背景 可能性: 1.北魏统一北方(基础):439年结束北方战乱 2.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 3.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自身品质 政治才能 汉文化 必要性: 1.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面临危机 2、经济文化落后,改革的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后期:孝文帝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冯太后,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冯太后(公元441-490年),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文成帝死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时,年仅十二岁,尊冯皇后为皇太后,朝政由冯太后一人裁决。 随着献文帝慢慢长大,母子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公元471年,十八岁的献文帝被迫禅位于五岁儿子拓跋宏(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统兵南征北伐,这就使冯太后感到威胁,于是冯太后于公元476年,将年仅二十三岁的献文帝毒死。,献文帝死,冯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再次临朝听政。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进行一系列改革。 冯太后的生活也比较俭朴,不好华饰。 不论如何,冯太后都不愧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材料一 (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 (490年)王畿(京师平城)之内,颇多少雨,关外诸方,禾稼仍茂。苟动之以礼,绥之以和,一岁未收,未为大损。 (1)据材料一分析均田制推行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均田制实施的作用。,孝文帝改革内容,二、内容 (一)均田制和三长制解决土地问题 1. 均田制 前提: 内容: 实质: 作用:,国家,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农民,桑田,露田,麻田,国家所有,农民所有,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禁,禁,限,封建土地国有制(官田),封建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供君主私人开支) 地主土地有制(土地兼并成为扩大地产的途径)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构成,改革的内容 (一)均田制和三长制解决土地问题 1. 均田制 前提: 内容: 实质: 作用:,国家,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农民,封建土地国有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抑制土地兼并,调动农民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宗主督护制,宗主,是在“十六国”末期南逃的豪强大族。他们拥有众多的宗族、部曲,修有坞壁,建有甲兵,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的武装首领。依附其下的农民往往有数百上千,乃至万家,均为他们的私家人口。 北魏统一之初,对这些宗主无法根除。为了稳定统治,便于征徭征税,于是就采取妥协政策,承认宗主对于包荫户的控制和奴役,并且以宗主对依附于其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以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形成“宗主督护制”。宗主控制下的农民多数没有户籍,是宗主的私家人口。 思考:“宗主督护制”会导致什么恶果?,二、改革的内容 (一)均田制和三长制解决土地问题 2. 三长制 内容: 作用:,掌握地方政权,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税收 保障均田制实行,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改革的内容 (二)整顿官吏 原因: 内容: 影响:,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加深矛盾,俸禄制度;任期考核制,吏治得到改善,北方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魏书,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可以达到,但不可能彻底清除贪赃枉法现象。,(二)内容 一、经济: 1、均田制: 条件:政府掌握无主土地 措施:分配土地 交租担税役 作用:经济发展 抑制土地兼并 2、三长制: 目的:保障均田制强化对地方控制 内容:设邻里党长负责户口田亩(赋税) 作用:巩固中央集权 经济发展 二、政治 1、整顿吏治 原因:吏治混乱引起矛盾 孝文帝重视 措施:俸禄制 考核制 作用:吏治改善 生产发展 打击士族门阀,迁都原因: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迁都原因,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如何迁都: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此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孝文帝,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探究:迁都洛阳,对进一步改革有什么影响? 迁都使改革进一步摆脱了旧贵族的束缚,为进一步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迁都影响: 南朝将领刘庆之 出使洛阳,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推动了洛阳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4.移风易俗,1.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以学习汉族 先进文化为目的,2.内容,易胡服 讲汉话 改汉姓 通婚姻 改籍贯 行汉制、 崇儒学,3.意义,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推动了鲜卑政权向的封建化,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孝文帝废太子 孝文帝要彻底革除旧俗,在当时引起了一部分鲜卑人的强烈反感,其中也包括他的太子元恂。元恂不过是个14岁的孩子,却成了反对革除旧俗的先锋。他身体肥胖,嫌河南太热,一直想回北方。八月中,他乘父亲去嵩山的机会,带着左右心腹逃往平城。小领军元俨领卫兵拦截,闹到天黑,方才平息。孝文帝得知此事大惊,回宫后,召太子来见,痛加训责,还与兄弟咸阳王元禧两个轮流动手,把元恂打了一百多棒,然后命人把他扶出去禁闭起来。这一顿打得着实是重,元恂躺了一个多月才能起床。后来,孝文帝把元恂废为庶人,派兵看守。次年三月,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说他仍在谋划作乱。孝文帝令人带毒酒逼他自杀,其时年仅15岁。,2、迁都洛阳: 背景:平城与洛阳 目的汉化 继续改革 过程:493年南讨为名 作用:城建 深化 汉化 民族融合 3、改行汉制: 措施:政权机构 管吏名称 礼仪 典章 作用:加强民族团结 缓和矛盾 完善体制 促进鲜卑发展 三、社会风俗: 1、目的:学习汉族文化巩固统治 2、内容:服饰、姓氏、婚事、语式 3、作用:适应时代 文化差异 巩固统治 加快鲜卑 民族融合,改革的影响 (一)影响 1、经 济: 2、政 治: 3、民族关系: (二)性质: (三)成功原因:,促进社会发展 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加快民族融合,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经济 洛阳的繁盛 政治: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治 民族关系: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三)总论 一、性质:封建性质 二、作用: 1、经济:促进北方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加速封建化 3、民族:有利民族融合 三、特点: 1、全面性 2、封建化(汉化、民族融合) 3、深远性 四、成因: 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符合各民族愿望 4、冯太后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小结,背景,社会矛盾尖锐,鲜卑族落后,内容,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实行汉制,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加速鲜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巩固政权的稳定,侧重点,通过制度建设缓和社会矛盾,全面推进汉化政策,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认识:,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要讲究改革的策略。,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改革者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心。,抢答,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的是( ) 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先进文化的吸引民族矛盾尖锐 A、 B、 C、 D、,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 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 A、整顿吏治 B、迁都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4、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D、恢复和发展经济,5、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6、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均田制 B、宗主督护制 C、三长制 D、整顿吏治,7、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8、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高考题目: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典型例题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推行的均田制。 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 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典型例题 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常州医保知识培训课件
- 《研学旅行政策与法规》课件 项目七 研学旅行合同法律制度
- 小班教学课件
- 带刺的朋友识字教学课件
- 射击运动教学课件
- 河北省邢台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 年产5900套工业条码扫描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初级燃气储运工程师考试必-备模拟题集
- 2025年钎焊工艺实操面试模拟题及答案深度剖析
- 2025年焊接工程师考试备考指南压力焊技术篇
- 地基换填处理计算(2017版)
- NB∕T 13007-2021 生物柴油(BD100)原料 废弃油脂
- GB/T 11918.1-2014工业用插头插座和耦合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
- 智学网成绩报告简介
- 顾客财产清单验证确认记录表、产品发放登记表
- 国家保安员资格考试培训教材
- 家谱电子版模板2
- 地下室抗浮计算含锚杆计算表格(自动版)
- 职业健康体检表
- DB43∕T 990-2015 辣椒耐弱光性鉴定技术规程
- 简单娱乐yy频道设计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