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福建省晋江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福建省晋江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福建省晋江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福建省晋江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16级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的集市贸易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有组织的集市,大约出现在殷朝。史记平准书云:“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也。”但在发掘周代以前城市遗址时,多见手工业作坊,还没有明确、固定的市场。东周后期列国兼并,一方面迎来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另一方面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共同催化了城市内的手工业作坊和商肆集中的“市”的发展。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封闭结构的“市”。随着国家统一及其带来的人口激增,“市”不断壮大。发展至大一统的汉代,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更有东西两市遥遥相对;商人需具备市籍,且只准在市内按业设肆交易,并需缴纳市租。唐朝盛世,商业繁荣,大都长安则更进一步发展,对东西两市采用严格、集中的市制,把整个“市”划分为九区,中心区设有市署。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废撤和迁徙,都是官府以命令行之,并设有管理市场的专职官吏,监督和管辖着上市商品、度量衡、交易契据以及价格的评定、市税的收缴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消费需求日益增加,唐代后期的商业活动逐渐不限于两市,在两市附近,已有手工业者和商人摆摊、设店售货,甚至出现了夜市;与此同时,各行业商人形成联合组织,使城中出现了许多经营日用商品的“行”或“市”,并逐渐形成以之为中心的“街市”。这些变化自下而上地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市制。北宋时期的都城东京,其以宫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结构,更是推动了街市的发展。到了北宋末年,东京沿街大量出现商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华场景就是例证。至此,街市的分布彻底改变了以往集市严格控制、集中市肆的方式。商肆沿街道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这更符合城市人民的生活要求,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许多商市集中在某一街道或街道某一段,为了补充商业街的不足和便于农民进行农副产品交易,有的城市还在城门附近设置草市;还有在大型建筑内定期举行的集市,比如开封的相国寺就定期举办庙会,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摘编自中国古代城市市肆发展初探寿劲秋、马宁)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集市贸易历史上,最早的有组织的集市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以物换物。B. 周代以前并未见明确固定的市场,至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第一个封闭结构的“市”。C. 唐代后期围绕“行”、“市”形成的街市由下而上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封闭的“市”。D. 繁华的商业街、城门附近的草市、定期举办的庙会都表现了对传统集市的彻底突破。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时空为顺序,清晰完整地梳理了我国古代集市诞生、发展和变迁的过程。B. 长安的“市”的不断发展,论证了“市”是伴随着国家和经济的发展而壮大的。C. 文章结合了商业活动、行业组织和交通结构等因素,分析“街市”发展的原因。D. 文章例证丰富,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艺术作品等方面展现了“市”的变迁。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从集市贸易发展的历程来看,城市的建设对“市”的发展、变迁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B. 唐代后期商人们自发组织夜市、街市,可见当时的商业活动已脱离官府的管辖和限制。C. 官府主导的“市”并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逐渐成为了对“街市”的补充。D. 从“市”到“街市”,不仅是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更是传统集市被逐步瓦解的过程。【答案】1. D 2. A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最早的有组织的集市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以物换物”错误,选项偷换概念,原文表述是“我国的集市贸易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有组织的集市,大约出现在殷朝”,可见“以物换物”并非是有组织的集市。B项,“出现了第一个封闭结构的市”错误,该信息无中生有,原文表述是“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封闭结构的市”,并没有称其为“第一个封闭结构的市”;C项,“唐代后期围绕行市形成的街市由下而上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封闭的市”错误,选项以偏概全,原文表述是“这些变化自下而上地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市制”,其中“这些变化”包含了不再限于两市的商业活动(包括夜市)以及围绕“行”、“市”形成的街市。