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语言学第三章2.ppt_第1页
理论语言学第三章2.ppt_第2页
理论语言学第三章2.ppt_第3页
理论语言学第三章2.ppt_第4页
理论语言学第三章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第二节 语用学,二、预设 (一)概述 (二)触发预设的诸因素 (三)语用预设 (四)预设理论的应用举例,(一)概述,1. 隐含与预设的定义 I、关于隐含(implication) 存在一个为真的表达式S,若能从S中推导出另一个为真的表达式S,则S隐含S;此时我们说S为S的隐含义。请看例子: (1)aS:校长奖励了三好学生。 bS1:某人奖励了三好学生。 cS2:校长实施某行为于三好学生。 dS3:校长奖励了某些人。 我们可以把语言学中的隐含严格界定如下: (2)S隐含S,当且仅当: a、S是S意义的一部分, b、S真则S必然真。,II、预设的界定 “预设”又叫“先设”或“前提”,是隐含的一种。在句子的各种隐涵义义中,那些既是整个句子成真也是句子成假条件的隐涵义就是该句的预设或预设意义。例如: (4)1:王工程师是刘师傅女儿的未婚夫 2:王工程师不是刘师傅女儿的未婚夫 S1/S2S3:刘师傅已婚。 S1/S2S4:刘师傅有个女儿 以上S1和S2都预设了S3、S4,或者说,S3、S4都是S1、S2的预设命题或预设意义。 要注意的是S1和S2在真值上是对立的。,因此,所谓的“预设”指的就是肯定句和相应的否定句共同隐含的命题或句子。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 (5)S 预设 S + + + 0 具体说来就是:不论S是真还是假,都要求S为真;一旦S为假,那么S就没有真值或者说是不恰当的。可见不能简单地把预设看成句子成真的条件,因为预设也是句子成假的条件。确切的说,预设应当是句子的恰当性条件,即: (6)当且仅当一个句子的预设命题为真时,该句子才是恰当的,只有恰当的句子才可能或真或假;一旦预设命题为假,那么这个句子就是不恰当的,而不恰当的句子是无所谓真假的(没有真值)。,III、预设与衍推的差异 衍推与预设不同。预设跟句子的恰当性直接相关,是个典型的语用学概念,而衍推只跟真假值直接相关,是个典型的逻辑语义学概念。 衍推(entailment),又翻译为蕴涵,也是逻辑隐含中的语言隐含之一种。确切地说,衍推就是符合以下标准的隐含: (7)句子S衍推另一个句子S,当且仅当: a、S或q是S或p意义的一部分, b、S真,则S必然真, c、S假,则S必然假。 比如,以上例(1a)(1d)都属于衍推,这里重写如下:,(1)aS:校长奖励了三好学生。 bS S1:有人奖励了三好学生。 cS S2:校长(实施)某行为于三好学生。 dS S3:校长奖励了某些人。 衍推关系的真值表如下: (8) S 衍推 S + + + 从信息表达的角度来说,预设命题都是句子中信息传达的基础部分或背景信息(background)部分,而衍推命题则是句子信息表达的主要部分或前景(foreground)部分。比如:,(9)方方不得不严重警告告我,必须立即和吴迪脱钩,各大饭店的警卫已经开始注意我们了。我对方方的警告置若罔闻。 IV、预设的提出 对于预设的研究起源于 Frege (1892)论意义和指称、罗素(1905)在论指谓以及Strawson (1950 )论指称所讨论的一些与有定描述语相关的预设现象。 弗雷格(Frege 1892):“如果人们陈述某些东西,当然总要有一个预设,即所用的简单的或复合的专名有一个意谓。” 罗素(1905)在论指谓中指出:“The King of France is bald”(现在的法国国王是秃头)这个句子断定了“有一个法国国王并且他是秃头”,所以,如果事实上并不存在这么一个国王,那么整个句子就是假的。,斯特劳森(1950)论指称 :一个陈述句S预设一个陈述句S,当且仅当S是S为真或为假的一个先决条件。 斯特劳森的预设概念可被表述为(10)或(11)这样的形式: (10)一个陈述S预设另一个陈述S当且仅当: a、如果S真则S真; b、如果S假则S真。 (11)一个句子S在语义上预设一个句子S,当且仅当: a、SS; b、SS。 很快这种研究就延伸到各种句法结构中(比如Keenan 1971、Jackendoff 1972以及Karttunen 1973)和词汇中(比如Fillmore 1971a;Karttunen 1971)等。,20 世纪70年代前,预设就其概念来说主要局限在真值语义学领域,然而在70 年代语用学取得了主导地位后,原先的观点就受到了质疑,此时的问题成了究竟还有没有完全独立于语用预设的语义预设现象。 Stalnaker(1970)提出了语用预设的概念,他认为:预设不但与语境有关,而且同发话者有关,是发话者与语段之间的关系,而非句子和命题之间的关系 后来Lakoff(1971)、Fillmore(1971b)、Stalnaker(1973、1974)、Karttunen(1974)、McCawley(1979)、Levinson(1983)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二) 触发预设的诸因素 是什么因素决定着预设现象的存在或出现?Levinson(1983:179-184)在Karttunen等学者的基础上列举出了如下13 种触发预设的因素(presupposition triggers): 1. 有定摹状词(Definite description) (1)a、这本书我没看过。 b、他女朋友出国了。 c、他找女朋友去了。 2. 叙实动词(Factive verbs) (2)a、我知道爸爸去学校了。 b、我认为爸爸去学校了。 (3)a、感谢你的帮助! b、我们需要你的帮助。,3.隐含性动词(Implicative verbs) (4)a、John managed to solve the problem. b、John solved the problem. c、*John managed to solve the problem,but he didnt solve the problem. (5)a、John hoped to solve the problem. b、John didnt solved the problem. c、John managed to solve the problem,but he didnt solve the problem. 