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Q5120XLB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改装设计【5张CAD图纸和说明书】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50页)
编号:2098258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14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9-07-18
上传人:俊****计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束**(实名认证)
江苏
IP属地:江苏
40
积分
- 关 键 词:
-
5张CAD图纸和说明书
HQ5120XLB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改装设计
- 资源描述:
-
HQ5120XLB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改装设计【5张CAD图纸和说明书】,5张CAD图纸和说明书,HQ5120XLB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改装设计
- 内容简介:
-
摘 要本次设计的题目是后栏板起重运输车的设计。栏板起重运输车采用汽车车厢的栏板或附加起重栏板为起重装置,并利用车身的动力源,驱动栏板进行升降以装卸货物,从而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快速货运。它适用于箱、袋、桶、捆等包装方式的货物的装卸运输作业,因此在商业、邮政、地质勘探、图书发行、等部门的货物运输中表现出较好的优越性。本次设计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设计的总体方案,对底盘、升降机构、液压系统、后栏板以及相关附件等进行了合理选择。并通过对底盘型号的选取,确定了整车性能参数。以此为基础,加上对升降机构运动学、力学的分析,对升降机构各部分尺寸参数进行了确定和校核。采用液压系统对各个元件进行控制以实现其起重、举升、装卸货物的功能,并通过对各液压元件的设计计算,确定系统采用的液压元件的型号。确定了对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的总体参数。对改装后的整车性能也进行了分析和计算,以确定是否能满足国家标准。 关键词:改装设计;后栏板;起重装置;升降机构;液压系统ABSTRACTThe project topic is the design of the tailgate lift truck.Platecrane truck used car plate or additional lifting device for lifting and using the bodys power source to drive take-off and landing plate for loading and unloading of car goods ,thereby brings out the fast freight on some degree. It applies to boxes, bags, barrels, bundles, such as packaging of the loading and unloading of goods transport operations, so in the commercial, postal services, geological prospecting, book publishing, such as transport of goods sector showed the superiority of better. The article make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ogram of the overall design on the basis of searching for a large number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make a reasonable choice for chassis,Lifting mechanism, hydraulic system, tailgate and the related accessories. And also through the selection of the chassis, the article determines the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the vehicle. On this basis, adding to the kinematics and 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tailgate lift mechanism, it makes the ident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the size of the tailgate lifts movements. Meanwhile, adopting a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to controll each component, it carrys on the function of rising goods, lifting, and unloading goods, and though the design of hydraulic components, it determines the components of the hydraulic models. At this point, the article determines the overall parameters of the whole vechile. In addition, it makes the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for the whole after repacking to test whether it can meet the national standard. Keyword:Design modifications;Tailgate;Hauling-up device;Lifting mechanism;Hydraulic systemII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设计(论文)题目:HQ5120XLB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改装设计 院 系 名 称: 专 业 班 级: 学 生 姓 名: 导 师 姓 名: 开 题 时 间: 指导委员会审查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开题报告撰写要求一、“开题报告”参考提纲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2. 文献综述(课题研究现状及分析);3. 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4. 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法;5. 进度安排;6. 主要参考文献。二、“开题报告”撰写规范请参照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说明书及毕业论文撰写规范要求。字数应在4000字以上,文字要精练通顺,条理分明,文字图表要工整清楚。SY-025-BY-3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系部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姓名职称从事专业是否外聘是否题目名称HQ5120XLB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改装设计一、课题研究现状、选题目的和意义专用车一词在国外大致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二战结束后,欧美各国经济逐步发展,为了缩短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效率,出现了各类专项作业车辆。由此,相对于普通货车来说,把以普通底盘为基础,加装专用装备,使其具有专项作业功能的汽车,统称为专用汽车。栏板起重运输车采用汽车车厢的栏板或附加起重栏板为其重装置并利用车身的动力源,驱动栏板进行升降以装卸货物。它适合于以箱、袋、桶、捆等包装方式的货物的装卸运输作业,因此在商业、邮政、地质勘探、图书发行等部门的货物运输中表现出较好的优越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装卸货物时所需的人力和时间。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专用车市场十分巨大,就专用车品种而言,美国就有5000多个品种,国外自卸车的生产主要以重型为主,其主要原因重型车经济效益好、功率大、强度高有中小型车无法代替的优点。随着一些矿业的开发需要和运输性能、及特殊作业的要求,重型自卸车在国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专用底盘的专业化非常明显,例如日本丰田等大汽车公司底盘系列化专业化生产,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突出如高强度的合金和铝合金材料的应用大大减轻的整车的整备质量、提高了车辆的使用寿命。由此国外市场对专用车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高新技术开始在专用汽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很多专用车已经被E化,装有电脑、卫星导航等系统,一些能够满足特殊功能要求的专用车底盘被开发研制。不论是液压举升装置、排料卸料装置、计量测量装置、机械作业装置,还是制冷保温装置、安全防护装置、自动控制装置、作业监视装置;不论是各类缸、泵、阀、仪表等总成,还是各种箱体、罐体等车身结构,均在专用汽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形势下用户对专用车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在专用车在功能、结构、外观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注重个性化和人性化设计。栏板起重运输车因其在商业运输行业中突出的优越性,正在国外发达国家的邮政、商业等行业中占据了巨大的市场和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展以及国内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等因素,专用汽车产品结构随国内市场需求格局较过去有很大变化,重型车和轻型车比例处于增长趋势,中型车比例继续下降;体现专用汽车产品专用功能特性的产品在总量中的比重加大;专用汽车品种数得到大幅增加;整个专用汽车产品结构趋于更合理化的发展。 专用功能较强的城建类专用车等均有大幅增长,今后随着市场需求变化,适合高等级公路运输车辆,满足专项作业功能车辆将会继续增加,而普通传统型运输类车辆如自卸车将会随着国民经济的深入发展而逐渐减少。 