故选D项。【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文章以时空为顺序”中“时空”一说错误,文中未体现“空间”顺序;另“清晰完整地梳理了”中“完整”说法也欠妥,本文时间范围仅至宋代,并非整个中国古代。故选A项。【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最为重要的影响”错误,从文中来看,还有另一重要因素“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选项中“最为重要”欠妥;B项,“唐代后期已脱离官府的管辖和限制”错误,唐代后期的商业活动包括了东西两市、夜市和街市,而文章第二段在阐释东西两市的市制时,提到“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废撤和迁徙,都是官府以命令行之,并设有市税的收缴等”,可见东西两市仍在官府的管辖之内;C项,“官府主导的市并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逐渐成为了对街市的补充”错误,文中提及“草市”是对“商业街市”的补充,而没有提及官府主导的“市”是对“街市”的补充。故选D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刨树赵文辉细雪变成了鹅毛大雪,一嘟噜一嘟噜地往下掉。小北风刀子一样刮着,卷起一股股雪面堆到墙根处。男人把脖子缩进了袄领里,真冷呀!男人不由得“踏踏踏”地小跑起来。到了家门口,却见两个汉子蹲在他家门口墙角避风,两辆破自行车歪在一边,每辆车上都绑了一张铁铲子。“刨树的?”男人问他们,他们点点头,身子缩得更小了一些。男人又问:“没找着活儿?”一个汉子答:“这鬼天气,喊了半天,除了一嘴雪,啥也没有。”男人瞧他俩冻得脸色乌青,清水鼻涕挂在鼻尖儿下,就有些不忍,对他俩说:“去家里暖和暖和?”两个汉子捂着快要冻僵的手,连说遇上好心人了。进屋的时候,男人瞅了一眼南墙根那棵榆树,这棵榆树才只有碗口粗,还不够一根檩条。媳妇正在剪纸,见男人领进两个汉子,一脸疑问。男人赶紧解释:“刨树的,来咱家暖和暖和。”媳妇点了点头,手里的剪刀仍然“嚓嚓”地响着。煤球炉早就被男人捅开了,这时蹿出半尺高的火苗。嚎叫的东北风和漫天飞舞的雪花,仿佛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事情,寒冷也被挡在了另一个世界。过了一个时辰,风一下子住了,只有零星小雪飘着,两个汉子站起身。“得去寻活儿了。”一个汉子说。另一个汉子接话:“这鬼天气,寻也是白寻。”这时男人又隔着窗子瞅了一眼那棵榆树,望一眼媳妇:“要不,把咱那棵榆树刨了?”媳妇正在专心致志地剪一只花喜鹊,喜鹊眼总剪不好,急得她头上快冒汗了。听了男人的问话,她连头也没抬,只“啊”了一声。男人犹豫着,不知这一声“啊”是同意了还是没听清,就又问了一遍。这次媳妇回答清楚了:“刨吧。”却又说:“不是还不够一根檩条?”男人不吭声,好一阵才开了口:“刨吧,这雪天”媳妇懂了,没再说啥。两个汉子听说有活儿干,浑身是劲儿,也不觉得冷了。他俩对男人说:“刨树还是老规矩,不收钱,树皮归俺,不过晌午得管一顿饭,饭不讲究,孬好都中。”男人知道他们把树皮铲去是做过春节烧的香,点点头。一个汉子来到榆树下,往掌心喷了两口唾沫,双手抓着树干“嗖嗖嗖”就上去了,从腰后抽出斧头,开始卸树杈。媳妇也开始做饭。男人凑过来,问:“啥饭?”“大米。”“啥菜?”“白菜,还有一疙瘩豆腐。”男人迟疑了一下,又问:“不割点肉?”媳妇瞪他一眼:“才吃过两天,割啥肉?”男人不吭了,出去瞧了一会儿刨树的汉子,进屋凑上去,用肩头扛了一下媳妇的肩头:“割点肉吧?”媳妇忽然明白了,不由得笑了一下,说想割你去割吧。男人前脚跨出门槛,后脚留在屋里,转过身问:“割几斤?”媳妇说:“想割几斤割几斤,还用问我?”这棵榆树对两个汉子来说是小菜一碟,很快就被放翻了。吃饭时,两个汉子见碗里稠稠的肉片,对视一下,实感意外。男人端着碗却不动筷,趁汉子不注意,把自己碗里的肉片拨到了汉子碗里,然后才蹲下来吃饭。见汉子快吃光了,他就一把拿过来,给人家扣上一碗米饭。吃完两碗,他又给人家实实地扣上第三碗,结果把两个汉子撑得直伸脖子,勉强没剩饭。一个汉子说:“大哥大嫂真是好心人,还专门割了肉,当客待俺呢。”媳妇赶紧说:“都是你大哥的主意。”树刨好了,两个汉子推了车要走,男人发现一个汉子没戴手套,不由得嘟囔道:这寒冬腊月的媳妇笑笑,跑进屋里拿出一双手套递给那个汉子:“把你大哥的手套戴上,要不手会冻烂的。”汉子接了,也不会说啥客气话,跨上车却瓮声瓮气丢下一句话:“过两天俺来给你家拗一对小椅子。”过了几天,两个汉子果真来了。在院子里点上一堆火,拣从榆树上卸下来的几根大树杈放上熏,熏软了开始拗。他们还带了钉子和扒角,拗过了又钉了一阵,一对新崭崭的小椅子放在了男人和媳妇面前。小椅子模样很乖,像两个穿了新衣裳,准备过年的娃娃一样。(有删改)注:檩(ln)条:旧时用于屋顶的横木。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寒冷也被挡在了另一个世界”一句一语双关,既生动地写出了屋内的温暖,也暗示了两个汉子此时内心的感受。B. “这棵榆树才只有碗口粗,还不够一根檩条”一句埋下伏笔,是后文媳妇对刨树产生质疑的原因,导致了她和丈夫的冲突。C. 小说中的对话描写十分巧妙,媳妇总能听懂男人的言外之意,这写出了媳妇的聪慧、对丈夫的理解,更写出了她的善良。D. 作者没有给小说中的人物命名,而是以最普通的称呼淡化了人物形象的特殊性,从而增强了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普遍性。5. 小说主要情节是刨树,却以两个汉子回来拗椅子为结尾,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6. 有人评价这篇小说“以近乎琐屑的方式透视出普通百姓的温情”,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答案】4. B 5. 情节角度:两个汉子回来拗椅子这一举动,实现了他们为回报男人和媳妇的善意而许下的承诺。以此为结尾,是刨树结下的情谊,是故事的延伸,使情节更完整。人物角度:以此为结尾,彰显了你来我往的纯洁情谊,既表现了汉子的淳朴真诚,也衬托出男人和媳妇的善良仁厚。主题角度:前文刨树的情节重在赞美男人和媳妇向陌生人施以善意,而结尾汉子回来拗椅子则是以善报善,给小说以美好温馨的结局,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从对善举的肯定提高到对人人皆可为善的赞美和期待。 