4. 状态动词的变化(Change of state verbs) (6)a、这姑娘变漂亮了。 b、这姑娘之前不漂亮。 5. 返复性动词(Iteratives) (7)He return to Rome。,6. 评价判断动词(Verbs of judging) (8)a、祝贺你当选X学院院长。 b、当选X学院院长是好事情。 7. 时间状语从句(Temporal clauses) (9)a、Since Churchill died, weve lacked a leader. b、Since Churchill died, we havent lacked a leader. c、Churchill died. 8. 分裂句(Cleft sentences) (10)a、What John lost was his wallet. b、What John lost wasnt his wallet. c、John lost something. 9. 含强调成分的隐性分裂形式(Implicit clefts with stressed constituents) (11)a、John did complete in the OLYMPICS. b、John didnt complete in the OLYMPICS. c、John did complete somewhere.,10. 对比和对照(Comparisons and contrasts) (12)a、An is more lovely than Mary。 b、Mary is lovely。 11. 非限制性关系从句(Non-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s) (13)a、The Proto-Harrappans, who flourished 2800-2650 B.C., were great temple builders. b、The Proto-Harrappans, who flourished 2800-2650 B.C., were not great temple builders. c、The Proto-Harrappans flourished 2800-2650 B.C,12. 非真实条件句(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s) (14)a、If the notice had only said “mine-field” in English as well as Welsh, we would have lost poor Llewellyn. b、If the notice had only said “mine-field” in English as well as Welsh, we would never have lost poor Llewellyn. c、The notice didnt say “mine-field” in English. 13. 疑问句(Questions) (5)a、你在家吗? b、你或者在家或者不在家。,(三)语用预设 1. 语义预设的局限和预设的语用性质 “预设”起初是基于真值条件语义学提出的,并且和真值命题紧密相关,这样的预设可以称为“语义预设”。 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有的话语意义并不属于真值条件。比如,Levinson(1983)曾举了一个由时间状语从句触发的预设例子,可以用来说明“语义预设”的局限性(即它只能解释部分预设现象): (46) a. She cried before she finished her thesis. b. She finished her thesis. 例(46a)预设(46b);然而如果把(46)中的动词“cried”变为以下(47a)中的“died”,那么(47b)的预设就不再存在了: (47) a. She died before she finished her thesis. b. She finished her thesis.,根据我们通常的世界知识,死人是无法完成论文的。因此在这种情形或语境下的所谓的“预设”就是可取消的(defeasible)。再如: (48)a、张三:我这个电脑不好用。 b、李四:不过呀,至少比我的好用 呀。 c、(李四认为)张三的电脑好用。 以上(48b)从语义上看明显预设了(48c)。问题在于这个(48b)却是与(48a)矛盾的。 (49)a、上帝会惩罚你的! b、上帝是存在的。 (49a)这个句子在语义上预设(49b),问题在于从纯粹的语义真值的角度看,“上帝是存在的”这个命题恰恰是假的。,(50)a、孙悟空是不怕玉皇大帝的。 b、存在着一个叫“孙悟空”的生命体。 c、“孙悟空”这个生命体具有“怕/不怕”这样的心理属性。 d、存在着一个叫“玉皇大帝”的东西。 对于诸如此类的矛盾现象如果仍然拘泥于语义预设而不考虑说话人等语境因素的话,我们就很难对相关现象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为此,以Karttunen(1974)、Stalnaker(1973,1974)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语用预设”这一概念。,2. 三种语用预设观 A、共享知识观 Stalnaker(1974)把预设看作是会话双方的共有立场(common ground)或共享的知识: (51)话语A在语用上预设命题B,当且仅当:只有B为参与者双方互知时A才是恰当或合适的。 就如同有的学者(Sadock,参见Stalnaker1977:145-5)指出的那样,共享立场或共享知识过于严格。比如: (52)a、甲:很抱歉我迟到了,我的车抛锚了。 b、乙:哦,什么时候买的车? (53)a、甲:你昨天怎么没来开会呀? b、乙:我爱人来了。 c、甲:哇,你结婚拉!,B、合适性条件观 Karttunen(1974)、Stalnaker(1973)等认为,预设是使语篇具备合适性(felicity)的条件,或适当地运用语句实施言语行为的条件。这样一来,一切使话语适宜或能够触发特定含义的先决条件都能成为语用预设。