由于国内专用汽车生产企业较多,市场总需求量有限等原因,为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近几年多数企业根据市场需要注重新产品开发力度,产品范围基本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但是目前,国产专用车从技术角度而言,虽经过十多年的苦练内功与摔打磨练,不断地汲取国外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同国外著名品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仍基本停留在仿制阶段,开发设计雷同现象十分普遍,专用车的品种还较少,而且产品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表现在核心技术缺失,重、中、轻,高、中、普、特、新比例严重失调,大多数企业只能生产中型普通专用车、其他类型的专用车产量仍较少且功能简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可靠性的国产专用车还不够多,底盘企业与专用车企业严重脱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专用车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确切地说,我国专用车市场最终是向多品种、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公路运输主体的逐渐变化,将加快产品结构的变化和技术的升级。去年以来,我国专用车市场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全国395家改装车企业改装汽车23.06万辆,销售23.05万辆。客车改装量最大,共改装103492万辆,占总量的44.88;载货汽车44870辆,占总量的19.46;自卸汽车27125辆,占总量的11.76;厢式、罐式等专用车销售40966辆,占总量的17.77。通过数字来看,去年一年销售专用车达23万辆,结合我国道路、经济等实际情况,应该说数量还是比较可观的。但是问题就在于395家改装企业才生产23万辆。可以看出,我国汽车改装企业和汽车制造一样,存在着规模小、技术落后、生产点过多等问题。后栏板起重运输车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更是因为国家教育、轻工、物流等行业的飞速发展,其突出的运输效率将会在这些行业中逐步取代普通货车的位置。近年来,跟着我国的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货物的箱式运输不断增加,栏板起重运输车是在箱式车上的优化改版,在专门运输和专项功课中的优胜性也越来越显著,用户对栏板起重运输汽车优胜性的熟悉逐渐加深,对其需求也日益增加。栏板起重运输汽车工业因此而被称之为向阳工业。在很多专门行业的公路运输中以栏板起重运输汽车取代普通载货汽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和公路运输业的发展方向,栏板起重运输车的市场逐渐扩大,产品品种发展迅速,产量逐年上升。 在“十二五”期间,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的重点投资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没、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近年来持续扩大内需,迅速繁荣的商品运输促使厢式运输类专用车的需求快速升温,加快了物资的流通。邮政、商业和物流运输等行业发展更加迅速对运输类专用车需求量巨大,栏板起重车在这种市场需求条件下拥有者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销售空间。 由此可见,经济建设对于专用车的发展也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并为专用车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前后,国家4万亿投资的工程项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工程建筑专用车和自卸车等车型的产销量逐步增长,实现超常规发展。此外,迅速繁荣的商品运输促使厢式运输类专用车的需求快速升温。后栏板起重运输车是专用自卸车的一种,是在二类汽车底盘上装有车厢和具有装卸功能的栏板起重装置的专用汽车。根据现今已有的自卸车的结构与特点,从专用的整体设计出发,主要是对后栏板起重运输车的整体形式与主要性能参数的确定、专用货箱、栏板起重装置等装置的详细设计,通过计算,对自卸汽车的重要部件如液压系统,进行了定性的分析,以确定举升力的大小、达到设计载荷是所需的要求,,并对车厢的长、宽、高进行了计算设计,以达到底盘最大总质量的要求,使自卸车的前后轴的载荷在最大承载质量的范围之内,完善专用汽车的功用。后栏板起重运输车主要有二类底盘、货箱、栏板起重装置等组成。按栏板起重装置的动力源不同可分为发动机式和蓄电池式。栏板起重装置在发展初期为汽车发动机通过取力器带动液压泵驱动,但工作时发动机需要怠速运转,目前基本都采用微型液压泵站驱动,以汽车蓄电池为动力源。同时按栏板起重装置升降机构的液压缸布置形式又可分为单缸对中式、双杠对称式和多缸式。栏板起重运输车采用汽车车厢的栏板或附加起重栏板为其重装置并利用车身的动力源,驱动栏板进行升降以装卸货物。具有使用方便,节约装卸成本,运输效率高,于在商业、邮政地质勘探、图书发行等部门大量使用,在以箱、袋、桶、捆等包装方式的货物运输中具有较好的优越性。由于专用汽车是一种在许多特征不同于本型汽车或经过特殊改装之后才用于运输的,而我国专用汽车的品种还比较单一、生产规模小、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加产品和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是摆在专用汽车厂家一项迫切且艰巨的任务。后栏板起重运输车作为专用车的一种,在基于专用车原有的特点性能上,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质量等作为此次设计的主要目的。二、设计(论文)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基本内容:(1)研究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的组成、结构与设计;(2)进行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的总体结构布置; (3)进行二类底盘的选择;(4)进行后栏板起重机构、车厢设计、辅助装置设计选型;(5)整车性能计算分析。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车辆的总体布置;(2)副车架设计、副车架和主车架的连接;(3)举升机构的详细设计;(3)液压装置进行设计计算选型;(4)整车性能分析计算。主要解决的问题有:(1)正确进行二类底盘的选择、主要参数数据齐备、进行二类底盘选型分析、产生具有实践意义的选型总结; (2)进行车辆的总体布置,用总布置草图表达主要底盘部件的改动和重要工作装置的布置; (3)进行起重装置的详细设计,在正确计算的基础上,完成部部件设计选型,要求工艺合理、小批量加工容易、成本低、可靠性高; (4)进行液压装置设计计算选型;(5)分析整车改装设计后的主要性能。三、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二类底盘选型总体布置举升机构设计计算、分析车厢结构设计计液压系统设计绘制设计装配图与零件图整车性能计算分析整车设计修正副车架结构设计计算、分析升降机构设计微型液压泵站(取力器)的选型确定设计步骤,方案设计分析四、进度安排(1)调研、资料收集,完成开题报告 第1、2周(2)研究专用车改装设计步骤,进行方案设计与分析 第3周(3)二类底盘的选择(调研与分析) 第4周(4)总体布置 第5周(5)后栏板起重机构、动力传动机构的设计计算选型 第6、7周(6)管路系统、辅助系统设计计算与选型 第8周(7)完成所设计装配图与零件图图纸 第911周(8)整车性能计算分析;整车设计修正;第12周(9)完成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指导教师审核 第13周(10)毕业设计(论文)修改、完善 第14周(11)毕业设计(论文)审核、预审 第15周(12)毕业设计(论文)修改、完善 第15、16周(1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准备及答辩 第17周五、参考文献1邓亚东,陈森涛,易兴初,窦传威.一种厢式载货汽车尾板举升机构的设计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27(7) 2杨建刚.栏板起重装置的结构与设计J.专用汽车,1998,12(2) 3徐达,蒋崇贤.专用汽车结构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4徐达,陆锦荣.专用汽车工作原理与设计计算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95许贤良,王传礼.液压传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9.6王望予.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87余志生.汽车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8王少怀.机械设计实用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9乔雅敏.工程力学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210齐晓杰.汽车液压、液力与气压传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911马秋生.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212刘惟信.汽车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13机械设计手册编委会.机械设计手册液压传动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14卞学良.专用汽车结构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715王传妹.厢式货车厢体结构特点J. 专用汽车, 2001.(1)16崔增辉,王祖德.专用汽车发展趋势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6.(3)17时培成,李文江.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专用汽车产业的发展J. 机械工程师,2009.(5) 18刘晶郁.后栏板起重装置的优化设计J.专用汽车.1999.(1)19刘晶郁.后栏板起重装置液压控制系统的设计J.专用汽车,1997.(4)20 LIU Jin-yu.Design of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of Tail-lift DevicesJ.Special Purpose Vehiele, January.1999.