6. 小说中对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是细致而近乎琐屑的,真实地再现了普通百姓生活中,或是夫妻之间、或是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情景,表现了淳朴善良的人性与彼此之间的脉脉温情。小说中有的对话描写是近乎琐屑的,如描写媳妇准备饭菜时男人来询问,饭、菜、割肉,两人一问一答,对话时眼神和肢体的交流作者都一一加以描写,看似琐碎,实则透露出男人的仁义憨厚,两人之间的温情和默契。(举男人询问媳妇刨树那段为例亦可)小说中有的动作描写是近乎琐屑的,如文章结尾处对汉子拗椅子的过程和动作进行了完整的描写,一系列娴熟的动作中,透露出了汉子淳朴憨厚的感恩情怀。(举男人给汉子盛饭那段为例亦可)【解析】【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导致了她和丈夫的冲突”错误,从文中来看后,小说中媳妇答应了刨树,虽追问了一句“不是还不够一根檩条”,却很快又懂得了丈夫的用意,并未与丈夫起冲突。故选B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主要情节是刨树,却以两个汉子回来拗椅子为结尾,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考生要先明确结尾两个汉子回来拗椅子表明什么,然后分析这一结尾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主题彰显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还要分析拗椅子这一结尾和主要情节刨树之间的关联。从文中来看,这两个汉子回来拗椅子,表现出这两个汉子的淳朴真诚,如果说上文刨树的情节展现男子和媳妇的善良仁厚的话,那么最后这两个汉子的行为是对上文男子和媳妇善良的回报,既表现出汉子的淳朴,同时汉子的淳朴也对男子以及媳妇起到了衬托的作用;上文刨完树离开的时候,接过手套的汉子说“过两天俺来给你家拗一对小椅子”,最后两个汉子回来拗椅子也就实现了前面许下的诺言,这就让小说的情节更为完整,可以说是刨树的延伸;从主旨上来看,刨树的情节展现男子和媳妇的善意,而结尾两个汉子来拗椅子是对善意的回报,这就升华了主题。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评价这篇小说以近乎琐屑的方式透视出普通百姓的温情,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考生要先分析“以近乎琐屑的方式透视出普通百姓的温情”这一评价语,其中的关键点是“近乎琐屑的方式”和“普通百姓的温情”,这就要求考生要到文中找到“近乎琐屑”的表现,然后再分析其中蕴含的温情是什么。从文中来看,刨树之前男子和媳妇之间的对话和准备饭菜时二人的对话可以说都是近乎琐屑的,如“只“啊了一声”“刨吧”“不是还不够一根檩条?” “刨吧,这雪天”“啥饭?”“大米。”“啥菜?”“白菜,还有一疙瘩豆腐。”“不割点肉?” “才吃过两天,割啥肉?”“割点肉吧?”“割几斤?” “想割几斤割几斤,还用问我?”,刨还是不刨,做啥饭,做啥菜,买多少肉,男子和老婆之间的对话看似很琐碎,但在琐碎的问答中我们看到男子的憨厚和仁善,也可以看出夫妻之间的脉脉温情。再看文中对于人物动作行为的描写,如刨树时两个汉子的表现,“一个汉子来到榆树下,往掌心喷了两口唾沫,双手抓着树干“嗖嗖嗖”就上去了,从腰后抽出斧头,开始卸树杈”,如文章最后描写两个汉子拗椅子时的动作,“在院子里点上一堆火,拣从榆树上卸下来的几根大树杈放上熏,熏软了开始拗。他们还带了钉子和扒角,拗过了又钉了一阵”,如中间男子给两个汉子盛饭时的描写,“男人端着碗却不动筷,趁汉子不注意,把自己碗里的肉片拨到了汉子碗里,然后才蹲下来吃饭。见汉子快吃光了,他就一把拿过来,给人家扣上一碗米饭。吃完两碗,他又给人家实实地扣上第三碗,结果把两个汉子撑得直伸脖子,勉强没剩饭”,这些动作描写近乎琐屑,男子给汉子盛饭的过程中表现出男子的仁厚善良,而两个汉子拗椅子则表现出汉子的淳朴憨厚以及对男子夫妻二人的感恩。考生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点睛】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理由。情节角度: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主要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情节波澜起伏,还是出人意料?是戛然而止,还是水到渠成?作者这样写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还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是可以突出小说的主旨,还是可以使主题表达更进一步?从时代背景考虑,当然这一点需要考生对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或者小说本身能提供故事的相关背景,否则就可能无从入手。二、古代诗文阅读(一)课内文言基础知识7.下列语句中 “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夫晋,何厌之有 今之众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填然鼓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A. / B. /C. /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语句中 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之”的用法,然后根据“之”在句中的位置和“之”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中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晋,何厌之有”中“之”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应为“有何厌”;“今之众人”中“之”是结构助词,的;“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中“之”是动词,到;“填然鼓之”中“之”是音节助词,补足音节,不译;“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中“之”是代词,我。故选C项。