显然,这样的语用预设又有范围过宽之嫌。比如: (53)a、请把门关上! b、在说话时门是开着的。 c、有一个听话人作为请求对象。 d、听话人在能听见说话人话语的范围内。 e、听话人有实施“关门”行为的各项条件。 ,C、语境设定观 Van der Sandt(1988)1认为,讲话者可预设一个在一定的情形下听话者不知道其真值的命题。而语用预设就是讲话者对语篇语境的预先设定。例如: (54)2一个富翁丢了钱包,他许下诺言:谁若将钱包交还给他,就把包里的一半钱分给他。有位农民捡到钱包,得知富翁的诺言,立即将钱包交给了富翁。不料富翁却说:“我的钱包里还有一块宝石,你还给我,我才给你包里的一半。农民知道碰上了个无赖,就告到法官那里。 法官思虑片刻,对富翁说:“丢的钱包里有钱和宝石,而这个钱包里只有钱,根据你说的,很清楚,此钱包不是你的。你再等等吧,有人捡到会还给你的。,3. 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的关系 关于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的关系,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有三种:语义预设观、语用预设观和语义 语用互补观。根据Leech(1983)所做出的关于两者的关系的阐述,这三种观点可由图1来说明。,A、语义预设观 这种观念承接Frege 和Strawson 的传统,把预设看作是纯语义现象,而把语言的语用因素彻底排斥在外,从而在语义框架中语用没有什么位置。 B、语义语用互补观 这种观念抛弃了对预设的一元化认识,主张某些方面的预设现象需要语义的解释,另外一些方面需要语用的解释(Leech & Thomas ,1990)。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Kempson(1975)和Wilson(1975),在他们看来,预设现象的探讨可以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来进行。,C、语用预设观 语用预设观把预设看作是语用现象,而且把语义并入到语用之中。Stalnaker (1970)和McCawley(1981)等语用学家认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兼容一致的,如果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的触发机制完全等同,则两者就是统一的。因此,上述Levinson(1983:181-185)所列举的语义预设的触发机制,实际上就是语用预设的语言手段。如此看来,语义预设仅仅是语用预设的一个分支而已(Givon,1984)。,4. 我们的看法 语义预设观只关注那些能从真值条件的角度加以处理的现象,并竭力用变通的方法将那些不能从严格的逻辑真值角度处理的现象硬塞到语义预设中。 语用预设观则相反,试图把所有的预设现象都纳入到语用预设之中。尽管这样做便于统一处理,但却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有无视预设研究最早开始于语义学之嫌,二是不能对纯粹的语义预设现象和纯粹的语用预设之间存在的差异做出纯粹的语用学解释。 至于语义-语用互补观,其实也只是一种临时的处置,因为其基本的立论前提仍然是把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对立起来。,语义学主要从意义或范畴的角度切入,而语用学则通过联系语境因素(包括macro-context、micro-context、immediate situation)来实现从功能的角度切入。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待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我们就可以发现: (55)语义预设是立足于句子观察由句子所表述的主要命题信息得以获得真值的条件。 (56)语用预设是立足于话语构成观察新的或重要的信息得以恰当传达的语境条件。 这样,根据(55)并结合模态语义学我们完全可以把所有的语用预设纳入到语义预设的描写范围之内。,这个过程即使涉及到各种语境因素也没有关系,只要我们将相关的语境因素转化为相应的命题条件就可以了。比如: (57)a、你想生儿子,可我想生女儿呀。有你这样优秀的妈妈,我的女儿呀肯定非常聪明漂亮哦。 b、我的女儿呀肯定非常聪明漂亮哦。 c、我(将)有女儿 以上(57b)语义预设(57c):在一个可能世界中,只有当“我有女儿”成为真命题时,“我的女儿呀肯定非常聪明漂亮哦”这个命题才具有真值(或真或假)。 而根据(56)并充分考虑信息结构的格局,我们也可以把最纯粹的语义预设纳入到语用学的领域之内。 比如:,(58)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子。 这是一个经典的语义预设用例。对于这个句子,弗雷格认为这里面预设“存在一个法国国王”,如果主项的所指不存在时,句子既不真也不假,即没有真值;而罗素提出的摹状词理论则认为,要使这个句子为真就必须把这个句子改为不含摹状词的句子,如(59)所示: (59)有一事物是现在的法国国王,且至多有一事物是现在的法国国王,且这个事物是秃子。 然而,罗素的改写恰好说明:要想使得(58)是一个恰当的话语或者具有信息价值的话语,那么只有存在着类似(59)中加点的语句那样的语境支撑才有可能。换句话说,类似(58)那样的句子要在实际话语中获得信息价值,就必须具备能够支撑“当今法国国王”这个摹状词的语境基础,如(59)中加点的语句所示。,或者干脆再进一步:以下(60)中的后半段话语相对于前半段话语而言是具有信息价值因而也是恰当的话语表达: (60)当今存在着一位法国国王,但这位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子。 当然,如何更为精致地从语义学的角度处理语用预设以及如何更为有效地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语义预设,这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