(1)六、备注指导教师意见:签字: 年 月 日本科学生毕业设计HQ5120XLB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改装设计 系部名称: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 称: 二 年 The Graduation Design for Bachelors Degree Refiting Design of the HQ5120XLB Tail-lift truckCandidate: Specialty: Class: Supervisor: I III 目 录 摘要I AbstractII 第 1 章 绪论1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 1.3 设计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2 第 2 章 后栏板起重汽车方案设计与分析4 2.1 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的结构与分类4 2.2 后栏板起重汽车升降机构的分类与选型5 2.2.1 单缸对中式升降机构6 2.2.2 双缸对称式升降机构7 2.2.3 四缸驱动式升降机构10 2.2.4 五缸驱动式升降机构11 2.3 后栏板起重装置的液压系统11 2.3.1 单缸驱动栏板起重装置的液压系统12 2.4 后栏板起重装置动力源结构型式13 2.5 安全机构14 2.6 本章小结14 第 3 章 后栏板起重运输车底盘的选取15 3.1 底盘的选取15 3.1.1 汽车底盘选型要求15 3.1.2 底盘选型15 3.1.3 底盘的选取16 3.2 选用的底盘主车架的主要尺寸16 3.3 栏板起重车质量参数的估算17 3.4 本章小结17 IV 第 4 章 车厢的结构设计18 4.1 车厢的结构设计18 4.2 本章小结21 第 5 章 后栏板起重车结构设计22 5.1 副车架的改装设计22 5.1.1 副车架外形设计22 5.1.2 副车架选材22 5.2 升降机构支架的设23 5.3 升降机构各杆的初步设计计算23 5.3.1 升降杆的长度计算23 5.3.2 拐臂半径 r 和液压缸的初始长度 L124 5.3.3 摆动液压缸的校核25 5.4 本章小结26 第 6 章 液压系统的设计与选型27 6.1 液压系统设计分析27 6.1.1 液压缸的选型与设计27 6.1.2 液压泵的选型计算28 6.1.3 油箱容积的计算29 6.2 本章小结29 第 7 章 整车性能计算30 7.1 汽车最高车速的计算30 7.2 最大爬坡度计算34 7.3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35 7.4 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装卸时稳定性计算36 7.5 本章小结38 结论39 参考文献40 V 致谢41 附录 A 外文文献原文42 附录 B 外文文献中文翻译 47 第1章 绪 论1.1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汽车的运输量迅速增长,货物的装卸量和频率也随之加大。对于大吨位的厢式载货汽车而言,由于车厢地板离地较高,且货物质量较大,装卸困难,特别是在单人操作时,货物装卸很不方便,工作效率低。基于此,许多厢式载货汽车装有举升栏板1。起重栏板可大幅度提高运输及装卸效率, 减轻操作人劳动强度, 广泛用于邮政、金融、石化、商业、制造等行业。栏板起重运输汽车是在普通载货汽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其安装在汽车尾部而得名。载货类汽车最初都是完全人力化装运,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的重点投资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没、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近年来持续扩大内需,迅速繁荣的商品运输促使物流量成倍的增长,再加上各类型公路的建设速度加快,公路货运发展得到迅猛的增长,专业运输单位和个体运输经营者如雨后春笋般地多了起来。很多公司都有了自己的运输车队,仅靠手工作业,不能充分发挥车辆的效能以提高企业效率。同时由于汽车运输量成倍增长,随着货物的装卸量和频率也随之加大,大吨位载货汽车比例逐渐增大。对于大吨位的厢式载货汽车而言,由于车厢地板离地较高,且货物质量较大,装卸困难。这种分情况下拥有机械化装卸装备,特别是在单人操作时,能够极大地提高装卸货物的工作效率。可见,实现货车装运的机械化是势在必行的,为此迫切的需一种可实现自起重装卸功能的专用载货汽车。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仅利用一套后栏板起重装置就可以实现货物的机械化装运,因而被逐渐重视。1.2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国内外研究概况 栏板起重装置的发展, 在国外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代产品产生于20世纪30 年代末, 其特点主要是单缸举升, 而栏板翻转靠手动, 起升质量为500kg左右, 栏板(又称载物平台) 触地倾角910。目前, 这种产品在东南亚、日本仍在使用, 20世纪90年代, 还在美国得到了新的发展。第二代产品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欧洲市场, 在第一代产品的基础上增加了翻转关门油缸。举升与翻转分别由二个独立油缸实现。最常见的是四只油缸的型式, 也有双缸的。起升质量在500kg以上, 载物平台触地倾角10, 翻转动作凭操作者经验控制。该种产品目前主要用于美洲及东南亚地区。第三代产品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欧洲市场, 是在第二代产品的基础上增加第五只油缸。这只油缸在液压系统中主要起相对位置的记忆功能, 使载物平台触地、离地的翻转动作不再由操作者控制而由液压系统本身控制, 从而使升降过程相对平稳与安全。触地倾角一般为810。若兼作厢门用, 因平台尺寸增大, 倾角也可能小于8。目前该类产品普遍用于欧美地区。第四代产品产生于29世纪90年代初, 其液压系统及功能原理同第三代产品, 只增加了记忆油缸的尺寸, 使记忆动作的范围进一步增大。它不同于第三代产品的关键在于其载物平台增加特殊结构, 由一体改为两体活动联接, 使平台触地后不仅能自动翻转, 而且有一个下沉的动作, 使触地倾角达到6, 甚至在6以下。目前该产品在荷兰、南斯拉夫和中国已申请了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国内已有定型产品投放市场。从操作性能、安全可靠性等使用效果上, 第四代产品将逐渐取代了第二、三代产品。而第一代产品,由于其结构简单, 重量轻, 虽然技术含量低, 但具有便于维修等优点在发展中国家将仍拥有巨大的市场。栏板起重装置在国内的发展只是近二十几年的事情。国产化产品早期用汽车发动机作为动力。1992年实现以汽车蓄电池作为液压泵站的驱动力。1992年以后, 栏板起重装置因国内厢式车的发展而开始发展起来, 技术水平也逐渐向国际靠近。但就其发展而言, 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市场的扩展, 还需要时间与机遇。从时间上讲可能不会太久, 从品种上讲, 短时期内将仍是以多种型式并存, 但最终可能是单缸产品和五缸产品为主。现代车辆的装备技术必需与生态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相适应,具有国际先进、技术创新的装备特征,必需从满足单一的普通作业需求,向满足文明作业、环境保护、质量监管、城市容貌等作业和管理需求方向发展2。1.3设计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本次设计的重点是对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的后栏板起重装置采用的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并分别列出各方案的优劣点,以便选择最合适方案。本次的设计目标是设计一种整车总质量为12t,起重质量大于500kg的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的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其性能参数与原载货车接近。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是装备有栏板起重装置的载货汽车,因此本设计的基本内容:(1)研究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的组成、结构与设计;(2)进行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的总体结构布置; (3)进行二类底盘的选择;(4)进行后栏板起重机构、车厢设计、辅助装置设计选型;(5)整车性能计算分析。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车辆的总体布置;(2)副车架设计、副车架和主车架的连接;(3)举升机构的详细设计;(3)液压装置进行设计计算选型;(4)整车性能分析计算。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二类底盘选型总体布置举升机构设计计算、分析车厢结构设计计液压系统设计绘制设计装配图与零件图整车性能计算分析整车设计修正副车架结构设计计算、分析升降机构设计取力器的选型确定设计步骤,方案设计分析图1.1第2章 后栏板起重汽车方案设计与分析2.1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的结构与分类栏板起重运输车采用汽车车厢的栏板或附加起重栏板为起重装置,并利用车身的动力源,驱动栏板进行升降以装卸货物。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按栏板起重装置的动力源分可分为发动机式和蓄电池式。前者通过取力器,利用汽车发动机的动力驱动栏板起重装置工作;后者则依靠车载蓄电池向栏板起重装置提供动力。按起重栏板的功用分可分为后栏板起重式和附加栏板起重式。前者的起重栏板是经加固的车厢栏板,因此它具有双重功能。后者的起重栏板仅作为起重装置用,不起车厢栏板的作用,它用于厢式汽车的后栏板起重装置,如图2.1所示。图2.1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由两大部分组成,即二类底盘和后栏板起重装置。其中后栏板起重装置是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的主要结构部分。其主要组成如下:单缸对中式栏板起重装置的结构如图2.2所示。1取力器;2齿轮液压泵;3液压油箱;4滤清器;5液压控制箱;6液压缸;7升降机构;8起重栏板图2.2 一种栏板起重装置结构栏板起重运输汽车在进行装卸作业时,即栏板起重装置工作时,动力系统获得的动力带动齿轮液压泵工作,并向液压系统提供压力油,液压缸在液压油的作用下,活塞杆推动升降机构运动,最后起重栏板在升降机构的带动下相应运动,完成起重、举升、装卸货物的功能。2.2后栏板起重汽车升降机构的分类与选型在后栏板起重汽车改装设计中对升降机构的设计要求:1.能上下平移,使起重栏板能完成翻转起闭和着地倾斜等不同形式的运动。2.工作可靠,在液压系统停止工作时,升降机构不得有明显的自动沉降现象。3.使起重栏板能将最少500kg货物平稳地升降到一定高度,且能在任意位置停住。后栏板起重装置的升降机构的基本原理:后栏板起重装置的种类很多,但其基本原理却是相同的, 即平行四连杆机构的平行移动原理, 如图2.3所示。图2.3 平行四连杆机构图中、四连杆铰结,固定杆,给杆一力矩,使其以为圆心转动,则杆始终与杆保持平行状态。如果使杆处于竖直状态,杆扩展为,那么,就能始终以水平状态升降,其中即为所说的后栏板,如图2.4所示。图2.4 转化后的后栏板起重装置机构图2.2.1单缸对中式升降机构单缸对中式升降机构如图2.5所示,简化结构如图2.6所示。其运动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栏板的上下平移运动; 二是栏板运动到着地点的倾斜运动;三是栏板在上止点的翻转运动。其中栏板的上下平动及着地点的倾斜运动是由油缸1活塞的往复直线运动转换而成。对于翻转运动则是由弹簧助力靠人完成的。上下平动时,、两点固定,铰接点受限位杆3的推力板下端调整螺钉点的限制而固定,整个机构可视为以为固定边的平行四边形机构,完成上下平动的要求。倾斜运动时,、两支点固定,但铰接点的约束解除,整个机构可视为以为固定边的铰链五杆机构,从而实现下止点位置的倾斜运动。