【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8.下列加点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 望美人兮天一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C. 忧劳可以兴国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D.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考生可以把该词语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本题中,C项,“忧劳可以兴国”中“忧劳”古今意思一致,都指忧虑劳苦;“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中“可以”古今意思一致。A项,“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美人”今义指容貌美丽的人,多指女子。古义可以是君王,也可以是理想,心中美好的意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博学”古义指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指知识、学识的渊博。B项,“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中“可怜”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中“辛苦”古义是辛酸苦楚,今义比喻艰难困苦,很疲倦的感觉。D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中“斯文”古义指这一篇文章;今义指文化或文人,指很有涵养、文质彬彬,有礼貌、有教养,又优雅,懂得尊重人的意思。“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中“其实”古义它实际上;今义是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故选C项。9.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遂与之俱出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 / B. /C. /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考生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然后根据每种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都是省略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应为“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遂与之俱出”承前省略主语。是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中“者,也”是标志,“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中“为”表判断。是被动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中“见于”表被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是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应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故选B项。【点睛】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二、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三、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四、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五、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但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六、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中常见的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如“莫”,以及否定性动词如“无”。 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该题中考核的都是“特殊句式”。10.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屈贾谊于长沙 渔樵于江渚之上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泣孤舟之嫠妇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籍吏民,封府库粪土当年万户侯 李牧连却之A. / B. /C. /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考生先要明确词语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析活用的类型。本题中,中的加点字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水”意思是“游泳”;“渔樵于江渚之上”中“渔”意思是“捕鱼”;“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中“东”意思是“东去”;“籍吏民,封府库”中“籍”意思是“登记”。是使动用法,“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王”是使动用法,使称王;“屈贾谊于长沙”中“屈”意思是“使受委屈”;“泣孤舟之嫠妇”中“泣”意思是“使哭泣”;“李牧连却之”中“却”意思是“使退却”。“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云”是名词做状语,像云一样。