1支架;2、5、7、12、13销轴;3滚子;4阶梯销轴; 6拐臂轴;8锁片;9螺钉;10调整螺钉;11下杆;14连杆;15转换限位杆;16上杆;17限位块;18铰销;19锁紧杆;20限位板;21侧拐臂图2.5 单缸对中式举升机构1油缸总成;2推力板总成;3限位杆;4下杆;5上杆;6限位块;7栏板图2.6 单缸对中式结构简图单缸对中式举升机构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同时可以避免双缸工作时的不同步问题;缺点是举升重力较小,要求车架下有较大的安装空间,制造工艺较复杂。2.2.2双缸对称式升降机构图2.7为双缸对称式升降机构的结构图,其特点是采用双液压缸分别驱动两套对称布置的平面连杆机构,实现栏板的翻转、升降、平移和着地后的倾斜运动。1固定支座;2、5、7销轴;3、11、12圆柱销;4活动支座;6浮动铰链;8液压缸;9下杆;10上杆;13栏板支座;14滑座;15拨叉轴;16滑块;17连接角铁图2.7 双缸对称式升降机构该机构利用变换平行四杆机构的固定边,实现栏板的翻转及升降平移运动。而栏板着地后的倾斜则是将平行四连杆机构转换为五杆机构实现的。图2.8为栏板的翻转运动简图。为了实现栏板的翻转,点固定,使上杆3成为固定杆,即在平行四杆机构中,为固定边。当液压缸2的活塞杆伸长时,浮动铰链板4推动活动支座1绕点顺时针转动。同时栏板6绕点转动。当转至竖直位置时,栏板则转到水平位置,如图双点画线所示。图2.9为栏板的升降运动简图。此时,在平行四杆机构中,为固定边。点的约束,上杆3由固定杆变为活动杆。当液压活塞杆收缩,该机构在重力的作用下绕、两点顺时针转动,栏板6为平行四杆机构中的边,因而平行下降至地面。反之,若活塞杆伸长,推动浮动铰链板4,同时带动平行四杆机构中绕、两点逆时针转动,栏板则平行上升。1活动支座;2液压缸;3上杆;4浮动铰链;5下杆;6栏板图2.8 栏板翻转运动简图1活动支座;2液压缸;3上杆;4浮动铰链;5下杆;6栏板图2.9 栏板升降运动简图图2.10为栏板着地后倾的运动简图,栏板着地后,由于地面的约束,点只能沿地面平移。同时地面对的支反力形成一个绕点逆时针转动的力矩作用在下杆5上。此时若液压缸2活塞杆收缩,浮动铰链板4绕点作顺时针转动,下杆5杆头平面的约束被解决,此时的机构变为五杆机构,当浮动铰链板4作顺时针转动时,上杆3绕点转动,下杆5与栏板6则作平面复合运动。当移至 (因位移小,图中没有画出)时,栏板后端触地,至此完成栏板着地的后倾运动。1活动支座;2液压缸;3上杆;4浮动铰链;5下杆;6栏板图2.10 栏板着地后倾的运动简图双缸对称式升降机构的优点是可减小液压缸的直径,缺点是安装调试复杂。2.2.3四缸驱动式升降机构四缸驱动栏板如图2.11所示,栏板工作过程中,翻转缸和举升缸交替工作,装卸平台下降,起升过程与之相反。在结构上,该设计充分考虑了空间问题,把直流电机与齿轮油泵通过弹性联轴器相连,结构简单,成本低,且能传递较大的扭矩。1翻转缸;2举升缸(带杠杆);3支承座图2.11 四缸驱动栏板四缸结构中杆、杆均为油缸,这是不同于单缸的区别,其结构如图2.12所示。四缸机构的优点是四缸同时工作可使液压缸的直径进一步减小,安装空间减小。其缺点是采用四个液压缸,较单缸和双缸机构液压系统复杂。图2.12 四缸式升降机构简图2.2.4五缸驱动式升降机构五缸驱动式后栏板结构如图2.13所示。五缸结构中的第五缸是液压记忆缸, 在液压回路中,只参与载物平台触地后平台的翻转动作,而不参与平台升降,其基本结构与四缸相同。 图2.13 五缸驱动式栏板结构一般举升重力小于8kn时,选用单缸不仅结构简单、成本低,还可避免双缸工作时的不同步问题。综上所述,从机构制造难度、安装方便性、举升重量等多方面考虑,选用单缸对中式。2.3后栏板起重装置的液压系统后栏板起重装置的液压系统的改装设计要求:(1)应能保证升降机构平稳地上下平移。在额定起重量全程上升、下降时间均应控制1015 s之间。(2)在额定起重量升降过程中的任一位置停留5min,其静沉量应小于20 mm。(3)液压系统应有执行元件安全保护装置等液压系统的通用要求。2.3.1单缸驱动栏板起重装置的液压系统单缸对中式后栏板起重装置的液压系统由液压泵、油箱、滤清器、液压控制箱及液压缸组成,如图2.2所示。在液压控制箱中,装有溢流阀、手动换向阀、双向液压锁及单向节流阀等。其液压系统的管路布置见图2.14。溢流阀5调节液压系统的压力;节流阀调节液压缸活塞杆的移动速度;手动换向阀7(手动,P、O连接三位四通)控制活塞杆的移动方向。来自液压泵的多余的油液经溢流阀1流向油箱。双向液压锁8能使液压缸中的活塞在行程中任何位置停住,防止升降机构自行沉降。其锁紧的可靠程度仅受液压缸内部泄露的影响。双向液压锁实际上是两个液控单向阀的组合阀,其结构如图2.14所示。两个液控单向阀的油口P1、P2分别与换向阀的油口A、B相通;油口T1、T2分别与液压缸的无杆腔和有杆腔接通。当手动换向阀手柄位于举升位置时,压力油从油口P1进入双向液压锁,一方面顶开左端阀芯从油口T1流入液压缸的无杆腔,另一方面压力油推动活塞向右移动,顶开右端阀芯,使油口P2与T2想通,于是液压缸有杆腔的液压油经油口T2 、P2流向换向阀的开油口,使得液压缸的活塞杆向外伸出。反之,则液压缸的活塞杆向内收回。当换向阀手柄处于中位时,双向液压锁的两油口P1、P2与换向阀的通路切断,无液压油通过,因此,两端阀芯在各自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关闭阀口,使得液压缸两腔的压力油处于封闭状态,从而起到锁定活塞的作用。 1油箱;2滤油器;3液压泵;4节流阀;5溢流阀;6单向阀;7手动换向阀;8液压锁;9液压缸图2.14 一种单缸液压控制系统原理图单缸液压系统的优点是,只有一个液压缸,因而其液压系统简单。价格便宜。缺点是,由于只有一个液压缸,且仅用于实现举升作用,栏板的翻转必须靠手动来实现。 2.4后栏板起重装置动力源结构型式1、通过一个取力器从发动机齿轮箱引出动力传动给液压油泵,带动液压油泵旋转供给高压油推动液压系统执行装置油缸动作。优点:可根据机构要求配备相应取力器获得不同功率及转速的动力源以满足机构工作要求;可连续长时间工作、功率大、结构普通、成本低,适于大功率工作场所如自卸翻斗车、汽车起重机、压缩式垃圾车及交通拯救车等专用车。缺点:安装复杂、结构散乱、液压系统管路接头多、液压油漏点多、维护难,且只有在汽车发动机起动时才能工作。2、利用汽车自带的蓄电池作电源,采用集液压油箱、液压油泵、直流电机及控制阀于一体的动力装置供给高压油推动液压装置油缸动作。优点:结构紧凑、安装简单、液压系统管路接头少、液压油漏点少、外形美观,且工作时,汽车发动机可不必起动。缺点:功率偏小、电机工作电流大、易发热。这种装置用于间歇式工作的场所,但成本高。根据在小批量生产中尽量降低成本的原则,因此,此次设计中后栏板起重装置为采用取力器为动力源,以驱动四连杆机构运动,从而使承载平台完成上升下降等各种动作2.5安全机构由于后栏板起重装置是装置于车辆尾部而跟随着车辆移动的设备,为了确保行车安全和保护设备,就必须有及安全装置。本次设计中选择采用添加后栏板锁止机构,后栏板锁止机构既能保持后栏板的关闭状态。2.6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对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的升降机构和液压系统进行了方案的设计与比较分析,最后确定了满足要求的升降机构和液压系统类型。同时也对后栏板、后栏板起重装置的性能参数、动力源型式、安全机构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分析和确定。 第3章 后栏板起重运输车底盘的选取根据我国目前生产的各类型专用车辆的基本模式,大多是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某一服务领域的特定使用要求,主要是在已定型的基本车型底盘的基础上,进行车身及工作装置的设计,与此同时对底盘各总成的结构与性能进行局部的更改设计与合理匹配,以达到满足使用需求的较为理想的整车性能。3.1 底盘的选取3.1.1汽车底盘选型要求汽车底盘一般应满足以下要求:1、适用性专用汽车底盘应适用于专用汽车的特殊使用功能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装造型设计;2、可靠性汽车底盘工作可靠,出现故障的几率要小,零部件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使用寿命,并且各总成零部件的使用寿命趋于一致;3、先进性所选汽车底盘,在动力性,经济性,操作稳定性,行驶稳定性及通过性等基本性能指标和功能方面达到同类车型的先进水平,并且满足国家或行业标准;4、方便性所选底盘要便于改装,检查保养及维修,结构紧凑与调试装配空间合理匹配。3.1.2底盘选型专用车辆采用的底盘主要分为二类和三类。二类底盘,是在整车的基础之上去掉厢体;三类底盘,是从整车上去掉货箱和驾驶室。选取的底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专用车的性能。在选取汽车底盘时,主要是根据专用车的用途,装载质量,使用条件,性能指标,专用装置或设备的外形尺寸及动力匹配等进行。目前,进80%的专用车辆采用二类底盘进行改装设计。选取二类汽车底盘进行改装设计时,重点工作是整车总体布置和有特殊工作需求的装置的设计,对底盘仅做辅助的性能分析和必要的强度校核,确保改装后的整车性能在基本上与底盘接近,达到合理的匹配。3.1.3底盘的选取根据以上,本设计所主要从解放汽车中选择。所选二类汽车底盘为:解放牌CA1127L5载货货车,具体参数如表3.1。表3.1 解放牌CA1127L5载货货车底盘参数底盘型号CA1127L5额定载质量(kg)6805+600-1500=5905整备质量(kg)5200-600+1500=6100外形尺寸(mm)900024762400发动机型号CA6102B6排量 (ml)5560/155额定功率/转速(KW/(r/min))108/3000轴距(mm)5160前轮距/后轮距(mm)1800/1740接近角/离去角(度)30/17前悬/后悬(mm)1190/2650燃油类型柴油轴数/轮胎数2/6轮胎规格9.00-20最高车速(km/h)96原货箱尺寸: 60002300550mm以原货箱钢板厚度为3mm,密度为7.85kg/m3 估算原货箱质量原货箱质量m=(6502300.3+2650600.3+2230600.3)7.85=6007605g600kg3.2选用的底盘主车架的主要尺寸由上选用的底盘CA1127L5底盘,其主车架尺寸如下:主车架的纵梁截面尺寸: 235756mm主车架上面尺寸到地面高度: 860mm3.3栏板起重车质量参数的估算 额定载重质量是栏板起重车基本使用性能的参数。由上面的叙述知道,本设计的栏板车辆额定载质量定位5900kg。整车整备质量也是栏板起重车的重要性能参数。在栏板起重车的设计过程中,主要采用同类产品提供的数据进行估算整车整备质量。整车整备质量包括底盘质量、底盘以外外加的副车架、车厢、起重装置、支架以及液压系统等装置的质量,是加满各种油液料后的质量。本设计的后栏板起重车整车整备质量估算为6100kg。装载质量 ,选取为5900kg:整车整备质量,估算为6100kg:驾驶员质量,按 65kg/人,额定载员2人,65kg2=130kg 汽车总质量是指装备齐全,装满额定货物后的汽车质量,包括驾驶员在内的额定载员质量。即: M=m1+m2+m3=5900kg+130kg+6100kg=12130kg3.4本章小结本章按确定的设计目标,选择了这次设计的底盘CA1127L5,给出了选用底盘的主要参数,并对所设计的后栏板起重运输车进行了主要参数计算。第4章 车厢的结构设计4.1车厢的结构设计 目前,由于用户对厢式货车产品有不同的要求,钢板厢式货车仍有一定的市场。其材料有彩钢板、镀锌板、镀塑板等。利用此种材料具有两种制作方式:一种是有骨架式,一种是无骨架式。1.有骨架式利用12 mm的钢板覆在骨架外面形成平板式或瓦楞式厢式货车,利用铆钉进行联结。此种结构比无骨架式使用材料要多一些,加工简便,售价低,便于无设备企业小批量生产。2.无骨架式利用82 mm钢板加工成集装箱型竖瓦楞,侧板、顶和门的用材均为竖瓦楞型,因而不需骨架。但此种结构对加工及设备要求较高,售价较低,目前较受客户欢迎。厢式车辆的产品名称和型号编制应符合JB 2321-78改装车辆产品名称、型号编制方法的有关规定。厢式车辆的总高和总宽不应超过GB 1589-79( (汽车外廓尺寸限界的有关规定,即“总高4m,总宽(不包括后视镜)2.5m。如特殊需要时,总宽最大不应超过2.6m。根据本次设计的宗旨理念要求:工艺合理、小批量加工容易、成本低、可靠性高,选择有骨架车厢架构。3.车厢骨架结构设计骨架结构形式既要满足车厢强度和刚度要求,又应尽量减小车厢自重。在材料、截面积相等及壁厚不变的条件下,管形截面的抗扭刚度最佳,箱形截面次之,开口截面最差。从抗弯的观点看,闭口截面稍次于开口截面。从提高整个厢体的刚度出发,宜采用闭口截面。此外,骨架结构设计还要考虑内外蒙皮装配的工艺性要求及内外蒙皮、底架、门框(扇)等零部件通用化程度,以缩短设计和制造周期,降低生产成本。车厢骨架一般都设计成“井”字形的矩形框架结构。在制造工序上,首先将组成车厢顶盖、底板(包括副车架的纵梁、横梁)、前围、后围、左右侧围六大块,分别加工为骨架分总成,然后将这六大块骨架分总成焊接成一个完整的车厢骨架。地板是整个车厢的基础,受力比较严重,因此其纵梁和横梁均采用槽型截面纵横搭接的结构,以提高强度和刚度。纵梁间距应与所选底盘车架的纵横间距相等,以便安装。各横梁的纵向位置应根据汽车后轴轴线位置确定。与后轴轴线相邻的两横梁要避免因轮胎跳动而产生运动干涉,因此间距要比其他横梁间距大,一般取1000mm左右,其他横梁间距取500700mm,本次设计底板如图4.1所示。图4.1根据标准JB 2320-84厢式车辆可知厢式车辆的车厢长度和侧立柱跨度应符合表4.1的规定。表 4.1车厢型式车厢长度侧立往跨度开式39001720闭式3900, 4200, 47005000, 5500, 6300740, 800调温式产品标准规定冷藏式产品标准规定轿车式7800, 9100SIB本次设计采用材料为Q195尺寸为75X45X2的方矩管作为底板横梁,尺寸为30x40x1.5的方矩管作为侧立柱和顶部骨架的材料,骨架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根据主车架宽度确定底板纵梁的宽度为865mm。根据标准GB158979汽车外廓尺寸界线的有关规定,即“总高4m,总宽(不包括后视镜)2.5m”。如特殊需要时,总宽最大不应超过2.6m。选择本次设计车厢高度2500mm,同时根据表4.1确定闭式车厢长度为5500mm,侧立柱跨度为800mm。车厢侧壁、前壁、上壁骨架分别如图4.2、图4.3、图4.4所示。1车厢顶壁横梁;2车厢底板横梁图4.2图4.3图4.44蒙皮的设计选用蒙皮是薄壁板件。通过一定的固接方式(如铆接、焊接、粘接等)覆盖在骨架上,成为车厢的内外表面。蒙皮通常采用0.81.5mm厚的薄钢板。非金属蒙皮厚度为23mm。本次设计以厚度为1,2mm材料为Q195的钢板作为内外蒙皮,以厚度为3mm,材料为Q195的钢板作为车厢底板用铆钉链接,在底板上铺毛毡或5mm厚防水胶合板。蒙皮采用整体平整蒙皮共9块。车厢质量估算75X45X2方矩管质量约为30kg/m ,30x40x1.5方矩管质量约为10kg/m所以车厢质量m5.5X10X12+2.5X10X18+2.45X30X9+2.45X10X10=1422kg1500kg4.2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对车厢结构进行了选型设计,确定了各个壁面横梁与纵梁的位置关系及车厢高度,并选择了车厢骨架及蒙皮材料,估算了车厢质量。第5章 后栏板起重车结构设计5.1副车架的改装设计5.1.1副车架外形设计 在设计后栏板起重车时,所选取的二类底盘只有主车架,为了增加车架的强度刚度,延长车架的使用寿命,在原有主车架的基础上增加了副车架。其形状同主车架,在主副车架之间加一定厚度的松质木条。其长度同副车架的长度,宽度同副车架的厚度。主副车架用u型螺栓和止推连接板进行加固连接。副车架示意简图见图4.1。图4.1 副车架示意简图5.1.2副车架选材在汽车制造工艺中,钢板冲压成型工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冲压成形的零件具有互换性好、能保证装配的稳定性、生产效率高和生产成本低等优点。载重汽车用中板数量较多,受力的车架纵梁和横梁、车厢的纵梁和横梁均采用中板冲制且多以低合金高强度钢板冲压生产,也是适应提高汽车承载能力、延长使用寿命、降低汽车自重和节能节材以及安全行驶等要求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载重汽车车架的纵梁和横梁已经全部采用低合金高强度钢钢板制造。纵梁可以用抗拉强度为510MPa的16MnL和09SiVL(必须是用往复式扎机生产的)、10TiL和B510L钢板生产。由以上,副车架材料选用载重汽车横纵梁的一般选用材料,纵梁采用16MnL。5.2升降机构支架的设1、支架的外形设计升降机构的支架在装卸中起到承载的作用,它是安装连杆机构、液压缸以及和车架连接的构件,其长度和宽度尺寸要根据所选底盘车架的结构及升降机构的型式确定。按照升降机构的支架和汽车底盘车架的连接关系,可看出,在确定支架宽度是需要给出足够 的安装空间位置。支架用螺栓和铆焊在车架梁腹板上的连接角铁固定,因此应根据所选螺栓的规格,留出适当的扳手空间。支架的长度根据车架的具体结构确定。支架的长度与副车架上的两根纵梁的间距0接近,方便支架和车架的连接。2、支架选材在全面分析支架的工作条件、受力状态、工作环境和零件失效等各种因素的前提下,选用槽钢焊接而成。5.3升降机构各杆的初步设计计算5.3.1升降杆的长度计算升降杆的理论长度为简化后的平行四杆机构的两摇杆的长度,这一尺寸应根据所选底盘的结构和改装车厢的布置确定。初定时,此长度不宜过大,因为长度过大,起重栏板的载荷对拐臂轴所形成的力矩也大,所需液压缸的推力大。但也不应过小。一般以起重栏板上、下两个极限位置确定上、下杆的理论长度,此时,上、下杆的理论中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40 50,如图4.2所示, 图5.2 起重栏板的上下极限位置 图5.3栏板升降机构运动简图 由图5.2可知,上下杆的理论长度L0为: =/ (m) (5.1)式中 车厢地板平面到上杆与支架链接点的垂直距离(m);上杆在上极限位置时与水平线的夹角()。初步分析,设上下杆在极限位置时与水平线的夹角均为a,于是得: = (m) (5.2)式中 C平行四杆机构中连杆的长度(m),一般可取C=0.15 L0。代入式(4.1)得: = (m) (5.3)即 (m) (5.4)当取40 50时,=0.640.77,于是有: =(0.70.6) (m) (5.5)车厢底板距地面高度为1170mm,于是可取得=730mm.5.3.2拐臂半径r和液压缸的初始长度L1 由图4.3,可得液压缸、支架和中间拐臂等构件的几何尺寸的关系为: (5.6)式中 液压缸初始状态时,活塞杆头部铰接点到液压缸铰接点之间的距离(m); 支架OA的长度(m); r中间拐臂的曲柄半径(m); 初始角()。将上式两端同除以,并令液压缸初始位置相对长度,拐壁半径相对长度,则得到以相对长度所表示的构件尺寸关系为: (5.7)同理可得,在液压缸活塞处于终止位置时,个构件的尺寸关系为: (5.8)式中液压缸终止位置时,活塞杆头部铰接点到液压缸铰接带点之间的距离(m); 终止角()。将上式两端同除以,并令,其中为活塞伸出系数,一般可取,可得: (5.9)取=0.3 (5.10)式中 确定、后,可求出式中、等值。据统计,在2030之间,则等于升降机构转角与的和。取=20,d=600。于是得出=462mm,=666mm ,所以取液压缸的行程为204mm,取r=150mm。 5.3.3摆动液压缸的校核 图5.4液压缸传动角的校核摆动液压缸轴线或延长线与拐臂轴线的夹角,称为摆动液压缸的传动角,且90。该角度直接影响机构的传力效果。当主要参数初步确定后,应进行传动角校核。如图5-28所示,机构由初始位置向终止位置运动过程中,角由1逐渐增大到90,然后又逐渐减小到2.由此可判定,传动角r的最小值必然出现在机构两极限位置上。按照0AB1的几何关系有:cos(180-1)=(d2-r2-)/2rL1 (5.11)式中 1初始位置传动角。将上式代入上式。且在等式右边除以d2,则可以拐臂半径相对长度表示的初始位置传动角1的计算公式为cos1=-0.881865所以 1=164同理,终止位置传动角2的计算公式为cos2=.564128所以 2=58传动角的最小允许值一般为40,满足机构传动角要求的条件是 12所以摆动液压缸传动角满足要求213。5.4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对举升机构进行了运动分析,确定了举升机构的主要尺寸参数并加以校核。充分证明所得升降机构的相关参数符合其工作要求。第6章 液压系统的设计与选型6.1液压系统设计分析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的液压系统原理图已在前面第2章方案设计与分析中分析及设计确定,本章主要完成对液压元件的计算、选型以及设计。由于取力器、液压泵、举升液压油缸、液压阀等常见液压元件已实现高度标准化、系列化与通用化并由专业化液压件厂集中生产供应。因此对于这些液压元件只需要计算选型,其内容为液压缸的直径与行程、液压泵的工作压力与流量、液压阀的通径、以及油箱的容积与管路内径等。6.1.1液压缸的选型与设计液压缸的选型主要依据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完成起重、升降所需的最大作用力Fmax以及液压缸实际工作行程。前者用以确定液压缸的直径,后者则用来确定液压缸的工作行程。1.设计要求起重栏板在升降机构的驱动下应能完成上下平移、翻转启闭和着地倾斜等运动。工作可靠,在液压系统停止工作时,升降机构不得有明显的自动沉降现象。机构简单紧凑,便于安装。栏板起重装置安装后,仍能保证整车的轴载质量分配及离去角等参数的设计要求。2、液压缸工作行程的确定 (6.1)式中 工作时液压缸两铰接点的最长距离,mm; 工作时液压缸两铰接点的最短距离,mm。根据举升机构及支架长度初选液压缸为DG J 110 C EE车用重型液压缸,缸内径D=110mm。=462mm6.1.2液压泵的选型计算1. 液压控制系统最大工作压力P 的确定(1)栏板起重装置四杆机构受力分析四杆机构的受力见图6.1。栏板起重装置的起重力为5 kN。CD杆件处的最大工作阻力矩M=0.5WL,式中:L为栏板上载荷质心至铰链点C的距离;W为作用在栏板上的总载荷。(2)油缸最大推力图6.1四杆机构的外载由图6.1可得到油缸最大推力F ,即 (6.2)式中:LAB 铰链AB间的距离;LAD 活塞杆端铰接点到铰链A的距离; 油缸机构的传动角(3) 液压系统的最大压力 (6.3)式中:d 油缸的内径。将有关结构参数代入上式,如 =730 mmL=150 mm ,d= 110 mm ,W =5 kN ,L=740mm,得到P=14MPa。即溢流阀的限流压力为14MPa。(4) 油泵排量的确定首先应确定由图1中完成起重栏板上下平动及着地点的倾斜运动油缸的行程。该栏板起重装置的行程S=204mm,则油泵所需的流量 (6.4)式中:K 系统的泄透系数,取K12;A 活塞的面积;t 升降时间,由设计要求可取,取 t=12s;液压泵的容积效率,取0.85。代入计算得:Q=3.8Lmin。常见的液压泵有齿轮泵、柱塞泵、叶片泵类型。齿轮泵具有结构简单、工艺性好、体积小、重量轻、维护方便,使用寿命长的优点,叶片泵和柱塞泵结构较复杂、价格较高。在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的液压系统中采用齿轮泵即可满足工作的需要,常用系列有CB、CBX、CG、CN等。由系统的Pmax及油泵所需的排量Q可从标准油泵系列中选取所需油泵型号为CB-32,其技术参数如下额定转速为1500r/min;额定功率为8.7KW。.根据底盘型号确定取力器型号为CA6-80G,其连接方式为内花键6-2520.66,最大输出扭矩33kg/m,输出转速比为0.95,旋向与发动机相反。6.1.3油箱容积的计算油箱尺寸的确定,不仅要满足系统供油的要求还要保证油缸全部排油而不溢出并且系统在最大可能充满油时,油箱的油位不低于最低限度。油箱的容积一般可取为:V=(35)Qmin=11.419L式中:q 液压泵的最大排量根据标准该栏板起重装置的液压系统油箱可选取为AB4001060B,工作容积20L。6.2本章小结本章主要是对栏板装置及液压缸的受力进行了分析,并对液压系统的各组成元件进行了主要参数计算,从而完成了对液压缸、液压泵、取力器、油箱的选型。另外,还对油箱容积作了简单的计算选型。第7章 整车性能计算 7.1汽车最高车速的计算在外特性图上,发动机的输出转矩和输出功率随着发动机的转速变化的二条重要特性曲线(见图7. 1),为非线形曲线。工程实践表明,可用而次三相式来描述汽车发动机的的外特性,即 (7.1)式中 发动机输出转矩(Nm); 发动机输出转速 (r/min); a、b、c待定系数,有具体的外特性曲线决定。已知外特性曲线时,根据外特性数值建立外特性方程式如果已知发动机的外特性,则可利用拉格朗日三点插值法求出公式中的三个待定系数的a、b、c。在外特性曲线上取三点,即、及、,依拉氏插值三项式有: (7.2) 图7.1 发动机的外特性曲线将上式展开,按幂次高低合并,然后和式(7. 