“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是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粪土。故选D项。(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进士第三,性颖敏,有权略。皇太子出阁,召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丁母忧归。服除,擢国子祭酒,寻改吏部。故事,吏部率鐍门,所接见庶官不数语。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腹要害,吏治民瘼。皆自喜得阶意,愿为用。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帝察阶勤,又所撰青词独称旨,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嵩以是忌之。一日独召对,语及阶,嵩徐曰:“阶所乏非才,但多二心耳。”盖以其尝请立太子也。阶危甚,度未可与争,乃谨事嵩,而益精治青词迎帝意。寻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密疏发咸宁侯仇鸾罪状。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帝既诛鸾,益重阶,数与谋边事。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一品满三载,进勋为柱国;满六载,再录子为中书舍人;满九载,改兼吏部尚书。杨继盛下锦衣狱,嵩属陆炳究主使。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又为危语嵩曰:“上惟二子,必不忍以谢公,所罪左右耳。公奈何显结宫邸怨也。”嵩惧,乃寝。倭躏东南,帝数以问阶,阶力主发兵。又念边卒苦饥,请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自居庸输宣府,紫荆输大同。帝悦,谕行之。万历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赠太师,谥文贞。选编自明史徐阶传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B. 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C. 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 皆用之。D. 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服除,在文中指除去丧服,守丧期满。丧服有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B. 进士第三,在文中是指在科举殿试中,获得一甲第三名,称为探花,赐进士出身。C. 故事,在文中是指先例,旧例,跟“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句中的意思相同。D. 畿内,古指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一指京城管辖之地。文中指京都辖区。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徐阶很被皇帝看重。比如皇帝不想徐阶离开自己;进入内阁官居一品后,九年之内一再加官进爵;所进言都被采纳。B. 徐阶做事有主见。仇鸾被诛,时议减去他增加的卫卒,徐阶没有同意;倭寇侵犯东南,徐阶力主发兵,还请求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运输到边关。C. 徐阶行事讲求谋略。在吏部折节庶官,庶官皆愿为用。自度不可与严嵩争锋,恭谨事奉他,且更加精心写青词迎合帝意。杨继盛一案,又用危语使严嵩害怕而罢手。D. 徐阶深遭严嵩忌惮。严嵩害怕夏言,置夏言于死地,因夏言曾推荐徐阶,所以对徐阶忌惮有加,曾借独对的机会诋毁他有图谋不轨之心,又想借仇鸾事件做文章,都没有成功。【答案】11. B 12. B 13. D【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这段话是说“当时商议减去仇鸾所增加的卫兵,徐阶说:“不能减。京营积弱的原因,终不在疲乏而在于闲散,应当做精选淘汰,提取他们的粮饷作为奖赏的花费。“都听从了徐阶的意见”,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鸾”“阶”“之”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断成“时议”,句子不完成,“议”的内容断丢了,从句中来看,“议”的内容是“减鸾所益卫卒”,要在“卫卒”后断开,排除AD两项;“言”意思是“说”,后面是说的内容,应在“言”后断开,排除C项,故选B项。【12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赐进士出身”错误,“赐进士出身”应为“赐进士及第”。故选B项。【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严嵩害怕夏言,置夏言于死地,”错误,从文中来看,第四段说的是“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原文表达的是严嵩仇恨夏言,置夏言死地后,而非怕夏言。故选D项。【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译文: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1523)考取进士第三名,性情聪颖机敏,有权术谋略。皇太子出阁读书,皇帝召拜他为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遭逢母亲丧事归乡。守丧期满,被提拔为国子监祭酒,不久调任吏部。旧例,吏部总是大门紧闭,接见下层官吏不多言语。徐阶屈尊礼遇他们,会见必定久坐,咨询边塞腹地要害,吏治民疾。他们都高兴自己被徐阶赏识,愿意为其所用。尚书熊浃、周用都看重徐阶。周用死后,闻渊接替他,以前辈自居,做事独断。徐阶不乐意,恳请将自己调出以回避他,被任命兼任翰林院学士,不久晋升礼部尚书。皇帝明察徐阶的辛勤,加之唯独他所撰写的青词合乎圣意,召他值宿无逸殿,赐给飞鱼服和宫廷饮食,皇帝对徐阶优礼不断。朝廷推举徐阶为吏部尚书,皇帝没有同意,不想徐阶离其左右。严嵩恃宠弄权,猜嫉加害同列。因为仇视夏言,置其于死地,而夏言曾推荐过徐阶,严嵩因而忌恨他。一天皇帝单独召对严嵩,谈及徐阶。