1)比较系数,即可得三个待定系数为: (7.3) (7.4) (7.5)因为不知道外特性曲线图,故按经验公式拟合外特性方程式。如果没有所要发动机的外特性,但从发动机铭牌上知道该发动机的最大输出功率及相应转速和该发动机的最大转矩及相应转速时,可用下列经验公式来描述发动机的外特性: (7.6)式中 发动机最大输出转矩(Nm); 发动机最大输出转矩时的转速(r/min); 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时的转速(r/min); 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时的转矩(Nm), (7.7)由公式(7.1)、(7.2)、(7.3)、(7.4)和(7.5)可得 (7.8)发动机外特性曲线是在市内试验台架上测量出来的。台架试验时发动机未带附件,且试验工况相对稳定,带上全部附件设备时的发动机特性曲线称为使用外特性曲线。使用外特性的功率小于外特性的功率,因此应对台架试验数据用修正系数进行修正,才能得到发动机的使用外特性。按GB标准试验(中)=0.850.91 表7.1 汽车的动力参数 名称 符号 数值与单位发动机最大功率/kw 108发动机最大功率时的转速/ r/min 3000发动机最大转矩/ Nm 410发动机最大转矩时的转速/ r/min 1600车轮动力半径/ m 0.520 车轮滚动半径/ m 0.536主减速比 6.25汽车迎风面积 5.67汽车满载总质量/ kg 12200 表7.2 动力性相关系数 名称 符号 数值 发动机外特性修正系数 0.82 直接挡时传动效率 0.89其他挡时传动效率 0.86 空气阻力系数 CD 0.8 滚动阻力系数 fo 0.0086 0汽车最高车速的计算,利用公式(7.7)计算发动机的额定转矩为:0.33810-4=0.1081323.53当汽车以直接挡行使时有公式: (7.9)= 0.4971 (7.10)=32.809 (7.11)=2837.97 (7.12)= - 122000 (7.13)=又因为A0,D0,所以方程的底二个根即是所求专用汽车的最高车速,有: (7.14) 92.39 km/h7.2最大爬坡度计算按照汽车以最低挡稳定速度爬坡,有j=0,为简化起见,设f=fo,则可得到下面的公式 (7.15)对上式两边以为自变量求导,可得: (7.16)当时,得到最大值时,此时有:将上式代入(7.15)式,可得:令 (7.17)则 对上式进行整理后可得: (7.18)当时,但实际上阻力总是存在,并且滚动阻力系数愈大,汽车的爬坡度能力愈小。因此对上式中取负号,便得到专用汽车的最大爬坡角; (7.19)因,则上式可简化为: (7.20)=14由此可得到专用汽车的最大爬坡度,为: (7.21)=0.257.3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专用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通常用车辆在水平的混凝土或沥青路面上,以经济车速v满载行驶的百公里油耗量来评价,百公里油耗,单位L/100km。可以根据发动机万有特性来计算。公式为: (7.22)式中 燃油的密度,(kg/L)。柴油可取7.94N/L8.13N/L; 重力加速度。 汽油的可取6.967.15,柴油可取7.948.13首先计算出经济车速下相应的发动机转速 (r/min) (7.23)所选车的经济车速为65km/h则 1237(r/min)在经济车速下发动机功率为 =35.96KW由(7.22)式得:=15.46L/100km7.4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装卸时稳定性计算由普通汽车底盘改装成的专用汽车,其质心位置均较普通货车为高,其原因是由于副车架或工作装置的布置,使装载部分的位置提高了,因此需对整车的静态稳定性重新进行计算。分析专用汽车的静态稳定性,首先应计算出整车的质心位置。当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的总布置基本完成后(见总装配图),即可对该车的质心位置进行计算。计算时可根据已有的资料,或利用试验结果,也可用计算方法来确定专用车各总成的质量及其质心位置坐标,然后按照力矩平衡方程式,求出整车的质心位置。根据CA5120L5载货汽车满载轴荷分配(前轴3800kg,后轴8400kg),可以估算出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满载轴荷分配情况,因前轴至后轴中心的距离是5.16m,则整车重心离前轴长为m,离后轴中心距离为m。在工作时货物装载在打开的后栏板上,故此时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的重心向右移,且副车架的承载力变大。因此应对处于装卸状态的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的稳定性进行计算和分析以确保整车工作时的稳定。对于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而言,最易发生侧翻的状态是在最初空车装货或装最后500kg货物时,因此若分析得出此时的整车不会发生侧翻,那么在其后的装货过程中就不可能出现侧翻现象。假定空载装货时汽车处于侧翻的极限状态,即汽车前轮刚好离地,分析此时汽车的受力如下图6.2所示。图6.2 极限状态时汽车受力简图图6.1中为前轴中心线在地面的投影,为整车质心在地面的投影,为后轴中心线在地面的投影,为整车整备质量,为货物在地面上的投影,为货物的重量,此时将货物的重心视为位于栏板的极限位置处,即栏板的最右端。已知m,m,m,N,N,则m。对支点取矩,则得由此可见,此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在装货过程中不会发生侧翻现象。当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正在装最后500kg货物时,此时后轴受到的载荷是工作过程中最大的。若此时后轴载荷小于原载货车后轴允许的最大载荷,则整个工作工程中都不会出现后轴超负荷的问题,换个角度说,即此次设计的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不必安装支腿来减轻后轴载荷。 此时,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的受力如图6.3所示,为后轴的支反力。图6.3 装载最后500kg货物时整车受力对点取矩,得 (7.24)由式可知, (7.25)已知:m,m,m,N,N。由公式(6.19)可知,NN故,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在工作过程中后轴的最大载荷小于原货车后轴允许的最大载荷。由上述分析可知,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在进行装卸工作时能够保证其稳定性。7.5本章小结在整车的改装设计中,汽车的各项性能参数在车辆的设计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章主要根据设计的整车的质量、尺寸等参数,按照汽车理论对整车的最高车速、最大爬坡度、燃油经济性并对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装卸时稳定性计算进行了分析计算。结 论 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属于专用箱式汽车,操作方便、运输效率高,具有装卸作业机械化的优点,适用于运输箱、袋、捆、包等包装方式的货物运输,广泛应用于邮政、城市商业运输中。因此对其的改装设计是现在物流行业所急需的。本次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的改装设计是在已有的二类汽车底盘的基础上加装车厢及一套后栏板起重装置,使汽车具有自起重装卸功能。本次设计是在选定总体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对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的机械部分,即举升机构的设计、尺寸参数确定、校核,及液压元件的选定。在此过程中完成了以下工作。1、了解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的概念、功用、结构。并在了解目前专用车改装用底盘类型及应用的基础上,确定选用二类底盘作为此次改装设计用底盘,按照标准设计车厢结构。然后,比较分析举升机构、液压系统、后栏板、等相关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完成对其的方案选择和作出适当的改进。从而完成对整车总体设计方案的最终确定。2、比较分析市面上的二类底盘,确定选用中国重汽底盘,计算出主要整车性能参数。完成对举升机构的运动学、力学分析,确定举升机构相关尺寸参数,并完成了对所选用零件部分的校核。3、在选定的液压系统基础上完成了举升液压缸、液压泵、取力器的计算与选型。 4、在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总体参数确定后,对改装后整车的主要性能,即动力性、经济性、稳定性及专用装置工作稳定性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改装设计后整车的性能基本上达到国家对改装车的标准要求。至此,对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的改装设计基本完成。设计中因受到本身经验和考虑的欠缺,使得某些部分的结构工艺性可能稍差。而且因为只是理论上的设计,是否能真正符合性能要求还需要经过实际的应用检验。最后,虽然设计完成,但仍希望能随着今后知识进一步的积累或者实际的应用中对其进行改进,使其更加完善,自装卸功能能更完美的实现。参考文献1邓亚东,陈森涛,易兴初,窦传威.一种厢式载货汽车尾板举升机构的设计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27(7) 2杨建刚.栏板起重装置的结构与设计J.专用汽车,2008,12(2) 3徐达,蒋崇贤.专用汽车结构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4徐达,陆锦荣.专用汽车工作原理与设计计算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95许贤良,王传礼.液压传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9.6王望予.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87余志生.汽车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8王少怀.机械设计实用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9乔雅敏.工程力学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210齐晓杰.汽车液压、液力与气压传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911马秋生.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212刘惟信.汽车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13机械设计手册编委会.机械设计手册液压传动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14卞学良.专用汽车结构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715王传妹.厢式货车厢体结构特点J. 专用汽车, 2001.(1)16崔增辉,王祖德.专用汽车发展趋势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6.(3)17时培成,李文江.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专用汽车产业的发展J. 机械工程师,2009.(5) 18刘晶郁.后栏板起重装置的优化设计J.专用汽车.1999.(1)19刘晶郁.后栏板起重装置液压控制系统的设计J.专用汽车,1997.(4)20 LIU Jin-yu.Design of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of Tail-lift DevicesJ.Special Purpose Vehiele, January.2009.(1)21YANG Jian-gang.Tailgate lifting device structure and designJ. Special Purpose Vehiele, December.2008.(2)致 谢通过这学期的毕业设计,使我学了许多课本到学不到的知识,得到宝贵的经验。在整个的毕业设计过程中,导师赵雨旸副教授给了我细心的指导,在毕业设计的过程,赵雨旸老师无论是在生活上、思想上和学习上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关心和照顾。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将使我终身受益。在这半年里,我不光向赵雨旸老师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同时他也教会了我很多人生道理。在此向我的导师致以深深的谢意。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还得到了其它同学的热情帮助,帮我解决了不少难题。在学习中,许多也是做专用车毕业设计的同学为我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此外,在毕业设计的完成过程中,同组同学给了我热情帮助,给我的设计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本设计几经周折终于定稿,感到无比欣喜。尽管在撰写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在解决困难之后,让我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乐趣,懂得了在面对困难时,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乐观积极的心态对于克服困难至关重要。相信这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附 录附录A外文文献原文Tailgate lifting device structure and designLifting Gear steeplechase and design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lifting mechanism is relatively traditional, the tail plate lifting mechanism using only a single fuel tank, so that the hydraulic system of the pipe is simple, convenient control and high reliability of the hydraulic system, and and ease of installation. The above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of the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mathema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ameters. To promote inter-related with the sleeve of the friction and wear, the sleeve guide groove angle and flip angle and a high degree of adaptability, such as lifting will be subject to further research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hair. Lifting Gear steeplechase vehicle movements in foreign countries as the rear door (end plate), its installed in the car named after the tail.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national standards call a lifting gear steeplechase. Steeplechase a lifting device installed on the van in the carriage of goods, not only to demonstrate its proprietary water-resistant dust-proof function, but also in the loading and unloading of goods mechanization achieved.1 .steeplechase development Lifting GearLifting Gear steeplechase development, largely in foreign countrie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products in the 30s at the end of this century, characterized mainly lifting cylinder, and the steeplechase manually turned on, from or about the quality of 500kg, steeplechase (also known as loading platforms) touchdown angle 9 10 . At present, this product in South-East Asia, Japan still in use, 90 years, is still the United States by the new development. Second-generation products in the early 50s the European market, in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products based on the increase of turnover to close the fuel tank. Lift and flip the fuel tank by two to achieve independence. The most common is a type 4 tank, but also of the double. Lifting the quality of more than 500 kg, platform loading touchdown angle 10 , flip action control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operator. The products are mainly used in the Americas and Southeast Asia. Third-generation products in the 70s at the end of the European market is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products based on the increase in the fuel tank of the fifth. Only the fuel tank of the hydraulic system in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the main effect of memory function, so that touchdown to loading platform, off the flip action is no longer controlled by the operator by the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itself, so that the process is relatively smooth take-off and landing and security. Touchdown angle is generally 8 10 . If it doubles as a car door, and a result of increased platform size, angle may also be less than 8 . At present these products to Europe and America in general. Fourth-generation products during the early 90s, and its hydraulic system and function of principles with the third-generation products, only an increase of the fuel tank the size of memory, so memory and increase the scope of action.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the product lies in the loading platform to increase its special structure, from one body to two activities connected to the platform after the touchdown, not only can automatically flip, but there is a sinking action to achieve the touchdown angle 6 , even in 6 below. At present, the products in the Netherlands, Yugoslavia and China has applied for a utility model patent. The domestic market has been stereotyped. From the performance, security, reliability results, the fourth-generation products will be gradually replaced the second and third generation product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products, because of its simple structure, light weight, although the technical content, but with the advantages of easy maintenance, etc.,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ill still have a certain market. Lifting Gear steeplechase development in China only a few things more than a decade. The former Ministr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 1985 imported