严嵩缓缓地说:“徐阶缺的不是才干,仅多二心罢了。“大概因为他曾奏请册立太子吧。徐阶岌岌可危,考虑到不能与其争执,于是谨慎事奉严嵩,而且更精心撰写青词迎合皇帝心意,不久晋升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秘密上书告发咸宁侯仇鸾罪状。严嵩认为徐阶与仇鸾曾经共执政事,打算以仇鸾事打倒徐阶。待听说仇鸾的罪行是徐阶告 发,才愕然作罢,但对徐阶更加猜忌。皇帝诛杀仇鸾后,更重视徐阶,屡次同他谋划边疆事务。当时商议减去仇鸾所增加的卫兵,徐阶说:“不能减。京营积弱的原因,终不在疲乏而在于闲散,应当做精选淘汰,提取他们的粮饷作为奖赏的花费。“都听从了徐阶的意见。徐阶一品三年满期,功勋有加,任柱国;六年考满,并任用其子为中书舍人;第九年,改兼吏部尚书。杨继盛被打入锦衣卫的牢狱,严嵩嘱托陆炳追究主使人。徐阶告诫陆炳:“如果不谨慎,一旦涉及皇子,宗庙社稷怎么办!“又说了令人害怕的话劝阻严嵩:“皇上只有两个儿子,必定不忍心开罪于皇子,以回答你的质询,以此来向您道歉,问罪的只是左右朝臣。您为什么要公开同宫邸结仇怨呢?“严嵩闻言惊恐,才算了结。倭寇蹂躏东南,皇帝几次询问徐阶,他力主发兵。又念及边关士卒苦于饥饿,奏请征收京都辖区的麦子数十万石,自居庸输往宣府,从紫荆输往大同。皇帝很高兴,下诏实施这个方案。万历十一年,徐阶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被追封为太师,谥号文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荀)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畏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 :“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大破之,尚及兄熙走辽东。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则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谥曰贞侯。子奕嗣。(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1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B.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C.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D.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祖:文中指曹操,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谥号太祖。B. 乌丸:又称“乌桓”,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C.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级嫔妃去世。D. 邑:古代常用来指诸侯的封地或大夫的采地。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郭嘉知人善鉴,慧眼识主。他看出袁绍优柔寡断,难成大业;经荀彧引荐,他认为曹操才是自己要侍奉的君主。B. 郭嘉多谋善断,料事如神。太祖准备远征袁尚和乌丸,部下多人担心刘表会趁机袭击许昌,郭嘉缜密分析,消除太祖顾虑。C. 郭嘉遇事通达,君臣相知。郭嘉生前曹操多次亲自问疾。他去世以后,曹操评价他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出谋划策,功绩卓著。D. 郭嘉英年早逝,令人遗憾。他的死为曹操留下很大的遗憾。三国演义中写到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叹息不已: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2)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答案】14. C 15. A 16. C 17. (1)明智的人对考察核选君主一事,十分谨慎,所以一百次行动就能一百次成功,因而功名可以成就。(2)现在我军行军千里攻击敌人,军用物资很多,难以取胜,况且敌人听到消息,必定有所戒备。【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本题属于文言断句,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首先找到对仗句式,“/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排除ABD。这句话意思是:刘表这人,不过是个清淡虚夸的空谈家罢了。他自知其才力不足以驾驭刘备,若是重用刘备,又担心不能控制;轻任刘备,那么刘备不会为他效力。因此,即便我们倾全力远征乌丸,曹公您也用不着担忧什么了。故选C。【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忌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谥号太祖”错误,“太祖”应为庙号。故选A。【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对比。C项,“郭嘉生前曹操多次亲自问疾”错误,原文中 “问疾者交错”是指派去看望的人多,无亲自去之意。故选C。【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失分。平时训练随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得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要点:“审”, “谨慎”;“量”,考察核选;“举”,做,行动;“全”,周全,成功;而“立”,成功。(2)要点:“袭”,攻击,攻打;“辎重”,军用物资;“趣”,通“趋”,趋向、取得;“备”,戒备。参考译文:郭嘉字奉孝,颍川郡阳翟县人。起初,郭嘉到北方去拜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对考察核选自己为之效命的君主一事,十分审慎,所以一百次行动就能一百次成功,因而功名可以成就。袁公只想效法当年周公礼贤下士之举,但却不知晓用人的奥秘。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