from Japan with a number of lifting devices steeplechase van. Since then, by the Special Purpose Vehicle Institute of Hanyang, Hubei auto parts plant and Communication Ministr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Machinery Factory Mingshui three cooperation made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hich lasted more than two years, due to various reasons can not be put into use. In early 1988, Ministr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ommunications Machinery Factory Mingshui technical staff, continue to develop. Post Office in Beijing to help the strong, thanks to the efforts of the past four years, increasing product quality stabilized. Early use of domestic products as a driving force for car engines. To achieve in 1992 a car battery as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hydraulic pump station. After 1992, lifting gear steeplechase van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began to develop, the skill level is gradually close to the international.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the domestic production steeplechase of the enterprises, including Lifting Gear Mingshui, such as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factory at least five, the product structure have a single-cylinder, four-cylinder, five-cylinder and the early 90s and the latest U.S. technology-based The five-cylinder technology. Although the product mix in the form, the international four-generation products are produced in China, but its development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he expansion of the domestic market, but also the need for inter-and opportunities. Speaking time may not last long, from the varieties of speaking, a short period of time will still exist a variety of forms, but in the end may be the single-cylinder and five-cylinder products.2.steeplechas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ifting gear Lifting Gear steeplechase varieties are numerous, but the basic fundamental tenets of the original but it is the same, that is, parallel four-bar linkage of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parallel move, it is two sets of parallel four-bar linkage, sub-put longeron on both sides of car, synchronous movements, while the DCE is the above mentioned loading platform (steeplechase). Design, the following three issues to be resolved: BC under the driving force for rotation; BC under the role of rotational dynamics and the role of the form of points; CD under the C-point after touchdown, there must be a rotation around the point D moves to E end of touchdown to facilitate loading and unloading of goods. 3.Power System Steeplechase ear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fting devices for the automotive engine through the oil pump driven from power-driven devices. Working hours as a result of the need to idle the engine running, is now seldom used. At present, the basic use of micro-driven hydraulic pump station, a car battery for power source. Micro-pump station has the basic components of DC motors (with the car battery voltage to match), control valves, gear pumps, combination valve (overflow, cutting one-way), and the fuel tank, electric start switch, control switch and so 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vehicle battery voltage, DC motors are 12 V, 24 V are two different power according to the weight since there are 018 kW, 110 kW, 112 kW, 115 kW, 2 kW, 3 kW and so on. Gear pump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tanks (mainly hydraulic flow) and the hydraulic system pressure to choose, there is displacement 1 ml, 112 ml, 116 ml, 210 ml, 215 ml, 410 ml wide range of specifications, the maximum output pressure gear pump up to 25M Pa. Hydraulic Pump Station has been the international product quality is stable, less quality of domestic products, mainly the quality of the solenoid valve or volume too large, however. 4.The form and the role of driving force transmission point Both rely on power through the pressure of hydraulic oil system from the fuel tank to the BC transmission poles. Fuel tanks and installation of the number of different positions, and to take the DC bar the difference in the rotation, the power transmission lines are also different. a1 cylinder on the front. Hinge for a long shaft B, the two parallel four-bar linkage mounted on the shaft at both ends, a shaft connected to the middle arm, then the fuel tank of the piston rod end of the fuel tank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ixed bracket on the transmission of power as follows: oil tumbler cylinder BC rod shaft, the working process in Figure 2. b1 on the rear cylinder. The fuel tank 24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linkage, the two four-bar linkage in the middle of the BC bar with fixed beams together, the middle beam connecting rod and the fuel tank, fuel tank connected to the other side with the stent. c1 four-cylinder and five-cylinder type. Five-cylinder structure of the memory of the fifth hydraulic cylinder is a cylinder in the hydraulic circuit, the loading platform to participate in only touchdown after the reversal platform action, without reference platform for take-off and landing, and its basic structure with the same four-cylinder. Four-cylinder under the structure of the fuel tank of BC,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ingle-cylinder. 5. CD under the rotation CD of the rotation pole, four-cylinder with five-c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